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读后感

时间:2020-12-15 17:17: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题西林壁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读后感(通用5篇)

  题西林壁读后感1

  读过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之后,再经过郑老师的认真讲解后,我终于体会到了诗中的道理。

  《题西林壁》是作者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题的一首诗,当年苏轼去了庐山,却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又为什么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呢?我在细细品味之后,才懂得诗中说得很有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我们觉得自己做得的事很好,但在他人眼里可能就不一定是那么好,应了那句俗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想自己做得更加完美,我们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问题,仔细检查出自己的缺点,就拿我们平时考试来说吧,做完考卷,检查了一遍又遍,都检查不出错的地方,总以为自己做得全对,能考个满分,就交了考卷,到了老师手上总有那么几题错了,而且还是特别简单的题目,后悔的肠子都青了,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啊!打牌的人也是这样,不知道对手将要出什么牌?而旁边看的人却能一清两楚,而且头头是道,打牌者一经提示才恍然大悟。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很多,也许有人会说,那我们就当旁观者吧,我想这样也是不对的,因为只有“身在其中”地通过实践,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突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局,才能做到当局者清。

  题西林壁读后感2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记得首次读《题西林壁》应该是在小学吧,具体是几年级记不得了。当时虽然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但也还是有些似懂非懂,浑浑噩噩的过来了,没多大体会。一路风雨兼程,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参加工作一年。算算到如今已有十余年光景,再次身临其境,却又感触颇多。

  开弓没有回头箭!是目标也好,是无奈也罢,过去既已成事实,就不可能回头了。只是以后的路还很长,大丈夫应该有所作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任何一个职业都是一个围城,进来的想出去,还有更多的想挤进来!这恰恰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谋而合。你已经站在那个高度,你当然可以说那个高度不怎么高,可是在很多人看来,你的高度已经是高不可攀了!

  人生重要的是一种生活的思维方式!

  题西林壁读后感3

  前些天,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会喝茶聊天,很自然的就把话题转到最近市机关干部任免上来。为此,大家有羡慕之、有叹息之。

  其中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坐在一旁心事重重、闷闷不乐,问之,才知其近来夫妻时常口角,为之苦恼不已。究其原因,原来是其夫妻双方的人生理念不同,尤其是妻子对其这次未被提拔心生不平,抱怨老公在官场没本事,该朋友也觉得自己仕途黯然,工作难平衡,关系难相处,家庭难和谐。

  其实,在我们看来,这位朋友工作出色,深得群众拥戴,孩子聪明可爱、健康活泼,老婆是一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收入也高,家里有房有车,经济无忧,夫妻各自的社会地位也不错。这样的一家,在大家的眼里,已是羡慕的'对象,还有什么值得不高兴呢。

  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劝导之:人人都追求成功,但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仅限于职位上的成就,除了职位外,还有工作与事业、财富与自由、社交与人际关系、生活与休闲、健康与活力、家庭与婚姻、爱与关心等等方面自我价值的实现。你其他方面不是很成功吗?虽说你还没有体会过做大官的辉煌和荣耀,可也没有为了当官而因投机钻营和欺上瞒下八方奉迎的担惊受怕、辛勤劳苦呀,更没有一旦不当官或是为当官而出"事"后的失落和懊恼呀;虽说你没有发大财,可你也没有为了赚钱而绞尽脑汁、钻山打洞的低三下四和良心上的寝食不安呀,更没有小人得志为富不仁的轻狂和成为被千夫所指的狼狈呀。不要再为这个问题想不开了,你应该换个角度看待人生,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朋友们的话说得很深刻、很有道理,不禁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来:"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苏东坡在这首诗中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从各个层面欣赏到风景是不一样的,但却一样美丽。这个世界并不缺少风景,缺少的永远是看风景的心情。心情好了,从哪个层面看都是美的风景;心情不好,哪个层面都无景可看。

  我想,我们无论是看待人、看待事、看待生活、还是看待社会,都应像苏东坡登山观景那样,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神奇效果,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不然,我们是永远感受不到"美好"的境界的。

  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人生处世的一种艺术。因为换个角度,就会产生另一种看待问题的心态。生活在当今时代,人们普遍的心理是都希望万事顺达、衣食无忧,金钱一天比一天多,官位一天比一天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可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并非所有人的理想都能实现,人的知识、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各人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因此,我们也只能顺其自然才能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开心,而超越自身的条件,超越自身的能力,刻意的去追求那些不现实或者是根本就不可能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的人生难免会活的很累,更有可能被生活压垮。

  换个角度看人生,也是人生处世的一种境界。因为换个角度,就会产生另一种处世观。生活在当今时代,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思维,便会看得开放得下那些工作、生活中不如意的人和事。即使人生中出现失败,我们也不妨认识到,失败一次会使人对成功的内涵理解得更透彻一层;失误一次,就会对人生的醒悟更添一码;不幸一次,就会使人对生活的理解更深一级;经过了一次人生的磨难,就更会使人对世事的认识更成熟一些。山不转水转,只要是有山有水,总会有柳暗花明之处。

  换个角度看人生,更是人生处世的一种哲学。因为换个角度,就会产生另一种哲学。生活在当今时代,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思维,就会以平常心态对待工作生活中的成功和收获。当了官也不会目中无人,因为权力意味着责任和地位,更意味着辛苦;有了成绩也不会自高自大,因为那根本就说明不了什么;挣到了钱也不会欣喜若狂,因为钱是最能让人学坏的东西,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假如我们一旦"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那就真的会一无所有。

  题西林壁读后感4

  今天,我又研读了一遍苏轼的《题西林壁》,心中颇有一番感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我在今天,又读出了他新的内涵,新的韵味。

  东坡先生身处庐山之中,四周层峦叠嶂,已辨别不出此刻究竟身处何处。四周的山峦变幻莫测,从各个方向呈现不同的景色。置身于造物者那无尽的艺术构思中,想那造物者定是把这世界幻化成他笔下的各种神造,波澜壮阔,气韵迭起。而人,在这其中,就如沧海一粟,或许功成名就,或许一文不名。但是,身陷苍茫的人间,个人,究竟是多么渺小!

  东坡先生一生风云跌宕,但他的文学成就宛如一座丰碑。他那飘逸洒脱的文风,一如他的处世风格,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理念。他有如一名哲学家,看穿世事变迁。他说人对世界,应该是这样的人生态度“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他已经忘却了自身,完全地把自己抽离于宇宙之外,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观察这世间。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每天,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与心之向往将我苦苦的缠绕,沉重的压制着我那颗年轻飞扬的心。心一旦被世俗所累,人难免心情惆怅。但是,我也可以把自己抽离出来啊。东坡先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是要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我们一定不能仅仅禁锢于眼前,要把眼光放的长远。要站在超脱的角度想想自己。如果我想到了以后,想到自己的这番磨砺必将是为以后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那么也许我看到的就不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吧。也许,我看到的就会是:殊途同归。

  题西林壁读后感5

  前几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在1084年5月和朋友在游庐山西林寺的时候所写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庐山的景色多么雄奇壮观呀!虽然我没去过庐山,但我已经感觉到了庐山,感受着庐山的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那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分析事物。

【题西林壁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 读后感08-28

题西林壁读后感通用8篇09-27

《题西林壁》读后感通用8篇09-24

题西林壁说课稿11-04

题西林壁课件08-02

题西林壁说课稿11-04

题西林壁改写10-26

《题西林壁》古诗10-13

古诗题西林壁07-28

题西林壁注释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