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读后感

时间:2021-06-22 19:05: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敬畏生命》读后感7篇

  篇一:《敬畏生命》读后感

  文章写的是作者在印第安那州的一次小小的经历所引起的联想。一个夏日的午后,作者在湖边看书时,偶然发现湖边的树正在飘散着大团大团的、棉花似的白色纤维。沉浸在书本中的作者以为这只是一时被风吹散开来的,并未在意。可是,渐渐地,这漫天漫地、无止无休地飘送着的、云朵般的种子,完全转移了作者的注意力。它们自顾自地壮观地飘散着,本是来看书的人,却静静地坐在湖畔,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那整个的“长得不能再长”的夏日午后与整个的晚上。

《敬畏生命》读后感7篇

  是的,我们许多人都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纤维播送的”。在我们所习见的植物中,比如柳树,便是以这样的方式传播种子的。那么,在杨柳吐絮的时节,那如雪的杨花,曾在你的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也许是杨万里那样的“杨花可是多情思,飞入船中落酒中”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或者是像黛玉“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一样的伤感?亦或是烟惹风迎的热燠燠的烦扰?要不就是四处飞附的轻薄缭乱?有时,那铺天搅地的茫茫漫漫,是否又会不期然地使你觉得摇摇无主?——当然,它也可能在你心中引起美好的遐想,比如像韩愈的“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但是杨花,这漫天飞舞的云絮样的种子,在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思维定势中,总不是积极的。

  然而,作者在那铺天盖地的飘洒中,却感到别样的震撼。那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们看到的,不论是感时伤春,还是烦惹缭乱,其实都是触物而发的自己的心情;作者看到的,却是那种子本身,是——生命。如果你没有一颗体物之心,你看到的,总是你自己;而作者面对这样的壮观,却由衷地觉得自己“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举目可见的芸芸众生,俯仰之间的草木鸟兽,不都是生命吗?——不,作者指的不是具体的客观存在,而是生命本身的生命力,是生命之为生命的那令人惊心动魄的执著。

  于是,“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地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然而这却是造物者在不经意之中所成就的,属于生命本身的轰轰烈烈的美。作者心底被碰撞的,其实就是她面对伟岸的造物者时,所具有的由衷的感恩之心。

  这种感觉你似曾相识吗?它曾在你有点粗心的生活中一掠而过吗?这种倾心的感动你已经久违了吗?——作者以其特有的体贴之心,提炼并强化了每个人都会有的对生命的最美好的感情。你还要伤春悲秋吗?想一想已经拥有的吧:红枫青荇、春絮秋萤,再柔弱的东西也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啊!

  这是一篇纯粹的感受性的散文,语不多赘,尽意而止,非常简洁。然而,它却不仅仅是散文而已。这短短的几百字,每个字都是在作者心里蔚然成阴的那棵树的鲜活的种子,它们在不计成本、不问收获地默默飘洒。此后,如果你也有一刻会为没膝的丰草,或是蜻蜓的薄翼而蓦地感动莫名,那就是向你的心飘洒的那些种子中,有一颗已经悄悄地成长,并且教会你,怎样敬畏生命了。

  篇二:《敬畏生命》读后感

  今天,我在课外书上看到了一篇叫《敬畏生命》的短文,它主要讲的是通过对不断播散云状种子这一生命的描述,歌颂了生命的伟大,告诉人们怎样敬畏生命。读了这篇短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位红军爷爷。

  他常常教育我们,人要珍惜生命,不能拿生命开玩笑。有一天,老爷爷到市场买菜,这位爷爷捉到了一个小偷,老爷爷见他还小,就问:“你为什么不去读书呢?要拿生命来开玩笑?”而那个小偷毫不在意地说:“我拿生命来开玩笑,关你什么事?”老爷爷说:“你拿生命开玩笑是不关我的事。但是生命来之不易,既然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要对社会有用。所以,我们自己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你知不知道?”那个小偷听后惭愧低下了头。

  如果,我们就这么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有没有想过,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朋友对你的关怀与微笑,再也见不到有温暖的阳光,有遍地的青草。

  《敬畏生命》中的“生命”不禁让我想起自身的由来,源于神话故事里的一篇文章“造物主很慈祥,她把大树拥有魁梧的英姿和枝繁叶茂的华盖,却给了我们最最珍贵的东西——生命。”生命并非渺小,它蕴涵着强大的力量!鼓舞着人民不要轻言放弃自己最为珍贵的无价之宝生命。每当长莺飞,听到人欢马叫的时候,想起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

