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试析蒙古族婚俗之定亲习俗考论文

试析蒙古族婚俗之定亲习俗考论文

时间:2022-07-27 13:59:40

试析蒙古族婚俗之定亲习俗考论文

试析蒙古族婚俗之定亲习俗考论文

试析蒙古族婚俗之定亲习俗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蒙古族婚俗 定亲习俗

  论文摘要:本文对蒙古族婚俗中的定亲习俗进行了探讨,亦对这一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及演变原因进行了研究,以期对蒙古族婚俗的研究尽绵帛之力。

  蒙古民族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之一,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造就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的婚姻习俗以它独有的特色一直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本文主要就蒙古民族古老的定亲习俗略做考证。

  一、以从马做定亲礼

  关于此习俗在(蒙古秘史)中讲:“帖木真九岁时,他父亲也速该将引他往母舅斡勒忽访氏处索女儿与帖木真做妻。……德薛禅就引到他家里……第二日也速该问他索这女子,德薛禅说:‘岂多遍索了与呵便重,少遍索了与呵便轻。大凡女孩儿生了,老在家里的理无。我将女儿与你儿子……’两家相从了。也速该就留下他一个从马做定礼去了。”这里提到的也速该以从马做定礼就是十三世纪蒙古社会的婚姻习俗中以马做礼定亲的习俗。而且这种习俗在当时的蒙古社会中普遍存在,是以习惯来约束的习俗之一。这点可从文献资料或现行的民俗中找到证据。布里亚特蒙古婚俗之“骑马或聘礼”中说:“提亲是订婚前提的话,骑马是用法律来保障定亲似的。”“骑马”是指给未来新娘的舅舅送一匹马骑,这一现行的习俗就是从古代以马做定亲的习俗演变而来的。(元朝社会-生活史》一书中写道:“定婚时男方家庭要向女方家庭下聘礼,通常是以马匹为聘。”这记载更逃了步说明当时婚俗中以马做定亲礼是一种全社会公认的习俗。文学作品起源于生活,反映于生活己蒙古族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中的“浩顺·乌兰娶亲”章里写道:“你送来的是马驹子,我给的却是栗色线脸宝驹……订婚的礼物。”说的也是古时以马做定亲习俗在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真实反映。赫牧民族的游牧生活中马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蒙古人最可靠的伙伴之一。所以蒙古人把马当做选择其终身伴侣的定亲物是有它的象征意义的。

  二、吃“不兀勒札儿”定亲

  对此习俗(蒙古秘史)有这样的记载:合刺合勒只战役之前,桑昆议谋抓帖木真,与众人商议:“帖木真曾索咱女子察兀儿别乞来,如今可约日期请他吃不兀勒札儿,来时就这里拿了。”“不兀勒札儿”为羊颈喉肉;吃“不兀勒札儿”为吃定亲筵席之意。当时在蒙古人的定亲筵席上务必要进行吃羊颈喉肉,成为一种礼俗。羊颈喉肉骨头坚硬,连接牢固而不易开,所以吃羊颈喉肉做定亲是表示定婚不悔。《元史》卷一记载:“岁癸,汪罕父子谋欲害帝,乃遣使者来曰:‘向者所解姻事,今当相从,请来饮布浑察儿。”’《元史》作者批注:“布浑察儿,华言许亲酒也。”这里说的“布浑察儿”就是(蒙古秘史)中提到的“不兀勒札儿”。《元史》所写“饮布浑察儿”有误,应为“吃布浑察儿”,是吃羊颈喉肉定亲之意。蒙古族的一支察哈尔人婚俗中的姑娘宴时女方为考验新郎的机灵强壮进行一种游戏,即让新郎册开羊颈喉骨。此游戏就是古代“吃不兀勒札儿”习俗在现行婚姻习俗中的遗留和演变。

