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古典诗歌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

时间:2022-06-15 10:04:38

古典诗歌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典诗歌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典诗歌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1

  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精练,倍受人们喜爱。在中考中,它是语文试卷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在此,作者总结了古典诗歌常见的六类题材,供同学们参考。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古典诗歌鉴赏2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xx年折柳,20xx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古典诗歌鉴赏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准确地、规范的答题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人物形象的类型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

  (二)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2、答题策略

  分析步骤:

  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

  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三)、真题展示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后作业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概括邹明府主要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术语积累: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山水、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

  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迟暮英雄形象)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将士形象)

  5.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思乡怀人、孤独惆怅的羁旅者形象)

  6.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亲友送别、依恋伤感的送别者形象)

  课后作业

  1.(10福建卷)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题: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参考答案:

  通过描写山翁独饮成醉,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2.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问题:诗人纯用白描手法,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地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成功地勾勒了一个热情好客、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古典诗歌鉴赏4

  近一年来,新课程改革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传统的语文教学似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而诗歌,尤其是古诗,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是高考中的重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进行复习呢?我认为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可以形容为带着镣铐跳舞。

  弄清楚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是鉴赏的两大要点。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了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态度。任何人写作都有其目的,都是为了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它是作品内容的灵魂,题材的统帅。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首先被作品的主旨所震撼和感染,并从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涉及到的文学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以及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和生活经历等。比如读杜甫的作品,就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处境,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三吏》、《三别》的凄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无奈以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心酸!

  2、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为艺术美,而通过艺术美的形象,表达作家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读了能使人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往往有: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总之,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讲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思想倾向,这是诗歌文学鉴赏的首要任务。

  同时,我们也要看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的作者往往以诗歌作为载体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其表现方式有别,手法各异:或直白张扬,或含蓄隐晦,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因此,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准确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一般而言,诗文作者表达观点态度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表达,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先写景后抒情,语言直白畅达,对秋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表露无遗。观点态度很鲜明。这类诗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的鉴赏处于同一能力层面,有了正确的鉴赏,也就有了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准确评价。

  二是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间接表达也有两种方式: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通过对眼前残阳露和月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九月初三夜的喜悦之情。诗人当时外调离京,脱离官场的排挤倾轧,不由觉得一身轻松。其观点态度已渗透在对自然之景的描写之中了。

  ②侧身诗外,暗寄褒贬。

古典诗歌鉴赏5

  诗歌鉴赏自1988年以来,一直都是高考的重要考题,20xx年以前一直以单选题的题型出现,考查的一般也只是单项评价,20xx年全国卷参照上海卷,改为文字表述题,对诗歌的考查也由单项评价提高到了总体把握,分值也由原来的3分提高到6分,加大了解答的难度,再加上古诗自身语言凝练,表意委婉含蓄的特点,往往导致考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感到无从下手。其实只要选准了鉴赏的切入角度,诗歌的主旨思想就会一目了然。现就简单介绍鉴赏诗歌应注意的几个反面:

  一、抓住诗歌的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歌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吧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在试前内心不安的心情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二、了解写作诗歌的背景

  诗人在诗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诗作者内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在35岁以前是接触到的是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一时期的诗歌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35岁以后,由于诗人亲自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以及自身受到的生活的折磨,诗人被砺炼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用杜甫自己的话就是“穷年忧黎元”“三吏三别”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在作品中多是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等。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而导致这一词时期的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悲哀,情绪比较消沉,写出的诗也比较凄婉,如《菩萨蛮》《含奴娇》《声声慢》等。

  三、准确把握“诗眼”

  诗眼乃是诗词中表现力最强和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抓住诗眼便可知诗歌的情感脉络。如:

  《过香积寺》《送李端》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少孤为客甲,多难识君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其。

  《过香积寺》的诗眼是“咽”与“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把作者无烦扰的寂静的心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送李端》诗,诗眼是“悲”这一悲贯穿了全篇,统领了全诗,全诗围绕“悲”展开写了身世之悲,又写了动乱社会漂泊这苦,给人以悲凉之感。

