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向生命鞠躬》教学设计

《向生命鞠躬》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1 20:47:13

《向生命鞠躬》精品教学设计

《向生命鞠躬》精品教学设计

《向生命鞠躬》精品教学设计

  《向生命鞠躬》教学设计

  执教者:朱春霞

  教学目标:1、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蚂蚱顽强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3、圈划文中重要的词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蚂蚱顽强的精神,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方法:综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板书:《向生命鞠躬》

  2、题目中有一个动词——鞠躬,这可是个很不寻常的动作。想一下,鞠躬这个动作通常是表达怎样的感情?

  明确:尊敬

  3、看了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明确:谁向谁鞠躬?

  为什么鞠躬?

  4、好,我们就从文章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 初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

  要求:⑴ 编写小节序号

  ⑵ 了解课文大意

  2、谁向谁鞠躬?

  明确:我向一只蚂蚱鞠躬。

  3、有没有同学见过蚂蚱?

  明确:蚂蚱,生活在夏天的田野中,东窜西窜的,到处都是。

  4、一只蚂蚱,多么平凡渺小的一个生命,向它鞠躬?作者似乎有些大惊小怪。我也见到过不少蚂蚱,反正我是从来没有向它们鞠躬过。你们觉得呢?

  明确:文中的这只蚂蚱并不平凡,甚至可以说它很伟大。

  三、 分析文中蚂蚱的形象。

  1、文中的这只蚂蚱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

  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明确:生存环境:萧瑟的初冬

  (“惟一”“倔强”)

  遭遇:被草杆穿过身体

  又被草杆穿过身体

  精神:顽强

  3、这三点中,哪一点最重要?

  明确:第三点,它是本文中心的一部分。

  4、另两点与第三点也是一脉相承。让我们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5、请一位学生朗读第2、3两小节。

  6、作者称它是“惟一”“倔强”活着的蚂蚱,仔细品味这两个词语,你觉得它们体现了这只蚂蚱的什么特点?

  明确:生命力顽强。

  7、学生快速浏览第4到第10小节。

  8、这一部分内容与顽强精神有何联系?

  明确:遭遇到这两次突如其来的不幸后,蚂蚱的逃生经历体现了它的顽强精神。

  9、教师小结。

  明确:所以,这三个特点是一个整体,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只蚂蚱的顽强。

  四、 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1、随着文章的深入,作者由外而内地给我们展现了蚂蚱身上的一个又一个特殊之处,而作者的情感也随之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让我们到书本中去找一找,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在哪几小节中体现?

  明确:惊讶、漠然、好奇、震撼。

  2、让作者惊讶的是什么?

  明确:在初冬的山上,一切生命活动似乎都已沉寂,但这只本应在夏天活动的蚂蚱却还活着,让作者感到惊讶。

  3、学生默读第4、5两小节。

  4、这两小节写了蚂蚱第一次被我用草杆穿过身体,你们看后觉得怎么样?

  明确:残忍、可怜……

  5、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残忍,把一只蚂蚱活生生地穿在了草杆上?

  明确:为了防止蚂蚱逃跑;因为蚂蚱是害虫。

  6、推测一下,作者当时应该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漠然。

  7、蚂蚱逃脱后被作者第二次穿上了草秆,这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好奇。

  作者很好奇,他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方法逃跑。

  8、之后,面对他看到的那一幕,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震撼。

  9、作者之所以感到震撼,是因为他目睹了一个奇迹。

  那是怎样的一个“奇迹”,你们看懂了吗?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一张示意图。

  10、请一位同学把第10小节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11、看到这样的场景,不仅作者深受震撼,相信同学们也挺感动的。圈划这一小节中最打动你的词语或短语,并简述理由。

  12、学生交流。

  13、全体学生朗读第11小节。

  五、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1、实际上对这只蚂蚱而言,逃不逃生的结果都一样,反正都是死,它这样痛苦而死是否值得?谈谈你的理解。

  四人小组讨论。

  2、选派代表交流。

  3、教师小结

  明确:生命是非常美好、珍贵的东西,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但是,老师觉得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比如自由,比如正义、比如信念,比如……

  如果生命不承载这些高尚、有意义的东西的话,它也只是一张白纸,毫无价值可言。正如闻一多所写的,“生命是张……”

  学生背诵。

  4、文章题目为什么是《向生命鞠躬》?能否改成《向那只蚂蚱鞠躬》?为什么?

