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时间:2021-02-15 19:47: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1

  我们是否徘徊在对身边的人的纠结之中呢?是否对身边的朋友尽心尽力呢?一本《追风筝的人》令我思绪万千。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十二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从小与仆人的儿子哈桑情同手足。在冬天的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如愿得冠。哈桑尽力为阿米尔追回风筝,却受到阿塞夫的迫害。看到一切的阿米尔却未挺身而出,事后充满内疚,最终逼走哈桑。自己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于是,阿米尔踏上了为自己和父亲赎罪的道路:找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懦弱的阿米尔、重情义的哈桑、严肃的父亲以及平易近人的拉辛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小说中的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的重视与喜爱,父亲却似乎更关注哈桑。使阿米尔对哈桑充满了若有若无的嫉妒,却忽视了哈桑对自己无条件的忠诚。现实中的我们是否也是如此呢?

  记得有一次,烈日当头,妈妈从外面卖回一个大西瓜,洗净,切开。端到我眼前,叫我多吃一点,然而心情烦躁的我把西瓜一把推开,说道:“我不要吃,你要吃你吃好了。”妈妈的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朝我轻轻的一笑,仿佛是做错了事的孩子。扪心自问,我们究竟忽视了多少人的爱,伤了多少人的心?我们竟容不得一点爱的唠叨。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哈桑对阿米尔说过,法里德对阿米尔说过,阿米尔对索拉博说过,这不是玩笑,而是郑重的承诺,朋友与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不需要物质,需要的是互相的信任。

  对身边的人,我们应该改擦亮眼睛。有的人,或许没有真诚待你,我们就需要立即改正令人不快的缺点;有的人无时无刻的关心着我们,却没有写在脸上,我们应以同样的真诚去回报他们。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着风筝,追到了,只为让身后的人开心,快乐!人生短暂,容不得一点马虎。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持与鼓励,更需要无私的付出。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背叛朋友,因为一旦错过了,那将会是一生的遗憾。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2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关于友情,关于种族,关于信仰,也关于背叛与救赎。是它让我知道原来有这样一本书可以将人性刻画的如此发人深省,是它让我知道原来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救赎也可以融合的如此巧妙。

  本书的起点是围绕阿米尔与哈桑追风筝的故事而展开。初识只觉两个孩童玩闹,一个真诚的付出,另一个理所当然的接受,他们的友情看似牢固,却因为种族,信仰等问题脆弱的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几经折磨,倍受考验。阿米尔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种族以及等级优越感,认为哈桑低人一等,付出也是应当的;而哈桑只是单纯的把阿米尔当朋友,无悔地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所以当哈桑真的遇上麻烦,阿米尔只是远远的观望,选择了漠视。又因为嫉妒哈桑的勇敢,无法正视自身的懦弱,无法正视内心的谴责而只想着尽快逃离。

  你以为远离了故土,远离了是非,良心就会好过;你以为远离了哈桑,远离了你们的友情,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但其实你以为忘记了的,不在意的,也终究会顺着记忆的藤蔓攀爬而上;长大后的你也终究学会要勇敢的面对过去,勇敢的去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可是晚了,一切都晚了,那个曾经视你如生命的哈桑已不在,那个曾经真诚的对你说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已消失于战火。即使知晓你的背叛,你的逃离,哈桑却仍旧守护着你,守护着你们曾经生活的家。那里承载了哈桑一切关于你的记忆,那里承载了哈桑一切关于你的忠诚。你是不是终究也会觉得良心不安?当你得知哈桑的孩子饱受战火的困扰,饱受非人的摧残,你义无反顾踏上了救赎的道路。那是救赎他人,亦是在救赎你自己。你救他于水火,将他带离苦难,一路奋起直追,惟愿他展露笑颜。你追,不顾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你追,风拂过你的脸庞,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你追……

  写在故事最后的最后,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米尔,怯懦,不知所为;又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桑,为着自己想要付出的人或事真诚的奉献。最后,所庆幸的是,怯懦的人变得坚强,真诚奉献的人亦变得无悔。也从不怀疑人的卑劣性的存在,但却一直未敢正视,这或许也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吧。也因此会犯下一些错误,以逃避现实的方式来忽略良心的谴责。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过去的已经过去,没有一种时间机器可以回到过去,我们所能做到的仅是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去弥补我们犯下的错,给自己的心灵松松绑,并且在未来的每一天都做好自己,不去伤害别人,那就够了。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3

