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5 12:29:13

《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篇一:《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死海不死》教学反思

  一、较以往教学有所突破的地方:

  1、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创设积极质疑的机会。

  在“学生质疑”这一环节中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帮助学生初步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让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担任主角,主持课堂,主动展示自己钻研课文的成绩,而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点评,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这就改变了由教师完全操控课堂的传统授课方式,取代了以往老师常扮演的讲解者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的气息浓厚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了,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活泼的课堂氛围。

  2、教学过程条理清楚,注意落实教学目标。

  如教师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中,改变由教师唱主角、一讲到底的方式,但为避免教学内容散而乱,又采取了以下做法:事先帮助学生梳理结构层次;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质疑表格前,迅速地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按段落次序排列;学生讨论释疑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或补充资料,以落实知识点。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师注重倾听,然后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点评,对有质量的质疑给予肯定,对尚有不足的质疑提出修改意见,如“提问明确,不能使用不规范的用语,答题应针对性强,语言规范,

  表达思路明确”等方面,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质疑、释疑。

  二、尚且不足、今后有待改进之处:

  1、要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琢磨。在小组讨论质疑之前,应让学生先自行独立思考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教师不应为节约时间而省去这一环节,甚至催促他们,要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去钻研课文、圈划、批注。

  2、教师在巡视学生讨论过程中要注意他们的想法,对所提的一些重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下一步更好地引导学生。

  教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可适当引导、补充资料,但不用为了落实知识点而面面俱到,将预先准备好的内容一一引出,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防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篇二:《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开发区实验中学 刘新颖

  【教材分析】

  《死海不死》这篇地理知识小品,介绍死海的特征、成因、现状与未来。既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又有奇特现象的描写,也有神奇传说的记叙。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等说明方法。

  【学情分析】

  一直以来,说明文的教学工作很难做,课堂上气氛容易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本班学生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对科学知识方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相信学生能快乐得学习本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认识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3、探究死海的未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引用说明,认识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从小就生活在海边,可能大多数同学都有下海游泳的经历,你见过可以将人漂在海面上,不会淹死人的海吗?(欣赏图片,这片海周围寸草不生,但不会淹死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片神奇大大海。)

  看了文章,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一)说明文学习方法指导:

  1、1、找到说明的对象;

  2、分析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

  3、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

  4、分析文中的说明顺序;

  5、分析文中的语言特点。

  (二)检查预习

  游弋(yì,不能读作gē):(兵船)巡逻,这里指游来游去。

  谕(yù,不能读作yú)告:告诉,使人知道。(旧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安然无恙(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祸害。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不知觉悟。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说明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5-6)说明死海形成的原因;

  第三部分(7-8)说明死海的开发与前景。

  2、测试速读情况:

  (1)本文说明的对象_____

  (2)死海的“死”表现在_________

  (3)死海不死表现在_____

  (4)说明死海本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第二个“死”的含义是____

  (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

  (7)死海形成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探究方法

  1.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例子加以说明。

  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

  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

  2.速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讨论)

  (1)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

  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人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四、比较阅读,品味语言

  阅读“研讨与练习”关于死海的介绍,比较与课文的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课文属于科普小品,在客观说明之外,还运用了叙述、描写等手法,引用两个古代传说,形象地说明了死海的特点,使文章生动有趣,增强可读性。

  五、拓展延伸,展开想象

  (课文的结尾处说到了死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词语,荒凉-生气-干涸,如果有一天,死海真的干涸了,那么我们将如何让死海“活”下去?)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与“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盐量多达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其中两处引用神话,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布置作业】

  A.必做:《伴你学》自主学习、阅读探究;

  B.选做:搜集有关死海的材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准备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死海不死

  特征:咸度高

  传说

  成因

  实质

  现状和未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传说、作诠释

  篇三:《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赣州市安远县鹤子初中 陈小芳

  一、教材地位分析

  《死海不死》是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汉语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推动着世界,这个单元的课文就是与科学相关的说明文,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介绍了死海的特点及成因,本文除了运用一般说明文常用的列数字进行说明,还运用了“插入神话传说”的辅助说明法,此外,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趣味性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知识修养、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意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汉语教学应该把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汉语的能力当作首要的任务,兼顾接受各科文化,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识字量和阅读量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制定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

  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数字的准确性)

  2、能力目标: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成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训练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

