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

时间:2021-01-19 18:00: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精选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精选5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1

  阳春三月,日子越来越晴朗的时候,心情也越来越明澈。于是人们便纷纷释怀所有的压抑,放飞心灵的风筝,去感受真正的自己。看着许许多多的风筝飞翔在蓝天白云之间,我陷入了不知所以的沉思。而阿米尔,他却来不及沉思,只有狂奔,才追得回他自己沉睡已久不堪重负的心。

  认识阿米尔,在《追风筝的人》里。他是上个世纪末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一个富家少爷,故事围绕他的心灵成长史展开。

  少年的阿米尔安稳听话,但是在父亲的眼里,他认为阿米尔始终缺乏一种应该有的东西,而这缺少的东西被他家仆人的儿子、阿米尔的童年伙伴哈桑所弥补,故而爸爸对哈桑有了偏爱而对阿米尔逐渐冷淡。这在年幼的阿米尔心中种下了一颗嫉妒的种子。于是他便诉诸文字,默默地写起了他自己的故事。有一天,他写的故事被爸爸的好朋友拉辛汗发现,拉辛汗看后,用一封短信给了阿米尔极大的鼓舞,这让他的人生充满了力量。在父亲那里受到挫折的阿米尔仿佛找到了弥补自己内心缺失的可靠柱石,他从此爱上了文学创作,其乐无穷地沉浸在自己的故事当中。

  当然,他也很乐意将他的故事分享给哈桑。毕竟,只要看不见父亲对哈桑的关心,他就是阿米尔忠实的仆人,开心的伙伴。哈桑很高兴听小主人讲故事,他每天和阿米尔在一起穿过大街小巷,或是去看《七侠荡寇志》,或是在后山的石榴树下讲故事。他们度过了很开心的一段时光。然而,隐藏在阿米尔心中的那颗种子总会破土而出的,随着他敏感的小心脏越来越大,终于在一次风筝大赛上,哈桑几乎倾尽所有为他夺得了走进父爱殿堂的钥匙——拿到第一,拿到英勇的第一,拿到证明,证明他不是懦夫,证明他的的确确是父亲的儿子。可是,这幸福的代价却是建立在哈桑的极度痛苦和耻辱之上的。在他们的风筝夺得第一的时候,只要追到最后一个被他们隔断线的风筝,他们就能获得全部的荣誉。哈桑在主仆两人陷入成功的喜悦之余,疯狂的跑出去为主人赢取最后的荣誉。然而当他追到那只风筝的时候,却遭到了曾被他威胁过的几个大男生的欺侮。哈桑用他的清白捍卫了主人的胜利,而阿米尔当时躲在哈桑被围的胡同口,却没有像哈桑为他站出来那样也为他站出来保护他,他怯懦的退却了,任由事情的发生。

  从此,主仆二人的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哈桑在事情平息后依旧对小主人忠诚不二,只是脸上多了那么一种颓废的颜色。而阿米尔,却为自己内心犯下的罪过煎熬着,不敢面对哈桑。然而,这种近在咫尺的煎熬既得不到真主的宽容,又得不到哈桑的报复,内心的矛盾把阿米尔逼上了一条绝路。虽然得到了充分的父爱,但是阿米尔却再也没有心思来计较这种他以前一直渴求的满足。于是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逼走了哈桑父子。但是,爸爸怎么会轻易赶走汉桑他们,依照他所说的,他和哈桑的父亲就像哈桑和阿米尔一样。哈桑的离开只不过是他和父亲对这个家庭最后一次的牺牲而已。

  不久,俄国人入侵了。阿米尔和爸爸辗转来到了美国。时光一晃若干年,战争的创伤已经从阿米尔的心中渐渐被抚平,陈年的旧事也被他深深的掩埋在心底。然而,世界上没有什么问题得不到回答就肯轻易平息。拉辛汗的一个电话唤醒了他梦中的记忆。“这里有你重新做回自己的道路。回来吧,阿米尔!”

