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时间:2022-05-12 22:43:1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

  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

  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 ,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

  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开端 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 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本文线索 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

  (四)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

  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

  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间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会有遗憾么?

  明确:是贝尔曼冒雨画常春藤叶的那个情节,可是这个情节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这就形成了情节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

  3.从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明确特点:艺术界失意、酗酒、唠叨、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讨厌。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内在和外在形成对比。

  (五)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写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这样一个故事,歌颂了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六)课下作业:

  1、 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的情形,写一篇500字的片断作文。

  2、 试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话剧,并排练演出。

  《最后的长春藤》教案教学设计24

  一、导语

  如果说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那么,我相信,一片小小的叶子也能映射出人间的真情。今天,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就为我们讲述了它与三个艺术家之间的感人故事。走进故事之前,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ppt)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结尾写法之妙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三、再现故事、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

  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引导学生从三要素角度概括)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狭窄、阴湿、穷苦)

  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示例:在华盛顿广场的一个狭窄破旧的小区里,住着三个艺术家,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染上了肺炎,生命垂危。她固执地认为窗外飘零的藤叶就是自己生命的昭示,当最后一片叶子掉落,就是她生命终结的时刻。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使她重燃生活的希望,绝处逢生,而老画家却因风吹雨打染上肺炎而去世。

  四、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四天的时间里,三个社会底层的穷艺术家,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共同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1、了解琼珊的命运转变。故事开头就告诉我们,琼珊得了肺炎。

  (1)医生是怎么说的? (希望只有一成)

  (2)她自己觉得呢? (自己快要死了)

  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琼珊的这种感受?找出来,带上感情读一读。

  (见文中①②③④句)

  (3)小说的最后告诉我们她活了下来,表现精神好转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读一读。

  2、讨论交流:是谁挽救了琼珊?

  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染上肺炎,从一开始的心灰意冷、数叶等死到最终的重新振作,点燃生活的希望,真让人感到欣慰。欣慰之余,我们静下来考虑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挽救了琼珊?(小组讨论2分钟。)

  (1) 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2) 苏艾。室友,萍水相逢,不离不弃。一位善良、具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姑娘。不仅在生活上给生病的琼珊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给她精神上的鼓励。

  (3) 医生。尽力医治,意味深长的提醒。

  (4) 琼珊。 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虽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珊再见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琼珊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

  (5) 周围的这几个人。都给了她力所能及的关爱。

  (6) 最后的常青藤叶。(是谁创作的?归根到底还是贝尔曼)

  小结:

  是啊,琼珊的生命奇迹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既需要她自己坚定的信念;也需要医生精心的治疗、意味深长的提醒;需要苏艾危难之中不离不弃的耐心呵护、热情的鼓励;更有老画家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的藤叶的作为精神支持。

  教师:贝尔曼、苏艾、医生,这些人是琼珊的亲人吗?(不是)

  教师:你从他们共同救助琼珊的行动中看到了什么?(一列同学依次用一个词概括:爱、善良、真善美、无私、崇高等)

  教师:刚才有同学用了“崇高”“伟大”的字眼,一般都用在英雄身上,而用在小人物身上合不合适?(合适)

  教师:为什么?(伟大来自平凡)

  爱心,不是英雄的专利,伟大往往来自平凡。社会底层的贫苦人自身能够生存下去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自顾不暇,很多人往往会自扫门前雪。而文中的这些底层的平凡的人们在苦难来临之时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让我们感到了底层的善良,人性的高贵。)

  3、琼珊的精神支柱。

  这些人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贝尔曼)

  (1)贝尔曼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前后左右合作分析讨论一下。文章总共几次写到贝尔曼?(三次,先明确哪三次)

  ①第一次描写出现在哪一节?请一生读第30节。

  第一次见面你对这老头的印象怎样?

  一个相貌丑陋、酗酒成性、性格暴躁、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②贝尔曼的第二次出场主要是跟苏艾的对话,我们请两位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看看这第二次出场同学们对他的印象是否有所改观?

  第二次见面,大家对贝尔曼是不是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呢?

