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五猖会》的参考教案

《五猖会》的参考教案

时间:2022-06-22 23:29:02

有关《五猖会》的参考教案

有关《五猖会》的参考教案

有关《五猖会》的参考教案

  《五猖会》教案1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习鉴赏“记叙类散文”的方法。

  2、分析作品的选材和立意的特色,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教学重、难点:

  1、前三次写的“赛会”对写“五猖会有何作用。

  2、分析课文最后一段所反映的作者心情。 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自读法、点拨法。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一至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作者,了解作者。 分别从“名、时、地、评、作”5个方面回顾,掌握作者。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寿樟,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名)浙江绍兴人。(地)

  2、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评价)

  3、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4、一生的主要经历: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1912年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1926年8月起先后任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和旗帜。生前出版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两种。鲁迅在翻译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籍方面也成绩卓著。

  二、简介《朝花夕拾》:(结合课文提示)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先后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

  三、朗读课文,掌握字词的注音和意思。

  1、词语:豪奢 姣(jiāo)长 美髯(rán) 臻臻(zhēn)至至 称娖(chuò) 高跷(qiāo) 篡(cuàn)改 考据癖(pǐ) 蹊(qī)跷 忐忑(tǎntè) 肇(zhào)开 2、词意:姣长:美丽修长。 臻臻至至:齐备之意。 称娖:行列整齐的样子。 眼学:亲自阅读研习。 蹊跷:奇怪;可疑。 忐忑:心神不定。

  四、研讨课文。

  (一)默读课文,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五个字为它们各写个标题。并指出其详略。

  1、童年看赛会(1-2段)(略)

  2、明人的赛会(3段)(略)

  3、亲见的赛会(4段)(略)

  4、东关五猖会(5-22段)(详).

  (二)细读课文,一一研讨前三次赛会。

  1、研讨第一部分内容:童年看赛会(1-2段)(略写) 童年看的赛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这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 提示:简单。“于是,完了”表现了赛会的简单使充满期望的孩子失望的心情。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作铺垫。

  2、第二部分写明人的赛会(3段)(略),作者极力描写了明时赛会的豪奢铺张,有什么作用? 提示:用明时赛会的豪奢、热闹,来对比现在的简单,写出了自己对赛会的向往。

  3、第三部分写亲见的赛会(4段)(略)。如何理解“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呢。 提示:渴望看赛会,希望参与到赛会中去。看出当时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

  4、总结:前三次对赛会的简单叙述对第四次写“五猖会”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是为去关东看“五猖会”蓄势。也为了衬托下文自己背书的那种受压抑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一至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教学第四部分。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研讨第四部分:东关五猖会(5-22段)(详)(全文的重点)

  1、把这部分划分成三个层次:

  (1)介绍“五猖会“的来由。(第5段)

  (2)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的经历。(6-20)

  (3)写“我”的感受和疑惑。(21-22)

  2、具体分析“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

  第二,“忐忑”、“担心”地强记。“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对父亲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

  第三,梦幻铁钳的帮助。在母亲、工人、长妈妈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

  第四,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全段对父亲没有一句谴责的词语,却充分流露出了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讨论:最后一段反映了我的什么心情?你如何理解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这件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提示:反映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压抑了孩子的个性。

  3、品味语言: 鲁迅的作品常常象一支标枪、一把匕首,常常在行文中、在不经意处,给敌人、给丑恶的现象、给荒谬的观点迎头一击,而这些地方,往往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思想。请把文中这样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三、小结全文: 文章记述了“我”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从而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的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 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在语言方面,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幽默讽刺而又形象。 四、作业:讨论课后练习三。 后记:鲁迅的文章比较含蕴难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意义,切忌浮躁。

  《五猖会》教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迅及其创作。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详略得当、层层铺垫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详略得当、层层铺垫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教学方法:自读法、点拨法、分析探讨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教读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中国的农历节日,都有哪些啊?这些节日都有些什么代表性的东西?(元宵节-元宵、端午节-粽子、中秋节-月饼、重阳节-出游登高)。鲁迅的家乡还有什么其他的节日呢?他小时候喜不喜欢过节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去浙江的海阳,看看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的“五猖会”。

