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时间:2022-08-15 14:51: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精选21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

  曾国藩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撑起两根穷骨头是指人要有骨气,曾国藩一生以穷为荣以穷为本,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他绝不把当官所赚的钱留给后人,这就有疑问了。自从曾国藩发迹后湘乡出来很多人,因为曾国藩喜欢用乡人。曾府也成为湘乡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为湖南首富。

  难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没有曾国藩一分钱?其实这里面还真没有曾国藩什么事。曾国藩确实很节俭,但他的几个兄弟却是一个比一个贪。他自己兄弟五个,最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里排行第九的曾国荃。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别狠,除了曾国藩外打了胜仗后都喜欢屠城,然后把所得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老九曾国荃就这样敛财无数。

  曾国藩对大家庭的兄弟们无可奈何,但他对自己子女确实很严格。两个儿子都非常节俭,一直都过得很清贫。曾国藩是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难道他真没有留一点钱给他两个儿子吗?有个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证:曾国藩死后他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为官了。老大曾纪泽比较有名,曾经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当时国家比较穷,曾纪泽在驻英、法大使期间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贴补到建使馆或是外事活动中去了,而他节俭得衣服都舍不得买。老二纪鸿则是北京一名低级的官吏,比他哥哥还穷。

  有次纪鸿生了一场大病,看了病后竟然拿不出钱去抓药,想向哥哥借钱,但一是哥哥不在国内,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宽裕。这时曾国藩才离世不久,如果留了钱的话两个儿子不可能会过得那么的拮据。

  在万般无奈之下还是左宗常知道了这件事后出手相助。当时左宗常热泪盈眶,说平时最不服曾国藩,但现在不服也不行,两个孩子身为名门之后,清廉自省到这个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

  曾国藩平时就穿家里老妻织的布衣。一生只做过一件高档衣服,那还是他金榜题名时做的一件高档料子的长袍,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在大场面时才会穿出去,回来就赶紧脱下收好。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国藩去世时还是崭新崭新的。

  曾国藩在南京任两江总督时把家眷都接过来了,有一次李鸿章请曾家的女眷吃饭,这时曾家两个女儿还没出嫁,听到请客的消息都很高兴,但发愁的是两人只有一条绸缎裤子,这条裤子还是大嫂留下来的。

  那谁穿这条裤子去赴宴呢?姐妹俩为此吵了一架,小妹妹没争羸就大哭起来。于是曾国藩就做小女儿的工作,说等明年如果我还做两江总督的话我就给你做一条更漂亮的裤子,小妹听了才破泣为笑。

  曾国藩名言: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2

  这一年多段时间在学习郦波老师讲的《曾国藩家训》(包括百家讲坛以及对应的两本书),感受颇深,已经学习了好几遍,可以说是常读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每次都觉得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尤其是当遇到挫折、迷茫时,或回头检视刚刚过去的那段以自为在实践这些理念的时光时,体悟就更深了!在实践这些理念的过程中,发现仅仅“知道”是无效的,而借以指导自己实现目标,也是非常不容易,但在自己感悟越来越深时,感觉到抉择时心中的坚定时,以及越来越强的目标感,都让自己感到“幸福”和“成就”。

  读书不在多,即使花5年时间读完这两本书,只要能将其思想精华融入我的价值观中,也是值得的。即使用一生,也是值得的!

  这篇文章即是在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第34章《定见》时的读书笔记与感悟。其中一些句子是摘自书中原书,为了句子通顺,没有注明。

  一、遇事当有主见,不可人云亦云;遇事当有定见,不可被事态简单左右

  1、遇事有主见,不人云亦云,这是基本前提

  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主见的人,分析起来,有三种情况:

  ①怕担责任

  既然“怕”,且最终没有担责任,说明自己主动将责任推脱掉了。既然没有负责任,那就不会收获“积累”!付出了与他人一样多的时间,却没有收获,那就是对宝贵资源的浪费!

  为什么不去主动担责任?说明那并不是自己的真正“目标”,否则,就会想尽办法去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是躲!

  ②没有见解

  当某件事情由自己负责时,就会想尽办法去搞定,逼着自己去收集信息、整合资源,梳理解决思路,怎么会没有“见解”?因此,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没有目标,才导致了自己没有“实现目标”的责任。

  ③对自己的方案没有信心,即没有风险把控能力

  其实一般情况下,自己还是有一点“见解”的,但就是怕失败了,遭埋怨,即怕担责任。为什么会没有信心呢?其实就是缺乏风险把控能力。“风险评估”并不是盲目地猜测,更不是“算卦”,只不过是预测“后果”而已,在推演过程中,遇到障碍走不动时,补上相应的缺就是了!怎么会评估不出风险呢?只不过是在遇到障碍时,没有动力去补而已!为什么没有动力,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实现目标的责任!

