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3-02-18 10:08:24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1

  农村妇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的健康状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农村妇女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妇科病发病率较高,妇科疾病严重危害着她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提高我市农村妇女的健康素质,20xx年我市将农村已婚妇女妇女病实施免费普查列入当年为民办的六件实事之一。为把这一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我们将这一工作情况进行了跟踪督查与调研,走访了一些群众,与卫生局等相关部门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农村已婚妇女29.8万人,市人民政府决定投入596万元(市、区县财政各拿50%),对她们实施妇女病免费普查,具体由市卫生局、市妇联、市人口计划生育局组织实施。今年2月底该项工作全面铺开,截止5月底,全市已普查62433人,占应检数的20.95%,查出患病人数3.89万人,患病率达49.83%,其中以患慢性宫颈炎和生殖道感染居多,大多数患者进行了及时治疗。目前工作进展顺利,可以说,对农村已婚妇女病进行免费普查,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妇女的保健意识,提高了农村已婚妇女的健康素质。政府的这一民生工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妇女的关心,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尽管工作开局良好,进展较为顺利,但从目前普查情况来看,我市农村妇女病免费普查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在工作中加以改进。

  一、主要问题

  1、农村妇女患病率较高。妇女病普查工作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减少患病人数。目前检查结果看,患病率达49.83%,已检查人数的一半都患病,农村妇女健康状况急待改善。

  2、参检不积极,参检率不高。参检不积极原因有二:一是少数农村妇女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农村妇女,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视妇女病理所当然,缺乏妇女保健的常见知识和足够认识,对妇女的常见病没有早诊早治的意识,不理解其危害,认为妇女病是妇女共有的特点,甚至认为是见不得人的事,导致很多妇女不愿检查。二是一部分受检对象,认为没有采用相关的设备(如b超、阴道镜等)检查,对检查结果存在疑虑,也不愿去检查。再则,外出务工的应检对象,回乡检查不便利等,导致参检率只达 20.8%。

  3、工作进展不一。有的乡镇领导重视进展较快,如永定区罗水乡已完成94.89%的任务。部分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对妇科病检查没引起高度重视,有的还认为增加了财政负担,导致工作进展缓慢。一部分乡镇已检率没有达到20%。

  4、基础工作欠扎实。各区县不同程度存在这一问题,少数乡镇、村对辖区内已婚妇女人数调查摸底工作不够深入,没有进村入户调查摸底,致使辖区内已婚妇女人数不清,已婚外出务工人员数据不准,统计存在逻辑错误,情况不明。

  5、普查医务力量有待加强。各区县均由各乡镇卫生院和妇幼保健院承担普查任务,但有的乡镇医院没有妇科医生,难以承担检查任务,导致工作相对滞后。

  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农村妇女因家庭贫困,不愿也不能治疗妇女病。

  二、建议和对策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妇女民生,推动我市农村妇女病普查工作,针对问题,找出对策,我们就抓好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完善妇女病普查普治机制

  今年,市政府将农村妇女病免费普查工作列入政府六大实事,这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关心农村妇女健康的实事、好事,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这一惠民实事,对我市农村妇女病普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按市政府的要求,今年对农村妇女进行妇女病免费普查,并要求9月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引起高度重视,把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当作关注民生的一项实事来抓,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对全市妇女病普查工作任务进行分乡镇细化量,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并加强工作督查。各区县人民政府要保证经费和人员到位,确保普查工作目标的落实。

  二要加大宣传教育,增强保健意识,推动妇女病普查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普查实事工程的宣传工作。各级妇联要发挥贴近妇女群众的群团组织优势,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关爱农村妇女的惠民政策,动员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加妇女病普查工作。二是要认真开展普查摸底统计工作。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各乡镇要积极整合卫生、妇联、计生的工作资源,对所辖地区已婚农村妇女的进行情况摸底统计,为普查普治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对各区县辖区内务工人员,建议各区县出台政策,可持身份证到就近的普查点进行普查。外地务工人员不能在规定时间赶回检查的,应延迟检查时间或报销检查费用。四是广泛开展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卫生部门和计生部门要结合普查普治工作,积极宣传妇女卫生保健知识。妇联组织要结合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妇女保健意识,预防和减少妇女病的发生。

  三要整合卫生资源,提高参检率,确保妇女病普查质量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2

  按照工作安排,近期,我们利用一月时间,深入原安、灵芝、城川、雷大、治平和贾河6乡18村,采取走访农户、座谈交流、听取乡村汇报及核算对比等点面结合、归纳梳理的方式,对XX年以来农村劳务输转情况进行了调查。为确保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分别选择县域内位于北、中、南不同区域的好、中、差村进行了调查,共走访农户414户,填写调研资料432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务输转现状

  所调查的6乡18村共有109个村民小组,4106户1.9万人,现有劳动力8270人,耕地6.1万亩,人均3.2亩,现有果园1.7万亩,饲养大家畜3930头。调查显示,20xx年,18村共输出劳动力20xx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4.5%,户均输出0.5人,实现劳务纯收入144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757元,占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4%。

  (一)劳务输转规模。调查村XX—20xx年三年来输出劳动力分别为2264人、2147人和20xx人,整体上人数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年均递减3.6%,输出人员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区贫困村。但灵芝乡苗堡、原安乡乔岔、水股、雷大安乐、曹河等果品产业发展滞后的部分山区村劳务输转人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劳务仍然是实现其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占其家庭收入的70%以上。

  (二)劳务输转人员构成和输入区域。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81.3%,女性占18.7%;年龄构成上,18—35岁占52.6%,35—45岁占38.5%,45岁以上占6.1%,18岁以下占2.8%,整体上中青年男性劳力是劳务输出的主流,但45岁以上务工人员主要来源于山区贫困村;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6.5%,高中(含中专)及以上占13.5%;从就业地点看,主要分布在省外宁夏、新疆、内蒙、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省内兰州、静宁等地。

  (三)劳务输转方式和从事的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劳务输转从自发无序的流动,逐步开始向有组织、上规模、有序化、市场化的输转方式转变。有组织输出和县内“北劳南移”的劳务输转人员比例开始增长。据调查,20xx年,有组织输出占输出人数的5.2%,较XX年的3.1%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自发性输出和亲朋介绍输出仍是我县目前劳务输转的主要方式,分别占输出人数的61.2%和33.6%。在务工行业种类上,输出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工业、加工、餐饮、家政、汽车驾驶、社会服务等行业为主,以泥瓦工、技术工、缝纫工、服务员、保安、保姆、司机等职业为主。调查数据显示,建筑行业占73%,工厂技工和服务行业占14.7%,其它行业占12.3%。

  (四)劳务输转人员培训、就业时间和维权情况。在就业时间上,20xx年,在外就业6—12个月的占输出总数的57.7%,务工兼务农,就业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占27.2%,一年以上的占15.1%(含整户外出打工者)。其中,源自中南部乡镇的务工人员就业时间普遍在6—12个月内。在就业培训方面,培训后输出的不到输出总数的2%,主要以职教中心等机构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在权益维护方面,劳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约有90%的务工人员就业时仅签订了口头合同,书面合同签订者仅10%左右,在劳动保障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调查中出现的5位工伤人员中,用工方仅为他们开销了医院费用,补全了工伤期间工资,对于后期治疗和劳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农村劳务输转工作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就我县西北部、中南部山区两大贫困片带的劳务输转工作而言,在干部群众的重视下,一年一度颇具规模的劳务输转队伍,正在拓宽农村生产力发展领域,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调查显示,劳务输转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劳务收入明显增加。近年来,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捷径,劳务收入已是农业和农村收入的半壁江山。被调查的18村,XX—20xx年三年分别实现劳务纯收入1164万元、1258万元和1442万元,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分别为5141元、5859元、7103元,无论总收入还是人均收入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当然,务工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用工单位普遍提高工资待遇有关,据统计,近三年农民工工价依次为30—50元/天、40—60元/天、40—80元/天。所调查的灵芝、原安、雷大3乡9村20xx年劳务输出1264人,实现劳务纯收入829.4万元,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1095元,接近所在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收入水平看,基于外出就业时间长短,中南部较西北部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高出1000元左右。

  (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近年来,许多农民靠劳务收入修建了新房、购置了家电家具和生产工具,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劳务收入弥补了农业投入的不足,大部分农户实现了劳务脱贫,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城川乡陈马村20xx年劳务输出260人,劳务收入200多万元,63%的农户依托劳务收入修了新房或对旧房进行了改造,拥有手机200多部、安装固定电话78部,有摩托车、三轮车、旋耕机等140多辆(台),通过劳务脱贫50多户、232人。该村五社李世军一家8口人,2人长期在外打工,近年来年均劳务收入3万元左右,近年翻修房屋10间,购置摩托车1辆、手机2部,家电一应俱全,引进基础母牛3头,新发展果园4亩,依托劳务收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了发展载体。

  (三)群众观念和素质得到转变和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入城镇务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进而则增强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和劳动技能,最终将改变过去“死守一业、死守一家、死守一方”的传统观念。在此过程中,通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步成长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一代劳动者,其结果自然是减轻土地生态负荷,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调查统计,64%的家庭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如早婚、早育、超生现象明显减少;劳务人员法制意识明显增强,自觉遵纪守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主动求助有关机构进行维护,尽量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调查村约有186户整户外出就业家庭,勤学苦干,掌握一定技能后,在外站稳了脚,带着家属、亲戚、朋友务工创业,过上了殷实的异地生活。

  (四)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工的再次创业。一是促进了果、畜、薯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据统计,随着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调查村有71%的务工家庭新发展了果园和洋芋产业,43%的家庭加大了养殖规模,依托劳务收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培育了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调查村186户整户外出务工后,腾出耕地2100多亩,通过反租倒包、协商代耕等方式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0%的栽植了果园,60%的发展了洋芋等产业,使农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为土地流转、实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二是促进了再次创业,加快了劳务人员的资本积累和资金运转。据统计,近年来,调查村约有69名务工人员实现了再次创业,在县城及所在乡镇创办了建筑工队、商品销售、饭店、运输等个人企业和经营实体,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了一条“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奔小康步伐”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尹岔一社村民张爱学,外出打工20多年,利用劳务收入,在县城开办商品批发和品牌鞋业专卖店已有6年时间,从曾经的农民工发展成如今的小老板,年收入8万元以上。

  (五)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极大作用。劳务输转通过解决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消除了不安定因素,维护了社会稳定。据统计,18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113人,通过劳务输转使大多数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谋生岗位,喝酒、打牌、滋事的人明显减少。同时,部分务工创业人员多年来在捐资助学、济困救穷、扶助弱疾、修桥铺路及城建环保等事业中慷慨解囊,造福于民,通过捐献资金给当地公益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贫困地区公益事业的发展,如段党斌等。实践证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转就业,对创建平安乡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北劳南移”县内输转创建了就地输转的新模式。针对我县北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南部果园劳动力缺口较大的情况,在县乡各级组织的协调指引下,围绕果园施肥、疏花蔬果、果实套袋、采摘、销售及相关产业链发展的机遇,采取了“北劳南移”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模式,取得了劳务就地转移的初步成效。据调查,雷沟村XX年输入的短期劳力400人左右,主要来自通渭县及县内甘沟、红寺、四河、新店、雷大、古城、威戎等周边乡镇,做工1万多个,用工支出达40万元,户均支出1060元,劳务人员人均收入1100元左右,其中男工约30元/工时(一天),女工25元/工时。按照乡政府的统计,治平乡全年输入短期劳力达4800人(次)以上,其中与古城等乡镇联系协商实施有组织输入300人(次)。全乡用工支出300万元,常津公司等气调库用工支出150万元,农户支出150万元。通过“北劳南移”工程实施,积极、科学地引导县内西北部富余劳动力向县中南部果品大乡转移,实现离土不离乡,做到了长期输转与季节性输转相结合,县外输转与县内输转相结合,闯出了在县内就地输转的新路子。

  三、存在的问题

  1、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文化程度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5%;专业技能水平低,73%以上的务工人员从事的工种仅局限于各种粗重的体力劳动和机械性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由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的要求很不适应;部分富余劳动力安于现状,宁可在家闲散受穷也不外出务工,既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也制约了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2、劳动力市场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县、乡(镇)劳务机构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未完全理顺,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工作效率低。专业中介组织稀少,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中介服务、信息反馈和跟踪管理工作微弱。劳务市场和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当前劳务工作需求极不对应。

  3、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有效维护。农民工维权方面的体制和政策还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劳动力转移的自发行为较多,缺乏跟踪管理。农民工法制意识比较淡薄,用工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不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拖欠克扣农民工资、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工伤和职业病得不到有效防治,劳动纠纷时有发生。

  4、劳动力培训和组织输转不到位。劳动、农业、教育等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管理比较分散,投入少,规模小,与农民工培训的需求相差悬殊。有组织输出规模小,组织输转工作不到位,致使务工保障和跟踪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无法到位。

  5、劳务输出致使潜在矛盾出现。劳务输出产生“空巢家庭”,孩子监护教育出现空档,爷爷奶奶隔代教育,溺爱多于管教,“留守儿童”的管理教养存在很大风险,不利于农村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并且老人抚养不能到位,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荒芜,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也显得不足。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形成人力资本,提高输出质量。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是影响农村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此,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加大培训力度,是一项十分必要和及时的重大措施。要以劳务市场为导向,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劳务培训中心、职教中心、靳寺职中、农广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党校及社会力量办学的培训能力,采取定向培训、联合培训、委托培训,代培代训,技术培训,业务培训,长短期结合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要按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兴办民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重点进行汽车驾驶、电焊、建筑、缝纫、电子装配、厨师、护理、家政服务、保安等市场急需专业岗位技能培训;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的需求,加强与各技校、技术学院的联系,加大“订单”培训规模,不断调整培训重点使输出的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把人力包袱转变为人才优势,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要加大农村“两后生”技能培训的投入,整合师职资源,争取农村初高中贫困毕业学生辍学不返乡。通过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能型”、“专业型”转变,提高输出质量,树立地方劳务品牌,使劳务输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矗

