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

时间:2022-12-08 09:36:29

《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精选8篇)

  《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利奥波德及他的“土地道德”。

  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4.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图片,体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二、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长期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之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l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词。

  2.借助工具书,理顺词义。

  积累词语:

  ①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缺。

  ②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③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④ 饿殍:饿死的人。文中指饿死的鹿。

  ⑤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⑥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四、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五、课文研读

  1.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它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它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对这些事物来说,狼嗥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

  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山——“客观地聆听”

  4.这里运用了哪些修饰手法?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及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5.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触动。

  6.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

  (1)植被遭到破坏

  (2)鹿群因缺少食物而大量饿死

  (3)草原近期很难恢复

  (4)水土流失严重,甚至们将失去未来

  7.“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8.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明确:

  ①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②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③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9.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明确: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

  10.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要像山那样思考:客观、长久地、尊重自然法则。

  六、拓展

  观看视频《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加深体会。

  七、作业

  1.搜集人类破坏环保的事例,加深感悟,并写一篇“爱生活,爱环保”活动的宣传稿。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狼嗥——痛苦、反抗

  生态恶果——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

  像山那样思考

  客观地聆听→尊重自然法则

  《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 篇2

  授课人 孙荪

  授课时间 周三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 高一(6)班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 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 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 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XX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XX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XX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XX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XX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XX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 篇3

  【指导思想】

  本专题人文素质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下,教师在要善于在“对话教学”中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断要提高对话素养,增强语文教学的对话意识。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3)渗透阅读中的对话意识,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走进、读懂”的阅读方法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和我们高一(8)班的同学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这一篇。

  (二)解决字词

  学生齐读 〈投影字词〉

  嗥(há)叫:号叫,大声叫(多指豺狼等)。

  驯(xùn)服:顺从;使顺从。

  拾遗(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堪(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

  湍(tuān)急:水势急。

  饿殍(pi):饿死的人。

  艾(ài)蒿(hā)

  教师明确

  (三)初读感知

  1、同学们自己读了一遍,你们对本文初步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第一印象?

  2、一篇怎样才算读懂呢?怎样才算真正读进去呢?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这是一种阅读态度,一种阅读体验,

  读出自己——从文中读出自己熟悉的或相似的生活、情感,或读到引起自己共鸣或打动自己的一段话,一个词。

  举个例子: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对,需要质疑,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

  〈投影〉 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触动心灵的地方。

  读出问题:不懂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自己的见解。

  读出自己,是欣赏,是共鸣,是联想,是审美。

  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是批判。

  好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四)朗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朗读,拿笔做两件事。

  把能打动你的某句,某词勾画,特别触动你的语句,可以勾画下来。

  把你不理解的或者认为作者写得有问题的地方勾画出来。

  (五)交流“读出自己”

  交流“读出自己”:中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1、“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

  2、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作者猎杀狼的段落

  温馨的场面,垂死时的绿光——对比

  (六)读出问题。

  欣赏之外,还要读出问题,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回答,

  1、狼嗥叫的内涵:·对人类捕杀的抗、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痛苦、野性的呼唤 ·生命的存在和流逝 ·生态价值、生命的意义

  2、为什么只有山能听懂狼的嗥叫?

  客观的。山的思考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的思考。

  3、像山那样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怎样思考?

  人怎样处理与自然、自然万物的关系。

  4、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七)师总结

  1、忧与爱 从“狼的嗥叫”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狼、人)深深忧患和深沉的热爱。

  联想:加拿大政府允许东部沿海猎杀海豹。几十万至上百万头血迹将大海染红,冰面上留下长长的血痕,为了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藏羚羊是我国独有的动物,1986年,3—5头/公里2,90年代初0.2头公里2,现在,几近灭绝,一批批残忍而贪婪的偷猎者猎杀藏羚羊获取它的羊绒。

  2、危机 人类一直把自己当作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侵占土地、森林、污染天空、海洋,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海洋污染(赤潮)。用牺牲无可挽回的环境恶化为代价换取眼前安全,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投影图片>伤害自然也就是伤害自己。

  3、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在面对自然万物时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学会像山那样的思考,平等的、客观的对待自然中的万物。珍爱自然就是珍爱自己。人属于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投影图片>然而,我们对就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不断绝迹,不断消失的生命无动于衷。什么时候人类能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中的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正视自然的价值,珍视天地生灵。我们也渴望有苍郁的群山,茂密的树森,湛蓝的天空,清流的水流的自然。

  人是自然一切的主宰吗?——平等观

  ——像山那样思考,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联系作者沙郡岁月,适时渗透。)

  (八)延伸拓展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齐读.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九)推荐书目:

  周晓枫《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

  (十)结束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有自己的智慧的法则。当我们面对一株草,一棵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词语积累

  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

  二、文本研习

  1、快速地阅读全文。

  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6、“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12、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13、“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现在我们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含义?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是啊!万物之问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14、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与一般介绍自然、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文章不同?不同在哪里?

