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读后感

时间:2022-11-22 11:32: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自然读后感(精选23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读后感(精选23篇)

  大自然读后感 篇1

  我们所说的“大自然”其实是指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包括土地、植物、动物、水、空气、阳光等基本组成部分。但是很明显这些都是没有思想或者自己意识的。大自然的秘密是无穷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我和七个旅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到达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那个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孵化小龟的巢穴,我们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潮进入大海的。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潮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稍不留神便可能成为海鸥等食肉鸟食物。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踯躅不前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向导抱起了幼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鹰颓丧的飞走了,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先出来那只是“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消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的结伴而出。成千上百的幼龟都出来了,引来了许多食肉鸟,这是十几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食。一切都过去了,似乎在群凡中间,一切都静止。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因为我们自作聪明地用人类的思维、人类的生存方式去做事,违背了动物的生存规律,让他们受到伤害。

  “大自然的秘密”指生物在自然界生存的规律,躲避灾难的本能。本文以太平洋绿色的幼龟由于受人为的错误信息,结伴而出惨遭灭亡的实例,告诉我们不能自作聪明地用人类思维、人类的生存方式去方式去违反动物的生存规律,给它们带来伤害。

  人类要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与动物们共同生存,不可人为的破坏改变自然环境,不要人为的干涉动物的行动,不要伤害动物,不能自作聪明地用人类的思维、人类的生存方式去替动物有违动物生存规律的生活,否则就只会“一切都可能走反方面”。

  大自然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大自然未解之谜》一书,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既有趣,又神秘,就好像一个个永远都解不开的谜团,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些谜团,令人叹为观止,就连科学家见了,也会不知所措。

  例如,有中国云南,有一种神秘的“烙饼石”。这种石头刚挖出来时是软的,可以削成自己喜欢的形状。但只要在火上烤,就能变硬,可以烙饼,而且饼不会粘锅,烙出的饼香脆可口。在非洲还有一种可怕的石头,竟会放毒。有6个人意外挖出了它,它是一块直径50厘米、会发光的石头,他们把它带了回来。三天后,6个人全身发麻,视力衰退,不到一个月,6个人竟全部去世。医生诊断,他们是中毒身亡。

  这些石头真奇怪啊!我很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惜书上没有答案,连科学家都没法给出答案,还是未解之谜啊。

  还有一些奇特的喷泉,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在我国广西,有一口报时的喷泉,它在8点、12点、17点准时喷水,每次喷50-60分钟。如果泉水喷出时比较浑浊,就预示要下大雨了。而在下雨时,喷水就没有规律了。在南美洲还有一个更奇特的喷泉,它在每天的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7点,十分准时地喷水,正好是当地人一日三餐的时间,所以被称为“三餐泉”。

  这些喷泉为什么会如此准时地喷水,书上也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看来要留给我们进行探索了。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些事只不过是我们神奇的大自然变的一些小“魔术”。神奇、美丽的大自然总是会给我们送来意外的惊喜,送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谜,等着我们去探索。现在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长大了,就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努力解开这些未解之谜。

  大自然读后感 篇3

  人可以发出很多声音,大自然也是一样,它发出来的声音是那么美妙。

  早晨,小鸟弟弟在枝头唱歌,"叽叽叽,叽叽叽",这声音响亮又清脆。此时,我觉得他像一位歌唱家一样,悦耳动听。

  不一会儿,春雨姐姐来了,树叶、雨伞、地面……都成了琴键,春雨姐姐是无数柔软的手指,弹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发出"沙沙沙,沙沙沙"的声响。小草弟弟听到了悦耳的曲子,连忙从土地妈妈的怀抱中探出头来,仿佛在认真观看表演。

  著名歌唱家雷先生也前来帮忙,"轰隆隆隆,轰隆隆隆"。有了雷先生的帮忙,变得更加热闹了!路旁的小花扭动着身躯,也前来伴舞。

  之后,春雨姐姐、雷先生都回家休息了,风儿姐姐来值班了。只见她与小树一起舞蹈,与小花一起舞……

  "滴答,滴答。"露珠映着彩虹落了下来……

  大自然的声音无处不在,只要你认真地听它,感受它,你就会觉得大自然的声音是美妙的!

  这几天下了一场雨,雨落在地上、车上、铁皮瓦上……就像一曲美妙优雅的歌。

  飘飘洒洒的雨丝都有了生命。有很多马上要掉下去的小雨点再说话,我听到有一个小雨点说:“我想去铁皮瓦上,弹奏一首好听的歌”;还有一个小雨点说:“我想去地上,因为我想净化一下人间的空气。”;又有一个小雨点说话了:“我想去田地里,帮农民伯伯浇地。”;小雨点们说着说着,却一声不吭了,原来它们去了它们想去的地方。

  在下雷阵雨时,我听到了隆隆的雷声,雷声是老天爷在打哈欠,或是老天爷有点烦躁,发泄自己的心情吧。

  我觉得小雨点儿有不怕牺牲自己、舍己为人、知难而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大自然读后感 篇4