  前几天读完了《追风筝的人》,就觉得这是具有吸引力的一本著作。里面包含着爱、独白、战争等。当读到哈桑悲惨的遭遇,然后想起他去追蓝风筝时对阿米尔少爷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的眼眶湿润了,一种心碎的感觉占据了整个身体。

  其实一部好的作品,总能够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现在我想谈谈救赎。

  当读到阿米尔在面对哈桑的遭遇选择逃避和诬陷的时候,我的确对此做法嗤之以鼻,但是时间的确未能让此事随风而去。困扰阿米尔的梦魇,若其不选择救赎,他将不能安度此生。但是,文章并没有让阿米尔也同样遭受不幸,而是用拉辛汗式的宽容,鼓励阿米尔重回好人之路。

  救赎之路并不好走,阿米尔身体遭受迫害,但是心灵却告别胆怯,从以往迷失的迷阵中跳脱了出来。最后收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对于错误这个问题,有些人不愿意承认,把错误都归于他人身上,不知道改正。而有些人则过分自责,一件事情失败的话,都会把责任和过错归于自己,这样的话,总是给与自己过多的负担,也大有坏处。我深刻的记得:书中拉辛汗对于阿米尔的错误,没有呵斥和指责。他应该是猜到这么多年以来,阿米尔也总是被这件事情折磨着。他说:“你应该对自己宽容些”。这样的态度是包容,也是一种适度,既帮助别人找回正确的路,也解脱了他人的心灵。

  过去的错误,我们是无法再回去改正的,唯有得到找正确道路的能力,让我们在是非判断前,做最正确的决定。还是当下的路最重要,从现在开始,做正确的自己,真的还来得及。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4

  暑假买了一批书以供阅读,可惜大多都只看了一半就放下了,唯独这本《追风筝的人》,我从头至尾读完了。

  我要说这并不是一本拿到就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在刚开始读的时候会被陌生的人名和地名弄的晕头转向,要是心有一点浮躁可能就读不下去。事实就是这样:在一个雨天,被清凉的雨水带走了所有浮躁的我才拿起这本手边的,在之前只草草翻了几页就放下的书,静静读了下去。

  怀着对故事情节的期待,夹杂着对主人公的哀怨和对仆人哈桑以及像他一样的奴隶们的同情,我读了下去。

  正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也是故事的转折点——全喀布尔的风筝比赛以及之后的故事。这本该是个高兴的日子,他们赢了!成功的一霎那阿米尔的父亲也站起来欢呼,也“终于以我为荣”了。但也就是这天,这美好的就像童话故事结局的一天,阿米尔因为他的懦弱和逃避使哈桑遭受了巨大的不幸,更让自己背上了巨大的负罪感。

  这篇小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耐人寻味的历史。阿米尔在那之后所受的煎熬却是让我深深爱上这本书的原因,毕竟这种做错事以后的愧疚和心底的那份不安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吧,作者把这样的心理描写的惟妙惟肖,让人忍不住惋惜和悲哀的同时也产生强烈的共鸣。

  有句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一个读者,一个置身事外却又能看清全局的人。我是多么希望在有些时刻,阿米尔能挺身而出。在事情发生过后,我又多想他能做些什么去补救。可是一切恰巧相反,他没有站出来,他做的每件事和说的每句话都将裂缝越撕越大。但这又何尝不是在现实生活,我们作为当事人时的做法呢。可我们不知道这样做有多愚蠢,会带来什么样的结局。

  但生活就是如此,从来不缺少悲剧。总是在犹豫不决间失去了勇敢的.机会,而犯错过后的补救就更显得艰难。我也经常会犯一些错误亦或是没有做好该做的而感到愧疚。虽然过后可能会有挽回或弥补的机会,但都因为一些莫名的原因(想想大多都是因为内疚而产生的畏惧),我不能很好的抓住它们。

  可那是从前的我了。现在我不会像以前那样得过且过,奢望时间来冲淡这种负罪感。因为通过这本书我知道,正如拉辛汗所说的“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也愿意相信有这样一条路。但这条路绝不平坦,甚至有些人压根就不想踏上这条路。因为踏上它不仅意味着你能解开心中的郁结,更表明了你要面对过去有些你不是太想面对的东西,并且以接受它为前提。

  我想,当阿米尔得知哈桑——一个卑微的哈拉扎人,竟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心里绝不平静。他反复挣扎,甚至想要退缩,他愤怒下隐藏着深深的悲伤可他还是要面对这个现实。最后他决定了,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这条路,这条救赎的路。这次他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月里的种种不易:命运安排的宿敌,甚至死亡的威胁。但他最后成功了,在他追风筝的那一刻,在他喊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时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心灵得到了解放,沉积多年的一切烟消云散。他成功了!

