《墨子》读后感

时间:2021-01-24 09:47: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墨子》读后感(通用10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墨子》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墨子》读后感(通用10篇)

  《墨子》读后感1

  《墨子》是墨家的经典之作,有的人可能认为《墨子》的作者是墨子。但是不然,《墨子》并非墨子一人而著,是由墨子及其弟子一起编著而成的。关于墨家创始人——墨子,由于各处历史资料稀缺。我们甚至连他的生平信息也无法准确的知道。许多人都知道墨家后来消失于西汉,却不知道在此之前墨家曾与儒家一样是先秦的显学,在遭受秦代的焚书坑儒的文化摧残过后,一起称为显学的儒家在西汉兴盛起来,而墨家却衰落了。一代显学化为千古绝学,墨家为何消失?这也是学术界的一个谜团。

  虽然墨家消失了,但是代表其学术界的思想的著作《墨子》仍然被流传下来。有人说《墨子》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寂寞的书。自墨家消失后,《墨子》这本书沉默起来,两千多年后终于在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时,被重新看到了这部著作的闪光点。《墨子》时一部神奇之书,其中包括;1许多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政治以及军事理论。

  它的影响深远,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还延伸到了国外,清末学者邹伯奇就提出“西学源于墨学”的说法。他认为西方的天文、历法、算术等都源于《墨子》,并曾经依据《墨子》的理论做过小孔成像的实验。制造过望远镜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照相机。学者张自牧在论说了墨家科技成就后说“墨子为西学的鼻祖”。尽管墨家消失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墨子》这本书中来了解墨家的核心思想。

  墨家在《墨子一书中提出十大主张:兼爱、尚贤尚同、非攻、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天志、明鬼。而这十大主张又可细分为四大类,即一:伦理思想,也就是墨子学说的理论基础兼爱。我们在学习历史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就知道了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爱护,共同谋福利。兼爱这一思想跨院了等级,无论富贵贫贱,体现的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而儒家也同样提出:仁者爱人,却是建立在礼乐等级秩序上,而维护的是君主制度。

  所以在在君主专制中似乎墨家不太受欢迎,这或许也是墨家消失的一个原因吧。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有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体现了这种无私的大爱。

  二是政治思想:尚同、尚贤、非攻,对于当今社会也是有着重大的影响,尚贤,为选拔官吏提出了标准,任人唯贤一直都是每个时期都需要追求的,崇尚贤士任用有才能的人才能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幸福!非攻也就是说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相处,这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纷纷对他国发动战争,百姓深受战火的摧残,若国与国之间都能非攻,和平相处那么比较是一个美好的地球村!“非攻”我想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今各国人民所期望的。

  三是经济思想:节用、节葬、非乐。

  在礼乐秩序时期,君主诸侯以表示自己的尊贵地位特别重视礼乐等级。但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力财力都十分有限,受苦的当然也是百姓。这也是墨子提出节葬、节用非乐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仍然不能忘记节约,无论多么的富贵,终究会有败光的时候。四是宗教思想:天志、明鬼、非命,在这个思想中我最认同的就是“非命”,我命由我不由天,即不顺从天命,这个观点正好与儒家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相反,所有的食物都不是由上天决定的,而是事在人为,天道酬勤。只有自己努力,便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所谓的上帝老天爷不过是人民美好的向往罢了。

  《墨子》也是国学经典,它比较系统的总结了关于伦理、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思想。虽然它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内容却永远不过时,仍然值得我们去深究学习!

  《墨子》读后感2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题记正如余秋雨所说,墨子的全部都是黑色的,他如同黑色的旋风席卷整个中华大地,但是又有多少人会记得他的作用呢?他是普通百姓的代表,他是社会底层的代表,当然不可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认可,因为封建帝王是要家天下的。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而他自己则是将这个理念带到了那样黑暗的时代,不知是墨子的悲哀,还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孔子的名声远超过墨子,可是谁又能将墨子的功绩抹杀呢?他的思想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中。其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也正是靠的这种兼爱思想吗?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哪一次成功的战役不是靠人民的力量,那一次不是集体的智慧。现在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社会的主人。所以我们要感谢墨子,是他的思想引领着中华民族的复兴。

  我们更要感恩,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泉涌报,墨子的理念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成功,就算我们不高呼拥护墨子,最起码也要能够记住他。上为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那么从个人呢?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任何人没法比的,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逆子”呢?

