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祝福》鲁迅

《祝福》鲁迅

时间:2022-07-04 11:37:42

《祝福》鲁迅

《祝福》鲁迅1

  鲁镇的人们为年终的“祝福”忙碌着,忙碌让他们暂时忘却了一些不祥的人或事。

《祝福》鲁迅

  天色也阴暗了,空中的雪花飞舞着。远处,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接着,家家户户都燃起了爆竹,一下子,整个鲁镇都充斥着乱糟糟的爆竹声,空气中也散满了火药香,烟气也罩着鲁镇,压得人有点喘不过气。

  朦胧中,一个人由远而近地走来,是祥林嫂。附近的灯火拉长了她的身影,显得很孤寂。竹竿支撑着她瘦弱的身体,风灌满了她单薄破旧的衣服,木刻似的脸毫无表情,与这“祝福”的气氛显得格格不入。

  “唉呀呀,真是触霉头了!大年底的遇到这种人!”两个妇女从她身旁走过,毫不客气地叫着。祥林嫂似乎没听见似的,或者她是已经习惯了。

  她走进了一个巷子里,那个残旧不勘的草房就是她的住处。祥林嫂默默地从竹篮里拿出一个早已发霉的包子。对面的大户人家灯火辉煌,喜庆的爆竹声不绝于耳。看着那明亮的灯火,祥林嫂似乎又听到了鲁镇人们那刺耳地笑声,刺耳的.话语又向她袭来:

  “她的丈夫和孩子都是被她克死的!”

  “真是败坏风俗!这样的人!”

  “现在可好了,就只有她一个人了。”

  ……

  她的神经一下子崩紧了,但很快她又放松下来,嘴里喃喃地念叨:“不重要了,不重要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她死在那铺满草的床上。人们似乎都松了一口气,但同时也很气愤,大年底的发生这种事,谁也没有说要埋她,谁想在这种时候触这霉头呢?何况她又是个不祥之人。不久,那草屋被烧掉了,不知道她是否也被烧了,人们也无暇顾及。再不久,人们也渐渐淡忘这一切。

《祝福》鲁迅2

  展开小说《祝福》的卷面,立刻会被鲁迅高深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所吸引:祥林嫂的悲剧性格,自始至终是在毕毕剥剥喧闹的爆竹声中展示出来的。她在鲁四老爷家里两次佣工,也都着重写的是年终大典的景象。祝福,这个年终大典,在鲁镇,特别是在鲁四老爷这样的“高门大户”之家,该是多么热烈而隆重地乞求福祉的时节啊!这时候,天空中发出闪光的爆竹的钝响,耳边发出震耳的大音,空气中则是幽微的火药的香气。在鲁四老爷的家里,已经是杀鸡、宰鹅、煮肉、备置齐全。然而,就在这时节,被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禁锢、摧残、迫害、虐杀的祥林嫂,却一手提着空篮子,一手拄着下端开裂的竹竿,一步步地走上了生命的绝路。就在这喧闹、热烈祝福的气氛中,悲惨地离开了人间!在鲁迅的笔下,人们年终的境遇,竟如此悬殊!年终大典对一部分人来说,是热烈地乞求福祉的时节;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是年关,是百感交集、痛苦难熬的时节。因此那“震耳的大音”,“幽微的药香”,连同那“毕毕剥剥”的爆竹声响,对一部分人是愉快的欣喜的气氛;对另一些人,则无疑是冷酷和残暴的嘈音。这种情与景的映照,人与事的对立,使读者愈加感受到现实的冷酷和不幸人们的悲惨命运,从而相反实则相成地揭示着作品的重大主题。

