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筏子》教案

《筏子》教案

时间:2022-06-22 23:18:30

《筏子》教案

《筏子》教案

《筏子》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二.简介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三.读课文,解决字词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二.分析课文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筏子之小---------------水车之大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四.讨论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2.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五.作业 《配》

  《筏子》导学案4

  《筏子》导学案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圈点勾画你喜欢的词句,写上批注。

  2、标注每一段的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4、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一、基础知识

  1、我会拼读我会写

  规模( ) 浊浪( ) 相称 ( ) 似的( ) 篙子( ) 吞噬( )湍急( ) 艄公( ) 浏览( ) 安xiáng( ) 一xiè( )千里

  胆惊心悸( ) 化险为夷( ) 如履平地( )

  2、选词填空:

  (1)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 的规模,但它那 、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A万马奔腾 B一泻千里

  (2)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 了。 A吞噬 B吞没 C打翻

  3、解释词语我在行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胆惊心悸:

  一泻千里:

  二、资料助读

  1、走近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补充介绍: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1、 相关阅读资料

  我们的母亲从哪里来?(二)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注入渤海,总长为5464公里。自古以来,它象是一条自天而降、桀骜不驯的金色长龙,喷云吐雾,奔腾咆哮,飞舞在我国北方苍茫起伏的大地上。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两地海拔约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间。

  三、课文阅读指导

  1、以小队为单位感情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初读感悟。

  四、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2、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感知文本。

  1、 大声朗读课文

  2、 感知文本内容。

  (1)文章写了什么?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本文赞美了什么?

  二、合作学习,深入文本。

  (一) 探讨艄公形象意义,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1、艄公这一形象给你怎样的印象?试分析其形象。

  2、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敬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补充资料: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二) 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重点是理解衬托手法在本文的使用及其效果。

  1、本文对黄河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对黄河的描写,有什么深意吗?

  2、本文作者极力描写黄河艄公的形象,同时也写到了乘客的大胆镇静。可以把写乘客的部分删掉吗?

  3、在本文的描写中,还有一处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文字,就是第3段。这一段表现了羊皮筏子的什么特点?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是不是显得很不相称?

  4、通观全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5、长江、黄河都象征了中华民族,学过的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达方式、寓意、主题思想方面有何不同?

  三、拓展延伸,体验探究

  (一)关于黄河的名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二)关于黄河的谚语

  1、不到黄河心不甘。 2、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3、跳进黄河洗不清。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4、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练习案

  要求:限时8分钟,独立完成。

  一、请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胆惊心jì 吞shì tuān 急 惊涛hài 浪

  如lǚ 平地 马不停tí 一xiè 千里 安xiáng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筏子》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读课文

  2 筏子(2课时)

  预习积累:

  1.朗读课文,了解有关筏子的知识。

  2.搜集有关黄河的知识、古诗词。

  相关课程标准: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全方位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2.学习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评价任务:

  1.跳读课文,找出并体会运用衬托和对比的句段。

  2.理解以艄公为代表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走近黄河,了解筏子:

  1.欣赏《黄河颂》视频歌曲,感受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导入:黄河是我们的第二条“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它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铸就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黄河的主人们,更是以他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和机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光耀千秋,流芳万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散文《筏子》,看黄河的主人们是怎样利用羊皮筏子战胜自然,造福一方的。

  交流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图片、视频、地图等,了解黄河: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孟郊《闻夜啼赠刘正元》)

  2.交流有关羊皮筏子的图片、视频,了解筏子的制作过程:

  猜一猜:“窜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层油,曝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可赛洋军舰,漂它几十年,逍遥似神仙。”——谜底:羊皮筏子。

  筏子是水中的一种简单的原始的交通工具。分为木筏,竹筏,皮筏。筏子制造方便,航行平稳,装载面积大,至今还用在内河运输和捕鱼等。羊皮筏子的制法是,将21-23根2-4公分粗的圆柳棍用绳扎成约两米宽、三米长,隔成许多小格子的长方形框架,再把十四个充气的羊皮排列整齐,一并拴牢于架上,渡河时将羊皮一面置于水中。摆渡时皮筏顺流而下,返回时,则由筏客扛于肩头,步行至上游。古语说:“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3.了解作者和背景: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这篇散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国家的“困难时期”,即“三年自然灾害”。在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4.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全方位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二、朗读课文,感受筏子:

  1.范读:感悟黄河之美和筏子之巧。

  2.朗读:对比体会黄河之汹涌和筏子之轻快。

  3.赏读:感受作者对艄公等“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4.析读:领悟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3题。

  筏(fá)子 胆惊心悸(jì) 吞噬(shì) 湍(tuān)急 艄(shāo)公浏(líu)览

  一泻千里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风平浪静 乘风破浪 提心吊胆

  目不转睛 马不停蹄 惊涛骇浪 化险为夷(yí) 如履(lǚ)平地

  三、跳读课文,欣赏筏子:

  分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归纳参考如下:

  1.第1段,以胆惊心悸反衬黄河之大、快、深、急、险。

  2.第2段,以水车之大正衬黄河之大,以水车之缓缓反衬黄河之滚滚。

  3.第3-5段,以筏子之小、轻反衬黄河之大、之汹涌湍急。用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的勇敢。筏子的出场是在滚滚黄河的远大背景下慢慢拉近镜头,通过设置悬念,引人注意,最后定格在放大特写镜头下而跃入读者眼帘的,写法独具匠心,结构巧妙,当学之。“一,二,三,四,五,六”一句,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岸上人逐个点数筏子上的人数时的惊叹、感佩之情,朗读时注意停顿和抑扬。

  4.第6段,风平浪静的小艇和乘风破浪的轻骑属于对比反衬写法,也是侧面描写艄公高超的撑篙技术。

  5.第7段,筏子体积小与载人载物多属于对比手法,也衬托出黄河之深,侧面写出艄公撑篙的安全与沉稳。

  6.第8段,岸上看的人的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的从容谈笑形成对比,侧面表现艄公高超的技艺。沉着而目不转睛地撑篙、小心地注视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则是正面描写艄公的沉着老练和勇敢。

  7.第9段,乘坐筏子须小心和大胆,用“紧贴着脚的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衬托要大胆,用“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衬托要小心,暗示着要征服自然就要有意志、毅力和细心。用“马不停蹄,顺溜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再一次正面描写了筏子的轻快,映衬出艄公娴熟高超的撑篙技术。

  四、诵读课文,赞美艄公:

  朗读10-11自然段。

  1.找出对比的句子:小小的筏子、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与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险恶的黄河风浪形成对比,工具简单,主要靠人的力量和智慧战胜险恶风浪,衬托出艄公的技艺高超,确实值得景仰和赞颂。

  2.诵读中心句,体会对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富有经验和判断力的赞美之情,黄河的惊涛骇浪与艄公的化险为夷、如履平地形成对比,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和智慧。歌颂了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劳动人民,激励人们征服自然,创造祖国美好未来。

  “雁滩近了,近了”反复句写出了筏子在激流之上轻快奔跑的动态美,拟人化了的筏子更显安详美。

  3.交流学习启示: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4.比较探究:从选材、主题、表达方式等方面比较《长江》《筏子》的异同。

  《长江》一文中,长江是祖国的象征,利用长江繁忙的现代化的建设和运输景象,通过抒情议论,来赞美祖国的新时代、新生活。

  《筏子》里的黄河只是叙事的地点、人物活动的背景,选取“筏子”这一原始简单的交通工具作为描写对象,通过叙述、描写,来赞美艄公等“黄河的主人”,赞美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人们,激励人们创造美好未来。

  五、达标训练

  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4-9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写作上可学之处有两点:一是主要描写的事物对象的出场,可以利用做铺垫、设悬念、埋伏笔的方法,蓄足声势闪亮登场,使读者眼前一亮,跃然纸上,给人以视觉聚焦和情感震撼;二是利用正反对比、正反衬托和正侧面描写的方法,全方位介绍描写事物,手法灵活多样,使被描摹事物鲜活而有生气。本文是很好的一个课例范文。

  《筏子》教案教学设计7

  课题:《筏子》

  课型:主读课文

  上课日期:2013/3/5—2013/3/6

  作者姓名:高庆水

  单位:滕州市至善中学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筏子》(2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图书、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黄河的图片、诗词名句和羊皮筏子的图片及相关常识。

  2、利用工具书,积累词汇。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评价任务:

  1、有关黄河诗词名句的积累竞赛。

  2、精彩语段背诵竞赛。

  3、说话练习比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一)边投影展示黄河及筏子的相关图片,教师边讲解导入:

  (图文并茂,再配以富有地域色彩的音效,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随着画面的切换,转入筏子的介绍。)

  这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用羊牛皮制作而成,俗称“羊皮筏子”,古称“革船”,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这小小的筏子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呢?今天就来跟随袁鹰先生一探究竟吧!