  伴随着夜晚春那浓郁的气息,我仔细地读完了《大自然的日历》最后一页。刺眼的台灯,光辉洒落在书的封面上,好似给书铺上了一层银纱。望着书,我不禁又捧起书,抱在怀里,伏在桌上细细地回忆了起来……

  《大自然的日历》,一部几乎纯原生态的作品。这本书,是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章节,里面所记录了文学家米普里什文深入古老的俄罗斯北方森林的故事。他远足大地,出入森林,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以及美轮美奂的自然描写,将人与自然的爱与善化为诗意和哲理融入书中,作者更用这本20世纪世界文坛不可多得的自然佳作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和对待大自然的真诚。回忆着回忆着,一阵风吹来,窗帘左右摇摆,普里什文笔下的文字,一列列仿佛又展现在我眼前。大自然优美的风景,生物学非同寻常的洞察力,一切的一切,还有我们以为的“害虫”,它们居然也有常人不知的“优点”。

  回味完书中的感人内容,我又细细享受、感悟,想到我们身边的世界,本来蔚蓝的天空现在浓烟弥漫,本来清澈的水流现在变成一潭死水,本来蓬勃的树木现在只剩下一棵棵树根……《大自然的日历》虽然讲得是生物,但也离不开这生物适宜的自然坏境。自然,是多么重要啊!环境,是多么重要啊!有了好的环境,一年四季才会表现得更加充分美妙;有了好的环境,动植物才会显现出它们活泼的本性!

  回忆完之后,我感受颇深,我觉得《大自然的日历》这本书的内容,是对青少年心灵教育的好书。它告诉了我很多关于大自然的故事和知识,而且还告诉我其实很多害虫也有它们鲜为人知的优点,也让我真正的领悟了这大自然的美丽与真谛!普里什文曾经说过:“儿童心灵的健康在很大程度就取决于孩子们与动物和植物的合理交往。孩子们自己去帮助动植物生长,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朋友们,行动起来吧!善待生物,敬畏自然!

  大自然读后感 篇5

  古人有说过一句极深刻的话:司法自然。什么事司法自然?大自然是老师!大自然给我们上过的课的确很多,一节比一节美妙,一堂比一堂迷人。这篇短文就讲了三堂令人着迷的课。

  第一堂课让我知道了AB本事两棵无关的树。因为青藤紧紧地缠在一起,便不知不觉长到一块。A树上结的果实,外形仍是A,但味道却跟B相似。人们就仿效着,模仿着,终于结出了新的果实。这就是园艺一种重要的技术——嫁接。

  瞧!大自然多聪明,就这么一启发,园艺家就恍然大悟,一举学会了嫁接! 第二堂课让我明白要坚强,要勇敢,当困难无情地折磨你时,你要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就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虽然长在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地面上,接受着狂风,暴雨,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但是还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青海高原一方壮丽的风景!

  瞧!大自然给人的启示多深刻,虽然不声不响,却给人力量。

  第三堂课让我懂得了珍珠的来历。别看它瑰丽的像一颗小星星,光滑的像一颗水珠,可来历却像一场可怕的噩梦。自打一粒小石子掉进珍珠贝时,这场可怕的噩梦就开始了!坚硬的小石子不分昼夜的折磨自己,刺痛自己,不声不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把自己变成一颗璀璨的珍珠,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它成功了,它让人们看到了它的努力!

  是的,含羞草默默地收拢叶片,那是在告诉我们莫切张扬;挺拔的青松傲立在雪中,那是在叫我们坚强;其貌不扬的乌鸦觅食反哺,那是在叫我们孝顺;成熟的麦穗低着头,那是在叫我们谦虚;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叫我们团结;温柔的水珠能滴穿石头,那是在叫我们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是的,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习,天天都会有收获。

  大自然读后感 篇6

  反复研读郭思乐教授的大作《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论生本教育的本质》,深深感受到郭教授文理兼通的学问境界。

  文章意在阐释生本教育的本质,一直站在为万千受师本本本考本教育之苦的学生谋幸福的最前沿的郭教授又一次把博大的生本教育思想化为振聋发聩的福音书传播给中国教育界。开篇即指出教育的真谛是一定要“依托生命自然,就全局皆活”多么深刻!读者依稀看到一条真理的历史长河,自东方的老子、西方的卢梭处缓缓而来,正是由于郭教授的执着与努力,才使得这个人人能读懂,却鲜有教育者践行的道理终于在中国大地掀起了巨大浪潮,遍布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生本教育实验课堂里孩子们神采飞扬的脸庞正是那些美丽的浪花。

  记得郭老师在《教育走向生本》的序言中讲到,“教育面对的是人,他承载着人类几百万年的基因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然而,我们最不了解的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可以创造大量的高科技的物质,我们却无法独立的创造一个人。虽然,我们无法独立的创造一个人,但是我们有可能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因为我们是教师。

  “我们的涉及生命高级活动的教育知识,却停留在研究者的意识和被研究者的意识领域之中,我们一直忽略在意识领域之外,还有广大的机能领域,而正是这样的领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的发生和形成,以及结果。”郭老师让我们去意识我们未意识到的领域,不是忽视他的存在,而是倍加重视和呵护。面对我们未意识到的领域我们该怎么做呢?