  没有主见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目标,没有“实现目标”的责任。如果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就会去想尽办法“实现目标”,就要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评估方案“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风险。而要具备设计方案的能力,就要站在高处,进行全局考量,不去管是否是所谓的“常规”,总结、分析,梳理出骨架,使无重大因素的遗漏,抓住重点,然后,缺什么就补什么。

  当梳理出骨架了,抓住重点了,进行反复的验证、修正,对方案的风险评估就非常明确了,对风险的把控就非常强了,对自己所设计方案,就会非常有自信,对他人方案也具备了风险评估能力,“怎么做”就非常清晰了。

  如果目标感清晰,就要为“实现目标”负责,设计方案,比较各方案的“后果”是否能够“实现目标”,以及对“目标”的影响。当了解到新的信息,或收到他人不同的见解时,就要重新评估,而不是盲从。

  2、遇事有定见,这是对风险的把控能力,抓住“骨架”的能力

  事态紧急,而且事情比较重要时,不改变方案,意味着即刻(短期内)就有“损失”。但我们往往只顾着着急,而忘记了如果改变方案,同时也意味着未来(长期)损失更大,甚至彻底失败,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因此,是否改变方案,就要仔细权衡,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各是什么,哪个更重要,要懂得取舍,懂得“放弃”。

  如李鸿章初到上海,军情紧急,在淮军没有足够的战斗力时勉强出兵,失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但失败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何谈“建功立业”!但如果不出兵,上海告急,情势危急。如果仔细衡量一下,就会发现,他来之前上海一直都在“危急”,短期内不出兵,上海只不过多危急一段时间而已,也没有什么!经过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他选择了“任尔风狂雨骤,我自岿然不动”,直到淮军形成战斗力之后才出兵,并一战成名。但他坚持数月不出兵,却也招来了无数的指责和非议,要抗住这一点,也是不易的。

  曾国藩是有血泪教训,吃过大亏的!他在初练乡勇时,只有几百人,但当时事态紧急,他忘记了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而越俎代庖,得罪了绿营和长沙官场,差点被整死。他选择了忍辱退走衡阳,日日练兵。

  后来事态更加紧急,太平军围攻长沙,长沙告急,不管长沙政府如何低声下气地多次求他出兵,曾国藩都按兵不动,甚至皇帝咸丰连下四道圣旨,也不为所动,直到觉得兵练得有底气了,他才挥师出衡阳,一举成名!

  曾国藩灭太平天国的经历,更是如此,历经十年,过程中并不总是光辉和荣耀,更多的,却是被朝廷质疑、防范,战败后的冷落,没有实权被地方政府欺凌,友军(正规军)冷眼看笑话,以及朝廷瞎指挥。但曾国藩坚定“顺江而下,不断压缩太平军战略生存空间”的战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所动,终于成功。

  但如何正确地进行选择?答案是“势”,即趋势。要顺势,不能逆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如果观察江边某一处的水,会发现并不是向东流的,甚至好像没有规律,但将汪汪一江水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却只有“东”一个方向!这就是“势”!也类似于抓骨架。

  抓住了“势”或“骨架”,就把控住了风险,任它风狂雨骤,也无需搭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应该怎么办呢?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企业来说,追求的是“基业长青”,也即永续强大。而一个企业,是一个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组织,所有的事情都要由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来完成。只靠老板,或者少数精英,都不能成功,只有将大部分人或所有人的能量都调动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靠“自觉”肯定不能调动,就要靠经营之道,以“制度”进行保障。当出现任何问题时,都要通过制度来实现,如果制度不能实现,或者效率太低,那就修正制度,使制度不断地得以优化,而不能放弃制度。而自己如何能够实现“参与创造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的梦想呢?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实力,否则一切免谈,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手头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价值,使自己的工作越来越不可或缺,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要实现,就要提高能力,为了实现目标,对遇到的障碍进行攻克,发现缺之后,缺啥就补啥!虽然在工作当中,会有很多干扰,而且看起来好像都比较“紧急”,但都不重要,甚至完全不做,也无碍大局,那就不用管,或敷衍一下就可以了,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更不要转移方向!

  二、定见不是顽固不化,不是固步自封,是对大原则、大趋势的把握

  曾国藩不是战术家(他打仗很烂),而是战略家,制定的大战略就是舍枝叶固根本,因地制宜。与太平军作战战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坚定地按照由西向东的作战趋势,沿长江中下游一线逐步压缩太平军的战略生存空间。因此他大力发展水师,使之具有压倒性优势,并因水师的优势,而使陆军可以在每一个沿江战略据点展开持久战,实现“扎硬寨,打死仗”的战术原则。

  湘军坚守这一战略原则,任太平军时有声东击西、南突北击、围魏救赵之灵活术,任朝廷时有左调右迁、朝令夕命之瞎指挥,也任友军绿营有隔岸观火、东堵西截、疲于奔命之狼狈相,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战略中。

  这是一种对趋势的把握。定见不是“瞎”定的,而是把握趋势、抓住骨架,风险是掌控住了的!

  我的基业长青之路应该怎么走?也是趋势!出现任何情况,都要从制度上解决!企业不生长了,出现问题而不自觉了,出现问题但不能有效地解决,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等,所有的这些乱象,都是因制度不行!

  但并不是简单固守、一成不变,而是能应势而变,顺应乃至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随着新的信息,新的变化,而对原有的进行补充、修正,把握住“势”,就会使之越来越贴切。比如自己的“培养能力”,则要根据需求而选择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

  原有的学识,容易使自己陷入一个天井而不自知,由是偏执。比如清朝的多数儒家知识分子,不能正视西方的发达一样,在已经落后的事实下,还在夜郎自大。而清朝政府,则在遭到西方列强蹂躏时,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由自大转向了绝望,开始唯洋人是举。这就是失控!