  ——一般这类文章都是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三、课堂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四、作业

  做几句仿句练习,体会一下排比对阅读带来的冲击力,尽量以大自然为仿写内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也不是屈身笼中的金丝鸟,而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风凛凛的雄狮,也不是气吞万里的猛虎,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只驯鹿。

  ——我不是巍立峰顶的巨石,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钟乳,而是风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宽阔无垠的海洋,也不是汹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灿烂阳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树木是时间的通史,年轮是过去,树叶是现在,种子是未来。

  ——森林是树的家园,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动物、鸟儿是森林的成员。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乐章,田垄是五线,稻草人是高音谱号,小麦、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图画,岩石是轮廓,绿树是调子,七彩的花和万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台。云彩是遮幕,太阳是灯光,虫鸟走兽是观众。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狼嗥

  鹿……猎人希望、恐惧、山、草原、高山植被无可挽回地退化。

  《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一中一篇现代散文,其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位美国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他的生活经历,用诗意性的语言,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大自然进行思考言出在付出生态变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至于作者在文章中怎样对狼的“嗥叫”进行认识,理清其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在设计之时我以尝试的心理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的理解,明白文章的主旨从而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反复研读和思考,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作者借用狼的“嗥叫”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国别上,而且更体现在家庭的熏陶上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对作者的诗意性的语言、写作风格和采用的意象,可能体会不够深刻,在理解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狼嗥含义,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3、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

  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积累“狼”字成语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见幻灯片1)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思考文题:谁思考什么? 像山那样思考

  (有些同学可能对文章标题不理解,从而影响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来理解文章)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见幻灯片3)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四、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检查默写字词

  嗥叫(háo) 驯服(xǜ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2、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简说理由

  (方法指导:可从词精彩、句修辞、哲理句、景物描写等方面考虑)

  ⑵是什么引起像山那样思考的?(狼嗥)有何特点?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快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五、合作交流,品读解析

  1、作者对狼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什么过程?什么时候发生了转变?(见幻灯片4)

  (发现狼——打死狼——老狼眼中绿光,心灵触动——狼死——鹿死)(看到老狼眼中的绿光时)

  2、自然界失去狼后会怎样?请你用生物链的形式表现出来(见幻灯片5)

  (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灭亡→ 山秃→沙尘暴→灾难)

  3、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山能那样思考?思考狼噑的含义是什么?

  (见幻灯片6)

  4、赏析句子:(见幻灯片8)

  (1)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了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要求我们人类不能只从眼前利益出发,要从长远思考问题,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自私的人类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的物质文明,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所以本文作者用他的文字来警醒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不能急功近利,惟利是图,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真正美好的未来)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我们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处理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2、你能举出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事例吗?(见幻灯片9、10、11)

  对此,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广告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七、作业设计:

  1、仿写句子

  鸽子的叫声,对 来说, ; 对 来说, ; 对 来说, .

  2、从环保的角度写写自己的家乡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狼(嗥叫)→ 山(思考)

  个性 → 哲理(和谐)

  教学反思:

  这是必修一最后的一篇文章,按照板块的编排,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人跟动物是和谐发展的,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上课过程中我发觉 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渗透的不好,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环境的平衡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作者所呼吁的那中生态忧患意识,以及人和狼在大自然中是作为平等的地位存在着这点一直是自己这几天思考的问题,该以何种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这些,如果单纯地引用一些名家的言论感觉还是会很生硬,有几点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1、 语文课始终都要围绕文本,文本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最好平台

  2、 每节语文课都要有严格的到位的教学目标,而且这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

  3、 语文学习更应该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希望自己能逐渐进步

  《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生物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了解文章的作者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提到狼啊,我们也许都并不陌生。因为从小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就接触到了很多狼的形象。那么同学们,你们谁能说一说,狼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啊?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的确,因为狼对我们造成过伤害,所以狼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了邪恶的化身。那么,是不是像狼这种“坏蛋”就是我们自然界所不需要的呢?我们一定要反过来将其赶尽杀绝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美国环保主义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样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录了一只令他幡然醒悟,毕生难忘的老狼。那么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狼,它又能留给作者怎样的深刻体悟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利奥波德

  2、关于重点字词

  三、文本分析

  1、老师先让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在欣赏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本篇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那么谁能帮老师把这个题目补充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呢?( )像山那样思考( )?

