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时间:2022-08-29 12:06: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通用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因斯坦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通用15篇)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在德国。他一生科研成果卓着,其中最卓着的是他用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创立了相对论,并发展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他突破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相对论。

  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自古以来都认为,虽然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它们的运动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但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受物质的分布及其运动影响的。由此,把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完全割裂孤立开来。爱因斯坦从光速有限出发,提出宇宙间的时间同时性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的。于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又经过10年探索,进一步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创立工作。广义相对论是一种没有引力的新引力理论,是适用于所有参照系的物理定律。

  爱因斯坦曾经根据广义相对论时空弯曲的概念,提出了“静态的无边的有界的”宇宙模型,而为了从理论上解释这个模型,爱因斯坦修改了自己的引力方程。然而,在他提出这种模型后12年,美国物理学家哈勃发现了宇宙的红移的存在,宇宙并不是静止的,宇宙在膨胀。爱因斯坦非常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的这种科学精神应该值得我们学习。爱因斯坦毕生都致力于提倡人类的正义,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战争。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他可以为正义同一切不和谐作斗争。

  合上这本书,脑子里充满了激情,我想虽然我不可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也可以为人类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2

  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充满幻想、充满智慧、在科学上不断追求完美的科学家。在26岁时便发明了著名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与时间辩证关系,加速了人们对物理学的认识。他虽然出生于犹太家庭,受过无数人的歧视,但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他就是爱因斯坦,一位在学术上不拘一格的人。

  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他从小就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次爱因斯坦生病了,他爸爸为了使他开心买了一个指南针。他觉得一定有什么神秘未知的力量在操纵着指南针,由于他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影响着他的终身。以至于他后来取得的科学成就:如广义相对论、统一场论,就是对场的思考,他思考的不止有磁场,而是包括电磁场、引力场在内的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也十分喜欢读书,无论是书上的什么知识,他都要经过自己的反思,并且提出新的问题。他不仅不迷信书本,也讨厌任何权威和约束,他喜欢自由的思考和平等的讨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特点,爱因斯坦绝不会去挑战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也就不可能做出划时代的发现。当然,他也没有为了标新立异,彰显自己的独立而刻意去反抗权威,他只是一心去探索自然本身的奥秘,发现人们所不知的新鲜事物。

  爱因斯坦具有强大的自学能力和持续不断的探索、钻研精神,即使在条件和环境不具备的情况下,于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又经过十年探索,进一步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创立工作。他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读了《爱因斯坦传》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和启发,从爱因斯坦身上我看到了难能可贵的精神,如果爱因斯坦只是一点好奇心,可能也就是想想表面问题而已,也不会深入到科学的最深层,当然也就没有了相对论。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伟大也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虽然我们不一定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但也不应该停止追求进步,同时我也认为困难并不是阻挡我迈开脚步的理由。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3

  听完《爱因斯坦传》这本书,我也想发表些自己的感悟:

  听完这本书,让我对爱因斯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前没有听《爱因斯坦传》这本书之前只停留在对他只是一个科学家的理解的基础层面上。

  听完这本书,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觉得许多人的人生都是充满着挣扎和机遇的。就像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一个科学家同样要经历生活的颠沛流离,在多国之间轮番转换。还有找工作和生活的烦恼,打一毕业就失业,还要承受经济的压力。后来连他获得诺贝尔奖也都是经过许多曲折和漫长的时间,爱因斯坦是在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的,他第一次被提名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是在1910年,距离1905年已经过去5年了。而从他第一次被提名得诺贝尔奖开始,又过了差不多12年,最终他才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让我觉得我们不应总是抱怨我们生活的苦,应该多去关注我们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且多努力去寻求方式方法来完成我们梦想和目标。同时我们不单止要有梦想有目标,还应该要有格局,这样我们才能成就别人也成就自己。不然像爱因斯坦,虽然事业上是成功了,它也造福了世人,但他自己的人生却是不幸福的。

  说到格局,我觉得人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善念。有了善念之后呢,我们就会聚集到许多正能量的人和事物。我们的磁场也就会越来越大,反过来,这强大的能量也会让我们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而且有善念的人,他的心中一定是非常富足的。

