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

时间:2022-06-20 11:08:35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整体化趋势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名词解释

  1.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施里芬计划: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确立的军事进攻的作战方案。1905年由德军参谋长施里芬确立,其核心是强调速决战。该计划假设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线为作战重点。德军将集中优势兵力用于西线作战,而且拟在西线右翼集中全力,突破西欧低地国家,突破法国北部,直取巴黎,最终与左翼部队合围法军主力。在西线用4到6周的时间结束作战,然后全力攻击东线。在东线用3到4个月时间击溃俄军,结束战争。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以及可变因素。而且在一战前被一再调整,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失败,计划宣告破产。

  3.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战。1914年8月,德军实施施里芬计划,利用其军事优势突击进攻协约国的防线右翼。在战役初期,德军取得较大的军事优势。但是,在协约国意识到德军的军事意图之后,及时调整了其战略部署,加强了西线右翼的军事布防,德军的军事进攻最终为英法盟军所阻止,施里芬计划所确立的基本军事目标没有达到。9月,英法协约国在马恩河一线以50多个师的兵力向德军发动进攻,最终迫使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西线战局开始陷入对峙之中。

  4.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西线的一次重大战役。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9月,德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10月,法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并于12月收复了几乎全部失地。凡尔登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5.索姆河战役: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战役,发生时间在1916年7月到11月间。该次战役是世界上第一场有坦克参战的战役。虽然英国用的坦克没有什么作用,它的陆军、火炮和空军联合作战的战技非常有效。

  二、论述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原因:(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欧洲列强之间形成了法德,俄奥,英德的矛盾;(2)列强之间的积累争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分化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速了大战的爆发;(3)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成为大战的导火索。

  性质:第一次世界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其中塞尔维亚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影响: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土耳其四个帝国,削弱了英法意等国;十月革命胜利是一战最大后果,战后无产阶级革命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出现了世界性高涨。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怎样形成的?

  三国同盟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878年柏林会议后,俄、德矛盾日趋尖锐。俾斯麦深恐俄国组成反德集团,就拉拢奥匈帝国组成反俄同盟。1879年10月7日德、奥在维也纳签署军事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果遭到俄国进攻,两国在军事上互相支援。此条约是针对俄国的,从而加速了俄、法的接近。德、奥同盟成立后,俾斯麦便着手建立联盟体系。时值意大利因在北非突尼斯与法国竞争激烈,在国内担心德、奥两国帮助罗马教皇干涉内政,而主动靠拢德、奥两国。俾斯麦觉察到俄、法接近的迹象,便积极调停奥、意之间在巴尔干地区的矛盾,使其进行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必须以全部军队予以支援;如果俄、奥之间发生战争,意大利将宣布中立;一旦德国遭到法、俄进攻,意大利则站在德国一边,参加战争。从此,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后来英、法、俄成立协约,与之对抗。两个军事集团的对抗是导致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在大战期间,凡是参加德、奥一方作战的便称为同盟国,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军事集团之一。意大利因为同奥国有矛盾,所以在1915年退出同盟国而加入协约国作战。

  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第二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名词解释

  《凡尔赛条约》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欧本与阿尔梅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归丹麦,西普鲁士与上西里西亚归波兰;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过4000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海军不得拥有潜艇等。《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 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

  《四国条约》指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四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关于太平洋四国条约》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一战结束之后,英日同盟继续存在,成为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张时的最大威胁。国此借机废除英日同盟是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任务。《四国条约》条约规定:(1)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2)“如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达成协议,联合或单独地采取最有效的措施;(3)条约有效期为10年;(4)从条约开始生效起,英日同盟宣告终止。条约得到了英日的满意。《四国条约》达到了拆散英日同盟的目的,它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其形成的四国同盟是为保护共同的殖民利益而进行的合作,不是英日同盟的简单扩大。条约的签订调整了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美日之间的矛盾,为华盛顿会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五国海军条约》指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海军条约》。一战前后,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十分激烈。随着竞争加剧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各国都逐渐力不从心,因此限制海军军备成为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它也是列强争论最激烈的一个问题。。经过协商,美英法意日五国商定了其海军装备的发展比例是5:5:3:1.75:1.75这一总原则。而且条约还对各国战列舰、航空母 舰的排水量进行了限定,规定维持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属地以及岛屿、英帝国在太平洋地区统治范围内的防务现状,《五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意味着英国海上优势的结束,日本因被迫承认海军第二而受到打击,但日本海军在太平洋地区仍占有利地位。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了由于列强海军军备竞赛而给太平洋地区带来的紧张局势。但条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利益冲突。。