  【五猖会介绍】

  五猖又称“五通”、“五圣”。绍兴人把它们说成是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

  传说五猖神曾屡屡骚扰地方,搅戕世界,上天派了雷公电母追杀它们,四处寻找,不见踪影,只在闪电轰雷中有六个丁壮在修海塘。这是保境安民的好事,岂能是五猖的所做所为?况且人数也不符,终于被瞒了过去。从此五猖不再为虐,改恶从善,也就被百姓宽恕而敬以为神了。自此以后,东关镇上便有了赛五猖会的习俗,日期是农历的四月十五。

  五猖会是迎神赛会的一种,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它并非是每年迎赛,往往是数年,甚至二三十年才迎赛一次,所以一旦迎赛就轰动全县,规模异常盛大。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少年时代,正值家道衰微,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入狱,父亲患肺病不起,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途中,他深深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他外婆家在农村,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和农民。所以对于少年,他回忆最多的便是当铺的柜台,他对祖父和父亲都很讨厌。鲁迅本来叫周樟寿,字豫山,11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17岁时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此间,他接触了科学文艺书籍,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1902年3月即鲁迅21岁时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4月即23岁时在弘文学院毕业,同年9月,他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医专学医。1906年4月初即鲁迅25岁时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弃医从文,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这一年,鲁迅母亲催促他回家结婚,但鲁迅不愿意父母包办婚姻,让母亲把姑娘另嫁他人,鲁迅母亲却发电报说“母病速归”。

  回家后第二天,即1906年7月26日便举行婚礼。鲁迅戴上假辫子,穿着传统婚礼服和母亲选中的姑娘朱安结婚。朱安的脚本是三寸金莲,但她听说鲁迅是新式人物,喜欢大脚板的女人,于是做了一双大鞋,在鞋里塞上棉花,以此来取悦于未来夫君。结果结婚那天,在她走出轿子时因为不小心,使得鞋子从脚上掉了下来。尽管鲁迅和比他大三岁的朱安结婚了,但鲁迅躲着朱安,婚后第四天,鲁迅和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就启程到了日本。直到1909年8月才从日本回国。回国后,在杭州一所师范任教。第二年7月,即鲁迅29岁时回到绍兴,在绍兴任教。鲁迅虽然人在绍兴,但很少回家,他住在学校。偶尔回次家也主要是为了看望母亲。在家里,他常常通宵批改作业或读书、抄书、整理古籍,他有意不与朱安接触。1912年即鲁迅31岁时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

  不久,随部迁到北京。1918年初即鲁迅37岁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杰作,同时,写了许多杂文和论文。1919年11月,鲁迅在北京西直门买了一套房子,全家团聚。但鲁迅的心依然孤独痛苦,他不吃朱安做的饭菜,不穿朱安缝的衣服,最好两人还是分居。不过,但当朱安身体不适,他还是雇上人力车,陪同她去看医生。1923年,鲁迅在任职教育部的同时,又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任国文系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与他的学生许广平相认识。1925年3月,女师大发生了学潮,作为学潮中骨干的许广平为了解除时代苦闷,探讨中国女子教育前途,主动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他们开始交往。从此,鲁迅开始了新的生活。此时,鲁迅45岁,许广平27岁,朱安48岁。鲁迅由于支持群众斗争,受到北洋政府通缉,1926年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任教。这一年,许广平也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受聘于广东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8月26日,鲁迅与许广平同车离开北京,分别前往厦门和广州。1927年鲁迅又抵达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同年9年,鲁迅和许广平离开广州,抵达上海,10月,他们最终冲破世俗的藩篱,以同居方式结合在一起。1929年,鲁迅50岁时,鲁迅、许广平之子周海婴在上海出生。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逝世。消息传到北京,朱安很想南下参加鲁迅的葬礼,但终因周老太太需要人照顾而未到上海。1943年鲁迅母亲病逝,