  (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成果展示

  1、我能读准

  规模() 浊浪() 心悸() 相称() 似的() 汹涌() 吞噬() 湍急() 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

  2、我会解释

  (1)比喻一刻不停地持续进行。 ( )

  (2)凶猛得使人害怕的大风浪。也比喻凶险的环境和遭遇。( )

  (3)化危险为平安。 ( )

  (4)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 )

  (5)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

  3、文学常识我知道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可以采取学生到前台板书或者竞答等形式完成,同时提醒学生:重点识记划线内容,及时补充到课本上。)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汇,学习应用。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

  (三)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读书感想

  2、集体明确:

  (1)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2)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3)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4)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5)文章刻画了黄河、筏子、艄公三个形象,黄河是背景,筏子是纽带,艄公是主旨。具体解释为:黄河为筏子的出现提供了背景,而筏子是联系黄河与艄公的纽带,凶险的黄河上,一只小筏乘风破浪,如履平地,完全是艄公的高超技艺的展现,本文的主旨就是歌颂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自然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同时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鼓励学生从文章具体语段分析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再读品味

  (一)再读品味

  1、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反复读几遍,并把喜欢的理由先小组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提示:可以从修辞角度、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写作技巧方法、表达方式的运用、谋篇布局等方面作答。)

  2、集体展示、评价,教师适时指导补充。

  (二)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如下:

  1、眼前这只筏子,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极言筏子行驶速度之快,反衬艄公驾船技艺之高超。

  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赏析:反复、拟人的修辞,描绘出筏子在惊涛骇浪中平稳行驶的动态,给人轻快奔跑的感觉,与前文“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相呼应,也间接赞美艄公的高超技艺。

  3、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

  赏析:对比手法反衬艄公的高超技艺。

  4、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赏析:这是电影技法的镜头推移、特写镜头,传神地刻画了岸上的人逐个点数时的惊叹感佩之情。

  5、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赏析:独立成段,承接上段的写景,开启下文对羊皮筏子相关内容的叙述。

  6、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赏析:该句直接抒情,不仅是对艄公的赞美,而且是对包括乘客在内的征服自然得人类的赞美;不仅赞美人类的勇敢,而且赞美人类的智慧和细心。

  (学生边理解边及时标记在课本中,对学生的回答不必求全责备,师可以补充完善,甚至可略有拓展,如:技法的运用上。)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精读领悟

  (一)师出示问题导读:

  作者是怎样写艄公的?是通过哪些方面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艄公的?作者写艄公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深入读课文,标划重点,独立思索后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师巡视参与并适时点拨。)

  (二)集体研讨后明确要点:

  1、作者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了战胜惊涛骇浪,在黄河上操纵羊皮筏子接送乘客和货物的艄公形象。(简要板书)

  2、黄河的“险恶”与艄公的“沉稳”的对比;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的对比;羊皮筏子的“体积小”和“承载重”的对比;羊皮筏子的“渺小”与黄河的惊涛骇浪的对比;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既是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以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

  3、结合背景材料,分析综合,破解作者写作意图

  本文不只是赞美艄公的精神,更要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

  (写作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这对国家经济打击严重。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一)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胆惊心jì( ) 惊涛hài( )浪 一xiè( )千里

  如lǚ ( )平地 马不停tí( ) 万马奔téng( )

  吞shì( ) tuān( )急 shāo( )公 gāo ( )子

  (二)选词填空:

  1、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 )的规模,但它那( )、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A万马奔腾 B一泻千里