  (二)积极拓展劳务输转空间,围绕产业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一要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瞄准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积极开拓新的劳务基地,加大有组织输出规模,鼓励“技能型”、“智能型”、“专业型”劳务人才大规模输出,切实提高输出质量,增加劳务产业效益。二要充分结合我县实际,围绕产业开发,积极开展“北劳南移”工程,扩大县内输转规模。要促进“北劳南移”规模,必须加大果品标准化生产规模,拓展延伸果品专业村、专业乡和专业经济带区域,大规模引导农户进行果品标准化生产,提升果品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加大的同时劳动需求量相应增加,县内劳动力输转就业空间增大,无疑会带动周边乡镇富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有利于果品和劳务两大产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潜在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基地建设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民争取更大的就业空间和利润空间,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强化职能,提高效益,加快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各级劳务机构建设,强化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益,搭建信息平台,尽快形成县、乡、村三级上下联通、覆盖面广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把各种劳务信息传输到基层和农户,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开展劳务输出和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形成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劳务输出工作网络。二要扶持建立和完善劳务协会等中介组织。鼓励和支持涉农部门、经济实体和社区积极兴办各类中介机构,鼓励创业人员、农村能人、劳务经纪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创办集信息收集、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有序输出为一体的农村劳务输出组织,健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中介机构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劳务输转体系。通过政府的主导和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立和形成劳务组织化输出格局,提高劳务效益。

  (四)积极维护农民工权益,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以宣传和贯彻《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为切入点,加强对县内劳动用工单位的监察执法力度,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认真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为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督促用工单位依法将务工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并积极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同时,政府主导,中介组织、民间组织及群众积极参与,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维护和保障力度。

  (五)发挥劳务机构的主动性,进一步抓好返乡创业工程。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成功人士的衔接沟通,大力宣传静宁优惠政策,利用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他们获取资金后回乡“落地生根”,创办、经办企业和经济实体,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使返乡创业在劳务输转工作中有新的突破。

  总之,劳务输转工作量大面宽,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劳务输转对农村经济工作产生的深远意义,要看到劳务输转有利于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应把此项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为构建小康静宁、和谐静宁、活力静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3

  xxxx县位于xx南部,下辖20个街镇,314个村,人口95万。全县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幅员面积2182平方公里,农村面积占90%以上。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给农村的消防安全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为了确保农村经济和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采取有效对策,做好当前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确保的意义。

  一、农村火灾的主要成因

  农村火灾突出的原因,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漏洞。

  主观上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一些街镇没有真正把农村消防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与其他业务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总结、同评比、同奖惩,视农村消防工作为“软任务”、“软指标”,有的甚至错误认为落实消防分级管理,抓消防工作是次要工作,感到抓不抓无所谓。致使消防分级管理工作在一部分领导的思想上摆不正,在布置工作时排不上队。

  二是部分乡镇企业消防意识淡薄,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一些乡镇企业生产设备简陋,安全设施缺乏。在生产中,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消防安全,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低,制度不健全、不落实。易燃材料乱堆乱放,电气线路乱接乱拉,企业内及周围无消防水池,灭火器材不足,厂与厂之间、厂房与库房之间防火间距不够,且多数厂房与生产加工、储存、吃住为一体的“三合一”情况突出。职工素质差,缺乏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识,灭火器材不熟悉或不会使用,厂区内随意吸烟现象严重。

  三是公安消防机构在具体措施上,还没有一套适合新形势下农村特点的消防工作思想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广大的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就xx县而言,石油、化工等新材料、新产品的广泛应用,用油、用电、用气量的与日俱增,给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对这些新的课题,公安消防机构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没有针对其特点制定新的措施和方法。在新的形势下,对乡镇企业防火工作如何搞,农村防火工作如何抓还没有探讨出适合新形势、新特点的新方法、新措施。

  客观上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对消防工作不够重视,致使农村消防网络组织不健全,消防基础设施薄弱,分级管理工作不落实。

  二是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消防投入少。

  三是乡镇企业生产设备简陋,安全设施缺乏,一部分领导重生产、轻安全思想严重,安全管理水平低,职工消防意识淡薄,缺乏上岗前的教育培训,违章作业,盲目蛮干的现象比较突出。

  四是农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抓得不够。

  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对策

  一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强化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消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在新形势下,重视和加强农村消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上,充分认识农村消防工作的重要性;从促进经济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认识农村消防工作的必要性;从政府的领导地位和职能作用上,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消防工作的责任感。地方各级公安机关,作为消防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克服“怕麻烦”、“不必要”、“额外负担”等模糊认识,切实把农村消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做到与治安防范、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等工作相同对待,实施目标化管理,层层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地给政府当好参谋,确保消防分级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农村消防管理体系,完善社会面的防火灭火机制。针对农村火灾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要移植城镇加强重点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经验,突出两个重点来完善农村社会面的防火灭火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各级消防安全领导组织。在各街镇、各乡镇企业、各村委会,层层建立有领导负责的消防安全组织,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消防管理体系,并作为农村消防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长期抓好指导、完善、提高,发挥其应有作用,确保消防安全工作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二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农村特点、适应性较强的多种形式的民办消防队伍。可采取专职队与义务队相结合,街镇与村委会相结合等形式,在各乡镇、各村委会、各乡镇企业普遍建立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群众性义务消防队和消防联防组织,制定计划,分队编组,配置器材,定期培训,以增强区域性消防自防自救能力,扩大消防保卫的覆盖面。

  三是拓宽渠道,加大力度,开展富有特色的消防宣传,努力增强全民消防意识。要针对农村火灾特点,把消防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在内容上要以宣传《消防法》和消防基本知识为主,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渠道上,力求渗透的拓宽,切实做到“四个相结合”。即同文化娱乐活动相结合;同职业教育相结合;同中小学教育相结合;同传统形式相结合。在形式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切实做到广播有声、电视里有像、墙上有标、中小学有课、集贸市场有栏。

  四是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农村消防工作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全面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农村消防工作,做到依法管理。要大力开展农村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实行专门机构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群防群治、齐抓共管,逐步形成消防制度健全、监督管理有效、应急措施得力的消防群防群治体系。

  五是加强消防组织建设。农村消防工作面广量大,必须着力提高群众性的自防自救能力。一方面,在各街镇成立防火安全委员会,购置必要的灭火设施;另一方面,组建一定数量的群众性义务消防队,一旦发生火灾,做到有召之能来,来之能战。

  六是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抓好乡镇企业防火专项治理。针对乡镇企业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抓好防火专项治理。在治理中,要结合消防分级管理的要求,根据乡镇企业的类型、规模、性质和特点,进一步明确县、街镇、村的消防管理范围和办法,明确消防安全的标准。对易燃易爆、火灾危险性大的企业,一定要列为一级消防保卫重点单位管理,从严监督;对那些不符合安全规定,安全条件极差的小加油站和非法生产易燃易爆物品有危险企业,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取缔,以防养患成疾。

  七是强化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在农村消防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基层派出所是落实消防分级管理的主力军,在力量不足,治安防范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特别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建设,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要坚持把消防工作列入农村治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明确分工,实行责任制,强化依法监督管理。切实做到治安防范与防火宣传相结合,查案件与检查火灾隐患相结合,确保农村消防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4

  公安部颁布《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以来,xx市局认真贯彻各级关于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指示精神,精简机关,充实基层,最大限度的把警力下沉,初步实现了警务室建设的无缝隙覆盖。我们结合辖区警力资源数量、结构及治安状况等实际,把“警务室建成后,如何创造性开展工作,如何发展和完善新型社区和农村警务运行机制”作为重点,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在运行机制等软环境建设上采取有效措施

  一是对警务室开展工作情况进行不间断地督导检查。局里要求党委成员按照联系派出所分工、各科队按照科挂所分工加强对各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进行督导、调度,每周至少要督导调度一次。局三基办专门设计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检查记录》,与治安部门联合对全局警务室建设及工作开展情况每周进行明查暗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全面地掌握工作实况,力促警务室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二是改进和完善警务室薄册档案。为进一步规范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我局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原有的30余本派出所基础台帐进行了梳理、整合,根据现阶段警务室开展工作的需要,整合为16本警务室基础档案,既减轻了基层民警的记录台帐、整理档案工作上的负担,又着重体现了警务室民警日常工作效率和质量,现已在所有警务室施行。近期,我们正组织专人对警务室相关薄册再次进行整合、精减,最大限度为警务室民警减负,让他们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投身各项基础工作。

  三是积极探索警务室弹性工作运行机制。为完善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运行机制,局里根据警务室建设现状,研究出台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弹性工作实施意见》、《社区和农村警务室民警考核办法及标准》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定,指导全局面上工作。各派出所也结合辖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弹性工作制度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并在具体实践中及时调整。例如:xx派出所结合城区各个警务室辖区人口、地域、治安复杂状况不同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和“实用、实效、可操作”的原则,在工作中探索总结出社区警务工作“正时制、错时制、分时制、隔时制和定时制”“五个时制”,在社区警务弹性工作机制建设上迈出坚实的一步,推动了全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健康深入开展。

  四是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民警综合业务素质。民警下社区后,怎样开展各项基础业务工作,采取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标准等等,这也是我局警务室全面铺开后的工作重点。为此,我们根据工作实际,采取外出学习、集中培训、分头指导、现场教学、跟班学习、个人自学、以老带新传帮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民警公安业务和开展群众工作等基层工作能力进行强化学习和培训,有效提高了民警的综合素质和群众工作能力。今年x月份,我们组织全局各科室警种,对需要派出所警务室民警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整合,出台了《社区(农村)警务工作内容》,对各种业务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对指导警务室民警有效开展工作起到了良好效果。近期,我们还准备对社区民警开展刑侦基础、人口管理、情报信息、消防安全等方面业务知识的专业培训将陆续展开,确保民警胜任工作。

  五是组织阶段性考核验收。为检验、自查我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开展情况,我局由三基办牵头,组织了xx个考核组,采取实地检查等形式,对各派出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开展情况、警务室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同步考核验收,就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基本知识及应掌握的辖区基本情况对各派出所长及全体警务室民警组织了闭卷考试,并将考核考试作为各派出所三基建设和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我们又根据城区社区警务现状,召集治安、户政、刑侦、经侦、政工等部门全体人员和xx派出所全体社区民警召开讲评会并组织考试,通过这些考试考核,要求各警种部门都要关注并积极参与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对全局各单位在抓警务室建设的认识上和工作力度上都是一个很大的促动。

  六是适时组织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观摩。为进一步统一全局思想,促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我局适时组织党委成员、科所队长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进行观摩,采取突击检查、临时通知的形式,观摩各派出所一个警务室,观摩结束后进行评分,作为该所近阶段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综合测评成绩,与前一次考核考试一并纳入各派出所三基建设和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年度考核内容。通过观摩,全体人员更切身地感受了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改革给公安工作带来的实惠,进一步统一了大家在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认识,明确了工作目标,掌握了工作实情,检验了工作实效,同时 也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个别警种在抓社区警务工作上的差距,切实增强了全局上下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七是深刻学习领会各级关于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有关精神。我局把公安部、省厅和市局关于三基建设尤其是市局关于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十大突破事项100条、警务室民警工作规范等相关文件汇编成册,分发到全体社区和农村警务室民警,人手一册,要求民警熟知熟记,领会精神,自觉执行,并组织了2场专门考试,考试成绩纳入民警年度正规化考核范围。又把公安部召开的三基建设工作会议文件进行了整理汇编,不同层面组织学习,领会精神,在日常工作中进行贯彻。

  八是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提供保障。我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社区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关心、支持和积极响应,市局配发的xxx套单警装备已配备到巡警和社区民警投入使用,各镇区街党委政府和警务室驻地村“两委”主动为各警务室解决了办公用房和必要的办公设施,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不少便利条件和财力物力保障。同时,我们在警务室建设上,从未对警务室办公面积等做硬性要求,对有些村为警务室单独建办公室的,我们积极动员村里让治保会与警务室合署办公,带动基层治保会建设。企业内保组织,我们实行了块块管理,在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中要求民警一起抓,借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这个平台,把农村治保会和厂企保卫组织建设抓实抓牢。在内部,我们还利用民警联系村居这种形式,加强各个层面与警务室民警的沟通,搞好服务,要求科队民警为派出所服务,党委成员为科队服务,共同促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健康开展。

  二、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发挥作用情况

  警务室成立以来,社区和农村警务室民警通过入户走访、组织辖区巡逻防范等日常工作共提供社区稳定信息xxx条,化解集体上访等重大不稳定因素苗头x起,提供破案信息xx条,带破刑事案件xx起,抓获逃犯xx人(其中部级逃犯xx人),查处治安案件xx起。200x年x月xx日,xx市xx派出所接到报案:xx市xx厂被盗摩托车、铜板、照相机等物品,价值人民币xxxx余元。接警后,xx警务室立即在辖区内的各个废旧回收点展开调查布控。据某废旧回收点信息员提供的线索,警务室民警将正在销脏的x名犯罪嫌疑人当场抓获。200x年x月x日早晨,xx派出所xx警务室民警在辖区入户走访时发现,xx村xx正在家中非法制造鞭炮,当场查获成品半成品鞭炮4000多头,硫磺、氯酸钾等原料62斤。200x年xx月xx日傍晚,刑侦大队侦查员找到xx派出所xx警务室民警xxx,让其帮助查找两名涉嫌吸毒人员xx(男,xx岁,xx镇xx村人)、xx(男,xx岁,xx小区人)。xxx根据在入户走访中掌握的xxx的未婚妻x某住在xx区x号楼x单元x号和他经常出入x某家的线索,与侦查员一起在姜某家楼下将正欲逃跑的姚道岩抓获。根据姚道岩供述,民警又于当晚以入户走访的名义进入xx家中,将其抓获。200x年x月x日,xx派出所xx警务室民警根据入户走访工作所获信息,将涉嫌盗窃自行车的xx(男,xx岁,xx市xx镇xx村)在xx街道xx村其租房内抓获。经审查,该交待于200x年x月至今,先后在xx、xx等地盗窃自行车x辆、电动自行车x辆的犯罪事实。现该已被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为检验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效果,我们对每个派出所每个警务室辖区每月刑事发案情况都进行调查统计并进行通报。从实际发案量看,去年至今,我市刑事发案同比去年下降xx%,印证了我们的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正在不断发挥作用,并且将在维护稳定、压减发案上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三、当前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就我市来说,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改革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有些是面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具体问题,都待我们在今后工作及时加以解决。