  《九国公约》指1922年2月6日参加华盛顿会议的各国签订的《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远东与太平洋问题,其核心是中国问题,实质上也是列强对中国控制权的争夺。美国召开会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压制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扩大美国在华势力。公约提出,。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同时提出,在中国全境内各国商业与实业之机会均等均等,各国在与中国的双边与多边的关系不得妨碍“门户开放”政策以及“机会均等”的原则等等。《九国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在中国确立了“门户开放”的原则,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境地。它改变了巴黎和会所造成的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不利局面,使美国在与日本的较量中又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也就加深了美日矛盾。

  1.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2.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3.杨格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临崩溃,无力实行道威斯计划。同年2月11日~6月7日,英、法、比、意、日、美、德7国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美方代表O.D.杨格(1874~1962)为主席。会议通过主要由杨格起草的报告书,史称杨格计划。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延债宣言30年代初美国为缓解经济危机而颁布的、解决一战欧洲国家战债的外交宣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重了世界各国经济与财政困难,美国为了使其在一战其间向欧洲国家的贷款能顺利回笼,在欧洲国家的要求下,于931年6月20日,由美国总统胡佛发布《债款延付宣言》,提出延迟欧洲国家偿付债务、赔款和救济款的时间一年。但是该项政策只是短期内缓解了欧洲国家赔付战债的压力,并没有阻止欧洲各国财政状况的恶化,也没有解决战债与赔款问题。

  4.《洛加诺公约》即《洛迦诺保证条约》。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7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会议上通过,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公约中最主要的是《莱茵保安公约》,它规定:德、法、比、保证德法、德比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莱茵区实行非军事化的协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一切争端等公约。宣称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欧洲的和平”,实际上是英法企图固定战后德国西部边界,把德帝国主义的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但希特勒上台后,于1936年3月7日首先进军莱茵后,并于1939年4月26日宣布废除该条约。

  《非战公约》20年代法美两国发起的、旨在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而订立的国际条约。又称《非战公约》或《凯洛格—白里安协定》。因为由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以及法国外长白里安发起,故名。1928年8月27日,美英法德等15国代表在巴黎签署条约,提出禁止将战争当作解决国际纠纷的工具,各国只能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彼此间的争端。但是,条约并没有对侵略者以及违反条约者规定必要的惩罚措施,因而在实践上也起不到有效作用。《非战公约》订立后,先后有60多个国家参加了条约。

  二、论述题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课本124)

  背景:美国对凡尔赛体系深为不满,积极鼓动召开华盛顿会议,构筑亚太地区的国际新秩序。1921年8月,它正式邀请在亚太地区有利益关系的8个国家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举行会议。

  主要内容:①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

  ②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条约

  ③关于中国“门户开放”的九国公约与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

  意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与发展,它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有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通过上述一系列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条约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华盛顿体系。(课本124)

  2.什么是“委任统治”制度?其实质如何??

  委任统治制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这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殖民统治的一种新的形式。

  一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瓜分和统治的一种新殖民手法。1919年1月—6月,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帝国主义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确定将德国等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按照其经济状况与地理位置,分成三个不同等级,由国联委托各协约国实施殖民管理。通过这种形式,德国与土耳其的殖民地被瓜分殆尽。在委任统治制之下,帝国主义打着帮助殖民地人民发展政治制度与国民经济的旗号、大行殖民统治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榨之实,这也成为协约国帝国主义构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制度。

  3.何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评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随后又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掠夺性的和约;在华盛顿会议上,又签订了一些条约作为其补充,这样就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通过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以及列强关系的调整而建立的这种战后世界性‘‘和平”体系,历史上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定程度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创设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但是,也有众多的危害:第一,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遭受宰割而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不会忍受《凡尔赛和约》的压抑,随着力量的恢复和增长,必然会激起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情绪。第二,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必然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第三,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它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有力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4、一战后,德国的赔款问题的解决及其影响。

  1.巴黎和会:德先付20亿金马克。1926年赔偿委员会会议,确立总数为1320亿金马克,42年年限

  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维斯计划”为德国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规定德近期赔款数额及赔款来源。(

  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

  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

  5.1932年《洛桑协定》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第三章俄国十月革命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尝试

  一、名词解释

  1.布列斯特和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2.大清洗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开展的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肃清反革命运动。斯大林把阶级斗争形势看得过于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上缺乏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个人崇拜的危害,因此错捕和枉杀了许多无辜。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都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处决。当时还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大清洗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二、论述题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背景: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内容:第一,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三,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历史意义: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2.试评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课本198)

