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毛遂自荐》教案

《毛遂自荐》教案

时间:2022-05-13 13:54:59

《毛遂自荐》教案

《毛遂自荐》教案

《毛遂自荐》教案

  教师寄语: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萧伯纳

  学习目标 :

  1. 熟读文本,掌握重点实虚词 “赞、举、恶、于、而、已”等。

  2.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毛遂和平原君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难点:分析毛遂和平原君的人物形象。

  一、助学卡片

  (1)背景介绍:

  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以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守卫重地长平,使得赵国40万大军被困长平,最后全部为秦将白起坑杀,精锐丧失殆尽。次年,秦国乘胜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邯郸震动,赵王急召平原君商议退兵救国之策。

  (2)平原君

  平原君(?-前251年):嬴姓,赵氏,名胜。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司马迁著《史记》,将平原君与虞卿合立《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外,《赵世家》、《魏公子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等亦散记有其事迹。

  二、书声琅琅(自由诵读) 温馨提示: 注意字音字形,注意断句

  三、跬步之积: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第一段:(一组) 温馨提示:可以

  从文言知翻译、内容

  等方面解读。文言

  知识包括实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等方面;

  翻译尽量做到信

  达、雅,内容

  概括尽量简洁

  第二段:(二组) 加油!相信你们小组一定能出色完成任务!

  你有什么补充吗?

  第三段:(三组) 有疑问就大胆提出来!

  四、涵泳品味:

  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订立盟约的?(四组) 温馨提示: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参与吧!

  2.有人说毛遂勇于自荐,是为了出风头,你怎么看? (集思广益)

  温馨提示:

  请同学们大胆说 出 你的想法吧!

  3、如何客观公正的分析总结毛遂和平原君的人物形象(五组)

  五.学为我用:

  我们从毛遂自荐这则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 结合文中人 物,

  放飞你的思维相信自己!我能行!

  六、他山之石:

  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

  芸芸众生,无不知人才之贵,无不指望德才兼备之人谋政治道,苦不知如何求才。自古以来,惟此为难,纵有千方百计亦难为用,“伯乐相马”与“毛遂自荐”乃其中经典。后人效仿毛遂自荐者趋之若鹜,还图补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长有”之千古遗憾。殊不知伯乐相马,所选之才志在久远,选的是经天纬地之才,毛遂自荐之人,利在当前,定属亡命之徒之辈,怎可相提并论?

  尧传位与舜,舜传位与禹,禹传位与夏,无一为自荐而传之。韩信自荐项羽不遂,其仇致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复回,其功成楚歌绝响;刘玄德因三顾茅芦请孔明而得三分之国;李世民重前朝旧臣怵魏征而治鼎盛乾坤……。其中自荐者谁?

  毛遂者,亡命之徒也,逞一时之勇,成一事之功,仅为眼前之事找眼前之人之范式耳。后人因无策,故袭之,聊解一时之策、获一时之幸耳,无多建树。

  何谓经天纬地之才?知天时,晓地利,解人和也!天时不合不出,地利不通不为,人和不睦不言,非至德、至诚受命君子不佐,安敢自荐邪?昔姜尚垂钓候文王,到老得见,张良隐退避汉主,统一才迁,前者为然所使然,后者为不然所不然。故曰:伯乐难求非伯乐之能难求,乃伯乐之德难求也,天时、地利、人和难求也,或明君不德,德君不明,庸君不德不明固有矣。

  人世间,凡夫俗子者众,奇人异士者稀;为君者,昏君者众,明君者稀;为臣者,奸佞者众,刚正者稀;为事者,邀功好利者众,创业者稀;为人者,落井下石者众,至诚者稀。故人事繁忙,众如贾者行商,不择手段于求成,为近利所驱者,何须虑远?毛遂者,赌徒耳,一事一命,一掷输赢。好赌乃人之本性,本性使然,众所荐也。嗟乎!众者自众,稀则常稀,君所以,仕所以,民所以矣。所以毛遂长有,伯乐不长有,劣马常为用,千里马不常为用耶。

