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

时间:2021-04-14 11:49: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

  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杨绛传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1)

  我认真阅读了罗银胜的作品《杨绛传》,本书通过细腻的文笔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相濡以沫的爱情。她的传记值得所有人静下心来一读。我十分尊敬杨绛先生,她一生历尽磨难,但却从不被生活打败,坚定事业,维护家庭。每当听到杨绛先生的故事,听到她的名字,我心里都有一种坚定的鼓舞,希望像她一样,做自己能做到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一生处世优雅,荣辱不惊,与钱钟书先生不离不弃!

  杨绛先生一生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不改初心,始终保持着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她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她生命里的那些苦难越发沉潜为从容平静的性格。不管世事如何纷扰,外界对她有何等赞誉,她始终都在自己挚爱的文学里书写着动人的亲情、爱情、友情,她从未因外界而变过一分一毫,始终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如此,让我一生敬佩,一生学习。

  杨绛先生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小的杨绛在父亲的书房里构建起了自己未来的精神家园,更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在她幼小的灵魂里埋下了爱读书的种子,他对小女儿的爱都呈现在了无言的教诲里,他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小杨绛的成长。父亲对儿女无私而恰当的爱一直陪伴着儿女的成长,他给了女儿正确的人生态度,他教会了女儿思考。在女儿面对问题的时候,杨荫杭从来不直接给出女儿一个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给她一个方向,让女儿自己去选择、去解决,父亲的鼓励给了杨绛最坚定的选择的动力。在这样的家庭里,杨绛学会了如何去爱、怎样去直面困难,这成了杨绛一生的处事生活哲学,也是杨绛一生的财富。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时期,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最信任的人,并且此时期的孩子热衷于模仿,他们并不能分辨好坏,只觉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许多言行举止总会影响着孩子言行的养成。自然而然,很多品行和习性都会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习得,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与严格的言传身教,在斥责孩子不良言行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孩子稚嫩的心,给予孩子关爱。

  我有幸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每天从家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到家,两点一线,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已有32个年头了,但我能踏踏实实快快乐乐积极向上的每天和孩子们快乐地在一起,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当听到崔润希小朋友用稚嫩的声音对我说:“彭老师,我喜欢你,我长大了要和你结婚。”我被他感动的心都要融化了。我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我,累并快乐着。

  读书,让我真的不孤单。在文字中畅游,在优美的旋律中忘我,学杨先生吧,做深谷幽兰般的女子。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2)

  前几日在咖啡馆里读完了《杨绛传》,不知到底是作者文辞真诚,还是杨先生和钱钟书的爱情、品德叫人敬仰羡慕,只花了小几天,加起来不过几个小时,就看完了。

  其实并没有刻意煽情,现在也不是会被刻意煽情所轻易感动的人。但阅读过程中,多次被杨先生一家的情、智、德,所感动。同时,这些人内心深处的本质所在的也更加让我触及内心最接近真相的问题:

  我是要追寻人生的价值,还是金钱带来的乐趣?

  此前小半生,一直在这个问题中纠结,做了很多并不让人内心快乐且坚定的选择。若是选择前者,我应当做的,便是去做自己想做的,若还不是很清楚这事到底是什么,就去探索清楚若是选择后者,我就该认真择一份业,十分投入其中,不再自我怀疑,不甚坚定。

  而其实一直以来,我所忧心的,都只是让自己落入了这俗世的俗套。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快乐的方式很多,但能让你内心强大、坚定、幸福的,一定不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许没有那么多琳琅满目,却也更容易认清真实,坚定自我。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享乐主义盛行、倡导提前消费的年代,选择太多,诱惑太多,物欲也太多,更难看清楚真实是什么。杨父说,起居家用,够用就行。不耽于外物,才能将全部的身心投入自我的修养,修身是自我提升的辅助之路。

  杨、钱先生在战乱、流放……这样兵荒马乱的生活中,还能学好多门语言,做好学问。而现在,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的我们,却还不能做到自律克己地去学习,真的很羞愧。好在读书使人明志,既已逐渐清晰自己内心的真实,就当该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又该如何去做了。

