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30 21:33:39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篇一:《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50–52。

  【教材简解】:

  “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本课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知道了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度,这些为本课建立长度观念奠定了知识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米、千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体会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测。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设计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充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在教学中,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等实

  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主动认识新知。

  【设计思路】:

  结合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本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了:

  一、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从各种方法测量课桌边的长到发现用尺量更好些,从认识尺到认识厘米,从量整厘米数的物体到量生活中接近整厘米数的物体的长度??都遵循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始终处在探索—发展—再探索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恰如其分的多维活动中建立表象。

  二、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与应用。通过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对厘米的内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教学过程】:

  一、切入问题,诱发兴趣。

  1、教师激趣:“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堂里来了一位爱学习的小伙伴,它是谁呢?(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

  2、提问:“小蚂蚁给大家带来了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你能用各种工具帮它量一量这条课桌边有多长吗?”

  生:用手,大约有8拃长。

  生:用文具盒量,大约有4个文具盒长。

  生:用铅笔量,大约有5枝铅笔长???

  师:为什么大家测量同一样物体的长度量得的数却不同呢?你知道更好更统一的测量方法吗?

  生:用尺量更好些。

  师:对,我们可以根据尺上的刻度来确定要量的物体有多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尺。(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尺:学生尺、三角尺、米尺、卷尺??)

  【设计意图:将情境创设与生活经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量一量、说一说中,唤醒他们头脑里的已有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基础。】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认识尺。

  (1)自主观察。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尺,你发现每把尺上都有些什么?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每把尺上都有数字,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

  生:尺上有很多线段,有的长,有的短,长线段还对着数字。

  生:尺上有的写着“厘米”,有的写着“cm”

  师:谁来说说这些数字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介绍,教师及时补充或指正。

  教师小结:数字0对着的刻度线是0刻度线,表示起点;“cm”表示厘米的意思;0刻度线到1刻度线就是1厘米的长度。

  (3)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在观察与交流中,引导学生自主得出尺的特征,水到渠成的揭题,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下面的自主探索中】

  2、认识1厘米。

  (1)看一看

  让学生先在尺上找到刻度0到刻度1之间表示的1厘米,再让学生看一看,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

  (2)比一比。

  引导学生用手势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

  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量一量。

  (4)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思考:量怎样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指出: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不仅在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等多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应用意识,更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你在学生尺上找一找2厘米、4厘米各有多长?

  指名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4、探索测量方法。

  (1)学生尝试独立测量。

  师:用尺怎样量出一根小棒的长度呢?

  学生先尝试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2)教师示范量法:小棒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尺放平,看小棒右端对着的数字是几,就表示小棒长几厘米。

  (3)试一试:完成例题“量一量”。

  (4)“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练一练:

  ①量整厘米的物体长度;(“想想做做”第2题)

  ②量非整厘米的物体长度。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量文具盒的宽大约长几厘米。

  指名量量老师食指、手掌的宽。

  量量同桌食指、手掌的宽。

  ③延伸:你还想量什么?

  小结:食指、手掌的宽、一拃等的长都可以看做我们身上的“尺”

  【设计意图:层次鲜明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需要,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使其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5、估一估、量一量。

  师:下面,让我们利用身上的“尺”或别的方法来估一估自己的中指长。注意啊,不能用尺量。

  学生汇报后,将估计结果填入“想想做做”第5题相应“估计”栏。 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

  师:你的估计合理吗?大家可用尺量来检验一下。

  学生汇报后,再将各自量的结果填入“想想做做”第5题相应“量一量”栏。 学生独立按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的方法完成剩下的填空。

  汇报交流。

  6、探索画法。

  (1)尝试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师:你能根据刚才量的方法,画出3厘米的线段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练习后,指定一名学生上实物投影仪演示,并让其介绍画法。

  (2)茄子博士介绍画法。

  师:这个画法对吗?我们一起来听听茄子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展示配音,在介绍0-3厘米方法的同时肯定多种正确的方法)

  (3)练一练: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掌握了量法的基础上,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画法、巩固画法,重视了新知的现实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拓展练习,丰富认知。

  1、我是“火眼金睛”。

  2、断尺量小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与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从而使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来商量的吗?

  畅所欲言。

  延伸: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做有心人,继续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要用到厘米,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新的长度单位,请大家提前做好预习。

  篇二:厘米和米单元教案

  本单元是教学线段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能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在一些简单的图中识别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3.联系具体情景认识厘米和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它们的长度,会画指定的线段,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认识线段、会画线段。

  进度安排:

  认识线段 1课时

  认识厘米和米 2课时

  我们身上的尺 1课时

  单元练习 2课时

  机动1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

  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

  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准备:直尺。

  1.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迁移导入。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研讨。

  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运用实践。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迁移导入。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

  二、探究研讨。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应用实践。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

  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06-20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的教学反思07-16

《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06-05

50米快速短跑优秀的教学设计06-20

《30米障碍跑》优秀教学设计07-20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07-16

《In和ing》教学设计06-06

ü和yu的教学设计06-06

《认识厘米》数学教学反思06-21

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07-11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