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秋水优秀教案

秋水优秀教案

时间:2022-09-23 19:10:23

秋水优秀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水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水优秀教案(通用9篇)

  秋水优秀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四、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重要句式。进一步学习直译和意译。

  ⑵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⑶在理解字词句及文章内容、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径流、涘、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并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三、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节选内容,短且易懂,宜于以读带讲。反复阅读利于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问答法。用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金榜》上的《神龟·鵷鶵·鯈鱼》和《读本》上的《庖丁解牛》,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课前让学生对照《金榜》上的`“基础归纳整合”中的字音辨认、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在书上作上记号;每人发张白纸把全文翻译一遍。

  二、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单元)曾学过《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大家还记得是哪篇吗?

  明确:《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篇文章用机敏、幽默、诙谐的语言提到过一种像凤凰一类的鸟叫鵷鶵,形容它为“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以及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的散文——《秋水》,本文是节选其中的第一段(板书题目)。

  三、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请同学们翻开《金榜》第148页,自己阅读有关庄子的助读资料。

  教师补充:庄子一生的文学成就汇聚在《庄子》这本书中,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百家争鸣,在诸子散文中,庄子尤其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同学们以前有没有阅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

  举例:庄子的生活及其贫困,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听说他很有才华,派使臣携重金欲聘他为相,他却对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衣服,送进太庙,杀了作祭品。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可见庄子是一位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例如: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庄子认为人的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样周而复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水》这篇文章,看看庄子是否又在用寓言说理?

  初步明确:庄子说理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

  四、听录音,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初步明确全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的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

  边翻译边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板书:

  (一)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令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作名词,小看轻,形容词作名词,轻视

  (三)、重点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固定句式:且夫……,再说)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非……则……,如果不……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固定句式)见,表被动引出动作发出者

  (四)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东面:脸朝动方位名词,东边

  面目:脸色,神情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到,达到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修养很高,明白道理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我国一部分海域

  于是:在这时,这时候连词,表承接

  六、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通过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河伯“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使情节加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哲学启示。

  明确:

  a、人贵有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g、有比较才有鉴别

  八、学生朗读全文,强调要读出河伯“欣然自喜”的神态,见了北海后感叹的语气以及明确了自己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语气。

  (可叫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

  九、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中的习题。

  2、将体会的哲学道理写到周记中。

  秋水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秋水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灌:注入河:黄河泾:畅通无阻的水流

  涘:水边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仰视而望的样子少:小看。轻:轻视

  难:难以、穷:尽旋:掉转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优秀教案 篇5

  一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5、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手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秋水优秀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秋水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有系统地整理各类文言现象;

  2、梳通文字,探讨寓意;

  3、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语言障碍;

  2、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寓意;

  3、初步了解庄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

  1、发放《庄子秋水》中的几则故事及庄子介绍,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庄子。

  2、发放预习作业,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学生完成给文章加注释的任务,第二是让学生从语言、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第三是调查学生对庄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庄子

  投影:

  “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蜮’的哲人身上啊!”(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学生齐读后)问1:这两段话中的他是谁?那么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可以结合课前发放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濮水之钓》中读出庄子的追求自由、回归自然,从《鼓盆而歌》中读出庄子的安时而处顺,从《濠梁之辩》中读出庄子的物我合一。)

  问2: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庄子从来不一本正经地和人讲大道理,他通过什么方式让大家领悟他的思想?(写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的写法。有同学问《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庄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鸟虫鱼,这正体现了庄子的大智慧,他能从一草一木中得到启示,能以慈悲的情怀去关照一花一叶。)

  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和庄子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诵读体会

  1、个别诵读,纠正字音

  2、教师范读

  3、集体诵读

  三、解决字词

  问题1:“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

  师提示:这个词在这里没什么意思,就是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乎”

  问题2:“莫已若”参考书上翻译成“莫若已”,是为什么?“我之谓也”是什么句式?

  师提示:这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前咱们学过这种句型吗?举个例子:

  “我之谓也”怎么翻译?“说的就是我”,也就是“谓我也”,这是什么句式,是宾语前置,以“之”作提宾标志。

  问题3:“野语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译?

  师提示:“之”在这里作代词,代后面的俗语,可以理解为“这样的说法”。

  问题4:“北海”怎么解释?