  现实生活中是充满了各种矛盾和斗争的。幸福和不幸,希望和失望,喜悦和悲痛,热烈的祈愿和冷酷的遭遇,总是曲折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内容的。鲁迅正是在“把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的艺术概括中,才充分地显示出其相反相成地艺术的思想力量。在《论俗人应避雅人》里,鲁迅曾明确地概括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没有别人,即无以显出这一面之优,所谓‘相反而实相成’者,就是这”。可见,借助客观事物的对立,比较,衬托,集中概括并使之典型化,对于展示形象和作品的主题是十分必要的。这种相互对立、相互排斥或相互斗争着的现象,在艺术上集中起来,可以造成鲜明的对比、映照,从而使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和假的恶的丑的事物,更加突出地显现出它们的本质来,从而突现出作品的思想来。鲁迅的创作,从不因袭旧路,不拘一格。他的相反实则相成的'艺术,是从深切地反映生活的矛盾关系中产生的,而不是事先规定的格套。因此这种对比的方式,不仅自然,而且以多种的方式显现出来。我们从鲁四老爷和祥林嫂的对立而又联结的关系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相反相成方法的运用。

  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较之美术作品来说,也许要自由得多。它不但可以看到人物性格特征,而且也更便于揭示出随着生活的变化在人物精神和仪表上所引起的变化。在鲁迅的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常常在几幅肖像的更移中揭示出来。而且,由于不同的肖像,可以构成鲜明的对比、反衬,更有利于揭示矛盾,突现人物性格。在《祝福》中,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四老爷家里的境况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岁,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

  第二次“站在四叔家的堂前”的境况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最后和“我”相遇,那境况是:“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里,仅从肖像的更移、变化中,便足以想见祥林嫂不幸的遭遇。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这种装束都是封建宗法社会给年青早寡的妇女所派定下的无声的条律,而两颊、脸色、眼睛的变化,则深邃地传述着主人公不幸的心灵。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最后,走向绝路的祥林嫂,已经“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种近乎“物化了的人”,竟是怎样地使人震惊和颤栗啊!想到造成这种命运的旧世界,这种可诅咒的时代和社会,这肖像便是无言的控诉。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话是不无道理的。不过,这不同之心,反映在各自不同的面上,也大有区别。这反映着事物的复杂性,反映着现象和本质之间真伪虚实的关系。鲁迅经历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一系列斗争,看尽了人间的嘴脸,因此行诸笔端,也远为深刻得多。有些人物在鲁迅笔下,即使是粗粗几笔的勾勒,也经过了细心的揣摩和考究。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作品只说他在我的眼里“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这自然可以使人想到这个老监生安适的生活等等,仿佛这些年并未在他的颜面上留下什么印迹。接下去在他的“俨然的脸色”和他“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联系起来,才感到这人物的表面“和平”、“郑重”是很有讲究的。或者可以说他的“心气和平”是和“事理通达”互相依存的。但是,这表面上道貌岸然的人物,终于要在眉目间露出他的满腹“经伦”。细心体察就知道鲁四老爷并不那么“炉火纯青”了。他的不断皱眉,便是一个破绽。祥林嫂初来鲁家时,他“皱了皱眉”,再次来到鲁家时,不仅“照例皱过眉”,而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这无疑愈加体会到这个老监生在“和平”脸下的险恶用心。

  环境,是人的活动天地。鲁迅充分重视从环境描写中展示出自己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所以他那精心揣摩的人物境界,虽只寥寥几笔,却从许多侧面突现出人物的特质。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斋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地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是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这一切都是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和描写出来的。然而,这散散乱乱的书房,却极好地为鲁四的精神和性格,作了注脚。它们在无言地诉说着这个寡言少笑、道貌岸然的老监生,不但读书有限,而且知识浅陋。那挂在壁上的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述说着他所追求的只是“富润身,德润屋,心广而体胖”之类益寿延年的东西。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正是他老于事态,颇通封建宗法之道的座右铭。一部《近思录集注》,是宋朝的理学家朱熹等编选的理学入门书,由清代的茅星来等作了“集注”;另一部《四书衬》,则是清代的骆培为四书所作的解说。这就可见,这个顽固维护封建统治的鲁四老爷,是地道的假道学,念不了几本书。他所读的也不过是些理学入门,封建启蒙课本之类。这从那一部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便可见了。这就是他的全部思想武库的东西。贫乏、庸俗、简陋、陈旧,给这个道貌岸然的老监生,做了很好的说明。这是鲁四老爷生活的天地,是他的“陈设”,自然是他精神境界的贴切写照。由此可见,在鲁迅小说中从社会环境到具体环境描写,虽然简要,却异常典型化。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先生以其高深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为中国文学增光添彩。它的意义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有所减退,在新时代到来的时候,人们反而发现了他的更大的价值。他的作品是我们文学史上的丰碑。