  只剩朱安一个人了。1947年,朱安孤独地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人。

  鲁迅作品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神

  话传说演义”性质的历史小说,如《补天》、《奔月》等)。

  【《朝花夕拾》介绍】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构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所以被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内容解析】

  1、通读课文,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五个字各为它们拟个标题,并指出其详略。同时比较几次赛会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全文共写了四次迎神赛会。第l、2自然段,写“童年看赛会”,略写。第3自然段,写“明代的赛会”,略写。第4自然段,写“亲见的赛会”,略写。第5—22自然段,写“东关五猖会”,详写。

  四次赛会 异 同

  童年看赛会 侧重写心态,主要写孩子们盼望看迎神赛会,但看过后又失望的心态,以及每次看迎神赛会后留下的纪念品——“吹都都”。写出了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同时也为后文写看东关五猖会蓄势、做铺垫。 内容:都是写赛会;写法:都是以记叙为主。

  明代的赛会 用了引用和比较的写法,将“明人的赛会”与现实的赛会作比较,意在反衬现实赛会的简单。

  亲见的赛会 本文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写迎神赛会,用杂文笔法既写往事,也不忘针砭时局,

  东关五猖会 详写,描写了“背书”的故事。

  2、第4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可分为几层?

  明确: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第五段,介绍五猖会的来由。第二层,第6—20段,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的经历。第三层,第21—22段,写“我”的感受和疑惑。

  3、“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明确:经历了四个阶段:高兴 失望 梦幻 没多大意思

  第一,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

  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第二,“忐忑”、“担心”地强记。“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对父亲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第三,梦幻“铁钳”的帮助。在母亲、工人、长妈妈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第四,热闹,但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4、为什么如此盼望如此向往的赛会,我眼里却变得似乎没有什么大意思了?反映出什么问题?

  明确:原因在于父亲强制自己背书这件事情影响了我看赛会的心情。他已经对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这一部分里,作者详写了背书一事,对五猖会几乎没有什么描写,一笔带过,如此盛大的赛会却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印象,反而记忆最深刻的是父亲强迫我背书的整一过程,由此可见,背书一事对我幼小的心灵来说是一次多么沉重的打击。从家庭角度来看,反映了父亲专制对儿童天性的扼杀;从封建旧教育角度来看,书的内容生硬深奥,艰涩难懂,背书方法机械,采用死记硬背方式,反映出封建旧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危害。

  5、归纳文章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写一次盼望已久的迎神赛会,却因父亲强迫自己背书而感到失望无奈的事情,突出背书一事对幼小心灵的伤害,表现对长辈不能理解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反映出封建社会家长专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深刻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

  作业布置:预习《北平》。

  板书设计:见上。

  《五猖会》学案2

  一、补充知识:

  1、认识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2、《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朝花夕拾》目录: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3、关于“五猖会”:农历五月一日至中旬,是江浙一带地区五猖庙会之日。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此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拦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

  二、预习

  (一)在课文中注音解词

  吡吡(bi):象声词。姣(jiāo)长:美丽修长。美髯(rán) 臻臻(zhēn)至至:齐备之意。称娖(chuò):行列整齐的样子。高跷(qiāo) 篡(cuàn)改 考据癖(pǐ)蹊(qī)跷:奇怪;可疑。忐忑(tǎntè):心神不定。肇(zhào)开:开始。奇拔: 奇异。眼学:亲自阅读研习。

  (二)通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把不懂的字词句或不懂的内容标记出来;

  2、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3、思考并和同桌讨论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三、课后练习:

  (一)填空、选择

  1、鲁迅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 》,回忆性散文集《 》,小说集《 》《 》等。

  2、《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_______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3、在《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诵( )一书后,才可去玩。

  4、《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 。

  5、《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6、鲁迅在《 》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7、《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段文字选自《狗猫鼠》。《狗猫鼠》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描写回忆( )的散文,共十篇。

  (2)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3)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猖会》学案参考答案

  二、预习

  (二)通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2、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童年看赛会、明代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五猖会

  3、思考并和同桌讨论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盼望(失望)——羡慕(书上描绘的)——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三、课后练习:

  (一)填空、选择

  1、鲁迅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_迎神赛会_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3、在《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诵( 《鉴略》 )一书后,才可去玩。

  4、《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我要到东关看五猖会,父亲却强迫我背诵《鉴略》。

  5、《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6、鲁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7、《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C)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1)童年生活

  (2)答:目的是在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答:作者是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苏教版高二选修《五猖会》教学设计3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习鉴赏“记叙类散文”的方法。

  2、生僻字、词的掌握,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理解散文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江浙一带有关庙会的一些民俗,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2、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3、感受封建家长制的作风对活泼天真的孩子的天性的扼杀和影响,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所要讲述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父子关系。

  2、理解散文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农历节日,都有哪些啊?这些节日都有什么代表性的东西么? (元宵节——闹元宵、端午节——粽子、中秋节——月饼、重阳节——出游登高)你们喜欢过节么?为什么?那么鲁迅的家乡还有什么其他的节日呢?他小时候喜不喜欢过节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笔下的“五猖会”。

  二、作者及作品: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2、《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3、鲁迅散文的特点:鲁迅的回忆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先后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

  三、释题:

  五猖会: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是民间所信奉的财神。据传,五圣

  庙是明太祖为安抚战役亡魂而立,后被奉为财神。在皖,是日被看作五圣生日,届时各家备鸡血酒,于庙前燃爆竹﹑敲锣鼓,老幼团聚会饮,为五猖神“祝寿”。

  绍兴人把它们说成是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五猖会是迎神赛会

  的一种,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这些迎神赛会当然是迷信活动。但在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无法享受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赛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也算作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请同学看几张有关庙会时火热场面的图片:舞龙、舞狮、高跷、秧歌、腰鼓……)

  四、课文梳理

  1、快速通读全文,在每段前面标号,找出你不认识的字词。

  豪奢(shē) 姣(jiāo)长 美髯(rán) 称娖(chuò)

  臻臻(zhēn)至至 高 跷(qiāo) 篡(cuàn)改 考据癖(pǐ)

  蹊(qī)跷 忐忑(tǎn tè) 肇(zhào)开

  姣长:美丽修长。 臻臻至至:齐备之意。

  称娖:行列整齐的样子。 眼学:亲自阅读研习。

  蹊跷:奇怪;可疑。 忐忑:心神不定。

  2、默读课文,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五个字为它们各写个小标题,并比较几次赛会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小标题:

  一、(1—2)门外的赛会(童年看庙会)(略)

  寥落——失望

  二、(3)书中的赛会(明朝的庙会)(略)

  豪奢——羡慕

  三、(4)盛大的赛会(亲见的庙会)(略)

  较盛——神往

  四、(5—22)东关看五猖(东关的赛会)(详)

  热闹——扫兴

  3、全文情感发展变化脉络:

  盼望(失望)——羡慕(书上描绘的)——神往(参与)——欣喜若狂——担心——索然无味

  第二课时

  五、研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前三部分,回答问题:

  1、童年看的赛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这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

  选修《五猖会》教学设计5 href="/jajx/UploadFiles_7634475/201103/2011031108565647.rar">苏教版高二选修《五猖会》教学设计5

  《五猖会》:五牲成神的潜行魔法——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猖会》文学解读

  《五猖会》:五牲成神的潜行魔法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猖会》文学解读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这是 鲁迅 先生在《五猖会》中描述“我”儿时亲历的一个场景。儿童背书,本是极平常的事。为什么事隔近四十年,却始终留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呢?或许,这正是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教材中的名家经典,本身有着深广的人文内涵。阅读《五猖会》,人们都会注意到一个问题:文章回忆的是“儿时父子之间的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但用了大部分的篇幅谈迎神赛会。难道仅仅是为了强化赛会对自己的诱惑,为冲突作铺垫吗?并不尽然,我以为。