  真心希望我们许多人都能够从痛苦中摆脱出来,怀着善念去追求我们的目标和梦想。这样,我们这个世界在获得进步的同时,也能充满爱!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4

  读了《爱因斯坦传记》后,我仿佛看见一个忙忙碌碌的身影正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着实验。爱因斯坦一生发明无数,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这一代科学巨星。

  一个人的天资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有差异。因而在学习上以及各方面可能会出现优劣之分,这是不可避免的。爱因斯坦小时候,有次老师让同学们把做好的手工制作品拿出来,同学们交的作品各种各样,有泥鸭布娃娃,有帆船模型……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说:“这是我第1、2两次做的,刚才的,是我第三次做的。”

  一个人成绩好固然可喜,但我觉得暂时的差也并不是可耻!我们知道,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就是在小学里留过级吗?但他还不是靠艰苦自学成才了吗?

  不过,我也不是说“差”可以引以为豪。某些人本来成绩不错,由于自己不用功等主观因素而变差的话,那确实是可耻。我只是说像爱因斯坦做小板凳那样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终有一天克服万千险阻,顺利到达梦想的彼岸。

  “科学宝座人人能坐。”我们不要为了一时失利而一蹶不振。我们现在也许不如人家,但将来我们或许会成为一个科学家,一个艺术家,一名作者,一位医生……振奋起来吧,处于不佳精神状态的朋友们!振奋起来吧,考试失利的兄弟姐妹们!听听古人的教诲:“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那些有志向的年轻人,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5

  爱因斯坦是在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班霍夫街135号,父母都是犹太人。是20世纪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质能等价公式(E=mc2)的发现者。他在科学哲学领域颇具有影响力。他是在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921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于1955年4月18日1时25分在医院逝世,享年76岁。

  爱因斯坦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一旦有问题,他会不断地认真地思考,不得到答案不罢休,这是爱因斯坦过人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只小板凳”讲述的是他在上小学期间一次劳作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制作各自喜欢的物品,其它孩子们都使出全身本领做了各种好看好玩的,只有爱因斯坦上交的是一只粗糙简陋的小板凳,老师和同学们都嘲笑他,老师用挖苦的口吻说:“我想,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这时爱因斯坦从书桌下面拿出了两个更为粗糙的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这回大家不笑了,女老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眼光。

  这个故事里,你可有想过,有多少人会制作第三只小板凳呢?如果你注意到了爱因斯坦在制作小板凳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韧性、勇气、耐心,同学们还会嘲笑吗?请不要对爱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凳不屑一顾,也许它在同龄孩子的作品中是蹩脚的,但是它是爱因斯坦付出巨大努力之后做出的第三只小板凳,请记住是第三只,让我们为他不满自己现有的成绩、不断追求完美的态度鼓掌、喝彩吧!

  爱因斯坦热爱科学、知错就改,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不退缩、不逃避、不掩饰,而是分析失败的原因后继续努力。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6

  今年暑假,杨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爱因斯坦传》。到书店一看,哇!这么厚的一本书啊!什么时候才能啃完呢?暑假里,我还想多玩几天呢!哎!看着这本“大砖头”,我不禁唉声叹气起来!

  看书吧!我无可奈何地抱起“大砖头”。打开书刚看了几页,我就被它吸引住了,书中描述了伟大的科学家坎坷而又光辉的一生,它展示了爱因斯坦辉煌的科学成就,同时也将一个平易近人、爱好和平的民主战士呈现在我的面前。读完这本书,我更了解这位科学家,幼年时,他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赞美,甚至断定他长大以后不会成才。但是,这没有影响到一代科学巨匠的诞生,他少年时代就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坚持独立独立思考,一次次叩响科学的大门,提出著名的相对论理论,揭开了原子和宇宙的奥秘,加速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是个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也是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拥有一颗童心的怪老头。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民主战士。中年时期,他不惧怕纳粹政权的迫害,颠沛流离,却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为人类和平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在与世长辞的时刻终于说出很久不说的德语,望着德国的方向,念念不忘他的祖国。

