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1-08-22 18:40:28 我要投稿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1

  离骚痛饮,笑人生佳处,能消何物。夷甫当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五亩苍烟,一丘寒玉,岁晚忧风雪。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

  我梦卜筑萧闲,觉来岩桂,十里幽香发。块垒胸中冰与炭,一酌春风都灭。胜日神交,悠然得意,遗恨无毫发。古今同致,永和徒记年月。

  翻译

  饮美酒,读《离骚》。堪笑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更令人得意的事呢?那西晋名士王衍,清雅直立,像玉壁一般,却只顾清谈,最后被敌人杀害,空余遗恨。我退隐的这一带地方,田园烟雾苍苍,山丘清寒碧碧,居住其中,闲适无比。可到了将近岁末的时候,我却还是忧风忧雪。我感慨地追忆那东晋的名臣谢安,虽壮志凌云,却被贬西州而病逝。

  我梦想着,建起我的萧闲堂别墅,岩桂的幽香香飘十里。胸中的种种不平之气,都随着一杯酒,无踪无迹。天睛日暖的日子里,和友人们相聚,悠然自得,意气风发,不再有一丝一毫的遗恨。当初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他们曾在兰亭把酒吟诗,这种心情,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啊,王羲之又何必在《兰亭集序》中记什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呢?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杏花天》等。双调,上片九句,押四仄韵,四十九字;下片十句,押四仄韵,五十一字,共一百字。

  追和赤壁词:即步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离骚痛饮,笑人生佳处,能消何物:人生佳处,但能读《离骚》饮酒,不需他物。《世说新语·任诞》:“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夷甫:即王衍,字夷甫。据《晋书·王衍传》中载,王衍虽位居宰辅却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

  岩岩玉壁:东晋名士王衍,人称“岩岩清峙,壁立千仞”。五亩苍烟,一丘寒玉,

  岁晚忧风雪:词人借描绘岁寒翠竹以自比。

  寒玉:喻寒竹;

  风雪:喻忧患。西州扶病,

  至今悲感前杰:引谢安故事。谢安为东晋名臣,文武兼备,有天下之志,淝水大捷后乘胜追击,一度收复河南失地。然终因位高风大招人忌,被迫出镇广陵,不问朝政。太元十年,谢安扶病舆入西州,不久病逝。

  卜筑萧闲:词人在镇阳别墅筑有萧闲堂,故自号为萧闲老人。

  块磊:垒块,胸中不平的样子。

  冰与炭:冰炭一冷一热,不能同器,喻水火中骚乱不宁。

  神交:慕名而没见过面的交往。

  永和: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

  江左诸人:指东晋谢安、王导诸人。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间接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官场的厌倦,为下片抒发隐居避世的生活志趣作铺垫。开头三句,说人生最得意事,无如饮酒读《离骚》。“痛”字,“笑”字,相排而出,奠定了激越旷放的基本情调。“夷甫当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与“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词人引用王衍与谢安两个历史人物,表现了矛盾的心理情绪。他对王衍的回避现实祖尚浮虚有所不满,对谢安的赍志以殁深表同情和怨愤。但是谢安所以不能施展才识,乃时势所限,朝廷中的倾轧排挤,使他不得不激流勇退。词人徘徊在出世与人世、积极与消极的边缘,他选择的正是他所不满的人生道路。饮酒读《离骚》,是消化内心块垒的手段,而隐居避世,则是词人引领以望的平安归宿。“岁晚忧风雪”是词人有感于现实的忧患意识,这既是现实的折映,又有历史的借鉴。这种对家山的怀想,置于两个历史人物的中间,仿佛是压抑不住的潜意识,也正反映了词人徘徊歧路的精神状态。

