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

时间:2023-03-30 08:57:01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1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们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走访龙泉周边与网上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了农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 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农民工整体现状。

  我们从网上收集资料数据,了解到目前全国已有近两亿的农民工,且这些数量不断增加。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为了增加收入而选择外出务工,而他们选择的职业大多数是建筑行业与进入中小型工厂。最近十几年,我国虽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据我们对农民工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

  二、农民工存在问题。

  (一)农民工生活问题。

  我们走访了学校周边现存的建筑工地,发现一个现象:建筑工地周边往往伴生许多路边的小摊,为农民工提供方便的饮食。如:在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去往川师成龙校区的途中,之前建筑仍在施工期时,中午或晚上往往可以看见许多农民工在路边的小摊上吃饭。只有一个简单的小凳子,简单的饭菜,而他们往往带着特有的建筑工地安全帽,身上是泥水与灰尘。同样的情况,在去往炜岸城的路上也可以看见路边的小摊位。

  1、在饮食方面:

  大多数农民工早上都是随便吃下,然后早早去上班。至于中午,则是外面的小摊位草草解决,有的会是早上做好的饭菜带到工作地方中午吃,但那时吃的都是冷饭冷菜。

  2、在住宿方面:

  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或出租房里,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不到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3、在娱乐方面:

  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农民工收入多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

  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农民工工资始终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即便是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最近十几年来的工资也只是上涨了几百元,考虑的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的物价飞涨,实际上农民工工资可以说的上没有涨,还呈现下降趋势。

  据了解,农民工收入一般情况下在xx到xx之间,没有半点技术的农民工女性大约xx到xx左右,男性稍高些xx到xx左右,而有点专业特长的农民工就稍高点,多的能达到三千多。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

  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从经济上获得比在农业领域多的好处。他们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换得稳定的生活, 他们期望能按月发工资,待遇能稍高一些。这些在城市职工看来理所当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强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农民工那里, 变得十分困难。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内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随意克扣工资的情况司空见惯。许多企业工作时间长, 没有休息日, 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 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有xx%多的农民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除拖欠工资报酬外, 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

  每年总有无数的报道,都是称哪里拖欠了农民工工资,而对于农民工来说,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孩子的读书费用、家里的来人赡养费用等都是一大笔支出,拖欠工资更造成了他们的负担。而农民工相对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往往只有忍气吞声。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休,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工人群体。但这个过渡状态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 其应享有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甚至处于缺损状态。

  (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三、针对问题的建议。

  个人觉得政府应倡导发展科技农业,毕竟外出打工也不是那么好。要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贡献。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积累一些资金,掌握一些技术后,终将返乡。我们曾调查过的重庆市开县是农民工输出大县,该县以“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为宗旨,为农民工返乡发展家乡经济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很值得推广。以往我们在鼓励农村富余劳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2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有一批批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农业户口人员而进入城镇务工,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走出家乡,为梦想为生活在城市奋斗打拼,他们大多数在城市的基层成为城市的基层砥柱为城市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农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解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学习需求与真实想法,了解他们渴望学习哪方面的知识,特此随机对身边周围三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城市的农民工朋友做了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实际工作能力的运用和发挥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给予相应帮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跟上大城市的步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们对回收的3份问卷进行简单的统计后,得出以下样本分布情况:

  1、选取了惠来县的农村农民工3名,其中男的1名,女的2名;年龄分布情况:20岁及以下0名,20-30岁1名,30岁以上2名。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名,高中1名,大专及以上0名;性别——男性,60%;女性,40%;婚姻——已婚,60%;未婚,40%;政治面貌——团员,60%;()群众40%。从事的工作有:农民、幼师、餐饮从业人员。现在家庭年收入平均:19453元。

  2、在调查的3人中初中学历的2人占总人数的66%高中以上学历1人占总人数的33%在三人的农民工中2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体力工作。调查表明,农民工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

  3、从农民工家庭收入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有两名只有1人家庭年收入高于1万元说明城乡差别拉大农民工家庭生活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学习需求

  被试中有3人愿意继续学习,其中:

  1、有2人希望在原有的学历基础上加以提升,学习的类别以技能居多,愿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业余,选择的学习学校有:电大,高校函授,技校

  2、有1人希望参加短期培训,学习的内容有掌握一门技能等,选择的学习方式以脱产居多。在调查对象中都明确表示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其中10%希望通过脱产学习方式攻读相应的.学历,利用学校机构的载体主要为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其它成人高校和技校。调查表明,农民工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对农村青年获取自身技能调查中,发现有1名调查对象希望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技能,1人希望通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组织的培训获取相关技能。这表明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认识增强,并希望通过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成才。

  三、农民工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

  在调查三名调查对象中对有一个共识,就是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致富,对社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体现了农民工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县农民工在生活中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在工作上,最希望开展的活动是以微机操作和以钳工、电工、车工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也反映出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普遍,职业技能的提高越来越成为农民工关注的问题。

   四、小结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朋友们有迫切学习的愿望,但时间和金钱均有限;

  (2)农民工朋友们的文化基础知识偏低,而现在学校的起点普遍偏高,学习起来较吃力;

  (二)、建议解决方法

  (1)农民工朋友们工作密度较大,时间较紧,可通过开设晚课,远程网络授课等方式,让他们能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已的爱好与专业,自主的选择课程,这样既可以有时间有随机性,也可以相对减少购买课本的费用,使学习有灵活性与自主性。待学习到一定程度学校或教育机构可定期组织考试及集中问题应答,考试合格者可以得到相应成绩能力认可证书,一方面可检验学习效果同时也可能使问题集中在一起解决,省时省力同时也达到了农民工朋友渴望得到认可得到学历证明的愿望。

  (2)对于短期学习专业技能的农民工,学校需加大就业前的指导与就业中的指导,追踪培训,农民工就业后,因为短期培训,不可能一下子就会成为业精技熟的操作手,这就需要给他们机会,进一步实践学习,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够更快适应就业岗位。

  由于农民工朋友们的文化基础层次良莠不齐,接受能力有快有慢,所以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这样层次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可以更快更多的学习提高自己,层次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人也可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夯实基础。

  愿所有农民工朋友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命运,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得到极大的发挥,在大城市中更好的生活!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3

  20xx年,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公布了《20xx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此后基本每年公布一次。期间还公布过《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20xx年3月),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和技能,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其中更有24%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就没有干过农活,完全不会。因此,即使经济形势波动,就业形势恶化,新生代农民工也很少会返乡务农。新生代农民工脱离农业生产和向城市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且“接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

  这完全与温铁军们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一厢情愿是背道而驰的。

  在今年4月30日公布的《20xx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20xx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相比20xx年的22978万人,xx年间增长了6xx9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从20xx年的14533万人增长到17425万人,增长了2892万人。

  本地农民工比外出农民工增长得更快,从20xx年的8445万人增长到20xx年的11652万人,增长了3207万人。但是本地农民工数量仍然大大少于外出农民工。即使外出农民工的流向也有了改变,从过去的流向东部地区,逐渐的趋于本省内就业。20xx年,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9917万人,跨省流动农民工7508万人。

  在全部农民工中,平均年龄趋于上升。20xx年,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45。5岁,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6岁。可见,外出农民工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逐渐回到本地就业。

  在进城农民工中,40%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从进城农民工对本地生活的适应情况看,80。6%表示对本地生活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其中,20。8%表示非常适应,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仅有1。1%表示不太适应和非常不适应。进城农民工在不同城市规模生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上年均有提高。但城市规模越大,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越弱,对城市生活的适应难度越大。

  这也说明了农民工进城不但没有停歇过,而且对城市的认同逐渐增强了。在收入上,20xx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为1417元,20xx年为4427元。xx年间增长了2。1倍,但是收入水平仍然偏低。

  由于后来的农民工监测报告的质量远不如前边几年的报告,所以很多引人注意的数据现在都没有了。比如,农民工的社保缴纳率,农民工不同等级收入的百分比,农民工的合同状况,农民工的劳动时间等,现在都没有了。所以,这几年来我也不怎么看这个监测报告了。不过,至少有一点,这个监测报告可以告诉我们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了他的农民,成为了农民工,同时越来越认同城市和城市生活。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了土地、身份对他的限制,成为一个融入现代文明的、居民身份认同的新时代公民。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4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各行各业都遭受着冲击。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的加剧。而在就业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中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着大量农民工群体,他们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贡献。据有关资料显示,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工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方的产业特点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出口为导向,用工需求和国际经济周期有很大关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很大,受到严重打击的是沿海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首当其冲。农民工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最先受损的庞大群体,被迫失业走上返乡回家之路。因此能否处理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将影响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节奏和发展进程。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农民工自身素质技能着手,只有真正了解到他们是否想进一步学习,希望学习哪方面的技术知识,并帮助他们学到一定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同时解决我国的一系列衍生矛盾。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劳动就业人员的流动,尤其农村进城就业的热潮,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无穷的生产力,但由于农民工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造成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在进城务工时,农民工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很难找到得心应手的从业行业,基本都在劳动强度最大,工作环境最差,薪资待遇很低的行业内工作,这一方面是城乡差异影响下思维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广大农民工本身缺乏相关的素质,这里包括行为习惯和专业技能。且政府和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没有达到法制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程度,使农民工的很多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

  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同时在国家出台有利政策的情况下,许多农民工积极开展创业。但是农民工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农民工经营风险较大。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旦让广大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关的素质,他们不但能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他们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而当今,找工作难,工作找人也难。这是为什么?本次调查研究就是旨在回答这个问题。

  二、社会调查的时间和地点

  为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使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更好地提供服务,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安排,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农民工进行了社会调查,调查时间和地点如下:

  调查时间:20xx年2月2日

  调查地点:省县镇、乡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访问调查和个人问卷调查两种方式结合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民工个人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工作区域、工作地域、工作单位、税后月收入),民工个人的`学习需求情况(是否愿意继续学习,学历层次、学习科类,学习方式、学习学校或机构),民工个人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民工再学习的希望和要求等。