  这几年,我总觉得自己好像学会了、懂得了一些,但仔细想去沉淀,却发现没什么真实的内容。细思起来,太过浮躁,其实学的都很浅显。粗略地读写评论分析,看几篇文章,几本书,就以为自己懂了。却没有细致地沉下心去学这些文字背后的基础是什么。前一年一直想要自己形成系统的、逻辑的思维体系,其实就是发现了一些自己学的肤浅的证据。看过的,无论多少,都是别人的。如果自己没有潜心去学习系统的基础知识,没有形成逻辑的思考总结,我将永远不会有自己的东西。

  所幸现在清晰了一点,就是发现自己的物欲其实不会太高。这些年,我有很多时刻常独自面对自我,勺布斯说,“当身边的声音消失之后,内心的声音会被放得很大。有好,亦有坏。坏的是,再小的欲望,也会因为这样的安静,让你感到刺耳。好的是,当你学会了克制,就会将内心之中,真正的声音听得更清楚。”在与自己独处之时,内心最细小的纠结,深剖下来,就是最自我的欲望。能逐渐认清自己,明白内心的真实,明白你想要的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欲望自然降低,方向更集中,生活亦将更有力量。不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去自律,因为,这本就是你生活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大学有个学长说过的一句话:了解自己,进而能对自己有办法。其实就是格物而致知之格自己。但格物是一生的作业,永远格不完的。永远做个心态上的小学生,保持谦卑和进步。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3)

  最近,我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个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答者五花八门,却并没给出我想要的答案。去看看那些真正好读书的人的一生,我也许能够找到答案。翻开《杨绛传》,我看到了杨绛先生令人倾佩的一生,看到了杨绛先生好读书的一生。至此,我更加明白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对于读书的意义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杨绛先生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后来又遇见了“书痴”钱钟书,变得更加嗜书如命了。他们读遍了古今中外的书籍,读书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后来,杨绛先生又将他们夫妇的稿酬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基金以帮助更多的读书人。读书和治学成了杨绛一生的命题,读书成就了先生别样的风骨。杨绛说过,“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得情趣会思考的人!”也许只有真正的读书人才懂得读书的意义。她认为读书是“隐身”的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在杨绛看来,读书正是学习的极佳方式,是完全自由的求索过程。杨绛先生用一生的读书生活回答了世人关于读书用处的疑惑。

  也许我们做不到像杨绛先生那样读书,却可以如她一般热爱读书。对于我们而言,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读书的好处很多。

  体育锻炼塑造的是人的形体,而读书是锻造灵魂的方式。人生在世有两种成长,第一种是形体的成长变化,第二种就是灵魂的改变和升华。形体的变化受到遗传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多不容易改变。灵魂的进步与升华就完全取决于个人后天的修炼。读书正是锻造灵魂的良好方式。臧克家说:“读了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在书中,我们可以和古今中外的名家或者新锐作者交朋友,谈论人生智慧。当我们阅览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时,就仿佛是两个灵魂的交流,这种交流产生的效果并不能显而易见。在书中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事准则,甚至一举一动都会被改变,被优化。我们读书不应该去怀有功利的目的,读书可以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不要仅仅关注到读书对于一个人的`物质生活的影响。我们更应当关注到读书对于一个人灵魂的升华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沟通的能力,美的语言靠读书而习得。杨绛先生当初为了翻译《堂吉诃德》,毅然决定要学习西班牙语。她利用书籍自学了西班牙语,并成功翻译了这部西班牙文小说。读书是一种学习语言的良好方式。一个人的气质不仅体现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更多的是体现在他的言语之中。美的语言可以提升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效果,书读得多了,一个人对于问题的见解和说出的话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读书可以改善人的思维,由读书引发的思考助力人生。为什么有的人读的书很多,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见过一些人,读了很多书,能够随意引经据典,讲话不离诗书礼义。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却并没有领会书里蕴含的大智慧。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是这种读书人的格局不够。他们读书的体量很大,可是因为格局太小,终究无法容纳书中真正的智慧,无法将书里的人生哲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一个人的格局之所以小,是因为他思考人生问题不够彻底。这样的人往往喜欢标榜自己书读得多,喜欢摘抄书中的词句去应用。我觉得这样读书是无用的,读书其实不能以阅读量作为考量的标准,而应当以思考量为准绳。一个人读的书有多寡之分,一个人阅读后的思考也有勤懒之别。读书之后,应当勤于思考,思考作者的思想,思考书中的理论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最终转化为自己对于生活的体认。我觉得这是比读书本身更重要的一件事。读书是一种知识的输入,而思考是一种转化能量的输出。要是你真的想靠多读书来改变自己,提升气质,感悟人生,那就千万不要忘记去思考。一天,一个月,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不要去追求读了多少有意义,高评价的书,我们要去探索因读书而产生了多少思考,产生了多少感动。有思考,才值得去读书,否则纵使诗书满腹也难掩人性迂腐。

