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读后感

时间:2021-06-23 09:40: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读后感

  最近,我翻看了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上),收获良多。有一些想法。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读后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爱读书,而且要让学生“善于读书”。那么语文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如何,将决定着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也是闫学老师为什么出书的原因吧。

  记得我在执教季羡林老先生的《怀念母亲》一课时,我发现这篇文章文本采用双线交织的写作手法,其中穿插了日记和散文的相关内容,这样的叙述方式不像记事、写人、写景的文本那样有条理性,显得很零乱。于是,我对文本的解读出现了偏颇,我将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这两条情感线索分开教学。闫学老师认为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对母亲的怀念与对祖国的怀念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作者在日记中反复提到自己“想家,想祖国,想故国的朋友”,这里所说的家、故国、故国的朋友是融为一体的,这是思念之情在作者的心里也是融为一体的。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对一个长年身在异国的人来说,那份深切的怀念也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所以,我们在执教《怀念母亲》时,可以顺应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同时,还得适当补充阅读推荐,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从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补充季羡林老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梅》和《寻梦》中有关母亲的段落作为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学习。

  不仅如此,闫学老师还提出了三个板块的教学思路。第一板块:在记忆中怀念母亲。通过此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和《赋得永久的悔》的相关章节,体会母亲去世后作者的悲痛心情。进而理解作者远离母亲而造成的无法挽回的痛苦和懊恼!第二板块:在日记中怀念母亲。通过学生配乐朗读日记中摘抄的内容,体会其中所表达的共同情感——对两个母亲的怀念。第三板块:在梦境中怀念母亲。通过读作者《寻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在梦中,作者看到了什么?为什么是哭着醒来?你从这关于梦境的片段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母亲真切的怀念之情。经闫学老师这么一解读,我对《怀念母亲》一文又有了新的认识。

  本书从散文、游记、寓言类题材向我们举例说明文本的解读方法。例如:通过不同作者同类、同题、同体裁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阶段、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可以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多层次、多侧面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异同,从而看到文本的艺术价值所在。

  闫老师对每一个案例的解读如此的有厚度,对教学重难点把握的如此精准,除了她令人叹服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她在教研方面所付出的时间,所花的精力,所留的汗水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她才有了经典之作的问世。闫老师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真正以生为本。向闫老师学习!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儿童诗文本解读论文06-28

语文教学价值在文本解读的实现01-17

学习《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心得体会03-31

诗歌文本的解读策略07-30

《采薇》的文本解读09-18

课文《麻雀》文本解读10-27

《木兰诗》文本解读11-28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09-04

化石吟文本解读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