  或许他们就没有感恩的心,父母的含辛茹苦,换来的却是冷眼相对;父母的辛勤浇灌,换来的却是心灵折磨,或许不能这么的武断吧,毕竟还有那么多的有良知的子女,卧冰求鲤,那是多么的让人感动,扇枕温衾,那是多么的让人震惊,鹿乳奉亲,那是怎样的感恩!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

  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或许我们不需要一饭千金,但是我们任然需要学习感恩的精神,人生不过区区八十载,当你步入晚年之时,在想感谢帮助过你的人,也许时间也不允许了。感恩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在心中感恩,不如在行动中恩,不要让感恩只是浮于表面,成为空中楼阁。

  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它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低智能动物尚且会感激别人的救助,人类难道不也应该有颗感恩的心吗?狗和鸟会长久地凝视你离开表达感激之情,可是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他们可能很快忘却你。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感激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之情弥散在天地间,世界也就因此有了温暖,有了亲切。因而我们应当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这份情感。我们现在生活在钢筋混泥土铸成的社会之中,他的兼爱思想我们更应该学习。

  随着时间的流逝,兼爱的思想或许已经渐渐淡忘,但是换来的却是感恩。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育。你我学会感恩,从今天开始。感恩——我们成长的必修课!

  《墨子》读后感3

  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也随之摆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面前。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虽历经沧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在这个意义上,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今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增加,对经典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我们整个神州大地上,诵读经典的气氛越来越浓厚,在此之上,我们还应与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和谐共存。今天,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时空跨越,把国界跨越,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墨家思想。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派,其创立者为墨子,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尚同”、“节丧”、“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这十大主张,其中“兼爱”为思想核心,是墨家在认为社会动乱攻伐、相互伤害,是由人们“不相爱”而造成的。所以他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这样一些反映了他企图调和统治者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是一个事实上难以实现的理想。“节用”、“节丧”是墨家思想中的精华,激烈的反对儒家的“厚葬”,要把财富埋在坟墓里,而“久丧”是影响劳动生产的,因为这样会阻碍国家富强。另外,墨家学说的理论依据是“天志”、“明鬼”,这是尤其重要的,不仅要论证“兼爱”学说不是天的意的必然遭到惩罚,他还认为“天志”是衡量“王公大人”和“万民”的规矩。他的“天”是小生产者的幻想,反应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明鬼”也就是相信鬼神,是从“鬼神”可以帮助“天”赏善罚恶而提出来的。墨子认为,如果使天下人都相信鬼神能赏善罚恶,则天下就不会大乱,但这是一种幼稚的迷信思想。

  墨子是哲学思想反应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但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所以,今人在认识学习墨家思想时也要加以辨别。

  进入21世纪的新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继承和弘扬了墨子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这对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墨子》读后感4

  记得,从小我就听到孔子,听到人们谈到老夫子的儒学。等上了高中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我想的那样。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和传播是无法仅仅用着八个字就所能形容的。我们都知道:儒墨道法是那时最有成就的四大学派,仲尼的儒学使我们看到人性最温暖的理想;老聃的道学使我们感受到源自思想的质朴力量;庄周的逍遥使我们聆听到来自灵魂深处的 自由吟唱;至于韩非子的法家则带我们领略了秩序下的一片繁荣。

  我个人不太喜欢孔子,也许是因为他那句“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也或许是因为那束缚女子的“三从四德”。自从读了墨子,我便深深的爱上了墨子,我是那么的敬爱他。