  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不幸丧母,那一节是语文课,老师并没有讲课,而是很低沉地说:“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了吧!她的妈妈和我们的妈妈老师勤劳的、朴实的人。同学们,我们将来都会死的。”话一出口,同学们都瞪大眼睛,下意识地“啊”了一声。

  “不会折!老师不会死,我们也不会死!”同学们说。

  “会的。”老师肯定地说,“人一出生,都必然要死,这是一个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教室里一片沉默,同学们的眼中露出惶然,有的摇头,有的点头,教室里气氛凝重。

  “老师,有生命真好!”有位同学说。

  “是的,有生命真好,所以我们要敬畏生命,郑重地去了解生命的真正的意义。”

  读了《敬畏生命》这篇短文,我掩卷深思,如果人人都爱惜生命,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悲剧,如果人人都能够爱惜生命,我们生存的大家园就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朋友,请你爱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啊!

  篇三:《敬畏生命》读后感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花时背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就、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的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惨叫着冲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背烫伤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钝的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和龌龊,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力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重,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致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篇四:《敬畏生命》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敬畏生命》这篇文章,我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篇文章使我深刻明白了,我们只有对生命拥有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他的无限生机,我们人类也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在这个星球上,拥有生命神性光辉的也不仅仅只有人类,包括其他一切生物也是如此,比如勤劳的蚂蚁,自由自在的小鸟,高原精灵藏羚羊和海上救生员鲸等,甚至还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及参天的古树,都无不丰富地蕴涵着生命世界的底蕴。在浩瀚的生物海洋里,有益于人类的生物我们姑且不论,即使是一只害虫,它虽然在人们的厌恶、唾弃和捕杀中生存,但它无意中也为自己的天敌(益虫)提供了食物,从而能保证益虫更好的生存,维系着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确实,我们应该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延续地球的生物链遭到破坏,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记得去年的夏天,我走在放学的路上,忽然看到有一个小男孩捉住一只蝴蝶后肆意摧残,蝴蝶在惊恐、怯懦和无奈中瑟瑟发抖,小男孩玩儿够了,就任意撕毁那衬托蝴蝶美丽的地方——翅膀,我急忙上前制止他,可还是晚了一步,他已经把蝴蝶重重的扔在地上,我拣起来一看,被玩弄的奄奄一息的蝴蝶在我手中挣扎了几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只蝴蝶往日那舒展着美丽翅膀自由自在飞翔的一幕,而那一刻,一切将成为一个美丽的回忆……这件事使我至今不能忘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约束着我。

  有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人类只有敬畏生命,崇尚科学,热爱大自然,都怀着一颗慈爱的心,那么我们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才将会变的更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就让我们共同呼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共同托起美好的明天吧!

  篇五:《敬畏生命》读后感

  读罢此文,我不由得钦佩起那靠风力吹动纤维的树木。那些树,在有风之际,不停地,不断地播送着自己的种子,种子定不大。但包裹种子的.白色纤维大团大团,竟似云库,足可以见树木空投了多少种子。

  花费那么多种子,却只有一粒成为树木,值得吗?也许不值得,但我知道为了生息繁衍,即便万死一生,那树木也必须这样做,这便是生命的价值:千万种子中的一粒种子成活足矣!我又联想到了人生,人生不也是这样吗?人生之中,有许多机遇,我们只要把握住了去拼搏,胜败都不重要。因为你拼搏万次后,定有一次会成功。过去,我常常因为失败而抱怨自己不如意,现在我终于明白,那是因为我投资不够大,竭力拼搏才会如意。今天,我钦佩那种树木,在我奋力拼搏后的明天,我定会钦佩自己的。作文

  篇六:《敬畏生命》读后感

  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个神圣的字眼,谈起它时,总是带着某种宗教式的崇拜。

  这很自然。生命本身就是宇宙的灵魂,其中凝聚着大自然深奥莫测的力量,作为生命中一种的人类试图去诊释生命的内涵,不可避免地会带着那种神秘主义的感情。于是,也很自然,我们“敬畏生命”。

  然而就像哲学中物质的定义一样,生命的概念好像有一些抽象,但这种抽象是基于万物具体的生命存在形式。生命,它是活生生的,存在活跃于每一个能进行新陈代谢、物质能量交换的个体之中。生命并不是纸上的一个符号,它是一只在云端飞翔的鸟儿,是一尾欢快游动的小鱼,是一片葱郁的森林,是一丛烂漫的野花,甚至是显微镜下蠕动的那些小东西。生命是具体的,是鲜活的,它的活力、它的强大,也都毫无差别地体现在各种形式之中