  明确:更具有广度和深度。深度:这只蚂蚱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一种叫顽强的精神鞠躬;广度:这只蚂蚱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一切顽强的生命鞠躬。

  回家作业:你是否为那只蚂蚱而感动?你是否为那种顽强精神而感动?那只蚂蚱已经死去,那就让我们为它立一块墓碑吧,请你用一二句话,为它题写墓志铭。

  课后反思:

  对于渗透“两纲”教育来说,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就有着人文性,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就受到其影响和教育。如这篇《向生命鞠躬》,作者的情感态度明确强烈。我引导学生紧随着作者的脚步,对那只蚂蚱的认识不断深入,和作者一起由惊讶漠然到好奇再到震撼,较真切地体会到文中蚂蚱的顽强的精神。接着,我由此展开,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并结合之前刚学过的闻一多所写的《色彩》,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课后布置的作业也是围绕着对顽强精神的理解而进行的,让学生加深体会。应该说,这节课上得效果是不错的,从学生回家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对课上所说的顽强精神和生命的意义是很能认同的。

  《向生命鞠躬》课堂教学实录

  自主推荐课《向生命鞠躬》课堂实录

  双龙中学 李素华

  师1:.中国农村有句俗话:“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多高”,指的是秋意渐浓,天气凉爽,蚂蚱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直至死亡,而今天这个故事中的蚂蚱却顽强的活到了初冬,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到初冬的一座荒凉的小山上去走一走,看一看这只顽强的蚂蚱,今天我们学习....

  生:《向生命鞠躬》

  师1:读到这篇文章时候,我深深的为蚂蚱的顽强的生命力震撼着,所以我们耀星组选择了这篇文章,相信大家读后也会为之震撼的。

  师1:看看我们的阅读目标吧,齐读一下第三的核心目标。仔细阅读目标链接中方法哟。

  师1:看看你们的自主预习的效果吧,哪个组来展示?

  幸福组:展示重要的字词。

  团结组:补充重要的字词。

  自信组:也补充了重要的字词。

  师2:给每个展示的小组评分,重要的字词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从字音、字形、和词义(尤其要根据语言环境理解)来积累。

  师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烈火组:我在带儿子爬山捉到一只蚱蜢穿起让儿子玩耍,结果蚱蜢两次逃生让我和儿子为之震撼。

  黑峰组:应该加上时间初冬,还应说是为蚂蚱顽强的生命震撼二鞠躬。

  师3:给展示盒补充小组评分。

  师3:嗯,概括故事应该抓住记叙的要素。朗读展示你感悟最深的片段吧。

  自信组:展示朗读。

  阳光组:展示朗读。

  师4:给每个展示的小组评分。

  师4:朗读必须把握好朗读的技巧。

  师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学案上的。问题,形成组内解读成果,再抽组进行班级展示和抽组开展评价。

  生:分组分工在组内学习。

  师1:展示问题1.当我捉住并穿起蚂蚱让儿子玩耍, “我”做得心安理得,后来情感态度却不一样了。从“我”对蚂蚱称呼的变化,说说“我”和儿子对蚂蚱态度的变化。

  幸福组:展示交流了表格中的空白。

  阳光组:给幸福组打分并做了补充更正。

  师:称呼害虫时候没有惊喜的情感的。

  师1:展示问题2:我对蚂蚱弯腰鞠躬是因为蚂蚱的怎样具体表现?(请抓住具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按照目标链接里句式来赏析交流)

  团结组:歇一歇,停下来歇一歇。可见蚂蚱的很脆弱了。他还顽强的抗争。

  自信组:死死抱住,为生命顽强挣扎让人震撼。

  幸福组: 麦秆渐成弓形,蚂蚱分离的顽强让人震惊。

  烈火组:1腿一松, 滚落,蚂蚱拼搏到最后,挣脱束缚,死去了。可见它的顽强的生命力,所以我鞠躬。

  师:对,滚落了之后,它的生命就走向了一个尽头。那么我们看蚂蚱在抱、爬、跳、歇、滚落之后,它走向了死亡,仅仅从这些吗?文章中是否还能找到另外的文字?

  生:第九段“爬、跳”(师板书:跳)

  师:我们要注意这些修饰语,“间或无力”地“跳”,间或无力,我们感觉到它已经收到了重创。那么它在“爬跳”的时候,“我”在干吗?

  生:我点着二支烟,眺望远景。

  师:是,眺望远景,那么当时“我”的心理有什么感受?(师板书提示:心理)先请坐,还有其他同学吗?