  明确:(人类或我们 )像山那样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 )?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在第一段,作者在描写狼的嗥叫时,都用了哪些形容词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狼嚎中饱含了狼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痛苦,反抗

  3、我们接着往下看,第二段,“每一种活着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狼嗥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文章还写到了一般的人, “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这说明他们属于以上哪一类事物啊?

  明确: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5、作者还写了自己对狼嗥的反应。 “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他并非一开始就读懂了狼嚎的含义,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看待狼的呢?但是作者后来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让他的看法有所转变呢?

  明确:1、在那些年代里……2、那时,我总是认为……;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6、作者之前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那么没有狼的地方就是猎人的天堂。但实际上是这样吗?在第七至第十自然段中,作者写道,狼的灭绝,导致了什么后果啊?

  明确:不但导致牛群和鹿群的减少,连山坡上的植被、草原和土壤都因此而遭殃。

  7、哪位同学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啊?也就是这些事物之间形成的生态链条?

  明确:狼少——鹿多——植被遭到破坏——食草动物死亡——水土流失、沙尘暴——环境恶化

  8、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我们在这里怎么理解“太多的安全”和“长远的危险”啊?

  明确:消灭狼群,让鹿大量繁衍;草场退化,最后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都遭到破坏。

  9、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还引用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啊?

  明确:荒野就是人类未涉足过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种生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10、文章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这样作结,“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这是在呼吁人们要去怎么做呢?

  明确:像山那样去思考,去对待狼,把狼看作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待自然万物要如此。

  11、那讲了这么多,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我们又能向山学习什么呢?

  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去思考问题时,能够尊重自然,平等的看待自然万物。而我们人类也应该像山那样,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12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以为取得了怎样的胜利?自然界怎样报复了我们呢?

  明确:胜利——狼死,鹿安全。报复——环境恶化。

  13、老师在课下还搜集的一些图片,他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佐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是如何祸及自身的。

  (描述图片)看了这些图片的确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痛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遍及各个角落,从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14、说到保护环境,我们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虽然现在以我们的力量还无法阻止所谓的工业文明的很多弊端,但是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可以作出的努力还是很多的。现在同学们就来想一想,我们能为环保事业作出哪些贡献?我们身边的哪些小事已经是在对环境造成破坏了?

  (浪费水电,践踏草木,食用野生动物等)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大山的思维来衡量狼对自然界的价值,那么在小动物的眼中,人类的某些做法又能给它们留下怎样的感悟呢?课后,请大家以拟人化的手法(或叫泛灵),以-“-----------眼看世界”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要求一个画面,一个镜头,主题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要有震撼效果,要能激发人类保护自然的决心。

  在这节课的最后,再次希望大家能在环保的道路上迈出自己坚实的一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教学反思

  1、关于课文的选取:这是一个我从课文选取之初,一直到公开课结束都不停思考的问题。因为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并不熟悉哲学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家会有些不同,导致文章的很多语句很难理解。但是作为一篇自然随笔,本文的文字非常优美且意境深远,特别是文章中关于环保这一主题的阐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赏的。所以我选择了这篇文章,作为我真正走进课堂的第一节课。

  2、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此类比较难理解的散文的讲解过程中,我觉得深入浅出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要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怎样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那就是要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话题入手,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这样,再引出文章的主旨也会容易理解得多。所以,在本文的讲解中,我始终紧靠我们身边的环保事件,并从中得出最后的观点。

  3、关于作业的布置:这是一个我比较满意的部分,自己感觉比较新颖独特。既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这种通篇拟人的手法,在学生看来非常有趣。在作业的批改过程中,也正是印证了我的想法,同学们的想象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

  4、关于板书和课件:课件的设计我是力求新颖却不花哨的,所以我没有选择软件提供的模板,而是从网络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和图片,争取让学生眼前一亮,结果也是比较满意的。至于板书,这一点比较惭愧,因为我的粉笔字书写水平的确有限,这就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板书书写过慢、字的规格过小等问题。这些问题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改正。