  四、教学重点:

  1、几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主要是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等说

  明方法。

  2、两则神话和传说对说明死海的特征所起的作用。

  3、理解死海为什么“不死”及死海形成的原因。

  难点:1、理解说明顺序

  2、两则神话、传说的表达方式及在本文中的作用。

  五、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种提法强调的是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功能,而且,课程标准谈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把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这里的工具性,首先必须关注汉语的口语交际能力。

  结合本文的内容,把本节课重点分为三大模块:复述神话和传说;看图表讲述死海浮力大的内在原理;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死海。三个部分层层深入,有浅入深,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口语能力也得到锻炼。

  六、教法

  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不爱开口的想象是很常见、很普通的,经过专家研究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时不爱开口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障碍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采用了合唱式答问、表述提要、自我暗示、小组教学等教法,使学生克服种种障碍,达到开口说话的目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七、学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的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我们的课堂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

  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八、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2、复习提问

  ①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可分为哪两种?(事物说明文或事理说明文) ②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说明文中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几种?(九种)

  3、检查预习

  (1)掌握词语

  安然无恙 怙息不悛 执迷不悟 大惊失色 改邪归正 谕告 沉淀 干涸 转瞬 不逊 游弋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说文章大意。

  2、根据学生的复述,这篇说明文的对象,特征是什么?死海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死海、死与不死,咸度高,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3、具体分析,看文章是如何体现以上内容的。

  ①女生读第1自然段,看它交代了什么?这里的死是什么意思?

  明确:死海的地理位置及死海得名的原因。鱼虾小草木不能活。 ②男生读第2自然段,它又写了什么呢?

  明确:交代了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人不会被淹死。

  ③齐读3 – 4自然段思考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3自然段引用传说说明死海不死,第4自然段说明了死海浮力大的原因。

  ④默读5 – 6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第5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

  明确: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识认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死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来说有3点,首先是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出现,其次是注入了含有很多矿物质的河水,第三是湖水不断蒸发,沉积的矿物质越积越多。

  4、归纳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且能开发利用,出现生机,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三、重点研读,分析写法

  1、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浮力大;第5自然优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1)a、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b、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2)a、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b、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3)a 、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b、在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干涸。

  以上4组句子都是第1个句子好,“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都不能去掉,因为这些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在没有充

  篇四:《死海不死》说课稿

  《死海不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死海不死》一文是人教版初二下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在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上,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共生共存的。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选择课文的。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作者在说明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叙述和描写,使文章既不失其知识性、科学性,又具有生动性,可读性。

  教学目的

  思想品德要求:了解死海的奥秘,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加强环保意识,陶冶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知识要求:1、了解本文是事理说明文。

  2、了解本文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3、了解本文引用神话的作用。

  能力要求:理解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和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作此文;理解篇章结构、说明的重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几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主要是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

  2、两则神话和传说对说明死海的特征所起的作用。

  3、理解死海为什么“不死”及死海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两则神话、传说的表达方式及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根据本文特点,启发学生借助课文题目,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以训练整体感知能力。〈死海不死〉这个题目新颖,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举: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说是“不死”呢?同时,这个题目既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因此,抓题目导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有效的。

  2、通过默读、复述等形式,指导学生认认真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3、教学方法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讨论式。这篇课文内容不是很深,所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4、不安排预习,一课时完成。不安排预习,主要是考虑到课文的特点,这样做,便于训练学生借助文章题目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

  本。阅读《死海不死》一文,我不由被文章所具有的丰富的意蕴内容所吸引,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指导学生综观全文,理清文章的线索,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如何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写成这篇科学小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理解文章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死海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悟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辅肋。教师将全盘讲授变为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而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学生从中归纳出了要点。这样形象感知全文,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课堂就会意趣横生,高潮迭起,高效低耗,充满活力。

  (三)、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讨论质疑

  设计讨论质疑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 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深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的讨论,可从突破重难点

  入手,设计一些讨论材料。

  1、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2、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3、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4、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五)思维拓展训练:

  1、分析下列短语中加“ ”的字,是从什么角度来考虑的。(可先左右议论后举手回答, 教师作结)。

  “”:前一个“愚”是愚笨的意思,后一个“愚”从愚公移山具有远见卓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动众人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来考虑。