  而曾国藩的学习西方、洋务,则是源自于自强之道的定见。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师夷是为了制夷!最终是要制夷的!并不是夷不可以制,而是目前自己实力不够而已,实力不够,培养即可!缺什么就补什么,夷人处有,则向夷人学习,自己祖先已经留下了,以前却丢掉了,那就从故纸堆里捡起来。

  因能有自强的定见,所以不惜向所谓的“蛮夷”之邦学习;能有自立的定见,所以不求装模作样的表面文章。目前的中国社会,很多人表面上“抵制日货”(比如不买日本车),以为是“爱国”,实际上,不买日本货就是爱国?可笑!中国比日本弱,态度上恶日,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弱,要改变,就要缺什么就补什么。

  现在很多国内的品牌,打着“民族”的旗号进行道德绑架,更是可怜!你的产品不行,那就去弥补,缺什么就去补什么!即使国人一时可怜,买你的东西,但一年又一年,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加大,这种可怜能养活一个企业?!国家现在为了所谓的“培养”民族品牌,封锁国外优秀产品,如谷歌、Facebook等,奢望能够培养起国内的品牌,这么多年过去了,后果大家都看到了吧,百度并不因谷歌的被禁而强大,反而越来越垃圾!

  六辔在手,万流赴壑。

  三、定见源于对人生信仰的追求,源于对人生追求的坚持

  为什么有的人有定见,而有的人却连主见都没有?

  没有定见的人,是因其没有需求!如果需要,自然会去寻找。

  在大海中,没有方向的航船,是不可能靠岸的。人生也要有方向,才能活得有意义,“方向”即志向,即追求。而要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

  对于人生之树而言,先要立志,先要扎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连意愿都没有,那就几乎不可能长成,如果要长成,则要先扎下根基。

  在人生事业的撑持过程中,当面临种种困惑与挫折与迷惑与艰难时,还要学会“内断于心,自为主持”。有方向,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就不致于迷失方向。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经历了相当多的挫折与阻挠,就是因其心中有方向,才能坦然面对。

  曾国藩以为“先立坚卓之志,可求变化之法”,也即人生要有明确的方向,即有清晰、明确的目标,然后想尽方法,充分调用一切可用资源,去实现目标。方向明确,目标明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则不受任何限制,随之变化。

  郦波老师说:人生就是这样,有思路才有出路,有定位才能有地位。

  四、总结

  人生要先立志,有方向,即有明确、清晰的目标,然后想尽办法、调动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去实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先立定脚跟。当他人有不同见解,有新的信息,遇到意外情况,或事态紧急时,要评估风险,短期和长期的失与得各是什么,进行综合衡量后,再去进行选择。扎稳根基、积累至足够的实力,这是一切的前提,事态再紧急,也不能动摇!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3

  因上周外出培训,很遗憾没能观看人劳科组织的《曾国藩家训》视频学习,自己随后在图书馆借阅了《曾国藩家训》一书认真阅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家训》有“千古第一家训”之称,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好家风、家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身处于浮躁的社会,很难再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直到邂逅《曾国藩家训》,虽时隔二百余年,曾国藩的言语和精神仍熠熠生辉,能够照亮我们日益阴霾的内心。

  《曾国藩家训》其主要内容多为曾国藩写给自己的弟兄的信函。修身要勤、兴家要勤、读书要勤、修心要谦、交友要谦、兴家要谦,字里行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勤字和一个谦字。

  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离“勤”好像越来越远了。喜欢睡懒觉、运动越来越少、没看过的书越来越多。身体日益臃肿而脑袋空空,每天忙忙碌碌,但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却发现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很空虚。扪心自问,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学习了、多长时候没有运动了,又有多少次在“回头觉”中虚度光阴而不思进取呢?

  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自信来赞美自己,鼓励自己。甚至有的人把悠悠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给遗忘了。新时代的人应该紧跟时代进步的节奏,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谦虚的人更受欢迎。因为谦虚中有一份真诚,有一份恭敬,有一份积极向上在其中。

  看了《曾国藩家训》一书,我懂得了要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前好好回忆今天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做错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要再虚度光阴,珍惜美好时光,在岗位兢兢业业,奋力工作,为我矿的安全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4

  《曾国藩家训》是我最近读过的收获最大的一本书!之前也看过一些写曾国藩的文章,但是对这位大家的了解都只是些皮毛。郦波老师幽默风趣的评说,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很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适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学习,下面略做总结:第一部分修身、养性,这就是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识人、用人,这就是立人、达人。

  14、曾国藩曾经三顾茅庐重用彭玉麟,史上最痴情的高官,当世唯一的一个完人!不爱官,不爱钱,甚至不爱惜自己的性命,但爱民!爱国!一个重情重义的奇男子、大丈夫!