  四、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处于掌握较多的信息的考虑,调查对象选在不同年龄阶段,调查了五名群众。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满足条件。

  五、讨论与建议

  无论是一开始的阐述还是上面材料中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到20xx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教育,仍旧是教育,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一个又一个农民工兄弟去搞创业搞科研搞自主。我们只能依靠社会,依靠政府,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去给那些想学习,需要技术的农民工兄弟创造学习的机会,拓宽学习的渠道。尽最大的力量去优化现有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教育培训的改革力度,扶植那些能大量吸纳农民工的企业。

  我想就这一问题再提出并重申几个观点和看法。

  第一,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

  我国现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约1.5万所,高职院校有1100余所。这是农民工培训的丰富资源,当务之急是制定政策,并给予经费支持,使得中高等职业学校真正成为农民工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二,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

  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第三,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

  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学习网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四,加强发达地区对农民工教育的支持

  相对于农民工大量涌入大中型城市的现状,这在暂时没有可以解决的具体方案。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广大农民工的建设,而作为一定的回报,政府应当鼓励并加大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农村的扶持。充分关心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扩大政府培训机构的培训面,以抓好质量为突破,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支持,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只有将农村建设成城市,才能从根本上把农民工带离边缘化,让他们重新正常的轨道上。

  第五,积极探索“以工代学”的继续学习模式

  指农民工以学徒身份到培训机构培训,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技术,免去学习费用,根据合格产品数量领取学徒工资,以解决农民工继续学习费用困难,“以工代学”模式的探索将为解决农民工继续学习费用问题走出一条新路。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还是对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农民工继续教育都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三农问题也能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或大大的改善。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5

  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开展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总也明确提出,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工会的学校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笔者针对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现状

  调查发现,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一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没有足够的农民工培训保障体系,一些企业也不愿培训。

  二、问题及原因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各级工会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据调查,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其次,从农民工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任务“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2.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使其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又由于其在城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其对城市也怀有一定戒备和恐惧。

  3.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仍需支付车票、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

  4.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们中的不少人目前还没有谋取固定工作,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签过。这种短暂的工作状态,使他们只能选择得过且过方式。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

  5.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按规定每个农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择业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所以,一遇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于是出现了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单位发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工会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工会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工会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1)免费和收费相结合。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针对每个农民工的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另外,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

  (2)培训和就业信息、维权服务相结合。就业信息服务还应包括职业趋势分析,引导农民工正确选择技能培训方向。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会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3)农民工培训和农民工子女的培训、教育结合。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而关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推动这个转移。同时,要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发挥工会职业和学历教育的优势。工会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照顾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与接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职教育。

  总之,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表现之一就是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培训本身,更需全社会对农民工的真正关注,需要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许多农民工表达的想法和要求已超出了培训内容,更多的是对平等的要求和对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会尤其是城市居民改变对他们的歧视。与培训农民工的城市文明素质(如公共场合礼仪等)相比,提高城市居民的平等意识是更为重要的工作。系统性表现之二就是对农民工的培训不能仅限于政府和企业,还应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来进行农民工培训。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6

  国务院研究室近日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报告汇集了对农民工问题系统调查研究的丰硕成果,是近年来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权威成果,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和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20xx年初,国务院领导同志就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务院研究室牵头,对农民工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到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四川、河南、宁夏等11个省(区、市)进行调研,实地考察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和居住区、农民工培训场所、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农民工子弟小学等,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50余次。历经10个多月,在深入研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报告。

  农民工月收入主要在500至800元之间

  国务院研究室近日发布了《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对正在城镇务工和返乡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收入方面,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

  目前,农民工打工主要依靠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通过“资深”农民工介绍,一轮带一轮地以滚动方式进城。据调查,通过熟人或亲戚介绍的比例达到60.37%,而通过中介机构介绍和自己应聘的仅占14.20%和12.10%。

  仅53.70%签订用工合同

  调查当中,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的农民工仅占53.70%,没有签订的占了30.62%,有15.68%的农民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在被调查者中,认为用工合同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农民工占20.86%和40.67%,认为没有用的占13.95%。仅47.78%按时领工资。

  调查显示,农民工工资领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按月领取,为60.37%;另一种方式是按年领取,为28.02%。在被调查者中,基本能按时领取工资的达到47.78%,有时延期和经常延期的比例达到35.68%和15.68%。

  仅13.70%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内

  农民工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小时。在被调查者中,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以内的仅占13.70%,8至9小时之间的达到40.30%,9至10小时之间和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3.48%和22.50%。

  在二、三产业中占半数以上

  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报告同时指出,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实现形式。20xx年,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780元,月平均生活消费支出290元,平均全年节余3000元左右。农民工群体每年带回家的数以千亿计的现金,成为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来源。

  针对农民工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

  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审批手续和收费的政策在少数地区落实仍不到位,乱收费、搭车收费的现象依然存在。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7

  一、环境保护调查的实际情况

  调查目标:环境污染情况

  调查时间:20xx.04.01

  调查对象:饭店、超市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资料查阅

  二、正文

  人们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大盒礼品,拆开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买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货员会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装;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务员会递给你一份用塑料盒装的饭菜;去农贸市场,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类、米面无一不用塑料袋装给你,甚至买一头蒜,也会用一只小塑料袋装起来。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而且价钱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过,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一) 调查的主要过程

  1、我们在小吃街路旁的一个垃圾箱口统计了一下,半小时扔大大小小的包装袋、快餐盒与塑料制品的次数:早上总共扔了210次;中午扔了105次;而晚上则扔了95次,这仅仅是一个垃圾箱,一天之内废弃的塑料如此多,不难想象全国乃至整个地球上废弃的塑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2、我们在小学学校门口的一家小快餐店里打听到:“他们一天中能卖掉快餐250份左右,每份快餐至少需要塑料快餐盒2个,也就是一天至少用掉塑料快餐盒500个。”

  3、我们去了新华书店,学校的图书室查阅资料,但关于“白色污染”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看来,我们得找另外的办法。

  4、为了摆脱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研究。在网上我们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对“白色污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们撰写论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什么是“白色污染”?(问题分析)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四)“白色污染”的危害:

  1、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

  我们对“使臭氧层变薄”这一危害尤其感兴趣。因为塑料废弃物一般存在于地面,而臭氧层存在于天空中,两者相隔那么遥远,怎么会有关系呢?经过翻阅资料,查阅书籍并问了一些教师得出:白色污染经过太阳的发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一种温度可达到上万度的天然发光和发热的“大火球”。当钢铁还未靠进它几千米,就已经化为气体。这么高的温度怎能不破坏地球?为了地球不受到大幅度破坏,臭氧层可真是立了大功了。当太阳辅射时,它便挺身而出,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由于“白色污染”确实破坏了臭氧层,使它变薄,这将会是地球巨大的危机。

  (6)关于环境保护的心得体会

  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建议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要及时进行阻止。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8

  4月27日讯 国家统计局网站27日公布20xx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xx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

  一、农民工总体规模

  (一)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总量达25278万人

  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xx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增长2.6%;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加527万人,增长5.9%。

  (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快于东部地区

  从输出地看,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增长3.1%,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42.7%;中部地区农民工7942万人,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增长4.2%,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1.4%;西部地区农民工6546万人,比上年增加409万人,增长6.7%,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25.9%。

  二、农民工流向及就业地域分布

  (一)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农民工的就业地区来看,20xx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16537万人,比上年增加324万人,增长2.0%,占农民工总量的65.4%,比上年降低1.5个百分点;

  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438万人,比上年增加334万人,增长8.1%,占农民工总量的17.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215万人,比上年增加370万人,增长9.6%,占农民工总量的16.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分省看,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这4个省吸纳的农民工占到全国农民工总数的近一半。

  (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

  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828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增长0.3%,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072万人,比上年增加7.4万人,增长0.1%,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数量和增幅均明显低于上年水平。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分别占全国农民工的23.1%和20.1%,分别比上年下降0.9和0.8个百分点。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三)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农民工以跨省外出为主的格局改变

  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8390万人,比上年增加772万人,增长10.1%,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2.9%;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473万人,比上年减少244万人,下降3.2%,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7.1%。在省内务工的比重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20xx年,去省外务工人数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

  (四)外出农民工仍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从外出农民工就业的地点看,在直辖市务工的占10.3%,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20.5%,在地级市务工的占33.9%,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状况

  (一)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比重逐年增加

  分性别看,男性农民工占65.9%,女性占34.1%;分年龄段看,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6.3%,21-30岁占32.7%,31-40岁占22.7%,41-50岁占24.0%,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调查资料显示,4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xx年的30.0%上升到20xx年的.38.3%,三年中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4岁上升到36岁。

  尽管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主要会加入到农民工的行列中,但农民工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说明农民工的“无限供给”状况在改变。

  (二)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

  农民工中已婚者占73.4%,其中,本地农民工已婚者占90.2%,远高于外出农民工已婚者58.2%的比例,这主要是由于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高出外出农民工12岁,本地农民工中40岁以上的占60.4%,而外出农民工40岁以上仅占18.2%。这反映了已婚、年纪较大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就近就地转移,大龄农民工不仅外出缺少竞争力,而且需要照顾家庭,这使得他们的外出积极性减弱。

  (三)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青年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在农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14.4%,初中文化程度占61.1%,高中文化程度占13.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9.8%。外出农民工和年轻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88.4%和93.8%。

  外出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本地农民工,青年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最高,也是最具潜力的农民工群体。

  (四)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多数,青年农民工更倾向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

  在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5%,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6.2%,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8.8%。

  青年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要高于年长的农民工;与此相反,年长的农民工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要高于青年农民工,年龄层次越低,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也越低,这说明青年农民工正逐渐丧失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

