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600字

时间:2022-08-09 16:31: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目送读后感600字(通用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目送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目送读后感600字(通用15篇)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1

  这个暑假,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尤其是《目送》《母亲节》这两篇文章,读完后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些话出自《目送》,读来既令人心酸又无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逐渐长大了,也慢慢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向妈妈撒娇,动不动就问为什么的身影已逐渐远去,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一个人作出抉择的背影。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父母不舍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到“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母亲’是被他们归入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更有安德烈发了一篇“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看完后,我深深地责备安德烈,怎么可以这样伤母亲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有时也对母亲的关心和唠叨产生厌倦,虽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讨厌,觉得怎么老是说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也会有跟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事后想一想,这是为我们好啊!

  14岁的我读这本书或许还不能真正领悟、体会,但我知道,我总会经历的,随着我一次次的蜕变和成长,我会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亲人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2

  拿到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带着好奇,我首先翻开了《目送》。这本书没有什么华丽的文字修饰,却让我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与这本书同名的文章《目送》,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段文字虽不华丽,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拨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

  这篇文章围绕着“背影”展开描写。其中,有几个片段,让我读着有些心酸:龙应台望着她儿子安德烈的背影远去,但是安德烈却从未回头再望一眼龙应台。同样,在龙应台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她的父亲用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她到学校。她父亲只送到了学校侧门的窄巷旁。他很对不起龙应台,因为这车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龙应台却依然站在那里,目送着她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安德烈的一举一动,龙应台都默默地注视着,牵动着她的心。安德烈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看妈妈,而是选择把背影留给龙应台。

  由这篇文章,我想到了我自己。

  以前的我和安德烈一样。在参加夏令营时,妈妈会目送着大巴士远去,而我只顾着和新朋友聊天,不曾跟妈妈挥挥手;出去旅游时,爸爸把我和妈妈送到机场,他会目送着我们的背影远去,还会牵挂我们,而我却沉浸在旅游的兴奋中,也没有回头看看爸爸。

  现在,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每天早上,在上学的必经之路,我会透过车窗,跟妈妈招招手,因为妈妈在目送着我去上学;到校时,爸爸把我送到校门口,他会目送我的背影走进学校深处,我会跟他说声再见,挥挥手。

  请不要留给父母一个背影,给他们一个正脸,一个微笑,就能温暖他们的心。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3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仅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以往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色即是空”,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此刻有点信了。以往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此刻也还没准备相信,可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终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经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仅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为珍贵的是,我学习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广阔视野和朴实的文笔。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资料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可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读完《目送》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个是以往历的画面。光阴似箭,昙花一下,稍纵即逝。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4

  现在的我处于一个很尴尬的时刻,与母亲的隔阂越来越大。每每心情很闷很难受时,我就想沉浸在这本书里,看看别人的父母,别人怎么做子女,然而还是学不会。

  这本书写到关于__的一些关系,由于看这本书前看了沉默的大多数,都有点非主流之嫌,未必不是一个独立思考者应该有的思维,恭维也好,疏离也罢,这些文人墨客都希望天下太平,百姓乐业,殊途同归。

  这其实是一本由散文堆砌的读本,贯穿的是亲情,也吃惊于龙应台对植物的熟悉,对知识的敬畏。

  有不理解父母的时候,安德烈也很少和她联系,偶尔一封邮件当父母的也是反覆斟酌,上线提醒就像是给父母的一剂安慰药,也会在12岁的时候说不再是你的baby,龙应台和医生弟弟后来也发现父亲是在不允许驾驶后慢慢心智退化,退化到眼屎把眼睛都黏得睁不开,退化到一进一退的使唤吟诗学步。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如果要我替她想想,可能就是这样吧,世界那么大,她那么大年纪,也该出去看看了。可是啊,你看看就看看,何必伤人。孰是孰非,彼此心底,心知肚明。非得争个你强我弱,非得人前人后换个花样玩,丝毫没有一点做母亲的模样。

  所以,与其说,为了寻求慰藉来读这本书,倒不如说是越读越殇,别人家的父母可和你家不一样……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在我看来,这本书,其实就是三代人间的目送。

  我最深刻的,是“我”对母亲的目送。“你是哪一位?”“真的?我不记得啊。”“你好像我的雨儿。”这些句子在书中反复地出现。尽管类似的话语不知出现了多少次,但每一次看心弦都狠狠一颤。

  人老了,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吗?从作者的描述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曾经爱美的母亲,一个劳累一生的母亲,到后来时光错乱,眼神空洞的母亲。岁月会夺走人许多东西,如容貌,如信念,如记忆。那些失去的记忆又去哪里了呢?

