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时间:2022-06-13 13:39:29

古诗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1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诗鉴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 805 )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

  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

  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 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

  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然而当你驻舟中流,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 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古诗鉴赏2

  采樵人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8.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9.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 ”。

  (2)李商隐在《锦瑟》中以“沧海”“蓝田”表现人生的恍惚、迷惘的名句是“ , ”。

  (3)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小雨”和“草色”的名句是“ , ”。

  8.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深山采樵图。(2分)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人劳动的艰辛。(3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9.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本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含蓄地表达了隐居的幽趣。首联上句“采樵入深山”写的.是采樵人,意思是说,樵夫打柴进入深山。下句采用顶针手法,“山深”连接上句的“深山”。“山深”以下三句写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险阻难行。作者捕捉“桥崩”“卧槎”“垂藤”等生动形象入诗,写得很传神。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劳动的艰辛。后四句写日暮时拄着手杖唱歌返回,渲染了萧然旷远的意境。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原味翻译】采樵人为了打柴进入深山,只见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桥梁崩塌了,只能靠横卧的树权来支撑,勉强可以通行。道路艰难险阻,山崖上垂下的长藤互相缠绕着,连接在一起,采樵人就攀着长藤通过险要之地。夕阳西下,采樵的同伴渐渐稀少,山风吹拂着身上的萝衣。采樵人拄着轻便的手杖.放声歌唱,望着平野 的炊烟款款而归。

古诗鉴赏3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③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鸟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④蒲桃:即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啪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

  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泛指塞外河流。

  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

  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

  逐:追随。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产,汉武帝时入贡。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赏析。(3分)

  答:答案要点: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3分)

  答: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每点1分)

  答案示例二: 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每点1分)

  【赏析】:

  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古诗鉴赏4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鸣沙石室佚书》

  6、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奉和令公》

  7、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对联》

  8、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竹》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1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3、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

  1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

  1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1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

  18、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竞渡曲》

  19、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端午日》

  20、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塔》

  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

  22、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

  23、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旧题苏武诗》

  2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5、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箜篌谣》

  26、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

  2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徒步归行》

  28、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其一》

  2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题长安壁》

  30、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放言》

  31、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遇旧友》

  32、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古诗鉴赏5

  《望月有感》

  唐朝: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⑸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⑹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⑺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⑻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⑽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⑾羁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芜零落。

  ⒀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⒁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⒂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⒃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⒄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⒅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⒆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鉴赏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三月,彰义(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平叛战争规模较大,时间亦长。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值此人祸天灾纷至沓来之际,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自不免忧国思亲,伤乱悲离。就在这一年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天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古诗鉴赏6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为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由此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

  指东吴),诗开篇既未点题意,也不叙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意同天涯若比邻,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往往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胸怀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着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转到正题上来,语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 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全似信手拈来,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还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鲜明对比。阔大者愈显阔大,渺小者愈显渺小。因此而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极为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远去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纵目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铺垫充足,结句点破,水到渠成。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诗人怅然远望的送别之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颇富神韵。

古诗鉴赏7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心情很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修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负诗名。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心绪极端复杂。他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便发作,只能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北阙休上书,实际上传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之意。但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流露出。南山归敝庐可见只是出于无奈。

  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表面上写自己因为无才被明君嫌弃,实际上孟浩然不但是饱学之士,更有匡世济国的报负,一直自恃甚高,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认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因此,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词,不排除含有谀美的用意,说明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

  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口中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表达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发现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自然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形象地传达出了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正是因为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既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又使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语意双关,既表现客观环境的空虚,又表现诗人自己心中的空虚感。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语意双关,逐层递进,形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古诗鉴赏8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山居秋暝》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山居秋暝》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王维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山居秋暝》一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古诗鉴赏9

  古诗原文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译文翻译

  伏羲神农已遥远,世间少有人朴真。

  鲁国孔子心急切,补救阙失使其淳。

  虽未遇得太平世,恢复礼乐面貌新。

  礼乐之乡微言绝,日月迁延至于秦。

  诗书典籍有何罪?顿时被焚成灰尘。

  汉初几位老儒生,传授经学很殷勤。

  汉代灭亡至于今,无人再与六经亲。

  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

  如若不将酒痛饮,空负头上漉巾。

  但恨此言多谬误,望君愿谅醉乡人。

  注释解释

  羲农:指伏羲氏、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去:离开。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闭失。

  “凤鸟”句:凤鸟即凤凰。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之鸟,如果凤凰出现,就预示将出现太平盛世。《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礼乐”句: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后经孔于的补救整理,“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复兴。

  洙泗:二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北。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辍(chuò):中止,停止。微响:犹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没而微言绝”。漂流:形容时光的流逝。逮(dài):至,到。狂秦:狂暴的秦朝。

  “诗书”二句:指秦始皇焚书事。

  区区:少,为数不多。诸老翁:指西汉初年传授经学的饱学长者,如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为事:指传授经学之事。

  绝世:指汉代灭亡。六籍:指六经。亲:亲近。

  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见”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快饮:痛饮,畅饮。头上巾:这里特指作者所戴的漉酒巾。

  多谬误:谓以上所说,多有错误不当之处。这实际上是反语,为愤激之言。

古诗鉴赏10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解】:

  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

  2、三春:春季。

  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韵译】: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

  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

  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评析】: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

  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

  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古诗鉴赏】相关文章:

诗词鉴赏07-04

《诗经》原文及鉴赏07-28

鉴赏诗歌的手法06-11

《诗经》鉴赏(精选17篇)04-20

《鸡》的全诗鉴赏总结01-10

鉴赏诗歌之表达技巧06-11

古代诗歌鉴赏(精选10篇)04-18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07-04

杜甫诗三首鉴赏07-04

《文学鉴赏》语文教案09-08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