  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从根本上说不是来自它那抽象的神秘,而足来自每一种具体的生命形式所体现出来的活力和伟大。千万颗种子间只有一颗才能生发,这样毫不吝惜的代价的确令人震撼;而当那颗种子随风顺水,经过也许千万里的漂流之后,在它弱小的躯壳里依然保持着发芽生长的能力;在种子选定了扎根的土地之后,无论多么荒凉、多么贫瘩,它都能顽强地冒出那抹绿色,义无反顾地生长……这一切的一切,才是让我们真正感动的起源。

  如果我们热爱生命,并且敬畏生命,那么应从这每一个微小的具体开始。

  篇七:《敬畏生命》读后感

  你可以忽视万事万物的存在,因为他们并非因你的存在而存在。你可以看不见树在空气中呼吸,看不见鱼儿在水里的喘息,也看不见被沉默覆盖的一切。但是当你闭上眼睛,却一定看得见人与人之间的浮躁和疏离。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被神请来的客人,机器的出现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随意。科技革命的推动,使物质成就日益显现,望着这满目打上了人的活动烙印的世界,人们似乎产生了能够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的错觉。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什么呢?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离,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也成了取得物质成就的工具与手段,世界变得缺乏温情。人们似乎已经忘了他们是作为客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忘了他们身上的伟大责任。

  《敬畏生命》正是这样一本能唤醒人们内心责任意识,点燃人们日益冷漠的内心的福音之书。施韦泽在书中是这样描述这种责任的:“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停留在山峰上。所有生命都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只有一种生命能摆脱黑暗,看到光明。这种生命是最高的生命,人。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拜托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

  这是他在斯特拉斯堡布道时对敬畏生命进行第一次公开阐述中的一段话。他认为,“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它以最有意义的方式产生着无数生命,又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着他们。”所以只有人才能够敬畏生命,将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起来。他认为只有人能肩负起这种责任的理由是:人是具有德性的理性存在者。其他动物无法摆脱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因此无法敬畏生命,而人类可以通过提防三大诱惑将“作为自然能力的上帝,与我们所必然想象的作为道德意志的上帝、爱的上帝统一起来。”施韦泽认为这三大诱惑是:一、“你为什么自寻烦恼?这无济于事。”这是在当你想行善又感到无能为力时诱惑者发出的声音。二、“同情就是痛苦。”“谁亲身体验了世界的痛苦,他就不可能在人所意愿的意义上是幸福的。”三、“人不能这样生活。”这是指当人们体验了同情的痛苦之后会无法安心享受快乐,变得患得患失,变得敏感。施韦泽认为提防三大诱惑的方法是:首先,你对自己说,“互助和休戚与共是你的内在必然性。”你所做的一切能赋予你的生命予意义。随后,在共同体验了你周围的不幸之后,你应这样认识,“同甘共苦的能力是同时出现的。”如果目睹其他生命痛苦时麻木不仁,那你也会失去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最后,你根本没有权力说你要铁石心肠的生活,因为你内心神秘的声音会告诉你怎样才是真正幸福的生存。

  我深深赞同作者关于“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拜托其余生物深陷其中的无知”的观点,因为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生命。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敬畏生命、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是可以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的,人们遵循自己所制定的法则是意志自由的表现。因此,人们肩负起敬畏生命这一责任是一种出于尊重道德法则而产生的行为必然性。

  此外,伦理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追求现实世界中和谐完满关系的历史。道德不应与人性和宇宙的自然法则相违背,而应建立在二者之上。敬畏生命伦理学对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正是这样一种建立在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的情感上的,符合人性与自然法则的,利于实现人与现实世界和谐完满关系的哲学。

  马克思按照人的发展状态将社会形态分为人对人的依赖性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我认为,第三个阶段所说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中的个人影视在心智、情感和道德上充分发展的个人,理应包含这种“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的伦理理念。

【《敬畏生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敬畏生命》读后感07-22

敬畏生命01-26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经典散文06-28

敬畏生命经典散文06-27

敬畏生命的教案04-09

敬畏生命的散文06-25

敬畏生命的作文「精选」06-25

敬畏生命的名言06-26

敬畏生命_作文04-28

敬畏生命的作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