  《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个专题(专题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这个专题意在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而板块“湖山沉思”意味着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大自然的层面,还要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进行多角度的交流对话,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入理性思辨的境界。梁丰中学的学生有较高的起点,引导他们实现教材编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本文内容似浅而实深,需要涵咏品味,文本研习应该是主要学习方式。本课涉及生态保护问题,但毕竟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故只能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关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用诗性语言表达理性思考的写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来领悟情感、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有关生态伦理的思考,确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味关键词句中的细腻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感悟作者的生态伦理观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像山那样思考》。预习课文之后大家已经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种动物--狼--引起的。在你一贯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俗语?你还读过什么以狼为主角的寓言、童话?这些词语和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在同学自由交流之后小结:人们一贯敌视憎恶着狼,把狼视为竞争者和猎物,随着近现代枪械的产生,狼遭到了灭顶之灾。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狼的世界是否会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一下,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中的狼,或许我们会有一种全新的感悟。

  设计这样的导入,主要意图是凸显人类的习惯思维中对狼的认识与文本作者的认识之间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索。

  二、质疑问难

  要求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产生而自己没能解决的各种疑问。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是这堂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对文本有更深、更到位的领悟,另一方面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则是这堂课的主要目的。

  三、文本研习

  这个环节不作固定不变的预设,拟根据上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临场梳理出一个合理的步骤。预计要重点探讨如下内容(按文本先后顺序,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顺序):

  1、题目

  标题可以引发三个具体问题:谁像山一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思考什么问题?

  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可以通过指导同学寻找点题句--第九节的“他(按:指猎杀狼以保护牛群的牧牛人)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和全文末句“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解决,明确题意是作者希望人类用山那样的思考方式思考狼嗥中隐藏的内涵。第二个问题则可以和对文本开头三节的研读结合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放在开始解决,不必求深,某些含义可以在后面涉及相关内容时加深理解)

  2、嗥叫

  第一至三节重点写了狼的一声嗥叫。这几节在全文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这里写到的那一声“嗥叫”是本文的文眼,是题目中“思考”的对象,同时,山的“思考”方式也隐含其中。吃透这几节,也就掌握了理解文本的钥匙。而作者采用了诗性的语言来表达深广的内涵,其中微妙之处学生往往难以领悟,因此值得在课堂上重点加以突破。文本的语言富有情感和美感,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愤,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学生的理解不能到位,可考虑分解为若干小问题来各个突破:

  A.这一声嗥叫有什么特征?“骄傲”“不驯服”“对抗性”“蔑视”如何理解?

  B.嗥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山的反应与其他的反应有什么根本的不同?(这是关键问题,题目“山那样”中“那样”的内涵可以通过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如果学生理解有障碍,可以让他们放眼全文,从人原来如何思考这个反面角度了认识山如何思考)

  C.“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秘密”具体指什么?

  小结:在作者笔下,狼和荒原、山崖、松林、鹿……组成了一个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在这个共同体中都是平等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竞争,更有合作,巧妙地维持着一种平衡。但是,人类以万物的主人自居,从短暂的眼前利益出发把万物区分为好的和坏的、有用的和无用的,破坏了原有的平衡。一声嗥叫,是对自己的生存权利的宣示,也是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抗议。

  3、作者对狼的态度的变化

  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文本的四至六节。这部分内容,写了作者怎样从一个资源保护运动(把大自然作为人类的资源库,确信资源分为“有用”“无用”,“有利”“无利”)的追随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的心路历程。施教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能表明作者对狼的态度认识前后变化的关键语句,重点揣摩以下句子:

  ①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没有人”“一秒钟之内”说明了什么?)

  ②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说明了什么?“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是这样?后一问题带起对第七节的理解)

  ③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新的东西”指什么?)

  4.结尾

  结尾几段文字饱含激情,只是这种激情是以一种有节制的文辞表达的,表面看起来相当地平静。这里作者含蓄地表明了他的“土地伦理学”的重要观念,即便是形象化的句子也蕴含着哲理性的思考,需要细心的咀嚼品读方能会意。领会隐性内涵是学生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故有必要在方法指导上下功夫。

  重点研读以下文句:

  ①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了。

  ②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样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和平”前的定语必要吗?)

  ③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指导学生从什么是与“荒野”相对的概念入手,再思考“荒野”的特征,进而理解“启示”内涵,最后理解与文题的联系)

  四、简要总结

  1.作者写本文,意在弘扬一种新的伦理观念,一种对土地、对万物的应有态度。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把你对这种观念、态度的理解说出来。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着积极的生态观的句子,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再如: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2.保护生态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有关的专著、文章汗牛充栋,你觉得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色?