  合上这本厚厚的书,我被那个“怪老头”深深地打动了,他成功书写了他的人生,让世界上无数平凡和不平凡的人都钦佩他,敬仰他。我们少年儿童也要学习他,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墨守成规,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开阔创新,洞悉新理念。同时要像爱因斯坦一样百折不饶,虽然遭受无数次失败,依然坚信自己的理想,思想不受外界影响,不断地完善新理念,使之为人类社会服务并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7

  寒假和孩子一起读了《爱因斯坦传》,深深的被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研究的敬业精神所折服,他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的。

  书的开头就描述了爱因斯坦的童年,小时候的他性格暴躁,孤僻,古怪,很少有人愿意接近他,但他喜欢看书,另外还有两处身体部分的锻炼是他的最爱,一是大脑的运转,二是屁股的坐功。当他将三者结合起来,即坐下后开始阅读与思考时,其惊人的效果便显现出来——他能如老僧入定般一动不动,与外界隔绝,只在头脑中不断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求知欲。正是由于爱读书,认真思考,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当孩子读到这部分时感觉好笑,但是也非常佩服爱因斯坦读书时的专注。书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多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以使我们的眼界更开阔,可以使我们的自身素质更高。读书时需要认真思考和专注,如果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看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读书时一定要专注,不要被身边的环境所干扰,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净化心灵,提高自我。评判一个人要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不喜欢童年时他的性格,但是喜欢他的这份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态度。人无完人,虽然他的缺点让人不喜,但是他的优点却又值得我们去学习。

  爱因斯坦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遇到问题,他会不断认真的思考,不得到答案,是不罢休,这些是爱因斯坦过人的地方,也是我们与他的差距。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合理引导,不能因为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就心生厌烦,甚至扼杀。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在孩子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好奇心,孩子会主动学习,主动寻求答案。好奇心也是想象力的源泉,有良好的想象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在天马星空的想象中,会有重要的发现,对以后的科学探索或者绘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孩子是如何想象的,我们不能嘲笑甚至斥责孩子这不着边际的想象,而是这让孩子去分析说明他想象的意义。

  对待失败,爱因斯坦不像我们一样受到挫折就会退缩,逃避,他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更加努力,坚持不懈的探索正确的答案或者继续努力,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这才是失败时应该做的,而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孩子也对自己的问题做了分析,也认识到自己的畏难情绪,遇到困难就想逃避,而不想独立去解决问题。这个也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中应该帮助他解决的问题。岂止是孩子,作为成人的我们,也应该具备这种精神,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失败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

  “迷信权威是真理最大的敌人。”这是爱因斯坦的信条。正是这份对权威的质疑和探索,爱因斯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学习中一定要持怀疑的态度,求知的态度,不要盲目迷信给出的答案,一定要自己去求证。在学习语文中,生字一定要借助字典,认真去查,这样才有深刻的印象,虽然有的辅导书给给出了答案,但是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求证。数学学习中,一定要反复验算,保证答案的正确,不能想当然。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8

  这一月,我读了《爱因斯坦传记》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觉得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是爱因斯坦晚期的时候。他本应该养老,可是他没有,仍然坚持不懈地研究,这是多么伟大啊!

  传记中谈到,他4月15日病情恶化,被迫住院。可他一到医院,就让亲人把他的老花镜、钢笔、一封没有写完的信和一个没有做完的计算送到医院来继续完成。当他病情严重时,他还乐观地说:“人人都要死,在这点上,从来都是平等的。谁看过死人的痛苦呢……还是抓紧工作吧!”

  4月18日,他那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可人们在床头上,还能找到几份未完成的手稿。

  多么伟大啊!为了人类,为了科学事业,临终还是投入到工作中,不顾一切……太让我感动了!如果换了我,我肯定会自私自利地想:病会好转吗?我会康复吗?手术能成功吗?我还能活多久……出现的将会是一连串的病情问题,不会有任何工作的问题。爱因斯坦不管去哪里,总是关心科学,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多让人敬佩啊!