  墨子始终站在人民的利益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这一点上,墨子有着天生的优势:出生社会低下的手工业者的他,对底层百姓所受的磨难有着深切的体会。有人曾说:墨子是儒家的叛徒,是墨家的始祖。我并不赞同这一说法,因为墨子知识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儒家讲求的繁琐礼节不利于国计民生,那些主张不适合他,于是他选择了一条他所认为正确的道路。墨子的选择是争取的,墨子的道路是艰辛的。

  将“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作为己任的墨子,在深切了解百姓疾苦后提出“强本节用”的主张。“强本”即加强农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节用”即反对统治阶级过度的浪费。墨子认为:一切不利于人民的开支都应该消除,在我看来,提出这个观点的他,是真正站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的,是真正为民着想的。

  墨子有读到的见解。“兼爱”与“非攻”视人如己,爱利万民,这一观点完全适用于我们现在社会。我国人口众多,但不以多欺少,而总是用和平为主的手段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

  墨子的思想,于今,意义重大。

  《墨子》读后感5

  《墨子》一书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的总集,主要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墨家思想领域极其广泛,有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等,其中逻辑思想尤为突出,堪称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墨子,生卒年不祥,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一书的思想极其丰富,单用两千字定是写不完的,故选取其中两方面,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两方面浅谈一二,若有不对之处,缘我学识浅薄也。

  首先,是“兼爱”,记得高中历史课本必修三第一章讲的便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介绍到了墨子,当时只是简略的介绍,后来进了大学,从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才真正知道了墨子以及他的思想。

  “兼爱”是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墨子的所谓兼爱就是天下人彼此相亲相爱,由此可知,墨子认为天下混乱的原因是臣不孝君,子不爱父,父不尊兄,反之,君不慈臣,父不喜子,兄不爱弟,以及盗贼四起,诸侯相攻等,“皆起不相爱”。因此,墨子指出“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在当时的贵族的道德观中,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当今社会,也或多或少有些体现。

  兼爱分上、中、下三篇,感触最深的是上篇中的第二个,“若使天下兼相爱,人若爱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子弟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不孝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大致意思就是,天下人相亲相爱则治,互相仇恨则乱。即使在现在,这个道理也依然实用,大家都相亲相爱,那么整个世界都是相亲相爱的,那也就没有盗贼,没有罪犯,有可能连监狱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那只是一种理想社会,现在想实现还是比较困难的。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一定的空想性。

  其次,是“非攻”,“非”是非议、谴责的意思,“攻”是指非正义、侵略性的战争。他认为,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就是不正义的“攻”,“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造成人民死亡,田园荒废,天下大乱,墨子的“非攻”就是谴责这种侵略战争,但是,对于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等那样的讨伐暴虐君王的战争,墨子认为是为人民除暴安良的战争,他极为支持。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为不足也,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也。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来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夫天下处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为马然。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以此效大国,则小国之君说。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量我师举之费,以诤诸侯之毙,则必可得而序利焉。督以正,义其名,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则天下无敌矣,其为下不可胜数也。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则此可谓不知利天下之臣务矣。”这是“非攻”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大致意思是若有谁挑起战争,群起而攻之,大家要互帮互助,帮助弱小的国家。

  个人觉得,兼爱和非攻具有相同之处,都包含着大家要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意思,墨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多么的受欢迎,墨家学派是各派中的显学之一,它代表劳动者的利益,反对贵族的世袭特权,主张平等,兼爱,非攻,尚贤等,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力倡“节用、非乐”以发展社会生产,在各派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史上一大源流,影响极其深远。

  总之,墨学内容浩瀚而深邃,墨子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彗特别是墨家追求平等、兼爰的政治理想,务实求利的经济理论、防御战争的思想以及重视科学技术的求实精神,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其哲学上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逻辑理论等,在先秦文化思想史上成为一面无与伦比的旗帜,是我国甚至人类思想宝库中的文化瑰宝。

  《墨子》读后感6

  鲁迅先生评价墨子为中国的脊梁,孙中山先生因墨子博爱,将他称为“东方耶稣”,足以可见现代人对墨子历史地位的肯定。《墨子》这部伟大作品无论在政治、哲学,还是伦理方面都有着非凡的贡献。