  贝尔曼关爱他人、善良、富有同情心。让我们觉得这个老头还是有那那么一点可爱的地方的。

  ③贝尔曼的第三次出场是通过苏艾之口侧面描写的,齐读最后一段。

  这次贝尔曼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心灵的震撼,通过医生和苏艾的话,得知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每次读到最后这一段,我的心都被强烈的震撼着,我觉得他小鬼般的身体在我的面前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只是有些不明白,这最能展现贝尔曼崇高精神的场景,作者却没有正面细致的刻画出来,而是在小说的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才借助他人之口转述了一下。这个情节他是忽略了?还是有意的安排?如果让我们展开想象,来把这个场面补充完整,应该怎么描写?不要凭空去想象,找到想象点,即末段的提示,注意合情合理。用好动作、语言、面貌、心理、细节等手法进行评价。年老、体弱(小鬼似的身材)、天黑、风雪、高墙、颜料易被雨水冲掉,贝尔曼一定遇到了不少麻烦。写出波折才不失真。大家可以用一两句话说说你讲注意描述那些细节,集体合作设计场景。教师再展现一段成品,如果将场景描写放在文中,让大家比较优劣。引出欧亨利式结尾。

  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技巧。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在结尾高潮处戛然而止,使人恍然大悟。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欧亨利小说擅长在文章结尾时让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营造审美的刺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老贝尔曼在凄风冷雨中战斗了一夜,终于画成了最后的藤叶,而他也因此染上了肺炎,并很快的死去了。而他留给琼珊的珍贵的礼物——最后的藤叶却风雨中傲立,成了光秃秃的墙上的一道绝美的风景。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

  (2)最后的常春藤叶(生齐声朗读ppt上的内容)

  ①贝尔曼为何不把叶子画成翠绿的颜色?一是不真实,时令在深秋,饱受风吹雨打。二是人与叶有相似之处,饱受风雨侵蚀的叶子如同经受病魔摧残的琼珊,同病相怜。

  ②叶子对琼珊来首,意味着什么呢?最后一片叶子是希望的象征,生命的寄托,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最后的常春藤叶”,历经了几天几夜秋风秋雨的侵袭依然是深绿的、傲然地挂在枝头!竟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象征了生命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的生存,它是生命的象征,是美丽的象征,是诗意生活的象征,象征着生命的信念,象征着精神信念可以战胜一切磨难。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启示,生的希望。

  在朗读的时候,大家觉得那些字词需要用重音来强调,从而突出最后的常春藤叶顽强的生命力?(仍旧、深绿、傲然、依旧、仍在。再齐声朗读。)

  五、藤叶内涵,主题探究

  1.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的杰作到底是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

  为什么这样说?(1)从画技方面来分析,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她们,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2)从体现的主人公精神方面来分析,这片藤叶是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它给予琼珊生的希望勇气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展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画,是在二十五年的画布上描绘了真善美的青丹。

  法国雕塑家罗丹:“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作一个人。”只有先做好一个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善良,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奉献了绝世的杰作,生花妙笔绘就了世上最浓的生命之绿。这片叶子也不再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叶子,它承载了太多的精神元素,有希望,有爱,有人性美的光辉。(ppt一片绿叶,上面闪烁着几个红字)我相信,贝尔曼会因这片世上最美的叶子,永远活在人们心灵的上空。

  2.这篇小说的题目其实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比如《最后一片叶子》、《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你觉得那一个更好?为什么?

  【明确】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象征忠诚;在希腊神话里,“常春藤”代表酒神,代表欢乐和活力,同时也象征着不朽和永恒的青春;而尼采又将酒神作为音乐艺术的代表。

  “常春”二字有着深刻的含义。这片叶子是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是崇高的爱心的付出,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是真善美的丹青,更是人生最精彩的杰作!它维系着两个人的生命,它是一个人生命的寄托,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奉献。生命固然不能永恒,但绿色是永恒的,人类的真善美的精神是永恒的!而其他题目都不能体现这么深的含义。

  3.常春藤叶的故事讲完了,现在大家合上课本,根据你的阅读和理解,你认为本文是一篇关于谁的故事?它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启示?

  (1)关于琼珊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活着要有精神支点,要热爱生命。

  生命需要信念支撑,信念决定生命质量。人在遇到挫折和不幸时如果丧失了对于生命的信念,就会走向衰竭,甚至死亡;而一旦坚守对于生命的信念,就会转危为安、柳暗花明。

  一个人在挫折困难面前要有不息的战斗精神,要有信念去支持自己的人生大厦,哪怕在最最危难的时候。不可轻言放弃,放弃是一个闪念,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生命的奇迹往往属于那些有着坚强信念的人,有着在危难时刻懂得自救的人。让我们也记住海明威的那句话“一个人尽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垮。”信念、精神等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这样的精神。

  (2

  )关于贝尔曼的故事。从他和苏艾的身上,揭示出要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里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让我们震撼。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个平凡的英雄,完成自己今生的杰作,只要心中装有爱,只要勇于付出爱。

  (道德的行为是不考虑值与不值的,他只是人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追求,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和精神的伟岸,体现出的是个体生命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道德的力量、精神的传承,至真至善的人性,迸发出灿烂的生命之光。)

  教师总结: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境,失落与沮丧也在所难免,但是一定要记住,痛苦之后,还要坚强!