  我想自己是否也该踏上这样一条心灵救赎的路。去追属于自己的那只风筝,去获得自己的那份幸福。让生活不再被遗憾羁绊,无论代价几何,“但我不在乎”。

  我追。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5

  “这本小说夹杂着美与丑,而那部分的丑都被友情添化为美。”这大概是我断断续续读完这本书的深刻感受,故事中的无情与灾难,都随着风与风筝飘远。作者从主人公的细腻感情描写出人性的本质,令整本书充满一段善恶交织的章线。

  故事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成长的经历,哈桑崇拜阿米尔,是因为有知识的淋浇,令阿米尔能读字讲故事,让本来沉默的哈桑产生了好奇,更加让他们的友情增添几分。不久,因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做出了一生让他自己后悔的决定。阿富汗政变,前苏联占领阿富汗,阿米尔与父亲逃亡美国,阿米尔始终不能忘怀那件事而原谅自己,然而踏上了故乡的路,为好友尽最后一份力,寻找那个当初的自己。

  文中的哈桑,是一位正直善良的淳朴孩子,当阿米尔受委屈时,他总是出头的那个,挺身而出的他不怕为难自己的一切事情。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智勇互补,哈桑对阿米尔依然十分忠心。在那场风筝比赛,阿米尔与哈桑合力赢得比赛,但当哈桑取回风筝时,却遇到那群因保护阿米尔少爷而曾经得罪的人,并受到了不少侮辱,但他没有责怪阿米尔少爷。故事的后来,阿米尔对哈桑变得冷谈,更是不惜将哈桑逼走。哈桑内心充满对好友阿米尔的失望与不解。

  哈桑作为阿米尔的朋友,把他与自己的一生捆绑在一起,无论如何也不让自己的朋友有事,无条件地为朋友付出,不管是面对凶恶无穷的流氓,还是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哈桑鼓起勇气拿着弹弓来保护自己敬爱的阿米尔少爷,甚至令自己陷入危机。他的一生都在怀念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直到他到生命的终点。

  文章讲述的不仅是友情,还有背叛后的救赎,阿米尔内心产生了对哈桑的深深内疚,想要弥补自己的错误,因此不惜生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而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也让阿米尔感到对回忆的思念与后悔。

  这不仅是一本小说,而且是一部政治史诗。它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经历变迁,将这个过去不以为意的国家完整地呈现其中的文化,同时也是一个童年与成年之间关系的人性故事。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因为自己胆小和虚伪而伤害了朋友的错,但我们要明白,心灵的救赎并不能用金钱或物质来弥补过错,更多的是要去珍惜在身边的朋友,真诚的友情。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6

  前几天,我读完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读着这感人的故事,我不禁潸然泪下。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于是他逼走了哈桑。不久,他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谎言——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他震惊了,又得到了消息,哈桑已逝世,他的儿子索拉博被送到了孤儿院。阿米尔非常纠结,最后为了弥补幼时的过错,他毅然救出索拉博,带着他回到美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是一个象征。它是珍贵的友情、温暖的亲情、美好的爱情,也是忠诚、友善、勇敢……而对阿米尔而言,童年时的那次追风筝,他的自私、怯懦伤害了哈桑,他在对友情的背叛中也丧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其实是获得救赎的途径,追风筝成为阿米尔成长史中的仪式!也是一种对希望的寄予,我相信这个时候阿米尔的心已经得到了救赎,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失去的美好。

  我突然想起一句古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的一生,或许会犯很多错,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和恐惧,我们唯一所能做的是让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对,纵使伤痕累累,也要问心无愧。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7

