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分数乘分数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9-21 07:12:38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分数乘分数”这课时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后进行教学的。就分数乘法在而言,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况且,我执教的班级所用的教材是“现代数学”,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敢于各抒已见。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试图改变传统的“精讲多练”做法,尽力放大其法则的探究过程。现摘录三个主要片段。

  [片断一]

  1、说说一张纸的 的 是几分之几?谁能用算式表示?

  生: × =

  2、学生小组活动:

  (1)请你们用折的方法,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 ,把折出的 用斜线表示。

  (2)把画斜线的几分之一看作单位“1”,再折出它的 ,请把这个

  用方格线表示。

  (要求:四人小组可以商量,但折出的几分之一大家最好各不相同)

  (3)把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打开纸看看方格线所表示的占整个长方形纸的 ,再写出结果。

  3、学生汇报:

  (1) 折纸过程:如第一次折了长方形纸 的 ,第二次又折了 的 ,用方格线表示的就是 的 。……

  (2)算式:

  × = × = × = × = ……

  4、小组讨论:

  (1)读读以上这些算式,对于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发现、归纳、小结,师板书: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变。 或: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片断二]:

  1、猜一猜这些题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 × × (学生猜结果,说理由: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能用你们发现的“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吗?为什么?

  生:不行,只有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乘才能用“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

  3、为什么可以用“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的方法去计算,你能想个办法验证吗?

  (1)小组讨论方法:

  (2)汇报:

  A、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

  先折出一张纸的 ,画上斜线;再折出 的 ,画上方格,打开纸,用方格线表示的占整个图形的 。

  B、 × 还可以用小数来验证:

  因为: =0。75 =0。4 所以:0。75×0。4=0。3=

  C、用分数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方法来验证:

  因为 里有4个 ,所以: × = ×4× = =

  同理: × = ×4× ×2= =

  D、还可以用 × = 这一题来推理:

  因为 × = 所以 × = × ×2 = ×2 = ……

  4、小结:

  同学们很了不起,想了许多办法都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作了充分的验证。现在谁再来说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片断三]

  1、学生自学课本第43页“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段话。

  2、自学汇报:你能读懂这段话吗?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举例,如 : ×3 = × = ……

  3、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也能举个例子吗?

  4、小结:同学们说得好,凡是有分数的乘法,都可以用今天所学的法则来进行

  三、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应该说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是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经历折纸操作——合作交流——寻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并掌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材料,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而自己寻找出的法则印象特别深,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究、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2、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传统教学是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习,以达到“熟练生巧”的程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关注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关注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肯定更有意义。

  3、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经过不断的思考去获得规律的过程中,着眼点不能只是规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发现”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本课时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 “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折纸、化小数、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困惑之处:

  如何去关注全体参与?本课时的第一阶段研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时,由于学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去发现规律,所以全体学生兴趣高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探究的过程中去。而到第二阶段去验证交流“几分之几乘几分之几”的过程中,除了用折纸法验证交流外,其余的几乎都被几名“优等生”所“占领”,虽然教师多次这样引导:“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再能解释一下吗?”“用他的方法去试试看。”但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参与其中,成了“伴学者”。所以,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促使学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是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乘法(三)》的教学反思03-31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及交流(精选10篇)10-27

《分数混合运算(二)》教学反思(精选14篇)09-28

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通用6篇)04-21

百分数和小数分数的互化教学反思(精选22篇)11-11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参考(通用9篇)05-31

关于分数和百分数的总结04-13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精选11篇)09-08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板书设计(精选12篇)11-16

北师大版五年下册数学《分数乘法(二)》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03-30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