  你看他一生重情重义,画尽十万幅梅花以纪念梅姑。

  你看他从军数十年,作为水军将领,带兵期间,哪怕身受重伤,也要住在船上,从来不移住到岸上来。

  你看他屡次受高官厚禄,却从不为之心动。

  你看他一生节俭朴素,从不追求个人享受,到晚年却把一生上百万两白银的官俸捐出来修建学校,补充海军军费。

  15、曾国藩从善如流,在创建江南制造局的同时设立了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科技专著,奠定了中国翻译学的基础。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蒸汽机轮船、第一台汽锤、中国第一台车床、中国第一台刨床、第一艘近代军舰全是从安庆内军械所,从江南制造局里出来的。曾国藩的洋务事业虽没他预期的效果,但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就全体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就无数个体的成长史来看,思想、精神、信仰才是人生恒久的力量!

  数十年来的教育,一直在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之间兜圈子,以为倡导了能力的培养就逃避了知识灌输的嫌疑。但全社会似乎都忘记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关心生命的成长、启发良善的人性、影响有价值的人生。而这一切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听到一些家长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只要老师能教好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花多少钱都愿意!”其实,这样心甘情愿的表白大错特错。错在只知学校教育,不知家庭教育。孩子该由谁来教?谁该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怎样的教育,才能教好孩子呢?

  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里的每一户家庭,乃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而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以家训教育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却给出了最佳答案。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这是教育上最简单的一条真理。

  以上是我读此书的一些感想,由于职业的影响,我对涉及教育方面的话题关注较多,也用了很长的篇幅来不厌其烦地阐述,真的是佩服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感恩!感动!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5

  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家训》虽然没读完,但其中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在公元1825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小偷在这时“工作”。有一个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待最佳时机。这户人家里的一个孩子正在背书,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这孩子背的文章并不长,按理说一会儿就背完了,可这孩子背了一晚上还没有背过。小偷在房顶上又冷又饿,眼看着再不走天就亮了,冻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偷着,他气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从房顶上蹦了下来。小偷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难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来,原来,小偷趴在房顶上一晚上,听都听会了!这个笨孩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曾国藩。

  那么,曾经小时候那么笨的孩子后来怎么就成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过错,加以改正,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后,他才成为了一代大儒。

  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6

  本书是家训的下篇,识事、识道,个人觉得不如上篇的识人、识己更为直观、有说服力。

  识事篇讲的是“刚柔并济”,两个印象比较深的曾公的个人案例。一是国藩斗咸丰,咸丰20岁做皇帝,还是很想励精图治的,于是让大家给他提建议,但三分钟热度过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曾公却并没顺坡下驴,而是写了一道批判咸丰个人的奏折而且当着满朝文武当场背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被咸丰连骂十几声“狂悖”,还要定罪,幸亏有大臣出班跪求,才免遭惩罚,但却让咸丰从此对他抱有很大的成见,导致多年后曾公带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得不到咸丰的支持,甚至让他回家丁忧。“刚柔相济,刚其实是目的,柔其实是手段。在实践行动中,柔的手段比刚的手段更为可取。”女性管理者,刚会被认定为“铁娘子”,柔可能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被认定为“没有原则”,刚与柔有时很难拿捏与平衡。二是“宽一与干爹”,讲的是干爹因为个人的事去找做大官的儿子帮忙,曾公只字不提,就是各种好招待,在了解干爹占理后,才用一把扇子很隐晦的去帮助他。成年后,特别是有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职务,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如何处理才不会有失偏颇、不会占用过多精力,只能总结为一句话:这是一门艺术。

  识道篇讲的是“明强挺经”,更多讲的是刚的艺术与智慧,“刚”的哲学在于它是一种临事之刚,自胜之刚,克惰之刚。碰到事情别空发言论,要能挺起胸膛负责任,即是临事之刚,自胜与克惰之刚,我认为可以理解为自律的韧性。

  做事往往只着眼于眼前的问题与矛盾,深陷其中,曾公的做法会给我们启示。曾国藩帅湘军与太平军鏖战10余年,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能够有着眼于全局的战略眼光,他不轻易的被对手所惑,在整个晚清与太平天国的作战阶段,可以说只有曾国藩做到不为对手所惑,坚持稳扎稳打、压缩太平军生存空间的战略决策。因而他从来不会被太平军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计策所迷惑,也不会被暂时的困难说动摇,而其清军将领则跟在太平军的后面疲于奔命,终究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成了那场时代大竞争中的失败者。无论哪个行业,获取暴利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实体经济需要扎扎实实的做,实行精细化管理,从管理中要效益。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见证了社会的迅猛发展;而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找到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自省、自律,以匹配时代的进步。学无止境。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7

  曾国藩,晚清时期的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是一名集政治、文学、军事等一身的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从《曾国藩家训》当中,就能看出曾国藩给后世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国人心中。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岳母刺字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不体现了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鞭策,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淳朴的家风家规。

  知识改变命运,让出生农民世家,天资并不聪颖的曾国潘成为一代鸿儒。少年时的曾国藩科举落榜,用借来的100两银子买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见对书的痴迷程度。他在家书里是这样说的“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我们知道,曾国藩是个个人信仰和信念十分强大的人,他之所以能形成这些信仰信念,完全来自于读书。