  ?儿不“孤”是无父母的意思,后一个“孤”从祖国处处有亲人,虽无父母却不乏照料,前程仍然远大的角度来考虑。

  2、分析下列句子用的是确数还是约数,并指出其语法上的正误。

  a.我整整花了一小时左右才把这道题解出。(“一小时左右”是约数,所以用了“整整”互相矛盾。应去掉?“整整”二字。)

  b.原来生产这台机器成本要五千元,采用先进工艺制造降低了二千五百元,成本减少一倍。(是“确数”。但数字增加才用倍数,减少不能说几倍,只能说减少一半。)

  c.根据修改后的计划,生产效率提高,产量要超过原生产定额的百分之三十五。(是“确数”。百分数的运用要特别注意,本句应为“百分之一百三十五”,或去掉“的”字,才无语病。)

  d.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江河之上。(是“约数”,无语病。) e.赵州桥大约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约数”,但“大约”与“左右”重复,应去掉一词。)

  板书设计

  一、课文结构

  1.介绍死海的特征

  (一)“死”海: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水边也寸草木生(列举事例)--谁能想到。

  (二)死海不“死”:,人不会被淹死。(典型事例)--令人惊叹。

  (三)传说:奴隶们投入死海,安然无恙--大惊失色。

  (四)海水浮力大的原因:“咸度很高”(列数据)。

  2.说明死海的成因

  (-)上帝惩罚人,大陆变死海(神话传说)。

  (二)死海成因:地形特点;化学成分;物理变化(列数据)。

  3.说明死海的变化

  (-)现状;吸引游客,治病不逊于温泉。

  (二)未来:死海真的要“死”:消失、干涸(列数据)。

  二、说明方法

  1.引用

  2.举事例

  3.列数据

  篇五:死海不死教案

  第十九课 死海不死

  课文一(第二课时)

  1.让学生看死海的图片式来导入新课。

  2.新课内容

  3.学生自渎课文,按要求边读边想边记课文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并找出预读课文中遇到的疑难词句。

  4.进行领读。

  学生跟着老师读课文,个别读,分组读,集体读课文。

  抽几名学生读课文(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5.问答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师生一起学课文中的量词

  7.师生一起交流通过学习本节课以后感受

  一,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死海位于什么地方?

  死海位于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

  2.这个海为什么被称为死海?

  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

  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3.这海为什么令人惊叹?

  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漂

  游;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

  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4.狄杜是谁?

  狄杜是罗马统帅

  5.狄杜下令处决什么人?

  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6.狄杜为什么要释放那些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7.海水里面有哪些矿物质?

  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8.在海水里人为什么不沉下去?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难怪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9.上帝为什么惩罚那个村庄人?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上帝决定惩罚他们.

  10.死海怎么形成的?

  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

  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11.以前死海是什么样的?

  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

  12.现在死海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亚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

  13.死海的前景会什么样的?

  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

  降。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10~50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死海”得名的原因是( B )

  A.死海中淹不死人 B.死海及其周围没有生物

  C.死海是死亡之海 D.死海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

  A.死海南北长80千米 B.死海东西宽超过17千米

  C.死海平均水深300米 D.死海最深的地方超过400米

  3.狄杜大惊失色的原因是( A )

  A.奴隶们两次投入“死海”却都安然无恙

  B.奴隶们英勇坚决地反抗 C.奴隶们个个都会游泳

  D.奴隶们面对死亡毫无惧色

  4.下列哪一项不是海水的浮力增大的原因( A )

  A.因为死海海水的密度小于人体的密度

  B.因为死海中含有135.46亿吨氯化钠

  C.因为死海中含有63.7亿吨氯化钙 D.因为死海中含有多种矿物质

  5.关于死海的未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死海附近会建一些机场 B.死海海面会缩小

  C.死海数百年以后可能干涸 D.死海海面将下降

  板书设计:

  第十九课 死海不死

  课文一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板书阅读课文中遇到的疑难词句

  三.板书课文中提出的问题

  作业:

  做小练习册

  组长批语:

  课后反思:

【《死海不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大全06-24

教学反思的作用10-28

seasons教学反思04-27

《惊蛰》教学反思03-07

蜗牛的秘密教学反思04-01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05-31

《剥豆》教学反思02-06

0的认识教学反思09-21

This is my father的教学反思12-20

《登山游戏》教学反思12-20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