  重回故国,阿米尔才得知,哈桑原来是他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但是,战争爆发后,哈桑领着妻、子回到了喀布尔,为了守护他们家的宅院,他和妻子已经被俄国人打死,只剩下他们的儿子,索拉博。

  穿越过依旧不堪入目的家园,阿米尔终于把索拉博接回了美国,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一个春日,在美国的城市公园里,有很多人正在放风筝。阿米尔和妻子领着索拉博在公园里散步,看到此情此景,往事如涌。他在道路旁边的小摊子上买了一个风筝,教起了索拉博放风筝。他一边操作风筝,一边给索拉博讲他父亲曾经用过的招数。当一只风筝被他们的隔断了线的时候,阿米尔把风筝交给索拉博,自己则奔向那只掉落的风筝,他奔跑的时候,回头对索拉博说了那句哈桑曾对自己说过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记得阿米尔的爸爸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罪恶,莫过于偷窃。你欺骗了别人,就是偷走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那么,阿米尔欺骗了所有人,欺骗了自己,便是偷窃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便是偷窃了自己真诚的权利。这还回真相的路径,便是他获得真诚的道路,也是他救赎自己的途径。即使是经历过岁月的风尘洗礼,也拂洗不去那源自心里的怨结。只有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去补断了的桥,去写没写完的故事,才能使心灵得以安静,才能让生命恢复本初。

  人生会面对多少选择,我们会有多少时候通通选错。当你选择了欺骗,良心便会背负起千斤重鼎。当你践踏别人选择了获取,生命便不复光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人是多么的幸福。在险恶丛生的荆棘里,那些救回自己的人是多么的勇敢。

  为你,千千万万遍!那个你,心中的你。不是你,而是我。

  生命不分你我,只有真的唯一。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2

  读一本书,我会不自觉的想去看看作者的简介。当我翻开书看到这是一位阿富汗作者的处女作时,我就有点怀疑它是否有网络上所说的那么优秀,我抱着这样的心态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本书一开头就写主人翁阿米尔在美国接到他父亲生前一位好友拉辛汗的电话,拉辛汗希望阿米尔能回到巴基斯坦看望自己。阿米尔在此陷入深深地回忆之中,他说十二岁的那一幕才使自己成为现在的自己,这次回到巴基斯坦是一次精神上的自我救赎。读到这里我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好奇在阿米尔的童年发生了什么刻骨铭心的事情使年到中年的阿米尔还耿耿于怀,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决定继续探索下去。

  于是,我跟着阿米尔的回忆回到了他的童年时代。十二岁那年,阿米尔是阿富汗富家少爷,他与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是很好的朋友,哈桑愿意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从来不会背叛他。在父亲的心里,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勇敢如己,但是阿米尔却更喜欢文艺类的东西。阿米尔明确感觉到父亲对自己的疏远,反而更加呵护有担当的、勇敢的哈桑。阿米尔急切的想证明自己,想得到父亲全部的爱,他试图改变自己在父亲心目中的形象。他想在阿富汗一年一度的风筝大会上获得第一名,这样他就会得到父亲的认可。在风筝大会上,幸运的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获得了风筝大赛第一名的殊荣,但是就是这件事改变阿米尔和哈桑关系。在哈桑为小主人追到那只被割断线的风筝时,他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要他交出风筝,但他此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他誓死要为主人追回风筝。就这样他被这些富家子弟施以暴力,而此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时还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此时我的心在滴血,一个为对方愿意牺牲一切,另一个却选择逃避,这让我思考什么是真的友谊。

  哈桑为了小主人,选择了沉默,独自承受着来自心灵上的煎熬。他渴望等到阿米尔的忏悔,哪怕是一点点歉意。然而得到的却是来自阿米尔的再次伤害。在风筝大赛后,阿米尔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父亲的肯定,但是那天的那一幕让他无法面对为自己付出一切的哈桑,他开始躲着哈桑,渐渐地,他萌生了让哈桑离开自己家的想法,好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得到心灵上的解脱。于是,阿米尔把父亲送给自己作为生日礼物的手表趁哈桑不注意时放在哈桑的铺子上,希望以此来证明哈桑是个盗窃犯。最后无法忍受阿米尔对哈桑父子的行为而离开了庄园。虽然阿米尔的父亲一次次真诚的挽留,但却怎么也留不住伤心的哈桑父子。在这里,我为阿米尔感到耻辱!我想我不会原谅他的。

  后来,阿富汗局势动荡,阿米尔举家迁移到美国,我以为哈桑付出就会以这样的结果而结束,但是还好这次阿米尔没有再次让我伤心。他以为时间会冲淡一切,但是回忆总会不经意自行浮现。童年的事让阿米尔内心备受煎熬,他一直都想找机会赎罪。到后来,阿米尔获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阿米尔从开头的拉辛汗的电话中了解到哈桑的糟糕状态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时间是洪水猛兽,战乱让阿富汗民不聊生,他看到自己荒废的家,也得知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但是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落到阿米尔儿时宿敌的.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一直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但是这次,他选择了面对,开始了真正的救赎。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阿米尔最后费劲周折找到哈桑的儿子,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摆脱了心中的恶魔,重新找到真正的生活。虽然,这个结局没有中国式的大团圆,但作者却将人性的弱点刻画的入木三分,能真正的描绘出阿米尔或是所有人内心救赎的一个过程。