  曾国藩总结出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要读经典;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曾国藩一生不仅“无一日不读书”,他修身养性的功夫更是值得后人称道,写下了有名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写下的那夜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历程,他几乎非常完美地做到了,这也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恒。曾国藩有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这种恒心和毅力,试问还有谁能相提并论?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是曾国潘的治家的宝典。他要求曾家每个子弟都要身体力行,坚持不辍,他自己就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他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陪孩子研究他们感兴趣的学问,哪怕这种学问他自己并不在行,也要努力去学传授给他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曾家子弟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的`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总能以高尚的人格与品行彰显家庭教育的成就和家族传承的辉煌。曾国藩良好的家风家规对于后代家庭成员那种努力与实践的精神犹如土壤、阳光、雨露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备受推崇。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梁启超称其“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国藩家训中还提到性情不能懒与傲: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曾国藩的家训名言,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本家训不是一本普通的家训,而是一本博览全世界的家训,他教会了怎么做人,怎么治家等。这是一本集思想和智慧的家训,它将是我以后人生当中前进的动力,有志者事必成,只要用心尝试,即便失败,也不后悔!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8

  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家训》是我们总经办读书会阅读并学习分享的第二本书。起初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读《曾国藩家训》?我初浅的认为,曾国藩不过是组建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而已。可有幸读了郦波所著的《曾国藩家训》后,让我感受颇深。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为人处事、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的教育书籍,阅读并学习后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曾国藩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平凡”真实,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好父亲,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他们要认真研究学问,要读好书但又不能读死书。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

  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

  《曾国藩家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9

  曾国藩有一对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撑起两根穷骨头是指人要有骨气,曾国藩一生以穷为荣以穷为本,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他绝不把当官所赚的钱留给后人,这就有疑问了。自从曾国藩发迹后湘乡出来很多人,因为曾国藩喜欢用乡人。曾府也成为湘乡第一府第,曾家也一度成为湖南首富。难道建曾府或是湖南首富的曾家就没有曾国藩一分钱?其实这里面还真没有曾国藩什么事。曾国藩确实很节俭,但他的几个兄弟却是一个比一个贪。他自己兄弟五个,最贪的是五弟也就是在家族里排行第九的曾国荃。曾家兄弟打仗都特别狠,除了曾国藩外打了胜仗后都喜欢屠城,然后把所得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老九曾国荃就这样敛财无数。曾国藩对大家庭的兄弟们无可奈何,但他对自己子女确实很严格。两个儿子都非常节俭,一直都过得很清贫。曾国藩是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难道他真没有留一点钱给他两个儿子吗?有个小小的例子可以反证:曾国藩死后他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为官了。老大曾纪泽比较有名,曾经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家。当时国家比较穷,曾纪泽在驻英、法大使期间甚至把自己的薪俸贴补到建使馆或是外事活动中去了,而他节俭得衣服都舍不得买。老二纪鸿则是北京一名低级的官吏,比他哥哥还穷。有次纪鸿生了一场大病,看了病后竟然拿不出钱去抓药,想向哥哥借钱,但一是哥哥不在国内,二是想到哥哥也不宽裕。这时曾国藩才离世不久,如果留了钱的话两个儿子不可能会过得那么的拮据。

  在万般无奈之下还是左宗常知道了这件事后出手相助。当时左宗常热泪盈眶,说平时最不服曾国藩,但现在不服也不行,两个孩子身为名门之后,清廉自省到这个地步,老曾真是教子有方啊!

  曾国藩平时就穿家里老妻织的布衣。一生只做过一件高档衣服,那还是他金榜题名时做的一件高档料子的长袍,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在大场面时才会穿出去,回来就赶紧脱下收好。这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直到曾国藩去世时还是崭新崭新的。

  曾国藩在南京任两江总督时把家眷都接过来了,有一次李鸿章请曾家的女眷吃饭,这时曾家两个女儿还没出嫁,听到请客的消息都很高兴,但发愁的是两人只有一条绸缎裤子,这条裤子还是大嫂留下来的。那谁穿这条裤子去赴宴呢?姐妹俩为此吵了一架,小妹妹没争羸就大哭起来。于是曾国藩就做小女儿的工作,说等明年如果我还做两江总督的话我就给你做一条更漂亮的裤子,小妹听了才破泣为笑。

  曾国藩名言: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0

  我家的家规家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节约粮食。第二,爱护公共环境。第三,自力更生。

  节约粮食方面:一、平时妈妈在家里做饭都会尽量做的饭菜够一顿吃,不留剩饭剩菜,这样不仅节约,而且还不会因为吃剩饭剩菜而使我们生病,特别是在吃完饭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碗里一粒不剩,妈妈说粒粒皆辛苦。二、在餐馆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我们每个人点一个自己爱吃的菜,妈妈规定,我们要响应号召,做到光盘就餐,偶尔有吃不完的时候妈妈也会打包回家,给我家种的花施施肥。

  爱护公共环境方面:不在外面乱丢垃圾。有一次,妈妈带着我和同学一起逛街,妈妈给我们带了水果,因为走渴了想吃水果,妈妈将带的水果给我和同学一人一个椪柑,同学很调皮,把吃完椪柑的皮直接丢进下水道,等我发现时制止他已经来不及了。我告诉他:“不能将果皮向下水道里丢,应该丢进垃圾筒或者先拿在手上等看到垃圾筒时再丢,你丢进下水道,环卫工人会很累的。”他听了连连说是。

