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2 00:25:46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

  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1、材料: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2、步骤: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 高中生物,三支试管的条件,除温度外均相同。3号试管处在60℃的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大,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后不会变蓝。2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100℃, 这样高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1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O℃,低温抑制淀粉酶的活性。所以2号和1号试管中的淀粉都没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后都会变蓝,此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过低或过高pH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不能使过氧化氢分解,没有氧气产生而1号试管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使木条复燃。

  实验2

  实验现象记录如下: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3号试管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这样的pH环境中,淀粉酶失去活性,不能使淀粉分解,所以试管中加人斐林试剂后并无砖红色沉淀生成。1号试管内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这样的pH适于淀粉酶发挥催化作用,所以淀粉被分解并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pH,pH偏低或偏高都能影响酶的活性

  例、①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足够,其它条件固定的条件下,反应系统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质及其它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因素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如下图①所示。

  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度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如下图②所示。

  ③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一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会失去活性。其特点如下图③中曲线变化所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PH时活力最大,这个pH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④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酶促反应速度不仅不再加快反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定温度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为这种酶的最适温度,如下图④所示。

  高考状元笔记:生物课堂“三记三不记”

  罗远航(清华经济管理学院 贵州省理科)

  对于的记笔记,是有效的。在学中,主要有阅读笔记、听讲笔记和观察笔记三种。 (1)阅读笔记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2)听讲笔记: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另外要学会总结: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高一。在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安徽理科状元张晨光的战略

  我认为学习关键就是掌握正确。就我的体会有这么几点:一要认真学习,二要善于归纳总结,三要勇于创新。认真学习,主要是指课堂上讲课时要高度集中,要绝对100%掌握课堂上所讲授的,并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我的课堂笔记是的“双栏笔记”,笔记的每页分为左右两栏,右栏记录的是讲授的课堂内容,标注重点,左栏记录的是及时的自我领悟及易错易混的提醒等,比如,生物学概念、原理等等。在保证课堂 45分钟效果的同时更要学会自学,每天要根据自身情况抽出时间,有针对性的自学,主要为课前的和课后巩固加深。善于归纳总结,从大的方面,要及时总结自己的,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冷静思考,认真地找出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并及时改进提高。以具体细节上,要认真找出自身短缺处,并采取实效的方法及时改进,我的经验做法就是自己总结归纳整理出三个“宝典”。宝典一:易错题集锦。就是平时注意归类整理,把一些自己学习、中易错题集中到一起,仔细分析好错因,记录好题目正误的两种做法,特别注意将错因相同、相似的错题认真分析。宝典二:好题索引。将平时学习中,遇的好题(对自己启发比较大,可能性很大的题目)集中归纳整理,并用单独的本子标明页码、题号,以备查用和学习。宝典三:分析汇总。我把生物学分为10专题,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每一次都是对自身所学一次检验,因此我平时就养成总结每次考试得失的好习惯,考得好主要得益什么原因,考得不好失利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并归纳整理各个专题之中,用时随时可以找到,方便快捷,也节约时间。通过每总结一次,就能更提步。勇于创新。勇于创新可以说是我的主要特点,解题时不能拘泥于老师讲的老方法,有时要勇于突破常规,转换视角解析。这种另辟蹊径逼近目标的方式和做法,可能一时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也可能会造成平时考试一些不必要的失分,但却能提高我的品质和钻研求证。要找出适合自身的思想方法,特别要注意将思想渗透到解题过程中,从多解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怎样才能有效的学好高中生物呢?