  “你太姥现在神志不清了啊,整天絮絮叨叨的,总说她头顶上有仙儿。咱不知道她咋了呀,连我都不认识哩。”姥姥曾对我这样说过。我看见她说这话的表情很复杂:有无奈,不相信与惋惜。

  每次听到太姥说的那些颠三倒四的话,先是觉得好笑,但越想越觉得悲哀。她真的不记得了?我无法相信,记忆在脑子里,怎么就没了呢?

  我还记得她笑盈盈地给我煲猪肉炖粉条,虽然年纪大,但是腰杆直,脚步稳。甚至在我的记忆中,白发都没几根。这么健康的一个人,过年还给我塞红包的人,怎么了呢?

  岁月就是这样无情,它总在你不注意的时间跑走。你想追,可是它就像影子,永远都追不上。

  可是,岁月带不走的,是爱。

  “他可能已经忘了你,但他从来没有忘记爱你。”

  他也许不记得眼前的这个人,但她记得还有一个“雨儿”等着他去守护。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6

  第一次看完一篇散文集,磕磕绊绊。

  以前对散文有种定义“形散而神不散”。所以就一直有种感觉:散文很难看懂。但是为什么我反而看完了《目送》这本书呢?因为我被里面的一些经典吸引住了。记得当初借这个书的时候,同学说这是小学初中生看的书吧……但是我也没管那么多。以前读书的时候没有条件没有资源看课外书,现在到了大学条件好点了,但我为自己看书经历感到羞愧……暑假,我是想着至少要看两本书。所以就借了两本书……不说废话了。自己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才是王道。下面写写我的读后感吧!

  《目送》这本书是种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作者的游记、摄影、旅行;和朋友兄弟一起的经历;儿子的分离;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里面的文字很优美,描写时用的话语让我觉得自己现在的文笔是何等垃圾惭愧万分。书中描写人事景的那种真实细腻的情感,让我觉得画面感很强。我不敢奢望一本书就给我莫大的启发,自己的道行太浅,唯有多读多想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这篇散文集让我觉得散文也没有那么难读。

  有时候我们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敢尝试。自己给自己下定义,把自己局限了。就想这几天追完的剧“漂亮的李慧珍”给我的感受“我们有时候自己认为自己是配角,不敢尝试,那么永远都是配角。保持童心,勿忘初心,配角也可以成为主角。”就像我以前对散文的认识,认为我反正看不懂就从未读过,现在我才发现:散文比一般的小说要美。

  《目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文笔有限,谨以此文作为我的《目送》读后感的粗糙记录!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7

  《目送》是龙应台作的一篇散文集,当中包含了74篇散文。主要讲述作者和儿子,朋友,父母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离别情境。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

  "我慢慢地,慢慢地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这一端,看看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黙黙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中感受都深刻的一句。当我还是小孩时,每天看爸爸,妈妈出外上班的时候,我会把脸印在窗的玻璃上,目送他们的背影,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家门前的转弯处;当我上幼儿园时,每天早上进入学校,我总会不断都回头看着妈妈,好像穿越无边无际的一条时光长河,妈妈的视线和我的眼神充满了依依不舍;踏进小学大门的那一天,妈妈和我拥抱后,我只回顾头来瞥了妈一下,挥挥手便跑进学校。

  小学三年班的时候,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独立参加学校的北京交流团,在我踏上旅游巴时,我感到在我的身后,有两双热切的眼神,目送着我,直到旅游巴,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喧嚣的马路上。