  相信机能,相信人的本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依靠生命,激扬生命,而不是模拟生命,控制生命。所以,让我们一起向大自然寻找力量吧!

  大自然读后感 篇7

  《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散文。作者由小小的嫩叶摇身变成饱满的绿叶,联想到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涌现着无穷的生命力;由静静地承受风和雨的磨练和洗礼的小花和小鸟,联想到了那大自然相辅相成的和谐步调;最后,又由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白云,联想到了各式各样分分秒秒都在变化莫测的人际遇与命运。

  在《大自然的启示》着篇文章中,出现了“雨要下就下吧,风要吹就吹吧。”三次。风雨最终都会停下来的,花儿仍抬着它那不屈的头,鸟儿仍拍动着弱小的翅膀,放声高歌,让歌声在天空中回荡。 其实,花儿和鸟儿的磨练,正如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但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 嫩叶的茁壮成长,是它一刻都不停地活动、成长与改变,是它无穷地涌出的活力,是它自信心迸发出的生命力。 云朵儿的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恰似我们的心,我们的命运。

  我们的心,无时无刻都在变动,所以让我们的命运会昨天不同于今日。人生如流动的天空中的云朵儿,而流动的云朵儿的数量与形状就像我们人生旅途中的重重困难。 作者从嫩叶变绿叶,小花和小鸟的磨练和洗礼和云的千变万化得到了最后的总结:“若每一个人都能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乐趣。”其实,我们的总希望就是能够振作精神,克服困难,奔向前程,我们的心中已孕育了人生的新希望。

  虽然人生旅途中,会有风吹雨打,会有雨过天晴。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就能取得成功!

  大自然读后感 篇8

  大自然的文字?看到题目《大自然的文字》,大家一定会想,大自然会有文字吗?这你就不懂了吧,其实,在大自然中,天上地下到处都是字。

  说实话,刚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自己也不明白什么叫作大自然的文字。后来通过课文中介绍的几个例子,我才知道其中的奥秘。星星在平常的人看起来,极为普通。可是,它如同指南针一样,能使我们不迷失方向。云朵呢?它是天气预报的使者,只要出现了砧状云,就会说明了会有雷雨降临。石灰石和在林中的花岗石,也是一个文字。它们能告诉我们,这片土地原先的情况,让我们了解到这儿的地质变化……

  这些从不被我注意过的自然界的景物,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啊!通过后来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补充,我又了解到了很多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秋天就在眼前;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一定要带雨伞。快要下雨的时候,燕子就会低飞,虫子们在下雨时会离地面较近,而燕子为了捕捉它们,所以飞得也会低。将要地震时,青蛙会像搬家一样大型迁移,甚至马路上都会爬满青蛙。海啸的前几十分钟,海水会泛起一个又一个小泡泡,随即会有小浪头打来……这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例子,也同样拯救了不少条生命。

  由此看来,大自然的文字是多么重要,又多么有趣啊!当然,这些文字是不会每个人都认识的,只有那些勤学好学、善于观察和请教的人们,才会懂得它们。

  所以,从现在开始,大家都要多去野外看看,有不懂的及时问别人或者找书,这么日积月累,你的“文字”量就会越来越多,知识量也会越来越大。到那时,你将会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大自然读后感 篇9

  读了松下幸之助的《大自然的启示》,心中感慨万千。人生的起落如同暴风雨一般,过程惊天动地而结果却是缓和平静。

  《大自然的启示》主要描写了暴风雨的前兆,过程和暴风雨过后。也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态度。

  暴风雨前兆,压抑得让人窒息。我虽然没有经历过几次暴风雨,但大雨前的闷热,却让我感到窒息,莫名的烦躁涌上心中,却又不敢释放,压抑无比。就好像作者笔下的天空,像一口大锅,兀自地扣住整个大地,让人闷热,压抑和窒息。

  暴风雨的过程,可谓惊天动地,一道闪电,一声盖顶的霹雳,暴风雨就来了。在我的记忆里,我好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暴风雨。但下雨时,拿着雨伞,手伸出伞外,感受雨滴打在手上清凉的感觉,就会有种不顾一切放下雨伞冲进雨中的冲动。作者说过:我曾在风雨来到之初抱着头往家中狂奔,我也曾在暴风雨最大的时候从家中冲出。前一种感觉我当然有过,不想躲雨就拿书包或是抱着脑袋就往家中狂奔。后一种感觉却没有,即使淋雨,也是在乡下,在迫不得已之际才会接受雨的洗礼。两种感觉确实让我难以忘却。

  暴风雨过后,和缓平静。空气中带着泥土的香味。作者写下“最好的暴风雨都有最好的尾声。”确实,当你静下心来感受,经历了暴风雨前兆和暴风雨的洗礼,结果却和缓平静,这种美不可言喻,只可意会。这种美,无可比拟。

  人生的起落就如同一场命运的暴风雨,来的快,去的也快。既来之,则安之,就如苏轼笔下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挫折,即使感觉天都要塌下了,可回头来看,仍然是平和结束。这就是暴风雨的启示,也是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读后感 篇10