  下片正面抒写归隐之志和超脱之乐。换头借梦生发,一苇飞渡,由京都到镇阳别墅,也等于由现实到理想。桂花飘香,酒浇垒块,知己相聚,清谈赋诗,人生如此,可谓毫发无遗恨,这是作者所勾画的暮年行乐图。“块垒胸中冰与炭,一酌春风都灭”,这两句词说胸中杂有相矛盾的喜惧之情,不平之气,遇酒都归于消灭,无喜亦无忧。结句回到诸公相聚唱和的背景上来。胜日神交,古今同致,王羲之《兰亭集序》又何必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呢。

  词的前、中、后三处,提及三个东晋名士,虽非咏史,却得园林借景之妙。词上下两片,情绪相逆相生。上片悲慨今古,郁怒清深;下片矫首遐观,入于旷达自适之境。其实胸中垒块并未浇灭,不过用理智的醉意暂时驱遣,强令忘却,故旷达中时露悲凉。

  创作背景

  词人入金而仕,与其它仕金的北宋士大夫一样,受到种种猜忌和凌逼。他对官场是非深感厌恶。于是词人写下这首词,以表达对于摆脱拘羁,逃避祸害,获得心性自由的愿望。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译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平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yǎn)蹇(jiǎn),观阙嵯(cuó)峨(é),缥(piāo)缈(miǎo)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嵯峨:屹立。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记得去年今夕,酾(shī)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chóu)侣,莫负广寒沈醉。

  酾酒:斟酒。俦侣:伴侣;朋辈。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天南地北。

  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翠袖围香,鲛绡笼玉,一笑千金值。

  神仙体态,薄幸如何销得。

  回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

  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

  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闲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译文

  普天之下,请问这个世界,什么地方可以使我容身?暂栖身在水泊梁山,今日来观赏京城之春。翠绿的衣袖散发着香气,红色的绡绢笼罩着洁白的肌肤,真是一笑值千金,美如仙女的体态,与薄情人没有缘份。

  想那芦叶萧萧的滩头,开满蓼花的岸边,纵然有月色如水如银。鱼在水中雁飞天上,只盼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虽有包天的义胆,盖地的忠肝,有谁能理解我的心。满怀的离愁千万种,醉乡里一夜霜染双鬓。

  注释

  天南地北:指代普天之下。

  狂客:狂放不羁之人。此处为宋江自谦之词。

  山东烟水寨:指梁山泊。

  凤城:旧时京都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

  翠袖:青绿色衣袖,泛指女人的装束。

  绛绡:红色绡绢。雪:比喻李师师洁白的肌肤。

  一笑千金值:值得千金买一笑。

  神仙体态:意谓美如仙女。

  薄幸如何消得:薄幸,薄情;负心。消得:消受得了。

  芦页滩头,蓼花汀畔:指梁山水泊。

  六六:鲤鱼的别称。

  金鸡消息:古时大赦时,所举行的一种仪式,即竖长杆,顶立金鸡,然后集中罪犯,击鼓,宣读赦令。指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

  四海:泛指大下。

  醉乡:喝醉酒时神志迷离的状态。

  赏析:

  小说《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中,浪子燕青引宋江再次见到名妓李师师,李师师以酒食款待他们。席间,李师师低唱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宋江乘着酒兴,填写了这首词,呈给李师师。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

  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

  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血。

  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

  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

  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

  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

  译文

  洞庭春喝得比较者,洞庭湖的春天也来得者,旧时相传大概就这样,但确实人间物之绝美者。收拾瑶池的时候,把她从瑶池移到朱栏这边来的,是倾国仙姝。可以透出室外散发阵阵的香味,使黄莺隔帘而语,姑射仙子,玉此冰骨,洁白如雪,令人神移。月夜下的姿态,怎能不使狄仁杰避让?