  四、农民工就业情况

  (一)农民工从业仍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从事建筑业的比重明显提高

  在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占36.0%,其次是建筑业占17.7%,服务业占12.2%,批发零售业占1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住宿餐饮业占5.3%。从近几年调查数据看,变化较明显的是建筑业,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比重在逐年递增,从20xx年的13.8%上升到17.7%,从事制造业的比重则趋于下降。

  (二)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以制造业为主,但比重下降

  从农民工的从业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以从事制造业为主,占44.8%,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比重分别为23.0%和15.4%,比上年上升0.6和0.4个百分点。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农民工在不同地区就业结构将继续发生变化。

  (三)受雇人员的增长快于自营人员的增长,自营比重下降

  在外出农民工中,受雇人员占94.8%,自营人员占5.2%;在本地农民工中,受雇人员占71.9%,自营人员占28.1%。自营人员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业,占39.2%;其次是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占17.8%。近几年,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中自营人员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20xx年,本地受雇人员和外出受雇人员分别比上年增长9.4%和4.4%,本地自营和外出自营分别比上年减少2.1%和11.8%。

  (四)农民工就业稳定性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

  在外出农民工中,初次外出的平均年龄为26.7岁。从事现职的平均时间为2.7年,从事现职累计不满1年的占22.7%,1-2年的占43.1%,3-5年的占20.9%,5年以上的占13.3%。从不同年龄组来看,16-20岁年龄组中从事现职5年以上的占1.3%,21-30岁的占7.6%,31-40岁的占22.3%,41-50岁的占24.5%。

  50岁以上的占21.9%,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业的稳定性也提高。从从事的工作种类看,企业管理人员、个体经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职累计时间在5年以上的比重要明显高于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9

  随着我国经济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涌现出了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找工作的现象,形成了所谓的‘农民工’。在城市,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都是,城市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主要原因是城乡差异影响下思维观念的差异,和农民工本身缺乏相关的行为习惯和专业技能素质。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能够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渴望学习哪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学到一定的技能,只有从本质上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

  一、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共调查了4名对象和统计局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符合规定的条件。被调查者详细情况附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问题,调查了四名农民工。调查对象均满足条件。四、调查结果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比较低,生活质量比较差,居住、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休闲方式比较单调,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子女教育问题比较突出。据调查,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普遍比在家务农收入高出很多,外出务工是其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农民工在城里工作生活,除了维持日常开支外,其余的基本上寄(带)钱回家乡,成为留守孩子、老人的基本生活来源。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28、20%,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5、99%,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占10、51%。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告,包工头、老板招募。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据调查,有29、19%的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点,6、45%的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还有12、54%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或回农家居住。

  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就学都只能选择价格稍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

  经过调查,由于他们来自落后的农村,一没学历二没技术,只能胜任普通操作工这类的工作。虽然也曾考虑通过短期培训进行充电,学习电脑、会计等方面的知识,他们相信,只有这样他们的明天才会更好,但大都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只好放弃。现在只能好好工作,多赚点钱,供给家里的弟弟妹妹儿女们上大学,不再步他们的后尘。

  有的虽然从开始的销售员做到事业管理者,但他们都不否认除了工作能力外,学历的作用也同样功不可没。同样是从开始的一线员工,通过自已的努力,到现在的企业高层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技能、学历一样都不能少。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在一线上工作,一线岗位工资低不说,而且又脏又累,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还不如回老家发展,起码在老家不会有如此多的歧视。要做就做管理者,可企业管理者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第一就是技能,第二就是学历,所以再学习就是一条捷径,如今工作了,比读书时的眼界要宽的多,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或选一个热门专业就比较容易了。通过高阶段的学习,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给企业带来了实惠,得到提升是情理之中的事。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意识中对于学习的需求是很大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可能无法实现或者只是选择短期的专业技能进行提高;但他们对学习的渴望程度是非常之大的,甚至将这种不太容易实现的渴望转嫁在了自己的子女、弟妹身上,用自己的能力,为他们获取更好的环境,以改变寥赖的生活。当然由于长辈对后辈的宠溺,希望他们得到自己没有享受到的安逸,也间接消极了农村青年的求知欲望。

  当然,当前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青年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农村青年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农村青年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青年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农村青年后,发现他们要求较低,从而学习对农村青年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二、讨论与建议

  (一)完善对农民工的各项待遇

  1、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建立施工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的约束和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2、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发达地区对农民工教育的支持。

  3、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

  5、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

  6、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

  7、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8、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9、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10、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对于农村青年的学习心理对策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青年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农村青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青年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各种短期培训的方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和农村农业相关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农村青年了解不同职业在农村青年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还是对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农民工继续教育都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三农问题也能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或大大的改善。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10

  一、调查目的

  近期,关于农民工未回家过年的情况经常被媒体报道,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农民工一年到头工作辛苦,春节却不能回家跟亲人团聚。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住房条件、收入情况以及业余生活等,笔者对xx某重点大学和xx某小区春节在岗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访谈。根据访谈调查,笔者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二、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20xx年2月15日、16日

  调查方式:面对面交谈

  调查地点:xx市某大学和某小区

  调查对象:环卫工、厨师和保安

  三、访谈内容

  1、环卫工xx 湖北xx人

  xx今年57岁,来xx打工已经9年。开始与老伴一起做环卫工打扫卫生,直到20xx年12月。xx现在做垃圾站管理员,负责两个垃圾站的清理工作。每天早晨4点半,他和老伴一起从住的地方到某大学校园,大约要半个小时。按照规定,他们5点必须到位。老两口多年如一日,无论严寒酷暑,从来没有中断过。两人工作认真踏实,9年来一次都没有回红安老家过春节。因为工作岗位春节不能缺人,所以他们没有回老家。由于长期没有人,老家的房子已经倒塌,只剩一下一堵墙了。xx有一儿一女,儿子在某大学做辅导员,200x年意外身亡。女儿在xx一家企业打工,每月会来看看他们。xx一个月工资1300元,这是刚涨的,原来更低。老伴的工资也是这么多。一年下来,两人可以积攒一万余元。房子是学校统一分的,就一间房子,10平米,吃住都在那里。平时两个人工作辛苦,业余时间就是在家里看看电视,没有其他娱乐活动。问他为什么不回老家把房子修修过春节,xx说修房子缺钱,另外这个岗位不能缺人,没人干垃圾怎么办。xx将来的打算是退休后干不动了和老伴一起跟着女儿生活。

  2 、厨师长xx 湖北xx人

  xx今年45岁,妻子也在大学食堂打工。他们的儿子刚上初中,就在xx一中学,是找了关系花了钱才进的。 xx199x年来到大学食堂做厨师,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度过了无数个春秋,现在工资是2300元一个月。期间,他只回了4次老家过春节。今年他没有回老家过春节,因为他是厨师长,不能离开。xx每天早上5点前要到食堂,一直工作到9点后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下午2点后可以再休息两个小时,然后就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因为是厨师长,xx每天要第一个到餐厅,所以他4点就要起床。到餐厅第一件事就是先打开冰柜,把要用的食材取出来做好准备。晚上下班后,他是最后一个走,因为要把剩余的食材放进冰柜,锁好后才离开。食堂经理说,把事情交给陈师傅放心,20xx年除了假期生病,陈师傅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食堂工作20多年,认真负责,感情很深,把食堂里的事情当做自己家里的事情对待。工作的调整,春节的安排,他从来没有怨言,尽职尽责。xx最大的心愿就是教工和学生吃了饭没有意见,感到满意。xx工作这么辛苦就是为了师生能够吃好。

  3、保安xx 湖北xx人

  xx今年51岁,身体很硬朗,在我们小区保安队当副班长。xx来xx做保安快两年了,每年春节都不能回老家过年。 xx说,春节不能回老家,而且工作更繁忙,检查和巡逻的.任务比平时更重。xx每月工资1500元。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高低床,每天管两顿饭。xx现负责小区入口大门的监管工作,每年工作8个小时,责任是登记检查进来的车辆。小区业主的车辆直接放行不登记,外来车辆要登记,并且要报给出口大门的保安。小区业主的500多辆车,xx差不多都记住了车牌,所以一看车牌就知道是外来车辆还是小区业主车辆。xx没有节假日,每天都要上岗。他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周都会碰到几个不讲道理的车主,扯皮甚至辱骂他们。车主再怎么赖皮,他们也只能忍耐好言相劝。工作如此辛苦,xx没有怨言,一心为了小区的安全。他最大的愿望是工资能提高点,涨到20xx元就满足了。

  四、结论和建议

  结论:通过此次调查访谈,笔者认为农民工的工作十分辛苦,也十分伟大。他们为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没有他们,城市就很难正常运转。他们工作辛苦,但生活待遇却不好,比如工资低、住房条件差、子女受教育难,业余生活单调等。这对农民工来说不公平。与此同时,不理解不尊重农民工的城市人也不少,一些城市人看不起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农民工遇到这些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注,尤其是政府和用人单位。

  建议:1、要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让他们在城市中生活的更好一些。

  2、要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工作之余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在一些农民工较集中的地方可开设农民工活动中心,社区也可以开辟一些专门供农民工活动的场所。政府可举办一些农民工娱乐文化活动。

  3、要办好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或者让他们的孩子享受跟城里孩子一样的上学待遇,不能把他们的孩子拒之门外,收费也不能过高。

  4、全社会要对农民工多一些关心和帮助,少一些冷漠和鄙视。市民要多一些对农民工的理解与尊重,让他们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11

  所谓城市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或非城镇非农村户口的劳动者(即因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办公占地所产生的农转非农民工)。

  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处境却相当地困难,游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

  现在,在许多城市,为了改变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提出尊重农民工,把农民工改称为"新市民",从地位上把农民工与市民同等起来。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值得重视和探讨。笔者就目前农民工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来源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的劳动力,自**年以来,大量农民拥入城市,在不同行业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但工资却最低,同时分布在建筑业,工厂,一些服务业当中,从此,农民工遍布了大江南北。