  琼珊曾因病痛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其实本文作者欧·亨利,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艰难与坎坷,他幼年丧母,生活极为困苦,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甚至做过监狱,但是生活的种种苦难没有打垮他,反而将他造就成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让我不禁想到了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名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所以,同学们,请热爱生命,不只要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要热爱他人的生命,热爱一切生命。 爱是这个世界共同的守望和期盼。“人”这个字就是“互相支撑”而成的,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能多多关爱他人的生命,每个人才能立稳脚跟,才能顶天立地,世界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构成的和谐美好的人间!我希望这篇文章能激发大家心中的光明和力量,用自己的双手握住自己生命中的常春藤。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相信未来,相信生命!

  最后让我们齐读食指的诗《热爱生命》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作业:

  1.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独特的语言风格。

  “欧亨利式的小说往往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品味语言的魅力

  2.比较阅读《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爱的牺牲》,进一步体会欧·亨利结尾的妙处。

  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是社会的下层人物,诸如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等。脍炙人口的《最后一片叶子》则是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乔安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乔安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

  乔安西年轻的生命在风吹雨打的漫漫长夜中一点点被剥蚀,生命的火光在一点点微弱下去。哀莫大于心死,对这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希望的乔安西,把这最后一片藤叶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她甚至等得心焦,想“像一片没有了生命力的败叶一样,往下飘”,飘向那未知的虚无,永久的黑暗。

  贝尔曼是整篇小说的灵魂,但他在本来就篇幅颇短的小说中出场的次数极少。关于他的语言与行动有寥寥数笔,从几句对白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脾气暴躁、性格直率的老人,“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泪”。然而,就是他,成了乔安西与休易的保护神,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那“锯齿形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地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乔安西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是这苦难的世界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慰藉了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一个“即将踏上黄泉路的人的心灵”,它经受了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水。“乔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着”,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

  那么,贝尔曼并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小说的结尾突如其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并未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休易之口转述。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作者总是平平淡淡地娓娓而谈,如诉家常,既无跌宕起伏也无一波三折,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缓缓进行,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叙述一个故事。结尾时却重笔一戳,露出机关,使人恍然大悟,叹为观止。因为在前文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老画家画叶救人的任何端倪,结尾却揭示出一个人生奇迹,作品潜在的艺术光彩奇迹般地闪耀出来,于平静中掀起波澜,兜笔转势。欧?亨利式的结尾的魅力恰在于此。回味全篇,老贝尔曼才是小说的主角,全篇的精神。

  《最后一片叶子》另一显著的特色在于对“情节空白”的运用,老贝尔曼“画叶”的行动本应是作品关键所在,作者却没有实写。只有结尾处休易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这样,在整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似乎缺少了对整篇小说因果链条的一个完整印象――作者没有讲述故事的“中间部分”――恰恰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这样,从接受美学角度讲,情节的创造、补充则需要文本的阅读者的继续完成。对于风雨之夜的情形,读者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去再造。这样,小说的表面情节逐渐淡化而退为内化,使表面的事件的前后衔接转而为心理感情的合理发展,对整部作品的合理解释不在于外部的单纯情节,而在于内部的情感情节,读者心灵的意象化,情感的形象化,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而理想化了。

  出人意外而又慑人心魄的结局处理与对“情节空白”手法的运用,正是《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匠心所在。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教案23

  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教学重难点: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了解作者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和《麦琪的礼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

  “欧·亨利式结尾” 往往能达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含泪的微笑”是指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人深思。

  三、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 请口述故事梗概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住在艺术区的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琼珊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琼珊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小说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人性品格——舍己救人。小说主人公是琼珊、苏艾、贝尔曼。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

  2. 请用简洁的话说出自己的读后感

  “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让我们着实为琼珊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艾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曼的博爱震撼了一次。