  《毛遂自荐》学案3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3、学习从课文中提炼写作素材。

  学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分析人物形象及手法。

  学习难点:提炼写作素材

  背景介绍

  战国后期,兼并之战益剧.秦击赵于长平,惨烈空前.初,廉颇为将,坚守不战,敌不能胜.后,孝成王为间,赵括替之,终致长平之祸.括死,士卒为坑者四十万.赵遂衰.又三年,秦复击赵,围邯郸三岁.国中析骨为炊,易子而食.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正义”名谈,太史公讳改也。)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妻被绮索,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磐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史记·平原君列传》

  课前预习:

  1、 通读课文,正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邯郸( )与……二十人偕( )歃血( )华屋( )处世( )譬若( )锥之处囊中( )叱咤( )有恃无恐( )持戟( )弗知恶( )鄢郢( )社稷( )

  2、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概述故事情节(提示: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概述)。

  3、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标示疑难词句。

  课堂探究:

  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合从于楚

  2、其末立见

  3、使遂蚤得处囊中

  4、吾乃与而君言

  5、王之命县于遂手

  6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

  7、公等录录

  (二)常见实词(解释划线词语)

  1、自赞于平原君

  2、毛遂按剑历阶而上

  3、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

  4、此霸王之资也

  5、天下弗能当

  6、率数万之众

  7、兴师以与楚战

  8、一战而举鄢郢

  9、而王弗知恶焉

  10、谨奉社稷而以从

  11、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12、胜不敢复相士

  13、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三) 常见虚词(解释划线词语)

  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3、是先生无所有也

  4、非特其末见而已

  5、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6、毛遂比至楚

  7、胡不下

  8、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9、合从者为楚

  10、诚若先生之言

  (四)古今异义(解释划线词语的古义及今义)

  1、先生不能 古义: 今义:

  2、从之利害 古义: 今义:

  3、王之所以叱遂者 古义: 今义:

  4、今楚地方五千里 古义: 今义:

  5、遂以为上客 古义: 今义:

  6、归至于赵 古义: 今义:

  (五)一词多义(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之:

  1、秦之围邯郸

  2、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3、日出而言之

  使:

  1、赵使平原君求救

  2、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于:

  1、合从于楚

  2、则歃血于华屋之下

  3、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4、自赞于平原君

  5、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6、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备:

  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乃:

  1、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2、乃颖脱而出

  而:

  1、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2、日出而言之

  3、吾乃与而君言

  4、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

  以:

  1、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2、以楚国之众也

  3、兴师以与楚战

  数

  1、率数万之众

  2、寡者百数

  (六) 词类活用(指出划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

  1、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2、门下有毛遂者,前 /毛遂按剑而前

  3、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4、此霸王之资也

  5、乃颖脱而出

  6、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7、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七)特殊句式(指出句式)

  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客何为者也? / 汝何为者也?

  3、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 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4、此霸王之资也。 / 白起,小竖子耳。

  (

  八)重点文句翻译

  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使遂早得处曩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3、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4、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

  5、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二、走进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体会“无韵之《离骚》”的艺术魅力。

  1、毛遂是如何向平原君推荐自己的?仔细阅读毛遂和平原君的这段对话,分析这对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了毛遂怎样的性格特点?

  2、 在赵国和楚国关于合纵的矛盾冲突中,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说服楚王合纵的?这表现了毛遂怎样的性格特点?