  自力更生方面:在学习中,我都有“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如果实在想不起来就留到最后问妈妈,如果妈妈也不知道的话就让我把问题带到学校问老师或者自己上网找度娘解决。在生活中,我很小就会自己洗头洗澡,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妈妈从来不会帮我,妈妈说靠墙墙会倒,靠妈妈会老,所以只有自己强大,才会生活的轻松自在,才会有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妈妈告诉我,这就是我们家的家规家训,一定要保持这个优良的传统,将它传承下去给我们的下一代。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1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语说得好:无规距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风!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一家就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这个坏名声会一下子在街坊邻居间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没有人和这家人交往,这时候再想改,就改不过来了。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这家的子孙后代延续得更长,让他们走得更远!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这些家训,是从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也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古人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我希望这种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定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2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校有校规,家有家规”下面我跟大家说说我家的家风家规。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如果一个家庭里没有好的家风家规,那么大家就会远离不好的家风的家庭,慢慢这不好的家风的家庭就会很孤单。所以每个家都应该有好的家风家训。

  我家的家风家训就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懂礼貌,遵守诺言,讲信义。父母一直告诫我:只有做到这几点长大了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可以有好的风气,这样我才可以让自己走的更远、身边就会有很好的朋友同学们。

  记得有一次,我跟同学约好i明天去动物园。可没想到第二天,却刮起了大风,我不想去。妈妈很严厉的对我说:“答应人家的事就一定要守约,不能因为天气的突变你就改变主意。如果自己本身有很不得已事而不能去,那也要提前跟同学说好。记住定好的事不要轻易改变,这是遵守诺言。”妈妈的一番话让我明白:我的做个守时守约的好孩子。

  “百事孝为先”爸爸的这句话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我从很小就知道见到年龄大的老太太喊“奶奶”年龄大的喊“爷爷”。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我都要帮助我的爷爷奶奶夹菜。饭后给爷爷奶奶端水。有好吃的也会放爷爷奶奶嘴里一些,跟他们分享我的喜悦。在家里我会帮着妈妈收拾家务,给下班回来的爸爸拿拖鞋。我自己能做的决不麻烦父母。在家他们都夸我是个乖乖女,我想对我的家人说:“有了你们的严格要求,我会越做越好。”

  家风家规让我学到了怎么做个让大家信任的人,让我知道了爱护老人孝敬父母人人有责。在学校里要勤奋学习老师教的知识、跟同学开心学习。我想我会是父母的乖孩子,老师的好学生,同学的好朋友,我将来会是国家的一个有用的人。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3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艺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距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他们定位家训,是为了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也做到

  我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的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这些家规有几项是爷爷奶奶定的,也有几项是爸爸妈妈定的,这越来越完善的家规更是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从小,爸爸妈妈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规矩,成就了我现在的成绩。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弟之家。

  有家归、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家庭,属于王侯将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训、家规、家风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朝一日,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4

  我家的家风家训都是学着长辈而成的。所谓有样学样,我们家就是如此。

  每当放假时,我总会屁颠屁颠地跟着妈妈去干活,其实自己只是过去打酱油的。妈妈干的活很辛苦,一天至少要站八个小时,有时候要站十六个小时。我最多只能坚持三个小时。

  我发现妈妈每次上班都要去帮别人,因为别人要上厕所,因为工种不同,有些工种是人不能离开的,一离开警报就响之后就不能正常工作了。妈妈每次都把自己的工作扔在一边去帮别人。但自己的活不干的话产量就低钱自然就少,我就跟妈妈说能不能不帮。妈妈只是笑了笑。

  因为是夏天,天气很热,妈妈叫我回家把冰水拿来,还叮嘱我要拿大瓶的。家离工厂很近,所以我很快就拿来了。妈妈看到工友刚打来的水,在工厂里打的水是热的。这个新员工还不知道,妈妈让她把水倒到另一个瓶子中,然后妈妈把冰水倒到她的瓶子里。

  我那时只是感到疑惑,而我问妈妈,但她只是一笑而过,从来都是笑而不答。妈妈一直都这样帮助别人。就这样跟过了许多年。我也习惯了这样的她。

  渐渐地,我也学着她的样。

  在校运动会上,我的一位好朋友参加了八百米比赛。比赛开始了。看她跑了一圈又一圈,看到她满头大汗的样子,我抓起桌子上的一瓶水,走到终点去等她。跑完了,她得了第二,这个成绩还不错。我陪她走了一会儿。我把水递给她,她接过水,她挺开心地对我笑了笑。我也不知怎么了也有点想小兴奋。就这样学着妈妈的乐于助人我能看到别人接受我的帮助而开心,我也因帮助别人而收获快乐。

  也许这就是助人为乐的意义吧。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5

  中国是五千年文化的礼仪之邦,其文化之精髓一直流传至今。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规家训。今天,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介绍我们家的家规家训吧!