  3. 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4. 梳理情节结构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肺炎”纠缠,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二)品读人性魅力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13。)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春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虚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对画常春藤这个重要情节采用虚写,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我们可以想像,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地艰难地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三)鉴赏人物形象: 1.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贝尔曼是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作者刻画贝尔曼采取的手法是先抑后扬。贝尔曼一出场,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身材瘦小,事业无成还总说大话,生活窘迫、酗酒、火气十足,似乎没有温情,后来他自己用生命完成了杰作,恰恰是最大的温情。看似前后矛盾,实则是他善良而敏感的内心体现。他不喜欢别人用怜悯的眼光看他,不需要同情,而他人真正陷入困境时,他会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善良真诚、不求回报”才是他的主导性格。

  2.苏艾:线索人物,物质上帮助琼珊,用善意的谎言安慰琼珊,一直陪伴琼珊,有爱心、重感情、善良。

  3.琼珊:未出名的年轻女画家,体质单薄,生活状况也不好(住在艺术区),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幻想,在病魔面前表现出悲观态度,但有求生的意愿。

  (四)艺术特色领悟

  1. 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结尾是最为吸引人的。关于这一点,人们历来赞誉有佳……前文足够的铺陈,结尾完全脱离人们预想的轨道,使人在惊愕之余又不能不承认故事情节布局的合理性。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2.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四、拓展训练

  (一)小组活动:

  1.在布置阅读的六篇外国小说选文中,找出欧·亨利的作品。(阐述认定的理由)

  2.给六篇小说选文取名(拟题目)。

  选文一 欧·亨利(美)《警察与赞美诗》

  选文二 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

  选文三 莫泊桑(法)《项链》(《首饰》)

  选文四 契诃夫(俄)《凡卡》(《渴睡》)

  选文五 契诃夫(俄)《小公务员之死》

  选文六 马克·吐温(美)《百万英镑》

  (二)探究《警察与赞美诗》:

  1.《警察与赞美诗》情节结构上的特点。

  2 .《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1. 《警察与赞美诗》情节结构上的特点:

  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这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进而会发出微笑(康德说过,笑产生于忽然化为乌有的期待);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巧妙的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2. 《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这篇小说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语调轻松但却包含深刻意义的讽刺,它不同于一般的俏皮话,而是为内容服务的,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小说中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的。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例如“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岛监狱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这里用反语“好客”、“冬季寓所”,说得幽默轻松,实际上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活动境遇,蕴含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无限的辛酸。类似的例子在上文谈苏比反常心理时已举过很多。

  有些幽默的语言直接讽刺社会现实,看以风趣,实则辛辣尖利。如“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而且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 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补充: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以含泪的微笑著称。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

  五、对照教学目标作课堂小结: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板书:人间苦难 精神支点 人性之美 )

  六、拓展:图片鉴赏

  1.《孩子,我为你的教育而哭泣!》

  2.同龄人的境遇:王致中17岁,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米,然后再走1000米山路,挣1元人民币……

  3.《美丽的城市 流浪的老人 》

  “仁者,莫大于爱人。” ——《论语》

  世界需要互助精神!人类需要爱心!

  七、设身处地:(三选一)

  (一)如果琼珊是你的朋友,你会怎么做?(培养学生的与人为善、关怀他人的美好品质和责任感)

  (二)设想20年过去了,琼珊成了著名的画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她回忆起“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对自己的孩子说了一番话。她会说什么呢?请你想一想,说一说。

  (三)发挥合理想像,描写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常春藤叶的场面。

  (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开端:(1-11) 琼珊病重 藤叶 贝尔曼发展:(12-36)琼珊病危 夜里 冒风雨 画藤叶高潮:(37-52)琼珊好转 生命 最后 生病住院结局:(53-55)琼珊脱险 征兆 杰作 去世 (人间苦难)(精神支点) (人性之美)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后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归类到“精神支柱”的小说,是对学生进行“人性之美”熏陶的好文本。我的教学目标设定有二: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课堂教学实践中,从导入语到结束语都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