《祝福》鲁迅3

  关于鲁迅小说《祝福》的结构线索,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是这样说的: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新版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对此没有论述。因此,老教参的看法很具有代表性,而且影响广泛。有人据此对《祝福》结构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该小说在结构上存在松散的毛病。我认为,这一问题不在于鲁迅,而在于我们对小说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我”所见所闻为线索,《祝福》的结构框架是:“我”来到鲁镇,见证了祥林嫂之死──“我”回忆起先前所见所闻的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我”从回忆中惊醒,再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至此,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第二部分(指回忆部分)作为小说的主体,在情节中并没有“我”的出现,那么,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是如何连缀起来呢?顺着这一问题深入研读,我们会有一个可喜的发现:除了“我”这个线索人物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人物──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成为线索人物有两个重要条件:一、卫老婆子的娘家是卫家山人,而祥林嫂又是她母亲的邻舍。二、卫老婆子的社会身份是个中人,她为祥林嫂联系工作,为她找活儿干。正因为如此,卫老婆子成为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另一个实际见证人。而“我”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亲见。在说明这个线索之前,先要说明一点,鲁迅把祥林嫂的活动范围锁定在鲁镇,而对祥林嫂在鲁镇之外的生活采取了间接方式来写,或由祥林嫂自叙,或由他人转述。弄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明白卫老婆子所起的线索作用。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卫老婆子把祥林嫂介绍到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并说明了其家庭变故。又是卫老婆子带着祥林嫂的婆婆找到鲁四老爷家,让其家里人将其抓回去。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新年将尽时,卫老婆子把祥林嫂再嫁贺老六的事情告诉给四婶。两年后的秋天,卫老婆子第二次把祥林嫂带到鲁四老爷家。由于丧夫死子这些沉重的打击,祥林嫂渐渐精神不济。四婶等人于是想打发她走,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卫老婆子哪里会管她的事情?于是,祥林嫂沦落为一个乞丐。由此看来,卫老婆子的线索作用在小说的主体部分得到充分体现。

  这一新发现使们认识到,《祝福》的结构还是相当严谨的。两条线索互为表里,平行推进,彼此呼应,共同结构出一篇完美的小说。

  两条线索的作用是不同的。两条线索展现出两个世界。“我”作为表层线索而存在,展现出一个理想的理性批判的世界。卫老婆子作为深层线索而存在,展现出一个实在的现实生活的世界。

  先说线索人物“我”。《祝福》中这样写道: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这一段话提出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把祥林嫂这个妇女当作玩物,不当人看待。一是把女人也看成人来看待。显然,我是持有后一观点的。这正是人文主义观念在小说中的体现。鲁迅正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对这个非人世界进行了强烈批判,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鲁迅用自己的笔向世人展现出鲁镇──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这座铁屋子的黑暗沉闷,以此警醒世人。虽然小说中的'“我”并没有给祥林嫂指出一条生活的出路,但是广大妇女的解放问题已经提出来了,令人深思。祥林嫂之死说明妇女解放问题的急迫性和严重性。因此,为那些仍然活着的祥林嫂寻找生活的出路,正是当时的一个艰巨的社会任务。我想,这就是鲁迅写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意图吧。

  再说卫老婆子。卫老婆子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把祥林嫂从一个火炕中推到另一个火炕,看其在火炕中挣扎而无动于衷。她势利,冷默,麻木,不但丧失了感受别人痛苦的能力,而且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别人的不幸。在给四婶讲述祥林嫂再嫁的事情时,卫老婆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卫老婆子对此事很赞赏:一是她认为祥林嫂交了好运。卫老婆子对四婶说:“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二是她夸奖祥林嫂的婆婆倒是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把祥林嫂嫁到深山野坳里去,赚了不少钱,为二儿子娶了媳妇。三是对祥林嫂闹婚,持否定态度。四婶问祥林嫂竟肯依,卫老婆子说:“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厉害……”由此看出,卫老婆子自己虽然也是女人,但也不把女人当作人看待,把女人当作物品可以买卖,把女人当作强者手里的玩物。因此,卫老婆子集中体现了现实社会的特性。