  建筑工地的工人、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农村,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打工的。

  二、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状况

  1、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入极困难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2、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

  3、民工中,绝大多数没签用工合同。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希望组织对你提供哪些帮助"时,有30.1%的务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据了解,外来务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稳定,56%的人未签劳动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没劳动报酬。

  4、务工青年法制观念和知识也很薄弱。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3.2%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

  5、由于工作不稳定,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

  三、农民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问题

  (一)从失业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

  农民工靠的是熟人"拉线",为他们提供岗位;靠运气,不要因生大病、受重伤而失去工作。他们在失业期间多是靠积蓄,或向他人借钱,或是贷款、,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回农村老家,重操旧业。

  从医疗方面看,很多农民工失业以后仗着年轻,身体好,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重病、大病,绝大部分是自费,用工单位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垫付很小一部分费用。从住房方面看,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买商品经济房的。

  有些农民工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一间房住二三十人,房租每人每月平摊几块钱,铺地铺,雇佣某家属做饭,在公共食堂吃饭;有些建筑工人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里,拥挤不堪,采光和通风条件差,卫生情况不言而论。在保险方面,据了解,很多工厂对农民工只有工伤保险,但有年龄限制,如18岁以下50岁以上的农民工没有工伤保险,即指童工和超龄老龄农民工不在保险范围内。

  童工和超龄工的工资比其他农民工工资低,而他们却干着同样的活,建筑承包公司等以更廉价的方式剥取他们的劳动力。这使得农民工也分了层次,童工与超龄工的处境更是困难,他们属于非法用工,更不在法律的保护之内,但他们又不得不在外打工维持家里的生活。

  特别是50岁以上的农民工,从50年代经历过来的人,家里几乎有两三个孩子,至少有一个孩子在上学,上有老,下有小,只有在外打工钱来得快,像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不必提及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原因。

  据了解是多方面的,通过对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士的访谈以及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1、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工在城镇的边缘性这个特殊社会地位,户口是关键。虽然政府已经取消了原来旧的户籍制度,但太多利益户口仍在发挥着作用。

  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正式城镇职工只是临时的工人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

  这种过渡性的结构状态还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实施保障,这便使得农民工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没有相应明文规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条例的出现,农民工就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

  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许多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基金没有得到落实。通过我对市人才市场的调查与观察,没有一家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人才市场,严格地说,是没有一个为农民工提供合法程序,签署正式雇佣关系的`契约机构。

  只有农民工自发形成的"农民工市场"在公路旁边,在小卖摊旁边等待雇主,随时还要遭受城管的驱赶,据说是因为他们影响了市容,给争创文明城市抹黑。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法律保障缺乏正确的认识,隐瞒企业受保人员的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拖欠农民工工资,强行对农民工实施暴力,危害他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3、农民工自身社会保障意识较差,增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曾问过一位农民工,为什么不去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他说大学生太天真,太学生气了,社会很复杂,能有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农民工团体意识较差,带有浓厚的小农意识色彩,怕"闹事",眼光短浅,只要用人单位给某些领头农民工一点好处,利益诱惑,其他人便不了了之。

  四、调查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任重而道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十七大的召开,将给我们更高的启示,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方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关注农民工的疾苦,为解决他们的问题献言献策。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加强农民工教育,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力度。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

  2、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身上所发生的问题。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用法律维护自己什么权益。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可以考虑也让城区居民"下下乡"了解农民的生活,体验一下农民的感受,将心比心,切实到实际行动,完善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政府应当鼓励并加大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农村的扶持。只有将农村建设成城市,才能从根本上把农民工带离边缘化,让他们重新正常的轨道上。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12

  一.调查目的: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大量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寻找生计现象,然而再为城市创造财富,付出劳力的同时,他们却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以农民的身份在城市中做着工人的工作,并未得到正式的工人的待遇和地位。因此,借暑假时间,我进行了一项农民工生活现状的调查,希望能够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二.调查对象:

  东莞农民工群体

  三.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查找等

  四.调查地点:

  东莞各城乡结合部,工业区

  五.现象与分析:

  1.大量农民工仍积极进入东莞

  据网络资料显示,广东省东莞市全市人口近154万,其中外来人口人数高达458万,但从当地各政府部门实际统计,外来务工人员总数早已超过600万大关。虽受近来的内地城市化影响,东莞的外来人口比例依然居高不下。

  笔者对多家农民工家庭走访后发现,目前在东莞各工业区工作的农民工大多来自四川、湖南等省份的农村,且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其村中年青劳力近七成选择在大城市中打工。

  2.收入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3.权益保障问题

  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多是每日8至10小时,超过四成受访者表示曾经每日工作超过12小时,这与他们的工资完全不成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①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职工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②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③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①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验税、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农民工都希望能有所减免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例如:农民工外务工经商,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2/3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其原因有:①正规医院费用太高。②他们没有习惯上正规医院就医。③没有钱,为了节约。

  部分人认为: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4.居住问题

  据网络资料统计,外来务工人员30℅居住在集体宿舍里,21℅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间。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近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亿万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5.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受访者表示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

  据多人口述后统计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我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省及务工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一代河南农民工得到各地的普遍认可和好评,涌现出了李学生、魏青刚、周国允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为了解我省农民工的就业现状,记者采访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务输出处的有关人士。综合河南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资料和数据,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形成了本文。

  就业现状: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资料显示:我省总人口9768万,乡村人口6774万,农村劳动力4752万人,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2800万人。截至20xx年底,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1746万人,比20xx年增加189万人。其中省外输出1090万人,省内转移652万人(含县内就地转移357万人),境外就业(含外派劳务)4万人。

  在外省务工的农民工,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广州、东莞)、江苏、浙江、新疆等经济发达的省市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国外务工的农民工,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韩国、中东、非洲等地区。主要从事建筑、运输、矿业、制造、电子、纺织、服装、烹饪、保安、采棉、机械、维修、船员等行业。

  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组织形式主要为政府劳动部门、有关单位集体组织或自发外出务工,其中有组织的农民工输出所占比例较小。18个省辖市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不平衡、情况不相同。周口、南阳、信阳、驻马店、商丘、开封、濮阳等农业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省外出务工人数的近70%。而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济源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省外出务工人数的30%。

  目前我省农民工外出就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在叫响全国的"林州建筑"、"长垣厨师"、"鄢陵花工"三大劳务品牌的基础上,又培育了"遂平家政"、"汝阳电子"、"XX县涉外"、"平舆防水"、"唐河保安"等一大批势头强劲的新品牌。近年来,我省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务收入逐年增加。全省已有1746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已由20xx年的 20%提高到36%,成为全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20xx年全年劳务收入955亿元,比20xx年增加225亿元,人均年劳务收入5727元。

  我省相关部门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外出务工人员中组织开展"为当地作贡献、为河南添光彩"的"双为" 活动,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新一代河南农民工得到各地的普遍认可和好评,涌现出了李学生、魏青刚、周国允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主要特点:就业领域涉及生活诸多方面

  农民工就业多数不稳定,流动性大。农民工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多数是临时工、季节工、承包工、劳务工、时工、派遣工等,很多与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只是口头协议,劳动关系呈现动态化。据调查,有18.7%的农民工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不足一年,38.5%的工作时间在1至2年左右,工作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较少。

  农民工的从业领域涉及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从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冶金、化工、机械、纺织等条件艰苦、污染较重的行业和城市基本建设、第三产业等收入较低的岗位上。据调查,我省农民工在建筑业务工的战到27.74%,矿产采掘业的占10.39%,纺织业占20.55%,餐饮商贸占 23.11%。

  农民工多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聚集。据调查,农民工有组织输出的只占36%,其他则投亲靠友、自找门路或者通过务工地劳务市场介绍务工。在城市陌生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及业缘为纽带的聚集现象。农民工中男多女少,以中青年为主。从性别上看,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产工人、建筑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我省农民工中男性占62.93%,女性占37.08%。但在一些具体的行业差别大,如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中,99%为男性。女性多数在纺织及餐馆等服务业中居多。农民工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占整个务工人数的76.89%。他们年轻力壮,身体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容易掌握劳动技能,又有吃苦耐劳精神,在职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

  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低于城市同龄劳动力。我省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的最多,占60.78%;其次是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者分别占18.16%和18.7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这两极的人员比例都很低。从流出地来说,这部分群体文化素质并不算低,而且是农民工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较新,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群体。但与城市同龄劳动力相比,其素质仍然较低,对高层次就业岗位的选择余地非常小,绝大多数只能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脏、累、重、苦、险和城市人很少问津的工作。

  长期滞留者增多,但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者较少。据调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一部分工作稳定的农民工逐步在城市扎下根来,"举家迁徙"的现象也在不断增多。但由于他们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较低,他们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还有一定的困难。

  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

  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但是,目前城市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不能就业时,至少可得到政府的低保(或社会救助),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要摆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一是压缩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的增加是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的,首先,必须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历史上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人口基数过大和自然增长率过高。我们不可能纠正历史上的决策失误,也无法改变目前过大的人口基数,但我们可以抓紧当前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过快膨胀,以缓解农村劳动力不断膨胀的问题。其次是让非劳动年龄人口脱离劳动岗位(主要是指童工)。据专家估计,我国非劳动适龄人口参加劳动供给的比率,相当于全部供给人口的10%,若能让这一部分人脱离劳动岗位,使之学成一至二种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后再进行就业,一方面可减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一方面又可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是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耕地作为农业第一生产资料,是不可代替的。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要提高全民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要使每个公民都懂得土地的宝贵,要求人们无论是城镇建设,工矿建设,农业基本建设,还是农村住宅建设或其他基础性建设,都要力求少占地。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同时还要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使现有的土地资源免遭破坏。

  二、广开生产门路,拓展就业空间,开辟多渠道的转移途径,这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