  说的墨子,我们想到的就是他关于非攻、兼爱的军事思想,提倡防守,而是不是进攻。墨家的哲学思想同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墨子中的《尚贤》、《非攻》等论著向我们阐述了选拔人才应当不拘一格,决不能任人唯亲。当官和老百姓应该平等,不能因为当官就显得高贵,平民就低贱,当官的要爱护百姓,而老百姓也得当官的服从。这也与我们现代的思想观念极为相近,官爷是鱼,老百姓就是水。《墨子》中哲学思想的体现主要在《天命》、《贵义》等篇目中,最大的观点就是否定唯心论。墨家认为知识从三方面来,一是直接学到的知识,二是通过思考、推导出的知识,三是在实践出真知,很明显墨家学派与儒家的“天命论”是相对立的,这是其先进性的一个体现。我觉得还有一个让我觉得很进步的观念就是“兼相爱,交相利”,这是也墨家的伦理方面的思想。墨家认为人生而平等,没有贵贱之分。人跟人之间应当相亲相爱,家庭关系讲究父慈子孝。任何时候都要有好的心态,即使你生在逆境之中。封建社会中能有这种思想,让我非常惊讶,但这种思想的局限性就在于大的环境就是封建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墨家的思想并不现实。

  墨家思想固然有其先进性,同样也有思想上的缺陷,就如《墨子》的《天志》中,墨子认为万物都受上天的主宰,鬼神同样存在。墨子的思想从之前否定唯心论又重新认同唯心论了,这是他思想不完善之处。

  总体来说,墨家更多的向人们灌输人人平等的思想,他们关爱广大平民,有着仁爱之心、博爱之心,无怪乎被孙中山称为东方耶稣了。

  《墨子》读后感7

  一直都以为自己从小接触的都是孔老夫子的儒学,到后来,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我所想的那样。春秋战国时代,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和传播是无法光用这八个字来形容的。我们都知道:入、法、道、墨是那时最有成就的四大学派。仲尼的儒学是我们看到人性最温暖的理想;老聃的道学是我们感受到源自思想的质朴力量;庄周的逍遥游是我们聆听到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吟唱。

  我个人不太喜欢孔子。也许只是因为他那一句“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也或许是因为那女子的“三从四德”论。读了墨子,我更偏爱墨子。墨子,他总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这一点上,墨子有着天生的优势:出身于社会低下的手工业者的他,对百姓所遭受的困苦有着深切地了解。有人曾说:墨子是儒家的叛徒,是墨家的始祖。但我并不赞同这一说法,因为墨子只是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儒家讲求的繁琐礼节等不利国民生计的主张不适合他,才选择了另一条更适合他的道路。

  “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作为级任的墨子,在深切了解百姓疾苦后,提出“强本节用”的主张。“强本”即加强农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节用”即反对统治阶级过度的浪费。墨子认为:一切不利于人民的开支都应该消除。在我看来,提出此观点的他,才是真正地站在人民根本利益上,为人民着想。

  治理国家,墨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兼爱”与“非攻”。视人如己,爱利万民,不亏人自利和人不关己则为“兼爱”。他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只知爱己,利己,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人与人之间才相互敌对。如今的我,对此也颇有感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是人们的视野却在不断地缩小。当社会把宣传好人好事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的社会风尚由此可窥知一二。梦君为了有朝一日实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理想,我们就要向墨子学习,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呼吁天下所有人都相亲相爱。不为了“贪伐胜是名及所得之利”对他国发动战争则为“非攻”。墨子强谴“不义”之战,指出这种行为的实质也是一种无耻的“亏人自利”行为。为了消弭战争,他带领弟子从事实际的防御战争的研究。墨子的这一观点完全适用于我们中国。

  《墨子》一书,文字通俗平易,却内涵有许多丰富而精粹的思想。即使在现代,它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推荐大家去读墨子这本书