  酒宴归来,对着寒窗,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梅花应该正在开放。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赋高唐一样,久久不能忘怀,不管灯的明亮或者熄灭,如此美好晤面恐难以后再难遇见了,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不甚拘平仄。

  洞庭春:又为酒名。这里也指洞庭的春天。

  尤物:旧称绝色女子。亦指物之绝美者。

  瑶池:神话中称西王母所住的地方。

  龙香:指龙涎香。

  人杰:当指狄仁杰。

  高唐:宋玉有《高唐赋》。

  难期:难以实现。

  星星发:斑白之发。

  绕梁声:即馀音绕梁。

  忘味三月:《论语·迷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极言《韶》乐之美。

  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或二年。作者罢官,一直在带湖家中闲居,春天一个晚上独自饮酒微醉,闻见花香,思念故人,因此写下这首词。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念奴娇·我来牛渚

  我来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怀如豁。

  谁著危亭当此处,占断古今愁绝。

  江势鲸奔,山形虎踞,天险非人设。

  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儿当似此,英碓豪杰。

  岁月匆匆留不住,鬓已星星堪镊。

  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

  栏干捶碎,酒狂忠愤俱发。

  译文:

  我客游牛渚山,登高远眺,顿觉心胸开阔。高高的然犀亭耸立于此,占尽古往今来多少登临之士的愁闷。采石矶畔的江水如巨鲸般奔腾翻滚,岸上的山岩如猛虎盘距,地势险要,实为阻击敌人的一道天然屏障。当年正是在这里,我军战舰将来犯的金兵彻底击溃,大获全胜。当年的名将温峤平定了苏峻叛乱,屡立战功,曾在牛渚矶燃犀照水。

  今天的好男儿,就应该像他那样,才能算得上是英雄豪杰。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问鬓发已经斑白,朝朝镊又生。今日倚栏凝伫,但见江上云笼雾锁,一片昏暗,令人哀伤至极。我借酒浇愁,醉后不觉将栏干捶碎,满腔忠愤于此得以尽情宣泄。

  注释:

  ①牛渚(zhǔ):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下临长江,突出江中处为采石矶,风光绮丽,形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②聊:姑且。

  ③著:矗立。此处指建造。 危亭:与下文的照水然(同“燃”)犀,是同一典故,东晋温峤“路经牛渚采石矶,听当地人说矶下多妖怪,便命燃犀角而照之,须臾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车马著赤衣者。”(《晋书·温峤传》)后人常用“燃犀”来形容洞察奸邪。

  ④胡羯(jié):指金兵。

  ⑤星星:形容头发花白稀落。 镊:拔除。

  ⑥断魂:形容极其哀伤。

  赏析:

  上阕写作者登临牛渚时的所见所思。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意思是说:来到牛渚,登上了这高高的山头,纵目远眺,旅途中的劳顿和寂寞一下子扫除净尽,顿时觉得胸怀开阔,心情舒畅。这样起笔自然而真实。吴渊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主战派人物,来到采石之战的旧地,面对浩荡的长江,精神怎能不为之一振!“客里襟怀如豁”,这既是登高临远的瞬间感觉。也是词人博大胸怀的形象写照。接下去五句,写眼中所见:牛渚山上的“燃犀亭”高高地耸立,不知是谁把它安设在最奇险的地方。千百年来独自占有这高峻的地势,看到它的人无不感到极度的愁苦。从燃犀亭上放眼望去,长江中波涛翻腾,白浪相逐,犹如鲸鱼奔窜。汀岸上牛渚至金陵一带,山势雄伟,好似猛虎盘踞。这种险要完全是自然形成,并非人工安排。诗人写燃犀亭,写山,写水,笔力劲健,气势奔放,像舒展开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境界雄浑而阔大。这五句偏重于对客观景物的渲染和描绘,但从中表现词人的爱国激情。上阕的最后两句“向来舟舰.曾扫百万胡羯”,是从眼前山势引出的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作者仅用十个字便概括了当年的采石之战。赫赫的战功,光辉的战例,是一曲民族正气的颂歌。它也鼓舞一切有为之士,投身到抗击金人贵族集团的斗争中去。