  师提示:就可以理解为“北方的大海”,联系上下文,应该指黄河东端北面的大海,有些同学考证说是不是北冰洋,或者说是不是东海,我觉得不必这样去做地理上的考证了。这不会防碍我们理解文章的。

  问题5:大方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在现代汉语里大方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一是指专家学者;内行人。咱们根据上下语境来选择一下,该是哪一种?

  问题6:“伯夷之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师提供资料: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的,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为义士。

  四、文本研习

  问1: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物?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河伯北海

  喜

  叹

  问2: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句子回答

  板书: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问3:不辩牛马说明黄河的什么特点?(板书:雄壮开阔)

  问4:如果在这段描写中,去掉“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那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看到自己雄壮开阔,有欣喜的感觉是正常的,但是加上“自喜”并且还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这样就难免显得?(参考: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等)

  问5:见到大海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从原文找出答案。

  板书: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6:不见水端说明大海的什么特点?(浩淼无边)

  当河伯怀着洋洋得意的心情顺流而东行,来到北海,触目所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种浩淼无边的气象和自己的“不辩牛马”有天壤之别,河伯百感交集,发出了深沉的感叹,但在他感叹之前,先有一个动作“旋其面目”,问7:怎么理解这个词?这里表现出河伯什么样的心态?(顺带解释“望洋兴叹”这个成语)

  (参考:对“旋其面目”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传统的`解释是“旋”,“掉转”的意思,“面目”,是“脸”的意思,整个词是“转过头”的意思。还有一种现在很流行的解释,认为“旋其面目”是“改变神色”的意思,把“旋”理解为“改变”,把“面目”理解为“脸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一喜一叹,河伯的心理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一“叹”,显示了河伯认识到自己很渺小之后的反躬自省精神。(板书:个人渺小,天地无穷)

  但是面对浩淼无边的大海,河伯仅仅感到自己很可笑吗?他有没有得到更深刻的启发呢?请同学集体把河伯感叹的话读一遍,然后将这段话口头翻译给同桌听,注意思考,这段话内部有什么问题。

  咱们班的陈婧忆同学(3班)在课前提出了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幻灯投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两句之间有什么联系。看到大海的广阔无边与先前不相信有轻视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关系?”

  分解难点1:思考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到底是什么态度?开始是“弗信”,那么看到北海之后呢,应该是信了,那么他“信”的又是什么呢?

  (预想1:学生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河伯是崇拜孔子和伯夷的,认为他们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仁义的人,认为小看他们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世上不可能有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后来看到大海后,想想先前自己也曾自满自足,不正和那些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一样吗?所以相信世上的确有这样轻狂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种一开始河伯不相信有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对这种人持否定态度,因为他认为孔子和伯夷就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义的人,但是后来他看到了大海,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明白孔子和伯夷都不是天下之最,所以相信有小看他们的人存在,并且对他们持肯定态度。)

  (预想2:有可能学生只能得出前一种理解,而得不出后一种理解。师可以先出示“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问:根据这段话,再反观前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理解?然后归纳得出:

  理解一: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天下的确是有这样轻狂的人存在,而我就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理解二: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仲尼之见闻,伯夷之仁义的确不是天下之最,我不该盲目崇拜他们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师发表看法:《秋水》的主体是河伯和海神的七次对话,课文不过是开头的一小段,下面还有很长的对话。河伯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谈话逐渐深入的,我在下文海神的回答中发现了一句话:“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的样子吗?在海神眼里,孔子、伯夷这两个天下之最是不存在的,这里体现出海神的无限相对思想,这是一种大智慧。但我想在一开始河伯决认识不到这一层,所以还是取第一种理解较符合逻辑,但能领悟出第二种意思的读者却是和海神一样有着大智慧的。应该赞扬。但是不管是那一种心理活动,他们最后得出的认识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天地是无限的,在这里河伯由慨叹天地无穷又进一步想到了学海的无涯,正如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啊。(板书: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同学课前提问,说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是不是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还有同学说,庄子写这篇寓言是不是为贬低孔子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儒家门徒看来,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而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人。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庄子写《秋水》可不是专门来贬低孔子的,只是让儒家门徒领悟他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分解难点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是危险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河伯如果没有看到大海,他会怎么样?有什么样的危险性存在?