  四、通晓“典故”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很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着特殊的表情达意功能,其特点有两方面:一是以古说今,言在古、义在今。二是以少代多,下语简、含义丰。依据掌握典故的寓意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的思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用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赵使还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透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辛弃疾这是用此典,委婉地表达自己主动请缨想为国效力的愿望。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句中用“南冠”指代囚徒。语见《五传成公九年》:“晋侯观守军,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骆宾王因上疏忤武后,遭到诬陷,以贪赃罪下狱,内心充满冤屈,明显此诗借“南冠”表达了自己凄恻的感情。

  五、把握意象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委婉、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的载体。所以我们只有领悟诗歌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意象在古诗中反复的被使用,已经约定俗成成了某种情感的固定载体。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一提到“鸿雁”,往往抒发羁旅伤愁或者思念亲人的情感等等。

  再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就寄寓了作者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生出的无限悲愁之绪。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借孤舟表现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月光表达了作者的浓浓的乡思。通过意象的把握就可透析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掌握诗歌所属的流派

  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不同流派的诗歌所表现的感情往往不同。如: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古人表达缅怀之情,一般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记叙古事,一般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叹,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敖秋思》等。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全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

  以上是在诗歌鉴赏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在作题时应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可以在作题的实际过程中具体诗歌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旨思想。

古典诗歌鉴赏6

  鸟类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系统中的常见元素。鉴赏古典诗歌应该怎样解析文本中的鸟类意象呢?

  首先,要区分鸟类意象在诗歌文本意象结构组织中地位的主从轻重。一般而言,某种鸟意象若是作为该诗歌文本的核心意象(又称主体意象),它或者是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的化身、主观情志的投射,例如明代诗人张弼《渡江》(20xx年高考重庆卷)诗中的沙鸥意象(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是属于核心意象(用于作为诗人自我形象的比照和衬托),诗人以到处飞翔的高洁、孤傲的沙鸥衬托出自己的孤单飘零之愁;或者是诗人有意塑造用以比拟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他者形象,从而表达自己对社会中某类人或仰慕、或厌憎、或嘲讽、或批判等等情感态度。若某种鸟意象是作为诗歌文本的陪衬意象(又称背景意象),它一般是作为核心意象(主体意象)的渲染、烘托或对比等作用,以突出核心意象的某一特征,强化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清代诗人厉鹗《晓至湖上》(20xx年高考福建卷)诗中的野凫意象(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是属于背景意象。它作为湖上风景这一意象组织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寄寓了诗人向往自由的意愿。又如苏轼《减字木兰花》(20xx年高考广东卷)词中的莺意象(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也是属于背景意象。刚刚学鸣叫的黄莺与下文微雨青草意象共同组成一幅充满生机惹人喜爱的.初春景象。

  其次,要熟记、积累古诗中常见鸟类意象习用的象征意蕴。象征是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又有公共象征与私设象征的区别。前者是指在某种文化传统中约定俗成的、读者都明白何所指的象征。它与人的公共经验有关,指义性比较明确、单一,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积累,便不难理解。例如杜鹃之与思乡,白鸥之与隐逸,鸳鸯之与爱情,凤凰之与高洁,大雁之与伤别怀友等等,这些意象与其象征意义之间通常都能建立起相对明朗、集中的意义指向联系。这类公共象征型意象,其指称意义在同一个作者或者不同作者的许多作品中不断地重复着,成为引出某种现成思路特定情感的固定语汇,定型化了。而私设象征则是作者在具体作品中靠特定方法建立的个人化象征,它更多地与诗人个体经验和个人独特理解有关,其指向义比较隐晦、独特,要联系具体诗歌文本与诗人创作的背景来解析。

  再者,在分析、阐释诗歌文本中某种鸟意象的内涵与作用时,应该细读文本,看清楚诗人是突出了鸟意象形、神方面的哪些特点,看清楚诗人是如何具体展现其特点的。形的特点通常包括形体、色泽、姿态、生活习性等,神的特点通常指其人格化的风度、性格、气质等。分析作用,则要注意辨明该鸟意象是属于主体意象,还是属于背景意象,深入分析意象之间的结构联系。