  五猖会,是以当地五猖庙而得名的。那么,这五猖究竟是哪路“神圣”呢?据专家介绍,关于五猖,史料中早有记载,且呈现出复杂的面貌,甚至具有相悖的属性。而 鲁迅 先生在文中,巧妙地化用了《聊斋志异》所记的故事,结合实景描写道:“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进而揭示了它们作为奸邪之神的本质——“殊与‘礼教’有妨”,并不无揶揄地说:“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因此,在儿时的记忆中,这五猖庙是一座“特别的庙”,“名目就奇特”。很显然,即使是一个幼稚的儿童,这样的认识也很难与对五猖会“盼望”真正联系在一起;相反,其中的讽刺意味,读者不难体会,作者的憎恶之情也溢于言表。

  王得后 先生在导读正文最后这样写道:“《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王 先生说“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就是明确告诉我们,鲁迅的作品含义深刻,有些内容,作为中学生还难以认识和理解。换句话说,《朝花夕拾》表面上看似在回忆儿时的小事、琐事,而实质上表现的却是大问题、大思想。

  我们知道,《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就创作背景看,大而言之,正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城头变幻,政治黑暗,风雨飘摇;小而言之,在此前及创作过程中, 鲁迅 先生经历了“女师大事件”、“与现代评论派论战”、“三一八事件”、“赴厦大任教”等重大事件或变故。可以说,这些事件,在他的作品中或隐或现,都有所表现,《朝花夕拾》当然也不例外。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这是《朝花夕拾·小引》中的话。其中提到的“中三篇”,包括《二十四孝图》、《五猖会》和《无常》。“三一八”事件发生后,段祺瑞执政府密令通缉鲁迅等文化教育界人士四十八人,自3月底至5月初,鲁迅先后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和法国医院暂避。试想:一个身处流离之中,躲避魔爪之灾的作者,还能有闲情逸致,去叙写一些童年轶事吗?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他同时写成的另一篇文章,就十分清楚了。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激愤,用了“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来诅咒虚伪的礼教;同样,在《五猖会》中,我以为作者正是借五猖这个形象,向人们揭露了恶魔成神这样一个现象。所不同的,只是一篇直白,一篇含蓄一点而已。

  时下,有一部风靡全球的作品——《暮光之城》。据称,自小说问世至今,全球销量已超过1亿册。斯蒂芬妮梅耶不但造就了一部作品和数十亿美元价值的传奇,而且让一个苍白、獠牙、暴戾的吸血鬼,从黑夜走到了前台,并一举嬗变为人们追捧、崇拜的偶像。的确,作品中主人公俊朗的外表、独具的魔力,令人欣羡;不老的生命、亦人亦鬼的异类生活,也让人着迷;当然,让吸血鬼拥有些许人类的良知,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认同;而人物形象本身对传统的颠覆,也迎合了当今人们追求异化美感的潮流,如此等等。总之,无论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本身,还是受众的心理期待,都让这个恶魔变王子的故事,演绎得顺理成章。

  其实,这种故事并非梅耶的专利。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不乏类似的“传奇”。我们的五猖,不就是一个例证吗?特别是当这一切成为现实的时候,再来反观这类故事,就值得深思了。

  就拿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政客们来说吧。这些军阀政客,一方面相互争权夺利,血腥残杀;另一方面,又口口声声高唱封建礼教,以正人君子的面目示人。一度盘踞在江浙等地的军阀孙传芳,曾下令禁止妇女穿旗袍,认为是伤风败俗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据说一生饱读圣贤之书,以儒将兵,自已也固守信念,被认为是“中国最强者”。而孙中山却给他“事事骗人”的评语,一语中的;段祺瑞,不但生活严谨,素有清誉,而且还戴着“三造共和”的光环,但“三一八惨案”却让他“一世清名,毁于一旦!”莫非也象梅姑,能守节成神,而一旦得道,就可“又作别论”了?有传言说,惨案发生后,段祺瑞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随后严惩凶手,自己引咎辞职,并且退居天津日本租界,自号“正道居士”,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倘若传言属实,这种做法,看上去不象在演戏,即使是演戏,也是相当感人的。似乎大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态。但正如鲁迅所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了血写的事实。”