  我和爱因斯坦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记得有一次生病了,早早地做完作业就上床休息了。妈妈说:“琪琪,起来复习一下功课吧,不然就会落后给别的同学了。”可我却不领情,撒娇地说:“妈妈,别人很辛苦,你就给我休息休息吧。”妈妈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摇头叹息地走开了。我高兴极了!要知道我从来没有这么爽快了。再上学的时候,我果然比别的同学落后了。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读了《爱因斯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爱因斯坦坚韧的精神,不荒废大好的时光。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9

  “要理解这样的人,唯有把他看成是为争取永恒真理而斗争的战士”,爱因斯坦如是评价牛顿的。同样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要想读懂爱因斯坦,也必须把他看作为争取真理、人道和和平而斗争的“战士”。

  开始先介绍一下爱因斯坦,他1879年出生在德国。他一生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是他成为继伽利略、牛顿之后的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科学业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方面:

  (1)以布朗运动为代表的早期研究工作;

  (2)用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推动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的发展,开辟了原子物理的时代;

  (3)他突破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完全割裂孤立开来。爱因斯坦从光速有限出发,提出宇宙间的时间同时性都是相对的,于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创立工作,并开辟了宇宙学的研究途径。可见,他在近代自然科学史上地位的卓绝。因此,列宁赞誉“他是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革新家。”

  同时他还是一位争取人道主义与和平而斗争的坚强战士。他认为,为社会服务是人类生活的原始涵义,还有他竭力为“和平”和“博爱”奋斗等等。在这几点上,爱因斯坦践行了自己的人生准则,同样也明确了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今后的奋斗目标。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的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深深地震撼了,特别是他爸爸送的罗盘、偶然得到的'几何书,这些都冥冥对他后来的学术指明了思想发展的方向。可见对于今后的我们来说,要想清楚的认识某种东西,就必须先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我特别喜欢爱因斯坦的敢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完全摆脱了学术权威们对当时自然科学界思想的教条主义的垄断和专横,这其中还必须要求对日益成熟的科学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同样也在向我们传递这一种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读书的同时也要敢于思考,学会思考,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书中最后还讲到爱因斯坦远离祖国的政治避难的艰辛历程和为反对原子屠杀而斗争,这也正练就了他那种为博爱和平努力的决心。这也正是他的除了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外,呈现给世人伟大光辉的一面。

  通读《爱因斯坦传》之后,我感触颇深。不仅是从中读懂了伟人的杰出的物理成就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伟人背后的种种故事深深地激励着我,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向这位伟人致敬!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10

  当验证一个理论是否正确时,我会想如果我是上帝,是否会做这样的安排。---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我们的思维里似乎是粘结在一起的,就如同我们吃饭时就要寻找筷子一样自然。爱因斯坦因相对论而著名,相对论因爱因斯坦而神秘。是一本爱因斯坦的传记将我带入他的世界,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个天才的破茧成蝶,他的伟大和遗憾,看到了人生的不完美,即使是天才也逃脱不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突然发觉人这一生长达数十载,竟能一本书就可总结。但让我更有感触的他一生的起起伏伏。

  爱因斯坦是一个热衷于自由的人,他一生都在追求他所谓的自由和静寂。他又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从苏黎世的专利局到普林斯顿的乡村,就连出海航行时候都会给自己思考的空间。但他一生都在漂泊,就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一只渴望自由的候鸟,不停地栖息,不停的飞翔。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从最初不被父母祝福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他的大学同学米列娃开始,爱因斯坦就进入了婚姻的迷宫,直到后来与他成为夫妻的表姐艾尔莎,虽然陪伴了他一生,但是,在爱因斯坦心里她更像是一个保姆,而他就像开拓物理新知识,饶有兴致的经营他的感情生活。他在感情上曾与许多的女人有纠葛。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学术研究。爱因斯坦还有一个伴随他一生的爱好,那便是小提琴,他的前期生活可以简单的概括为音乐和思考,其中的音乐便是小提琴,那已成为他一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他临终前的几周,他还与一个乐队合奏了贝多芬的乐曲。而所谓的思考,便是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立了相对论,而相对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颠覆了我们通常思维中的世界--牛顿的以质量为中心的世界。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由此,我们熟知的世界开始变得模糊。