  生1:好奇,想看一下蚂蚱是怎么逃生的。

  师:哦,好奇。一开始是好奇,那接着呢?随着蚂蚱的这一系列动作,“我”的心理一直都是好奇吗?还是说?

  生:后面发生改变。

  师:怎么改变的?

  生:从好奇到了敬佩。

  师:他直接从好奇到了敬佩,是吧?

  生:哦,还有震撼。

  师1:展示问题3.我向这个顽强的生命鞠躬,对不对?我把他穿过一次,逃了再抓来再穿一次对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幸福组:鞠躬是对的,穿起也对,因为他是害虫。

  雷火组:害虫也是生命,不应该穿起的,

  幸福组:既然是害虫,死也五所谓呀。

  团结组:是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都应享受在美丽的大家园啊。

  幸福组:是生命都值得尊重。

  师1:用你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吧。

  生1:朗诵生命的名言

  生2:朗读生命的诗歌。

  生3:朗诵生命的名言。

  生4:朗诵自创的诗歌。

  生5:讲述生命的故事。

  生6:唱起生命的歌曲。

  生7:用身体语言和有声语言结合展示。

  师1:总结本节课。

  师:像蚂蚱那样具有顽强精神的生命是值得我们诚挚的敬意,老师觉还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比如自由,比如正义、比如信念,比如……如果生命不承载这些高尚、有意义的东西的话,它也只是一张白纸,毫无价值可言。我们自己是生命之帆的舵手,如何航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师:总结这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师:整篇文章的学习就要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希望以后大家还有机会交流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个引导和总结也未免太简单,难道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作者对生命敬畏之情哪去了?语文课堂互动也是要以文本为依托的,难道这篇课文的主旨就是告诉学生看问题要从不同角度?这是典型的架空文本的总结。)

  综观这堂语文课,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起码是低效的,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互动的实质没把握准。像这样打着“互动'旗号的控制普遍存在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是程式化的师生互动形式多样,最常见的是教师一呼,学生百应。如教师光说出上半句,学生接下半旬;或者教师习惯性地以“对不对?~好不好?舢是不是?'等方式发问,学生无需任何思考,甚至可以不去理会教师究竟问的是什么问题,就以机械地用“对”‘‘好~‘是”等来对付。这样的互动,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碰撞,导致互动流于形式。

  2、方法上单一而无意义。这堂主要采用的就是问答法,当然教师也试图用上讨论,但都开展不起来。比如在教师抛出“同学们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时,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没有引发学生之间的互动。

  3、教师过于按照自己的预设来上课。表面看来,是教师在让学生说,可是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教师生怕学生会“走轨'。缺乏对互动生成性的挖掘。

  实践中,课堂互动活动的低效性直接表现为或者是学生在互动活动中不动,对教师的要求反映较冷淡,或者是气氛虽然活跃,甚至教师和学生看起来都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没有深度,也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层体验和思考。换句话说,就是无法在互动中“给学生一种理智的欢乐一一种经过思考后豁然开朗的情感体验

  《向生命鞠躬》阅读练习及答案

  向生命鞠躬

  李志林

  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工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

  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剩下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寥的山上,更多感受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

  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我蹑手蹑脚地靠过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或孱弱,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这只周身呈土褐色的蚂蚱因惊惧和愤怒而拼命挣扎,两条后腿有力地蹬着。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必被它逃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身体的末端捅入,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它用前腿揽刮着,那是它的血。

  我将它交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的,是害虫。”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它盯视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新鲜,或许他在指望从土里刨出点什么东西来。

  我点着一支烟,眺望远景。

  “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

  我扭头看去,见儿子只握着一根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寻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未找出两步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又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子旁边注视着。我要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竟能逃跑!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的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不放。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和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而已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逃生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在目睹着一个奇迹,一个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当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蹬,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生命所赋予它的最后一点儿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再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如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

  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了!”