  对于现在13年岁的我,人生才刚刚起步,虽然我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目送的深层意义。但我也曾经历过一次最后的目送。人舆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无疑不是隔在生死的距离。在外公的葬礼上,看着载着外公的棺木,由上层缓缓地,缓缓地及降落到下层的火炉,我万分不舍地看着他的离开,给予他最后的一次目送。那一刻,我会能感受作者在目送父亲的感受。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8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龙应台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自我上高中以来,就独自离开父母去汕尾读书,父亲每年都会送我到车站,每次他都会看着我的背影远去才会离去。上大学以来,就更少回家了,父亲一节假日就会发微信叫我回家过节。从高中到大学,我不知道留给了父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只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父母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父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爸,你快回去吧”,但每次爸爸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人生总有分岔口。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感谢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一辈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9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因为初中就开始住校,所以对于家的眷恋也逐渐减少。毕业后,最终也是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过着一年回家两三次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好,甚至是觉得充满了自由。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电话,可是就是电话联系也是老妈打电话居多。每次与老妈打电话,总觉得老妈很罗嗦,大大小小的琐碎事都要一一报告,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能静下心听。

  可是,对此,老妈却乐此不疲。有时候,老妈打电话过来也会哭诉一番,大约是工作的不顺心或者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又或者,老妈打电话过来就一些事情慎重的问我的意见甚至有时希望我能做决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我们的位置已经“互换”了。

  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我总是饭桌上最后一个吃完的,因为总是在饭桌上不停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妈一个人有耐心听我讲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样边哭边倾诉。现在的老妈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当年的自己。原来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强大的,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也有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这样的转换,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10

  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新作,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所谓的目送,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相聚。正所谓“三千流水流不尽,三千落花终离别”,目送和离别即使是痛苦的,无奈的。但是如若没有离别,那么我们又怎会学习去珍惜身边的人呢?人生路上,不能事事如意,但是每当目送过后,我们应摒弃心中的眷恋并送上最为诚挚的祝福,而不是沉溺在那无穷无尽的思念旋涡。正如龙应台所讲:“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于是对于父母,作为子女能给予他们最好的回报就只有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以及祝福,踏上自己的人路。

  因此在人生路上,我们应懂得适时地陪伴;适时地放手; 适时地“珍惜眼前人”;适时地目送。当我们老了,当我们陪伴子女走过一段人生路后,我们又变成了目送子女的那一个了。这其实是一个轮回,是让每个人成长的不二法门。虽然,我们经常把“永不放弃”挂在口边,但是事实上有时放弃,才是一种更伟大的温情,才是人生路上的延续。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11

  目送?目送什么?为什么要目送?

  我也不确定我有没有找到答案。

  时间总是在悄悄地流逝,有些事我们没法控制,只能静静地在一旁目送着,比如时代的变迁,孩子的成长,还有,父母的离世。在目送这一方面,我特别欣赏龙应台的做法。

  作为一个在五十年代出生在台湾的人,龙应台的人生经历一定不凡,目送着时代的变化,她的感触一定很多吧,不知道为了适应这变化要付出多少。现在的她回想过去,一定会惊讶,这变化也太大了吧。就像我们现在想象未来,谁知道到时会发生什么,谁知道到时我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们没法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时代,没法决定未来。我们能做的只有目送。

  论变化就得谈到成长。从天真懵懂的童年到朝气蓬勃的青春,这或许是最让父母头疼的阶段了。儿时的不懂事总是给父母添很多麻烦,一定有很多父母以为长大了就好了,不用操心了,可他们忽略了青春的叛逆。她想像以前一样牵着儿子的手过马路,可他拒绝了,她问他为什么,他只说我已经长大了。她想,对啊,长大了啊,他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他了,我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了,我要做的只是目送就好。

  看着孩子一步步成长,父母也在渐渐老去,离别的时候总要到来,这谁都知道,但每个人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总是会想,这一天怎么那么快就来了。最煎熬的时候或许就是看着父母一点点“退化”,慢慢的听不清了,慢慢的不爱说话了,慢慢的不会走路了,慢慢的,没有一声再见就走了。这能怎么办呢,即使心里有万般个不愿意,也不能阻止这注定要发生的事,最好的方式就是静静的目送吧。