  一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实际上就是种植业劳动力向林业、牧业、渔业的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从现实来看,我国农业内部就业天地是很广阔的。我国目前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前景十分可观,有2/3的耕地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还有5亿亩宜开发的荒地,18亿亩宜林、宜草的荒坡,20xx万亩成海滩涂和3000万亩可养殖的淡水水域,如果这些资源有1/3得到有效开发,可吸纳的劳动力就要以数千万来计。如果再进一步抓好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集约化经营,则可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在农业开发上,必须综合开发和利用耕地、水面、空间资源,发展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高效农业:在投资政策上,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实行科技、资金、物资和政策综合配套:在税收政策上,对开发性农业要给以优惠。通过对农业的综合开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

  二是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就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向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转移。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到1994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大都转化成了民营企业。从目前我国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看,乡镇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所在。因此,必须针对目前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乡镇民营企业开始出现资本密集化、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的趋势,要因势利导,推动一些乡镇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扩大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使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推动中西部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即由东南沿海向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展。随着乡镇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就一定会增强。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后阶段主要是靠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乡镇民营企业地区布局较为分散,无法发挥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带动第三产业的兴起。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贯彻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推动乡镇民营企业的连片发展、加工业的适当集中,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首先,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农村劳动力更快地向小城镇转移。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场所。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小城镇累计吸纳了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城镇建设的发展,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小城镇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投资少。据有关资料反应,大中城市每吸纳一个劳动力就业要投资12000元,而小城镇只要4000元。二是小城镇更接近于农村,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可降低转移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也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工业的资源优势,这种方式的转移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其次,要稳妥地、有序地向大中城市转移。我国的大中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优于农村。而且目前城市第三产业有些活城里人不愿干,随着今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第三产业还要大力发展,其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种途径中,大中城市这条渠道也不能完全堵死。

  第三,要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即在遵守我国及输出国法律的前提下,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实现劳务输出,以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

  三、加强宏观调控,指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劳务市场的开放,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或跨地区流动,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急剧扩大。据调查,近些年来,每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约6000万人,其中跨省区流动在20xx万人以上。这种流动对农村来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由包袱变为财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有很大的盲目性,对我国的交通运输、社会秩序、城市治安和计划生育带来了消极后果。对此,一是必须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相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流动。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即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市场配制劳动力资源的方向,逐步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力的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实践证明,劳动者素质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越小,转移的稳定度越高,相反,劳动力素质越差,可供选择的就业空间越窄,转移难度越大,稳定度也越低。但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目前的情况下,除了切实贯彻实施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基本国策,消除新文盲外,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建构与农业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在岗的一部分有文化基础的农村青年劳动力,通过各种培训班,分期分批地进行一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及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可采用在农村小学的高年级中普遍开设劳动课,建立劳动实习基地,并结合小学的自然课特点传授最基本的现代农业基础知识,从而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劳动者。

  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须趋势。"在现阶段党中央又提出了"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三农"问题主要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是增收,增收问题主要是就业,就业问题主要是素质,素质问题主要是培训。因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小康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战略问题;又是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笔者就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问题谈一点浅浮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我们XX县地处浙西南的边远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总人口22.54万,其中农村人口19.08万,城镇人口3.46万,农村劳动力(男16周岁-60周岁,女16周岁-55周岁)有11.45万。目前已转移从事二、三产业的约3万左右,根据耕地、山林与人口的配比关系测算,农业实际只需要 6.08万人,富余劳动力应有2.37万。作为一个人口多、耕地少欠发达的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如何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关键的问题就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要就业,就必须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会愈来愈多,它的转移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而对这一趋势,XX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为了全面提高我县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拓展劳动力转移空间,扩大城乡劳动就业,增强经济竞争力,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果断决定,从今年开始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XX县"十万农民培训工程")问题列入县委、县政府"十大实事"之一。由于政府重视、方法得当,措施得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就业增加收入问题。到年底,全县共组织职业培训3327人,农业实用技能培训16170人,就业引导培训1830人,已转移农民工培训2371人,发放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结业证书 3327本,全县今年新增向外农产业转移4601人,累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3万人左右,每年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2.4亿余元。实践证明,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欠发达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农业,也大大拓宽了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这样,既改变了农民长期困守故土,靠"种田糊口,养猪卖钱"的传统从业方式,逐步出现了多业并举,多路驱动的就业局面;又带来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重大变化。因此,认真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尤其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经迈开了很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转移的难度还很大,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我县人多地少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再加之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征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原来就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待于转移,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同时一些条件差的乡镇,农民"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空闲"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农村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快,抑制了就业范围的内部扩张,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就业容量。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下,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XX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根据普查初中以下的就有10.46万人,高中以上的只有 9967人。而目前大多数企业主和用人单位都要求招收有熟练技术或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由此可见,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就业的竞争力就越强,就业的机会就越多,就业的门路就越广。

  (四)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观念陈旧。我县部分农民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宁可呆在家里受苦,也不愿意外出打工,有的既是输出去了,干了没几天又跑回来了,闲这闲那不好的,比如我县今年举办了三次大型劳务招聘会,累计参会企业155家,参加应聘的达3万人次,其目的是促使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的转移。其结果,求职登记的只有4210人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仅有2474人次,当场录用的1392人,也不一定全部去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来看热闹的人多,真正想出去打工的人少。

  (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就业环境较差。主要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许多用人单位不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如部分企业主和包工头不及时支付劳动报酬,发生工伤事故后得不到应有的赔偿,住宿条件和劳动保护条件差,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依法享受到社会保障权力。

  (六)农村富余劳动力求职信息渠道还不很畅通。就我县而言,目前虽然建立了全新先进的县劳动力市场,在县城可以发布求职需求信息,乡镇有农技110和专栏发布求职信息,但是有些偏远山区得到的信息就很少,加上现在农户的广播绝大多数没有用,外出进城务工主要还是通过亲带亲朋带朋和自找门路这两条途径,往往求职的成功率不高,不少人最终"回流",有些人甚至受骗上当。

  关于农民工就业调查报告关于农民工就业调查报告

  上述原因和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而缓慢的转移速度又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目前诸多问题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关系到缩小城乡差别,关系到农民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三、主要对策措施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要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门路、多层次、多形式的转移,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当作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由于农村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资源的自然分布也有差异。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经济林,立足内部消化,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当前相当多的农民还只能以农业作为立家之本,根据普查表明全县就有96455人不要求推荐就业,97273人不要求培训意向。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践证明,只要因地制宜,农业内部还是具有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我县的毛竹、茶叶、菊米、薯干、高山蔬菜、经济林等在全市还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深加工,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二)大力发展乡村私营、股份、合伙企业(以下称乡村企业),扩大就业空间。乡村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通过发展乡村企业,农民可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而得到安置,有人认为,乡村企业发展的实质是农民自已发动了农村工业化,是农民自己实现了"向外农产业转移"。今后,要进一步巩固,扩大和扶持乡村企业的发展,抓好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安排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增加新的就业载体。相对于农村人口众多,有限的农业资源无法支撑起众多农业人口的富裕。其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减少农村人口,鼓励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另一部分农业人口的农业资源相对增加,有较好的发展条件。要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关键是要给他一个转移的载体。从我县的县情来看,发展小城镇不是星罗棋布、遍地开花,要靠乡村企业适当集中连片发燕尾服,生产规模效应,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与土地彻底脱离,到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四)大力发展县城经济,为农民进城提供充足的就业空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讲要加快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增长拉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要主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家政服务业和餐饮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农民离开土地向县城集聚;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五)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促进异地就业。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束缚人力资源的流动,也就等于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而劳务输出人数越多,"农民"减少得就越快,收入也就增加得更多。特别是在那些条件差,就地办企业困难较多的乡镇,一部分人另辟蹊径,走出家园,异地就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与本地就业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这个流动过程对农民素质的提高、信息的交流、市场意识的增强所起的作用,更是无法估量的。可以说,走出去实现劳动力自身价值,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是脱贫捷径,致富上策,尽管农民大规模流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只要把劳务输出纳入各级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规划,加强对劳动输出的宏观调控和协调管理。同时,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本领,并强化跟踪管理和后勤服务机制,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劳务输出朝着"输出有组织,输入有管理、流动有服务、调控有手段"的有序流转方向发展,有些负面影响就能迎刃而解。既能稳定输出队伍;又能提高我县输出人员的信誉,还能打响遂昌技师的品牌。

  (六)抓好典型引路,更针对我县部分农民安于现状的特点,抓好劳务输出典型的宣传工作。要树立一批通过输出脱贫的典型;劳动办培训和转移工作先进村级典型和先进乡镇典型。并及时总结和加以推广,努力营造农厚的"外出务工致富,外出务工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更多的农民大胆地走出去,实现自身价值。

  当前,正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时期,给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一个时机,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气转移,继续实施好"十万农民素质工程"的民心工程,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党中央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和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在土地资源上的产业化发展才起步,作为丘陵地区农业人口大县,农民增收又更加困难。这就需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来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当前XX县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之一。本文主要讨论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是生产商品化、农村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xx年,如果按农户达到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标准,中国约有1.7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约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7%左右。这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超量存在,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规模逐步扩大,同就地发展乡镇企业并驾齐驱,成为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两种主要形式,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民通过跨区域流动外出实现的非农转移,已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力非农化转移总量的1/3以上。近10年它在农民非农就业增长中的作用超过乡镇企业就地转移的方式。1989-20xx年,中国乡镇企业新增就业3192万人。同期,跨区域流动就业增加4300万人,相当于乡镇企业的135%,年均增加400万非农就业人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 20xx年9月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重点地区估计缺工10%左右,尤其缺乏18-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对当地甚至周边地区的同行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国家再次拓宽了转移政策思路,加上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又开始大幅逐年增加。

