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时间:2021-06-27 17:18: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

  1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孩子得到的是被动的爱,缺少的尊重。

  在此我想来和大家聊聊蒙式教育,教育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有以下教育观点:

  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4、支持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遵循、注重、重视、支持,在这几个词中,汇总一个词:“尊严和独立”:,其实,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书中谈到了神游一词,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儿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通过幻想来实现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形成。书中有一个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

  您可以尝试去看一下《爱和自由》这本书。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己,成长自己。

  “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尝试,并且相信会越做越好!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从我开始,从你开始,从此刻开始!

  2爱和自由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很迷茫,爱孩子却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爱,如果爱变成一种束缚、使孩子感觉到压抑,那还会是爱吗?源于"亲子版块"妈妈们的推荐,在读过孙老师的《爱和自由》后我找到了答案:爱,就是要给他自由! 在此,我摘录了一些书中的原文(红色字体标识)和读后的感想,分享给大家:

  书中开场白引用了"泰戈尔"的一首诗: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和自由》里这样说: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这个瓶子里灌东西。

  六岁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的确,现在我们很多家长都迫不及待的想让孩子获得知识,我们喜欢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我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换个角度说典典是幸运的。

  人天生不一样,生命的高贵在于每个生命和其他生命都不一样。

  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但我们往往把个性理解错了,以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不是这样。当一个人对事物有独特的感觉能力和把握能力时,他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是沉思的,宁静的 。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于他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智力"。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作者阐述了一个观点: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教的"本质就是: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

  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当孩子把你的手指塞到他的嘴里吮吸的时候,你必须用缓和清晰的语调重复说"手指"。

  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的强制孩子,教给孩子东西,有的人话还特别多;当孩子处于某种感觉中的时候,我们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打扰他,把他的感觉破坏掉。这样,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在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

  典典在六个月大的时候,我开始实施了亲子阅读,事实上,那些书是根本吸引不到他的,每次他都坐不到一分钟,就去抓其它的玩具,如果我强行拉回他再继续看,那结果就只有一个:愤怒的撕、啃、咬。

  7个半月的某一天,我惊奇的发现典典能够坐一会儿了,他前面摆着玩具、车、方块积木、和毛绒玩具,而此时他的目光正落在那本精美的绘本上,手里还不时的翻动着纸张,嘴里"念念有词",我发现他是那么的专注,此时此刻我心里有一丝感动。。。没想到孩子在专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是那么的可爱,(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他爸专注的工作,那种专注是最能吸引人的) 我没有打扰他,因为我不确定他在书中看到了什么,我不知道他在流连什么,我担心我这个时候如果废话一大堆,这个美好的过程就不存在了。

  蒙特梭利说过一句话,在孩子操作某种教具、或者进行某种感觉训练到概念的过程中,要把刺激物隔离开。要把相对性的内容放在一起感知。在相对比中发展出的概念更为准确、清晰、全面。

  的确是这样的,我记得让典典认识大卡上的香蕉时,有张卡只画了一串香蕉,有一张卡上面全部涂了黄色,旁边有一串香蕉还加了文字和拼音的注释,在教过几遍之后,我发现他更容易接受只画了一串香焦的那张卡。现在看来在教另外一张卡时,殊不知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香蕉上了,还是集中在颜色、文字抑或是拼音上了?

  蒙特梭利说,授课的最简单的形式是简洁、明白、客观。

  如果你不懂的话,不要胡编乱诌。

  “简洁”就是废话少说。

  书中举了例子:老师教小朋友“三角形”时会说:“你们看,这是个三角形,它有三个角”;“你们看,这是正方形,它有四条边。。。”这全是废话。正确的方法可能仅有一句话,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然后用三段式,"哪个是三角形?""这是什么?""三角形"

  提到三段式这个方法,Yes, I very much agree with。事实也证明凡是用三段式方法教给典典的东西,他都会记得比较好。

  《爱和自由》中提到:

  当儿童对这件事不感兴趣时,应该怎么办?停止。儿童有没有错误?没有。绝对不能说“你笨”,也不能暗示孩子。是儿童对这个不感兴趣,所以不要谴责他。蒙特梭利要求把握住两点:一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要继续进行;第二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犯了错误,或是觉得他自己不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等待时机,使儿童在他有兴趣时去努力理解

  儿童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把握之上的,而不是同别人的比聪明,因为你永远不可能比每一个人聪明。

  如果说当孩子在专注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希望被打扰的,这点我做到了。可是我又何尝没有“暗示”过典典呢?只不过我的暗示更多的'是“表扬和赞赏”,典典在完成一件自认为完成的很完美的事情后,总是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那是孩子信任我、渴望得到我的认可,每当这个时候,我除了给他拥抱、亲吻外加语言上的赞赏、还有就是眼神的“暗示”。我不知道我的这些举动在典典眼里看作是什么,但我知道,至少他快乐,因为此时他会回报给我一个笑脸或亲吻,我陶醉于这种快乐,享受这种快乐。。

  儿童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话,任何人都没有暗示、强迫孩子把东西给别人的权力。也不能用夸奖和赞赏来刺激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因为儿童此时正是感觉自己私有财产的敏感期,强制儿童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就意味着教孩子去强行拿别人的东西。

  儿童的整个成长期不懂得什么叫不好,他的一切都顺应自己的内部发展,他追求完善是一种自然状态,不费任何力气的趋向完善,他们对完善的寻求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他们的生活本身。

  我们所谓创造世界的人,是说对这个社会有推动作用的人,是愉快的人,是自我完善的人。 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就会看到在每个时代,都有人为自己向往的理想做点什么,比如林肯解放黑奴,曼德拉解决种族歧视问题。

  如果一个民族,她的人民零至六岁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这个民族的素质就会下降的很快。

  一个人的能力并不取决于他读了多少书,而取决于他的人格的完善,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人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驱使他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他一心一意要把这件事办好。

  很喜欢的一句话:那就让儿童完全自由的听从内心的驱动去做他的事。

  “吃”对儿童意味着心智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口对事物进行认识,意味着自尊,意味着选择,意味着意志力的形成。所以吃和玩是儿童两大主要任务。自主选择是儿童意识独立的标志,这个独立的出现、尝试和应用,使孩子非常快乐和兴奋。阻碍他尝试,就像阻止我们看到近在咫尺的世界一样,尽量让零至六岁的孩子满足,他不会超出他需要的东西。

  和典典外婆讨论到这儿的时候,老人家开话了:他想要什么都要买给他吗?那得花多少钱呀?这个问题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给孩子买东西的钱数,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把选择的自由交给了孩子。

  孙老师的全文大量引用了蒙氏的观点和理念,书中最后一章提到了蒙氏教育思想适合中国的孩子吗?我只能说我们需要的是萃取,不能照搬。蒙氏理念故然好,但在中国普遍实行起来实在是难。蒙氏的精髓是要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认为孩子有能力发展好自己,而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无一不认为:知识是传授给孩子们的。这种教育根深蒂固,不是看看书、上上培训课就能转变过来的。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07-12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04-22

爱和自由读后感01-08

《爱和自由》读后感01-19

爱和自由读后感01-05

爱和自由读后感12-30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范文04-15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本04-11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