  在《五猖会》中,还有一段很显眼的引文,那就是开头引用《陶庵梦忆》中《及时雨》一节。其实,文中只引了前面一部分,看上去,只不过是说明古时赛会的“豪奢”,因而勾起“我”的兴致。这里,我们暂且不论作者专引张岱《陶庵梦忆》的用意(那也是值得探讨的),单看《及时雨》的后半部分:“五雪叔归自广陵,多购法锦宫缎,从以台阁者八:雷部六,大士一,龙宫一,华重美都,见者目夺气亦夺。盖自有台阁,有其华无其重,有其美无其都,有其华重美都,无其思致,无其文理。轻薄子有言:‘不替他谦了,也事事精办。’季祖南华老人喃喃怪问余曰:‘《水浒》与祷雨有何义味?近余山盗起,迎盗何为耶?’余俯首思之,果诞而无谓,徐应之曰:‘有之。天罡尽,以宿太尉殿焉。用大牌六,书奉旨招安者二,书风调雨顺者一,盗息民安者一,更大书及时雨者二,前导之。’观者欢喜赞叹,老人亦匿笑而去。”上段中,张岱借季祖南华老人的责问和自己“巧妙”的应答,揭示了当时山盗蜂起的社会现实,指出了扮《水浒》祷雨的荒诞,又暗讽了统治者的腐败。试想,一方面山盗蜂起,另一方面却大书“风调雨顺、盗息民安”,这种玩弄花样、粉饰太平的手段,不正是封建统治者愚弄人民的惯用伎俩吗?而可悲的是还有如自己一般的人,明知这种荒唐的举动“诞而无谓”,却还是费尽心机在为其谋划、辩解,或在旁边摇唇鼓舌。让人“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联系鲁迅当时所处的时代和经历的事件,现实的针对性不言而喻。因此,鲁迅在引文后说:这样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在人们的信仰中,鬼神似乎向来是连在一起,怕鬼和敬神,没有严格的区别。日常,我们就有敬鬼神一说。而对于五猖神的敬仰,更有深厚的渊源。据专家介绍,对“五猖”的信仰起源于鄱阳湖流域,普及于徽州地区,尔后流传到江南各地。唐时已有香火,在宋代获得皇家封号,于明初成为可享国家血食的正神。至清初,因为于礼教不合,才予以禁止。但在民间,却依然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一是出于对五猖的敬畏。传说五猖由五种动物之精化身成形,俗称“五牲”,尊为“五圣”。它们奸邪凶恶,但善于蛊惑人心,所以虽然横行作祟,民众还是无法抗拒,迷信不疑,因袭旧俗,家家私祭,以消灾祈福;二是出于对善行的期盼。鲁迅所提到的五猖庙,在绍兴城东六十里外的东关,现属上虞。东关五猖庙,是同类庙宇中较大的一座,香火也最为旺盛。据当地人介绍,那里的五猖庙原本也很小,后因五猖显圣护塘,保守了一方平安,出于对善行的感念,所以才加以扩建,并成立“五猖会”,会首由当地名绅轮流做庄,定期办会,四乡八村都十分踊跃。难怪 鲁迅 先生把看东关五猖会,说成是“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此外,关于五猖,还有招财一说。可见,人们信仰五猖这类的凶神恶煞,主要还是强调它荫乡土、佑安康、广招财的“神通”。以致于对相应的所有迎神赛会,都觉得是“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然而,无论人们是敬,还是畏,或是有所乞求,都足以使这类恶魔平添几分神气。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 鲁迅 先生的这篇《五猖会》,决不在于拿些旧事,来抒写性灵。文章最后,作者清楚地告诉我们,当“我”按要求背完《鉴略》,“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在鲁迅看来,“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所以,当我们透过五牲成神的特例,追本溯源,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后,你还能对五猖会日夜盼望吗?从这点上说,鲁迅的文章,实在耐人寻味。

【《五猖会》的参考教案】相关文章:

《画风》经典教案参考06-20

假条教案参考06-24

实习教案参考06-22

《丰碑》教案参考06-05

《跳水》参考教案06-01

雷雨教案参考06-01

《uw》教案参考06-01

《鸟语》教案参考精选06-01

《石榴》教案参考06-06

《anang》教案参考06-06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