  评价: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乡间的商品货币关系。造成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课本204)

  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通过它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从长远看,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第四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一、名词解释:

  1.《洛桑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资产阶级共和国订立的国际条约。一战后,土耳其民族革命兴起,奥斯曼帝国被推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23年7月24日,英法等协约国7国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订立《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代替《色佛尔条约》。新条约规定,协约国与土耳其恢复和平,取消外国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财政监督权,东色雷斯以及小亚细亚归属土耳其,土耳其放弃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土耳其只承担部分帝国旧的债务,土耳其保护境内一切居民等等。《洛桑条约》是土耳其人民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它部分地维护了土耳其的主权与领土、行政完整,激励了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凯末尔主义:形成于1919—1931年,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由土耳其共和人民党和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建者凯末尔所倡导。1919凯末尔主义可于阿塔土克改革运动里找到其意义,即寻求缔造一个现代、民主及世俗的国度。凯末尔主义是基于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及启蒙时代的科学及教育进程所引导的。主要由共和主义、民粹主义、世俗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民族标准。民族幅度、国家社会主义构成。

  3.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只有有条件地保留了君士坦丁堡;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土耳其武装力量被限制在5万人以内;其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它是一个赤 裸裸的瓜分土耳其的条约,把土耳其推向了亡国的边缘。

  4.阿姆利则惨案:1919年4月13日英国殖民当局屠杀印度阿姆利则群众的事件。1919年2月6日,英印立法会议通过罗拉特法案。该法案规定警察可任意逮捕官方所怀疑的分子,不经公开审讯,可以长期监禁。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全国哗然,群起反对。旁遮普的反帝斗争尤为激烈,4月13日,约5万人在阿姆利则市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举行集会,抗议殖民当局专横暴虐。英印军队的戴尔将军下令向密集人群开枪。大屠杀不但没有慑服群众运动,反而激起印度人民更加激烈的反抗。阿姆利则惨案成为甘地于1920~1922年发动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论述题

  1、印度非暴力运动的过程和失败原因

  过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 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加强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 工、罢 课、罢市、集会游 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但是运动很快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失败原因

  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非暴力一种政治策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甘地的宗教的非暴力原则同资产阶级的策略原则屡屡发生冲突;它同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更是格格不入,一方面他积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政治斗争,号召不惜一切反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制度;另一方面,又坚决反对群众的任何暴力反抗行动,多次停止不合作运动,挫伤了群众的斗争积极性,延缓了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的进程。

  2、如何评价甘地和甘地主义?

  答:(1)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甘地提出了一整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纲领和策略,他自始至终举起民族的旗帜,进行不屈不挠的反英斗争;他是印度国大党的核心人物,曾根据实际情况将国大党改组为一个有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并有城市人民参加的群众性政党,为印度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组织保证;甘地比较注重实际,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他先后四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唤起了人民大众的民族觉悟;他在反英斗争中善于吧印度各阶级、不同种姓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吸引到民族主义旗帜之下,使反英斗争由上层的小圈子扩大到人民群众之中。因此,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1947年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3)虽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甘地和甘地主义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界限之内。加之他在反英斗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

  3、怎样评价凯末尔革命?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凯末尔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建立民族国家后,进行现代化改革成为落后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以后独立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第五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西方民主国家

  一、名词解释:

  威斯敏斯特法1931年英国议会确认各自治领土地位的一项法律战结束后,因大战的巨大代价,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大为削弱。英国由债权国转变为债务国。伦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受到纽约挑战。许多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于是在1926年的帝国会议上英国代表团团长提出自治领的定义,1931年12月11日,英国议会通过本法确认这个定义。完成了对殖民统治方式进行的调整,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威斯敏斯特法》,它的出台,是英国殖民统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引起了帝国内部关系质的变化,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直接统治过渡到间接统治,并开启了英帝国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时段——第一英联邦阶段。

  1.柯立芝繁荣:一战后,美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基本处于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因而,史称为“柯立芝繁荣”。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柯立芝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隐患:传统工业部门一直处于停滞或衰退状态;美国资本的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20年代的美国农业始终处于慢性危机中等。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

  2.罗斯福新政1933年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挽救当时陷入严重危机中的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曾通过国会制定"紧急银行法"、"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许多法律。主要内容是:以大量贷款和津贴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γ借通货膨胀提高物价,削减农业生产,销毁农产品以克服农产品生产过剩: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对失业者给以最低限度的救济。对缓和当时的经济危机曾起了一定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告终。