  读这本书时,有时会联想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例如,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对往事的自责,有对犯过的错的救赎的心理,在真本书中尼或许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有些事情就是人在两难时刻不自主流露出来的最自然的想法,不得不佩服作者扑捉心理的能力。最感动的是哈桑在为阿米尔追风筝时说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我想人生在世如果能遇到这样的一个朋友,别无他求。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身旁的每一个朋友,要勇敢的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你的内心也有像阿米尔一样的令你久久不能自拔的事情,就勇敢的站出来追到那个飘忽不定的风筝,获得内心的安宁!作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3

  我时常幻想自己是来自未来的,这样,有一天我面对未来某一时刻的突然变化,就会更从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慷慨。但,我更适合平庸,如寻常人一样琐碎繁杂的生活,对时间的细枝末节斤斤计较。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么人更多的开始依赖回忆,甚至靠那些零星琐碎的回忆支撑往后的日子,有些回忆很美好,有些回忆很心酸,有些回忆让人长大,有些回忆让人显得很无知,有些回忆慢慢泛黄,有些回忆仿佛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总是从儿时的回忆展开。

  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跟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跟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所有读者不禁感叹,少年时的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很多人说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这种观点我不赞同,我看见他们之间分明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所以读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总是跟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发誓为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跟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却选择沉默冷酷的逃避,这样的悲剧性结果并不单单是个性差异所造成的,在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的潜意识里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

  “阿米尔跟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这样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树下的童话,“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命中注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后,阿米尔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赎行为,也只不过是在获知自己与哈桑的同父异母兄弟关系之后对身世的无奈认可,也就是说,他仍然没有证明自己已经找到了“重新成为好人的路”。

  我们少年的时候,总是意气风发,三五结伴,促膝长谈。那是在我们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构建的虚拟场景,属于物理学讲究的理想状态,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微弱的友谊遇到挑战的时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绽,友谊的桥梁必然坍塌。

  于是当阿米尔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负甚至猥亵的时候,他选择沉默跟逃避;与此同时,哈桑却为了阿米尔的风筝坚定不动摇的跟对手较量,对手残忍的揭示阿米尔跟哈桑之间的主仆关系,哈桑大声反驳说两个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现的阿米尔听到这句话不但没有一点激励也没有丝毫感动,他心底里的怯懦终于将他的灵魂吞噬,于是悲剧发生。

  这就是我们对友谊最大的误解,认为它是万能的。

  作者对种种苦难跟暴行毫不讳言,在写作中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跟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跟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跟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这使得整本小说有了37度2的体温,甚至能听到书页里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开。然后奔腾或是呜咽,越过急滩,冲出峡谷,最后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这样的问题,《追风筝的人》也还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主跟仆、贵族跟贱民、朋友跟兄弟,历史跟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见人生跟人性的复杂。

  友谊跟爱,是在困难之中由弱变强的柔韧派还是在权衡利弊之中土崩瓦解的懦弱派。谁敢真的站出来举起右手发誓,我从来没有辜负过任何一段纯粹的友谊,谁敢真的抬头挺胸说自己对朋友忠心不二。我们总是太自信,对友谊误解,对自己的爱误解,对不可能的事信以为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4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对于这句话,我是承认的。自看完这本书至今,时隔几个月,对于书中的一些细节已是模糊,但我却无法消除它留下的某种情绪。或许,不会轻易被时间带走的,才是最最珍贵的。

  我一直在琢磨,《追风筝的人》给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绪——是惋惜?是感动?亦或是欣喜?无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难相似;视角不同,情绪也会有差。为你,我仿佛有千千万万种情绪。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为一件事情纠结,这种茫然的情节似乎在善意提醒着我——只要青春依旧,谁都可以迷茫。迷茫貌似成了青春的代名词,我也仿佛顺理成章地拿它当作借口,以至于做了一些当时感觉起来超级神圣、而后并不被人甚至是自己认可的抉择,我惯性似的天真以为自己可以,好像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的自信,却少了一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勇气,我甚至都不敢付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怯懦!于是,我便找来一大堆理由让自己释怀,以让我觉得即便我得不到那种结果,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现实终究太过骨感。每当夜深人静,所有我说过敷衍的话便一遍一遍回荡耳边,仿佛在强调我那不可原谅的脆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负罪感被体验到“刻骨铭心”的程度,当然,我无比庆幸我还有感觉,因为,麻木,才是最大的悲哀,不是吗?拉辛汗曾在阿米尔为自己的过错无比懊恼自责时,告诉他:“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我感到来自这世界深深的暖意,原来,过错,是可以被原谅的,尽管我知道这不是终结,那真正的终结是什么呢?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好像,这是阿米尔给我的答案。是的,我正以不同的形式经历着阿米尔所经历过的那一些,好像印证了一句话:所有的过错,都是同一个本质以不同的故事演绎着。只是我比他庆幸,我有机会读到他的结局,听到他最深处自我救赎的声音,于是,我便记住了它。在“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之前,争取转化掉那些“罪恶”,我总相信有种东西叫奇迹,可以用来代替好像已成定局的“罪恶”。