  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中,解读鸟意象一类的试题,其命题设点通常有阐释鸟意象含义(20xx江西卷)、分析鸟意象特点(20xx山东卷)、解说鸟意象作用(20xx重庆卷)等类型。下面试就前二者举例介绍。

  例1:(20xx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问题: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解题指津】题干要求分析子规意象的含义。联系诗歌标题送人归京师,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所表达的感情却并非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感情;通读四句诗,联系诗歌背后的注释,可知诗人的境遇;洛阳诗人陈与义在金人南侵的战乱中,南迁江南,每念及故乡沦陷,京师汴梁在金人铁蹄践踏之下,常有切肤之痛。因而分析子规意象的含义时,要看出国土沦丧,南北分裂这一时代背景,点出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

  【参考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例2:(20xx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问题: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解题指津】题干要求针对诗歌文本中特定局部诗句来分析凤凰意象的品性特点。解读诗,要注意细读限定诗句,抓住关键词,如醴泉山冈高鸣延颈彻望等名词、动词性背景意象,从中来看凤凰的生活习性,并推想它的情操。由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可以联想到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由九州八荒可看出视野开阔,理想远大。凤凰是该诗的核心意象,是诗人以凤凰自喻。诗人借它抒发了自己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参考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古典诗歌鉴赏7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创作。古典诗歌是我国语言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是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基础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相信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不可估量。但这仅仅是开始,不是结束。让我们珍惜这个项目,得到情感的归宿和新的生活安定,希望迎来第21世纪的国家文化建设的繁荣。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古诗词:

  其次,教学中讲解基本大意。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以课本教材为主要载体,除了做好在教学内容编写的教材,但也要注意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的方法,古典诗歌,使他们有更好的认识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理解程度讲述诗歌的背景。再代入诗人的感情,告诉他们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把语言变得通俗化,如果可以,就把古代的事件和现代的事情相结合或对比,让他们更容易消化针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朗读教学、积累知识,这是诗歌学习的起步。俗话说:“书读一百遍,其义自现”;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唱”。诗歌形式的短音节,朗朗上口,易于阅读。因此在初中阶段,坚持“每日一诗”的诗,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这一天永日久,在许多事情的想法,多次通过诗歌的阅读,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甚至诗歌的意义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语感,也能略知一二,与整体把握。那是,达到“只可意会,但可以理解”的水平。更多的文学积累,感越强,越高的文学素养,为未来的升值也更好。此外,通过阅读,背诵最初认为的诗歌意象、情感世界,可以通过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影响的人物,给一个人看的景观现状,看世界,看月下花前形态改变,使日常生活场景也逐渐显现出内涵,让高雅的粗俗的话,能传达出生命的.魅力和智慧。优秀的诗歌意蕴美和创造性的因素自然会发挥它的魔力,引导青年自觉到广阔的思维和心理空间。所以,看似不起眼的小诗积累多了,才能厚积薄发,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后来的诗歌鉴赏。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出现,其成就也很出色,但即使在知识分子群体越来越流行,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还是诗歌鉴赏陶人难治和社会交往。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说,古典诗歌的人,仍然有很高的要求。创设情境的同时老师要能入境,才能感染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入境的读,品,悟。教师还要不时地穿插对于背景的介绍及品后感悟。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3)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几年来的古诗词教学探索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古诗词流长,博大精深的起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诗人的崇敬往往自发地出现在一首古诗词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的这一文体的古代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我认为是要找到正确的路。①通过对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初中生阅读经典诗歌灵感的语言技能,兴趣夯实,提高素养是很有帮助的。在古典诗歌鉴赏过程的学生,阅读和背诵不满意,也尝试着写一个关键的升值通道,企图改写古诗为其他风格,甚至尝试诗歌创作,不仅继承,创新,使他们与古人的距离缩短,不无疑,这是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开辟了一块处女地为古诗词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学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意识。②知识面广,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不管家族史,读诗涉及许多古代文化,到最初的来源,应该有广泛的知识,但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毛同志说,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什么是“本质”,什么是“糟粕”,我们必须在漫长的古代诗歌教学中当“学生的眼睛”。在第19世纪,伟大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在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需要摆脱古代诗歌阅读诗歌,让学生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研究,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否则就不可能有高的房子通过时间和空间看到凌远见卓识。③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在初中古诗词教学有许多充满智慧和光辉的道德内容,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根据”,“山深,柳暗花明又一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般的清新宁静,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谁言寸草心,在公寓”家庭的朋友说,更多的“老大徒伤悲”教育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自信和坦荡......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古代诗歌遗产,对初中学生的判断标准的真善美建立健康的人格,创造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学法渗透,举一反三。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个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就能轻松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只要正确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所以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以学生正确学习 方法为指导,潜移默化地。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与古代诗歌接触,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我将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首诗,也会让学生回忆的方法,来学习这节课,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每次学完一首诗词完全了解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根据老师的方法,学习一个或两个诗,标点符号,和质疑,师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背书无疑是很有用的,就我个人来说,当初背的那些古诗文到现在还历历在目,随手拈来。我认为学习古诗文,古汉语一定要深入其中,带感情的学。我们看以前的学童背书时摇头晃脑感觉很可笑,其实是有道理的。读书到忘我的时候就是那种表情。好文章要带感情的读,脑海中要想着书中描写的画面,达到忘我。学习效果定会很好。

