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防止计算机病毒教案

防止计算机病毒教案

时间:2022-05-08 03:15:16

防止计算机病毒教案

防止计算机病毒教案

防止计算机病毒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危害。

  2.掌握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的几个特性,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

  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采用学生自学,教师提问的形式。

  【教具

  多媒体教学软件、自制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信息交流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计算机应用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计算机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安全涉及国家、社会道德和公民个人安全的方方面面。

  二、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危害。

  2.掌握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三、布置任务

  学生查看课本相关内容,解决下面的5个问题。

  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4.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5.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四、教师提问,找学生说出答案,然后教师用幻灯片显示答案,并加以讲解和补充

  问题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或指令集合。这种程序能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自我复制传播和扩散,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并给计算机带来故障和破坏。这种程序具有类似于生物病毒的繁殖、传染和潜伏等特点,所以人们称之为“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软盘、光盘和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系统上的广泛传播,会造成大范围的灾害,其危害性更严重。

  问题2:计算机病毒具有的特点

  ① 隐蔽性病毒程序一般隐藏在可执行文件和数据文件中,不易被发现。

  ② 传染性 传染性是衡量一种程序是否为病毒的首要条件。病毒程序一旦进入计算机,通过修改别的程序,把自身的程序拷贝进去,从而达到扩散的目的,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

  ③ 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寄生能力,它能够潜伏在正常的程序之中,当满足一定条件时被激活,开始破坏活动,叫做病毒发作。

  ④ 可激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激发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某个时间、日期、特定的用户标识、特定文件的出现和使用、某个文件被使用的次数或某种特定的操作等。

  ⑤ 破坏性 破坏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最终目的,通过病毒程序的运行,实现破坏行为。

  问题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计算机病毒有很大的危害性。世界各国每年为防治计算机病毒投入和耗费了巨额的资金。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删除或修改磁盘上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使之无法正常工作。

  ② 修改目录或文件分配表扇区,使之无法找到文件。

  ③ 对磁盘进行格式化,使之丢失全部信息。

  ④ 病毒反复传染,占用计算机存储空间,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破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使计算机不能工作。

  问题4:计算机病毒的表现

  计算机感染病毒以后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知道了病毒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毒、消除病毒。

【防止计算机病毒教案】相关文章:

防止烫伤教案04-16

防止烫伤教案04-16

防止烫伤教案04-16

防止烫伤教案04-16

防止烫伤教案04-16

防止烫伤教案04-16

防止烫伤教案04-16

防止烫伤教案04-16

防止烫伤教案04-16

防止烫伤教案04-16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