  二、论述题

  1、试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危机的根源:

  它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恶性发展,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一最基本的矛盾,当然也与一战后的国际经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1.战后科技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程度的提高,使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种种矛盾和不平衡状态加深。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贫富差距加大,有限的大众购买力与高比率的投资能力二者之间的矛盾直接促成生产过剩危机的来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世界经济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不能够维系长期的经济扩张。

  2.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混乱与不平衡的局面。一是纷乱的国际政治,特别是欧洲政治。二是战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债权国,雄踞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而且,在海外美国有大量的投资贷款,这使得世界经济严重依赖美国。所以一旦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3.伴随着20年代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的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促使大危机严重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各国政府面对危机采取了转嫁危机,以邻为壑的损人自保的经济政策。

  (2)主要表现:

  一,股票市场崩溃,由此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

  二,各国工业生产下降:1932年工业产值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46.2%,德国40.2%,日本37.4%,意大利33.2%,法国31.9%,英国20%。

  三,危机也蔓延到所有农业部门,包括谷物业、畜牧业、林业、和技术作物部门。四,大危机也造成了大量人的失业。在美国1933年失业工人达1700万,失业率为24.9%;德国800万人,英国400万人。

  五,危机打击了人们的自信心,造成了人们恐慌、疑惧,乃至绝望的心理状态。

  (3)危机的后果

  这次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结束了20年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局面,使资本主义各国国内和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调整

  危机严重地冲击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在经济领域,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

  在政治领域,在危机的打击下,各国当权者纷纷寻找出路。

  在社会领域,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反对资本主义的示 威游 行、罢 工运动和农民 运动,甚至暴 动此起彼伏。

  2.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恶化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第一,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第二,危机导致各国政局动荡,推动了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原有的法西斯组织迅速壮大,新的法西斯组织纷纷产生。其中,德、日法西斯组织和势力发展最快,先后控制了国家政权,并最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三,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

  第四,危机恶化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

  第五,大萧条使得各国为裁减军备所作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转而让位于各种大规模地重整军备的计划。

  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1)背景:

  ①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

  ②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2)目的:①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

  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

  (4)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以工代赈。

  (5)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影响:①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②不能从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2)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的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纯粹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六章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一、名词解释:

  墨索里尼(1883-1945),意大利法西斯的头目,独 裁者。出生于铁匠家庭。青年时期信奉无政府主义,对现实社会强烈的不满。后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曾在瑞士研究马克思主义,加入了社会党,在该党机关报《前进日报》工作。后转向民族主义,被社会党开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并参军服役。战争结束后,利用意大利混乱的形势和人姆嗯对政府的不满,组织了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10月率领党徒进军罗马,获得极右势力的支持,从而掌握了意大利的政权。墨索里尼对内加强个人独裁,对外狂热的侵略扩张。最后在二战中被意大利游击队抓获并枪决。

  1.《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希特勒(1889—1945)法西斯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酷爱绘画和建筑,一战时为德军下士,1919年加入德国工人党,次年改组为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1923年啤酒店暴 动失败后一度入狱,1924年12月获释后重整纳粹党。1933年1月,在垄断集团支持下出任总理,次年8月,总统兴登堡死后,自称元首兼总理。任内,解散国会,取消所有反对派政党,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犹太人,实行法西斯专政,重整军备,入侵奥地利、捷克。1939年9月侵入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4月30日盟军攻克柏林时自杀,著有《我的奋斗》《希特勒的第二本书》

  2.国会纵火案:德国法西斯阴谋陷害共产党人的案件。1933年2月27日夜,纳粹分子焚烧国会大厦,次日,纳粹头目戈林诬陷纵火事件是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信号。纳粹政府通过紧急法令,取消结社和言论自由等宪法条文,取消共产党和进步党派报刊,大肆逮捕共产党员,保共领袖季米特洛夫和德共领袖台尔曼相继被捕。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揭露法西斯主义反动本质和血腥暴行,在国际舆论支持下,法西斯不得不宣判他无罪