  为你,千千万万遍。

  —题记

  这个假期,我看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夕阳西下,在一片片红色的云彩下,有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一只风筝,跑着,风筝随风飘扬。这,就是这本书的封面。看到这个封面,我便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本书,主要讲了12岁的阿米尔少爷和仆人哈桑的情同手足。然而,在一次风筝比赛之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这一直折磨着阿米尔,阿米尔甚至逼走了哈桑。没多久,因为战乱,自己也跟着父亲逃往美国。20年后,阿米尔始终放不下当年的心结,重回故土,希望为当年的好友做一点事。可也是这次的回归,使阿米尔知道了一个惊天的谎言,儿时的悲剧再次上演,阿米尔也最终做出了抉择。

  看完这整本书,我思绪万千。

  谎言与信任,背叛与救赎,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这些情感中,令我感动的,是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一句多么普通而又充满了爱的誓言呀!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便是在哈桑追到风筝后对阿米尔说的。这句话,是哈桑对阿米尔的信任。尽管他知道自己身份卑微,但仍然坚信,在他和阿米尔之间是有那最真挚的友谊的。第二次,是法里德对受了重伤的阿米尔说的。虽然这只是一句朋友在危难之际时,伸出援手时说的一句话,但却揭开了阿米尔的伤,想到了哈桑,20多年的痛苦和自责爆发出来,是阿米尔不由自主的流下泪来。第三次,是阿米尔为哈桑之子索拉博说的。同样的追风筝,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这,或许是一个受过极大折磨的人的一个救赎的机会,也是阿米尔的痛苦的解脱。

  从懦弱,胆小,痛苦,到勇敢,坚强,救赎。阿米尔这一形象,和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我久久回味。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8

  直到读完最后一页前,我的心情都还像书的重量一般沉沉甸甸。

  可是合上书的那一刻,却又犹如无边辽阔的蓝天般释然。

  满满的一书文字,更是对心灵的一场救赎与释放。或许每个人在主人公阿米尔的赎罪旅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震撼,也产生了共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幼年的阿米尔因为惧怕暴力,只是远远地在一旁看着好友哈桑受尽欺辱。他的确因此而逃过了一场暴打,但却也因而受尽了漫长的罪恶感的折磨。我想每个人都有隐藏着的黑暗面,你可能因此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犯下大大小小的错误,于是缠绕在心里的罪恶感就像藤蔓层层包裹着你,有人因此选择勇敢面对,解放心灵,也有人会因为害怕汹涌而来的舆论与惩戒而就此畏畏缩缩,不敢承担。

  书里的阿米尔,一开始的确因此而选择逃避,再三说谎。当他意识到哈桑其实看见他袖手旁观,不施予援手的时候,他甚至为了不让哈桑去向父亲告密而设法栽赃,逼走了哈桑一家。记得书中如此描写阿米尔犯错后的悔恨:“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哈桑并没有说出真相,只是静静地离开。阿米尔发现,这比打他一拳更让人难受,可是接踵而来的战争让他还未来得及补救便已随父亲迁往美国。从此哈桑杳无音讯,但是陈旧的伤口总是隐隐作痛。直到中年,他重返故乡阿富汗,知道哈桑逝世,他又收养了哈桑的儿子,才解放了自己困顿多年的内心。

  书的开头写到的阿米尔与哈桑一起玩过的追风筝的游戏,在书的结尾再次被提到。时光一瞬而过,中年的阿米尔在一帮孩子们中间追着风筝,笑得无忧无虑。少了童年的玩伴,却多了一份对人生的释然。一只风筝,此刻对他而言更像是心灵的追逐。

  人性的复杂在书中得到了深刻的揭露,丑陋的地方令人发指,但是温暖的光芒从不曾因此而磨灭。不仅仅是阿米尔,他的父亲、他的未婚妻,都曾有过各自无法释怀的伤疤。但是最终,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心灵的救赎。他们都是勇敢者,不曾逃避与退缩,生命里的风筝最终也都落入了他们的掌心。

  或许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而那只高高飞向天际的风筝,对你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梦想,可能是希望,也可能是想要填补的缺口,是心灵的慰藉和治愈。无论我们在追着什么样的风筝,只要脚步不停止、不退缩,手中的线就不会断,风筝就不是遥不可及。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9