  《墨子》读后感8

  看完《论语》、《庄子》和《孟子》后,就想看一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的其他“子”,因为《孟子》倡导人之初性本善,后来因为环境等影响,有的人变恶了,人的性善就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需要教师的教导,以礼仪约束,使之向善,所以,就在网上买了《荀子》,以便跟《孟子》对比着学习。

  网上根据我的阅读习惯向我推荐了《墨子》和《韩非子》,我也一并买下。读了《荀子》和《墨子》后,我发现自己的观点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从内心我是更认同《荀子》的,但荀子的文章太长、滔滔不绝,可能是认为性本恶的原因,自己也充满了涙气,将墨子和孟子批得一无是处,其过分强调“礼”的重要与我的认识也有偏差,我更趋同孟子的“仁”更重要。

  反而不看好的《墨子》,读了之后发现其文风简捷,说理深刻,其崇尚节俭也不像荀子批评的那么过分,节葬等主要思想与我的观点也相同,其注重工科科技的实践也是我喜爱的,所以,变成了《墨子》的支持和拥护者,难怪《吕氏春秋》中记载,当时儒家的弟子和墨家的弟子几乎一样多,盛极一时,也是曾经辉煌过的,可惜后来工科不被重视,黑暗了2000多年,现在又重新迎来光明了。

  《墨子》读后感9

  我国先秦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同时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派别,被后人称作诸子百家。而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则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派别。其中墨家是一个较为奇特的学派。一方面墨家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了一个盛极一时的思想政治团体,它的学说与儒家的学说并称为当时的显学。战国中期的大儒孟轲曾这样描述过墨家的势力:“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而另一方面,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墨家沉寂了下来,以至于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它的学说几乎无人问津。这无疑引起了后人对它进行研究的兴趣,但同时也给对墨家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因为后世对先秦墨家学说的记载和评述太少,所以可供我们掌握和利用的资料也就相应的少了,这与对儒家,法家,道家的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正因如此,先秦时期记载墨家学说的《墨子》一书在我们对墨家的研究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墨学研究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即同儒,法,道家相比,学术界对墨家的研究很少,但是在这些不多的研究中,在许多问题上学者们的争议却很多,而学者们在对自己所持观点进行论证和对他人观点进行批驳时,又都是援引和利用同样的史料。于是在拜读了这些学者们的长篇大论后,更加感到了对这些原始史料深入和精确掌握的必要性,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墨家学说的实质。

  《墨子》这部书综合和全面的反映了墨家学说有关各个方面的思想,包括“尚同”,“尚贤”,“非攻”的政治思“尚同”是墨子政治主张的第一要义。《墨子》一书中的尚同篇首先阐述了确立“尚同”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论前提。墨子认为在没有刑政的社会初始状态下,“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于是“天下之乱,若禽兽然。”所以墨子认为要救世之乱,就要建立政治,国家,刑罚制度,即立“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那么在这里人们就有一个问题,即“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否必然导致人们的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结果?因为许多人发现人们之间“义”的不同和冲突也可以由当事人自己通过彼此的妥协和让步来解决,没有必要去否定他人的“义”。而这样一来墨子所提倡的“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那么墨子的理论在这里出现问题了吗?不是。因为再进一步分析,虽然有上面的情况存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关于“义”的冲突都可以由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彻底地排除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情况的发生。那么就整体而言,这就是一种必然。它不是一对一的必然,不是说有一次“义”的不同就必然导致一次非他人之义,而是说在“义”的不同和冲突这样一个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会有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不了从而导致非他人之义及交相非的情况产生,所以说墨子的这个立论是成立的。那么我们明白了这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怎样去解决才能避免天下乱若禽兽然呢?墨子认为只有设立正长一同天下之义才能救世,于是有了他的一套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但是这里就又有问题了,即面对这样的乱世,救世是否只能用“一同天下之义”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有其他的方法,那么墨子所提出的这一方法是最好的吗?