  (5)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哪个少女不怀春”,早恋现象严重,目前中学生,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对异性充满好奇,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恋人,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亲生父母,教师,语文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但当巴山夜雨。“在歌曲《关雎》这本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利用好这些资源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在语文诗歌教学在中学期间如何对待男孩和女孩,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快乐的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总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快乐的学习语言,爱让语文课堂,不怕古代诗歌和散文,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在活动生动活泼的古代诗歌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您还可以使用阅读的角色,场景描述语言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研究古代诗歌。在实践中,学生的才能,会有幸福的感觉经验,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教育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而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责任是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感受。从而达到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古典诗歌鉴赏8

  第一讲总说

  1,考大纲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2,2004年全国15套试题诗歌鉴赏题分析统计:

  ⑴唐代7首,五代1首,宋代7首。

  ⑵体裁:诗10首,词5首。

  ⑶内容:写景4首,思乡怀人5首,怀古2首,咏物1首,叙事2首,边塞1首。

  可以看出,集中在唐宋诗词,涉及各种内容的诗歌。

  3,诗歌鉴赏应注意的问题:

  ⑴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⑵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鉴赏表达技巧。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⑶联系背景进行鉴赏。

  ⑷知人论诗。

  4,鉴赏诗歌须具备的知识积累:

  ⑴常用的表述方式

  “这首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⑵常说的表达方式指的是: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⑶常说的表现方法指的是:

  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想象、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⑷意象、意境

  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人、物、景等。

  意境指的是: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⑸常见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⑹通常指的“作用”

  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⑺常见的内容:

  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思乡怀远、个人情志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入世的庙堂之志……

  ⑻常见的创作风格:

  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

  5,完成古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步骤

  ⑴诵读全诗,抓意象,悟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无论什么诗歌,无论写什么,总是为了表达某一方面的情感或思想。而诗又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所以,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思想,往往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或所叙的事中。

  如:20xx全国卷(山西…)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运笔朴素自然。从意象上说,此诗用了一个“秋风”,见到秋风,一种会产生时间飞快,一年将尽,而自己离家已久,何时是归期,故油然而生思乡怀人之情;一种会因秋风落木叶,气候转凉,引起心中的无限愁绪。此诗属第一种,用“秋风”点出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从叙事的特点上说,此诗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十分逼真的写出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⑵审题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就诗的整体要求呢,还是就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要求的呢。但是,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上例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此题虽然涉及到艺术技巧--“细节描写”,但并未要求对此进行鉴赏评价,而只是要求判断,其难度较低。其次要求对这个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分析,这就要求以理解全诗为前提进行分析。