  1.首先用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有一下几种观察方法供大家参考

  (1)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2)顺序观察 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从观察方位上来说,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花形、花色,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3)边思考边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带着问题观察,边思考、边观察。

  (4)动态观察 对生物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生殖发育的观察都属于动态观察。动态观察的关键是把握观察对象的发展变化。例如观察根的生长,在幼根上等距画墨线后的继续培养过程中,重点就是观察各条墨线间距离的变化,从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长的结论。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及技巧

  有两个,一是归纳,二是做题。

  首先讲讲归纳,这是我个人最推崇的方法。因为我这一年花在比赛上的时间很多,没有严格地按照的进度很系统的,但归纳帮助我将系统的整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的生物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我的时候做了全部自己写的那种归纳,上高三不久,就在优化设计上对它给出的框架做了补充。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课本是最最最根本的 高三,大家一定要三本课本读的滚瓜烂熟。

  习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前认真察看就可以了。

  在做好了以上两种归纳的基础之上,便做着两种归纳的归纳,也就是特殊知识点的归纳,把基本知识中一些自己掌握不好的、易忘的、易混淆的、难懂的、有代表性的和特殊的知识点或例子另外抄写来,还有把习题归纳中常错的、易错的、常考的、特殊的知识点也一起抄下来,这样就组成了特殊知识点归纳。平时在听完课,做完习题后应该着重做基本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归纳,而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应该先看一边书本,再看一遍知识归纳,一边看一边把重点要点写下了——也就是做特殊知识归纳,最后就只看这本特殊知识归纳。如果时间允许,边看边把记不住的打上记号,到了最后的最后就只看有记号的。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知识点过一遍了。懂的看一眼就行了,因为这些知识本来就烂熟于心了;而不太有把握的,经过这样抄一遍,看几遍也都攻下来了,所以上考场的时候就可以信心百倍了。我前两个星期就是先花了一个星期把书本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做了特殊知识归纳,然后接下来那个星期就看特殊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归纳(我是看卷子的)。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的解读

  “生物科学与社会” 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3个选修模块之一,该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1 学生学习本模块的目的意义

  迅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而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意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物质生产的效率。例如,粮食新品种的发现和培育,使粮食产量显著增长。再如,由于病毒学、细菌学和酶学取得了决定性的进步,生物工艺学出现了飞跃,可以利用培养细菌、酵母和细胞,控制其新陈代谢和生物合成能力,从而合成特定的物质,使得药物、食品等的生产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效率极大提高。但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产生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等问题,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甚至还会带来人际关系的淡漠,伦理道德水准的下降等负面作用。因此,人们不再盲目地崇拜科学技术,不再相信科学技术的进步能自动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问题,而是认为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受到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互动关系。

  作为提高公民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认为应当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在为他们将来成人生活和工作的准备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生物学教育应当强调对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全面了解,这不仅包含理解生物科学思想,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还包括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贡献以及社会对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造成的影响,乃至认识生物科学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设置本模块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惟有如此,才能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利益问题,以及意识到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运用生物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和决策。

  2 本模块内容要求的阐述

  本模块下设4个主题,分别是“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和“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每个主题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各个主题的要求如下。

  2.1“生物科学与农业”主题

  农业是人类最早从事的一种劳动。纵观历史,在初始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游猎和采集野果,在自然界中寻找动物和植物作为食物。经过几千年的狩猎和采集后,人类学会了种植植物和圈养动物,以提供稳定的食物和供养更多的人口。同时,逐渐形成了耕作、灌溉、施肥等促使作物生长的作物栽培技术,以及捕获、驯化、育种和饲养等动物养殖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着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方面发展出越来越先进的技术。通过本主题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理解:人类通过繁殖控制、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植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控制等技术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又不断地探索和采用与环境更为和谐的农业生产技术──绿色农业;设施农业是多种技术的集约使用,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标准》认为,认识和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对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还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迅速减少,并改变着社会的分工和人们的生活。

  《标准》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地的调查、讨论和参观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通过调查当地一种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通过参观设施农业,认识生产流程的设计过程,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并关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所造成的影响。

  2.2“生物科学与工业”主题

  生物科学和技术在工业方面的应用早期主要集中在酿造工业,旨在利用微生物发酵获得食品和原料等产品。随着大规模纯菌培养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抗生素工业的带动下,发酵工业和酶制剂工业大量涌现,发酵技术和酶技术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制革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使得人类能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改变生命的形式,产生了现代生物技术,并在医药、化工、材料采矿、能源等工业得到广泛的利用,推动一系列新产业群的发展。另外,生物科学和技术在仿生工业方面也获得极大的成功。设立本主题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理解: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各种食品,并发展出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酶具有高效的催化能力和高度专一性,经过固定化等技术处理,酶在工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利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工程菌发酵能生产多种人用蛋白质药物和疫苗。