  不必追,只需默默地目送,就够了。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12

  《目送》这本书是我读三年级时候听说的一本好书。我曾多次看见过这本书的名字,有时候它的名字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终于有一天,我得到了这本书,我就把这本书津津有味地看完了。

  这本书写作者龙应台的一生经历过生老病死。在她的第一篇散文中,“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写到了她自己儿子离别时的种种忧伤;还从《如果》到《散步》中写到了她对父母的一种沉重的心情;在第二篇《雨儿》中她写到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在第三篇《十七岁》中她写到的是青春的儿子的“独立”。

  当我读《目送》这本书的时,有时候眼泪就像下雨一样往下掉;有时候嘴巴笑得好不拢。读了这本书常常让我想到自己的未来会是和龙应台一样吗?我常常想到自己就是龙应台,我长大,自己的父亲去了,母亲老了。“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这本书是龙应台献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失败与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和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13

  文/潘俊宏。在一个惬意的午后,我走进了龙应台的《目送》,书里每一个不同人的故事、每一个不同人的感悟,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目光看向已近黄昏的窗外,我却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书里讲述的关于父女间的离别、亲人的逝去、长大成人的故事,我不禁陷入沉思:什么情形时要一个人走呢?是爸爸抱歉只能用面包车送孩子上学吗?是父亲用背影告诉孩子不必追吗?还是妈妈却永远只记得当年的女儿呢?

  人啊,永远是孤独的。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很多,我们会面临生死离别,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会一个人走。

  回忆翻到青涩的小学时光,依稀记得被撕坏的日记本,被翻乱的书包,风把书页吹得沙沙作响,它们跳跃着好像在开着玩笑。妈妈依旧只关心我的学校犯的错误,那时没有人知道我怎么想,没有人知道我有多难过。我内心的呐喊是:一点儿也不想长大,想要一切都如意,没有难题和烦心事,想要妈妈温柔的安慰。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上天像作弄一般,硬是和我反着来。老师的有色眼镜、与同学相处的不愉快,一时之间都让我束手无策。还记得妈妈当时耐心地开导我:“要学着长大,即使不喜欢也要学会面对,成长这条路只能靠你自己走。”

  学会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学会冷静面对每一件事情,学会受到委屈勉励自己,也许在安静的夜晚会流泪,但在一个人的道路上一定会越挫越勇。挫折,困难,总有不能与朋友分享的东西,只能靠自己。

  不仅仅是成长,人生这条路也是要自己走。即使是全世界都在对立面,所有的不平等和委屈都对着你,你只有一个人,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14

  读完第一篇时强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后的20来天,仔细阅读全书,期间无数次落泪,无数次心底有深深的触动,只是耽于提笔,渐渐的感觉也没了。

  8岁的陶陶见妈妈读书还落泪,也抢起书来读,一周下来竟也读了不少,还总拉着我讨论。于是,在29日晚我领她一起参加了读书沙龙,回来路上我们一起聊她幼儿园门口的别离,聊她刚入小学时的不舍,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湿润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开始就有不舍,收拾行囊时总问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后晚上搂着我聊到半夜。早饭和午饭都说没有胃口,还流出眼泪,直说不要离开妈妈,搞得我也潸然泪下。

  只是,我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需要以分离为目的。于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励她去看外面美丽的风景并画下来让妈妈也能欣赏。而且,妈妈的心和她在一起,会天天电话联系她。最终,在车站分别时,她笑了,并逗贫道,“妈妈,你要看着我背影渐行渐远,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点头。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见,我方回头,回来路上,更加强烈的想起分享会上最后大家齐声诵读的那段: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中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中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去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

  “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写到这里,我决定赶紧好好做晚饭,等老爸回来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场电影,要像对孩子一样陪他开心过好每一天。

  目送读后感600字 篇15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目送读后感精选03-30

目送读后感01-14

目送的读后感05-04

《目送》读后感精选06-28

读后感:目送05-14

《目送》读后感05-15

《目送》的读后感10-04

目送读后感01-05

目送读后感01-04

目送读后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