  这正是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他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未知的开始。但是它的引导作用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从1922年以后,他走上了一条岔路,一段孤独的旅程---统一场论。他妄图将自己的相对论推广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引力场和电磁场的统一。但这并没有错,只是在这段过程中,他过于固执和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而批判量子力学,而忽视原子物理学,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我想,这或许是他这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但是对于此我们又能去苛求什么呢,人生本来就因不完美而绚烂。

  爱因斯坦的逝去,天空又一颗巨星陨落,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留下的倒不再是遗憾,而是新的希望。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11

  一天下午,我读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深受感触,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12

  爱因斯坦,一个熟知的名字。我前几天读了《爱因斯坦传》。

  他并不是天生的聪明。他也曾犯过错误,而他的成功,来源于他的思考与观察。如果没有他的细心观察,他还只是个普通人;如果不是他的好奇心,他还不可能写出如果多的论文;如果他没有经过周密的思考,那么他就不可能为世界作出那么多贡献!爱因斯坦本就是个普通人,要真说他与别人不同,那就是不同在对新事物的态度与做法上。普通人可能只会稍稍注意一下甚至直接跳过,但是爱因斯坦一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便会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专注地思考,最后得出结果,这也就是他伟大之处,同时也是他能做出这么多贡献的原因。

  爱因斯坦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一旦有问题,他会不断地、认真地思考,不得到答案不罢休,这是爱因斯坦过人的地方,也是我们与他的差距。

  对待失败,爱因斯坦不像我们一样受挫就会退缩,会掩饰,他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更加努力,坚持不懈地探索正确答案或是继续努力。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这才是失败时应该做的。如果因为失败而半途而废,那将是最大的损失,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所能做的不是退缩、逃避、掩饰,而是应该分析失败原因后继续努力,这样才能越来越接近成功。

  对于成功,爱因斯坦表现出的则是一种平静,虽然那一天早上改变了他的一生,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成功就放弃或停止过他的研究,他继续坚持不懈地研究,这样的精神令人敬佩。

  爱因斯坦所拥有的许多美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本身,才能够越来越靠近成功!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13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把一生精力都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年仅26岁的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随后,经过多年的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在1919年得到证实。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发展,更深一步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他的研究也使得宇宙学上有了巨大突破。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多的成就,过人的脑力虽是一部分原因,但是从他曾经概括出的公式A(成功)=X(努力工作)+Y(正确方法)+Z(少说废话)!可以看出勤劳是最重要的,不管我们做的事情有多渺小,我们都应该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去完成每一件事;而只有了正确的方法,才会事倍功半,轻松到达成功的彼岸;少说废话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让大脑思考,而不是把时间都浪费在夸夸其谈上。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公式啊,它向我们概括了如何才能成功。

  同时,敢于认错也是我们通向成功之路所必不可少的一环:爱因斯坦曾认为宇宙有限而静态,而当天文学家哈勃把天文望远镜所观察到的星系红移给爱因斯坦看时,爱因斯坦惭愧极了,他说:“这是我一生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宇宙是膨胀着的!“,可以看出他能及时明确自己的错误。

  可见,爱因斯坦能成功是有原因的,即使我们最终无法成为一个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人,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三点,就一定会得到成功!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14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全人类的功臣,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

  爱因斯坦,全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生做出无数研究,为人类科技的进步迈出了很大一步。他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传》这本书就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爱因斯坦不平凡的一生。全书共有39章,从多个角度想我们展示了爱因斯坦与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以及他的”不平凡“。我认为他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这些新世纪的青少年去学习,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学校推荐我们读这本书的原因了吧。