  由于学生可能对生物科学和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比较陌生,因此,《标准》建议教师应结合生活中使用到的生物科学和技术产品进行教学,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相关技术在本地工业中的利用。

  2.3“生物科学与健康”主题

  生物科学和技术在人类保健和健康事业中有着最直接的利用,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和技术使得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不断发展出新的技术和手段。考虑到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有关疾病预防方面的内容已经有相当的了解,为此,着重介绍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一些应用。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希望学生能理解:避孕的原理和方法;基因诊断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它能提供与疾病有关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预示可能存在的危险等方面丰富的信息;随着对免疫系统认识的深入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移植变得越来越普遍,不为免疫系统排斥的新型耐用材料也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解决了不孕问题,但也引起伦理上的讨论;基因治疗能改进许多疾病的治疗途径,并处在不断地发展成熟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原因,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抗药性的增强。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学生开展相关问题的深入讨论;应利用多种媒体,向学生呈现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人类保健和健康事业中的作用,以及伦理和道德等社会因素对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制约,为学生理解和在未来参与社会决策奠定基础。

  2.4“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主题

  环境保护是生物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考虑到学生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具有相当的认识,在本主题中,从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出发,着重探讨个人行为和社会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希望学生能理解:生物性污染的类型及危害;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输人能量、矿物和水,要为合成新产品(如树木、花草和谷物)提供足够的能量,还要使旧的残余物(如落叶和生活垃圾)充分地再循环,当输人的资源不充分或人类的行为和技术破坏了这种平衡,生态和环境就会失去平衡,造成循环终止、浪费和土地沙漠化等后果,因此要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并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标准》希望教师更多地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或典型的案例出发,引导学生从相关的生物学原理出发,深入思考个人行为和社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思考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以及技术的不当使用所造成的后果,探讨人类社会如何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地发展。

  3 模块的主要特点

  3.1 突出生物技术教育

  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生物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生物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生物技术的突破为生物科学提供新的问题和研究手段,推动生物科学迅猛发展。因此,生物技术应当成为生物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在课程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为此,本模块着重选择了在农业、工业、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和疫苗的生产原理”、“器官移植”、“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等等,目的旨在拓宽学生生物技术视野,增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2 强调人文精神培养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如环境危机、生态灾难、人口问题、战争等等。这些社会问题和人的危机,使人们对仅通过科学和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产生了怀疑。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归根结蒂是社会价值的缺失和偏颇所致。这主要是因为同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相比,人类总是显得在道德上、认识上的准备不足,即人类还不知道应当如何支配自己,并且还不知道应当尽多么重大的社会责任的时候,却已经被赋予更多的支配大自然的力量了。因此,生物学教育不仅要强调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还要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间的关系,参与社会价值观的调适,以促进大众对科学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为此,本模块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关注“绿色食品的生产”、“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有利于环境的消费行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并为学生理解和在未来参与社会决策奠定基础。

  3.3 具有可选择性

  为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高中生物学课程力求成为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本模块在两个层面上实现课程的选择性。首先,模块中的每一内容标准都不是一个知识点,而是涵盖面较广的内容主题,如“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简述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这种提纲挈领式的内容标准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都留出极大的空间。教材编写者或教师都可以根据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素材或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标准的要求。这将有利于教材的多样化和教师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其次,在本模块的内容要求上留出了选择空间。例如,在完成必需的36学时前提下,城市学生可以不选或少选“生物科学与农业”这个主题的内容,农村学生可以不选或少选“生物科学与工业”这个主题的内容。这同样为教材编写提供了空间,也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学生的需求。

  4 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建议

  《标准》建议教师应将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所有教学工作的中心 高中化学,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形成观念。同时还应进行个别化、个性化的教学,认同学生间的差异性。