  据《三台年鉴》有关资料显示,三台1998年77.26万人农村劳动力中转移输出21.98万人,就地就业6.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81亿元;20xx年 77.9万人农村劳动力中转移输出25.46万人,就地就业8.8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2亿元;20xx年75.84万人农村劳动力中转移输出 31.7万人,就地就业9.8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8亿元。农村劳动力外出数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这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时间、途径等特征的分析,发现以下特点:第一,农民与用工企业的双向自由选择,农民大多是自发搞起来的自主就业行为;第二,农民主要依托传统的血缘、地缘等人际关系网络实现跨区域就业,缺乏组织性、有序性,流动的盲目性很大;第三,季节性转移。每逢农忙时期和春节,大批农民务工人员就会返乡。在自己的承包土地上从事收种,显示出兼业性。由于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这就需要深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二、当前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流动难,成本较大,这与宏观制度和环境有密切关系。当前增加转移难度的因素有:

  1、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据XX县农调队有关资料显示20xx年表明: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占22.7%,初中文化占66.9%,高中、中专文化占10.4%,大专文化占0.03%,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占21%;20xx年转移的劳动力中,小学文化占6.33%,初中文化占 76%,高中、中专文化占16.7%,大专文化占0.9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占24%。经比较分析,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专业培训均略有提高,但文化程度仍偏低,专业培训仍缺乏,劳动技能仍较差。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高素质要求,只能在城市从事最脏、最苦、最累的较为低级的劳动,从而很难进入一些较高层次的产业(如技术型和知识型产业)。而且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科学技术物化于生产过程的速度加快,第二、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在自身素质和技能上的不足,使得他们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从而使他们在城市就业中处于劣势。

  2、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多是自发的,带有团体倾向,传递迟缓,覆盖面小,范围窄。缺乏正规的中介机构,主要是依靠亲属、老乡关系实现就业;规范劳动力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政府缺乏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和就业组织与指导,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率和效果。

  3、土地流转制度未完善,且流转难度大。家庭经营承包是现阶段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项制度,但现实中由于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缺乏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者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成熟规定,导致从事第二、三产业而离开土地的富余劳动力,选择"兼业"经营方式。这样,"兼业"问题与农业小规模经营势必长期存在。富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土地出租困难,土地经营者由于生产资料价高,相对收益少,不愿租地种,而导致土地荒废,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关于农民工就业调查报告文章关于农民工就业调查报告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1428801260782.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4、县城工业发展才起步,乡镇企业部分停产破产。1992年XX县多渠道集资大办乡镇企业,如丝厂、绸厂、棉纺厂等,由于市场原因,资金周转困难,相继出现停产破产,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停滞。另外,城市工业结构性调整和国企改革使得城市自身分离出大量富余劳动力,这些都降低了城市工业等现代经济部门对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5、转移的成本较大,利益维护机制缺乏。一是信息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获取转移信息主要靠人际关系网络,自我分析信息能力较弱,信息的可靠性、有效性差,导致信息成本增大。二是转移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的交通费、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教育和政府职能部门收取的各种费用、家庭安置费用、房屋租赁费用以及子女就学的额外费用等逐渐增加。三是缺乏社会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失业风险、再就业难度、伤病风险增大,生活质量较差,多干脏、累、险、苦的低级劳动,收入很低,有时甚至拖欠工资,需要社会保障体系和社区组织等给予基本保障。四是缺少人文关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迁移,往往受到当地居民的歧视,短时间内不能产生认同感,精神生活需要差距大,与家人亲友的团聚和情感交流的机会少,心理孤寂。劳动部20xx年12月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表明:珠三角地区1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业月工资10年前就已达到600-1000元,目前基本保持这个水平。而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已明显上升,导致广东、福建等省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不少企业特别是"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常常以最低工资作为员工的底薪,加班也不按标准支付加班工资。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成本不断加大,而农民工收益增长不快,利益维护机制有待完善,需政府及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保障。

  6、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缓慢,实现"国民待遇"难。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制度,使他们不能享受各种补贴、劳保、公医等福利和社会公共服务,改革的力度较大,进展缓慢。农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仍无法享受与城市平等的"国民待遇"。目前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社会结构虽有所改善,依然严重限制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改善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

  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然要纳入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加大宣传力度,把农村劳动力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建立健全劳务转移就业的组织体系。同时,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调整农产品结构,实现跨区域就地转移。

  1、以城乡发展统筹为主题,创新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思路

  要实现农民富裕就须有效地转移,减少农民,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最基本经验。因此,必须按照城乡发展统筹的新思路,把城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整体统筹考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打破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实行制度创新,实现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在城乡双方按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其核心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要从原来仅仅局限于农业农村内部转到着眼于城乡全局,以城镇乡为主导,立足于城乡要素流动,从局限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转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转变,实行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与向城镇空间转移相统一,就地就近转移消化与劳动力跨省跨区域流动相结合,政府积极构建合理有序,培育中介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的自觉流动。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质就是要解决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多而资源少的矛盾。因此,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出发,XX县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何政策手段都要紧紧围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这个核心,工业化和城市化要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防止离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的单纯工业化和城市倾向。

  2、以城乡产业统筹为中心,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要把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农产品加工业应成为今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工业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如荷兰,农产品加工业中就业人数接近60万人,是农业就业人数的2.3倍,其中食品和饮料工业的就业人数超过15万人,为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30%,超过农业总产值1.2倍。XX县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在某些传统行业中,由于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进入过剩、低水平过度竞争的局面也早已形成。一些农村亟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一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挥重点;三是要发展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进一步增强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系列社会化服务产业,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业。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消化部分劳动力。要充分利用XX县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发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的部分优势,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农村企业要接受城市工业的扩散和辐射,发展城市配套产业,避免城乡工业结构雷同。大力发展有区域资源优势、传统工艺和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

  3、以城镇化统筹为主导,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繁荣城镇经济相结合。小城镇接近于农村,乡镇企业集中在小城镇,农民就近转入小城镇就业,与土地的关系维护一段时间,既可降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有效地避免在大中城市吸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以现有的建制镇为重点加以发展,使之成为农村经济中心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企业连片集中发展,建立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发挥产业聚集经济效应壮大县域经济和城镇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利用当地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形成合理的城镇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以工兴镇,以商贸旅游兴镇,带动块状经济发展,繁荣小城镇经济。要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县城相配套的工业。要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践证明,以农村小城镇依托,以农村工业化为内容,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能够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地。西平镇坚持流通兴镇、市场兴农,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解决了近万人农民就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XX县要利用城市人口规模大,有聚集效应,第三产业容易发展起来,扩大就业成本低的优势。充分发挥县城的产业聚集和经济辐射扩散作用以及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要积极发展小城镇,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县级城市。走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有效载体。带动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集中;以城镇产业集中带动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以扩大就业为前提,避免将农村贫困转变为城市贫困的严重社会问题。

  4、以劳动培训统筹为重点,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拓展农民生存和就业空间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农民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都是解决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根本前提。因此,必须在公共支出中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增加对农村劳动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力度。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明显存在两大矛盾:劳动力供给的无限增长和劳动力有限需求增长的矛盾;劳动力有限需求增长和劳动力因职业能力低和知识素质低致使供应不足的矛盾。加剧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困难,又制约了城乡新兴产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兴起,农民就业门槛还会更多。这就要求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一要在农村努力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二要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素质;三要继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四要搞好上岗前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的合格劳动者。

  5、以公平待遇统筹为核心,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维护其合法权益

  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要逐步消除城乡壁垒和二元结构体制下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以良好的制度和政策促进农民平等就业。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政策,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迁徙和就业的种种限制,给农民以真正"国民待遇",使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为此,要清理各类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各种政策规定。除了户籍制度外,还要逐步消除住院、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养老和子女上学等各方面对人口迁徙和转移就业的制度障碍,真正形成城乡统一、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消除妨碍人口迁徙和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成本。制定统一的城乡就业准入和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消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种种体制性障碍。解决农民工的工种限制,工资拖欠,劳动环境,工伤医疗保障及就业信息和培训服务,建立起城乡协调、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机制,使有固定职业和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能够安居乐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大有好处。

  6、以土地合理流动统筹为根本,促进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保证土地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

  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多是兼业性转移,土地是维持家庭生计的最大保险,拥有对土地很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长期保留自己承包经营的土地。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使农村形成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就业机制,是当前保持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会在大城市周围形成大片的贫民窟,就是因为农民失去了土地,只能流入城市,即使城市没有就业机会也无法再返回农村,结果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农村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避免此类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为了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在没有别的手段可以替代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之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法》,真正赋予农民永久而有保障的土地使有权,农民转移到城镇或非农产业就业,其承包经营的土地要保持不变,不得随意收回。农民转移到城镇或非农产业经营后,其承包经营的土地使有权,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可依法、有偿流转。这样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利益保护。

  对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此次调研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分布在我县各乡镇的175个行政村中随机抽取了20个行政村作为样本村,然后按照等距抽样的方式,从每个样本村中抽取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村民小组作为调查点,最后在调查点中逐户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务工时间、就业渠道、劳务收入等范畴的30多项指标,调查时间为去年元月份至今年11月份,此次调查共涉及我县村民小组20个,调查人口4049人。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一)转移数量呈递增性。农村转移劳动力既包括到所属本乡以外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也包括在本乡内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在调查的20个村民小组中,共有农村劳动力2431人,其中转移出去的劳动力903人,占调查劳动力总量的37.1%;去年转移劳动力785人,占调查劳动力总量的33.1%。同去年相比,农村转移劳动力增长了4.0个百分点。

  (二)转移地区呈地方性。我县农村劳动力外出人员中,转移到本乡内从事非农产业的占26.1%,较上年增0.5%;转移到省内乡外的占48.8%,较上年增 2.9%;转移到省外的仅占25.1%,较上年减1.4%。这说明我县转移的劳动力主要在本省范围内,转移到省外的劳动力数量有限,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转移行业呈趋利性。从转移人员就业情况上看,从事加工建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二、三产业收入偏高行业的人员较多,占94.2%,较上年增2.4%。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3.1%,较上年增3.4%;从事农业和采掘业人员较少,仅占5.8%,较上年减1.2%。