  我们可能生存在一个这个宇宙的任何物体都无法理解的意识当中,就像你在你脑海中想象出来的事物,它存在在你脑海中的意识当中,它跟你的意识是一体的,它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个可能知道谁创造了它,我们跟宇宙是一体的,我们可能是某个更高层次我们无法理解的元素所创造的虚幻的产物,但对於同一层次的我们来说,我们是现实的,更高层次可能还有它无法理解的比它更高层次的元素存在,这就成了一个无限循环,我们的身体是由很多不同的元素,微小的生命体组成,同样整个宇宙也可能是由我们这些不同的元素,不同的生命体组成,我们之间是相互联系。

  共存一体的,这些联系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就行成所谓的规律,不管我们多麽渺小,都是跟世间万物紧密联系着的,我们能够在脑海中想象事物,是因为外在事物影响着我们,使我们产生联想,如果你什麽都不懂,你会问出这个问题吗?所以我们所想象的事物也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因为我们的很多思想和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它是长期受外界刺激影响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或思维方式,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存在,并不是某个更高层次的元素创造的,它也是无意识受影响的,所有事物都是一体的,相互影响着,不停地运动,产生不同的变化,形成各种各样的物体,所以,在这个世界里是没有创造和毁灭的,人死后也会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元素,在这里,对於我们而言,只有存在与联系,否则,关於宇宙有多大,宇宙从什麽时候开始的问题,是我们永远都难以解释的。

  自然规律如此,然而,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自作聪明反而一切都会走向反面。

  大自然读后感 篇11

  读海子的诗,一定要用心去读,因为海子是个用心写诗的人。他的每首诗,都是他的孩子。

  我读海子的诗,最初的冲动是自己那时很忧郁,对生活失去希望,觉得很绝望无助。但读了海子的诗,我发现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悲观。海子在很多诗里面都赞美生命,他觉得活着很珍贵,赞美这珍贵的人间,如他所说: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任何一点对生活的抱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幸福的人,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肯用心去体会。植物是幸福的,爱情是幸福的,雨水是幸福的,我们人类,有什么理由不幸福呢?

  很多人都误解,觉得海子自杀了,读他的诗,人也容易走向极端。其实这是个天大的误解。我读海子的诗,从来没感觉到什么悲观,我感觉到的是他的真挚和热情。他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写在了诗里面。他从不吝惜自己的赞美,就像他不吝惜自己的祝福一样。他祝福所有人,哪怕你是陌生人,他赞美一切美好,他热爱自然,从他的笔名就可以看出来。海子,并不是什么海洋之子的意思,而是西藏的湖,当地人称为海子,海子热爱自然,由此可见。他赞美大自然,在他眼中,大自然是一个美丽结实的女孩,我们看不见她,她仍在远处爱着我们(《大自然》)。在他眼中,大自然是美丽的,她从不吝惜自己的爱,她的爱无处不在。这有点像道家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自然对每个人都一样爱,不论贫贱富贵。 海子出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了十五年,他说他要写农村写十五年,可惜他没写完就陨殁了。我也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了近二十年,读着海子的诗,总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他所写的村庄,总给人一种寒冷而凄凉的感觉,或许,中国的农村就是如此吧——落后、安静。人们天天劳作,只为了自己的胃,以及繁衍后代。这是中国农村的真实写照,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村都是这么样过来的,即使到现在,也还是这样。海子是农民之子,他的诗写的是最真实的农民农村,自古以来,中国的诗词歌赋,从来都很少涉及农民和农村。而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他农民的淳朴,他是中国的农民诗人。由此,我想到了叶赛宁,他是俄罗斯的农民诗人海子是中国的农民诗人,他们两人真的很像,就连结局也是一样。海子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从他写的《诗人叶赛宁》里我们可以明白。

  大自然读后感 篇12

  大自然,是世间万物的开端,是人类的母亲。远古时代的人类,在大自然的哺育下生存,又被大自然所攻击,对大自然既爱戴又敬畏。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西周的统治者总要占卜,通过占卜来决定重大事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那时的人类信仰上帝,敬畏自然。封建社会早期,庄子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后又被董仲舒完善成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人们相信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体的,所以要敬畏自然,才能与大自然共存。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宗教的产生也是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的,因为人们敬畏自然,所以教皇和教会与国王勾结,以“君权神授”为由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人类以为自己是自然界的统治者,但实际上,自古以来人类都只是受自然支配的臣民罢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狼与鹿的故事:二十世纪初,美国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里生活着四千多只鹿和它们的天敌狼。罗斯福总统认为鹿的数量少是狼的过错,所以下令捕杀狼群。狼群数量急剧下降,鹿的数量越来越多。过度繁殖的鹿群吃光了草皮,饥饿与疾病在它们中蔓延。鹿群开始走向毁灭,森林也不再生机勃勃。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每一种生物都是维持着生态平衡的一分子。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片面的认识,就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下严重的错误。保持生态平衡,遵循自然规律,是人类发展必须恪守的原则。