  3、 除了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外,本文还综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三、走出文本,拓展应用,积累写作素材

  学完本文,掩卷沉思,你从文中人物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结合文章,多角度提炼观点,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写作素材。(结合《廉颇与蔺相如》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两课的写作学案分析)

  课后练习:

  一. 语言知识及运用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赞于平原君 告诉

  B.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充数

  C. 其末立见 看见

  D. 胜不敢复相士 审察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王之所以叱遂者

  B. 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C. 今楚地方五千里

  D. 遂以为上客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合从于楚 会于会稽山之兰亭

  B. 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C. 汝何为者也 审矣,何足怪哉

  D. 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A. 毛遂按剑而前

  B. 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C. 乃颖脱而出

  D. 此霸王之资也

  5. 下面句子分句间的关系相同的一项是( )

  ①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

  ②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③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

  ④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6. 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1题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 跨越

  B.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使称臣

  C. 一战而举鄢郢 攻占

  D.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进献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

  小学而大遗,无未见其明也

  B. 以楚国之众也

  作《师说》以贻之

  C. 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9.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毛遂“论辩才能”的一组是( )

  ①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②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

  ③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

  ④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

  ⑤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A. ①③⑤B. ②③④C. ①③④ D. ①④⑤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随同平原君前往楚国的十九人到了楚国后,与毛遂辩论,改变了对毛遂的看法,承认毛遂确有才能,对刻画毛遂形象起到了陪衬的作用。

  B. 平原君和楚国谈判,迟迟不决,十九人都让毛遂上去解决问题。毛遂非常自信地跨越台阶,几句干脆的话语,引起了楚王的训斥。

  C. 毛遂面对楚王,指责他训斥自己是毫无道理的。然后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订立盟约是对楚有利,这样,震慑了楚王,使楚王认识到了结盟的重要性。

  D. 毛遂促使赵楚联盟,完成了使命,这说明毛遂自荐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自信与才智的基础上的,最后毛遂招呼十九人歃血为盟,更进一步说明了毛遂的胆识,也说明平原君善于用人的才略。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

  刘诚龙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露,能不显,不惊不乍,不咸不淡,平原君没有正眼瞧过他,国有疑难怎么也想不到问他。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十九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儿推荐自个儿,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说已有三年,平原君说:“你在我的布袋里三年,是锥子应当早就刺破布袋显露出来了,可是你一直没露出来啊。”毛遂说:“我今天就是要请求你把我放进你的布袋。”平原君见他如是说,于是把他凑了个整数,同意带他出使楚国,结果,毛遂不辱使命,在平原君结结巴巴、不得要领向楚君陈述得夹缠不清之际,毛遂抱剑上前,巧舌如簧,舌灿莲花,以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联赵结盟,共同抗秦。

  毛遂这番举动,是人人皆知的事,但人人对毛遂也可能仅仅只知这件事。毛遂这样露了一把,我曾经想当然地认为他此后一顺百顺,人生就此撰写满辉煌篇章。其实不是,毛遂后来死了,在他自荐之事没满一年,就死了,死因还真跟他自荐有关。原来,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喘气不赢之机,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出征以敌强敌?赵王便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毛遂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赶忙到赵王那里去,不是去“推荐”自己,而是去“推辞”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可披坚当马前卒,不能挂袍任率印官,如是,则上可保国之江山社稷,中可保您知人之明,下可保我毛遂不为国家罪人。当年自荐,意气风发;此时自辞,何其乃尔?一个毛遂,判若两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赵王很是不解:先生去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如今脱颖而出,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忸怩如小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按说,毛遂此话说得入情入理,但赵王却为了展示自己求贤若渴,怎么也不听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挂帅迎敌。

  一个靠嘴巴子干活的人,哪里是人家拿枪杆子的对手?尽管毛遂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也无法抗敌,落得个一败涂地。被赵国精心树立起来的“人才”榜样,是这么个样子?有何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除了以死谢罪,别无他途。于是毛遂避开众人,到一个山林子里,拔剑自刎,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毛遂的悲剧是不是再次验证了枪打出头鸟?不,根本不是。毛遂不是死在毛遂自荐上,而是死在“典型树立”上。在国人的心目中,只要是先进典型,便一通百通,一专百专,一俊百俊,一能百能,文史哲,政经军,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赵王认为毛遂三寸舌头转得那么出神入化,肯定是三尺剑也会舞得风生水起的,为了体现赵国对人才多么重视,便霸蛮地把毛遂“滥用上了”。