  第一问只要能判断出“行人临发又开封”属典型的细节描写即可。

  第二问只要整体知道此诗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就容易设置答案了。

  ⑶组织答案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必须简洁,点到为止,切忌罗里罗嗦。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答诗歌鉴赏题。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鉴赏示例20xx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鉴赏要求:

  ①对杜甫的生平思想我们比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论诗”

  ②杜甫晚年漂泊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希图能为国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

  ③此诗既有自我的评价(或者说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有心志的抒发,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④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中有实有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喻义。

  就此可以推断此诗为一首即景伤怀之作。

  ⑤审题。

  第一题,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

  答案为:“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第二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都必须有理有据,必须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第二讲咏物诗的鉴赏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鉴赏示例20xx年北京卷12-13题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的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啊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是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

  练习。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第三讲思乡怀人类诗歌的鉴赏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鉴赏示例

  1,20xx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提示:“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2,20xx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3,20xx年浙江省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练习。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1,写猛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想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第四讲,送别诗的鉴赏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鉴赏示例

  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上阕前两句用的手法,三四句用句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阕借惜春表达了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⑵这是一首送别诗。“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意思,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⑴比喻设问或双关惜别对友人的美好祝愿。⑵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个人。

  练习: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第五讲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鉴赏示例

  20xx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⑴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⑵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⑶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第五讲边塞诗的鉴赏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鉴赏示例

  20xx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 中 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练习: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⑴“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答:

  ⑵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答案:⑴借代的修辞手法。⑵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第六讲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鉴赏示例

  20xx年青海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16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练习:读下面的上诗,完成题目。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古典诗歌鉴赏9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阅读诗歌的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阅读和解题的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

  一、知识梳理

  (一)诗歌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以下类型

  1、人物形象:诗人形象,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例:《寻隐者不遇》中有隐者(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和寻隐者(诗人)的形象。

  2、蕴含某种思想或品质的物

  例:虞世南的《蝉》,蝉的形象就蕴含了“不需外界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品质。塑造这类形象的诗歌往往是托物言志。

  3、景物

  古诗中的景有乐景和哀景。以写景为主的这类诗歌往往是借景抒情。

  (二)诗歌语言

  1、诗歌语言结构特点:

  (1)叠词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叠词除了产生音韵效果外还分别写出了落叶纷飞秋天景象和江水涛涛的壮阔景象。

  (2)倒装

  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语序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但原诗是写作者晚上赶路,一抬头看见星星,接着头上淋到雨,所以最先进入他视觉的星星,而后感觉到的是雨滴,然后看见群山。

  (3)意象名词的罗列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通过九个意象名词的排列,使描写的景物像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2、诗歌语言的内容

  (1)意象语言:写景、物等的语言。

  (2)情感语言:流露出诗人情绪、情感的语言——悲、孤、独、愁、强、不堪等等。

  (3)特定称谓的语言:多指典故、前人诗句。

  3、诗歌语言的风格

  平淡朴素工整华丽委婉含蓄质朴真率清新自然雄奇奔放苍凉慷慨沉郁顿挫

  (三)诗歌内容

  大体概括为:1、风景诗2、咏物诗3、田园诗4、送别诗5、思乡(羁旅)诗6、怀古诗7、伤春(叹年华易逝)诗8、悲秋诗9、边塞诗10、讽刺诗11、爱情诗

  (四)诗歌的思想感情

  1、忧国忧民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超尘脱俗5、感时伤事6、怀古讽今

  (五)诗歌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诗歌中多采用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记叙多简要概括。特别注意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1)描写有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分为白描和工笔细描。

  (2)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②叙事抒情,如杜甫的《兵车行》

  ③用典抒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借物抒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双关夸张对比映衬(衬托)等。

  3、表现手法

  (1)渲染:从正面着意描写,突出形象。

  (2)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3)烘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4)白描:不加渲染烘托的写法,简笔勾勒。