  一是民警业务素质的问题。随着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认识到,警务室的“庙”设好了,“和尚”会不会“念经”、怎么去念好这个“经”是个大问题。我们认为,社区民警职责远不止这五项职责,从警务室担负的职责和任务看,民警应该是个多面手、样样能,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加强对基层民警各项业务知识的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否则,工作质量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我们还建议,上级各警种都要学习研究三基建设尤其是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决不能单打独斗,制定的工作措施、标准必须与当前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框架相吻合。

  二是运行机制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外地同行的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但更需要我们在实践和实战中去探索和完善。例如:如何解决好派出所日常值班执勤与警务室工作的矛盾、如何处理好民警业务学习培训与日常勤务之间的矛盾、如何加强部门警种与社区民警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如何在重大案(事)件应急处置人员快速集结并有效配合、如何在民警分散工作后既能保证有效工作又能规范管理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党委的高度重视,现在正潜心研究并着力加以解决。

  三是警务室设置数量的问题。我们在确定警务室数量时,是根据现有警力情况以及人口、治安复杂情况等,在反复调研论证后做出的决定,在农村除所长外全部民警都有自己的警务室,目的就是强迫民警去接触群众,去学会做群众工作、做基础工作。目前我们的认识还不一定科学,在警务室建设初期我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现在就有不少同志反映警务室的数量多了,我们通过对警务室建设的实际运转和不断调研分析,于x月x日,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基础上,我们将警务室数量由xxx处调整为xx处。

  四是警务室档案薄册的问题。不少民警反映,警务室民警需要填写的薄册过多,牵涉了不少精力,并且有些薄册对警务室实际工作作用不大。建议上级最大限度减少警务室档案薄册,为社区民警减负。我们在前期精减薄册的基础上,正在由专人组织再进行调研论证。建议上级高度重视民警科学管理的问题,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民警办公自动化问题,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民警的经济、政治待遇问题。各级对此都出台了不少有利于调动社区民警积极性的倾斜性、鼓励性政策,但仍停留到指导意见这个层面上,这是涉及到民警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须具体化、制度化,建议上级出台具体可操作的硬性规定,这样更能让社区民警扎根基层、安心工作。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5

  xx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总人口为1080万人,面积2.66万平方公里,辖2区、1市、10县,全市共有206个乡镇,4632个行政村,公路通车里程16625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脉络,辐射城乡,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实现了乡乡、村村通油路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xx市农村客运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现有客运企业26家,三级以上客运站23个,乡镇客运站197个,招呼站1450个,开通农村客运班线486条,农村客车20xx台,乡镇通车率为100%,行政村通车率达到98%。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已初步形成,实现了“公路通、客车通、信息通、物流通”的目标,为繁荣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当前,在各级交通运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客运市场已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稳定发展的轨道,农村客运班线的通达深度、运力结构优化以及农民群众出行条件的改善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乘车难”问题,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农村客运发展带来的实惠和方便,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市运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配合、支持的结果,是我市各级交通运管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努力的结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强力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

  农村客运网络化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困难很多,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为把这一造福人民的好事办好,我们改变了“交通部门唱独角戏”的作法,在工作中主动向市政府汇报,取得了政府的理解和支持,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对各县市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的意见》,并在基础较好的社旗县召开了全市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现场会,对社旗县农村客运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实地观摩,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农村客运网络化进程。各县市区交通部门也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强力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农村客运网络化发展规划。

  为了使我市农村客运又好又快发展,我市于xx年要求各县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对农村客运网络化发展规划进行修订,规划要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前瞻性,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召开全市农村客运工作会议,制定了农村客运网络化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及达到的目标,要求xx年底前,行政村通车率达98%以上,至xx年底,行政村通车率达100%。发展农村客运提倡一县一网一公司,同一线路由一个公司经营,统一车型,颜色、标识,在制定规划时,各县要统筹规划,全盘考虑,尤其是县与县交界处不能遗漏,尽量减少线路重叠,防止出现新的矛盾和纠纷。

  (二)各县所按照市局要求,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深入企业、乡镇、行政村、集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出行习惯、出行规律、行政村的数量、人口密度,哪些村已通车,哪些村未通车。根据群众的流时、流向、流量、道路状况,确定上什么车型,上多少车辆,什么时间计划开通班车,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各县所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农村客运近期发展规划和中远期发展规划。

  (三)发展规划制定以后,管理部门决策有了依据,我们按规划发展农村客运班线。两年来,我市发展农村客运班线83条,农村客车442辆。当客运市场有变化时,我们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避免了审批班线的盲目性和资源浪费,保证了客运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三、正确引导,规范管理,保证农村客运又好又快发展

  为了保证我市农村客运健康持续发展,我市对农村客运提出如下要求:

  (一)各县市区要在本辖区选择两条以上农村客运线路作为农村客运精品班线,农村客运班车标识统一采用“新农巴士”样,新投入运营车辆实行统一车型,统一颜色,引导农村客运经营主体进行公司化改造,推行公司化经营、集约化经营,统一进站,统一调度,统一排班,统一结算,统一服务标准,提高安全和服务水平,通过示范推广,全面推动我市农村客运的发展。

  (二)各县市区根据本地的实际逐步确定一至两个车型,作为本地农村客车的品牌车,以提高农村客车的整体外部形象,便于管理,便于车辆售后服务。客运企业同一线路在新增车辆或更新车辆时,在颜色、标识、车型上进行统一,考虑到农村道路路窄、弯急、坡陡等特点,为保证行车安全,我市农村客车座位一般控制在25座以内,严禁不符合规定的客车参与农村道路客运。

  (三)在发展农村客运线路时,各县市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对道路进行实地考查,对符合安全要求的,在审批表上必须注明:“经实地考查,该班线道路状况符合农村客车安全运行的条件”,方可办理车辆营运手续。

  (四)目前县城通往乡镇的客运班线已基本满足需要,下一步重点是注重发展乡到村的农村班线,要以乡镇客运站为依托,依据当地实际,农村客运班车采取区域经营、循环经营、设置临时发车点等灵活的经营方式,深山区、人口稀少地区可采取电话预约不定期发车等,提高农村客运的.通车率。

  (五)要处理好现有农村客运线路和新开农村客运线路的关系,在充分考虑方便农村群众出行的基础上,兼顾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在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客运班线通达能力的基础上,对不能辐射到乡村的农民群众出行特点,出行需求、客流量、流向、流时等因素进行调查摸底,原则上在不增加运力的前提下,适当进行线路延伸,防止运力过剩和产生纠纷,保持客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一个县有几个公司经营的,要采取划片经营,分线经营等方式减少经营者的矛盾和冲突。对经营农村支线、冷线客运的,实行冷热线搭配、捆绑式经营,以提高道路运输经营者参与农村客运的积极性。

  (六)坚持“路通车通、路运并举”的方针,力争路通到,车通到,要统筹城乡客运网络和站点,引导车辆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展。

  (七)要充分发挥乡镇客运站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村客车进站经营,至xx年底,乡镇客运站投入使用率要达到100%。

  由于我市运管部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措施得力,农村客运得到了蓬勃发展,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理解、支持,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称赞。

  四、争取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加快农村客运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交通运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农村客运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把此项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各县根据农村客运车辆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农村客车税费实行减免,切实降低农村客运车辆运行成本,在落实好国家对农村客运实行燃油补贴工作的基础上,有些县抢抓机遇,务实高效,扎实工作,积极组织协调,优化了农村客运的发展的环境,为农村客经营者争取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西峡县运管所通过协调给城乡公交车辆带来了减免交通规费、工商税收等多项优惠政策。淅川县运管所对申请从事农村客运的经营者采取“优先开业审批、优先线路审批、优先安排班次、优先核定票证、优先年度审验”的“五优先”行政倾斜政策。南召县运管所针对班线开发初期大多是亏损经营的事实,根据线路情况确定了必要的靠线培育期3-6个月,靠线期间可对规费免征;对于效益较差,又必须开通的线路(冷线),其经营车辆可给予较长时间的经营期,免征30-50%的交通规费,从而激发了农村客运经营者的优越感,充分调动了农村客运经营者的积极性,为加快客运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确保了农村客运班车“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五、整合运力资源,大力推行公司化经营。

  为加强农村道路客运组织管理,建立良好的客运秩序,我市运管部门以客运线路为依托,积极引导,鼓励农村个体运输户走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道路。我市现在农村客运车辆都加入了经营资质在三级以上的客运企业,实行统一排班,统一结算,滚动发车的管理模式,使农村客运市场秩序井然,经营行为规范,给农村客运经营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经营者的抗风险能力,并在推行公司化经营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农村客运精品班线,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群众的乘车环境,使农村客运朝着安全、快捷、舒适的良性轨道发展。如淅川县运管所把淅川—香花线定为农村客运精品班线,将该班线上其他公司的车辆统一过户到淅川交通运输公司,这样一条线路上由一家公司经营,统一了车型,统一标识,司乘人员统一服装,统一安全管理,统一监督管理,统一分配收益等,成功地创建了淅川的农村客运精品班线。

  六、以人为本,强化农村客运安全管理,保证农民群众安全出行。

  发展农村客运是交通运管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以人为本,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是实践交通部提出的努力做好“三个服务”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很重视发展农村客运,始终把农村客运的安全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我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强化安全责任。运输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我们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人人头上有目标、有任务、有责任,形成安全工作事事有人问,处处有人管,件件有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注重对农村公路安全性考查。发展农村客运时,各县运管所的有关同志亲自对道路进行实地考察,对符合安全要求的,才予发展。三是所选车型必须是交通部汽车目录上的车型;四是,强化司乘人员的安全意识。督促车辆进站经营,禁止“三品”上车、超载、强超、强会、疲劳驾驶等违规行为,落实交通部“三不进站,五不出站”规定,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好农村客运市场准入关、驾驶员从业资格关、车辆技术关,充分发挥运管机构驻站监督人员的作用,保证道路运输生产安全。同时对全市3000余名乘务人员也进行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让其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树立安全经营意识,自觉遵守道路运输管理和安全营运的有关规定;五是切实提高农村客运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我们实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客运班线审批、车辆年审等时机督促农村客运经营者按规定落实承运人责任险制度,要求其购买保险要足额、及时,确保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够保证赔付。

  七、打击违规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各县市区运管所加强了对农村客运市场的监督管理,开展了道路客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黑车参运、串线经营、欺行霸市等违法违规行为,严禁拖拉机、货运机动车等非载客车辆从事客运经营行为,发现农村客车有超载行为的,均予以制止,并采取相应措施安排乘客改乘,维护客运市场的良好秩序,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维护农村客运市场的良好秩序。尤其加强对农村客运车辆的管理,规范客运经营者执行各项服务标准,落实普遍服务的义务,为农村群众提供连续、规范的运输服务。积极配合物价部门抓好运价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保障了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道路客运市场清理整顿中,我市运管部门查处违规客车846辆次,16名违规驾驶员被列入“黑名单”,被注销从业资格证,客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总之,发展农村客运,让农村群众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是一项民心工程,形象工程,作为运管部门我们责无旁贷,一定要抓住机遇,务实工作,强力推进,使我市的农村客运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6

  按照县政协xx年重点工作安排,近期,由副主席带队,抽调县政协有关委办、环保局、住建局、农牧局负责人和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太极镇下古村、盛邦牧业有限公司,盐锅峡镇污水处理厂施工现场、垃圾集中填埋场,王台镇中心卫生院、xx回中,三塬镇废旧地膜处理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12个点,通过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县农村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召开全县农村环境整治情况议政协商会,县环保局、住建局和农牧局汇报了全县农村环境整治情况,县发改局、刘家峡镇等20个单位和乡镇作了交流发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并结合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创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县农村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县委、县政府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与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抓,部门组织协调,乡镇为责任主体的工作格局。各乡镇和部门高度重视,把城乡环境整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细化工作方案,靠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扎实开展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县委、县政府督查室适时跟踪督查,掌握工作动态,及时通报督查情况,督促整改落实,确保环境整治稳步有序开展。

  二是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和禁烧工作,集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大会战”行动,实现秸秆饲料化利用16万吨,利用率达75%;

  建成刘家峡、太极镇等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乡镇7个,示范点52个,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探索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回收机制,按照1:10的兑换比例,去年共回收废旧农膜1880吨,回收率达65%。全面开展乡村燃煤小锅炉污染整治,完成乡村企事业单位燃煤小锅炉提标改造27台。集中对古城新区周边禁养区畜禽污染进行专项治理,21家养殖场全部关停、转产或搬迁,农业白色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基础建设重点突出。投资亿元和1800万元,先后动工实施了古城新区、盐锅峡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配备玉米秸秆加工机械212台(套),新建秸秆饲料化永久性窖池万立方米,累计达万立方米。鼓励兴建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企业5家,回收站点35个,机动回收点16个。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修建垃圾分拣站5处,购置垃圾压缩车、转运车13辆,手推式垃圾清运车359辆,户用分类式垃圾桶3500多个。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安装天然气管道64公里,刘家峡、太极镇和三条岘乡10个行政村用上了干净、方便的天然气。