  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倔强 ②静谧

  ③蹑手蹑脚 ④麦茬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语境义:(3分)

  ① 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倔强:

  ② 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第一个“鞠躬”:

  第二个“鞠躬”:

  3、作者两次将蚂蚱捉住,穿在草秆上,其前后感情是否一样?概括叙述作者对蚂蚱的感情变化。(2分)

  4、第四段“蚂蚱的嘴里……那是它的血”,第十段“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两次提到“流血”这件事有何作用?(2分)

  5、蚂蚱会尽力向生命挑战,你还能举出哪些有这种精神的人或事物吗?(至少举出两个事例)(2分)

  6、通过阅读本文,请你谈谈对生命含义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jiàng mì niè chá

  2、顽强;弯身行礼 或表示敬意的一种动作;心中充满敬意。

  3、不一样。第一次,作者只是为了给没见过世面的孩子玩,抱着一种戏弄的感情。第二次,则是好奇,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敬意。

  4、第一次只是从嘴里滴血,第二次则是血把草秆染绿,说蚂蚱受了重创,突出了蚂蚱为重获自由不懈努力的精神。

  5、略

  6、略

  张敏老师执教《向生命鞠躬》

  语文个性化教学之六:张敏老师执教《向生命鞠躬》中学研训部 沈国全案例背景:3月29日,下午,封浜中学张敏老师执教了七年级区级公开课《向生命鞠躬》,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进行了探讨,特色鲜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描述:张敏老师的说课及反思《向生命鞠躬》一文选自初一语文新教材第六单元,说的是在初冬的一个早晨,一个父亲带着儿子上山郊游,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孱弱衰老的蚂蚱。父亲抓住了蚂蚱,把它穿在草秆上。不料,蚂蚱两次顽强逃生,不禁令人震惊,继而对它鞠躬致敬。本文写作切入口很小,仅是一次观察的偶得,却表现了“生命的尊严在于能够坚强的活着”的大主旨,同时也促使我们人类反思要关注生命,哪怕只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小昆虫。本文的描写非常生动,尤其是蚂蚱“悲壮逃生”过程的描写,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强烈打动着读者的心。这篇文章就是在解读作者的一次心灵体验,读它的同时,读者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初一的学生大多能看到蚂蚱的顽强和对自由的渴望,并对此感动,然而,基于阅历浅,学生可能就事论事,也可能由此联想到人生,但仅是概念上的套话,而不能亲身体验提升。我要做的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感谢生命。同时,关于生命,这个话题很大,容易上成说教课,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1、通过圈划词句品读蚂蚱逃生的“悲壮”,感受其渴望自由,顽强抗争的精神。2、培养学生关注平凡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基于同样理由,我采用的是朗读式的感悟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整体感知,使学生沉浸文本。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两个问题:1)作者对蚂蚱的称呼的变化及其情感变化的轨迹。2)“我”为什么会向一个普通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生灵——蚂蚱鞠躬?通过独立思考后小组沟通,全班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蚂蚱的顽强。第二个环节是品读赏析,使学生体验文本。不加咀嚼的朗读远远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感悟、内化。顶多是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那些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因此我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采用圈点读书法,找出蚂蚱顽强生命力的具体表现,然后小组讨论汇总,派代表发言。重点赏析文中的环境描写,蚂蚱“悲壮逃生”的动作描写和情态描写后,进行散读和齐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再一次体会蚂蚱的顽强和“我”的震撼。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延伸。通过讨论蚂蚱的逃生是否值得,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它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都应得到尊重。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课本中走出来,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如写生命感言。第四个环节是归纳总结,寄予希望。再次回归课文,号召大家都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真正将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回想上课情况,我觉得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遗憾:1、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完全放开,存在教案意识,免不了牵着学生的思路按预设轨道推进,以至错失抓课堂生成资源的良机。2、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是很充裕,使得一些同学很独到的见解来不及发表。这个就很可惜。3、我还要在我的课堂语言上更加精雕细琢,设计问题时考虑更周全,更精炼。比如在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换位思考的问题,现在想想这让学生很难回答,如果变成“是否只有顽强的生命才值得尊重”就更好了。(这个问题我也准备的,时间关系没讲到)4、我应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既尊重学生对教材的多元解读,也及时加以分析小结,加深学生印象。5、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更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和心灵交流。6、因自身的紧张而导致时间估算偏差,结尾就比较仓促,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磨练心理素质,争取继续进步,继续完善。教案描述:《向生命鞠躬》教学稿教学目标: 1、通过圈划词句品读蚂蚱逃生的“悲壮”,感受其渴望自由,顽强抗争的精神。 2、培养学生关注平凡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感悟蚂蚱渴望自由,顽强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对生命的积极思考—-人的生命应该充满活力和精神。教学准备:powerpoint预习导学:让我们跟随作家孙盛起的脚步,一起来到初冬的一座空旷、寂寥的山上走一走,看看大自然能给予我们怎样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向生命鞠躬》。1、掌握下列词语,特别注意加点字的读音。萧瑟 刈剩 麦茬 空旷寂寥 静谧 倔强 蹑手蹑脚 筋疲力竭 鞠躬 蚂蚱 孱弱 眺望 五脏六腑2、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3、将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圈划出来。 4、收集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和诗句。教学过程:一、常规活动:课前演讲二、导入课文: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讨论、交流:作者对蚂蚱的称呼变化及对应的情感变化。四、品读赏析,感受生命重点赏析我向蚂蚱鞠躬的原因。小组讨论:蚂蚱顽强的生命力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五.拓展延伸:讨论:你认为蚂蚱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交流:我的生命感言——六、教师寄语。让你、让我、让大家都来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感谢生命吧!七、布置作业:1、课外收集关于生命的文章一篇。2、短文写作:《由蚂蚱逃生想到的》教研员简评:张敏老师是一位年青教师,刚登上讲台不久,但通过今天这节课展示了她良好的素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朗读感悟式教学”究竟如何进行?张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并给出了答案。张老师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⑴注重情境的创设。为了让学生能沉浸在文本中,张老师多次安排了抒情的背景音乐,学生们在诸如《命运》等不同的音乐氛围中感悟生命的意义。⑵注重连通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进入文本,还原“情境”,从而感受作品语言文字背后的冲突与妥协。⑶注重挖掘作品“人文性”的同时,没有忽视对作品艺术性的点拨。如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等。⑷多种形式的朗读各得其所,各尽其妙。有齐读、散读、提读、片段朗读、整段齐读等。