  2、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 )了。

  A吞噬 B吞没 C打翻

  (三)背诵倒数第二自然段。(然而,羊皮筏上的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

  (四)文中的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师生简单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一)抢答题:看谁解释的又准又快

  1吞噬 2湍急 3浏览 4一泻千里

  5胆惊心悸 6化险为夷 7惊涛骇浪 8如履平地

  (二)背诵倒数第二自然段

  (可以通过同桌互背、小组齐背、男女生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

  2、与《长江》对比阅读,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与《长江》对比阅读,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 初读感知象征性

  1、学生读书后思考:筏子为什么可以代表艄公?(用原文的话回答)

  集体明确: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师生分析并小结

  文中的筏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写筏子就是在写艄公,筏子就是艄公的象征。本篇散文运用大量篇章不断塑造筏子形象,这就是散文中的象征手法。

  (师可延伸讲解,也可安排学生做适当的练习,巩固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一)比较阅读明主旨

  1、师指导学生快速浏览《长江》和本文,(从选材、表达方式、江河寓意、主题四个方面)分析比较,可同桌之间交换意见。

  2、集体明确:

  《长江》

  《筏子》

  选 材

  繁忙的现代的建设、运输景象

  原始的、被淘汰的交通工具

  表达方式

  抒 情

  记 叙

  江河寓意

  长江成了祖国的象征

  黄河是叙事的地点、人物的背景

  主 题

  赞美祖国不断发展,欣欣向荣

  赞美像艄公一样体力劳动者的英雄形象

  3、师生共同总结:本文主要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4、师板书:思想感情——赞美黄河的主人

  (二)激情诵读学做人

  1、学生自由选择,激情诵读文章描述黄河雄浑气势的语段,展现“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语段,特别是直接抒发作者赞美之情的语句。(要求读出气势、情感和意蕴)

  2、读书活动后,思考分析:

  学了本文,你悟出何种人生和社会道理?

  (1)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不仅要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还要“小心”“大胆”和“镇定”。

  (2)面对生活,面对困难,我们要靠信念、胆略和勇气,也要靠智慧、知识和沉着。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三)畅所欲言抒感想

  1、黄河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多少作家,作曲家歌唱赞美它,同学们你想对黄河说什么?

  (引导学生凝练语言、训练修辞方法的使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示例: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

  2、在当今现代交通工具异常多样的时代,原始落后的羊皮筏子是否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围绕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主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言之成理即可)

  3、在人与外界的各种挑战中,除课文中介绍的艄公战胜了惊涛骇浪而成为黄河的主人之外。你还能说出像艄公一样,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事例吗?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精读领悟学技法

  (一)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重点是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在本文的使用及其效果。

  1、本文对黄河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对黄河的描写,有什么深意吗?

  (学生快速思考并讨论)

  集体明确:写自然,最终是为了写人。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即把黄河的气势写得越充分,越形象,就越能表现艄公的技艺和勇敢、沉着、冷静的品质。

  2、本文作者极力描写黄河艄公的形象,同时也写到了乘客的大胆镇静。可以把写乘客的部分删掉吗?

  (学生讨论)

  集体明确:不可删。写乘客的大胆镇静,目的是衬托艄公技巧高超。这样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描写,具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好文章,每一个部分都有其表达上的意图和作用。)

  3、在本文的描写中,还有一处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文字,就是第3段。这一段表现了羊皮筏子的什么特点?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是不是显得很不相称?

  (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充分讨论)

  集体明确:主要表现羊皮筏子的“小”“轻”,表现危险。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确实是不相称的。但正是这种不相称,使得羊皮筏子的驾御者——艄公的技艺高超得到了突出和强调。换句话说,对比反差越强烈,艄公的形象就得到越大的强调。

  4、通观全文,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学生思考、个人总结、集体研讨)

  共同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以上分析,再次提醒学生随手在文中作简单批注)

  (二)说话训练

  假若你是一位导游,请结合《筏子》一文内容和今日黄河雁滩风光,运用对比烘托手法,赞美黄河,赞美黄河的主人。

  (展示相关图片)

  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得真正的成功。

  (三)师板书:

  惊涛骇浪

  衬 托

  对 比

  羊皮筏子 黄河艄公

  筏子乘客

  (侧面) (正面)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一)搜集有关黄河的诗词名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10、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11、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唐代-张蠙《登单于台》