  四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刘盐八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搬迁避让等安居工程,全县农村d级危房得到全面消除,先后建成搬迁点42个,搬迁安置困难群众6860余户。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36个,环境整洁村48个。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排危专项行动,排查登记认定违法建筑259处,危墙、危房、废弃院落等6883处,已拆除1260余处。大力实施农村垃圾清运工程,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配套补助资金523万元,用于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探索出了“五个一”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以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创建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排查清理城乡陈年垃圾6万余吨,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部分乡(镇)、村干部政治站位不高,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综合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环境整治就是突击打扫环境卫生,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数群众环保意识淡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乱扔乱倒、乱采乱挖、乱搭乱建等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管理机制亟需完善。农村环境整治涉及内容多、范围广,乡镇和相关部门在监管治理方面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乡镇作为农村环境整治责任主体,工作中行政执法权有限,对私搭乱建、乱倒乱烧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执法难度大。城乡结合部、乡镇交界处环境卫生存在监管盲区和卫生死角。大多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弱。村庄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无序建设普遍存在。

  三是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全县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基本以简易填埋方式处理,部分填埋点选址不科学,也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二次污染风险较大,如盐锅峡镇垃圾填埋场,垃圾和污水沉淀池长期处于裸露状态,如遇暴雨天气,很有可能造成盐锅峡集镇和黄河水质的二次污染。全县除县城周边部分村庄外,其他村均未建设排污管网、污水集中处理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乡村社没有配备垃圾清运车、垃圾箱等基本保洁设施。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基础设施普遍不足,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建设整体滞后。

  四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主要依靠涉农、环保项目建设资金带动开展,县级财政投入有限,民间资本带动不足,资金投入缺乏针对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整体进展缓慢。

  五是整治力度仍需加强。全县拆违排危量大面广,综合整治任务依然艰巨。西河镇等高原夏菜主产区,大量尾菜堆积田间地头,缺乏大批量处理的有效途径。畜禽养殖污染仅完成了县城周边禁养区的治理任务,大部分乡镇禁养区养殖户转产搬迁工作进展缓慢。乡镇卫生院医疗垃圾仍然以简单焚烧方式处理,达不到彻底无害化的要求。村庄废品收购站杂物乱堆乱放,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大。农药化肥施用粗放,流失过量,造成农田及周围环境交叉污染。白色污染、秸秆随意焚烧现象依然存在,控制与治理任重道远。

  三、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注重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环境整治水平。一要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及现有各项行业专项规划,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和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整治任务,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确保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健康有序推进。二要加强监管执法。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加深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树牢“一盘棋”思想,落实“一把手”责任,加强联合监管执法,切实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下放部门行政执法权,利用乡镇现有的行政执法框架体系,创新乡镇行政执法体制,整合乡镇辖区内具有行政执法和管理职能的机构、编制、人员及财政等资源,在乡镇建立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全面加大日常综合监管执法力度。三要推行自治管理。充分发挥村级阵地作用,积极推行村民自治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将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村社干部,细化到背街小巷、村民院落。优先选择有劳动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低保户和发放报酬的社干部、生态护林员等担任村社保洁员、环境监督管理员,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要狠抓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精神,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研究制定出台“禁塑令”,在全县开展“禁塑”工作。完善落实环境违法举报奖励、处罚、信息公开制度和乡村垃圾收集清运管理、环境检查评比等日常工作制度,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制度化、常态化。

  (二)大力推进集中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要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排危专项行动,继续整顿空心村、废弃危房和棚圈等残垣断壁,并结合此次专项行动,对道路两旁、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彻底消除卫生死角,全面清理陈年垃圾;

  对农村废品收购站点进行集中摸排整治,依法查处关停无照经营和拆迁、整改不规范不达标的废品收购站点,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二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在开展农膜“以旧换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使用生物降解农膜,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白色污染。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成熟的田间堆沤肥和尾菜还田等经济实用型处理技术,引导鼓励农户开展尾菜资源化利用,达到尾菜清理、养分还田的目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农药化肥。三要推进养殖污染治理。结合实际,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集中精力扎实开展村庄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对剩余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规模养殖户限期搬迁、转产或关闭,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现象。严把新建畜禽养殖项目审批关,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规模化养殖场,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防止污染源的产生。四要规范医疗垃圾处理。设立乡村医疗垃圾回收站,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辖区内医疗垃圾回收、暂存,回收站负责统一转运、集中,并交有资质的机构销毁处置,实现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切实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一是强化项目带动。紧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三区三州”脱贫攻坚规划和“三农”政策导向,提前做好项目策划,及时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向环境整治重点区域、重点乡镇和村社倾斜,以项目建设带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

  二是打造整治亮点。在积极争取专项资金的同时,将农村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景区景点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相融合,有效统筹整合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抓好美丽乡村示范村、旅游村镇、易地扶贫搬迁点的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一批农村环境整治的典范和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撬动社会资本。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研究制定优惠补贴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政策规定,在做好群众工作、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用足用活政策,做好筹资筹劳。

  (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刘家峡库区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工程及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后续项目建设,配齐配强农村垃圾清运车、分类式垃圾箱、户用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和建设,推进全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统一谋划,科学选址,按照垃圾就近处理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分片建设3-4个标准化垃圾填埋场,乡镇负责拉运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杜绝垃圾二次污染;

  积极谋划建设标准化垃圾处理厂,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三是加快实施县城周边和盐锅峡片区为重点的农村污水管网建设,争取早日并入古城新区、盐锅峡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在其他有条件的乡(镇)村逐步计划实施排污管道、污水集中处理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截污收集到位、安全有序排放。四是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工程,继续扩大天然气通村面,争取有条件的乡村早日使用天然气;

  制定出台奖励和补助政策,鼓励农村实施“改气、改电、改炕、改灶、改暖”工程;

  全力加快乡村企事业单位燃煤小锅炉改气、改电、除尘等提标改造进度;

  尽快建设县城煤炭集中交易中心、乡镇煤炭销售配送网点,加强民用煤炭市场管控,从源头减少农村大气和面源污染。

  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安全饮水、道路、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提升全民环保意识。一要注重面对面宣传。将农村环境整治与精准扶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挥相关部门、乡(镇)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的优势,面对面向群众宣传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并经常性督促指导农户搞好自家环境卫生,不断提高群众环境意识,形成讲文明、爱卫生、树新风的良好习惯。二要坚持全方位覆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信、手机短信等媒介多视角、全方位强化宣传,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注重树立和推广典型,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三要开展集中式活动。妇联、团委、文明办、文广局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开展各种鲜活生动的主题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文明道德素养;

  乡(镇)村社要定期组织村民参加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四要重视青少年教育。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创建美丽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多形式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监督治理活动,在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环境意识的同时,通过学生影响家长及周边群众,形成“小手拉大手,小手管大用”的良好效应。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7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进程中,“村容整洁”是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建立明显滞后,农村的生活垃圾日益增多,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垃圾处理已成为目前建设新农村工作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

  20xx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央农办、中央文明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资源保护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全国妇联在全国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四川省列为20xx年第一批接受验收省份。遂宁市作为第三批验收城市,于20xx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十部委”组织的验收。验收期间,我区加大农村垃圾治理设施建设进度,成功筹办了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现场会,农垃治理工作机制在全省予以表扬推广。

  农垃治理迎国检工作刚刚过去,各乡镇、街道都花了大量资金,建了大量池子,但运行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已影响到群众生产生活。今年5-9月,全区效能热线共收到群众关于这方面的投诉有190余件(次),群众对此类问题反映强烈。10月xx日,市委督查室、市目督室、市整治办对我区农垃治理工作情况进行了暗访,我区分水镇、东禅镇、保石镇、聚贤镇、横山镇、会龙镇6个乡镇农垃治理工作推进不力在10月26日《遂宁日报》第二版要闻栏予以全市通报批评。9月xx日,四川省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意见》(川城乡治办〔20xx〕28号)文件,要求全省各地均要建立起农垃治理长效机制,所需经费由区、镇、村三级共同承担,要成立专门的治理机构负责这块工作。

  我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已刻不容缓,为借鉴先进,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10月19—22日,由区法制办冉光培主任牵头,组织区整治办、区人大办、区政协办、区财政局、区效能热线办等单位组成调研小组,选择了地理条件与我区差不多,机制比较成熟的`安岳县及我区白马镇、拦江镇、东禅镇、分水镇、玉丰镇、马家乡、大安乡、柔刚办等8个乡镇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工作。

  一、调研活动安排情况

  10.19日,组织部分乡镇、街道分管负责人和整治办主任,区直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召开调研工作安排会;

  10.20日,前往安岳县考察学习农垃治理成功经验;

  10.22日,深入白马镇、拦江镇、东禅镇、分水镇、玉丰镇、马家乡、大安乡、柔刚办等地查看现场,走访群众,听取乡镇主要负责人关于这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0.23-28日,区整治办汇总各方意见,起草《调研报告》;

  10.29-30日,将《调研报告》反馈至各乡镇及调研小组成员单位征求修改意见。

  二、安岳县农垃治理情况

  安岳县辖69个乡镇,926个行政村、35个社区,总人口162万。安岳县从20xx年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罗江现场会”后就开始着手农垃治理工作,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责任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县治理办负责该项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由县住建局长兼任治理办主任,落实人员编制8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了该项工作有序推进。

  从20xx年开始,安岳县财政累计投入3120余万元,建设垃圾定点收集池31125个,分类减量池2454个,再生资源回收点1022个,小型垃圾填埋场1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103辆,手推车926辆,人力三轮车412辆。县财政每年投入垃圾清运及处理费1600余万元,其中垃圾清运费用1000万元,主要用于垃圾转运及设施设备购置、维护等;600万元主要用于无害化处理费用,按54元/吨计算。

  20xx年-20xx年,安岳县每年财政定额补助农村清扫保洁费用xx00余万元。根据国省干道、县乡道路、非公路沿线区域产生垃圾量大小和各村人口多少,确定了保洁人员数量。其中,国省干道公路沿线10个组以上的村配4名保洁人员、10个组以下的村配3名保洁人员,县财政将补助经费核定到乡镇,补助标准为每名保洁人员每年4000元;县乡道路公路沿线10个组以上的村配4名保洁人员,10个组以下的村配3名保洁人员,县财政将补助经费核定到乡镇,补助标准为每名保洁人员每年2500元;非公路沿线按1名保洁人员把补助经费核定到乡镇,补助标准为每名保洁人员每年4000元。全县共配场镇保洁员346人,农村保洁员2xx3人,实现了清扫保洁全覆盖。从20xx年开始,安岳县政府明确各村级运行维护经费每年5万元主要用于解决村级保洁人员经费,该项经费不再列入县财政预算。

  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安岳县财政将乡镇河道整治、绿化整治、设施整治、秩序整治等经费实行了定额补助,其大乡镇10万元/年,中小乡镇5万元/年,非驻乡集镇3万元/年。

  安岳县通过到南部、乐山、绵阳、深圳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下步将建成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系统。计划引进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化利用项目,该项目已完成选址、地勘、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即将进入招标建设,目前已有10多家企业前来咨询,协商。安岳县还计划在9个片区乡镇积极筹划建设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以尽力降低垃圾转运成本。

  三、我区农垃治理情况

  从20xx年全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来,我区就着手农垃治理,但仅局限于乡镇场镇(莲花、安居镇除外)及国省道公路沿线105个村庄。全区共设置有72个垃圾固定转运点,由所属乡镇将垃圾转运至转运点,由城管局组织乡镇与意佳源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签订服务外包协议,由外包公司将固定垃圾收集点内垃圾清运至市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协议经费共266万元/年,其中区财政解决225.8万元,乡镇自筹40.2万元。

  20xx年全省“罗江现场会议”后,我区曾启动实施“户集、村收、镇转运、区处理”的农垃治理模式,但因投入过大,财力不足,仅在玉丰镇、安居镇、西眉镇、磨溪镇4个乡镇进行试点,建设了少量垃圾池,配备了少量保洁人员。终因覆盖面不大,机制运行不起来,被搁浅。

  20xx年11月18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提出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使全国90%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20xx年3月20日,全省召开验收动员大会,提出以“95%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为目标,以“五个保障”(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有清扫保洁队伍,有再生资源回收点,有村规民约,有资金投入机制)为重点,以4月、5月、6月三个批次为时间节点开展验收,遂宁作为第三批验收城市,提出以“10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为目标。

  安居区积极响应上级政策,全面启动并推行“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 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按照“五个保障”要求,在镇村一级新建垃圾池5696个,再生资源回收点471个,区财政按照每个池子补助200元,每个再生资源回收点补助500元的标准,补助乡镇建设经费135万元。区整治办向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110万元,主要用于补助遂资眉连接线、G318线、遂安快捷通道沿线乡镇。

  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机制不成熟,财政投入不足,引入市场手段不充分等因素,导致农垃治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乡镇面临巨大压力。

  按照农垃治理覆盖100%行政村的要求,原不在治理范围内的垃圾也必须得到有效治理。垃圾池建成后,由于乡镇经费保障不到位,存在资金缺口,导致保洁人员聘请不到位,大量垃圾迟迟得不到转运,上级检查,群众投诉经常反映问题,社会影响较差。加之农垃治理保洁面宽、转运路程远,人员需求量大,村级运维经费又要承担“六联机制”、“村村响”、“村道路维护”、“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乡镇普遍没有经济来源。特别是街道办,区财政未匹配村级运维经费,没有垃圾处理费征收来源,治理经费全靠办事处兜底。

  (二)外包公司提出追加经费。

  随着村(组)垃圾池的建成,原未纳入转运范围的村(组)垃圾也急需转运及处理,导致区统一选聘的转运公司垃圾转运量及处理量增大。据现场核实,全区每日新增垃圾量17.3吨,年需增加转运经费61万元,年增加市垃圾处理厂的无害化处理经费29.5万元,共需追加经费90.5万元。转运公司压力增大,提出需追加转运及处理经费,才能确保日产日清。

  四、我区下步工作建议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借鉴安岳县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区实际,现就我区下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请区委、区政府研究。