  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也记述了猎人、狼与鹿的故事。大自然通过狼的嗥叫来启示这个世界的道理,已经被群山所理解,可人类呢?人类是否能像山那样思考,领悟这个道理呢?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大自然》中记述了一个“我”与自然之神对话的梦,是一则发人深思的寓言。自然之神是万物之母,她考虑的是“进攻与防御的平衡”,她一视同仁地爱护与消灭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她既不知道恶也不知道善,她只知道大自然必须的是平衡的,她要让万物按照她的意志发展。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以梦为载体,“我”代表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人类,“女性”代表自由平等、视万物如一的大自然,揭示了人类所取得的成就、人类所谓的正义,在大自然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在大自然中,天地万物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对人类有益有害,都是自由平等的,只有万物在天地间同生共存,才能维系生态平衡。只有生态平衡,人类才能谈发展,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人类迟早会自己毁灭。

  当今,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不少人开始呼吁保护环境、拯救地球,却大多只是纸上谈兵。更可笑的是,拯救地球?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人类的出现才短短一百多万年,地球还活得好好的,根本不需要人类去拯救,人类需要救的,只是人类自己。在地球46亿年的生命中,有多少种生物诞生,又有多少种生物灭绝?但地球仍然好好的。谁知道在几十亿年的某个纪元中,是否有像人类一样有智慧的生物出现过又灭绝,连痕迹都不留呢?人类的确是有智慧的,但在自然面前,人类却可谓愚笨至极,人类所追求的繁荣、先进,对自然来说又算什么呢?到底什么才是“伟大”,到底怎样才算“有意义”?恐怕没有人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大自然远比人类伟大,大自然的存在远比全人类的生命都有意义。敬畏自然,人类才能与自然同存。

  大自然读后感 篇13

  今天我阅读了《爱护大自然》这一文章,它虽然不长,但使我回味无穷。我掩卷思索,感受很深。

  文章讲的是: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有美丽的花朵,嫩绿的小草,参天的古树……这儿美景宜人,鸟语花香,动物们都在这儿快乐地生息、繁衍。可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来了一队人马,他们把那一棵棵参天的大树伐倒了,动物们无家可归,都被激怒了,决定与人类进行斗争。动物们架起木栏杆,放在人类到森林的必经之路上,人类便与动物们进行谈判。结果是人类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这儿比以前更加美了。

  这是个美丽的故事,我的心情顿时也变得舒畅起来。森林能调节气候,保护土地,防风沙,减少自然灾害,净化空气,消除噪音……。你可知道大树是怎样为我们的环境出力的吗?大树每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如果一个地区的绿色植被覆盖率10%以下,沙尘暴便来了。因此,我们人类一定要爱护森林,大量去植树造林。我们每天的朋友——水,也不相上下。它可以灌溉农田,可以滋润森林,可以养护草原,还可以调节空气,使环境更清新等等。……

  地球母亲以她丰富的资源无私地供给了人类所需的一切。没有地球的养育和呵护,就不可能有我们人类。可我沉思片刻,对于地球这样一个无私的母亲,我们人类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回报呢?

  “参天的大树被砍倒了,嫩绿的小草枯黄了,美丽的花儿凋谢了,只剩下一个个树桩,像一张张愤怒的脸……”每当我读到这儿,总是会想到那一幅幅悲惨凄凉的场面,令人毛骨悚然。破坏森林不但给动物带来灾难,也会给我们人类以加倍的惩罚。掠夺式地开发和浪费着各种资源,污染和破坏着从地面到空间的各种环境。如果没有森林就不能防风固沙,不能保持水土,世界将灾难频发;水域污染的危害也很大,废水不断排入江河,让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之,而人类所需要的纯净水也越来越少;地表荒漠,空气污染……我们曾经健壮美丽的地球母亲,日趋衰老和丑陋。

  我多么不忍心也不希望看到这些,这多么地残忍啊!我只想生活在蔚蓝的蓝天下!可庆幸的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到了自己所造成的恶果,把环境保护当成了我们人类的一件大事,越来越多的人志愿去为恢复地球母亲的青春而作出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的环保日是什么时候吗?那就是6月5日。中国环境标志由中心的青山、绿水 、红太阳以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希望同学们能认识这个标志,虽然我们还小,但是我们应该从小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向全世界呼吁:“地球母亲需要绿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让我们一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吧!”

  大自然读后感 篇14

  “自然笔记”,首先“就是自然”。也许很多人认为自然就是遥远偏僻的自然保护区,或者赤道上的雨林,或者其它遥不可及的地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自然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人类也生活在自然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你在寻找自然,那么请你低下头看看路边的小草,抬起头看看掠过天空的白头翁,环视周围的梧桐树,这就是自然。

  下一步是“笔记”。笔记可以是以画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的形式。当你做自然笔记时,你并不需要担心自己的画不够传神,或者是文字不够优美,尽管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记自然笔记时的感受。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太太因为从小被别人认为画得不好,从此再没有拿过画笔。当她一次偶然机会听了一节有关自然笔记的讲座后,备受鼓舞,并在丈夫的鼓励下重新拿起画笔。现在她画画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了。

  所以说,你并不用担心自己画得不好,况且画画和写作的技能不就是在笔记的过程中提升的吗!如果你已经决定要开始画自然笔记了,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

  大自然读后感 篇15

  高山无语,但阅历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着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人生才会更加精彩?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份淳朴,带着一份真诚,走进大自然……