  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生活中,像河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何其多,河伯先前的沾沾自喜又是多么普遍的人类心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只井底之蛙,跳出了井台,看到了天地之大,能勇于自省,自我剖析,没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是很可贵的精神。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不仅洗清了河伯的双眼,更荡涤了他心灵中的尘埃,让他成了一个明智的人。

  河伯先前的自满是因为他只看到过黄河,“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后来看到了大海,有了比较,才明白自己的浅陋的,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一点: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要发现和认识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板书: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探讨寓意

  1、读了《秋水》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参考: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让人固步自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有好几位对庄子有些研究的同学说,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均可相互转化的,但这似乎与本文的寓意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读的是《秋水》的开头一节,采用的是断章取义的读法,虽然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方法。但是毕竟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我真要表扬这几位提出异议的同学,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读过完整的《秋水》,但是他们的确说出了庄子在《秋水》里要表达的思想: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河伯认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惭愧心理,但在大海看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请大家根据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想像一下海神若会怎么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

  五、总结

  读了海神若的回答,我们更领略了庄子的大智慧。南怀谨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的无为思想,构筑起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后院,多少不得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的安抚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老庄的生活哲学仍可以做为我们精神疾病的良药,但是任何药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们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六、拓展阅读

  1、《庄子秋水》全文

  2、鲲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3、蔡志忠漫画系列《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4、于丹《〈庄子〉心得》

  附:板书设计

  河伯海神

  喜百川灌河不辩牛马(雄壮开阔)

  妄自尊大

  叹自愧不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浩淼无边)

  悟:个小渺小,无地无穷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比较才有鉴别

  作业设计:知识归类

  分组归纳几类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5、一词多义

  之

  ①泾流之大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结构助词的

  ③野语有之曰代词,一种说法

  ④我之谓也提宾标志

  若

  ①望洋向若海神名

  ②以为莫已若者比得上

  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听说;见闻,学识

  而

  ①顺流而东行表修饰

  ②东面而视表修饰

  ③望洋向若而叹曰表承接关系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表并列关系

  6、词类活用

  秋天时至时,按时令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有多种理解:一说东是名词作动词,向着东方;一说东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小看,轻视。

  7、古今异义

  于是古:于,在;是,这个时候。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至于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古:面朝东;今:东边

  8、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往

  不辩牛马辩,通“辨”

  9、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已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非……则……不是……就……

  秋水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秋水》。先来看几幅对联:

  架上南华秋水篇,屏间北苑春山画。

  人在南华秋水,家居北苑春山。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庄子》又名《南华经》,此处“南华秋水”即指《庄子》中的《秋水》篇。明清时期的张岱、宋时的李塗更是直抒胸臆,来表达对庄子《秋水》篇的仰慕和叹佩:

  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明清·张岱

  不读庄子秋水篇,见识终不宏阔。

  ——宋·李塗

  从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秋水》篇对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秋水》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使这些文人纷纷为之倾倒呢?也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从中懂得一二。

  二、简介作者:

  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译文: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

  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

  译文:死生都一样,可与不可无差别。

  之所以着重介绍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是因为“相对主义”贯穿于我们即将学习的《秋水》中。

  三、朗读课文并正音(略)

  四、研习课文:

  1.河伯的心理前后有何变化?找出关键句。

  明确: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①河伯因何而“喜”?(请一生朗读相关内容,师点评指导)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状语,按时令;

  川:河流;

  河:河伯,黄河之神;

  泾流:直流的水波;

  辩:通“辨”,分辨,辨别

  ②河伯因何而“叹”?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河伯面对海神若,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请一生朗读,师点评指导)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闻道百:定语后置,“闻百道”;

  莫己若: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

  此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句首助词,表更进一步议论;可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少:轻视,看不起;

  闻:见识,见闻;

  此句批评自己见识的狭隘。

  这句话经常有人做出相反的阐释,现特补充本科《秋水》(节选)剩余部分中海神若的话,以便于大家理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伯夷辞让它(指天下)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骄傲与自满,不就像你先前的洋洋自得吗?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也矣。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非……则:表假设,不……就……;

  殆:危险;

  见……于:表被动;

  大方之家:见识广博、修养极高的人

  此句“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

  3.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1)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2)谦受益,满招损;

  (3)知耻而近乎勇;

  (4)承认自己渺小是超越局限,走向伟大的开始;

  五、探讨:《秋水》的哲学思想。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们说过,庄子的《秋水》篇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根据我们刚才所学,似乎并未见出其特别奇异之处。其实“人不能骄傲自满”并非庄子本文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要想真正明白庄子的表达意图,得联系《秋水》全文。为此,给大家补充了相关内容。

  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何少何多,是谓谢施。

  译文:用道的观点来看,无所谓贵贱,贵贱是相互转化的……无所谓多少,多少是相互转换的。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译文:万物原本是齐一的,谁为短谁为长呢?