  三、以哈达做定亲物

  关于“哈达”的来源学术界意见不一,多数学者都认为“哈达”是藏族人民礼仪用的丝织物。近两年笔者在查阅文献资料过程中发现,“哈达”原是蒙古草原上礼仪用的物品一一哈达片(hadak),元世祖忽必烈时国师八思巴第一次返藏,把“哈达卡”带到了西藏。(中华奇风趣俗》一书中:“哈达是元朝时传入西藏的,萨迎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把第一条··一哈达带回了西藏”的记载对“哈达”来源的研究提供了线索。著名藏学家巴桑罗布在(中国西藏》杂志上撰文提出:“八思巴…第一次返藏时向卫藏地区的菩萨、佛像和僧众官员敬献,赐奉哈达。”“根据藏语语音和组词分析,哈达不太像藏语,反而有点像“哈达卡”这一蒙语在藏语中的变音。”巴桑罗布的观点_吻合了蒙文文献的记载;因为我们可在(蒙古秘史)的201页和279页及(十善福白史册)的第九十页都能找到“哈达卡”一词的词根。(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过年过节百姓拜见皇帝时用最珍贵的礼品金、银、玉石同白色的绸布一起捧献,百姓之间互相拜年时同样互敬白色的绸布,表示敬意和祝贺。这里提到的白色的绸布就是最初的哈达,并且与蒙古人历来崇尚白色有着密切的内在意义关系。 那么,“哈达”如何代替马和不兀勒札儿成为婚俗中定亲物的呢?当时蒙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即拜年、馈赠、迎送及日常交往礼节上哈达的普遍使用导致了婚俗之定亲习俗中哈达替代马和不兀勒札儿。蒙古族民间故事(婚礼中献哈达的由来)讲道:“古之时有一个猎人有一匹白马。一天蟒古斯(即魔怪)来到猎人住的地方变成了和猎人的白马一模一样的九匹白马;这此变成白马的蟒古斯一到晚上就吃杀百姓。猎人想射杀蟒古斯,但分不清十匹白马中的哪些是蟒古斯,怕误杀自己的白马。有一天晚上猎人的白马托梦给自己的主人说:‘主人啊!救百姓要紧,你把十匹白马全给杀了吧,杀后从脖子的砍断处流出白色液体的就是你的白马。’猎人为了拯救百姓杀了十匹白马,把百姓从苦难中救了出来。可自己的白马也被杀了。猎人找到自己白马的尸首,用白色的布缠接后安放到高处。每当想念起自己的白马,猎人就手拿白色的布到安放白马的高处把白色的布挂在马的脖子上。”显然故事里所讲的把白马的尸首用白布缠接后安放到高处,想念它时手拿一条白布把它挂在白马的脖子上的故事情节就是从以马做定亲礼变为以哈达做定亲物的演变过程;只是把这个过程用民间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已。《罗卜桑意丹著的蒙古风俗鉴》之婚俗篇中出现的“以哈达代马”“以哈达代羊”等记载进一步证明了这点。到了16世纪随着喇嘛教的传入,蒙古草原原有的礼仪之物一一哈达和带有宗教色彩从西藏传回的哈达结合在一起,哈达更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首先成了敬佛的礼品,其次用到社会各种礼仪活动,当然也包括婚礼。以哈达做定亲礼品的习俗到现在为止蒙古族居住的各地仍然流行着,‘只是各地的说法、做法略有不同。

  总之,十三世纪时蒙古族婚俗中的定亲形式是以从马做定亲礼和吃不兀勒札儿定亲并存。随着社会的发展,十三世纪起拜年时互敬用的白色绸布(即后来的哈达卡)在蒙古社会的各种活动,即拜年、馈赠、迎送及日常交往礼节上的普遍重用,代替了原来的定亲礼品马和吃不兀勒札儿。到了16世纪哈达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后更成了社会各种礼仪活动的上品,从而以哈达做定亲物的习俗一直衍用到现在的蒙古社会,只是各地的用法略有不同。

【试析蒙古族婚俗之定亲习俗考论文】相关文章:

蒙古族中班教案04-10

蒙古族中班教案04-10

蒙古族中班教案04-10

蒙古族中班教案04-10

蒙古族中班教案04-10

蒙古族中班教案04-10

蒙古族中班教案04-10

蒙古族中班教案04-10

蒙古族中班教案04-10

蒙古族中班教案04-10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