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语文教研活动的一点体会

语文教研活动的一点体会

时间:2024-03-19 14:20:25

语文教研活动的一点体会

语文教研活动的一点体会

语文教研活动的一点体会

  上周,是我校市五级梯队对外教学展示课,我和另外一位语文老师分别上了《台阶》和《紫藤萝瀑布》。本周一下午,是学校语文教研组活动,在活动中,语文老师不约而同都谈到语文教学的发展问题。我也在反思我的教学调研课《出师表》和教学展示课《台阶》,更在思考自己以后的语文教学突破点在哪?

  综合区教研室黄副局长和靳主任的评价及指点,是的,“知人论世”教语文,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这段话的原意虽是阐述交友的方法和道理的,但这里却涉及了“人”(作者)、“世”(社会生活)、“书”(作品)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孟子看到了作品与作家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知人”是指在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状况及创作动机等;“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这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论作家的作品,必须兼想到周围的情形”。“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语文课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入选语文教科书的文学作品大都文质兼美,既是语言训练的好材料,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精神教育的好载体。阅读的本质是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我们最需要的是调动学生原本不太丰富的生命经历与情感经验,让他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形成对话,与作者进行换位,从而实现情感上的体验与感悟。

  可能我以为“今天我们学习字某,号某,生卒年月,代表作品等等。”“下面介绍写作背景:什么什么。”这样的教学流程,就是“知人论世”的。其实不然。难道学生能说一些诸葛亮的故事,知道《出师表》的写作背景,了解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的情况就行了吗?上课下来,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后情况也说明了只是略懂皮毛而已。要了解历史中的诸葛亮其人其事,了解三国时历史,了解刘备和诸葛亮、刘禅,了解写作《出师表》前后情况等,只有大量的占有材料才能深入浅出。了解李森祥,了解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和21世纪的中国农民,了解写《台阶》缘由和过程,搜集相关农民的画和作品等等,只有真正“俯下身子”读,才能真正理解“父亲”这样的草根阶层,才能真正懂得作者塑造“父亲”这一人物的意图。

  只有“知人论世”,才能深得作品三味;从作家时代窥视作品,才能真正读懂作品;但“知人论世”教语文,究竟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

【语文教研活动的一点体会】相关文章:

语文教研活动报告06-19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报告06-19

小学语文教育教研活动计划07-17

关于语文教学教研活动的个人心得体会及思考06-27

中学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07-01

教学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07-07

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的计划范文08-09

语文教研组活动计划优秀范文06-12

教研活动的心得体会五篇06-27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