  教师总结:从海神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白,《秋水》全文所宣扬的还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任其自然。

  庄子的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语言特点: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奇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再次齐读课文。

  秋水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第二课时(执教展示)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

  2、百川灌河:

  3、不辩牛马: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东面而视:

  6、不见水端:

  7、始旋其面目:

  8、始旋其面目:

  9、望洋:

  10、以为莫己若:

  11、少仲尼之闻:

  12、轻伯夷之义:

  13、则殆矣:

  14、大方之家:

  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们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先将课文齐读一次。

  三、概括内容:

  刚才大家朗读的这段文字是《庄子》中《秋水》原文节选部分,但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你认为概括内容,应该抓住哪些要素呢?(谁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

  四、理清思路:

  对于一篇要熟读成诵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写作思路,尤其重要。如果让你给短文分层,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你会怎样划分?

  第一层:河伯见黄河

  (“秋水时至”---“为尽在己”)

  第二层:河伯见北海

  (“顺流而东行”---“大方之家”)

  五、深入文本:

  河伯从见黄河到见到北海,处处都在发生变化。文章写了哪些“变”?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变化的?

  1、“水”在变:黄河宽阔,“不辩牛马”;北海壮阔,“不见水端”。

  2、河伯的认识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他踌躇满志,骄傲自满;河伯见北海,“望洋向若而叹曰”,虚心认错,甘拜下风。

  3、河伯的神态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一“喜”写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态;“向若而叹”一“叹”写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态。

  点明: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明确寓意:

  这篇文章是《庄子》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1、这是一篇

  2、这篇文章好在

  3、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师示范:这是一篇写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

  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将深奥的哲理寄托在简单生动的故事中。

  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个人的知识有限,知识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执教《秋水》(第二课时)课后反思

  《秋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着重学习的课文。它选自《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秋水》篇(课文仅选了《秋水》篇的开篇部分)就能体现这一特点。

  《秋水》一文的学习,我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深入文本,明确手法;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本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推进教学模式”,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简单得理解,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下面我就结合《秋水》的教学设计来说说这种教学思路的特点,以及运用到《秋水》课堂中的一点感受:

  一、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板块。《秋水》的教学构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确寓意。

  二、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由于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文言文的学习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边分析边疏通,我执教《秋水》的设计是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深入学习,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内容是针对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环节是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提炼出“见河---见海”;深入文本环节是更深入更进一步更细致地学习,引出对比的手法;明确寓意是学习寓言的必须环节,也是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确寓意之前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词读句,也是想让明确寓意的环节能够水到渠成。

  四、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有些板块是明确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做好了准备。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确寓意的环节。我在备课时思考,应该怎样将“明确寓意”这一个环节做好,于是设计为“三句话阅读法”,通过前两句话达到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后一句话引出寓意,三句话达到总结全文的目的,而且学生构思的角度很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板块”的存在容易协调教学节奏,体现教与学,快与慢,轻与重的展现。如《秋水》中,概括内容环节中,“应该抓哪些要素进行”,属于方法指导,即“教”,引出学生的学,概括内容、理清思路等环节进行较快,深入文本、明确寓意较慢也较重。

  执教完《秋水》(第二课时)后,我发现,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在学生深入文本,学生立足原文回答问题时,当学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学生在不断地读和不断地译中,加深对句子的印象,对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背诵都大有好处。对于河伯对海神若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品味更深入细致一些。

【秋水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秋水》教案参考(通用8篇)10-28

《老山界》优秀教案03-10

数学思考3优秀教案04-06

《我的书包》优秀教案(精选11篇)04-13

课文《通分》的优秀教案(精选10篇)04-10

开天辟地的优秀教案(精选9篇)12-16

数轴优秀教案(通用11篇)08-30

《赶海》优秀教案(通用12篇)10-24

雨花石的优秀教案(通用6篇)09-21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