  读书的好处太多,不能一一列举。然而对于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读书有诸多的好处,更是因为我们希望借助读书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4)

  大多人羡慕杨绛,能遇到钱钟书这样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羡慕。杨绛曾对不想结婚的女儿说:“将来我们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个,我们放得下心吗?”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杰作——女儿,她竟会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儿前面。回忆想来,只怕如梦般遥远。

  钱媛去世后第二年,钱钟书也跟随而去,落下杨绛一人独自一人存活于世。在这短短两年之内,杨绛竟承受了两次失去至爱之痛。或许是杨绛的命太长,但绝非钟书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过了60余年,可惜的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的离去却无能为力,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钱钟书此时也是病倒在床,这意味着,杨绛在悲痛之余还要照顾自己的老伴儿,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或许,或许明天,杨绛就要面临老伴儿的离世…果不其然。杨绛一人独自过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羡慕杨绛,也许有人要说,60年的曾经拥有已经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这样的曾经拥有,我不想那么久的美好被最后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是在回忆,在最后时光留下的是遗憾。而今只能从屋子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气中嗅到一丝丝以往的甜蜜…

  也许杨绛余后18年存活于世,并非只为爱情,更为她的事业(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或许,她不是独活,她在用她余下的光阴替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看这繁华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无遗憾。

  但我只是一个平凡又俗气的人,没有那么伟大的目标,更没有那么坚强的内心,所以,如果同样的事降临在我身上,我可能只会一蹶不振,既舍不得了解生命,也不愿过此般暗无天日的日子,整天浑浑噩噩…因此,我打心底里佩服杨绛先生。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5)

  6月份开始读了《杨绛传》,这本书,了解了这位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读完,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冲动。

  杨绛先生一百岁时曾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在序言中读到这段话时,还不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在结尾处又看到这段话,好像理解了先生的话:我快回家了!一个百岁老人,把生命的终结看成是回家,并且要洗掉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和杨绛被下放到农村的段落,那几天看到他们在农村受苦,感同身受,好似自己的亲人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磨难。心疼杨绛,又心疼钱媛。

  看到钱钟书病重,钱媛也住进了医院,75岁的杨绛,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头是病重的老伴,一边去病危的女儿,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那是怎样一种无助与心痛。钱媛最后一次给杨绛打电话,“妈,以前你有个女儿,现在女儿也不中用了"。看到这里,我一个局外人都忍不住泪流而下,先生当时不知道是怎么面对这样的局面。

  从3月份到现在看了四五本书,写了四五篇读后感,看了杨绛传,第一次为读后感发愁。拙劣的文字,怎么能写出先生的一生呢?

【杨绛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杨绛传读后感03-19

读《杨绛传》有感01-18

杨绛传读后感(精选5篇)04-21

《杨绛传》读后感14篇06-02

杨绛传读书笔记04-21

《杨绛传》读后感(通用14篇)02-22

《杨绛传》读书笔记范文04-21

杨绛传读书笔记范文04-21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10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