  除了作为晚辈,借鉴他的箴言之外,作为观众的我对阿米尔也有着别样的情感。我羡慕他,羡慕他有阿桑,有拉辛汗。我羡慕阿桑对他的义无反顾,对他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羡慕拉辛汗对他的始终如一,给他最大的安慰。我又是那么讨厌他,讨厌他的懦弱、自私和无情,讨厌他伤害阿桑…突然,我害怕起阿米尔来,我惊奇地发现我居然能感同身受,无奈与不知所措,我不单单是他的观众,我已经走进了角色,我说我讨厌他,我有什么权利讨厌他?我们是那么相似的一类人,一类软弱到不能眷顾甚至无情伤害爱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人,不是吗?他负了阿桑,而我,却正在辜负我的那群朋友和家人。还好他觉悟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地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至于我,是的,我试着觉悟他的觉悟。上帝他老人家还真偷偷地给我留了一扇窗,在尝试“觉悟”的明了: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即坦然地承担我应尽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原来自我救赎最好的状态便是心安地竭尽所能。至于最后的结局,我想借用徐志摩对待爱情的观点来对待: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决定而忘了自己,不求完满,不求惊喜,甚至不求有结果,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有过那么一次义无反顾的任性和真诚。

  人生总充斥着惊奇,我常这样说。为自己的事,我已忧愁了许久,难以释怀,却在“回忆”《追风筝的人》时,得到解脱,何等幸运!以前,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可以像一位老者,看着书中的事物肆意发展而泰然自若,若稍加评论,便是极好;此刻,我发觉,原来读书真的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需要像个小孩,跑入书中,走进角色,细细感受这一路的风雨阳光。如果恰逢男主得闲,我还可以一把篡夺女主的身份,陪他把世界观尽,还自己一个别样的世界观。

  《追风筝的人》是本美好的书,里面有太多愧宝。例如,我不懂阿富汗人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能看到的太表面,我的已有经历不支持我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再次细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是吗?

  觉着读后感走近尾声,《追风筝的人》的情节还在萦绕,心血来潮的我突然构建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我望向长空那一只只被想象出来的风筝……惊觉:每个人都有一颗善于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个风筝?如果有,那么,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每当风筝起飞之际,让我们勇敢地追,为人,为己。阿桑的陪伴依旧: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5

  阿米尔出生在喀布尔一个地位很高的家庭,他和父亲还有仆人阿里以及阿里的儿子哈桑生活在一起。哈桑出生会的第一个词不是爸爸妈妈而是阿米尔,注定了他一生都视阿米尔为最重要的人。

  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阿米尔知道,哈桑是忠诚的玩伴,是任何时候都会为他挺身而出的人。但同时阿米尔也一直告诉自己哈桑是仆人的儿子,他天生唇腭裂,什叶派哈扎拉人,地位低下……因此他对哈桑一直是若即若离,不敢在人前和他玩耍,仿佛怕丢了身份,却又在很多时候依赖哈桑,需要他抵抗那些欺负自己的人,需要他帮助赢得追风筝大赛,甚至需要他帮自己圆谎。阿米尔在其中有时候矛盾,有时候安慰自己,有时候掩耳盗铃,但是本性中,他都不快乐。

  阿米尔的父亲性子爽直,敢作敢为,而阿米尔懦弱敏感,文弱胆小。虽然阿米尔一直在渴求父亲的爱和认可,他千方百计地讨好,却总是听到父亲的嫌弃,因为父子俩如此地不像。

  哈桑对阿米尔百分百的忠诚,他更简单,并因为简单而更加坚定。他对阿米尔的顺从和保护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至于阿米尔的回报,他并不在意,在他看来,只要阿米尔一直愿意和他一起玩就足够。