  我平时别无所好,唯好读书,但让人见笑的是,关于毛遂的事,我仅知道他自我推荐,根本就不知道他有那“自惭的壮举”,读了小半辈子书,对大名人“毛遂”的事迹到前几天读了鄢烈山先生的《毛遂之死》才知道,真算孤陋了,可是这怪不得我,要怪也只能怪老祖宗的“教育思维方式”,我们拿历史人物来“教育”人,要么是一俊遮百丑,要么是一丑遮百俊,很少以“一切人,人的一切”来教的,名人哪面突出了,这一面就大出特出,其他的呢就语焉不详了,说毛遂自荐的书汗牛充栋,介绍毛遂自惭的有几?

  《毛遂自荐》学案答案

  一、 正字音

  邯郸( hán dān)与……二十人偕(xié )歃血( shàxuè )华屋( huá )处世( chǔ)譬若( pì )锥之处囊中( zhuī náng )叱咤( chìzhà )有恃无恐( shì)持戟(jǐ )弗知恶( fú wù )鄢郢( yān yǐng )社稷( jì )

  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 通“纵”2、通“现”3、通“早”4、通“尔5、通“悬”6通“捧”7、通“碌”

  (二)常见实词

  1、告诉(动词)2、跨越(动词)3、依仗(动词)4、资本(名词)

  5、抵挡(动词)6、率领(动词)7、军队(名词)8、攻占(动词)

  9、羞愧(形容词)10、进献(动词)11、依靠(动词)13、审察(动词)

  14、发扬(动词)

  (三)常见虚词

  1、和(介词)2、假使(假设连词)3、这(代词)4、只(副词)5、终于(副词)6、等到(介词)7、为什么(疑问副词)8、况且(递进连词)9、为了(介词)10、像(动词)

  (四)古今异义

  1、古义:没有才能 今义:不能够

  2、古义:偏义复词,好处 今义:好处和害处

  3、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4、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

  5、古义:以(之)为 今义:认为

  6、古义:到(于引出对象,不译) 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五)一词多义

  之:1、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2、的(助词)

  3、这件事(代词)

  使:1、 派(动词)

  2、假使(假设连词)

  于:1、 跟(介词)2、在(介词)3、从(介词)4、向(介词)

  5、到(介词)6、比(介词)

  备:1、齐备(动词)2、充任(动词)

  乃:1、只是(副词)2、就(副词)

  而:1、 但是(转折连词)2、修饰关系连词3、你的(代词)4、并列连词

  以:1、拿(介词)2、凭借(介词)3、来(目的连词)4、几(数词)

  5、计算(动词)

  (六)词类活用

  1、从外面(名词作状语)2、走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3、称王(名词活用作动词)4、 称王称霸(名词活用作动词)

  5、像禾穗的芒(名词做状语)6、用眼睛(名词做状语)

  7、 使……称臣(使动用法)

  (七) 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2、(宾语前置)3、(宾语前置)4、(判断句)5、(判断句)

  三、走进文本

  1、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作比喻指出毛遂没有才能,不能一起赴楚。毛遂借助这个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机智辩驳自己是才能出众,只是没有展现的机会。这充分表现了毛遂有勇气,机智雄辩,自信的形象特点。

  2、 质问平原君 —— 智取对话权

  “王之命悬于遂手 ” —— 慑之以力

  “此霸王之资也” —— 励之以势

  “ 此百世之怨 ” —— 激之以怨

  “合纵为楚也,非为赵也” —— 诱之以利

  胆识过人,能力出众,机智雄辩,可谓智勇双全

  3、 对比(十九人的表现)

  衬托(平原君,楚王)

  细节描写(按剑历阶而上)

  环境烘托(社会环境的概括描写)

  四、走出文本

  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写作素材?