  4.1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有效学习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标准》希望教师应注意改变以往从概念到概念、从技术到技术的灌输方式,采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实例出发,注意把一些生物科学和技术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等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

  4.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形成深刻理解

  同时,《标准》建议教师还应把学生视作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如引导学生开展“调查当地主要农作物一种病虫害的防止措施和效果”、“讨论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等相关的调查、讨论和探究活动,并要求学生在问题及议题的研究学习上能共同合作。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有关概念,丰富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的感性认识,还能使学生学会通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认识生物科学技术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参与有关的社会决策奠定基础。

  4.3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积极评价学生的进步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标准》希望教师能运用多种教学评价的方式和工具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应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选择评价方式和设计评价工具时,应注重学生应用科学概念及过程来解释个人及社会问题的意愿和能力,关注学生理性思考和决策能力的形成。

  新高三生物指导:新课与旧知并举

  根据近三年的教学实际,我们已形成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即把全年的教学时段划分为三段:第一阶段,选修本的新课,在其中穿插必修本的相关章节的;第二阶段,必修本和选修本的第一轮全面,按章节顺序进行;第三阶段,必修本和选修本的第二轮 高中学习方法,按专题分类进行。下面我谈谈在第一阶段的中同学们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新课学习时做好

  选修本的编排是分专题进行的,不像必修本的各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系统性不明显。但其每一章都可在必修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点,它是对必修本的延伸和拓展。同学们做好预习工作,一方面可以了解该章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以及与必修本相关点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对必修本进行复习。例如: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涉及到必修本第一章“蛋白质的功能”、第三章“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第四章“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内容,如能在预习新课时复习这些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对概念的识记、理解和应用

  在生物学的各种题型中,都贯穿着对概念的考查,包括对单个概念的理解、应用,对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及应用等。这就要求同学们做到认真听讲、细致读书、仔细做题、及时反馈。因为学习主要是由知识的输入、贮存与输出三个过程组成的。知识输入包括、阅读和理解,知识的贮存靠实现,知识的输出是指知识的再现和运用。平时的习题训练和就是知识输出的体现,要提高成绩,必须加强、阅读、理解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采取适合自己的,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切记要重质不重量,不必强求书读了多少遍,题做了多少本,关键在于通过这些形式,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三、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

  选修本中有许多与生物科学技术新进展相关的内容,比如:生物固氮、杂交水稻、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核移植技术、发酵工程等,这体现了生物教学不是囿于教材与大纲,而是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同学们对这些知识要加强关注,从中找出相关生物学原理,这样既拓宽了知识面,又能够对知识应用的情况加以检验。

  高三生物复习方法及思考

  在全面推进素质的今天,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X”形式中无论“X”是文理小综合还是文理大综合或是单独150分,都离不开以立意这一主题。为此思路应坚持以说明和大纲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高考中题目的立意和表达形式的新变化,加以认真,重视培养的为的目标。

  1、注重基础的梳理,形成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和回顾。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

  2、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

  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3、贴近生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更好的接受知识,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

  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

  4、突出比较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等,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5、强化材料题的复习,利于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

  教学中我们没有忽视给材料题、给信息题的复习,精心选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细心阅读给出的材料,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这种创设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题,打破了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格局,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

  备课时常提醒自己: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和受控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设置问题梯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更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复习教学中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认为实验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如,给一定浓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请设计一个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来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顺着题意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活动、认知水平,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质疑思维不断深入,形成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并指导学生对语言组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培养。课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实验教学,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演示实验、教师指导下的验证性实验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性实验,高三,进一步给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的设计型实验;从教师指导下的实验现象观察、学会分析和解释现象,过渡到自己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在实验中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进而为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了等、靠、背的“恶习”,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问题的方方面面。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07-0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06-25

网页设计的课程教学探究论文07-12

影响女性生育的因素总结07-02

《启动我们的探究之龙》优秀教学设计07-19

网页设计教学的创新探究的论文07-12

《威尼斯的小艇》探究型教学设计07-22

关于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总结09-1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07-19

茶馆室内设计识图教学探究论文07-13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