  (四)转移队伍呈稳定性。从外出人员务工时间来看,全年外出1至3个月的占24.6%,较上年增2.8%;4至6个月的占46.5%,较上年增1.8%;6个月以上的占28.9%,较上年增2.4%。这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外出时间较长,只有少数人流动不定。

  (五)转移方式呈自发性。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外出通过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外出的占18.8%,较上年增3.2%;通过亲朋介绍的方式外出的占42.2%,较上年减1.2%;以自发转移方式外出的占39%,较上年减2.8%。这说明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主要依托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进行,在转移方式上仍有一定的盲目性。

  (六)务工收入呈偏低性。调查资料显示:预计今年务工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7.9%,3000-5000元的占34.8%,5000-8000元的占 39.9%,8000元以上的占17.4%。同上年相比,除年务工收入在5000-8000元的外出务工人员增长4.6个百分点以外,其他务工人员收入结构无明显变化,整体务工收入水平呈偏低状态。

  二、转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队伍庞大。近几年来,随着我县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也随之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经初步测算,该县目前农村劳动力富余率为34.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约为4.5万人。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队伍为短期内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带来的较大困难。

  (二)劳动力转移结构不尽合理。行业结构上,外出劳力从事二产的多,三产的少;二产中从事笨重体力劳动的多,从事技术含量工作的少;年龄结构上,20至30岁左右打工者比重较大,30至40岁左右打工者比重较小;性别结构上,外出务工男女比例分别为86%和14%,男女比为5:1。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外出务工的盲目性较大,有的甚至无功而返,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三)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调查资料显示:今年转移的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转移总量的比重为21.4%,比去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比重为57.9%,下降4.1个百分点;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8.9%,比去年上升3.3个百分点;大学及经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8%。这就是说,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较低的务工人员在转移的劳动力中占绝对大的比重,这样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以体力为主,技能较低的传统岗位,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部分劳动力思想观念滞后。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农村闲置劳力,不是想方设法走出去找出路发展经济,而是整天无所事事,安于现状,"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部分群众怀着"小富即安"思想,不愿冒风险,满足于"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低收入生活。正是这部分群众思想观念的不解放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加速农村劳动力"走出去"。建议政府应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体系,积极构建"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工作格局,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努力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条件。一是要建立健全职业介绍机构,形XX县、乡、村三级劳动力服务网络,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在内的全方位、社会化就业服务;二是要搞好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特别要重点抓好外出打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以着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外出就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劳力"就地转"。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势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扶持一批新落户的大型企业,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大幅转移。其次,要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民营经济,特别要鼓励和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农村劳动力主力军作用,以实现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教育培训,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得去"。要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为重点,充分调动农民工、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农民彻底摒弃" 小富则安"、"求稳怕动"的陈旧思想,牢固树立"敢闯敢干"、"勇于争先"的就业观念,保证农民能够出得去,留得住,挣得钱。

  (四)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劳动力转移"内部调"。要充分依托我县山地、水面等资源,逐步加大林、渔、副三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钙小米、"XX县三珍"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不断膨胀生产规模,使之朝着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最大限度容纳农村劳动力的方向发展。促使种植业劳力向其他农业行业的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消化。

  (五)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抓落实"。一是要完善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管理的职能,形XX县有专门机构,乡有服务站,村有联络员,上下贯通,左右互联的工作网络。二是要拓展服务领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信息服务工作,掌握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就业状况,建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管理档案,为其外出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合理规划,有序输出。

  XX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

  关于农民工就业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以引导从事##小吃业为重点,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了良好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何进一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克服薄弱环节,科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是我县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迎解"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作些肤浅的探讨。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调查显示:截止去年底,本县农村总人口180570人,劳动力103591人。实现转移的劳动力达61460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59.3%,其中外出务工的42968人。当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6585人,占10.7%。说明农村劳动力还在不断向外、向非农产业转移。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据初步统计,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以经营##小吃为主的餐饮业占62.8%;工建运业占11.9%;纯打工业人占25.3%。全县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的比重从1995年的71∶13.8∶15.2调整为现在的45.5∶14.8∶39.7。说明农村劳动力已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和流向。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受亲朋好友影响、介绍和政府发动外出务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从流向分布看,在省外的21598人,占35.1%;在本省市外的15845人,占25.8%;在本市内的23926人,占38.9%;在境外的91人占0.2%。从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和福州、闽南以及##市各县(市、区)。4、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情况。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59元,增长10%,其中人均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288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9.4%。农民以外出经营##小吃为主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和支撑点。同时,他们的务工收入资金大多数都回流本乡本土注入城镇新村建设和投资、入股办厂。

  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验

  1、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础。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外出就业、就职的好坏。2004年,全县共培训2828人,其中小吃培训30期1230人,提高外出务工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在文化、法律、安全、卫生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发展需求,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加强宣传发动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手段。2004年,通过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发动,依托46个指导服务站和18个职业介绍窗口,以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了6585人走出山门。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就业或创业的典型,并把政策印成小册子发放到广大农民兄弟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强化政府统筹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时间跨度长的长期任务,而且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工作。去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并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二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共有来自福州、泉州等地118家企业参加,推出就业岗位11291人,当场达成就业意向单位53家、5608人,有72家企业与1418名求职者签订用工协议,取得明显成效。因此,必须搞好政府统筹,多方协调配合,才能打破城乡分割,保证政策、资金、组织、措施"四落实",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健康有序地转移。

  4、深化配套制度改革是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保证。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制度,营造加宽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环境,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保证。近年来,县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意见》、《##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奠定了政策基础。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制度,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才能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出务工者素质偏低。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9.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5.4%,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4.8%,而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更低。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关系到外出务工人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导致他们基本上只能从事小吃业、建筑业的小工以及低次层的服务业,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新兴产业,大大制约了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

  2、劳务市场不够完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广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的,但苦于没有技能,而相关部门对农民工技术培训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就业前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大多数农民没有经过培训或只是短期简单的培训后就匆匆上路,经营生存能力较弱。目前外出务工者中,由政府(中介机构)组织的比重很小,经亲朋好友介绍外出仍然是劳务输出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小吃业经营者,外出时比较盲目,道听途说某个地区效益好就涌向该地区,造成市场区域性饱和,互相挤压,影响了经营效益;有的缺乏对市场正确的判断,盲目投资,亏本无功而返。

  3、管理和监督难度较大。一是行业监管难到位。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缺乏组织性,属于自由式、松散型的外出务工,给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比如,##小吃业,有的未按规定和程序进行培训、办理有关证照或随意受让和转让##小吃注册商标牌,同时行业监管鞭长莫及,难以对原料、质量、卫生等进行有效监督。二是维权工作难度大。外出务工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同程度的侵权、骚扰事件时有发生,难以查处。比如,在外小吃业主之间的无序竞争与"面霸"的强买强卖、欺行霸市,侵害合法者经营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且呈上升的趋势。2004年,县小吃办接到各地业主投诉40多起,今年一季度这类投诉已达20多起。三是相关政策难落实。外出务工人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便于躲避计划生育,给两地计划生育部门的跟踪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受户籍管理的限制,绝大多数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无法解决,只好将子女放在原户籍所在地就读,出现"留守孩"等新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缀学,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就业存在着身份歧视、生活存在着户籍歧视,给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负面影响。

  4、转移载体承受能力不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遵循比较利益原则,即它的流动取决于工资收入高低导向,而工资收入的高低又取决于吸纳劳动力载体的发展情况。一般来说,转移有三大去向:企业、小城镇、大中城市。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减缓农村劳动力对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实现农民就地转移的有效载体。就##而言,近年来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与全省总体水平,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03年,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17.3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亿元,分别占gdp的45.1%、30.4%,工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不强;除了城区和夏茂、青州、青州镇发展相对较好外,其他集镇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配套,尤其是第三产业欠发达,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十分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

  1、必须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所以,我们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业人口非农化的根本大计,强化教育措施,提高劳动力素质。(1)转变宣传方式。大多数农民的价值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鲜事物的动力不足,单靠传统的宣传理念是很难转变的,强制转变更不是办法,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实惠。(2)夯实农村教育基础。农村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出路不是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是务工务农,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搞好布局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农村中学适龄青年的在读时间,推迟他们的就业年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重要、速效的手段。应当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培训,就##而言,当务之急是,抓好对##小吃从事人员系统性、综合性的技能培训,宣传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培养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合格劳动者。

  2、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业内部就业领域。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分工分业,促使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到加工业和流通业等非农产业的一条捷径。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产业,而仅仅是一个生产部门,农业再生产各个环节--产前、产中、产后的内在联系被截断,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相脱节,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而且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渠道仅限于生产部门,大大降低了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实际出发,应当立足竹业、畜牧业、茶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做大做强如三和食品、青竹集团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把广大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部门等多渠道以劳务为主的就业新局面;必须进一步发挥##小吃业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导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同业公会为龙头,加强培训和规范管理,推进产业化经营,继续巩固其在转移农村劳动力主渠道地位。

  3、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对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增强转移载体的承受能力,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而言,应当把握当前这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培育林业、金属、生化三大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快金沙园、金古工业园和高砂、青州等工业小区开发建设,促进大亚木业、明光公司等企业尽快建成、达产,再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吸聚大批劳动力就业。应当立足独特的区位,紧紧围绕建设中等规模绿色工贸城市这一目标,做好与##市区城市联盟文章,主动对接南平、福州,以京福高速公路和205国道为轴线,做大城区,加快夏茂、青州、高砂等重点集镇发展,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应当发挥好"铁公机"交通枢纽的优势,加快发展旅游、物流、餐饮等服务业,繁荣商贸经济,提高第三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容纳。

