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汉文化发展现状总结

汉文化发展现状总结

时间:2022-06-07 11:05:30

汉文化发展现状总结

汉文化发展现状总结

汉文化发展现状总结

  篇一:汉文化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在汉服运动11周年之际,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汉服,参与到汉服复兴之中。其中也不乏网络媒体。但是,人们真的了解汉服吗?又有多少人知晓汉服呢?我们的目的是调查汉服发展现状及其前景,并将建议提供给“广汉会”等组织,以便更好地进行汉文化复兴。

  【关键字】汉文化 发展

  1. 研究背景

  1.1前言

  进入xx中恰逢汉服复兴十一周年,笔者以及组员向学校申请建立了国学社,偶然一次聊天中,组员中有人询问汉服复兴的相关事宜。聊天过程中,笔者发现汉服的知识普及并不广泛,许多笔者自认常识性的问题众人却并不知晓。因而组内决定,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课程中,我组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了解汉服相关知识,并进行此类调查。

  1.2汉服的含义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2. 研究方法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在问卷星上编辑问卷,并于朋友圈、微博、Q群等进行调查。 问卷见附件。

  3.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如图所示,由于传播渠道的缘故,主要调查对象为广东人。

  调查对象中,只有一位不是汉族人。

  调查对象中知道汉服运动的人数不到四分之三,由于调查渠道的缘故,笔者认为这个数据不具有代表性。

  选择了“知道汉服运动”的人中,仍有11%左右不知道汉服的真正含义。由此可见“汉服”一词或许曾出现过在许多人的身边,但他们未曾去了解。

  调查对象中,年龄主要分布在18~25岁间,这是一个有独立经济并且有一定社会阅历的群体。由于调查对象主要是笔者的朋友,40岁以上群体并无一人,此处考虑不周。

  同样的,由于没有考虑到年龄分布范围以及专科毕业群体,笔者认为这个数据并不具有代表性。

  知道汉服的人主要以女性为多。

  大部分人了解汉服的渠道是通过网络,然而身边的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知道汉服的人,喜欢汉服的占多数。而汉服使人们喜爱的原因主要为“蕴含传统文化”、“民族归属感的体现”以及“好看”。

  篇二:汉文化教学论文——《汉文化启蒙教育》的教学感悟

  2011年的三月份《汉文化启蒙教育》这套教材来到了我们幼儿园,那时候我带的是小班,都是新入园的幼儿,当我开始翻阅教材的时候看到了《汉文化启蒙教育》这套教材,当时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是幼儿园该学习的课程吗?这怎么去教啊?都是“黑白配”,没有颜色,只有简单的黑白图画,没有操作,这样的教材怎么去教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呢?但是,后来崔有为教授来到我们们幼儿园进行课前培训,我的精神头一下就上来了,觉得这个课太有必要了,这样的课太好了,孩子一定会喜欢,对孩子会有很大帮助的。当时这个课程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满怀着信心开始准备上课。

  我在通读了那几本理论知识后,更加觉得汉文化的精深博大。原来《汉文化启蒙教育读本》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在汲取国内外最新幼儿教育理念和儿童语言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地研究汉字阅读教育规律,总结吸收以往汉字教学的得与失来解决识字阅读教育中的趣味性不足、识字与阅读分离、识字与幼儿教育总体目标脱节等方面的问题而编写的一套专门帮助4—6岁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快速突破识字关和阅读关的全新教材。

  这套教材是紧紧围绕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兴趣培养为核心,以习惯养成为目标,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以游戏活动为手段,以快速识字为载体,全面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倾听能力、手眼脑协调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合作意识。我当时就觉得汉文化一定是孩子们的福音!

  但是家长当时却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说:孩子学这个有用吗!我就告诉家长们,不要着急,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孩子的变化的!

  在经过一年的汉文化的学习后,我和孩子们都有了变化,下面我就在这里总结了几点我们班孩子在一年的时间里的变化:

  一、震撼之一——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

  (一)、增强记忆力

  我们班的幼儿进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家长们都一个观点:那就是孩子们的记忆力都有所提高。在学习其他的课程时他们都能够很快的把学到的知识记住。比如我们学习的主题课程里的一些儿歌、故事、歌曲等等,我们的小朋友都能很快的记住里面的内容和歌曲的歌词,而且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记住很多的内容。在这方面家长们都很满意,我的的教学工作也能很顺利的进行。

  (二)、专注力的提高

  所谓专注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对孩子来说,是指他们能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达到认识该事物的目的。专注力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是孩子最基本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越短:2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7分钟,3岁为9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