  我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在德国,他一生做出了许多无与伦比的贡献,是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我觉得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是爱因斯坦晚期的时候。他本应该养老,可是他没有,仍然坚持不懈地研究,这是多么伟大啊!传记中谈到,他4月15日病情恶化,被——迫住院。可他一到医院,就让亲人把他的老花镜、钢笔、一封没有写完的信和一个没有做完的计算送到医院来继续完成。当他病情严重时,他还乐观地说:”人人都要死,在这点上,从来都是平等的。谁看过死人的痛苦呢……还是抓紧工作吧!“这不禁让我想到有句名言”人总是要死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月18日,他那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可人们在床头上,还能找到几份未完成的手稿。

  爱因斯坦还非常节俭。有一次,他去出席一个很重要的活动,但只穿着他平时的衣服,上面还有一颗扣子掉了。爱因斯坦买不起衣服吗?不,那只是因为他没有时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句话就好像印证了爱因斯坦的一生,他的一生都是在争分夺秒中度过的,就连他死时都在演算稿子,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

  在读了这本书后,我认作为学生我们就该拥有一颗像爱因斯坦般积极进取的心,不管将来我们的工作是什么,无论是在哪一个工作岗位,只要我们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管是在科学或是其他领域,都要拥有严谨细心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决心,扎实进取的行动,我相信我们一定会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篇15

  近段热衷网上购书,无意发现一本青少年读物——《爱因斯坦》,也许是学物理的缘故,也许是想给上初中的侄子读吧,点击一下就购买了。

  刚搬进新家,尚无电视可看,于是和侄女侄子读书就成了无聊时的唯一。随手拿一本翻看,就看到了《爱因斯坦》,原想是青少读物,一定无趣,谁知竟一口气读完了。简是简单了些,可内容丰满,各个阶段都提到了,而且很适合中学生的口味,于是强烈推荐给侄子石头。恰巧他暑假作业要求写一篇读后感。这不,我俩就写将起来。此时此刻对面石头的钢笔在纸上嗒嗒嗒嗒的敲打着,不知写的怎样了。

  其实关于爱因斯坦的经历也知道的,什么犹太人了,三岁才会说了,什么小提琴了,什么娶了个坡脚妻子了,什么诺贝尔了,什么原子弹了,什么这什么那了,但看完这本小书,爱因斯坦再一次鲜活地站在了我的面前。

  成绩超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爱因斯坦竟然没有被留校,其中纠缠多少难以言表的内情。走出校园的爱因斯坦像极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自找出路。一份份求职书(这可是一笔一划手写的啊)通过邮局而再无音信,其沮丧郁闷可以想见。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都没有加入啃老族。他用家教、代课教师等零工收入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他所钟爱的理论物理研究。

  爱因斯坦运气不错,好朋友给他介绍了专利局的工作。对于爱因斯坦,这工作不但轻松而且收入颇丰。看到这里,俺真担心他安于现状,从此迷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啊!那物理学史该怎样写了呢?好在爱因斯坦是爱因斯坦,而不是我。他充分利用专利局工作的轻松和局长富有人情的宽容,偷偷地从事着物理研究。于是,科学界发生了大地震,这震源就是——相对论!我已记不清给多少学生讲过”相对论“了,但不知道学生知道了多少,不过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诺贝尔奖得主,但是否知道他因何成就而获此殊荣呢?不是相对论啊!奇怪吧?诺贝尔奖委员会发给爱因斯坦的电报是这么说的:”鉴于您在光电效应规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您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其他贡献,特授予您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原来这”其他贡献“就是指相对论。大名鼎鼎的”相对论“竟然不能大大方方的获奖,阻力来自无知抑或嫉妒?看来”羡慕嫉妒恨“遍布全球,贯穿古今啊!

  这本小书还有一处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爱因斯坦举办小提琴音乐会。爱因斯坦是一位物理名人,但他竟然也是一位准专业的小提琴手,这让物理老师的我深感自豪。我常常给学生提到这一点,其实物理老师也不都是刻板无趣的。想想今年的我校组办的大合唱比赛,俺物理系的大合唱竟然被人津津乐道了好些日子呢。

  向爱因斯坦学习!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01-01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范文01-13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600字08-28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精选8篇)03-03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7篇04-17

读《爱因斯坦传》有感02-22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01-05

读《爱因斯坦传》有感600字02-24

爱因斯坦的读后感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