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开发区十一五总结

开发区十一五总结

时间:2022-07-25 18:33:09

开发区十一五总结范文

开发区十一五总结范文

开发区十一五总结范文

  新形势下,高新区要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承担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高新区规划》)的制定和发布,标志着高新区进入一个目标清晰的、新的、有序发展阶段。“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指导未来”就是《高新区规划》的最大特点。

  一、 总结经验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所依赖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的起点、路径、阶段显著不同。我国53个高新区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其发展脱离不了本地经济特征。《高新区规划》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建成三类园区”。

  其中,“世界第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世界各著名园区与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对比研究基础上。以中关村园区为例,对比研究的结论是:“中关村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园,增长速度处于世界一流园区领先水平,在产业结构、企业发展、研发模式等方面最接近硅谷;中关村人均指标还低于世界一流园区,还需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高端人才等。”(《中关村与世界一流园区基准和目标比较研究》P17,20xx年5月)对比研究还从“绩效、机制、要素和环境”四个维度研究了世界一流园区的主要特征。据此分析我国高新区发展现状,使一批领先发展的高新区既看到自身与世界一流园区的差距,也看到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创新型园区”和“具有地方特色园区”的提出,也都建立在调研总结基础之上。

  近20年来,大学科技园和专业孵化器在53个高新区内蓬勃发展,仅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就有11所大学科技园和46家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专业孵化器已经成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摇篮,并且为转化大学科技成果和衍生企业提供了优质服务,成为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源头向产业扩散的创新性组织。在这方面的实践,我国与国际先进同行几乎同步。“科技企业加速器”的实践原型,来自中关村园区里永丰产业基地,其特点是要满足高成长性的高技术公司从“一间房到一层楼再到一幢楼”的空间需求的快速变化和对资金、市场、信息及法律等多方面更高层次服务的需求。在《高新区规划》中,凝炼了这些来自实践的经验总结,并做为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的重要任务确定下来。

  中小企业融资难始终是高新区企业发展中的瓶颈。其所以难,除了中小企业自身特征之外,还在于这个阶段融资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如,初创企业风险大,若政府直接对其投资后出现风险,则难以分辨是经营性风险还是道德性风险。因此对初创型科技企业投资原本应由私人投资者承担,即天使投资。但也正由于初创企业的风险性,大量的私人资本不敢冒其风险,因此导致的投资不足,这便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在我国现阶段,不仅仅存在市场失灵,而且还存在市场发育不成熟,两者都需要政府付出努力来解决。中关村园区近几年来在改善创业融资环境方面作了大量探索,通过设立政府引导资金,采取“跟投”、“担保”、“补贴”等多种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颇有成效地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了初创企业。《高新区规划》在“保障措施”一节采纳了这些经验,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建立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规律相一致的投资体系”,“形成包括政府引导资金、天使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商业信贷资金等多层次的投资主体”。

  二、把握规律

  总结经验的目的是把握规律,再依据规律指导未来。因此把握规律是科学制定规划的核心环节。《高新区规划》通篇都体现着对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技术产业规律的把握,体现着对企业行为、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把握。这一点,在“实现五个转变”的战略指导原则中表现最为集中。

  第一,“要加快实现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趋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其把握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要素依赖的规律。知识逐步取代自然资源和普通劳动力资源而成为首要的创造财富和经济增长的源泉,这一规律不仅出现在发达国家,出现在新兴产业领域,而且也在影响我国的发展路径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高新区若要在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变中发展示范带动作用,若要在改变地区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中发挥辐射、主导作用,都必须率先实现这一转变。

  第二,“要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养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其所把握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动力学的规律。从经济发展动力学角度看,动力源有外生性、内生性之分;从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源的分类看,有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和内需拉动之分。在我国53个高新区之中,有一些主要是依靠外商投资和政策优惠等外生性动力发展的,这种发展模式,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但也受制于外力。今天,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做为崛起中的大国,必须增强内生式发展动力,缩减对外力的依赖,以减少不可控的外力变化所带来的制约。高新区内聚集了我国众多的技术创新资源,通过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一定能为我国经济的内生式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要推动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其所把握的核心是产业集群规律。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有关竞争力研究的一条重要结论是: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常来源于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特色的产业集群,而且由产业集群所创造的竞争优势是不易被模仿、被复制的。我国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应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抓住本地特有的资源要素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通过营造充分、有序的行业竞争环境,培育、促进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了,本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就会提升,高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就能充分发挥。

  第四,“要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环境转化”,其所把握的核心是竞争的“软实力”规律。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同样的投资规模、同样的设备装置、同样的原材料、甚至同样的人,但运行的机制不同、规则不同,产生出的成果就可能完全不同。这些“机制”、“规则”就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决定投入产出效率的关键因素,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工厂车间,“软实力”无处不发挥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一场在全国范围内改变“软实力”的变革。高新区发展所需要的环境由硬环境如市政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如政府服务职能共同组成,软硬环境共同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在更大范围里共同成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要从注重引进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向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其所把握的核心是科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规律。科技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越是国际化程度高的行业也是国际竞争越为激烈的行业。我国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首当其冲。假若我们没有国际化的发展视野,则必在国际化浪潮中坐以待毙。但走出国门的国际化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首先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增强竞争实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做好国际市场及相关竞争规则的调查研究和学习实践,在条件具备时,一步一个脚印地跨进国际市场。

  三、指导未来

  未来几年,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起步的关键时期,国家高新区能否先行一步承担起国家所赋予的“四位一体”的历史使命,对于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高新区规划》为53个高新区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指明了发展原则和目标,确定了四大重点任务,提出了六大保障措施。万余字间浓缩着国内外高科技园区发展经验的总结,浓缩着透过实践对各项规律的把握,浓缩着各级领导部门对高新区的企盼,还浓缩着从事高新区工作的人员对自己的理性思考与激励。《高新区规划》是实践与理性思考的结晶,它指引着中国高新区发展的未来。

【开发区十一五总结】相关文章:

开发区安全创建工作计划范文05-04

开发区安全创建工作计划范文05-04

开发区安全创建工作计划范文05-04

开发区安全创建工作计划范文05-04

开发区安全创建工作计划范文05-04

开发区安全创建工作计划范文05-04

开发区安全创建工作计划范文05-04

开发区安全创建工作计划范文05-04

开发区安全创建工作计划范文05-04

开发区安全创建工作计划范文05-04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