  (一)建立完善社区、村庄管理机制。

  在各乡镇、街道大力推行农村社区“1+N”综合管理和村庄院落“一长五员”管护机制。组织开展“幸福美丽家庭”评选、“法律七进”等活动,打造平安和谐幸福社区(见附件一)。

  (二)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模式。

  农村生活垃圾采取两级运行。一是镇村清运。由乡镇增配保洁人员,每日负责村(组)清扫保洁,将村(组)垃圾池内垃圾转运至镇中转站。二是区转运及处理。由统一选聘外包公司将镇中转站垃圾转运至市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引导村民做好垃圾分类,源头减量。

  由各乡镇指导各村,由各村指导各户,要求农户在家门口设置垃圾坑,将可以降解的垃圾分解至垃圾坑里面,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分解至再生资源回收点内,将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垃圾扔进垃圾池内,从源头上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减量收集工作。

  (四)调整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月考核办法。

  将各乡镇、街道农村社区“1+N”综合管理和村庄院落“一长五员”管护机制建立、落实情况纳入我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月考核的重要内容,逗硬实施考核(见附件二)。

  (五)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督查考核机制。

  对乡镇、街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进行严格考核,考核方式由区整治办组织相关部门实施,实施季度综合考核,平时不定时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排位。分别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对获得名次的进行奖补,奖补资金从城管局预算外农垃治理专项资金30万元/年中列支,每季度支出7.5万元,其中:一等奖2万元;二等奖1万元;三等奖0.5万元。获奖单位以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下发的考核文件为依据兑现奖励资金,该项经费列入区财政每年预算(见附件三)。

  (六)加大财政支持引导力度。

  1.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为减轻财政负担,我区保洁人员配备建议借鉴安岳县模式,国省干道公路沿线10个组以上的村配4名保洁人员、10个组以下的村配3名保洁人员,补助标准为每名保洁人员每年4000元;县乡道路公路沿线10个组以上的村配4名保洁人员,10个组以下的村配3名保洁人员,补助标准为每名保洁人员每年2500元;非公路沿线按1名保洁人员,补助标准为每名保洁人员每年4000元。场镇社区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补助标准为每名保洁人员每年9600元,全年所需保洁人员经费847.03万元。建议区财政每年承担50%,计423.5xx万元,剩余50%由乡镇从村运维经费中予以解决(见附件四)。

  2.在集镇环境综合整治方面。从20xx年起,将实行新的预算法,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所需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今后这块工作就没资金渠道,工作无法开展。建议对21个乡镇、2个街道办环境整治工作实行定额补助,废除原“5、4、3”补助标准,参照安岳县补助标准,街道办事处补助20万元/年(因街道办社区没有村运维经费),老片区乡镇10万元/年,其余乡镇5万元/年,非驻乡集镇3万元/年,所需经费267万元/年,建议纳入区财政每年预算,其中60%的经费160.2万元预算到乡镇,40%的经费106.8万元预算到区整治办,用于对乡镇的考核。区整治办根据各乡镇月考核情况,年终评定等级,按等级兑现(见附件五)。

  3.追加外包转运及处理经费。由于国检期间,全区新建垃圾池5696个,农村垃圾转运、处理量爆增,导致外包公司垃圾转运及处理量大量增加。6—8月外包公司与各乡镇分管负责人、整治办主任、垃圾转运人员一道逐一现场核实了各乡镇的垃圾新增量,全区每日共新增垃圾量17.3吨,全年转运经费根据各乡镇里程计算,将新增61万元,垃圾处理费将新增29.5万元,共需90.5万元,建议给予外包公司追加该项经费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8

  为了推动我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安全饮水工作水平,按照2018年协商工作计划安排,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于10月10日至17日,先后深入夜村、腰市等6个镇办13个村、5个移民安置点和1个供水公司进行了前期调研;10月22日,又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大荆镇集中供水点,夜村镇建芳利民供水站和何家塬供水点,通过现场查看、入户走访、听取汇报、面对面座谈等方式,对我区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进行了集中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特点

  2016年以来,我区共完成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投资xx万元,建成各类供水工程xx处。其中地下水源xx处,地表水源xx处,设计供水能力xx万m3/天,供水范围覆盖全区xx个镇办,解决了xx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xx%,供水保证率达xx%。全区农村安全饮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民生工程,成立了以区长为总指挥、分管副区长为副总指挥,发改、财政、水务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指挥部,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配合。明确了组织领导、主体责任和部门协作职责,夯实了工作任务,划定了时间节点,强化了推进措施,为全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区政府及职能部门坚持有利于利用水源、节约成本、建后管理和向饮水困难区、旅游景区、移民开发区、城镇规划区倾斜的工作思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与镇办村布局规划、移民开发区建设等规划的协调衔接,围绕全区脱贫攻坚总体部署,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办法,科学合理地编制了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

  三是注重质量,规范建设。为了建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区政府及水务部门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严把质量关,认真履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严明制度,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工程设计和质量监管,设备采购及施工单位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确定。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严格执行“三检制”,做到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在工程建设实施中建立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质量监督站监管的质量保障体系,使安全饮水项目建设保证质量稳步推进。

  四是建章立制,加强管理。为了加强全区镇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保障供水设施正常运行,区政府先后出台了《xx区镇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xx区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基金管理使用办法》两个政策性文件,狠抓农村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目前,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单村供水工程由村民自主管理,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供水站管理的模式,合理核定供水价格,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效解决供水相关成本费用。同时,强化对饮用水的抽样检测,最大限度确保饮水安全,在将清水引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完成了百姓渴盼已久的方便安全用水愿望,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部门和镇办对饮水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宣传贯彻《xx区镇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流于形式,广大群众对现行国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投资机制等政策知晓率低,缺乏节约用水、水资源有偿使用和水源保护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业务人员和镇村干部定期学习培训少,政策法规执行力和业务能力提高慢,不利于工作有效开展;部分群众有偿用水意识淡薄,对水费收缴有抵触情绪,水费收缴工作难度大,严重影响供水设施正常利用。

  (二)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涉及量大面广,加之脱贫攻坚时间要求严格、任务不断加大,工程规划、设计前期经费缺乏。受客观条件和自然因素影响,工程建设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村级经济普遍薄弱,饮水工程建设中的管床开挖回填以及工程占地等自筹部分难以落实。区财政对工程维修养护基金预算落实不到位,饮水工程抗灾能力差,工程水质检测费用无法落实。特别是一些移民集中安置点,因供水管道冻裂、损坏,无资金修复,导致住户无法正常用水,如松云和松沟两个移民搬迁安置点,设施维护、管理人员工资等费用都由当地政府买单,管护资金缺口大。

  (三)水质安全无保障。全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基本是以村或以组为单位分散式供水为主,集中供水的模式相对较少,水源点多面广,管护能力差,水质保障压力大。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和面源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饮用水源环境差;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范围、设施、制度建立不到位。“从源头到龙头”的饮水安全主体责任不明确,保障体系不健全,水质检测设备、人员配备不到位,检测业务水平低,水质检测不经常、检测数据未公开,饮用水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四)建后管理滞后。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水厂只由1至2名周边村民管理,管理水平低,服务跟不上,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在运营管理中,除集中供水外基本实行村组干部义务代管,自流饮水不收费、打井抽水只收取用电费用,没有建立健全管理人员选聘、培训持证上岗、绩效考核,初期运营维护风险化解,合理水价补偿机制,导致饮水工程后期管理不规范,设施维护不及时,停水、无水现象时常发生,重建轻管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扎实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广泛宣传《xx区镇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xx区镇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基金管理使用办法》、《xx市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条例》等农村安全饮水政策,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对用水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展饮水安全、节约用水和水资源有偿使用的科普宣传,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饮用水安全意识。加强对基层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饮水安全工作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二)加大投入,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加大区级财政预算和资金整合力度,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水费收缴制度,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造提升和管护中存在的前期规划设计经费、工程建设配套、工程后期维修养护资金拨付不到位,水质监测经费无保障等问题,确保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三)多措并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加强源头保护,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明确保护范围,落实保护措施。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尽快成立我区水质监测中心,探索建立农村安全饮水保障系统,努力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质监测全覆盖,加强水质检验和监测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水源地巡查制度,通过定期巡查、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加大对水源保护的执法检查力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常态化管理。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消除农村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坚持水质定期取样检测,公开检测数据,建立农村水质状况档案,确保水质干净卫生、安全达标,让群众吃上安全水、放心水。

  (四)开拓创新,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区水务局及相关部门要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运行管理上下功夫,创新社会化管理模式,不断建立健全绩效考核、风险化解、水价补偿等管理机制,抓点带面,着力解决重建轻管的突出问题,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供水管理网络和分类管理制度,探索采取承包、租赁、委托管理、设立公益岗位等形式,不断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对规模以上供水工程,可推行企业化运行管理模式;对小型供水工程,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实现维修、管护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对分散工程,由农户自行管理,水务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逐步建立农村安全饮水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9

  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以下简称“两癌”)检查项目是重大公共卫生妇幼项目之一。为保障全县广大妇女健康,提高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20__年9月,__县被__省卫生厅确定为农村妇女宫颈癌免费检查项目县,该县自20__年9月份开始,启动全县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为35-64岁农村妇女免费进行“两癌”检查24530人次。为更好地做好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提高农村妇女健康水平,__县妇联通过走访、电话、座谈等形式,对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__县总人口49.万,女性人口22.2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8.3 %。为提高农村妇女“两癌”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__县先后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召开全县农村妇女“宫颈癌”普查工作动员大会、制定并下发了《__县20__-20xx年农村妇女“宫颈癌”普查实施方案》,本着实施政府实事工程惠民利民的宗旨,挖掘项目特色和亮点,结合“两癌”项目开展面向全县农村妇女进行“两癌”免费检查。作为实施项目的主体之一,__县妇联主动作为、沟通协调,与县妇幼保健院等卫生部门联合,对__县农村妇女开展了“两癌”免费普查救助。截止20xx年5月,本县适龄妇女人数:总数__0896人,其中城市20280人,农村100610人。近三年农村参加宫颈癌检查的妇女35260人,检查率35.04%,其中阴道镜检查964人,病理检查95人。通过检查,发现患有滴虫性阴道炎367人,患病率1.04%,外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__3人,患病率3.18%,细菌性阴道病4337人,患病率__.3%,其它生殖道感染935人,患病率2.65%,检出癌前病变15人,发病率0.043%,宫颈癌4人,发病率0.011%,发现cin2级以上病变15人,发病率0.043%。农村参加乳腺检查的妇女6108人,检查率6.07%,其中乳腺彩超检查6108人,乳腺钼靶x线检查380人,病理检查1人,检出乳腺1人。检出乳腺纤维瘤36人,其他乳腺良性疾病340 人。

  一是宫颈癌变普查发病年龄偏大。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妇科肿瘤高发人群应是35岁至59岁的中年女性,但在该县的检查统计中发现宫颈癌患ⅲb者在50到56岁之间,子宫癌患者最小年龄33岁,年龄最大的为60岁,而35岁以下妇女患子宫癌0人。这些数据表明宫颈癌变发病无年龄限制。

  二是城郊区农村妇女患病率高于边远城区。对全县农村患两癌普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患病妇女中,城郊区农村妇女患病率高于边远城区,如:码市镇发现癌变2例;水囗镇发现癌变4例;小圩镇发现癌变也仅1例。三是年轻妇女患乳腺疾病增多。在检查中共发现35岁至45岁之间的妇女患乳腺疾病的居多,约有2389人,占乳腺疾病患者人群的21.2%,说明乳腺增生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一)部分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淡漠、知识匮乏。虽然“两癌”普查经各级政府、部门层层动员,但是大部分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对妇女病防治知识认识水平低,对宫颈疾病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没有症状不需检查,有的甚至对查出的异常情况不重视,不配合复诊工作,有的妇女甚至“讳疾忌医”担心被查出有病要进行治疗“麻烦”,被查出有病也拒不接受进一步检查、治疗,还有部分妇女只对b超检查充满信任,认为只做b超就能解决问题了,对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抱有可疑态度。适龄妇女尤其是35—40岁的妇女一般都在外打工,这部分人群参检率较低。

  (二)后续治疗救助保障机制不到位。项目实施中,尤其在特困患病妇女的救助中,我们发现,很多患病妇女因为缺乏意识,担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领到医疗救助也不及时治疗,小病导致大病。就诊资料不注意收集,资料的不完善,导致本应得到救助的失去机会。

  (三)缺乏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治疗的政策措施。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的落实,为农村妇女撑起了健康的“保护伞”。

  但我们认为,关注妇女健康不仅要重检查,更要重治疗。早筛查、早治疗是治疗“两癌”的.关键,对提高妇女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成本都至关重要。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患病的农村妇女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农村妇女盼望得到免费的治疗,她们说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还不如不检查。但她们的家庭条件制约了她们得到及时和充分的治疗。但目前没有关于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治疗政策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妇女“两癌”普查这一利民惠民的实事好事,下一步将: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对乡镇妇联干部的宣传和培训,使她们进一步了解“两癌”项目有关政策。另一方面要制作“两癌”防治手册等,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可在电视台、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开设专栏,免费播放刊登公益公告,大力宣传“两癌”筛查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妇女参与筛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要我筛查”为“我要筛查”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重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贫困妇女社会援助机制,努力争取多方支持,整合社会资源,设立农村贫困妇女“两癌”救助基金,帮助农村贫困妇女获得及时治疗。将农村妇女两癌治疗费用纳入农村新型医疗合作报销范围。启动政府援助、社会救助机制,利用社会慈善机构的力量,广泛对农村患有“两癌”农村妇女在县城区主要医院开设农村妇女妇科重症治疗绿色通道,让农村患有子宫、乳腺之类疾病的贫寒家庭能够看到一线生机。