  4、必须搞好服务保障,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和支撑,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不发达的山区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迎解"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组织服务体系,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当前,应当适当调整农村土地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转包、出租、继承和有偿转让土地的使用权,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前提条件。应当高度重视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留守孩"问题,探索建立联系制度和发放联系卡,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关爱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应当规范劳务市场,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主动保持与流入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帮助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同时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参与行业协会组织,守法经营、诚信务工,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保障外出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应当搞好劳务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快捷、准确地提供劳务信息,帮助他们实现有效转移。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14

  一、农民工规模

  (1)农民工总数继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XX农民工总数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幅1.9%。其中,农民工16821万人,比上年增加21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加290万人,增幅2.8%。

  (2)农民工总数增速继续下降

  XX年以来,农民工总数增速持续下降(详见下图)。在XX、XX、XX和XX,农民工总数增长率分别比上年下降1.0、0.5、1.5和0.5个百分点。在XX、XX、XX、XX,农民工增长率分别比上年下降2.1、0.4、1.3、0.4个百分点。近三年来,本地农民工数量的增速也逐年下降,但增速快于农民工。

  (三)西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

  按出口区位,东部地区农民工10664万人,比上年增加210万人,增长2.0%,东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38.9%;中部地区农民工9446万人,比上年增加111万人,增长1.2%,中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34.5%;西部地区农民工7285万人,比上年增加180万人,增长2.5%,西部地区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26.6%。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增长率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高0.5和1.3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1)60%以上是男性农民工

  在所有移徙工人中,67.0%是男性,33.0%是女性。其中,69.0%的农民工为男性,31.0%为女性。在当地农民工中,男性占65.1%,女性占34.9%。

  (二)青年农民工比例逐年下降

  就年龄组而言,移徙工人主要是年轻人,16-20岁占3.5%,21-30岁占30.2%,31-40岁占22.8%,41-50岁占26.4%,50岁以上占17.1%。调查数据显示,40岁以下农民工比例持续下降,从XX年的65.9%下降到XX年的56.5%,农民工平均年龄也从35.5岁上升到38.3岁。

  (三)高中教育比重增加

  高中及以上农民工占比23.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26%的农民工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上年增长1.6个百分点,21.4%的本地农民工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

  (4)技能培训的比例有所增加

  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比上年增长2.1个百分点。其中,32%接受了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比上年增长1.1个百分点;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9.5%,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农业和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均占6.8%,比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按性别划分,36.4%的男性移徙工人接受了农业和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31.4%的.女性移徙工人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就年龄而言,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比例有所增加。

  三、农民工的流动分布

  (1)西部地区吸收能力继续增强

  在所有农民工中,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有1.6425亿人,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增长1.6%;中部地区从业人员5793万人,比上年增加93万人,增长1.6%;西部地区从业人员5105万人,比上年增加154万人,增长3.1%。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当地转移的加快。与上年相比,西部地区本地农民工人数增长4.1%。

  (2)跨省流动人口比例增加

  在农民工中,跨省农民工7867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万人,增幅1.7%,占农民工总数的46.8%,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地区方面,东部地区18.3%的农民工跨省流动,比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62.8%的农民工跨省流动,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中国西部53.9%的农民工跨省流动,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3)流入地级以上城市的农民工比例继续上升

  在农民工中,有1.0885亿农民工流入地级以上城市,占比64.7%,比上年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8.1%流入直辖市,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22.4%流入省会城市,比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34.2%流入地级市,比上年增长0.8个百分点。77%的跨省农民工流入地级以上大城市,比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全省53.9%的农民工流入地级以上大城市,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

  四、移民工人的就业

  (一)第三产业农民工比例增加

  第二产业农民工就业比例为56.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农民工就业比例为42.9%,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的农民工比例为11.4%,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从事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务的农民工比例为6.5%,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从事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比例为6.0%,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2)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

  中部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例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农民工占13.2%,从事住宿餐饮业的农民工占6.5%,分别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主要是由于从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住宿餐饮的农民工比重增加。其中,从事运输、仓储、邮政的农民工占比8.7%,从事住宿、餐饮行业的农民工占比8.3%,分别比上年提高0.5个和0.2个百分点。

  (3)自谋职业的农民工比例增加

  XX年就业农民工占比83%,自谋职业农民工占比17%,自谋职业农民工占比比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

  五、农民工收入

  (1)各行业农民工收入保持增长

  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比上年增长255元,增长9.8%。从不同行业来看,各行业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持续增长,制造业、建筑业、住宅服务业、修理业等服务业增长较快。

  (2)东部地区农民工收入快速增长

  地区方面,东部地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966元,比上年增长273元,增幅10.2%;中部地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761元,比上年增长227元,增幅9%;西部地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797元,比上年增长246元,增幅9.6%。东部地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增长率比中西部地区农民工高1.2和0.6个百分点。

  六、农民工消费和居住

  (一)外出务工人员消费支出增长

  农民工人均月生活支出944元,比上年增长5.8%。农民工月平均生活支出为人均445元,比上年下降1.8%,生活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7.1%,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

  (2)居住在建筑工棚和生产经营场所的农民工比例下降

  外出务工人员中,28.3%住在宿舍,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17.2%居住在建筑棚和生产经营场所,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出租屋占比36.9%,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13.3%的农民工回家居住,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1%的农民工在工作地购买了自有住房,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买房的农民工比例增加,主要是因为小城镇买房的农民工增多。在买房的农民工中,49.1%的人在小城镇买房,比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

  (3)接受用人单位住房补贴的农民工人数增加

  外出务工人员中,获得用人单位或单位免费住宿的比例为46.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民工获得用人单位或单位住房补贴的比例为8.6%,比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不提供住宿或住房补贴的比例为44.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七、保护移民工人的权益

  (一)加班加点和劳动合同签订变更不明显的

  农民工年平均就业时间10个月,月平均就业时间25.3天,日平均就业时间8.8小时,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40.8%的农民工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比上年略有下降。然而,85.4%的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4小时,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

  在XX,农民工与用人单位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38%,与去年基本持平。

  (2)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例下降

  农民工拖欠工资比例为0.8%,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地区方面,东部地区打工农民工拖欠工资比例为0.5%,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本地农民工拖欠工资比例下降0.7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工作的农民工拖欠工资的比例为1.2%,与去年持平;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农民工工资拖欠比例为1.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从农民工集中的几个行业来看,建筑业仍然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高发场所,批发零售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比例越来越大。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比例为1.4%,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制造业农民工工资拖欠比例下降0.3个百分点,运输、仓储、邮政下降0.4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下降0.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农民工拖欠工资比例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三)拖欠工资数额上升较多

  XX年农民工平均拖欠工资9511元,比上年增加1392元,增幅17.1%。其中,农民工人均拖欠工资10613元,比上年增加1529元,增幅16.8%;当地农民工平均拖欠工资8148元,比上年增加1050元,增幅14.8%。

  (4)参与“五险一金。农民工的比例增加了

  农民工“五险一金。参保率为:工伤保险26.2%,医疗保险17.6%,养老保险16.7%,失业保险10.5%,生育保险7.8%,住房公积金5.5%,分别比上年提高1.2、0.5、0.5、0.7、0.6、0.5个百分点。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五险一金。保险参与率提高了。农民工工伤、医疗、住房公积金参与率高于本地农民工,养老、失业、生育参与率低于本地农民工。

  (5)东部地区参与率最高,中西部地区增速较快

  按地区,在东部地区工作的农民工“五险一金。参保率为:工伤保险29.8%,医疗保险20.4%,养老保险20.0%,失业保险12.4%,生育保险9.1%,住房公积金6.0%,均好于中西部地区。但在中西部地区工作的农民工“五险一金。参与率迅速上升。

  (6)制造业参与率最高,建筑业参与率最低

  行业方面,农民工集中的行业中,制造业农民工“五险一金。参加率分别为工伤保险34.2%,医疗保险22.1%,养老保险21.4%,失业保险13.1%,生育保险9.3%,住房公积金5.3%,分别是工伤保险2.3倍,医疗保险4.1倍,养老保险5.5倍,失业保险6.2倍,生育保险7.9倍

  注意:

  1.农民工监测调查简介

  为了准确反映我国农民工的规模、流向、分布、就业、收支、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情况,国家统计局建立了XX农民工监测调查制度,并在农民工出口地进行监测调查。调查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地区,在1527个调查县(区)选取8930个村庄和23.5万名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样本。这项调查以家访的形式每季度进行一次。

  2.主要指标说明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在当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工作6个月以上的劳动者。

  本地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地乡镇范围内工作的农民工。

  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地乡镇以外工作的农民工。

  与家庭外出:指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离开原居住地,到户籍所在地城镇以外的地区居住。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15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长沙市马王堆等中学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展开了问卷调查,学生年龄段为13—16岁。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个主要渠道。而因为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的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是首当其冲的。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25%的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4.17%的人提出有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按照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是要交费的。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一般家庭根本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因为户口的问题,使得孩子根本不能和同龄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第三是一些为农民工子女专门办的学校却因为工商部门对于学校的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的问题而常常出现运转困难,这一类学校的本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而在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入政府开设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问题上,37.5%的家长愿意,41.67%家长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20.83%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而33.67%的孩子表示愿意入读此类学校或班级,52.04%表示无所谓,有14.29%明确表示不愿意。

  尽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度都充分考虑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着手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实际上都收效甚微。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原因究竟在深层次的体制矛盾上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的看法是:

  首先,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财政投入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只得采取排斥和关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其次,出于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因为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来去自由,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可是一旦要把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城市政府必须要解决的日常工作,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家庭的整体进入。那么城市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要涉及到他们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甚至对于城镇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

【经典农民工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民工调查报告03-10

农民工调查报告09-16

农民工生活调查报告02-06

2016农民工调查报告11-19

农民工创业调查报告10-29

农民工调查报告范文11-26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12-17

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03-21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10-20

农民工返乡调查报告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