  这个夏天特热又漫长。但,还是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入。一路上,看着一颗颗古树被无知的人们无情地砍伐,我们深感漠然;大自然给予我们恩赐,但同时也对我们无知的行为敲响了警钟,警钟?究竟会不会真正唤醒人们的意识呢?望着失去的自然,感觉到可惜。

  随着人流,说好说歹的都有;踩着随风飘落的落叶,我突然变得多愁善感,迷失方向;陷入了沉思之中……近两年灾难显为严重,汶川、玉树、舟曲那一幕幕让人催然泪下毛骨耸然;人们难道还不能醒悟,难道这灰暗的世界里度过的每一天,人生缺少了无限光辉。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力不可拒的天灾,再去彷徨无措。第一代环保家唐锡阳先生这样写道:人类要谦虚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倡导生态文明的关键是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现实,摆正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人字现在写得太大了,应该写小些,更小些,把人写在应有的位置上去。

  几天的劳途换来满身的疲惫与感慨。人们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享受大自然为人类带来的一切。世人们,让我们一起去倾听大自然的心声,感受大自然的真谛吧!

  大自然读后感 篇16

  今天是寒假的第七天,爸爸妈妈要带我去4D动感影院看《走进大自然》,我和爸爸妈妈走进播放厅。当走到检票口时,工作人员会发给每位观众一副特制的眼镜。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戴上眼镜看到的画面角度会变成三维主体,会让你感到你也走进了电影里,真是太期待啦!

  电影开始了,我们每个人都戴上了眼睛。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片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抬头看见的都是绿葱葱的树冠连成一大片,把蓝蓝的天空遮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了一丁点阳光。电影使用高科技的手段,让我成为了电影的主人公,仿佛是我驾着车在原始森林里去深处探险。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大吼声,一头威武的大象出现在我的面前,它凶猛地走过来,我的椅子和强烈的脚步声同震,令人欲碎;感觉就好像在身边一样,伸手就能够摸到那头大象一样。

  接着,传来一种奇怪的声音,眼前整齐的草地突然变得零乱不堪,随着声音越来越近,只见一只巨大的蜘蛛像我们逼近,这时候我们的座位也随着蜘蛛的突然出现扭动起来,脚边也有东西在晃动,仿佛蜘蛛就在我们的脚边似,要吃掉你。胆小的观众都让蜘蛛吓的失声大叫,汽车躲开了,这是观众才松了口气,我觉得危险正在慢慢向我们逼近。

  我们接着去探险,走到一个奇怪的地方,身旁都是巨大无比的高树,突然所有的树都睁开了眼睛,吓的观众失了魂一样。这么多树便一拥而上,来攻击我们,而这辆车飞快地冲出了凶残树怪的袭击,逃跑了。

  不知道走到了哪里?从洞中掉了下去,是一个不熟悉的地方,一群蝙蝠飞了过来。这是我才知道是掉进了鬼屋,一片凄凉,感觉阴森森的,很害怕。正在这是,在远处我看到了一个阴影,我以为是有人来救我来了。走近一看,我都没了向前走的勇气了,没想的是死神,有些人吓的闭住了眼睛不敢看了,而我却很勇敢每闭眼,死神拿着镰刀当头斩了下去,我们躲开了,火速逃跑。我们来了起火的破庙里,眼看破庙就快要塌了,想逃,可是四周都是火,我们便冲了出去,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结束了。

  我冲出了吃人的蜘蛛,躲过了大象和凶残树怪的袭击,避开了死神当头的镰刀,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火墙。探险路上,暴雨打湿了衣服雪花飘满了全身,大风在耳边呼啸,蜘蛛擦腿而过,这一切都像的一样。看完电影,我从梦中醒来,这真是一次身临其境,惊险刺激的切身体验啊!

  电影结束后,我明白了4D电影是在3D电影的基础上加上了环境特效,模拟仿真而组成了4D电影。怪不得再看4D电影的时候感到了风暴、雷电、下雨、撞击、喷雾、扫腿等的真实效果非常刺激。

  4D电影真神奇!观看4D电影是一次科技新成果的享受。我想在以前有普通电影、3D电影、现在还有4D电影;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肯定还会有5D、6D、7D、8D……更多更好看的电影,人们的文化科技又会迈出新的一步!

  大自然读后感 篇17

  我读完《笔记大自然》这本书发现很多乐趣,还有一些小实验。

  我了解到:猎鱼高手——鸬鹚

  渔夫在鸬鹚脖子上系一个绳套,让鸬鹚下河去捉鱼,捉到鱼以后,鸬鹚的脖子里有一个口袋似的洞,把鱼装进去回到了岸边,“口袋”里鱼变软,可以吞下去了,因为脖子被绳绑住了无法吞咽下去,只好乖乖的让主人把鱼从喉咙里取出,不过,只要鸬鹚们努力“工作”,渔民们会用鲜美的小鱼奖励它们的。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知道了鸬鹚是渔民的好帮手,了解到了一些河流与湖泊的知识。

  我和爸爸去河流中钓鱼,如果钓到小鱼就放回去,如果钓到大鱼就给妈妈吃!自然界简直太神奇了,我爱大自然 !我以后要做环保小卫士,不乱扔垃圾,不浪费食物,保护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大自然读后感 篇18