  词的下阕追怀古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对当今的感慨。换头“追念”以下三句,紧紧承续上阕,由重大的历史事件联想到古代的英雄豪杰。“照水然(同‘燃’)犀”与上阕提到的“危亭”(即燃犀亭),用了同一个典故,都是指东晋温峤燃犀角照看采石矶下水怪的故事。据《晋书·温峤传》记载:温峤路经牛渚采石矶,听当地人说矶下水中多妖怪,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车马着赤衣者”。后人常用“燃犀”来形容洞察奸邪,温峤便是一个勇于诛除邪恶的人。当初他曾在北方抵抗刘聪、石勒的骚扰,南下后又与庾亮等讨伐王敦,平定苏峻等人的叛乱。诗人登临采石,追念温峤,把他视为抗击外患、平定内乱的英雄,在这里征引典实,显然是“古为今用”。作者用典之后.接着便展开议论:要做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就应当像温峤那样,做出一番定国安邦的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一切未必会尽如人愿,理想和现实之间总存在着距离和矛盾。诗人在追怀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之后,思想不能不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来。至此。作品由雄壮转为忧愤。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看一看自己鬓发已经斑白;再看一看当今形势,淮水流域,天昏地暗。烟云弥漫,战事未休,这正是令人极为哀痛的时候。“云暗江天,烟昏淮地.是断魂时节”三句,写得沉郁顿挫,这是词人对国势政局的形象化描述,也是词人忧心如焚的悲歌。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念奴娇·昆仑

  [近现代]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译文

  破空而出了,高大险峻的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衰盛。终年积雪,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搅得天地一片冰寒。夏天冰雪消融,江河纵横流淌,人也许为鱼鳖所食。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说一说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积雪。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注释

  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莽:莽莽,状高大。《小尔雅》:莽,大也。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勐健诸义。

  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

  阅尽人间春色:阅尽,看足、看尽、看遍。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

  搅得:闹得、搞得。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消溶:积雪消融、融化。

  江河横溢: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所以昆仑山积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会泛滥起来。横溢:就是横流,即泛滥。

  人或为鱼鳖:江河横滥,洪水成灾,人也许为鱼鳖所食。《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千秋:千年。功罪:昆仑山给长江黄河输送的水源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功;造成洪水泛滥,因而给人民带来灾祸,这是罪。在这里,罪是实写,功是虚写。

  谁人:何人。曾与:曾给、曾为。《诗词曲语词汇释》:“与,为也,给也。”

  安得:怎得、哪得。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遗(wèi):赠与。

  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环球:一作寰球,整个地球。

  赏析: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欣赏者只有让自己同作者一样,遗世独立,雄踞天外,用吞吐日月的胸襟、睥睨宇宙的视野去拥抱和审视,才能“艺术地掌握”这座大山。空间——它凌空横亘,超绝人寰。时间——它尽览人世春秋炎凉,不知其何时生、何时灭。空间的无比广阔,时间的无比旷远,这就是词作者所感受的并且要让读词人感受的昆仑山。这样一座赫赫在目的大山,如何不使人感到生野、粗犷呢?着一“莽”字,恰可表达这座大山所具有的崇高之美。时空范围的旷远、形体的粗犷与力量,正是构成自然物崇高之美的重要因素。应当说,开篇几句,十分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乍见赫赫有名的昆仑山时产生的包含着惊诧、景仰、亢奋与自豪等情愫的审美感受,是对审美对象巨大的时空存在及其自然形式较为直接、单纯的审美反应。这几句极见笔力的描写,比起古人“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大雅·崧高》)之类的名句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飞起玉龙三百万”,出自前人名句“战罢玉龙三百万”。改“战罢”为“飞起”,对于原句而言,是化颓势为勃起,对于状写对象而言,则有如九转金丹,着令莽莽群山,飞升九天作群龙舞。这一神奇想象,本由群山逶迤,雪白如玉生发出来,因而随之而来的“搅得周天寒彻”,与其说是想象,不如说是扣住雪山写实,是以艺术语言揭示昆仑山对自然气候的影响。至此,作者对于昆仑颇有“高山仰止”意味的崇高美感顿然因“周天寒彻”而冷静下来,并且老实不客气地着一“搅”字,显示了情思的转折与变化。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还是在写昆仑,写昆仑积雪遇夏消溶,写昆仑可使长江黄河暴涨成灾,写昆仑可使人葬身鱼腹。这几句,循着“周天寒彻”而来,情思冷峻,挟着几分寒意,笔触由高山而江河,而人世生活,诉说了昆仑对人类的危害。须知,这是在1935年夏天。作者是肩负着抗日救亡、民族民主革命的沉重的历史使命,转战二万余里之后爬上岷山支脉,才得以眺望昆仑山的尊容的。当他的目光投向人世生活时,他怎么可能将自己的诗情、笔触流连于昆仑山自然形式的赏玩、描摹呢?怎么能不诉说昆仑对他的同胞的危害并且联想起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蹂躏呢?又怎么能不由此而引发对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现实及其未来前途的深沉思考呢?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是一位历史巨人发出的深沉的喟叹。天地悠悠,世事悠悠,情也悠悠。这千秋功罪,又当如何评说?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而诗人毛泽东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7