  1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1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14、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元好问《水调歌头》

  1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6、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 王国维《读史二十首》

  (二)学以致用,写作训练

  (可根据时间灵活安排,课上以口述形式形成思路,课下完成)

  同学们,《筏子》一文,向我们展示了“黄河主人”的风采。相信,你一定也想做学习的主人吧!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写一写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反思: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深入研讨课文、全面筛选资料、细致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筏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堂课的教学,我遵循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充斥课堂始终,教师适时的引导、启发、点拨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多形式的读书活动、精彩激烈的辩论赛、感情真挚的说话训练、学以致用的写作指导丰富了课堂,激活了气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最大值。

  当然,本堂课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学生对黄河和羊皮筏子的认识不够,学习激情未能完全释放。这需要教师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加上课上的准确讲析来弥补。二是学生的说话训练思维不活跃。教师的引导、点拨固然重要,还需将语文学习延展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参与跟说话相关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三是教师自身的能力欠缺,配图讲解的精彩不够、教材的挖掘未尽完美。今后,我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争做全能型教师;不断专研教材,争做研究型学者。

  《筏子》课堂教学实录

  一、解释并熟记文中重点字词

  化险为夷 胆惊心悸 万马奔腾 浊浪排空

  (此环节先解决关键词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回顾上堂课学习内容——散文诗《长江》:借长江歌颂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新中国景象。

  三、导入新课——谁来说说什么是筏子?

  结合课本图片与课文内容认识“筏子”并强调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交通工具(这是为后来的理解艄公的精神做铺垫)

  四、赏析课文

  师:作者写筏子要赞美的是什么?从课文中找依据

  生:艄公,第十段

  由于本段是课文的重点抒情段也是文中的主旨段需要师生的反复诵读来把握情感,老师在此环节进行指导朗读

  师:结合课后题“为什么课文强调艄公的手里只有一根那么不粗不细的篙子”

  生:为了强调艄公的

  第10段:勇敢与智慧 镇静与机智 经验与判断

  第8 段:沉着 大胆 小心

  第9 段:意志 毅力 细心

  生:在人与自然的搏斗中。艄公战胜了自然、战胜了黄河,成为了黄河的主人

  师:文中像艄公这样在黄河上运输的只有他自己吗?

  生:是所有像艄公这样具有智慧、勇敢、大胆、细心征服自然的人类及所有在大自然面前的胜利者

  五、总结课文的主旨

  课文明是写筏子实则借写筏子来赞扬所有像艄公这样具有智慧、勇敢、大胆、细心征服自然的人类及所有在大自然面前的胜利者

  《筏子》教案6(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筏子》教学设计

  卢姝蓉

  【学习目标】

  1、在初读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为何为“筏子”。

  2、在精读中,品位形象、生动的语句。积累“吞噬、湍急、浏览”等词语。

  3、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学习艄公坚强的意志和不求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精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2、自我检测

  磁( )力 万马奔腾( ) 艄( )公 惊涛骇( )浪 心ji( ) 吞shi( ) liu( )览 如lu( )平地 一xie( )千里 浊浪pai( )空 马不停ti( ) cheng( )风破浪提心diao( )胆 化险为yi( )

  【整体感知】

  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象衬托?

  【合作交流】

  一、下列划线的语句能删去吗?为什么?

  1、啊,请你再定眼瞧一瞧吧,那上面还有人哩。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的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二、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三、朗读倒数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里有特别强调艄公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

  2、注意该段落中出现的“化险为夷”“如履平地”两个成语,全文哪些地方写了“险”“夷”和“如履平地”?“化”的原因仅仅是该段中所说的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经验、判断吗?