  这两个线索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缺一不可。无“我”则不足以表达鲁迅对旧社会的批判意识,不能够提升《祝福》的思想意义。无卫老婆子,则不足以展现鲁镇这个社会的现实特点,祥林嫂子“半生事迹的断片”则难以连缀一起。

《祝福》鲁迅4

  祝福鲁迅最后一段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24了牲醴25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祝福鲁迅最后一段寓意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祝福》鲁迅5

  鲁迅祝福的主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以后,鲁迅要继续将文学革命推向深入,但却始终摆脱不掉独战的悲哀和孤独彷徨状态。因此,从存在主义角度看,我认为本文借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人的存在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生之谜的困惑,也表现出一种孤独绝望的无奈,甚至一种宿命论的色彩。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选择是毫无支撑点的,我存在,别人也存在;面对着我的自由选择,是他人的自由选择,而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又总是指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于是他人即是地狱,处处都有冲突和罪行,步步都有障碍和陷阱,每个人都成了在荒谬而冷酷的处境中的.一个痛苦而孤独的人。《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她死了第一个丈夫后,便到鲁镇来,在鲁四老爷家做佣人,付出了繁重的劳动代价,得到的却很少,然而她却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说明祥林嫂的人生追求,只不过是希望做稳了奴隶,这一点本身就带着令人沉痛的悲剧性质。可是,就连这样一点可怜的要求都不能永远地保持下去,相反却迫使她一步步走向灭亡。她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当时的世界不允许她存在。细加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力量的迫害,二是自然力量的摧残。一般人都将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归结到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残酷迫害上,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公平的。社会力量的迫害大家已经非常清楚:一是鲁四老爷,二是祥林嫂的夫家,三是鲁家以柳妈为首的女佣人以及鲁镇上的人们。但是自然力量的摧残却很少有人提及:首先是病灾,祥林嫂的两个丈夫都病死;其次是狼灾,祥林嫂惟一的精神支柱──她的孩子阿毛被狼吃掉。上述这五条线索切断任何一条,祥林嫂都有活下来的可能,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祥林嫂的死都归结到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迫害上。实际上,鲁迅先生就是在借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一种孤独与绝望的意识,从而也可以看到鲁迅小说中希望──绝望相交织的悖论主题和反抗──绝望的深层意蕴。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在他的哲学随笔《西绪弗斯的神话》中认为,西绪弗斯敢于承认自己命运的痛苦与无望,承认现实,由此而对折磨自己的力量产生深深的蔑视,这是一种反抗。它意味着人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反抗是潜在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但它既不能震动任何人,也无力改变任何现实。这种反抗的结果是荒诞的,这就是人类的悲剧。鲁迅作为孤独的个体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对黑暗无边的社会现实,常常陷入虚无与绝望之中,然而他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在虚无与绝望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表现出绝望的抗战,这在祥林嫂身上也有所体现:她希望有儿子,可是她的儿子已被夺去了,但她希望死后能看见儿子;她相信死后还要被锯成两半,但又希望没有地狱,不被地狱支配,就去捐了门槛;最后死在鲁镇准备祝福大典之际,表示了她最大的反抗。但这种反抗的结果是荒诞的。