  我们班都是三周岁左右的幼儿,所以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最短的,于是园里就根据我们班级的特点,决定我们先开《成语接龙》课,在上成语接龙课的之前,我们先进行了课堂常矩的训练,还有眼脑机能的训练,在我出示点子宝宝的时候,他们都很好奇这是什么?我把要求说了以后孩子们真的很感兴趣,而且有很多的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的注意力真的提高了很多,在课堂上有的幼儿爱做小动作,例如:我们班的铭铭小朋友他经常玩手指、玩衣角,就是不听课,但是自从开始和点子宝宝交朋友之后他们的注意力要比以前好多了;有的喜欢乱走,例如:我们班的菲菲小朋友总是不坐在椅子上的,满教室的乱走,

  从来不管你是上课还是下课,但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慢慢的都有了进步,她可以坐下来,能够集中精神去听课了。

  (三)、手眼的协调力的提高

  我们班的幼儿都是很小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很差,在平时的课堂上,也有很多的锻炼的形式,可是就是效果不明显。但是,在学习了汉文化课程以后,我惊奇的发现他们的变化很大,手眼的协调性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在做一些手工的时候和以前比起来小手更灵活了,手眼的配合能力也比以前有了进步。

  (三)、幼儿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

  在汉文化教学开始之前我们班级的幼儿大多数都没有自信心不足,他们在人多的地方就不敢说话了,就是说话也是声音很小。通过一段时间的汉文化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的赏识教育,让我们班级的孩子们随时都能感到自己的成功、进步、更自信了。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我及时的给予鼓励,这时孩子们就能感觉到自己的成功和一点一滴的进步老师是看得见的,所以他们就越来越自信。在其他的课程中也表现了出来,无论是到前面做小老师还是来表演节目,他们都会很积极的来表现,不会像以前那样害怕了,我真的很高兴,家长们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

  二、震撼之二——我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在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让我有了很大的成就感。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让我感到欣慰,也使我更加相信汉文化的魅力所在,更加的有决心上好每一节汉文化课,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我有能力并且有义务把我班级的幼儿教育的更好,使他们都能够顺利的进入小学。

  同时我的各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汉文化的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我把这些教法适当的运用到其他的课堂教学中,使我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园领导和家长的认可。

  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得到领导的赞赏,在七月份举办的首届幼儿语言大赛中我也参与了节目的编排中,作为一个指导教师,我充分的发挥我的特长,让我们园的孩子们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在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震撼之三——家长的认识有所提高

  孩子的进步,家长们都看在眼里,他们从最初的怀疑到现在的信任,从最初的排斥到现在的接纳,一步一步的在向汉文化靠近,他们在孩子的进步中看到了汉文化的魅力,看到了汉文化的作用,现在我们班级的家长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个汉文化课真的很好啊!孩子们的养成了好的习惯,积累了很多的词语,记忆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更有自信了!这一切都一切都是汉文化的功劳啊!

  汉文化给我们的震撼真的是不小啊!在这一年的学习中从我自己到孩子再到家长都有很大进步,这一切都是汉文化的给我们带来的,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更加有信心把我班级的幼儿教育好!

  篇三:西安汉唐时期地域文化总结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沣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乐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与风流。随着「唐皇城复兴计划」大唐芙蓉园、大明宫、曲江池、不夜城等地标式建筑,可以梦回大唐、穿越历史。换个场景,现代文明的高楼林立、立交环绕、道路纵横、西安,在古老中洋溢朝气、厚重中展示等大气。

  话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八百里秦川文武胜地,五千年文明光耀全球。尤其像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谈西安,不能不谈文化取历史。身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曾确为外国古代文化的焦点,而今所见西安之一山一水、一砖一瓦,皆可视为古时文化积淀所成。再比如看到秦岭,让人不由想起韩昌黎之千古绝唱:一封朝奏九沉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正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近来当成心,好收吾骨瘴江边。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早期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以及民族文化的奠基地。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中,融会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

  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因此,无论是大众文化生活方式还是社会文化价值观,是无形的文化精神还是 有形的文化载体,是主流文化还是市井文化,是传统文化还是地 域文化,西安总是给人以浓郁的 人文感受,从而表现出他独特文化魅力。

【汉文化发展现状总结】相关文章:

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07-07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07-07

南艺学生社团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论文07-06

有关市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07-07

大学生暑假园区发展历程和现状调研报告范文07-08

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现状的调查总结08-19

家乡发展调查总结07-08

军训让我发展总结08-08

公司发展状况的总结07-05

农村邮政业务发展总结08-06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