  “这本小说太震撼了!”这大概是我在读完这本小说及很长一段时间的内心写照。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却用了这样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故事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与痛苦,他逼走了哈桑父子。不久,阿富汗政变,前苏联占领了阿富汗,他与父亲也一起逃往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了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努力,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

  作者以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绘了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

  我最喜欢文中的“哈桑”。他,正直、勇敢,对待别人一心一意,十分宽容、淳朴。当别人嘲笑他的父亲是吃人的“巴巴鲁”时,他总是一言不发,但他在别人欺负阿米尔少爷时却挺身而出,表现得大无畏;他为了帮助阿米尔少爷取回风筝,却遭遇了曾经自己为了阿米尔少爷而得罪的一帮人侮辱性的侵犯,他也没有责怪朋友的过失;当他曾经的好朋友背叛他,且总是恶言相向、甚至将他逼走时,他的内心也充满了不解与哀伤。

  这样的朋友,完全是将友情同自己的生命绑在了一起,拿命在对朋友无条件的付出。以至于在他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他仍然深深怀念他心中最好的朋友——那个在看到他被人欺侮却没有勇气站出来替他伸张正义的人。

  文章讲述的主题就是“救赎”:阿米尔内心对哈桑不公行为而感到不安想得到解脱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变化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但救赎并不就是幸福,阿米尔最后领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快乐,在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就让人不禁意间回忆起那些令人难受的画面。

  ……

  这,不仅是一本小说,也是一部政治史诗,它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历史变迁,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更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又极贴近人性的故事。从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到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父亲,直到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之后才逐步揭露了父亲的牺牲与丑闻,也才了解历史在美国与中东的分岔。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10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很经典的作品,初次拜读是在高中,那时读这种大部头偷偷摸摸的,在每星期的阅读课上像是挤牙膏一般嘬一点,断断续续的这本书花了半学期才读完。当时因为读得零碎,又没花太大精力细琢,读完只觉得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如释重负,至于感触,也说不出个一二。

  这次花了些时间再次读了一遍,整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压抑却质朴。

  我心疼哈桑的忍让和年少时期对另一个少年毫无保留的爱“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了阿米尔,任何苦难和不堪都可以独自消受。我气愤阿塞夫蛮横无理,将人性的恶展现得淋漓尽致。唯独主角阿米尔,我对他的情感态度是很复杂的,情感主义至上的我以前总是不懂他为什么将种族看得如此重要,不懂哈桑受辱他为何认为理所应当,不懂他为何执拗地将哈桑赶出家门。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他的原生家庭。阿米尔从小跟随单身父亲长大,这样说来,父子关系应当很牢固,但事实并非如此。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位英雄式人物,对阿米尔的教育十分严苛。在父亲眼里,阿米尔一直都是胆小懦弱,不具备男孩子应当具有的勇气,但父亲十分喜欢哈桑,这份落差令阿米尔产生嫉妒,因此在后巷,这个还没长大的男孩子看到哈桑被欺负选择了漠视。

  同时,种族观念在我们看来甚是荒谬,但这并不是现在生活在民族平等的国家里的花朵所能完全理解的,这种根深蒂固渗入到骨子里的歧视在阿富汗确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所以站在我原来的立场去责怪心智尚未成熟的阿米尔实在是太不应该。

  一次次对哈桑的伤害也给阿米尔留下了心灵创伤,尤其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兄弟时,愧疚和心痛如蛇噬般折磨着阿米尔,正因为此,这部作品最为出众的亮点“自我救赎”才显现出来。

  阿米尔终归“再次走上好人的路”,对哈桑的赎罪换句话说是对他道德错误的补偿。在这部作品的后半段,尤其结尾再次描述“放风筝”,温暖的基调,细腻的笔触,何尝不是读者们心灵的净化呢。

  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会曾不惜一切去追逐当下最执着的想要得到的事物,它也许只是爸爸的专宠、兄弟的情谊、对那个一直暗恋的王子抑或公主的爱慕……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那个空中的风筝。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相关文章:

读鲁迅《风筝》有感范文11-04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读追风筝的人有感1000字)02-18

学生读追风筝的人读后感04-12

追梦的人励志作文11-12

追风筝的人 好词好句12-10

读《魔戒》有感04-11

读《飘》有感05-26

读《活着》有感05-26

读《简爱》有感05-20

读《童年》有感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