  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

  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翻译

  艅艎大船东流下,远望千里西来的大江,只见一片烟水苍苍茫茫。若问襄州究竟在哪里?雉堞一直与天边云霞连接的地方。羊祜的残碑,诸葛亮的遗迹,都满载遗恨浴着残阳。后来的人物,有几个能有您这样卓伟超常。

  “其肯为我来耶?”说这话的乌重胤的礼贤下士,才能够使人们精神振奋,意志增强。不要老是认为现在太平无事了,便避讳讨论军备武装。眼前的江山,楼头的鼓角,都流露着英雄的慷慨悲凉。要想得到取功名的机会,在闲暇时就应该准备停当。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大江东》《酹江月》等。双调,一百字。上片九句,押四仄韵;下片十句,押四仄韵。

  张明之:词人好友,生平不详。

  京西: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熙宁五年(1072年)分南、北两路。北路治所在洛阳,南路治所在襄阳。

  幕:官署,幕府的简称。

  艅艎:大舰名。

  西江:西来之大江,指长江中上游。

  烟水:江面上雾霭笼罩。

  襄州:即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雉堞:城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作掩护用。

  叔子:西晋大臣羊祜,字叔子。曾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

  残碑:指羊碑,又称堕泪碑。羊祜在襄阳十载,有惠政。死后,襄阳百姓为之立庙建碑。

  卧龙:诸葛亮。

  瑰伟:同“瑰玮”,奇伟。

  河阳:地名,在今河南孟县西。

  言兵为讳:忌讳议论军事。南宋统治集团执行投降政策,禁止朝野议论出师北伐之事。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词人送友人奔赴襄阳任职之时。当时宋金两国对峙于襄阳,暂时的平静麻痹了世人,甚至让人忘记了收复失地的重任。词人恐怕友人也被同化,所以写下该词,鼓励友人做好准备,时刻为收复失地不懈努力。

  赏析

  上片首三句“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突兀而来,描写临别时的环境氛围,景象苍茫寥廓,颇有气势。“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这二句自问自答,展开了对襄阳的描写,将遥远的襄阳用变焦镜头拉扯到了读者眼前,空间距离因为抒情的需要在一瞬间缩短了。“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这三句写襄阳遗迹,暗点出两位古代英杰理想未竟而终的遗恨,为歇拍一句称赞友人作势。“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歇拍一句盛赞张明之才能的卓绝,并希望他能以前贤自勉,负重自强,完成历史使命,消除先人的遗恨。

  下片“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用韩愈《送石处士序》一文成句,是词人对京西南路安抚使上书辟张明之为幕僚一事的评论,赞扬了他礼贤下士的作风,同时,亦暗示张明之此去定会得到重用。“勿谓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南宋统治集团实行投降政策,禁止朝野议论出师北伐之事。这二句是词人对张明之的告诫与勉励,希望他能恪尽职守,加强战备。同时也是对当权者置中原大好河山于不顾的投降政策的严正谴责。“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眼下河山沦丧,城楼鼓角震天,这些都足以让有志之士为痛苦流涕。这三句转入抒情,同时也点明了当前危难的局势,苍凉悲壮,体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极富鼓动性。 “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国家多事之秋,正是为国效力,一展抱负、博得功名的机会,闲暇时千万不可麻痹大意,要常备不懈。末二句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机会,建功立业。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国事、功业相勉励,顿现出送别之人与被送之人的亲密关系,送人之情意亦愈见真挚和亲切。