《祝福》鲁迅6

  祥林嫂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可是却又再度丧夫,他的儿子还做了野兽的食物。祥林嫂是一个人生充满着坎坷的人物。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让人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的女性。却被这些人当做物品卖来卖去,先是被她的父母卖,这样还不够,接着又被她的婆婆卖,捆着把她送进了花轿,没经过她的同意便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但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到,祥林嫂是做出反抗的,她额头上的疤痕便是她反抗留下的证据,可是她的反抗不是为自己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她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她想以其被别人的目光杀死,还不如自己自杀死,这样还得个烈女的名声。但让祥林嫂没想到的事,他重新嫁的这个男人很勤劳,对她也很好,这些都给她重新生活的希望,可再度丧夫的悲剧,让她完全丢了魂,她知道这次丧夫意味着什么。别人不仅会说她不坚守贞操,还会说她是克夫相、扫把星。她已经不被这个吃人的社会所容纳了。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完全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着,因为她不用封建礼教禁锢着自己她会死的更快,因为这个社会就是用封建思想杀人的社会,到处是残忍和血腥,道貌岸然只是它的假面具罢了。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她只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可在吃人的社会里她连这点低微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败坏风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看成了一个不祥之物。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这群人完全就是一群没有心肝,没有思想的动物。

  祥林嫂没有抵抗的力量,最终悲凉的死去,祥林嫂的命运被这些“吃人”的人操控着,她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她没有做错什么!因为她的改嫁完全是被这些人所逼迫的,可这些人还无情的把她杀死,他们不能称其为人,只是一群社会的怪胎罢了。

  叙事结构是一部小说布局的纲领,叙事结构的形式对于小说情节的思想主题与展开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面貌,下面就针对《祝福》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的分析。

  一、“归乡”模式的应用

  “归乡”模式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鲁镇的角度来描写小说的主体时间。在文章的开篇中,写到了“我”回到了鲁镇,这次回来并非是为了《故乡》中提到的“寻梦”,而是“早已决计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故乡对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无法融入其中。在鲁四老爷的眼神里,“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时宜,因此,不会在这里久留,在决心要走的时候,却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在接下来,作品通过两条主线来为读者呈现出旧社会的农村,一方面,祥林嫂的发问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澜,另一方面,文章通过“我”旧时的回忆串联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后,“我”开始对祥林嫂的一生进行回顾,虽然文章的主线是以顺序的模式来进行展开,但是却穿插了倒叙的模式,这并不会影响文章的主体,反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为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应用

  在《祝福》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一直以来,鲁迅小说与传统小说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叙述方式的区别,他的小说主要使用的限制性的.叙述,从而将叙述人与作者明显的剥离。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为小说中的“我”,“我”并不是与故事脱离的作者,而是实实在在经历这些事物的人。《祝福》中的“我”实质上是一个旁观者,从始到终,“我”都没有对事件进行判断和评价,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对于事情的叙述就是事实的本体,这不仅仅是叙事内容的客观需求,也是对小说创作史上叙事方法的拓展。

  三、多语叙事模式的应用

  在《祝福》中,大量应用了多语叙事的模式,将每一个故事线索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故事主线的描述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就有效的增加了事件呈现的多面性与立体感。祥林嫂到鲁家做女工时,看到了“夫家的堂伯”,此时,作者以鲁四老爷的口吻描述到:“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不久,这一推想就得到了证实。而“我”是不可能清楚祥林嫂在做女工之前发生的事情,这正好就借鲁家人的口中表达了出来。此外,作者也安排了卫家山卫老婆子这一人物,她成为了联系祥林嫂与鲁家的一个纽带,合理的展示出了祥林嫂的人生经历,这就对祥林嫂未来的人生悲剧奠定了基础。此外,鲁镇的人、四婶、柳妈也或多或少的参与到了事件的叙述过程中,这都是通过与“我”独立的语言来描述出来的,让作品可以表现出一种多角度的叙事模式。从这一层面而言,《祝福》中通过主体事件与多语叙事模式的应用将事件的原始形态生动客观的展示出来。

  在故事中,“我”的存在与多语叙事模式属于一个两面性问题,“我”通过不同角度的补充让故事更加的真实、完整,多语叙事模式则可以对事件中的不同声音进行有机结合,让事件的内部逻辑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看出,“我”并非一个全能的存在,也需要通过不同的语言来了解事件,此外,“我”不可能详细了解事件的细节,文章使用了虚拟视角的叙述模式有效丰富了主体事件,这不仅没有让叙事风格变得累赘,反而让叙事模式变得更加生动、真实。