  奶奶给我订了一本杂志,名字叫做《大自然探索》拿到书后,光看目录:从“地球末日危机”到“寻找外星生命”,从“恐龙为什么长这么大”到“守望美丽的红唇精灵”,从“奇异的云”到“有相同的雪花吗”,从“制造现代木乃伊”到“巨型南瓜成长记”……一看这些题目,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特别有趣的是,每年的金秋十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都要举行一次有趣的“巨型南瓜大赛”。以前我在童话书里曾看过巨型南瓜能变成灰姑娘的马车,而现在已成为现实。加利福尼亚州的园丁们用卡车装着或用拖车装上自己种出的大南瓜去参加比赛。最新世界纪录是1813磅的超级南瓜,主人获得了一万美元的奖金。赛后,人们把南瓜瓤掏空,做成小船,举行“南瓜舟大赛”或发挥想象,把南瓜雕刻成各种雕塑。太好玩了。

  大自然中的奥秘太多了,人们发现的,没发现的。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将来自己亲自去探索大自然,开发大自然。

  大自然读后感 篇19

  这是作家张炜写的一篇文章,最深的一句是最后一句:我想一个不热爱大自然的人,也很难培养起很强的美的感受能力。我总觉得一个对大自然满腔柔情的人,很难是一个品行低下的坏人。”最初的想法是,为了成为一个人们心目欣赏的好人,我要坚持热爱大自然,这是一个正确的、值得坚持下去的爱好。

  文章开头写了作者生活地方,胶东半岛,写了中学时代的生活环境和上学生活,周围美丽的树林草地和人给了作者深刻的印象,他热爱那时生活,热爱关于大自然的美好回忆。

  中学时期是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作者说的对,我们很多人中学要离开父母自己在学校独立学习和吃饭,虽然不像那大学那样,但已经是脱离幼稚时代的开始了,很多名人在这时都看了很多大自然的景象,像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等,他们作品中都有很多讴歌大自然的篇章,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那么热爱大自然,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和由于受工作等影响,有的人并不能经常接受大自然的陶冶,我想这会让他们容易压力大,容易走入不好的道路吧。

  中学和学校都是每个人难忘的记忆,大自然也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东西,我觉得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空去欣赏、去观察大自然,就是时常让自己有空去看看大自然,那样自己会收获很多,也能培养起自己美好的思想见识。

  大自然读后感 篇20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神秘的大自然》的科学普及书,它是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精选了各个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具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100多个神秘现象的书。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乌龟壳给人们的启示》。刚看到题目时,我不屑地想:“乌龟壳太普通了,平时我们吃剩下的龟壳不是随手扔掉的嘛?有什么好发现的呢?”但随着我慢慢看书了解到:乌龟壳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薄壳结构。虽然它只有 2 mm的厚度,但使用铁锤敲砸也很难破坏它。据科学家研究,龟壳结构包括了许多力学原理,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建筑学家模仿它进行了薄壳建筑设计。这类建筑有许多优点: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据我所知采用了薄壳结构的建筑有:悉尼歌剧院、水立方、奥体中心、北京鸟巢、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

  大自然是那么奇妙,它好像一本书,一本让人琢磨不透的书,让我们留意世界的各处各角,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彩吧!

  大自然读后感 篇21

  当敏畅发出读书会预告后,我第一时间就确认了自己要参加,我想是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渴望成长,一方面是信任她组织的读书会,正是如此,我显得特别的笃定。

  当《与孩子共享自然》这本书拿到手上后,我粗粗的翻了一下大纲,第一感觉这不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每个章节是内容都显得是跳跃的,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当时就想,我能坚持读下去吗?深吸一口气,美好的感受扑鼻而来,“感受它远比了解它重要”,当这样的文字跳动出来后,发现我读这本书也如此,也正是这本书的精神。与其说是如何在孩子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不如说是在呼唤我们成人放慢脚步,带着孩子回归简单质朴的生活。

  通过52个鲜活的游戏活动详细介绍了与自然共处的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脑子里时时翻滚着这个游戏怎么带自己的孩子玩,越看越兴奋,如“蒙眼游戏”:“盲行”,我立马在家里跟乔乔玩上了,把他的眼睛蒙上,然后我在的他手上画,让他来感受猜是什么,我想这也是这本书风靡全球的原因之一,简单、易操作、趣味性强。

  第二个强烈的感受是原来大自然处处是法宝,有这么多天然多成的“活”玩具,而却被我们成人在物欲竞争中忽视了,经不住商家的推销和孩子的好奇,花重金买了各种各样美名其曰对孩子成长有利的玩具等等,于是乎我们很多人家里都堆了相当多的“死”玩具,孩子玩来玩去也没有很珍惜或很特别的记忆,当路过玩具店的时候,孩子还会不由自主的停留索要,因为孩子的眼里只有这些玩具,如果是经常带孩子去留心感受大自然,哪怕只是一片普通的小石头,他一定也会爱不释手。我回想起有一次带乔乔回外婆家看成熟的小麦,他在田野间的撒野,在堤坡上追着小养群跑,在麦浪间的欢呼,看到一粒粒麦穗的专注,最后发现一粒粒的养粑粑,兴奋得好像挖到宝了,不到四岁的孩子到现在都记忆深刻,还有一次,在湘江边玩,他捡到了一要算是比较长也有点粗的棍子,他一个是拿不动的,他非常让我帮他一起运回家,说要搭梯子,我一百个不愿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同意跟他一起搬,他憋红着脸使劲搬着,还嘴里哼着“两只小蚂蚁,搬呀搬回家”现在回想起来,乔乔当时心里应该是相当的高兴和满足。很庆幸,在这个时候,深刻阅读了这本好书,让我和孩子可以更好的体验大自然的美和神奇。