  本节公开课教学结构安排是探究解读文本再拓展延伸。我的作家简介突出了两点: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体现“含泪的微笑”的语言风格。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上,安排了“口述故事梗概、用简洁的话说出自己的读后感、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梳理情节结构”四个步骤,让学生理清小说情节之后鉴赏人物,品读人性魅力。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明白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是“生命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感悟到了人生需要精神支点,感悟到了舍己救人的人性之美。人物形象鉴赏之后再次强调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色,顺理成章进入到拓展延伸环节,两个星期前,我已经把6篇略去题目的外国小说上传到班级的QQ群,布置学生抽空阅读6篇小说,课堂内出示两个活动主题:1.在布置阅读的六篇外国小说选文中,找出欧·亨利的作品。(阐述认定的理由);2.给六篇小说选文取名(拟题目)。拟题目用集体回答的方式解决,阐述认定欧·亨利作品的理由采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在互动中明白了从小说结构(结尾)和小说语言认证作家的解读方法。思想教育上的拓展是几幅现实图片,旨在让学生理解“世界需要互助精神!人类需要爱心!”最后布置“设身处地”的课外作业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力。

  本节课上,学生思维较平时活跃,课堂参与度和教学目标达成度都可以。

  2013年11月27日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9(苏教版必修二)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编写: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

  2、体会“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一、文学常识

  1.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矮墩墩( )砖砌( ) 蹑( )手蹑脚 一筹( )莫展

  一幢( )楼 撒( )手 咆哮( )窗槛( ) 瞥( )见 掺( )假

  2、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三、合作探究

  1、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

  2、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当堂练习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苔藓xiǎn 扶弱济困jì 掺酒chān 出殡bìnB.瞥见piē 蹑手蹑脚shè 昵称nì 狭窄zhǎiC.窗槛jiàn 着想zháo 一幢zhuàng 砖砌qì D.模特mó 编辑ji 唠叨láo 瞅一眼jiū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班配 一愁莫展 草菅人命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B.无耐 怙恶不悛 不落巢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根茎 挺而走险 流言蜚语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D.暴躁 徒有虚名 莫名其妙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2)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 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3)女人的手指 了一下,想是叫苇眉了划破了手。A.启示 傲然 震动 B.启事 傲然 振动C.启示 毅然 振动 D.启事 毅然 震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同学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B.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

  B.光速降一倍或四分之一时,时间变化率并没有分别降一倍或四分之一。

  C.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①就在这一瞬之间,忽然有一个奇怪的声音传到我耳边,我在仓猝之中一下子不明白这是什么声音,但这是活生生的——人的声音。我吓了一跳,侧耳静听:这声音又重复了一遍。这……这是一个婴儿,一个吃奶婴儿的啼哭声!在这荒山野岭,这里一切的生命似乎早已绝灭了,永远绝灭了,竟然还会有婴儿的啼哭声! ②我的惊讶突然为另一种感情所代替。于是我急不择路地朝着这啼哭声,这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声音拼命奔去…… ③一会儿,在我面前闪过一点摇曳不定的火光。我奔得更快了——忽然,我看见一幢低矮的小房子。这小房子是用石头垒成的,上面有低低的平屋顶,通常是阿尔卑斯山的牧人躲避风雨的,可以在里面住上几个星期。 ④我推开半掩的门,直冲进屋子,仿佛死神就在背后追逐我。 ⑤一条长板凳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安详地给婴儿喂奶。牧人,大概是她的丈夫,微笑着坐在她身边。他们两人都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我。可是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微笑着向他们点头…… ⑥拜伦,曼弗雷德,自杀的念头,我的高傲,我的伟大,这一切都到哪儿去了? ⑦婴儿继续啼哭着——我却要感激他,感激他的母亲和他的父亲。 ⑧一个人的,一个刚刚诞生的生命的充满活力的啼哭声啊,你拯救了我,这生命的礼赞治愈了我内心的创痛! 思考: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试作分析。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生命生命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得秋叶萧瑟晚来风急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无论走向何方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从别人那里我们认识了自己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8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

  一、自主学习

  1、 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

  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

  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

  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4、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逛( )来逛去 矮墩墩( ) 砖砌( ) 昵( )称

  蹑( )手蹑脚 苔藓( ) 气吁吁( ) 殡( )仪馆

  一筹( )莫展 一幢( )楼 撒( )手 咆哮( )

  窗槛( ) 瞥( )见 掺( )假 唠唠叨叨( )

  2、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三、合作探究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2、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

  4、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

  处理有什么好处?