  四、叙事结构的变化

  在很多小说之中,情节模式都十分的有限,只在少数的篇章中应用了插叙与倒叙的模式,在鲁迅的小说在这一方面就有了很大的突破,他的小说主要以叙述人语言来表达情节,叙述人语言对于鲁迅小说叙事结构转换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叙述的不单单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种状态的变化,在这种状态变化过程中,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下层劳动者精神上的变化动态,虽然没有外部斗争,但是却有冷血的内部斗争,这是人生、社会以及中国社会的悲剧。

  这种审美思维是与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思维相统一的,叙述人并不会着力表现事件的变化,着重表达的是状态的变化,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叙述语言艺术是与小说主旨相符的,这也是鲁迅小说之所以成为名作的主要原因

《祝福》鲁迅7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根据情节和人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

  4、训练学生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1.概括小说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五四运动1919

  二、小说情节概括

  (一)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二)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二)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挖掘其社会根源。)

  (三)讨论:(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要点:封建思想毒害当时社会的人们,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四)概括人物形象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

  向死亡。

  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板书)

  四、布置作业

  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祝福》鲁迅8

  教学重点:

  1、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板书设计:

  封建礼教

  鲁四 四婶 柳妈 婆婆

  初到鲁镇—被逼改嫁—再到鲁镇—乞讨惨死

  祥林嫂

  操作步骤:

  1、出示文章的主人公“祥林嫂”。

  2、明确文章的故事情节,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出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初到鲁镇——被逼改嫁——再到鲁镇——乞讨惨死(完成教学重点一)

  3、引导分析祥林嫂的死因。帮助学生归纳:死于贫穷、悲伤、恐惧、绝望、孤独…… 从而证明祥林嫂清白无辜,对自己的死不负任何责任。

  4、重点分析:谁为祥林嫂的死负责。指出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 四婶 、 柳妈 、婆婆…… 分析后明确,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5、总结分析:祥林嫂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与戮杀。标出“封建礼教”(完成教学重点二)。

  6、延伸: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是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的最大障碍。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最终将走向衰亡,走向毁灭,走进坟墓,千百万劳苦大众必将成为他们的掘墓人。标出坟墓的形状。

  板书设计说明 :

  本板书采用图形式,把社会环境(封建礼教)设计成一座大坟墓,主人公祥林嫂处于最下层,中间依次是其他几个人物鲁四、 四婶 、 柳妈 、婆婆,最上面是“封建礼教”四个大字。目的是揭示封建礼教对祥林嫂,对所有鲁镇人的残害和扼杀。

  依照文意:祥林嫂之死,按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展现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祥林嫂的死,谁该承担责任。再依次分析鲁四、 四婶 、 柳妈 、婆婆等人该什么责任,从而明确封建礼教上杀人凶手。

《祝福》鲁迅9

  1.下面这段文字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段文字有叙述,有描写,也有议论。刻画祥林嫂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①“可恶!然而……”②“可恶!”③“然而……”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两次“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

  ①第一个“可恶”对大白天在面前抢人表示气愤,认为有损鲁家尊严。②第二个“可恶”是对卫婆子发泄怒气。③两次“然而”认为婆家抢人也有理,表露了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和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思想性格。

  3.指出下列三句话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①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②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③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④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①比喻。突出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性打击之后,胆小、恐惧、怕见人的心理状态。②拟人、反语。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③反复。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④顶针。不但表达紧凑,语言连贯,而且突出了鲁四老爷虚伪和顽固守旧的性格。

  4.试归纳作者对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肖像描写的作用。

  表现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旧中国的女性。

  5.作者写到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时“眼角上带些泪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遭受重大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

  6.作者第三次写祥林嫂肖像突出了“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祥林嫂已极度悲哀,完全麻木,濒临死亡。

  7.三段描写重点突出了鲁迅说的“画眼睛”的方法,从祥林嫂的眼神变化中,告诉了人们什么?