  1、多角度提炼观点

  2、学会定向转述,围绕提炼的观点重新组织文章内容。

  3、发散思维,联系其他材料充实内容。

  课后练习:1. C 2. B 3. D 4. C 5. D 6. 略 7. D 8. C 9. D 10. D 11. 略

  《毛遂自荐》表格式教案4(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

  3

  序号

  NO

  教学内容

  一八 毛遂自荐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词义,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构思行文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把握机遇,勇于毛遂自荐的精神。

  重

  点

  难

  点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理解人物形象

  课型:预习课 课时:2

  预习

  目标

  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词义,理解文章内容,探究人物形象。

  导

  学

  提

  纲

  导学提纲内容

  教法学法

  预习 一、熟读课文

  1、注意字音

  2、注意断句

  二、理解阅读

  1、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

  2、作品创作背景。

  3、朗读全文

  4、疏通文意,掌握重要实词。

  三、探究阅读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3、毛遂是怎样迫使楚王签订合纵盟约的?

  4、毛遂最初为什么没有得到平原君的赏识?

  5、文章结尾几次写到平原君“胜不敢复相士”说明了什么?

  6、评价毛遂和平原君。

  预习

  反馈

  1、检查字词。

  2、理解人物形象。

  预习小结

  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疏通课文,积累实词,感受人物形象。

  课

  后

  反

  思

  课型:展示课 课时:1

  展 示环 节

  具体内容

  教法学法

  知识

  回顾

  背诵课文第一段

  展示

  目标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理解人物形象

  展示

  内容

  第一展示任务:

  第二展示任务:

  第三展示任务:

  第四展示任务:

  展示

  总结

  学生根据文意很好的把握了人物形象。

  反馈

  检测

  1、背诵

  2、解释加点的词语

  课

  后

  反

  思

  《毛遂自荐》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二)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三)继续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四)在此基础上能对人物进行评价评价人物是一项较高的学习要求,应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放在具体的课文中,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作出评价对于历史人物,还应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分析: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入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二)作者是如何来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分析:作者是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并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大智大勇的毛遂这一形象的毛遂是在秦国围攻赵国都城,国家危难的紧急关头,是在“得十九人,众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的情况下主动推荐自己的国家危难关头,毛遂能为国纾难,足以看出他的义勇精神,也更突出了他能力强平原君不愿带他同往,毛遂以巧妙的比喻说服了平原君,他的才华已初露端倪十九人的“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与“十九人皆服”的对比进一步表明毛遂有与众不同的才华与能力平原君的“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两言而决耳”再次对比,用来反衬毛遂的大智朝廷上与楚王的一番辩论及行动,有礼有节,有胆有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征之以信虽是重大之国事,毛遂却处理得沉着有序,毛遂圆满完成任务与十九人的“碌碌”再次形成对比至此,毛遂的大智大勇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文章最后又以平原君“不敢复相士”来进一步突出毛遂的与众不同

  (三)《毛遂自荐》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三部分:即以各自然段为划分单元

  第一部分(第1段)情节展开: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第2段)情节发展、高潮和结局写赵国与楚国订合纵联盟的整个过程

  第三部分(第3段)尾声写平原君引咎自责,向毛遂诚恳致歉,表现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四)毛遂和平原君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分析:(1)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有义勇精神因门客之间互相倾轧,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善于雄辩,主动抓住机遇,对天下形势有独特高明见解他聪明并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有斗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之以利、明之以信,大义凛然,果敢严谨,是一个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见义勇为、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平原君:喜士养客,但蔽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一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

  (2)中心思想:本文主要表现出要善于使用、选拔人才,使人才能有机会展示自己才华的主题;也表现了一个人要勇于把握机遇,又要有善于表现才能的智慧,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积极思想