  (三)列入专项常规检查。把“两癌”筛查作为医院一项常规性工作,在医院设立妇女“两癌”筛查门诊,在规定时间内免费筛查,使“两癌”患者无论在哪里治疗都可以得到一定救助,让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参与和支持重大妇幼卫生项目,提高项目的知晓率和美誉率,切实体现国家对广

  大农村妇女“得实惠、长受惠、普受惠”的政策福利。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10

  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农民集中居住确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设资金不足、试点政策不完善、失地农民利益补偿与社会保障机制等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不具备全面展开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名义,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盲目推动拆村造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显示,全国平均每六个村就有一个村在经历“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其中72.3%始于20xx年及以后。从全国范围看,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已经从试点走向全面铺开阶段,建设热点已经从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转向河南、安徽、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设重点已经从城郊结合部、非农产业发达的农村,转向城市规划区以外的不发达农村区域;已经有相当部分的县市基本实现了农村全域社区化。但一些地方拆并村庄后,农民扩大就业问题没解决,生产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庄拆并不符合农民意愿。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需要高度重视。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调研样本的选取

  事实上,具备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条件的一般是城市规划区、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已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的发达地区,且20xx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因此,在实践中,地理上远离城市规划区、农民就业和收入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农村大规模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中的问题尤为突出,应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调研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H省进行实地调研。H省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H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粮食主产区。

  第二,H省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力度较大,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数量较多,其所表现出的问题更全面和具体。具体到H省,我们将其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每个区域按以下标准选取6个样本社区:

  一是社区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

  二是社区地理位置上不在县城规划区内,无明确规划区的需远离当前县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

  三是社区所在乡镇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

  四是社区规划搬迁范围内的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按以上标准选取的30个样本的概况见表1所示。

  二、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资金已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资金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投资,简称公共投资,政府是其主要投资主体。

  二是社区住宅投资。由于社区住宅属于私人物品,因此,从法理上说,社区住宅投资主要应由农民负担。理论上看,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只需考虑公共投资的承受能力。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包括社区住宅在内的一切社区设施,事实上大多都由基层政府委托企业“统规统建”,且普遍采取BT模式进行建设。企业担当的是垫资者兼建设者的角色,在债务关系中,企业面向基层政府追索建设成本和合理利润,结果导致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中的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基层政府直接面临公共投资债务风险。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公共投资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投资规模大。据H省省级部门测算,一个5000人规模的农村社区,其公共投资规模在2500万元左右。30个样本社区中,有10%的社区的公共投资规模在1800万元到20xx万元之间,有80%的社区在20xx万元到2500万元之间,有10%的社区在2600万元到3300万元之间。30个社区的实际投资状况与H省省级部门测算的数字基本吻合,反映了H省的普遍状况。

  二是公益性强。如H省的“五通六有两集中”建设标准中,只有幼儿园、连锁超市能够通过投资形成直接利润回报,所以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有社会资本参与,一般也以企业或个人捐赠、赞助的方式出现。30个社区中,非政府资金在公共投资中所占比例仅为27%,很多社区根本没有社会资本参与。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公共投资的两大特点决定了各级政府必然是投资的主体。但由于H省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规模较大,导致各级政府层层下沉投资压力,普遍形成“乡镇自建,省市县财政奖补,各级支农资金整合支持”的投资格局。在30个社区里,公共投资中乡镇投资超过50%的达到25个,说明乡镇政府是主要投资主体,但与主要投资主体地位不对应的是乡镇微薄的财政收入。30个社区所在的30个乡镇,20xx年财政收入最低的仅为350万元,的仅为1800万元,有87%的乡镇20xx年财政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30个乡镇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与财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的达到4:1,其余28个社区两者比率均超过了0.3:1。公共投资数额巨大而自身财政收入微薄是H省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但30个乡镇的社区化建设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在持续进行。其原因在于公共投资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视潜在的债务风险。这种“借来的发展”只是带来了表面的繁荣,但埋下了巨大的债务风险,导致并不具备偿债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不断借债,来掩盖债务责任和风险,并通过利息计入本金而不断放大负债规模。 2.社区住宅垫资风险日益凸显。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住宅投资方面的垫资风险,在对30个样本社区的实际调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截至20xx年底,只有2个社区的住宅售出率达到100%,5个社区的住宅售出率超过30%,其余23个社区均在30%以下。也就是说,样本社区住宅普遍处于零星购买状态,而因此形成的沉淀投资规模和债务隐患,较公共投资数额更为巨大。调研表明,截至20xx年底,30个社区在住宅建设方面的投资达1.3亿元,最低为0.8亿元,平均为1.05亿元。使基层政府难以回收社区住宅投资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给与农民住房需求相差较大。从表2可以看出,30个社区主导的住房形式是多层楼房,但大多数农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单门独院楼房。农民喜好单门独院楼房的原因在于,与农户旧宅相比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居住地点发生转移、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并没有改变农民的住房观念和习惯,且便于农业机械存放和家畜养殖。事实上,基层政府并非不了解农民的住宅偏好,但H省在20xx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影响了基层政府的住宅供给决策。20xx年,H省出台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多层和高层住宅占总住宅的比例宜结合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给予适当考虑。”这虽然是为了实现节约用地的目标,但在实际执行中推动了“原则上不建三层以下低层住宅”局面的形成,结果严重影响了农民购房和入住社区的积极性,给基层政府带来的投资浪费和债务隐患问题日益凸显。

  第二,相对于农民购买力水平来说社区住宅价格偏高。30个乡镇全部宣称,以“成本价”面向农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实是,多数乡镇出于缓和自身财政压力的需要,将公共投资成本和开发商的合理利润都摊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实质上成为商品房开发,导致住宅价格相对于农民购买力偏高的局面。在30个社区中,住宅均价最低的社区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价的社区是1700元/平方米,30个社区的住宅整体均价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购买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价1250元/平方米测算,毛坯房的总价基本在15万元左右。而H省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7524,94元,农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区房价是农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说明的是,30个样本社区均属欠发达农村,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在H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区房价与农户的购买力差距更大。同时,30个社区中能够贷款的社区仅为6个,且这6个社区的贷款额度每户均未超过3万元;其余24个社区都规定在特定时问内分次缴清,时限一般为1年。这导致不仅大多数农民无力购买社区住宅,而且也无法借助金融杠杆来提高购买力。在购买力和购买意愿均不足的状况下,社区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结果,而这将给基层政府带来巨大的债务风险。

  (二)缺乏农民的有效参与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也是最终受益者应是农民,但不少地方却呈现“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有媒体报道,个别地方甚至通过停水、停电、阻断交通等手段,强制进行“株连式拆迁”和“突击式拆迁”。这种不征求农民意见、不尊重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20xx年国土资源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查处借增减挂钩试点强迫农民“上楼”等行为。20xx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中央和相关部门的政策与行动一方面说明国家对于“农民被上楼”问题非常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该问题已较为严重。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缺乏农民的有效参与问题,结合对30个样本社区的调研,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第一,旧宅补偿偏低引发农民不满。在30个样本社区中,仅有1个社区允许农民购买社区住房不需上缴旧有宅基地,该政策具体规定是“政府免费拆迁复垦旧宅;旧宅复耕后归原有农户永久使用”;其余29个社区均要求“买新缴旧”,即购买社区住房“需无条件上缴旧有宅基地并自行拆除旧房”,其中24个社区要求上缴给原有村集体,5个社区要求上缴给乡镇政府。在要求无偿上缴旧宅基地的29个社区中,有23个社区规定可以在购买社区新房时享受补贴,补贴额度在1万元到2.5万元之间,这实质是对农民退出旧宅基地与拆除旧房的有条件补偿,但其对农民旧宅补偿明显偏低且附加强制性条件,而另外6个社区甚至不予补偿。这实质上造成了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导致农民对于人住社区普遍持消极甚至抵制态度。

  第二,不征求农民意见,进行强制性“整村推进”。调研涉及的30个乡镇中,有29个乡镇要求“整村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这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推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经济条件、收入来源、住房状况、思想观念、家庭发展规划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特征,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认知、接受程度及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不以征求全体农民意见为前提的整体推进显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多数地方政府不仅不正视农户的意见和个体差异,反而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设置整村搬迁时间表,这自然会引发农民普遍的不满情绪。对30个样本社区的300户农户进行的随机问卷表明,100%的农户确认乡村干部在搬迁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其中72%的农户坦诚自已是“被动搬迁”,只有28%的农户是“自愿搬迁”。

  (三)农民生存与发展遭遇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一般都伴随着农地的规模化流转。在30个样本社区中,有28个社区实现了农地的规模化流转。当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转之后,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等民生问题便更加凸显。调研表明,土地流转未能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困境。

  第一,多数土地集中流转并没有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土地规模化流转的28个社区,其土地流转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转的时间最低为10年,为20年,一般为15年;农民获取一般状况下农作物(H省普遍以小麦作为参照物)种植的固定收益,即约定的亩产小麦斤数乘以当年国家小麦保护性收购价,标准最低的社区按每年每亩600斤计算,标准的社区按每年每亩1000斤计算。以20xx年国家小麦保护性收购价格1.12元/斤计算,这28个社区的农民每亩土地年流转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间。但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粮食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再刨除物价上涨因素,这意味着以此计算的土地流转收益并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对固定的土地流转收益与不断攀升的物价水平相比,农民的实际净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说明多数土地集中流转未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多数土地集中流转并未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大多宣称通过农地规模化流转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使农民“既拿地租又拿工资”。但这其实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农业产业化与农地流转的区别。农地规模化流转只是作为催化剂,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一个契机和可能,但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事实上,这28个社区中有27个社区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给种粮大户或者蔬菜、果树种植大户,而这些大户进行的农业生产虽可算作家庭农场,但并没有大量吸收农民就业,因为当前农业“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劳动,依靠承包户家庭成员或短期临时雇工也可完成。种粮大户或者蔬菜、果树种植大户的经营行为,只是生产规模的'适当扩大,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所以并不能带来稳定的就业岗位。调研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吸收大量人员就业的只有1个社区,该社区将土地规模化流转给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依靠该企业形成了小麦种植、加工、销售x的产业链条,从而带动了大量社区居民就业。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中最难解决的就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即生存和发展问题。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形成产业支撑,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区将带动就业的主要着力点都放在吸引二、三产业投资方面。由于县城普遍设立了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依靠优越的区位和优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业投资,所以新型农村社区依靠第二产业形成产业支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产业带动就业方面,由于人口规模小、消费能力弱,新型农村社区也并没有足够的优势。但30个样本社区几乎全部宣称“形成了产业支撑”。对此,我们把这些所谓的“产业支撑”归为二类:

  一是紧邻乡镇街区的社区宣称以“商贸物流业”为支撑,理由是乡镇街区商业相对发达。

  二是完全不靠乡镇街区的社区宣称以“现代农业”或“农业产业化”为支撑,理由是农地已经实现了规模化流转。但深入调研发现,这两个理由都不成立。农民搬入镇区附近的社区居住,并不代表已在镇区“商贸物流业”就业;农地规模化流转也不代表农业产业化已经实现,更何谈农民因此获得了就业岗位。30个样本社区中只有1个社区依靠现代面粉加工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化支撑,其他29个社区本质上都是基础设施发生变化的农村居住区,农民并没有实现市民化,就业机会并没有增加,甚至很多农民丧失了从事传统农业的生存手段,导致一个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市民的边缘群体的出现。如果政府不能及时解决稳定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这些农民甚至将遭遇生存危机。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欠发达农村强制推进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超越其经济承受能力和生产力发展阶段,以牺牲农民利益降低建设成本,以高息借债或透支未来财政等方式来换得当前发展。冒进的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不仅加剧了基层政府的债务风险,而且导致“三无”农民的产生,增加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冒进的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尚处于个别地区的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对这些已出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及时纠正,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散和激化。

  由于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脱离实际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所以纠正的关键在于约束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并通过政策法规未解决。具体包括:第一,优化和严格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避免使之成为地方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中谋求土地利益的工具,从利益源头上斩断地方政府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不当激励。第二,严格落实20xx年中央1号文件“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的规定。各地应及时调整不切实际的新型农村社区化规划,严格限制乃至暂时停止欠发达农村的新型社区化建设。第三,以农民自愿、资金充裕和产业支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化试点启动的前提。第四,鼓励但不强制农地规模化流转。第五,应加强欠发达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化试点与小城镇建设的有效衔接,新型农村社区选址紧邻镇区,使之与小城镇形成一种相生相长的关系。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11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致富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农村生产发展的关健。最近,如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引起了市级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为了切实弄清农村土地流转和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关系,永川区板桥镇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工作调查组从XX年4月5日至4月18日对全镇土地流转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 土地流转的总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截止今年3月底,该镇农村土地流转涉及的村数12个,占总村数的100%,涉及的农户3003户,占总农户的26%,其中土地流出的农户2843户,占总农户的24.6%,土地流入的农户160户(另外,单位和外地业主来镇承包3起),占总农户的1.4%,土地流转面积3794亩,占承包土地面积的12%。

  二、 土地流转的几种模式

  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转让和入股。在总的农地流转面积中,转包、转让的比重最大,两者相加所占比重55.2%,入股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4.8%。

  1、 干交钱粮型。一是鱼鸭工程建设,业主转包稻田,每年按600-800公斤稻谷/亩支付转出方或按照当年稻谷市场中等价支付现金;二是业主承包退耕还林地间隙种植苦蒿,每年按50元/亩支付租金。

  2、 入股分红型。农户以退耕还林地入股,业主投入种苗、管护等资金,收益按比例分红。

  三、 土地流转的.特点

  随着取消农业税,新一轮的农地流转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一是从无偿流转向有偿流转转变。过去种粮大户承包的粮田大都是免费的,个别还要转出户自己负责上交农业税,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效益农业的发展,土地承包费水涨船高,每亩水田年承包费高的已接近600元。二是土地流转全面扩展。不管是农业产业发展或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三是从农民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发展。通过该镇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几年的不懈努力,搞好服务和鉴证,促进了土地流转。四是农地流转后的经营内容从种粮为主转向发展高效种养殖业。五是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制定了加快土地流转、发展效益农业的优惠政策,免收土地承包合同鉴证费用。