  通过眼神的变化暗示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封建势力的迫害摧残下一步步走向死亡,从而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势力吃人的罪恶,启示人们起来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

  阅读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8—12)

  8.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段文字主要写了鲁镇年底“祝福”景象,与小说开头形成呼应,以乐景衬哀景,与文中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形成鲜明的对比。

  9.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清新明快,或幽默讽刺,或沉郁悲哀,结合此段文字具体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祝福》中的语言是沉郁悲哀的。作者选择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例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天色是“愈阴暗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全无美感,“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写的是新年的气象,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悲哀,乐景不乐,只让人觉得沉郁。

  10.全段透过“我”的感受描写了祝福景象,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11.“我在蒙胧中”,

  ①“隐约听到”了:远处联绵不断的爆竹声。(不超过10个字)

  ②感受到了:联绵不断的爆竹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感到懒散和舒适,且扫除了白天的疑虑。

  12.“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作者以这样的语言收束全文,其美学价值在于:(不超过35个字)

  与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的惨象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

  为说明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拉开序幕;同时凸显了鲁四老爷冷漠无聊、顽固守旧的思想和性格。

  14.在“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这句话中,“中人”的含义是什么?指的是谁?“大概也就姓卫了”体现了鲁镇人对祥林嫂怎样的态度?

  指中间人,即介绍祥林嫂到鲁家的人,是卫老婆子。鲁镇人不在乎祥林嫂到底叫什么名字,一来因为女人本来就可能没名字,二来一个干下活的人,没必要知道名字。所以他们并不深究。

  15.祥林嫂从夫家逃到鲁镇后,成了鲁四老爷家的仆人,“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为什么祥林嫂反而倒满足了呢?谈谈你的'理解。

  祥林嫂的能干在这段记叙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超乎寻常的工作负荷(“竟没有添短工”表明这工作远远不是一个人能干下来的)并没有给祥林嫂带来抱怨,相反却是满足。这恰好是一个伏笔,下文“她诚然是逃出来的”,告诉我们,就算是在鲁镇这么繁重的工作环境下,也远比在家要幸福得多。

  16.文章中有一段“抢人”的描写,鲁四老爷对此的评价是:“可恶!然而……。”你怎样理解这个评价。此后,卫老婆子又来访,鲁四老爷又说了一次“可恶”“然而……”,这跟之前所说的那次含义相同吗?

  “可恶”的是祥林嫂的婆婆竟敢串通卫老婆子,大白天公开抢劫鲁府的佣人。这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着实可恶,因此要训斥;“然而”表示转折,可她们的作为又是族权范围之内的事,难以公开斥责。这里,训斥也好,转折也好,都反映了鲁四老爷满脑子的封建家长思想,尊崇族权。第二次说的“可恶”意思是对卫老婆子串通抢人之后,还敢登门的行为表示不满;第二次说的“然而”意思却是埋怨卫老婆子,毕竟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仆人太不好找了。第二次说这样的话,表明了鲁四老爷作为地主特有的小气。

  17.文章中两次描写了祥林嫂的“微笑”,请找出来,并比较这两次微笑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结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经历,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18.小说中写到卫老婆子去鲁家拜年,谈到祥林嫂被迫再嫁奋力反抗的情形,四婶反复问了两遍“后来呢?”请问:(1)这是否说明了她对祥林嫂的关心?(2)为什么?(3)后来为什么她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了?

  (1)不是。(2)四婶追问“后来呢?”是为了满足自己关于女人反抗男人的外奇心,尤其是祥林嫂还是个“回头人”,在卫老婆子已经说到祥林嫂起不来了之后,还要追问“后来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的爱打听男女私事的阴暗心理。(3)听到祥林嫂过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后,祥林嫂本人就没有什么令四婶好奇的东西了。此外,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大户人家一般不对普通老百姓太多关注。

  19.文章的结尾描述了一派平和、安详的祝福景象,作者这么写的意图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沉重的封建礼教没有因为祥林嫂的死亡而有所消减,揭示出封建迷信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20.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作者对祥林嫂这一类中封建礼教之毒而死的劳动妇女的深深同情,是对她们未来命运的祈祷和祝福。