  可是一场追风筝大赛,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阿米尔希望通过比赛赢得爸爸的爱,和哈桑一起战斗到最后。哈桑一个人跑去为阿米尔追最后一个风筝,结果被有恋童癖的小混混阿塞夫伤害。阿米尔随后找哈桑的时候看到了这一幕,但是他始终躲在暗处,没有勇气站出来,就像哈桑为他做过无数次的那样。

  因为这件事阿米尔内疚、压抑,无法正常地和哈桑相处。在一个13岁的懦弱的孩子那里,赶走哈桑成了唯一能帮助他逃避的方法。所以最后阿米尔设了一个并不高明的陷阱诬陷了哈桑,虽然父亲并不打算追究,但是阿里和哈桑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因为哈桑知道这是阿米尔希望的结果,他愿意达成阿米尔的心愿,哪怕去承认一些他并没做过的事。

  之后就是漫长的阿富汗战争背景,阿富汗在俄国和t利班的交替统治下水深火热。阿米尔和父亲逃到了美国,也好像逃离了童年心理上的枷锁。但后来父亲去世,阿米尔结婚无法生育,加之尚在阿富汗的老朋友拉辛汗在临终前要见阿米尔,阿米尔回到了阿富汗,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孩子,并且哈桑已经被t利班杀害,只留下一个小孩子索拉博。

  软弱的本性和救赎的情绪让阿米尔踏上了拯救这个孩子的征途。一路所见,让他重新审视与哈桑的童年往事。他最终坚定地为了这个孩子,冒了生命危险,经历生死,闯过t利班的危险关卡,将孩子带回美国,以耐心和爱等待这个孩子内心的回归,并终于对这个孩子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如哈桑当年对自己说出的那样。

  风筝是个隐喻,是阿富汗人的风俗,没有规则,只是风俗,友好的,快乐的,自由的。

  风筝——阿米尔追的是父亲的爱;哈桑追的是阿米尔的友谊;后来阿米尔追的是对哈桑的救赎和对哈桑儿子的爱。也许还有更多的含义……

  哈桑很单纯简单,他生命中就是对阿米尔忠诚。但我觉得他其实相比来说很幸福,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对阿米尔的爱和忠诚,并且为之毫不保留地付出,如此坦荡。那种勇敢可以打败一切伤害,哪怕是阿瑟夫的伤害,哪怕是t利班的枪口。有一个能为之付出一切的事情是种幸运。

  阿米尔是个懦夫吗?他其实是个可怜人,软弱的人通常都自卑,这和他是不是有地位,是不是外表光鲜无关。阿米尔没有父亲的认可,害怕同伴嘲笑自己的哈扎拉,不敢反抗欺负自己的人。他一直在躲,但又特别厌恶这样的自己。

  对他来说,父亲的心有两半。虽然他一直是看似光鲜的、社会承认的、父亲的儿子(一半),却不是父亲本心中意的儿子(另一半)。这种自卑感一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畏首畏尾,失去了自己。他没有找回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用令自己厌恶的面目生活着,即使到了美国,那也只是暂时的、掩耳盗铃的逃避而已。

  很庆幸,最后他回到了阿富汗。为了哈桑的儿子,第一次无所谓生死,第一次敢打架,对手还是阿瑟夫,第一次不要命地去争取孩子的收养权……正如他被阿瑟夫打到遍体鳞伤的时候冷笑那样,反而很热闹痛快,把欠别人的都还了,终于做得像个男人,也很值得。

  对阿米尔来说,找回本来的自己比找到安逸的生活价值高出百分。对我们来说也是这样。如果本性不如此,安逸与平静都不过是暂时的躲避。能迎上去试一试,哪怕会输也有价值。就算最后是一个遍体鳞伤的失败者,至少他抗争过。

  这本书让我想起《天堂电影院》,也是多年后回到童年的地方找寻自己。可能电影里找的是爱情,是不敢面对的过去,书里找的是救赎和真相。而无论是爱情还是自己,都需要有一份坦诚。结局是一回事,过程是另外一回事。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精选5篇)】相关文章:

追梦的人励志作文11-12

《追风筝的人》满分阅读收获03-10

《追风筝的人》好段摘抄02-28

追风筝的人好段摘抄02-28

追风筝的人好段落摘抄02-28

追风筝的人好句好段落摘抄08-17

追“彩虹”的人-记叙文作文800字02-28

《风筝风筝飞上天》的教学反思【精选】03-24

满天的风筝阅读答案【精选】03-25

风筝故事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