  四、农村土地流转的效果

  1、克服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

  在家庭经营长期不变的情况下,克服当前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走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现代化之路。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的土地使用权从千家万户农民手中集中连片,按效率原则重新安排使用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农民间的分工与专业化、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加速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该镇农业特色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一是以凉风垭等村为基础的鱼鸭工程基地。通过农户转包、倒包等形式共流转土地1294亩,现全镇已形成池塘养殖面积5500亩,年出栏商品鸭400万只、产成鱼1700吨,鱼鸭总收入达7700万元,纯收入实现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75元。如凉风垭村流转农户土地284亩,现已建成鱼鸭立体养殖面积800亩,其中尖山9社流转土地59户73亩,使土地不断向大户集中,现形成集中成片鱼鸭立体养殖面积150亩;同时,有3户农户到临近村社承包土地13亩,发展鱼鸭立体养殖,现共有养殖大户20余户,使该社成为全镇鱼鸭立体养殖的核心示范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方面土地流出农户的承包收入明显增加,据调查分析,净种稻田一般中稻亩产500公斤,再生稻亩产100公斤(部分稻田和深脚冷浸田无再生稻),全年稻谷总收入600元左右,亩生产成本250元,纯收入350元左右;而农户间转让的土地年干收稻谷650-800斤/亩,亩平纯收入在450元以上。另一方面,土地流入的农户通过规模经营同样增加了收入,如凉风垭村尖山9社的徐开红,XX年建有鱼鸭立体养殖面积12亩(其中转入土地7.5亩),年产成鱼4.5吨,出栏商品鸭3万只,鱼、鸭总收入47万元,除去承包费用3400元,再除去其它生产成本,年获纯利润7万元,全家3口人,人平纯收入实现23000元。又如大桥6社的候云刚,XX年底承包汪家岩村菜园4社24户稻田15.6亩发展鱼鸭养殖,预计今年可产成鱼4吨,出栏商品鸭1万只,获纯利2万元以上。 二是林业特色经济。结合退耕还林政策,为了加强林地管护,充分发挥林地效益,我镇积极引进业主,流转林地2500亩:一是在柳溪村流转林地700余亩,发展花椒种植,现已基本见效。二是在大坪、柳溪、古佛村流转林地1000余亩,发展速生桉种植,现正在栽植。三是在汪家岩村流转林地800亩,发展苦蒿种植,预计今年即可见效。通过林地流转,退耕农户不用投入种苗、肥料和管护费用,每年便可获得245元/亩的国家粮食补助费和管护费。同时可为业主务工获取收入,产品收获后并取得5:5—2.5:7.5不等的分红,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12

  一、基本情况

  xx镇现有21个行政村,其中一肩挑4个村,全镇党支部成员总数69人,全镇村委会人员105人,全镇交叉任职的村两委总数10人,本次换届可一次性成功的12个村占总村数的57%,选举二次成功的6个村占总数的28%,存在问题的村3个占总数的15%,村两委人员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水平89人,高中以上水平16人,年龄35至45岁的66人,45至55的24个,50岁以上的15人。

  二、往届村两委换届成功经验做法

  在历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镇党委认真贯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精心谋划,严密组织,规范操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和做法:

  1、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村两委换届选举前,镇党委、政府就积极主动开始着手狠抓换届选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全面推进换届选举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力以赴抓好换届选举工作。

  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抓好这项工作,对于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干部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划分为八个阶段:①成立机构,制定方案;②调查摸底,财务审计,宣传发动,骨干培训;③选举产生村换届选举委员会,进行选民登记;④选举产生村民代表;⑤依法产生村民委员会候选人;⑥召开选举大会,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⑦选举产生村民小组长,建立健全村委会体系和规章制度;⑧总结验收。村党总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深入调查,制定方案;②宣传发动;③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组织考察;④民主选举。以此指导全镇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确保了换届选举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开展。

  三、问题和建议

  1、存在问题外出人员较多,工作量大。

  2、拉票、贿票、买票现象多。

  3、政策棚架,不能向群众讲清楚,有的村干部拿着票箱到群众家门口说选谁就选谁。群众也不知道选的谁。

  4、村两委换届选举法把关不严,有的一个村支委3人,都是自己人。

  5、村委会换届,有世袭制现象,不能把德才兼备的工作能力的强的选举到村两委里去。

  四、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村两委换届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村民换届选举法。

  2、打击换届中的不正之风,对于拉票,贿票,按箱操作的严格惩处,决不手软。

  3、坚决杜绝,素质低下,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的进入村两委。

  4、杜绝村委会换届采取世袭制,给工作带来被动,老百姓不满意。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内容的重点任务,对顺利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让群众放大土地的经营效益,如何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立下来,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中央和省、市对土地确权工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和方案,非常及时,非常必要。我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出台的政策,制定了《xx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力求三年内完成全县农村土地的确权颁证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局对土地确权工作有以下几点感触:

  1、农村土地确权是当前加快农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农业产量已达到最高值,传统模式下增产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投入与产出越来越不成正比,如何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现阶段,国家倡导通过农村土地确权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有效突破了制约农业增产增收的瓶颈,满足了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农村土地确权是实现农民期盼的需要。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流转土地的前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流转土地的热情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确权对实现农民土地流转的愿望提供了严格的法律程序上的保障。同时,农民也希望通过确权来明确自己承包土地的权属。

  3、农村土地确权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农业要发展,成方连片的规模化经营是重要举措。要实现规模化经营,就必须要将农民手中现有的土地征集到一起,发展农场式耕作。而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确权颁证,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更好的发展规模经营。

  4、农村土地确权是实现两区同建的需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型农业产区,需要土地流转的支持;而土地流转更离不开土地确权的强力支撑。

  5、农村土地确权是整合农业资源的需要。整合农业资源,扩大种植规模,有利于减少水、肥、土地的浪费,降低种植成本,有利于农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13

  20xx年,xxx镇党委政府、民政办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所包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了300户群众,就树新风、摒旧气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6项内容的调查了解,今年,又经过调研,了解了相关的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75%的人认为当前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造成精神和经济压力很大;19%的人认为有压力但可以承受;5%的人认为没有压力。对xxx镇开展的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满意率、各村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知晓率和通过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来规范婚丧喜庆事宜操办赞成率均达到99%。认为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以来婚丧等喜庆事宜大操大办现象明显减少的占95%。

  二、主要成效

  一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前,婚丧事一般大操大办三天,亲戚、邻居全帮忙,招待、应酬等消耗了主人大量时间和精力,往往事情办理完了,人也累的精疲力竭,苦不堪言。现在,办理婚丧事宴请天数少了,招待的人少了,办事的程序简化了,花的钱也少了,相比之下主人也轻松多了,其他人也可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来。

  二是节约了费用,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在xxx村进行调研时,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反映,自全镇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以来,该村已经有十余户操办婚丧嫁娶事宜,全部按照村里制定的村规民约执行。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后,每户每年可省下吃喝、人情往来开支6000元左右,照这样计算,每年可为全村群众节省资金二十万元以上。

  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来,婚丧事不使用鼓乐队,不搞歌舞演出,席桌上不提供酒水,婚宴规模和范围缩小,既减轻了主人的经济负担,又减少了酒后打架斗殴等闹事行为和交通事故发生率,从而净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和谐。

  四是倡导了文明新风。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来,群众摒弃婚丧宴请攀比斗富的心态和喜、丧事大操大办的行为,革除陈规陋习,注重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新观念逐渐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方式在全镇迅速得到推广,形成了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五是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目前,全镇xx个村陆续开展了此项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群众普遍反映,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是镇党委、政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举措,解决了一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在全镇、全县都造成巨大反响,大多数群众都表示积极拥护和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

  xxx镇的移风易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党员干部认识上有偏差,对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的长期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各村制定的村规民约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结婚彩礼和酒席标准还需要探讨和研究;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村民担心只是一阵风,不能够长期坚持抓下去等问题。

  四、对策和建议

  首先要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传统观念和历史习俗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在短期内彻底根除,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充分利用喇叭、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在全镇宣传开展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群众所得的实惠,要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搞好宣传,在全镇形成更加浓厚的舆论氛围。

  其次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建立长效机制。在调研中,很多村民存在一定的顾虑,那就是这项活动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的问题,要想解决农民的顾虑,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镇上要出台相应考核措施,村里要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会议可以吸收德高望重的、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参加,多听取他们的意见,重新制定细化本村的村规民约,用来规范约束这项工作,充分发挥已经成立的红白理事会的作用,保障该项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最后要继续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是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根本保障。针对农村外出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实际情况,不但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农村在外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在外工作的党政事业干部、经商的企业老板等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让他们理解支持镇、村开展的移风易俗倡新风活动,树立新型婚俗观、丧葬观和消费观,在全镇形成科学、健康、文明、节俭的良好风尚。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14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搞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按照省委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统一部署,根据县委组织部的安排,我们***局派员对驻点张塝村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下面就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我县北部,是当地乡镇的一个城中村,距县城只有45公里。该村版图面积4平方公里,有15个自然塆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598口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440名,耕地面积有889.5亩,其水田面积793.2亩,旱地面积96.3亩,山林面积1300亩,其中有林面积500亩。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靠务工收入,20xx年全村经济收入1600万元,上年人均纯收入2600元。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目前还有负债110万元。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1、党员基本情况:该村设有1个农村党支部,党员有43名,流动党员13名,60岁以上的 11名,占 26%;高中及以上的 16人,占37%;困难党员 8人,占 19%;致富无门的 5人,占11.6 %;致富带头人 24人,占 56%。

  2、村党支部班子情况:村党支部委员总数为3人,40岁以下的1人,占委员总数的3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人占100%。正在接受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5名,培养两年以上的2人。

  3、村党支部作用的发挥情况:村级各项组织机构健全,按省委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要求建立了规范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切实可行的各项工作制度,村里能做到按章理事、按程序办事。两委班子成员整体素质较高均能在自身致富上起一定的带头作用,能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张塝村20xx年粮食种植面积795.77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 8.8亩,中稻种植面积 777.28亩,晚稻种植面积 9.69 亩,油菜种植面积300亩,棉花种植面积46.2亩,小麦种植面积 117.6亩,玉米种植面积28.7亩;农民应得粮食直补资金12407.99元,农资综合直补48025.61元,良种补贴资金17048.55元,自进驻张塝村,我们迅速进村入户逐一走访农户,我们通过听、问、看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农户对粮食补贴资金发放程序很满意,没有发现截留、挪用、抵扣粮补资金现象,资金发放全部以一折通形式直达农户手中。

  四、农村民生情况

  1、该村20xx年有困难户118户,涉及贫困人口383人,已落实农村五保待遇 7 户,保障人口 7 人 ,落实农村低保待遇 户,保障人口99人,落实优抚待遇9人,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7人,落实独生子女待遇1人。所涉资金全部以一折通按时直发农户。

  2、该村现有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124名,其中原迁移民34名,后续移民90名,按照国家政策原迁移民每年每人600元生活补贴均以一折通形式如数发放到对象手中。

  3、通过调查该村民生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村支部村委会始终把关注民生、惠及民生、保障民生牢牢抓在手上,每落实一项民生政策他们都按规定程序不走样、落实政策不偏差来严格要求,村民心气顺、无怨言。

  五、农业生产情况

  1、该村属丘陵地貌,土地贫瘠,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耕地不足0.5亩,大部分村民沿用的还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主要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由于现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基本农田排灌困难,大面积农田面临望天收,耕地利用率低,大面积农田只种一季稻,基本上是为了粮食自给。尽管国家有这么好的种粮补贴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依然不高,仍有东干渠以上不能排灌的基本农田处于抛荒状态。该村村民谈起种田还是连连摇头,他们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种植1亩一季稻能收稻谷900斤折款900元,需要投入良种100元,化肥农药150元,人工500元,水费20元共计770元。到农民手中所剩无几,因此还是有很多农民弃耕外出打工。座谈时他们强烈呼吁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够管一管农村水利设施维修这一块。

  2、该村现有山林面积1300亩,大面积是荒山,林木覆盖率不足30%,主要是松树,杉树。有少量樟树。当地村民对林业创收没有明确思路,谈起山林开发利用思想顽固,既不愿意利用用外资开发,也不愿意承包本村农户经营,他们害怕山林被承包经营村民烧柴成问题,抱着山林就是为了老百姓用材的思想,村民滥砍滥伐现象比较严重也非常难于管理,所以该村山林很难发挥效益。

  3、该村现有果园三个,分别坐落在一组、六组、八组、约计面积200亩,因果园果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栽植的,品种老化无钱改造升级不能产生效益,目前一组梨子园无人承包处于闲置状态,已发包出去的两个果园场收益低微。当地村民对果园场经营颇有微词热切盼望村级投入资金改造变成村级支柱产业。村里还有意杨经济林基地1个约计面积100亩,基地树木长势良好,这是该村今后的一笔财富,但后期必须加强管护严防人为破坏。

  六、农民就业情况

  该村现有劳动力资源837人,劳动年龄内795人,实际从业人员780人,其中在本地从业340人,外出从业人员440人,外出人员中政府组织的40人;中介组织外出的20人;企业招收的80人;农民自发外出的300人;外出人员中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年收入均在1.5万元。该村为增加群众就业门路还大力进行招商引资,通过村支部、村委会不懈努力现已引进两家服装生产企业可安排就业人员300名,其中圣威狼服饰已成为村党员双建双带基地,该基地发挥了技术培训、安置就业的双重作用。该村实现了不出家门口就能就业。但是村民自主创业成效不明显,尽管群众创业热情高涨,但缺乏创业可行性项目和创业基金,他们急盼政府引导支持和给予资金扶持。

  七、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当地群众反映该村近几年各项社会事业有所进步,主要是以下几方面成绩明显:

  1、村民住房条件大面积改善,全村共有395户,已有84.5%的农户住上了楼房。20xx年以前国家投入危房改造资金35000元帮助村改造危房6户,使6户困难户住进新房。

  2、该村有80%农户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其中有40%农户吃的是镇水厂统一供应的自来水。

  3、20xx年数字电视光纤就已拉通,全村98%的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或数字电视。目前只是数字电视还没有实现整体平移,老百姓期望看上数字电视,但他们对收费偏高有异议。

  4、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该村就实现电话通村组,截止目前村有92%的农户用上了固定电话或手机,村已建电信基站1座,联通基站1座,移动基站1座,全面实现通话信号全覆盖无盲区。

  5、全村有14%的村民步入信息高速路用上了互联网,学会了在网上查询信息、发布信息、网上购物。

  6、村里有60%农户拥有摩托车;有8户购买了小汽车,大宗电器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

  7、全村有适龄少年儿童256名,得益于国家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好政策全部在校上学,部分贫困生享受到了生活费补贴,连续10年实现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99.5%。群众对义务教育政策拍手叫好,只是对教育收费不规范小有意见,比如说学校推行的学生平安保险、学生奶征订、课辅读物征订、学生生活费等等没有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

  8、村民全部参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村里建了规范的医疗卫生室,免费为所有60岁以上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做到了定期免费跟踪服务,农民就医最远距离不到1千米。

  9、部分村民参与了社会养老保险,保险途径有社保、商业保险、还有部分农民工在外务工厂家给他们购买了养老保险。

  10、村里建起了远程教育基地、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和休闲活动场地,村民学有阵地、玩有场所。

  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通过考察,张塝村近几年已投入资金120多万元修通通村水泥路1.2千米,通组水泥路3千米,45%的村民出行比较方便,还有55%的村民急盼修通通组水泥路,他们说:有一脚好路不仅出行方便还可降低生产成本。

  2、湾村大面积排水系统不畅,没有统一规划设计,时常引起邻里纠纷。

  3、村里渠道、塘堰基本处于停用状态,,水利基础设施老化,百姓不愿出义务工村里又无钱修善,村民对此意见比较大。

  4、村民保护环境意识不强,垃圾乱堆乱放,村里没有固定的垃圾存放点,村民厕所随处乱搭乱建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九、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情况

  村里基层组织机构健全,各项社会管理比较有序,基本实现村民自治、民主管理。

  1、村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较好,建村以来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村里成立了护村队,设立了治安中心户,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上交;只要是发现矛盾纠纷苗头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化解。

  2、村里还成立了计生协会,自动入会会员达到了243名,计生协会在管理该村计生事务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xx年该村目前无政策外生育,在计生协会的作用下,该村计生工作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老百姓称之为计生协会是计生对象户的娘家。

  3、该村在重大事务上均能做到三公开,特别是村级财务上透明度是相当高的.,村有民主理财小组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工作定期接受审核,按期上墙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对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收集并把处理结果反馈当事人。另外,调查中我们看到村级党务政务公开栏上惠农补贴资金、农村五保低保、村级财务等均已上墙公布。据村民介绍该村在落实上级惠农政策上一律是由村民代表会说了算,代表会决议及时向村民公开。

  十、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

  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民真切享受到了国家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但也暴露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调研梳理群众反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基层组织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也要加强,能力亟待提升。

  2、农村公益事业进展缓慢,甚至有些公益设施根本不能发挥作用,无人管也无人问,百姓出现了极端思想总认为现在所有建设都是国家出钱,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3、人员流动性大,计生工作难以开展。

  4、农民致富门路不宽,缺资金、缺技术依然是制约农民致富的瓶颈问题,虽然国家有支农信贷政策,但信贷手续繁杂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百姓信心。

  5、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孩子不能享受到良好教育,这一现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6、村级债务化解事关农村稳定,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

  7、农民对国家政策理解不深不透,有一种只想索取不想履行义务的错误思想,就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么好的政策也难以推行。

  8、农村土地市场亟待规范,老百姓错误认为自个儿的承包土地想用来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卖就卖,想建房就建房,一度还有些地方出现顶风违建。

  9、农村弱势群体生活条件差,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逐年增多这一社会问题亟待关注。

  10、农村村民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村民大局观念不强,参政议政水平不高。

  以上是我们工作队一行通过进村入户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由于我们调查工作不够深入有些情况还了解的不够彻底,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15

  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就此,我与办公室、教育局的同志一起作了一番深入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梳理如下:

  一、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现状

  截止20xx年底,全县农村10个乡镇共有127所中小学,学生15157名。其中,中学13所,学生6635名;小学114所,学生8522名。

  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教职员工1885名。其中,中学教师583名,小学教师1302名;专任教师1705名,专任教师占农村教职工总数的90.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4名,中级职称的784名,初级职称的1003名,工勤人员74名;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862名,中师1001名,高中22名。

  全县农村中小学校总占地面积13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拥有图书175.7万册,计算机340台。

  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小学生年费用在260元左右,中学生年费用在500元左右,食宿生费用在1600元左右。

  近年来,通过全县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农村教育工作有了较大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从20xx年至20xx年末,县财政累计为农村教育投入资金120万元(不含教师工资),仅20xx年,就投入42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到20xx年底,全县已改造农村学校危房11373平方米,占危房总面积的51.9%。经多方筹集,还先后在绥中乡建起了大庄园希望小学、在**乡建起了**希望小学等13所标准化的小学。二是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由于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月统发。再加上教育部门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考核评估,实行末位备案制,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爱岗敬业,辛勤工作。三是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显著提高。20xx年暑期,教育部门采取考试、面试、答辩、测评的方法,对农村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走上了农村中、小学校的领导岗位,给农村中小学校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xx年年末,又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办学、以县为主,全面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做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这些措施不仅使农村学校落后的校容校貌有了很大改观,也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是乱收费现象基本杜绝。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能严格执行小学生每学期30元、中学生每学期45元的收费标准,没有发现超收和巧立名目多收费的问题。多数学校还对贫困学生减免了学杂费,避免了贫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现象的发生。

  我县的农村教育工作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的情况也较复杂,必须引起我们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

  1、农村中小学生大量流失。在调查中我们感到,中小学生流失数量多、面积大、个别学校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比较严重。据统计,20xx年9月开学初,全县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15818人(中学6131人,小学9687人),到20xx年6月学年末,在校生人数为14300人(中学4949人,小学9351人),流失1518人(中学1182人,小学336人),流失率中学为19.28%、小学为3.47%。其中,辍学756人(中学754人,中学辍学率12.33%,小学2人),占流失生总人数的49.8%(中学63.79%,小学0.59%);举家搬迁或随父母外出打工转入其它学校762人(中学428人,小学334人),占流失生总人数的50.2%(中学36.21%,小学99.41%)。如xx中学20xx年初一入学人数为222人,20xx年初四毕业参加中考只有31人,4年流失了191人,流失率达86%。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流失。一个农村学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教育投资达2.4万元,平均年教育投资在20xx元左右,而多数的农村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有的家庭还达不到这个数),除去家庭的日常开销,很多家庭供孩子上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家庭因缺少劳动力,父母患病、离异和家庭突发性事件导致贫困,再加上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看到孩子升学无望,并且上学的费用又较高等等原因,于是不让孩子上学。二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流失。有的学生家距离学校较远,需要在学校吃住,而多数农村中学没有食堂宿舍,不能满足学生就读的需要;受当前社会上重男轻女思想和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部分家长产生了上学与不上学一个样、与其上学不分配不如退学学手艺的思想,让学生回家帮助种地、到外打工或学手艺。三是教育原因造成的流失。当前农村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部分学校教师学历低,业务水平不过硬,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讲不明白,学生听不懂,导致学生跟不上,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教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歧视,学生与老师之间有隔阂,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没有读完小学或初中,就回到家或流向社会。四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流失。家庭条件好的干脆把孩子送到县里的中小学去借读或投亲靠友到外地借读;家长在外打工的把孩子带到打工的地方借读,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农村教师队伍有这样几多几少。老的多,年轻的少;学历低的多,高的少;领工资的多,能讲好课的少;用非所学的多,教其所学的少。教师队伍老化问题突出,全县农村小学教师中,男教师50周岁、女教师45周岁以上的就有524人,占农村小学教师总数的40.2%。现有农村教师,多数是教主科的,教英语、音乐、美术、生物课的教师非常少,致使所有学科不能均衡授课,学生偏科严重。除此以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素质和能力偏低,导致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流失严重,状况堪忧。农村中小学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不能胜任循环教学,有的正式教师教不了课,只能烧锅炉或者从事其它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高学历的教师多数被分到城里的中小学,有的即使被分到农村,也早已借调回县里。二是农村现有骨干教师多数被县里的中小学借走。据统计,几年来,城镇中小学共从农村中小学抽调教师233名,仅**一个镇就借出23人。三是农村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多数为民转公的教师,其中一些人观念旧、水平低,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更新,特别是定上高级职称以后,就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3、办公经费严重短缺。据统计,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债务168.8万元,其中,中学有债务55.2万元,小学有债务113.6万元,债务最多的是xx镇(31.4万元),最低的是xx镇(6.3万元),中小学校平均负债达1.33万元。有90%以上的学校购不全教学资料,连简单的教学用具、试验用品都无力购买,桌、椅、门、窗等基础设施得不到维修,多数学校举债维持教学。农村所有小学中,学生总数超过70人的学校约占30%,70%的学校靠收取杂费难以支撑教

  学。另外,由于学校没钱雇更夫,夜间无人值宿,给学校的安全问题带来了隐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县财政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生均经费没有按时支付到位,除教师工资和冬季取暖用煤由财政统一拨给外,办公经费基本没有拨付,致使学校正常的办公经费没有保障。二是“一免两补”政策实行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费用,以前学校的更夫都是村里花钱雇人,教育体制改革后,村里不管学校的事,不再出这笔钱。三是生源少,多数学校的学生在五、六十人左右,再去除特困生的杂费及购买教学用书等费用,办公经费所剩无几,根本保证不了办公的需要。

  4、教育体制不完善。多年来,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师工作无论好与坏,都是铁饭碗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体现不出多劳多得,也做不到奖优罚劣,致使一部分教师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从而影响整个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隐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二、发展农村教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1、建立和完善新的'投入机制,确保农村教育工作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大县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格执行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使县级政府真正承担起应尽的义务。要遵照《教育法》中“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规定,由县级政府实行教育经费单独预算,建立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加强农村教师工资的管理,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工资的按月足额发放。重新核定各乡镇中小学运转所必需公用经费的最低支出水平,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例和班额标准,确定合理的行政管理和教学消耗的比例,确保农村学校日常运转所需公用经费。积极实行教育经费公示制度,农村中小学经费的筹措、分配、使用情况必须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人大和纪检部门必须加强监督检查,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向人大报告教育经费使用情况。与此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化解农村学校的债务,积极向上争取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发展的建设资金,以确保农村中小学的“安全”运作。

  2、完善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尽快理顺县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农村学校的关系,解决因乡镇教育机构撤销导致的管理机制混乱现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把管理的重心转向依法督导评估和宏观指导。要进行分类规划,按照乡镇规模大小和农村学校的布局状况,建立和完善乡镇中心学校的管理职能,指导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实际出发探索多种有效的农村教育管理新模式,调动乡镇政府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进行学校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实行校长竞聘制和校长聘任制,引导学校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推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改革农村的办学体制,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措施,开辟新的民间筹融资渠道,建立农村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在发展公办学校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民办学校。允许社会力量采用租赁、承包等方式承办和改造农村薄弱学校,缓解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帮助化解学校债务。

  3、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广大农村中学教师,围绕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发新课程,设置新的教学内容。内容可以包括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生态保护和高技术生态农业等,并逐步向农村工业、信息服务和进城就业等方向拓展。从小学开始,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把“创业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传播新思想和新的价值观,拓展创业的知识面,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市场竞争,敢于自主创业,不断提高农村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要改革农村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紧密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让学生在农村社会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要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适用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习致富的一技之长。

  4、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保证农村困难群体的子女上学读书。要积极筹措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的资金,采取政府拨款、社会各界赞助、教育内部募捐等多种形式筹措教育扶贫经费,专款专用,以保证教育扶贫工程各项计划的落实。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对口扶贫活动”。如:“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社会各界援助农村中小学”等活动。要以支持农村薄弱学校改变面貌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促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建立教师扶贫制度,组织城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农村中小学校任职、任教,安排和接纳农村学校的中小学校长和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培训,加强城乡教育交流和城乡教师互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大帮扶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开展对接活动,将富裕地区群众和学校捐献的图书、仪器、设备无偿地提供给农村中小学校和贫困学生。制定直接面向农村贫困生的救助制度,将救助款直接拨付给贫困家庭的学生,并采取措施切实保证救助资金用于教育。从而确保农村困难群体的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5、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配备农村教师队伍,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精神,广泛实行教师聘用制,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基本稳定。要鼓励现有的农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历提高培训考试,提高学历层次。健全学校学习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活动、互帮互学活动。农村学校学生数少,教师编制紧,要求教师多才多艺,要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提高教师文化业务素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师德建设,在广大农村教师中开展热爱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学校、热爱农村学生的教育活动,开展提高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师德素养。

  6、不断加大控辍工作力度,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失。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宣传力度,使家长和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让每个学生和家长都知道“普九”的意义。要加大对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家长或监护人经济处罚的力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把这项工作当作农村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严格执行劝学包保责任制,层层落实。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帮带”活动,让优生带差生,教育教师不得歧视和体罚学生。要针对不同的辍学生,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习的积极性。要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知识、用感情留住学生。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农村调研报告12-11

农村调研报告03-13

关于到农村调研报告文章,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10-26

关于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1-04

农村的工作调研报告14篇02-19

农村清洁工作调研报告03-05

农村卫生工作调研报告07-15

企业农村调研报告11-04

当前农村调研报告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