  阅读两段文字①第三段和②P114的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21—23)

  21.比较文字(一)(二),准确描述祥林嫂的容貌变化。

  脸色由青黄带红变成黄中带黑,乌丝变白发。

  22.试着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祥林嫂的这种变化的。

  生活的压迫。逃到鲁镇却无法安身做人,孩子被狼吃掉,因为嫁过两个男人受到歧视,捐门槛赎不能受到承认。容颜的摧残,显示了祥林嫂人生的道路已经很渺茫。

  23.文字(二)说“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说明了祥林嫂怎样的品格?是什么原因最终促使她变成“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勤劳,能干。就算一个能干的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也会变得毫无用处。同样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浸淫,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的悲剧,却可看出鲁镇人心中的麻木和冷漠,并且他们对这种冷漠习以为常。

  24.祥林嫂临死前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

  临死前对“魂灵”、“地狱”产生的种种疑惑,说明祥林嫂对自己悲惨命运已产生了一定的反抗意识,但只是朦胧的,带有迷信色彩,因而也是自发的、软弱的。

  25.“我”的答话起了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同情她并想安慰她,却起到了相反作用,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恐惧,加速了她的死亡。“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

  26.为什么说祥林嫂对“魂灵”又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希望其有”是封建迷信思想,想要在阴间见到儿子,“希望其无”是害怕死后被两个丈夫分尸。

  阅读P114的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27—30)

  27.①玩物:和祥林嫂一样命运悲苦的贫穷受欺的人。

  ②活得有趣的人:鲁四老爷一类的富人。

  ③无聊生者:像祥林嫂这样贫穷无靠、难以活命的人。

  ④厌见者:鲁四老爷之类的封建统治者、卫道士。

  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反映了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这一切都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也烘托了“我”对祥林嫂命运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之情。

  28.“想”字后所涉及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祥林嫂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恶。

  29.前三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哪些作用?

  (1)以静衬动,为“我”的浮想提供契机;(2)以自然景物的寂寞,暗示社会环境的冷酷。

  30.最后一句应该怎样来理解才正确?

  这是“我”的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31.赏析下列句式的特点,并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空的”、“下端开了裂”,是定语后置句(倒装),表示强调,突出了祥林嫂忍饥挨饿和沿街乞讨的艰辛。

  (2)“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用了感叹句、疑问句和设问句式,表明“我”先是惊异,后是支支吾吾,怕负责任的心态。

《祝福》鲁迅10

  一个彷徨又无助的身影,一个单薄又模糊的身躯,无力地向前,最终又无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这句话时而盘旋耳边,真切刺骨,时而遥远渺茫,漂浮虚幻……

  是谁在黑暗中叹息,是谁在彷徨中挣扎?一个身影的逝去,却带来了无尽的深思。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漂浮其间,无奈独流水……

  祥林嫂——一个旧社会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经历了不平凡的伤痛,弱小的身躯支持着沉重的压力,经历着时代轮回,四季交替,在凛凛寒风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死亡,永远沉睡在厚厚的积雪之下。

  祥林嫂怀着对世界的`渴望来到了人世,却带着无尽的愁苦古都离开了。怜悯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对社会的评判。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样是生活在旧社会,同样是受尽煎熬,同样是艰难的朝向远方,满满的逝去,留下一个沉痛的身影。这与祥林嫂惊人的相同。封建社会的腐朽,还有那艰苦挣扎的农民,一声声无奈的叹息,随着一个王朝的灭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点踪迹。

  当清晨的风刮起第一粒沙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像电视画面一样,不自然扭动了一下,立即转向原貌,云依旧飞。风依旧吹,但我们都隐隐约约地感到这一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了。

  朝露昙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为虚无,东流水去无从返,倚心惊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问苍天此生何必?

  怅然若失,仰观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闭塞阻明月。一饮壶觞千滴醉,点滴心头,一语忧伤归空尽,只留一颗晶莹泪,悬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