  (五)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①选材精炼、典型本文从故事的全过程中,只重点突出了自荐、歃盟、引咎三部分的内容,而其中又以歃盟为详写部分,极力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外交才华文章不拖泥带水,集中凝练地刻画出毛遂的形象②衬托对比,写出人物的个性故事从开始就把毛遂和数千门客放在对比描写的氛围之中,以众门客的庸碌反衬毛遂的脱颖,用会盟前门客十九人的迟疑与焦急,给毛遂出难题,和“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的毛遂成功后的反唇相讥对比;把毛遂的智勇和楚王的色厉内荏相对比;把平原君对人才使用的前后态度作对比;这一系列的对比描写,使人物个性特征,特别是毛遂的个性特征栩栩如生了③利用人物的言行活灵活现地勾画人物的情态作者刻画毛遂这个人物的主要手法,是言行描写毛遂自荐时的雄辩语言,和楚王定盟时的智勇语言,均使对手折服;毛遂“按剑而前曰”的动作,“奉铜盘而跪进”的咄咄逼人的英气,“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的毫气,无不把这传奇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如有异读,请注音

  ①与……二十人偕( )

  ②其末立见( )

  ③先生不能,先生留!( )

  ④毛遂比至楚( )

  ⑤而王弗知恶( )

  ⑥谨奉社稷而以从( )( )

  2.下列句子中有:A.一般疑问句;B.反问句;C.判断句;D.陈述句请指出各是什么句子

  ①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

  ②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

  ③天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

  ④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当其士卒众多哉( )

  ⑤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⑥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

  3.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集中写毛遂,主要选用了两件事:和第3段写平原君引咎自责,作用是

  ②毛遂性格的主要特点是请说说哪些语言和动作最能表现毛遂的性格特点?

  ③试将毛遂与侯赢、冯谖作比较,说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④请说说本文运用哪些表现手法突出了毛遂的形象

  (二)通过讨论进行课文分析

  课文通过毛遂自荐和赵楚定纵过程的叙写,集中表现了毛遂的义勇和智辩

  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

  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然后以汤和文工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正是毛遂雄辩的基础,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础

  (三)几个词语的解释

  1.“先生不能,先生留”“能”在这里是动词,是胜任的意思

  2.“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前“而”在主谓之间,加强语意,后“而”表句子中间的转折

  3.“谨奉社稷而以从”“奉”是恭敬地拿着的意思

  (四)课外作业:

  调查当地一位革命烈士(或英模,或老干部)的生平事迹,写一篇人物传记

  要求:①详实调查,尽可能占有丰富材料②材料要筛选,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材料③详略要得当④要运用人物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方法⑤恰当运用人物之间的衬托手法

  参考答案:

  1.①一道

  ②xi4n同“现”

  ③胜任

  ④b等到

  ⑤w)羞耻

  ⑥恭敬地拿着

  2.①A

  ②D

  ③C

  ④B

  ⑤C

  ⑥D

  3.详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教学参考书》

  (五)作文讲评(略)用1课时

  〖小资料〗

  (一)《史记·平原君列传》中有关章节摘录: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正义”名谈,太史公讳改也)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妻被绮索,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磐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毛遂自荐》一文寥寥数语,就将毛遂这一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中表现人物的一些方法,值得推敲

  一、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象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待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的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可见,作者在人物的出场上作了精心的布置,可谓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学生的作文中,如何合理地安排人物出场,这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二、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挺身而出后,“十九人目笑之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而在学生的习作中,表现人物手法的单调成了一个通病,所以文中对比、衬托的运用,很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加以推敲,运用

  三、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颖脱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而在学生的作文中,写到人物的语言时,往往是一些套话,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因而本文语言的个性化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以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悟对人物刻画的方法上,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毛遂自荐》教案2(长春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写作特点。

  2.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及成语。

  3.在阅读中注意体会文字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能力。

  2.理解毛遂的义勇和雄辩。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今天,我们就来管中窥豹,通过学习课文《毛遂自荐》来感受一下《史记》的魅力。

  二、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注意引导学生互相点评。

  2.力图通过朗读再现故事情境,展现人物性格。

  三、翻译课文。

  1.以学生逐句翻译为主,翻译不对、不准、不会的地方也可由其他同学补充完成,要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具体实词的解释和通假字。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并当堂理解其含义。