  (5)虚实: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6)动静:分为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

  (7)象征: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读诗步骤

  1、读标题——把握诗歌题材;2、读作者——了解作者生平、个性、政治倾向;3、读诗歌——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思想情感;4、读注释——利用注释理解诗意。

  三、高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1、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类

  示例: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分析: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写景并点明时令为重阳。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答:本词用渲染手法塑造了一位玩世不恭、狂放不羁(及时行乐)的近乎“狂人”的隐士形象。他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醉酒后头上插花倒戴帽,尽情享受眼前欢乐,要与黄花相牵挽。词人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抵触与不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形象有什么特征,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予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答题格式:形象特征——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类

  示例: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这首诗题为“访城西友人别墅”,但诗中并未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这说明作者在写人方面不落俗套。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分析:答此题要认真审读题目,题干说“作者在写人方面不落俗套”,“落俗套”怎么写?诗中怎么写?实际上题干有一句很明显的提示:“但诗中并未涉及友人和他的别墅”,因此答题应从这里入手。

  这首颇具随笔意味的小诗,写的是一次春天郊野访友的感受,题材可谓平常。然而,诗人就是在这种看似极平常的题材里,表现出一种不平常的情致,读起来极为耐人寻味。“澧水桥西小路斜”,诗的起笔,就将读者带到了城外的郊野。这里有流水,有小桥,还有那弯曲的田间小路。“日高犹未到君家”,“日高”明说的是春日高挂,可隐含在字里的,却是诗人行走的时间之长久,行程之遥远,而“犹未”,则凸露出会友的急切心绪。“君家”何处?自然也便成了诗人最为关注的事情了。终于走到小路的尽头,走进了村庄。“村园门巷多相似”,跃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座座极为相似的围篱庭院的村舍。这不禁让诗人充满了新奇和惊讶。流连中,诗人穿村走巷,可“君家何处”的寻找,让诗人陡然生出一种焦急和迷惘。迷惘中不由东张西望。于是,也就有了一种新的发现:“处处春风枳壳花”。这种发现,牵拽住的是诗人的目光:真美呀,家家户户的篱边屋畔,到处种植着枳树,洁白而素雅的枳树花,在春风中散发着幽幽的清香。这意外的自然脱俗的村野风光,实在是让诗人飘飘然了。

  全诗写得曲折而极有情致,诗人的心境也显得婉转而微妙:先是新奇,既而是急切,再是迷惘,最后又是惊叹,可谓一波多折。那么诗人寻访的友人别墅呢?哦,原来就在那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画面里,就在那质朴划一而又满盈着闲野情趣的村庄中。当然,其间时时隐现出的,还有诗人对于别墅主人的那份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的歆慕。这种巧妙的层层烘托的手法,如此清新别致的旁敲侧击,实在是耐人寻味。

  答: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以境写人的烘托手法,诗人并没有把主要笔墨花在描写友人居处的见闻上,也没有渲染与好友重逢时的情景。然而,从这个自然、优美、脱俗的村野风光中,读者可以想象到这位别墅主人的那份恬然自适的高雅情怀。这种写法清新别致又耐人寻味。

  (结合诗歌内容和诗句意境准确把握诗人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艺术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或者思想感情。

  四、实例训练(印成练习题分发给学生)

  1、诗歌内容情感专练

  2、诗歌艺术特色专练

  教学反馈

  1、提醒学生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不能笼统作答或照抄原诗句。

  2、强调按照格式答题,语言简洁(表达准确,层次清楚,书写无误)。

  3、尊重原诗,客观理解,不要先入为主。

【古典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鉴赏诗歌的手法06-11

古代诗歌鉴赏(精选10篇)04-18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07-04

鉴赏诗歌之表达技巧06-11

《古典的乡愁》教案08-23

诗词鉴赏07-04

《诗经》原文及鉴赏07-28

《诗经》鉴赏(精选17篇)04-20

《文学鉴赏》语文教案09-08

《鸡》的全诗鉴赏总结01-10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