  四、当堂练习

  想像片段:贝尔曼画最后一片藤叶

  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100字左右。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①就在这一瞬之间,忽然有一个奇怪的声音传到我耳边,我在仓猝之中一下子不明白这是什么声音,但这是活生生的——人的声音。我吓了一跳,侧耳静听:这声音又重复了一遍。这……这是一个婴儿,一个吃奶婴儿的啼哭声!在这荒山野岭,这里一切的生命似乎早已绝灭了,永远绝灭了,竟然还会有婴儿的啼哭声! ②我的惊讶突然为另一种感情所代替。于是我急不择路地朝着这啼哭声,这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声音拼命奔去…… ③一会儿,在我面前闪过一点摇曳不定的火光。我奔得更快了——忽然,我看见一幢低矮的小房子。这小房子是用石头垒成的,上面有低低的平屋顶,通常是阿尔卑斯山的牧人躲避风雨的,可以在里面住上几个星期。 ④我推开半掩的门,直冲进屋子,仿佛死神就在背后追逐我。 ⑤一条长板凳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安详地给婴儿喂奶。牧人,大概是她的丈夫,微笑着坐在她身边。他们两人都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我。可是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微笑着向他们点头…… ⑥拜伦,曼弗雷德,自杀的念头,我的高傲,我的伟大,这一切都到哪儿去了? ⑦婴儿继续啼哭着——我却要感激他,感激他的母亲和他的父亲。 ⑧一个人的,一个刚刚诞生的生命的充满活力的啼哭声啊,你拯救了我,这生命的礼赞治愈了我内心的创痛!

  思考: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试作分析。

  六、作业布置:

  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藤叶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字数约300字。

  1、 运用想像,要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 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22

  最后的常春藤叶

  备课人:孙伏解

  [备课时间]:11月6日 [上课时间]:11月 日

  [教学目的]:

  1.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 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 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4. 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总结字音、字形、字义

  一、导语设计

  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 ,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

  四、文本研读

  1、探讨: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可能会认为:

  琼珊:故事是围绕她展开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后一片叶子,最终康复,通过她说明生命要充满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题。

  苏艾:琼珊病了,是她照顾,琼珊绝望,是她想方设法拖延,并把情况告诉了贝尔曼主题是歌颂她宝贵的友情。

  贝尔曼: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画在墙上的,是他拯救了琼珊,主题是歌颂他舍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

  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2、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题,让学生分析讨论,互相补充,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思考一: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

  贝尔曼

  第一次正面描写:

  第30节,请一学生齐读,其余学生画出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丑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失意的老画家

  第二次正面描写:语言描写

  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分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第33节“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第三次侧面描写: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师巧妙过渡:第55节最后写到:“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思考二: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思考三:既然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1)使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欧·亨利式结尾: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即“卒章显志” 。短篇小说的大师们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课堂练习

  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以其独特的构思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换个角度,如果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老贝尔曼的故事,你觉得哪一个情节必不可少?

  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明确:引导学生得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叶子”的情节必不可少,最震撼人心。 举例: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交流,加深学生对老贝尔曼这个形象的理解。 )

  3、 探讨艺术特色

  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五、总结:

  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珍惜使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点!

  五、总结

  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同时在歌声中打出拓展内容:

  读了这篇小说,你一定被小说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美深深打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45钟》相应习题。

  2.阅读欧·享利其他作品如《警察和赞美诗》等。

  七、教学后记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八、作业

  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苔藓xiǎn 扶弱济困jì 掺酒chān 出殡bìn

  B.瞥见piē 蹑手蹑脚shè 昵称nì 狭窄zhǎi

  C.窗槛jiàn 着想zháo 一幢zhuàng 砖砌qǐ

  D.模特mó 编辑jí 唠叨láo 瞅一眼jiū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班配 一筹莫展 草菅人命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耐烦 怙恶不悛 不落巢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根茎 挺而走险 流言蜚语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暴躁 徒有虚名 莫名其妙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 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2)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 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3)女人的手指 了一下,想是叫苇眉了划破了手。

  A.启示 傲然 震动 B.启事 傲然 振动

  C.启示 毅然 振动 D.启事 毅然 震动

  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7(沪教版必修一)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学习目的: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通过对小说的研习,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坚强信念、珍爱生命。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

  发展(第12至36节):

  高潮(第37至50节):

  结局(第51至55节):

  文本研读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四、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

  结合文章中具体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进行品读,并归纳总结: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五、写作训练

  1、根据《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情节,尝试为小说另写一个结尾。

  2、了解文艺评论的写法,为《最后的常春藤叶》写一篇文艺评论。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设计06-09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07-09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06-11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07-03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及反思06-26

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06-16

最后的常春藤叶语文导学案07-03

关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导学案07-05

《最后的常春藤叶》语文教案08-14

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8-14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