  四、布置作业。

  1.学生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并用这些成语造句。

  2.以整理的成语为线索,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作业反馈。

  1.考查成语的写法及含义。

  2.抽查学生重点词句的翻译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整体感知。

  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合从于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具体表现并高度赞扬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勇于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

  2.细品文本。

  (1)阅读文章,说一说,赵国处于什么样的困境,并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

  “秦之围邯郸”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赵国要联合楚国对抗秦国,突出了“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

  (2)平原君要“合从于楚”也是困难重重,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平原君要“约与食客”“二十人偕”,可是人数不够,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

  (3)平原君要带的二十人为什么要“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文武备具”的“文”,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下文说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设想“合从于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

  (4)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毛遂是怎样出场的?

  毛遂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表现出一种过人的胆识。

  (5)面对毛遂自荐,平原君和其他门客是什么态度?

  平原君对毛遂的态度,先认为他“不能”,决定“先生留”,经过一番辩论,结果又“竟与毛遂偕”。“目笑之而未发”这句话写出“十九人”的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目笑”二字,还表现出十九人自负的神态,“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

  (7)毛遂是怎样一步一步展现自己的才华,促成了赵楚之盟的?

  “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记述谈判的不顺利,不易成功,暗中与上文“文不能取胜”相应,又为下文写毛遂“上”铺垫。接着,毛遂针对楚王的恶声斥责,指出此时此地,他不能依仗楚国人多势强,首先从利害方面威胁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气凌人。“悬于遂手”,突出对楚王的轻蔑。他针对楚王所说“吾乃与而君言”,指出当着平原君呵斥毛遂,是对平原君无礼,这又从礼仪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无人。毛遂与楚王针锋相对,显出他的“勇”和“武”。继而,毛遂将楚与商汤、周文王的条件进行比较,突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条件,目的使楚王树立合纵御秦的信心,侧重事理的分析。又专就楚国方面立言,“赵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将赵人与楚王对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态度两相对比,使楚王无地自容,从而激发他报仇雪怨之情,到此才点出合纵。这是根据历史、分析楚秦关系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使楚王从楚国自身的利害关系认识合纵御秦是理所当然。“吾君在前,叱者何也?”重复一句,强调楚王不应对前来订立有助于楚的合纵之盟的平原君如此无礼,进一步挫其骄横之气。最后,由毛遂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歃血于殿上。合纵于楚,至此大功告成。“于殿上”三字,与上文“胡不下”对照来看,韵味无穷。

  总之,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

  (8)与楚合纵成功回到赵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即“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三个“先生”与第一段的三个“先生”有什么区别?

  “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连用三“先生”,活现出平原君当时以主人的身份坚决拒绝毛遂的神态,表达出他盲目自信和瞧不起毛遂的心理。客气的称呼(先生)与毫不客气的言辞(无所有、不能、留),又反映出平原君这一贵公子所特有的风度。到了与楚合纵成功回到楚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其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与上文三称“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3.延伸扩展。

  (1)课文是怎样精雕细刻出毛遂的义勇和雄辩的?

  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

  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然后以汤和文王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正是毛遂雄辩的基础,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础。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如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有胆量,勇纾国难,精神可嘉;有见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均可,但要注意从正面来引导和肯定。

  三、课堂练习。

  班级要重新选举班委会,你要参加竞选演说,请你为自己写一段演说词,要求突出自己的优点,明确自己竞选的职位,字数100字左右。

  四、课堂总结。

  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品读了《毛遂自荐》,毛遂这个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胆识,他的才华,他的智慧,都令今天的我们深思,给我们很多启示,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勇于展示自己,勇于表现自己,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五、布置作业。

  以《真正的勇敢》为题目,写一篇《毛遂自荐》的读后感,600字左右。

  《毛遂自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3.在此基础上能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评价。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赏析情节的能力。