  3、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小结】

  本文描写了波涛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的艄公驾驶羊皮筏子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他的勇敢、智慧、机智战胜了惊涛骇浪的黄河的精神,赞颂了中华民族的劳动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质和自然的伟力。

  【拓展训练】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在亲眼看到他之前,想象力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绝没想到是乘风破浪里的轻骑。

  十只倒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上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 的撑着篙, 地注视着水势, 的破浪前行。

  1、艄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敬仰和赞颂的,你冲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后记】

  《筏子》教案4

  课题:筏子(两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黄河知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手法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学习目标2、3

  三、(课前)预习·导学

  1.查资料了解作者、黄河、羊皮筏子的相关资料并整理归纳要点。

  (1)黄河(Yellow River)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发展。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另有音乐家、教授、演员等人以此为名。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

  (2).作者简介: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3).关于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资料记忆重点生字词语。(课本上做好预习笔记)。

  3.课外积累古诗词中关于“黄河”的名句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规模()浊浪()心悸()相称()

  似的()汹涌()吞噬()湍急()

  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

  5.通过工具书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如履平地化险为夷

  胆惊心悸马不停蹄

  四、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一)预习交流展示

  (二)目标展示

  1.了解黄河知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2.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手法的作用。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激情导入

  1、由谈黄河文化导入。

  2、学生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3、目标展示(随堂生成的目标)

  (二)自由朗读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2.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3.上一篇课文写的是了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两位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明确:不是。关于《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4.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明确:本文主要通过在汹涌的激流上鼓浪前进的艄公的描写,通过在羊皮筏子上镇定自若的乘客描写,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小心和智慧。5.作者极力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艄公形象,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什么呢?明确:衬托艄公技巧高超6.那么写黄河的惊涛骇浪以及羊皮筏子的小呢?明确:也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技艺高超。

  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1.回读课文,互问互答,解决课堂生成的疑难问题。

  2.问题探究:

  艄公技艺高超,乘客谈笑自如。这一切都是征服自然的人类的最好写照。那么作者想要通过这一切阐明的是什么道理呢?明确: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师生互动,延伸拓展

  1.背诵课文的倒数第二段。2.利用课外时间了解黄河水车,羊皮筏子。补充材料: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我国以皮筏为渡由来已久。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牛皮筏一般由90个牛皮袋扎成,可载货四万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吹牛皮,渡黄河”是兰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将渡河者装人牛皮袋中,充气扎口后,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划水,只十几分钟便可将渡客送至黄河对岸,这种摆渡方式恐怕你闻所未闻。 以皮筏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细,二要胆大。上筏时要轻松自如,绝不可猛劲上跳。坐在筏上要紧抓木杆或绳索,遇浪可不能惊慌乱动,保持平衡自然会有惊无险。筏子往往由谙熟水性、经验老到的“峡把式”领航掌桨,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散步。50年代前,兰州金城关、骚泥泉一带的回民多从事皮筏运业,多达50多户,400多人,有六十多条大筏,每年能外运羊毛250多万公斤。今天,皮筏作为摆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兰州和宁夏沙坡头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来。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们不愿继承父辈的衣钵,做了其它行当,做水路生意的也都开起了汽垫船或游轮业务,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随他们几十年的宝贝皮筏,开起了在黄河岸边摆渡游客水上娱乐的旅游业务。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出水。兰州市北滨河路180号的陈老汉便是一个出色的放筏人,他放的只不过是橡皮筏,经常在河边迎风逐浪玩筏。祖居兰州市的李德明老人也是一个羊皮筏子放筏人,在旅游旺季,只要你运气好,总会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荡,或在滩边晾晒皮筏的新奇一幕。

  3.课外积累: 古诗词中“黄河”的名句

  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胆惊心jì吞shìtuān急惊涛hài浪

  如lǚ平地马不停tí一xiè千里安xiáng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试着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1)眼前这只筏子,大约是雁滩公社某个大队的交通运输工具,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3.艄公这一形象是是如何通过衬托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呢?

  明确:作者以乘客的大胆镇静衬托艄公技巧高超

  以衬托艄公

  以衬托艄公

  以衬托艄公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又像在公园人工湖的游艇上戏弄着微波。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⑴.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把它们指出来并写在下面。

  ⑵.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筏子》教案】相关文章:

插花教案与反思小班教案06-16

雾 凇(教案)优秀教案06-04

《坚强的锡兵教案》教案06-06

教案06-03

关怀教案设计优秀教案06-12

江南的冬景教案教案设计06-16

咕咚教案04-15

捞鱼教案04-15

倒数教案04-15

螃蟹教案04-15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