  在我六岁那年,我和我弟弟到家门口的坪地上玩球。只见弟弟把球放在地上用鱼网网了起来。他高兴地露出两个小酒窝,笑着举起两只胳膊说:“挑战成功!”轮到我了,我小心翼翼地把球网了起来。弟弟也高兴地说:“姐姐挑战成功!”这时妈妈拿着柚子走了过来。她看我们玩得如此开心,笑着说:“两个小宝贝,快来吃柚子了!”我和弟弟放下鱼网和球,飞奔而去。由于太渴了,我们两人都想抢着第一个吃。妈妈说:“别急。都有吃的哟。”说完,妈妈先喂弟弟吃。我一看不服气,生气地瞪着眼睛。弟弟嘴巴一噘,扛起鱼网抱着球说:“哼,我也生气了!”妈妈走到我面前说:“孔融五岁都知道让梨。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谦让。我们处世要以谦让为贵。”我听后羞愧地低下了头,脸红得像个大苹果。小朋友们你们猜到我家的家规家训了吗?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条哟!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我去家具店买沙发。正准备出门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今天上午,我的好朋友要到我家来。让我教他折千纸鹤,可是我要出去。于是我对爸爸妈妈说:“妈妈,今天我的好朋友要到我们家来,让我教他折千纸鹤。”妈妈说:“你给他打电话说改天吧。”“不行!我们约好了的。不能不守信用呀!”我急忙说道。爸爸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我明白了,我们家芷涵原来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呀!做人一定要以诚信为本。那你就留在家里吧!”我甜甜地笑了。

  小朋友们,这就是我们的家规家训: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你们家的家规家训呢?快来讲一讲吧!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6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家庭里,总会有特有的家风家训,有些家庭是严厉的家风家训;有些家庭是温柔的家风家训;有些家庭是讲道理的家风家训;有些家庭是溺爱的家风家训……甚至有些家庭根本就没有家风家训!而我们的家风家训是“礼貌”这两个字。就拿我的拿东西和见到别人的时候有礼貌来说吧!

  在我3岁那一年,有一次,我、爸爸和妈妈在家里休息。突然,我肚子里的“小馋虫”对我说:“我好想去吃冰箱里的比利时巧克力,你快去拿来给我吃!”我好像接到了将军的命令似的,情不自禁地走到了冰箱的前面,有礼貌地问了一下爸爸和妈妈,并苦苦地哀求道:“爸爸妈妈,我好想吃一吃冰箱里的比利时巧克力,就一颗,就一颗吗,求你啦!”说话时,我还对着爸爸和妈妈鞠躬了。话音刚落,爸爸妈妈就同意了,不过让我晚上好好刷牙,否则蛀牙了可不要来找他(她)们。我高兴地、迫不及待地拿出了香甜可口的巧克力,并且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还有一次在一个典礼上,我遇到了妈妈的朋友们,但我不认识他(她)们,就只好一个接着一个打交道来认识。首先我遇到了蔡阿姨,我握着手对她说:“您好,阿姨,您是我妈妈的朋友,以后我们就是朋友了!”“您太客气了,真是个好孩子!行,我答应您!”蔡阿姨有她那清脆的声音回答我。然后……最后,我遇到了曹先生,我礼貌地说:“您好,我是你朋友的儿子,以后我们可以成为朋友吗?”“你可真有礼貌,真乖!可以,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曹先生爽快地回答了我。

  虽然我的家风家规只是普通的“礼貌”两个字,但是我的家风家规还有很多!让我感到这个家是幸福的,是温暖的。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7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每家每户都有自家家风、家训。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每一个故事都诠释了家风、家训不仅是刻板的规矩,更是父母、祖辈对我们的期望。

  从小我的父母便教导我:在校要尊重师长,在家更要尊敬长辈。

  记得有一次,我一回家就打开电视机,连鞋都来不及放好,书包胡乱扔在沙发上。外婆听见响动,急忙从厨房跑出来。她的膝盖不好,可看到被我随意丢弃的书包,她一言不发地将我的书包背上楼,安放在书桌前。做完这一切,她又站在我面前:“放学回来,饿了吧?外婆蒸了包子,要吃吗?”我毫不理会她的好意,只是生气地对她大喊:“你让开呀,挡住我看电视了!”外婆只好退到一边:“你先做作业吧,等会儿你妈妈回来又要骂了!”“没关系,没关系!”我随口回答道。“你还是快去写作……”“你好烦呀!”没等外婆说完,我便打断了她,外婆不说话了,低头走进了厨房,好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可我知道,那个做错事的孩子——是我。

  这一幕被开门进来的妈妈看见了。吃完饭,妈妈便把我带进房间,关上门,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也不小了,你想外婆膝盖不好,可在你小时候,是谁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学校接你?是谁为了让你开心,在大雨天带你去超市买棒棒糖。现在外婆年纪大了,你却这么对她?她每天烧好饭菜,等你回家,可你又什么时候为她烧过一餐饭?”我听完后,懊悔的泪水一个劲地往外流,我一下扑到推门进来的外婆怀里!

