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9 16:25:44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 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 易(交换)

  曾(乃,并)此(换牙)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诸:(兼词,之于)

  以:(介词,凭)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习惯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 亡一无

  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6.学习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结局,写愚公移山之举感动了无地,他在神的帮助下,实现了移山的愿望,照应了上文。不已照应了上文愚公对智叟说的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为何移山?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为何坚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他懂得子子孙孙无穷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来看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是无穷尽的;而自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够被征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愚公这种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吗?

  愚公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智空对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来,自然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两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谁聪明谁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长意味蕴含其中。

  小结:文章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刻画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

  其妻称愚公为君,言语间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态度。

  (2)两人说话时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吗?

  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里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诗句式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讲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意味,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她不反对愚公移山。智史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蔑,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强烈,毫无掩饰地讥笑愚公。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3)两人所说的话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说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里的疑问;而智叟开口则说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个倒装句,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对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智叟对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对愚公十分轻视。

  二、难点分析

  对京城氏之于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在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三、难点分析

  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总结、扩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讨论一,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讨论二,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健,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l.熟读课文,背诵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应一段。

  2.完成课后练习。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06-19

《愚公移山》的优秀教学设计06-03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06-13

关于语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06-20

关于愚公移山优秀教学设计06-10

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11-29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06-03

八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06-03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思路06-08

《愚公移山》课后教学反思09-11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