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7 00:03:27

关于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关于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关于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平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习,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习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注意力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学影响,我没有做好点拨,只是让学生浏览了课本,画出来,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到这个规律的优越性。

【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找朋友教学反思(通用10篇)06-27

数学教学反思(通用22篇)12-07

数学教学反思格式(精选22篇)08-29

数学教学反思(通用8篇)08-11

数学教学反思(通用20篇)12-06

数学教学反思(通用6篇)08-09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6篇)08-23

搭一搭二数学教学反思02-24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6篇)08-23

数学教学反思笔记(通用10篇)08-28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