  2.掌握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对人物的刻画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胆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介绍作者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约53万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等。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注意文章的节奏和人物的情感。

  2.学生朗读,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字音和停顿。

  四、翻译课文。

  1.以教师翻译为主,注意具体实词的解释和通假字。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五、布置作业。

  1.请你以毛遂的身份讲述这个故事,注意要使用第一人称。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作业反馈。

  1.抽查学生背诵课文第一段的情况。

  2.考查部分字词、成语含义。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的三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可以看成是情节的开端,提出中心事件和有关的人物、地点及背景,写背景,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说明“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第2段可以看成是情节的发展、高潮和结局。记叙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第3段是尾声,写平原君引咎自责,向毛遂诚恳致歉,表现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2.毛遂是怎样获得出使楚国的机会的?

  毛遂满怀自信,以自我推荐的方式获得了平原君的信任,从而出使楚国,崭露头角。

  3.毛遂又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从“按剑而前……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这段文字能够看出毛遂示之以力,以武力相胁迫;从“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毛遂示之以利,晓之以利害关系;从“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这句话可以看出毛遂示之以信,表明赵国的诚信。毛遂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地表现出自己的立场,令楚王接受盟约。

  4.文章以平原君对毛遂的报答和尊敬结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表现出毛遂的成功,烘托出毛遂的义勇和胆识。而且这篇文章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从整体来看,平原君应该是主角,所以结尾还要扣到平原君这来。

  5.你认为毛遂和平原君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毛遂面对国难挺身而出,有义勇精神。他因门客之间互相倾轧,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而现在他主动抓住机遇,对天下形势有独特高明的见解。他聪明并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有斗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之以利、明之以信,大义凛然,果敢严谨,是一个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见义勇为、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平原君喜士养客,但蔽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一个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

  6.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毛遂这一人物形象?

  (1)本文在故事的全过程中,只重点突出了自荐、歃盟、引咎三部分的内容,而其中又以歃盟为详写部分,极力表现出毛遂的性格特点: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外交才华。文章不拖泥带水,集中凝练地刻画出毛遂的形象。(2)故事从一开始就把毛遂和数千门客放在对比描写的氛围之中,以众门客的庸碌反衬毛遂的脱颖,用会盟前门客十九人的迟疑与焦急,给毛遂出难题,和“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的毛遂成功后的反唇相讥对比;把毛遂的智勇和楚王的色厉内荏相对比;把平原君对人才使用的前后态度作对比;这一系列的对比,使人物个性特征,特别是毛遂的个性特征栩栩如生了。(3)作者刻画毛遂这个人物的主要手法,是言行描写。毛遂自荐时的雄辩语言,和楚王定盟时的智勇语言,均使对手折服;毛遂“按剑而前曰”的动作,“奉铜盘而跪进”的咄咄逼人的英气,“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的豪气,无不把这传奇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三、延伸扩展。

  用投影仪投影或印发资料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总结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学生的评价可以从多种角度,能围绕过人的胆识和雄辩的口才来评价蔺相如或者将蔺相如和毛遂放到一起进行评价也可以,但是要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充分阅读文本后结合文本进行人物的分析。

  四、布置作业。

  把《毛遂自荐》这篇课文改写成剧本,由学生自发组织排演课本剧《毛遂自荐》。

  司马迁《毛遂自荐》原文和译文(翻译)

  原文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译文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 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译文点评

  这些文字重在表现毛遂,对平原君的描写主要起了衬托的作用,表现了平原君喜士养客,但闭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

【《毛遂自荐》教案】相关文章:

《毛遂自荐》教案设计06-16

《毛遂自荐》的教学反思07-17

《毛遂自荐》导学案07-03

湘教版《毛遂自荐》优美教学设计07-19

《坚强的锡兵教案》教案06-06

插花教案与反思小班教案06-16

雾 凇(教案)优秀教案06-04

教案06-03

关怀教案设计优秀教案06-12

江南的冬景教案教案设计06-16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