  要点:大多数同类文章用的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却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读来诗意盎然。这就使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与优美的形式溶为一体,使他的著作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五、课外拓展

  介绍作者利奥波德,并推荐阅读他的《沙乡年鉴》。

  利奥波德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名大地的观察者与思考者,他的《沙乡年鉴》被美国人视作是与《瓦尔登湖》同样具有伟大影响力的经典。1887年,梭罗去世二十年后,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由于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影响,童年的利奥波德就培养起了对大自然的兴趣。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十三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几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土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正如梭罗把他在瓦尔登湖畔的躬耕与沉思写进了《瓦尔登湖》一样,利奥波德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为《沙乡年鉴》一书。1948年4月,利奥波往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扑救邻居农场大火的途中,他没有能够看见《沙乡年鉴》的问世。

  设计这一步是因为,利奥波德是一位可敬的生态保护先行者,诞生于60年前的《沙乡年鉴》早已成为生态保护运动的“圣经”。身处当今世界,生态意识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阅读这本文质兼美的著作可以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益处。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人的思考狭隘主观主宰

  山的思考全面客观共同体

  [教学反思]

  借班上课是很容易上成一节遗憾的课的。因为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你所面对的“材”的学习情况。在备课的时候,我只笼统地、想当然地知道梁丰中学的学生相当优秀,但优秀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刚进高一的同学语文学科优秀到什么程度,是完全不了解的。因此,我把这节课定位为一节家常的课,尽量摒弃公开课中比较容易见到的有作秀之嫌的某些做法。从结果来看,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预期。

  梁丰的同学确实是比较优秀的。这样一篇看起来并不艰深的文章理应、事实上也的确能大体读懂。但同时必须看到,我们手头的文本又是有深刻内涵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的文章,“土地伦理学”这样的思想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相信,正如我自己的学生一样,他们中至少相当一部分人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没有疑问”未必是真正的没有疑问。由此我设定本节课以同学们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以及上课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果然,课前和几个同学个别交流时,他们纷纷表示这篇文章容易看懂。经过鼓励之后,“新的东西”指什么东西,“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诸如此类有不同程度的思维含量的问题便纷纷提出来了。

  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我们的同学还未必都能调动各种手段予以解决。我并不奢望一节课教会学生所有的方法,考虑到文本有许多富有意蕴的关键词句的特性,我选择了从关键词句入手解决问题,深入理解的路子。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具体的方法,比如,通过点题句和与结尾处的联系来准确把握题目的含义,思考与“荒野”对应的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样含蓄的语句。从施教结果看,有一定效果。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诸多遗憾。在评课的时候,黄厚江老师等指出张力不够等问题都是非常客观的,这些问题便是今后教学实践中应该解决的目标。

  《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理解本板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3. 学生能理解和把握本板快散文写作的特征,能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后两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式:

  文本研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冬景的多副画面和诺日朗不同的风格景象是自然带给人类的美好,慰藉,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在自然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时,我们怎样回报自然呢?

  (二)1.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思考的对象是什么?

  2.第一节,从狼嗥写起,特写,怎样理解“不驯服”,“对抗性的悲哀”,“对一切苦难的蔑视”?

  明确:心灵的震撼,面临灭种的嗥叫,狼与人的行为的对抗,更是作者对于狼群消失的.一种思考,一种理解,包含了作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忧患意识。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3.第三节,“山对狼有秘密的看法”怎么理解?

  明确:对山来说,狼正是山的守护者,只有山知道,保持山的自然生态平衡,必须有狼,狼嗥是保持生态平衡的象征。

  4.第四到第六节,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狼越少,鹿越多,猎人的天堂→人类猎杀狼群是对自然、人类的灾难。

  5.第七到第九节,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

  明确:狼群减少,鹿群增多而造成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变化。

  “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未来”怎样理解?

  水土流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消失。

  6.第十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怎么理解?

  明确:付出生态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世界的启示在荒野”,现代的生存现状正为未来的灭绝危机埋下潘多拉的盒子。

【《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通用11篇)10-20

数学思考3优秀教案04-06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通用10篇)02-21

《独坐敬亭山》教案(通用7篇)06-10

《与妻书》语文教案04-21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03-31

初中语文《论语》教案(精选5篇)01-14

《多彩的夏天》语文教案(精选7篇)06-15

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0篇)09-14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