  《向生命鞠躬》教案及练习

  《向生命鞠躬》教案

  白鹤中学 胡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圈词划句品读蚂蚱逃生的“悲壮”,感受其渴望自由、顽强斗争的精神

  2、情意目标:

  (1) 尊重这种具有执着顽强坚韧精神的生命;

  (2) 学习这种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捕捉、分析关键字词句,了解蚂蚱生命力的顽强。

  三、教学难点:初一的学生思想还比较浅薄单纯,对文章的分析只会就事论事,感情也只会停留在感悟这只蚂蚱的顽强上,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并发现我们生活中类似的生命,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一步就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常规

  1、课前演讲《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2、学生自由点评。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蚂蚱的故事。你了解蚂蚱吗?中国农村有句俗话:“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多高”,指的是秋意渐浓,天气凉爽,蚂蚱失去了原有的活力,直至死亡,而今天我给你们讲的这个故事中的蚂蚱却顽强的活到了初冬,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到初冬的一座荒凉的小山上去走一走,看一看这只顽强的蚂蚱,今天我们学习《向生命鞠躬》

  (三)整体感知

  1、检测学生预习效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

  2、师生共同探讨“我”对蚂蚱称呼的变化,以及“我”和儿子对蚂蚱态度的变化。

  (板书)

  称呼

  我的态度

  儿子的态度

  害虫

  漠视、玩弄

  不感兴趣

  遇难者、 小玩意儿

  同情、意外

  不感兴趣

  悲壮的蚂蚱

  震撼

  震惊

  顽强的生命

  鞠躬

  敬畏

  (四)重点研读

  1、蚂蚱的“顽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作点评交流;

  (板书)

  被捉

  初逃

  再逃

  悲

  拼命挣扎

  挣脱束缚

  获得自由

  壮(用生命的代价)

  2、正是因为“悲壮”,所以我下意识的向蚂蚱鞠躬。你怎样理解“向生命鞠躬”?

  明确:哀悼、歉意、尊敬

  (五)总结拓展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生命值得我们为之鞠躬的呢?(畅所欲言)

  共同之处:为了自己认定的目标竭尽全力并用极大的坚韧去承受的生命。

  2、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生命?郁达夫的话。

  (1)尊重这样的生命(板书:向生命鞠躬)

  (2)学习这种顽强的精神。

  3、总结本课主题: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目的,通过对蚂蚱顽强生命的具体分析,我们学习了那些顽强坚韧宁死不屈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而且明白了,我们理应对具有这种精神的生命表示我们最诚挚的敬意,我们应该爱戴他们,向他们鞠躬。

  4、拓展:本节课上完了,你对生命有何感悟?请说说你的“生命感言”。

  (六)布置作业:认真完成试卷。

  《向生命鞠躬》练习题

  1、课文第一节中,“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这一想法指的是 。“实现”了的原因是这次爬山的经历让儿子 。