  3.《英德海军协定》指1936年6月18日英德签订的规定两国海军军力的条约。希特勒上台之后,英国仍然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这对纳粹德国非常有利,因而两国逐渐勾结。1936年6月英德代表在伦敦谈判,商讨两国海军问题。18日协定签署,规定(1)英国确认同意德国舰艇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联邦各成员国海军总吨位的35%,只要德国遵守上述比数,德国可以增加或减少各种类型的军舰;(2)德国潜水艇的吨位数将不超过英联邦各成员国潜艇总吨位的45%,如果形势需要,德国将有权建造与英联邦潜艇总吨位相等的潜艇,只需事先通知英国即可。《英德海军协定》是英德双方共同对《凡尔赛和约》的破坏,它是英国扶德抑法外交政策的继续,是一种对法西斯的绥靖。德国的扩军合法化了,更加鼓舞了德国进一步破坏《凡尔赛和约》有关条款的勇气。斯特莱沙阵线也就此瓦解。但是,希特勒不会按英国划定的“范围”行事,他加紧扩军,最终挑起二战,英国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4.田中奏折20年代日本右翼政府武装侵略中国以及南亚而确定的政治方针。1927年日本出现金融危机,一战后相对稳定时期结束,日本右翼政府与垄断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策划了侵略中国的《对华政策纲要》,并将会议决策上报天 皇,即《田中奏折》。奏折提出:“惟欲征服支 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 那。”这一侵略公式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华战争以及对外侵略的指导思想。

  5.二·二六事件1936年2月26日凌晨,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1400多名驻京部队发动叛乱,杀死内大臣、藏相、教育总监,要求解散议会,建立皇道派控制的内阁。29日叛军投降。"二二六"政变后,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确立了统治地位。

  二、论述题

  1、意大利法西斯专政是如何建立的?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时,意大利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各阶级和各阶层都对现状极度不满;工人运动有了广泛的发展,然而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未能采取正确的策略,还没有力量夺取革命的胜利;而以垄断资产阶级和封建王室为主体的统治阶级又软弱无力,不能有效地控制局势,因而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吸引群众、压制革命力量的政治组织及其领袖人物来执掌政权,以维护它们摇摇欲坠的统治。正因为有了客中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法西斯主义才得以滋生和泛滥起来。

  另外,从对外原因上来看,正当国内矛盾异常尖锐的同时,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分赃最少,甚至连英国和法国在1915年为换取意大利站在协约国一边参战而做出的许多领土许诺也未能兑现。这引起意大利社会各界的极大不满,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人们对政府的软弱无能日益感到不满,期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铁碗人物来扭转意大利的局势,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水平,稳定政治以及满足领土要求。于是,推翻无能的政府,另立新主的意识在意大利人民的心中孳生,一旦有人作为出头鸟挺身而出的话,他们则会立即响应。

  还有,在外部因素上我们不能不考虑国际银行家的幕后操作阴谋。对于银行家而言,动乱、战争是天大的喜讯。因为和平时期缓慢折旧的各种昂贵设施和物品,会在战争和动乱中顷刻间灰飞烟灭,交战各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胜利,他们会大量的向银行借款,而银行家们也会趁此机会大赚一笔。到战争结束时,政府无论输还是赢都将深深陷入银行的债务陷阱之中。特别是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他们拥有整个南意大利地区的财政收入做抵押的资产,(欧洲)所有国家的国王和部长都在聆听他们的教诲。他们在战前就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并派遣战略情报间谍到欧洲的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业中心,各商业、政治和其他情报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穿梭。此情报系统的效率、速度和准确度远高于任何一个官方信息系统。因此他们可以在人们还不知道消息之前做好准备或是制造假信息来获取利润。等人们知道实情时已为时以晚。滑铁卢一战使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意大利参加一战和政府为了稳定国内局势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无不需要这些银行家的经济支持,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他们希望意大利动乱,他们也会作为助推器使意大利发生动乱。他们会为动乱者提供巨大的财力支持。我想这也是意大利法西斯能够上台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经济危机、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民族主义情绪全面爆发以及国际银行家暗地里操作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墨索里尼挺身而出,他一面为军人歌功颂德,一面积极支持他们去夺取地主的荒地,这使他赢得了广大退伍军人的拥护,为他建立法西斯组织提供了军事基础。

  还有,对于墨索里尼来说,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少不了他掩人耳目的一系列欺骗性行为以及巧妙的大胆的对法西斯组织的运作。一战以前,他还是个反对战争的《前进报》编辑,但是一战开始以后,他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狂热的帝国主义者和沙文主义者,鼓吹意大利在协约国一边参加战争。他被社会党开除后接受法国资助,办报宣传他的参战主张,组织“参战同盟”。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相关文章:

《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反思09-17

《世界近代现代史》历史教学反思08-13

小升初的语文复习资料04-02

小升初的语文复习资料04-02

小升初的语文复习资料04-02

小升初的语文复习资料04-02

小升初的语文复习资料04-02

小升初的语文复习资料04-02

小升初的语文复习资料04-02

小升初的语文复习资料04-02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