  以上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若两个答案都是否,那么墨子的政法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答案是否。因为我们知道不“一同天下之义”世界仍可以和平的发展,天下并没有乱若禽兽然,现实世界告诉了我们答案。其次,对于第二个问题,人们也不难回答,求同存异这样的外交政策带给我们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显然有更好的方法存在。问题好象解决了,但是问题真的那么简单吗?应该看到我们轻松的得到了上面的答案,是由于我们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而经过了漫长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的我们是没有理由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人物和他们的思想。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着不同的答案。在现代我们知道怎样最快的从北京到达上海是乘坐飞机,而这样的问题在两千年前正确的答案无疑是骑马。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在墨子生活的时代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那个阶段,我们所知的更合理的,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吗?即使有,但它有可能能被提出来并被实施吗?所以就我理解而言,墨子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在当时不能说其全部内容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但就整体而言,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在墨子生活的时代,救世的唯一可行和正确的方法就是墨子所提出的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

  《墨子》读后感10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史记》记载说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乡,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墨子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自己先祖曾经有过的荣光。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在《墨子·鲁问》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

  墨子最主要的主张:兼爱非攻。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主张爱无等差,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针对当时社会动乱,国与国互相攻打,人与人互相残杀,墨子急于寻找动乱的根源、救世的良方,他说:“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如果人们兼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则干戈化为玉帛,天下必然太平。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但是墨子的兼爱和尚同思想,最后容易走向专制主义,而儒家虽然推崇等级制度,但最后却走向了平民化——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走向了民本。儒家的像孟子的思想是比较有实现的可能性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道德观建立在人之常情上,不像墨子兼爱那么难以实现。当然,孟子的义利观,舍身取义也是具有超越性的。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这里可以看出墨子把自然界无意志的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的意志是兼相爱,交相利。顺天意得赏,反天意得罚。

  墨子的尚同尚贤主张。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同是在尚贤的前提下,要求人们与上级政长同是非,“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也就是集中统一到中央。这是一种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思想,后来在法家那里得到了发展和实际运用。墨子尚贤尚同,一方面要求突破宗法制度,给“农与工肆之人”以政治权利,一方面又要求由上而下一同天下之义,这是一个深刻的矛盾。这个矛盾,反映出小生产者思想的特点。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提出:“尚贤是为政之本也”。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由此可以看出,墨子和孔子的为贤之道还是不同的。墨子的“为贤之道”是为民谋利,救民于水火,使他们能够各安其生。即所谓“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孔子的“为贤之道”首要是学习和掌握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周礼,遵照周礼完善个人的修养。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克己复礼为仁”。可见,只有用周礼约束自己,虔诚维护周礼,才算得仁人、君子。

  墨子的节用节葬观点。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极其反对音乐,提出非乐观点。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认为在当时财用不足、民生维艰的情况下,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这样的行为,是其该做的吗?反观孔子主张礼乐教化,这就需要看到,孔子处于春秋时期,当时礼崩乐坏,孔子推崇周礼,认为礼乐可以教化百姓,维护统治。

  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他认为,国家安危治乱,不靠天宁靠人力。他提倡充分发挥人力的积极能动作用,批判消极的命定论。墨子认为儒家的命定论是害人的懒汉哲学。其实,墨子仅仅从儒家部分言论对于儒家的命定论加以批判是有失偏颇的。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知不可为而为之”呢。

  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判断是非真假标准的三表法: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三表法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主张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在认识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墨子的学说以实用为主,缺少深厚的理论基础,他的很多主张都是针对现实中的缺陷而发的,墨家这种突出的实用理性,不但使其著作存在很多前后矛盾之处,而且理论适应性很差,一旦时过境迁就失去了存在基础。所以荀子说“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儒家墨家有不同的社会基础,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墨学有人民性,墨子是劳动者的圣人。

【《墨子》读后感(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墨子的故事08-14

《墨子节用》原文及白话文12-15

《墨子》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08-10

《墨子怒耕柱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03-25

鱼我所欲也与墨子的比较阅读11-15

文言文《墨子怒耕柱子》阅读答案附译文08-07

鱼我所欲也和墨子贵义比较阅读08-23

致墨子的一封信1000字-书信作文01-17

鱼我所欲也和墨子贵义阅读训练及答案11-01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墨子》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