  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恤,相互帮助,这样才构成一个温暖有爱的社会。一个家庭中亦是如此。尤其是对于关爱我们成长的长辈,我们更要尊重、敬爱。“尊重师长,尊敬长辈”这便是我们家的家风家训,这条家训让我受益终生!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8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国有句俗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永远占第一位的。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告诉我孝敬父母很早很早以前就成了咱家的家风家训。爸爸妈妈的言行不仅自己践行着孝道,也时刻教育着我,让我从小就明白了应该孝敬父母道理。

  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它让我懂得:孝敬父母不一定要物质上的表现,给父母端洗脚水,一句简单直白的关心问候,帮父母做做家务捶捶背,陪父母聊聊天,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

  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解渴;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

  人们常说,家庭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课堂,而父母便是这个课堂中自始至终的老师。我们是在这个课堂上牙牙学语,用稚嫩的声音喊出第一声“妈妈”,摇摇晃晃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育成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是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同学们,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孝敬父母吧!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19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不论大家、小家、贫穷、富有;每个家族都有着自己的家风、家规、家训。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

  我们家的家风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年轻人不能依靠老一辈,要自己去努力工作;如果总是依靠老人,就会变成名符其实的“啃老族”。坐吃山空,总有一天,家族也会败落的。另外,我们小孩子也要到一定的年龄开始独立成长。比如现在,我们已经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了,早就应该自己收拾房间、穿衣洗漱等等。可不能再当幼儿园时的“小公主”“小王子”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家的家规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对我的印象特别深。记得有一次,我做数学题时因为不会写,而偷偷看了答案,妈妈知道后,不仅没打我,还心平气和对我说:”做错了事,知道及时改正就好了,但我希望你这是第一次偷看答案,也是最后一次”。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这句话对我的帮助是最大的。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家的家训。是啊,自己不愿去做的事情,也别强求别人去做。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这句话对所有人的影响都非常大。

  家规、家训、家风,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20

  在雨露的滋润下家庭是圃,我们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这样小苗才能健康成长。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截然不同,家风不仅决定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还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成败。有的家风是“家和万事兴”,有的家风是“勤劳补拙是能训”,有的家风是“坚持就是胜利”……古今中外,多少能人志士得益于他们良好的家风,他们的家风也是各有千秋的,岳飞骁勇善战,精忠报国,他的家风便是“忠”;林则徐则以“俭”为家风,他说过:“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曾国藩便以“勤”为家风……可见,一代英才往往是出自于有着一个良好的家风的家庭里。

  我的家风是诚信,因为我知道,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或个人,诚信是我们每个人立足的根本。从三年级开始,妈妈让我每天背20个单词。记得有几天,我因种种原因没时间背,妈妈问我背没背时,我总是爽快的回答:“背了,背了。”有一天,妈妈要提问我单词。我的心里砰砰直跳,忐忑不安,拿着英语书慢慢的向妈妈走去。妈妈提问我40个单词,发现我有29个都不会背,脸上的笑容灰飞烟灭,顿时大发雷霆,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并说:“我批评不是因为你没背单词,而是因为你不诚实,不讲信用。你没背可以告诉我,但不应该用谎言来欺骗我。记住,做人要一诺千金。”在妈妈的谆谆教诲之下,我明白了诚信比任何品质都珍贵。我也答应妈妈,我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是一个人的做人准则,更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一个国家是由无数的家庭组成,正是因为有这些家风正能量的传递。才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篇21

  培养一个良好的家风在于家庭,当然,家庭也在于个人之间的习惯。

  我在的家庭原本不太和睦,因为个人的性格和爱好都各不相同,所以很容易闹矛盾,促成不好的家风。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学会忍让的话,家风就不会不好,因为只有忍让才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忍让会使每个人解除矛盾或不再矛盾。

  我家的家风是良好的,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但是会调节即可应付,因为只要会调节就等于会克制住自己,不因性格不同而犯错。小时候我很调皮,爱和其它小朋友打架,有一次阿姨带着小女儿来我家做客,我和阿姨的小女儿在房间玩,开始玩的好好的,可因为她不还我玩具我打了她,她就哇哇大哭,阿姨和妈妈就马上过来了,阿姨听小女儿说完并没有责怪,说:“没事没事,小孩子打架很正常。”可妈妈说:“必须和妹妹道歉,快点去。”阿姨说:“孩子还小,别说她了,下次不打架就是了。”妈妈说:“如果再这样惯下去会惯出毛病的,让她道歉。”我唯唯诺诺说了一句:“妹妹,对不起,我以后不这样了。”妹妹握起我的手向我示好了。这其实也是我家教育人的家风,对于人们来说一定很有作用。

  我的家风是良好的,家庭破散会使小孩精力疲劳,郁郁寡欢,会使自己走到社会的败类,这样就不是良好的家风了。所以说,如果家庭之间闹矛盾时,自己也应担起一些责任,勇往直前,勇敢劝说父母,不然可能将会受到家庭的打击,无法走上成功之路,耽误了自己的前尘。一家快快乐乐的多好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创建良好的家风。

  一个良好的家风并不是解决个人恩怨而已,而是为了整个家庭创造,创造一个个美好未来!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后感】相关文章: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01-04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01-05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范文01-07

曾国藩家训及译文04-14

曾国藩家训名言03-23

曾国藩家训的读后感(精选17篇)06-20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300字07-13

郦波讲解元稹离思10-31

《曾国藩家训》原文及翻译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