  2、第二节是 描写,它的作用是

  3,第十节中“不经意间”可换为 ,说明了

  ,而两个“抱住”则体现了

  4,你同意文中第11节“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不可能发生”这一说法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5,这个顽强的生命拼死挣扎的结局还是最终“慢慢的死去”。逃也是死,不逃也是死,但是逃死得快,不逃死得慢,逃死得痛,不逃死得不会那么痛苦,我们可能永远也不能了解这只蚂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我们大家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而且好奇心也是极强的,那么请大家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写出这只蚂蚱悲壮逃生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字数200-300字。

  《向生命鞠躬》教学设计3

  《向生命鞠躬》教学设计

  赵屯中学夏曼妮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能力目标:通过对字、词、句的朗读、分析把握人物情感。

  2、情意目标:体会生命的顽强、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分析、领悟生命的顽强、抗争精神。

  三、教学难点:由文中的“以小见大”拓展到课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小时候你有捕捉小动物的经历吗?说一说。(学生交流)

  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已渐渐淡忘。那么,今天我们一同来看一个类似的故事——《向生命鞠躬》,也许你能从中找回点什么……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中的“我”对蚂蚱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找出相应地方,作上记号,自己读一读,品味品味)

  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由“厌恶”到“同情”再到“钦佩”)

  3、“我”为蚂蚱而感动,被它所震撼,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震撼呢?

  (学生个别读,体味;后全班齐读、领悟、感受)

  (集中在第4、10、11节)

  4、结合刚才的体会说说你对“向生命鞠躬”的理解。

  5、讨论:一只蚂蚱为自由宁舍弃生命,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小小的蚂蚱尚能如此,那么人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又该具有怎样的精神?

  (结合所学篇章、所知事例讲述)

  6、总结:所有生灵都有生的权利,任何追求自由的生命都是令人尊敬的。人最宝贵的也是生命。生命惟其有拼搏、有追求、有希望,才显示出其高贵的价值,自由永恒的本质!蚂蚱的逃生是一件普通的小事,但从一件小事中看到了生命的可贵,看到蚂蚱身上那种为生命、为自由顽强抗争的精神,这种“以小见大(从小的事情中得出大的道理、感悟)”的构思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7、作业:欣赏《佛心》,结合《向生命鞠躬》,谈谈你的感受。

  (包括内容、形式)

  教学设计说明:

  1、思考部分通过熟悉态度变化来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作者对蚂蚱由“厌恶”到了“钦佩”,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于是作者弯腰,向其鞠躬。

  2、回顾全文,分析课文,体验生命的抗争、生命的顽强。同时加强对文章字词句的欣赏与理解。

  3、“以小见大”由文中具体事件得出,引导学生领悟“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作用。(体会文中“以小见大”的方面)

  4、欣赏文章的过程请学生分析“以小见大”。

  5、作业是对文章的巩固练习。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较熟练地复述故事,把握故事情节。对“生命”这一主题也有一定的感悟(曾经学习过《藏羚羊跪拜》、《石缝间的生命》等文章)

  点评《向生命鞠躬》

  顾老师的课《向生命鞠躬》内容选得好,结合两纲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和人文性。 顾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了这个主题,运用问题教学法和互相交流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伟大。所有生灵都有生的权利,任何追求自由的生命都是令人尊敬的。人最宝贵的也是生命。生命惟其有拼搏、有追求、有希望,才显示出其高贵的价值,自由永恒的本质!蚂蚱的逃生是一件普通的小事,但从一件小事中看到了生命的可贵,看到蚂蚱身上那种为生命、为自由顽强抗争的精神。。教学始终从文本出发,自然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 的积极思考, 一只蚂蚱为自由宁舍弃生命,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小小的蚂蚱尚能如此,那么人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又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向生命鞠躬》一课教学目标合理明确,清晰具体,切合学生实际,体现语文课特点。老师切实地落实了“两纲”教育,注重把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同时也充分体现二期课改精神,十分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品读文本,训练捕捉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学环节自然过度,教学目标科学合理,设计的问题张弛有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充满了活力。这堂课虽然没有运用到多媒体,但是并不影响学生的研读和理解,相反给了学生更多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借鉴。

【《向生命鞠躬》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06-05

《生命,生命》的教学设计06-07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06-01

《生命生命》教学的设计07-08

《向“谁”学》的教学设计06-20

生命生命教学预案设计06-10

关于生命生命教学设计06-07

最新《生命,生命》教学设计06-07

《生命生命》教学活动设计07-08

《生命生命》的教学案设计07-08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