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时间:2021-01-07 18:49: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1

  越国的历史上,勾践是一枝独秀。在他之前寂寂,之后寥寥,除了偏僻,落后及与中原地区风俗习惯不同以外,也没什么可说的。

  勾践的父亲与吴王阖闾结了仇,两国之间互相攻伐。在勾践刚当上越王的那一年,吴王阖闾大概是想趁他初立,政治地位还不很稳当的时候攻打越国,谁知勾践却出其不意地采用了一种特别的阵势——派一些死士冲到吴国的阵前,大声喊叫着自刎而死,使得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吴军一下子目瞪口呆,被越军趁势打了个大败,阖闾还被射了一箭,因而一命呜呼。(这一定是历史上最早的自杀式攻击,现在被若干国家稍加变化而广泛使用。)取得了胜利的勾践一定是兴奋而骄傲的。所以当三年后,他得知夫差想要为父亲报一箭之仇时,他没有听从范蠡的规劝,而自以为是地抢先采取了行动。在那场著名的战事之后,越王勾践成为了亡国之奴。

  接下来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勾践从一个骄横、任性的君主一下子转变成了委屈求全、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贤明君主,在范蠡、文种的扶持下,辛苦惨淡、勤奋不懈地努力了二十二年,终于打败了不听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苦心劝谏的夫差,一雪了会稽之耻,还一跃而成了强国。我想,司马迁也是觉得在那个君权至上,君主没有任何约束的时代里,勾践能够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在本篇记载里,并没有过多的。宣扬勾践的那些阴暗心肠,只是略略地点出了他赐文种自杀的猜忌。

  还是范蠡认清了勾践的真面目,他知道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于是他果断地弃官而逃,先是跑到了齐国,在海边努力耕作,没多久就成了大富翁。这下子又冒了尖,齐国请他去做了国相。可他散尽家财,再次落跑了!跑到了陶地,没过多久,又成了后人皆知的大富翁陶朱公。哎,做官时位及人臣,经商时富甲天下,又能善谋划,知人心,懂进退,范蠡真个人中龙凤,世所稀有!只是有一件事情不是很明白,就是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有许多传说,说是西施本就是范蠡寻来的,当时两人就有了情愫,可是为了国家复兴大事,只得忍痛割爱,将西施送到了夫差那里。等到吴国大败,夫差身死,范蠡抢在了同样垂涎于西施美貌的勾践的前头,携了西施,泛舟湖上,过着神仙眷侣的逍遥日子。

  这个故事美则美矣,可是其真实性却很值得怀疑。范蠡辅助勾践复国,历时二十二年,其间殚精竭虑,劳心劳力,未必有闲情逸致来谈情说爱,此其一。再者,书里明明记载,他逃离了越国之后,和儿子们合力治理产业,说明他在西施迷惑吴王的时间里,早已成家生子,有着美满的家庭了,此其二。传说终归只是传说。也许是后人敬重西施与范蠡都是忠心为国之人,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而圆满的结局,而附会出了这么一个故事。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2

  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世人都感叹越王卧薪尝胆,苦心励志,我却佩服范蠡的人生境界,看得远、看得透、看得淡。

  看远,才能览物于胸。范蠡出身卑寒,年少时便显露才华,无所不精,在当时政治混乱的楚国不为世人赏识。在吴国与越国连年征战之时,范蠡把目光瞄准了越国的勾践。在夫椒之战,勾践战败,率5000残兵败将逃入会稽山。25岁的范蠡说服为宛令的好友文种一起投奔了穷途末路的勾践。可惜在17年之后勾践才识其才,一起重用了范蠡与文种,并听取范蠡的建议,到吴国为奴,乞吴存越,以图转机。在范蠡的陪伴下,勾践夫妇屈身以事吴王三年,力尽艰辛。归国后,范蠡与文种一起拟定灭吴“九术”,建议“十年生聚”,最后灭掉了吴国。为了表彰范蠡灭吴的功绩,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看远即是目标也是过程,更是境界,只有志向高远,人生才会有前进航标,再插上执著的翅膀,便能愈飞愈高。

  看透,才能洞若观火。越国战败过了两年,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范蠡整顿国政,经过十年的忍辱负重和励精图治,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要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眼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世事的变化能洞若观火。

  看淡,才能超然物外。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让文仲自刎,文种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范蠡淡于名利,功成身退,留下千苦芳名。

  老吴感叹:聪明莫过范蠡,少年时执着追求梦想,中年时历经悲欢离合,世事洞若观火,老年时月满则亏,鸟尽弓藏,淡然享受美好的夕阳。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3

  中国,所有读过书的人,大概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当然也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践。这一点儿也不错。自古而今,“卧薪尝胆”的故事不知道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在困境中自强不息,重新崛起。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越王勾践一直就是一个“处逆境而不失志”的经典人物。“卧薪尝胆”被作为一个成语收入了《汉语辞典》,这个故事也被编进了教科书,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待遇”,在众多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历代帝王君主之中亦是为数不多的。