  如果说前面都是只是亲近自然的活动感受,那第三个让我受到启发是第三章—自然平衡,“生命金字塔”“编织生命之网”的活动,通过简单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热情,在很自然的状态下让孩子们充分理解食物链,自然间的平衡,这比起他们读很多说教书来得更直接,体验的感受也最深刻。而这也正是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所缺少的,体验式学习,因此,做为父母应该行动起来,带着孩子一起用自然激发喜悦,去共享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美、愉悦与安宁,在孩子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吧。

  书中最后一项的特别活动“一起静静的走”,也是我最最为欣赏的活动之一,静,通常都代表着向内看,关注内在的安静,何不尝试一下,带着家人一起静静的往前走上1个小时,相互用心感受着,我猜想,那一定是非常美妙的时刻。所以,只有亲自去体验,自然的奥妙才能鲜活的体现,当一个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时,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睦。

  让我们一起在对自然的欣赏和敬畏中,滋养孩子的生命与心性。

  大自然读后感 篇22

  近日,阅读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感叹于他时刻对教育教学的反思,感叹于他用整个身心与学生融为一体,感叹于他的生命与使命同行,让自己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

  李镇西老师的一篇随笔《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引起了笔者的共鸣!文中引用了孔子对学生志向的引导颇耐人寻味:一次聊天,当孔子问及学生们的志向时,子路等人踌躇满志地大谈治国安邦的理想,孔子不以为然。孔子的弟子曾点则认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子的意思是说,在暮春三月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相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曾子的志向和子路等人比起来,似乎并不崇高,但他的话立即引起了孔子的共鸣,孔子情不自禁长叹一声道:“吾与点也!”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一个推崇教育和谐的孔子。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孔子的儒家思想贯穿至今,成为很多教育家乃至整个社会加以推崇的学派。但我们同样发现,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而是潜意识地加入了我们不同朝代对人才的要求,致使孔子的思想越来越倾向于我们所希望出现的教育局面。而这个故事却让我们发现,孔子追求地恰恰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美丽画面。想想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或席地而坐谈经论道,或迎风而跑歌咏舞蹈,他们的歌声在春风和阳光之中流淌,他们的笑声在蓝天和白云之间飘荡……

  现如今,我们的孩子生活应该是不单调的,至少比起我们这一代的人,他们身边的资源绝对是丰富的。电视、电脑和书籍让现在的孩子早早地见识到山外的山,人外的人,见识可谓宽广、视野可谓开阔,如果有机会在假期出去游览大好河山时,学生完全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但是现在更多的孩子往往是在家长的意愿下生活,被关在屋子里学这个,学那个,少了很多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少了很多和伙伴游戏的机会,少了很多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少了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大自然读后感 篇23

  想起自己小时候,生活因没有玩具、没有电视等,恰恰一直在大自然中徜徉。春天,借着割草的时间,我们躺在油菜地里捉迷藏,以致玩到天黑才发现自己的草篮子里只有零星的几把草而已。无奈何,为了不至于挨骂,胡乱的扯上几把嫩草,惶惶然地回去,偷偷地溜进家门。假若父母劳作还没回家,这劫也算过了;反之,一顿臭骂肯定少不了。即使这样,第二天,这帮顽童又会凑在一起,玩磨石子、抛沙包、翻军旗、跳橡皮筋等一些自创的游戏。那时,我们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游戏规则也是几个孩子凑在一起一起决定的。那时,我们游戏的场所不在现在的公园和游乐园,而是身边的大自然。而大自然也给足了我们这帮孩子最富足的一面,让我们的童年在它的怀抱中自由舒畅地呼吸和成长。如今回想起来,所有美的场景都是在大自然中。而笔者不能肯定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回想童年最美的场景也会是在大自然中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孩子们在没有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聪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诗的创作始于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锐化知觉,激发创造性思维,使言语为个人体验所充实。”李镇西老师说:“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能够让我们的孩子用身心直接阅读大自然这本博大精深的书呢?”

  笔者想借着这些教育先行者们的谆谆教导,呼吁我们所有的老师,请让我们的孩子走向大自然吧!只要我们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他们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那么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孩子会因为丰富多彩、一辈子也挖掘不完的大自然而富足一辈子!

【大自然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自然》读后感06-11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04-04

《大自然的启示》读后感11-04

大自然的语言的读后感07-05

《大自然的启示》读后感06-19

笔记大自然的读后感06-26

《走进大自然》读后感04-26

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01-05

走进大自然读后感08-09

笔记大自然读后感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