  据史书记载,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人,是夏后帝少康的'小妾所生的儿子——“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代君王,是帝相的儿子。帝相在位时,适逢有穷后羿和寒浞作乱,帝相为寒浞所杀。这时帝相的妻子缗已经怀孕,动乱中从一个孔穴中逃走,逃到了有仍(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并在这里生下了少康。后来历尽周折,少康归夏为王,即位后便封庶子无余于越,负责在会稽管理对禹的祭祀。“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因禹去世于会稽山,而且就葬在了那里。这里的人们都把头发剪得较短,而且身上都刺着花纹,是表示强悍还是野蛮?亦或是一种习俗?不得而知。恐怕后来乃至当今的纹身之风就始于那时。越人在那里劈山开荒,修筑建造城邑,经历了二十多代以后,传到了允常,便开始称王。史书上对于允常的记载几乎没有,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也中一带而过,只说“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至于为什么“战而相怨伐”则没有交待,其他史料里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当然,也可能是本人没有查考详尽的缘故。不过,我们可以推测,那时的争战,无非就是因为“地盘”问题。

  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即位。这个颇负美名和英名的人物从此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之上。勾践在位期间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灭掉了吴国,使越国强盛起来。“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关于勾践灭吴这件事,后面还要细说,所以在这里只是略略提及。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4

  《史记》中记载的勾践,距离被众人拿做励志典范的勾践要差很多。史记中,勾践只做到了“尝胆”,但其实并未真的“卧薪”。而最早有“卧薪”这一说法要到宋朝了。而尝胆也不是印象中的将苦胆挂在面前时常尝一下,事实上这样做的话动物内脏早腐烂了。应该是有个托盘之类的,经常放着动物的胆,象征意味更大。

  而即使太史公还是用“贤”形容过勾践,他也远不是传说中的典范。他应该是个暴躁并且缺乏智谋的人。如前半部被吴军打败的时候,他立马提出“杀妻子,火番宝器”的方案。而在范蠡的劝慰下才打消了念头。但是在外交上需要空间进行斡旋的时间里,焦虑的情绪让他又不免自问“吾终于此乎?”作为领导者,大概这个时候脑子里应该是一片空白才会这样说吧。

  仔细再看,全文中勾践唯一出的谋略是在进攻吴王夫差时,他派了三排死士,在阵前抹脖子自尽吓到了敌军,这才一鼓作气打赢了战役。这一低劣的行为在军史上应该也只有战败前的日本才能媲美吧。

  所以所谓“贤”,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比如内政交与文种,外交与战争交与范蠡。仅就这点,作为领导者就算成功了。

  要补充一点的是关于文种和范蠡。文种宽厚,细致,因而擅长“填抚国家,亲赴百姓”,而范蠡则果敢而富洞察力,所以“兵甲之事”交与他。而两人的这种性格也决定了最终的命运,范蠡一旦看出了勾践无法分享胜利的迹象,就立刻抽身而出,也不怕暂时得罪勾践。而文种即使得到了范蠡的信息,却并未采取果断的行动。“告病”是一个委婉的行为,也许他试图给君王“我并无威胁”的信号。但这一下策却给勾践一个需要立即下手的提醒,并未下手提供了时间。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5

  卧薪尝胆的故事,使我从小就记住了勾践这个名字。对于小孩子,这不是个好故事,它让我们从小就记住了什么是仇恨,执着着而不肯予乐慈悲。成年人,倒是应该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他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英雄本色。

  何谓英雄?

  忍辱负重,以天下为己任,耐一时之窘境,拓来日之方长,是谓英雄。匹夫见怒,拔剑而起,以此不齿楚霸王。勾践兵败,困会稽山,仅五千余众,然为他日计,为夫差臣,妻为妾,取封侯之地,终日侍奉吴王左右,为何?国仇家恨使然。吴有子胥之辅,称霸中原,当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之际,勾践厚积薄发,这一谋,竟谋了22年。

  勾践于吴王左右,旦暮不敢怠慢,始得归国。三年,勾践修养生息,增强民力,先下诏全国,鼓励多生子嗣,这样就增加了国力的基础——人口。后兴百业,以身示范,吃自己种的菜,穿王妃自己缝制的衣服,可谓内修政治。对外,联合吴国的敌对国——齐、晋、楚,可谓外连诸侯。在外交上,表面上供奉不断,并挑唆吴国东征西讨,使吴国民力凋敝。勾践其用心不可谓不深矣!

  文有文种,武有范离,挟二十年恨,一朝破吴,遂困夫差于会稽山。公孙雄膝行代步为夫差请成,而勾践效前时之故事,得“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之慨,遂杀吴王。吴王临死遮面,谓无面目见地下子胥。总体看,勾践一直在等机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将人人喜爱的美女宝器径相送吴,可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同时,他克勤克己,取得了人民的支持。以国家为己家,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一点点地削弱敌方的外势和内势,不失时机地骄奢吴王,消耗吴国实力,并用美人计,致使“君怜而无是非”,终于,一蹴而就而成霸业。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03-07

越王勾践剑历史典故09-22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08-02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08-25

张九龄世家11-26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08-25

初中《陈涉世家》原文01-28

关于越王勾践剑的历史典故09-27

有关越王勾践剑的历史典故09-25

张九龄世家简介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