  全词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切合挚友送别之口吻。虽为送别词,却不作儿女之语,慷慨激昂,一派豪气,壮人行色,鲜明地表达了词人的爱国精神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念奴娇·风帆更起

  宋代:张孝祥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译文: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遥望秋色长空下孤帆远去,更添离愁无限,待到重阳夜明月当空,她又与谁共酌?风烟茫茫,一叶孤舟,今夜又将在哪里呢?自己还不如那江月,可以照着她,与之同行。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经过采石矶,望夫山下,是何等伤感。李氏与自己同甘共苦,自己虽得功名富贵,又怎忍抛弃糟糠之妻,只能在远方想象她的音容笑貌,想念着儿女。只希望桐乡君子不要斥责我负心,我亦为此感伤不已,憔悴至今。

  注释: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黄花,菊花,比喻李氏。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zhuó)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jīng)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gāo)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牛渚山下。望夫山:望夫山有多处,这里指当涂采石矶边的望夫山。衡:同“蘅”,杜蘅,香草名。皋:江边高地。桐乡:古国名,地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阙即景抒情,渲染离别的愁绪,写得委婉缠绵,一往情深。下阙作者想象李氏孤单无依的悲惨境遇,感人至深。全词悲痛怅惘与悔恨无奈交织,读之颇感凄恻。

  “风帆更起”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一个“望”字,既刻画出送行者忧愁的神情,又表现出对行者扬帆离去的无限依恋的断肠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黄花,菊花,比喻李氏。这既符合时令,又借以抒发“风里落花谁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词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而彼此却在此时分别,再难团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绪更添。

  “别岸风烟”三句,由当时的送行转到想象别后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飘逝,已感到凄然欲绝,更何况随着江风和雾霭远去的行舟,今宵还不知道停靠在什么地方!正是两情缱绻,难以割舍。“不如”二句,进一层写内在的思绪。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他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可是词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

  下阙开头“船过采石江边”一句,笔力宕开,而意脉不断。紧接着“望夫山下”二句,词人想李氏到此一定会感慨古事的。安徽当涂有望夫山,靠近采石矶。这里有着美丽动人的望夫化石传说,也许她会从这感人的爱情故事中联想到夫妻情爱之深,因而对自己被遣归的不幸命运,不堪其悲苦。

  “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二句,反用南朝齐江袥故事。孝祥与李氏私下结合的时候,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少年书生,后廷试中进士第一,虽已富贵但不能抛弃这位曾经同甘共苦的贤妻。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

  “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蕴藏内心复杂的意绪。词人在暮色苍茫中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上,凝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既浮现起她的音容声貌,悲恨满脸;又遥念着幼稚的儿子。正是牵肠挂肚,思绪难平。

  歇拍“桐乡君子”二句,情意萦纡,缠绵悱恻。桐乡,春秋时桐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这里即指桐城。由于孝祥对遗弃李氏讳莫如深,所以不能用当时的地名来泄露她的真实去处。词人唯一希求的是,桐乡的君子,想到他在这里心身憔悴而能体谅被迫拆散的苦衷。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念奴娇·天丁震怒

  金朝: 完颜亮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译文: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雪啊,仿佛天兵天将挟着巨怒,将那银子铺成的大海掀翻,将那珍珠缀成的帘子拆散打乱。六角形的雪花滚滚飞舞,把那山中的丘壑起伏填成一片平坦。这雪又像癫狂不已的白虎,以及猖獗横行的白麒麟,一齐扯断了珍珠绳索。还宛如鏖战的玉龙,打得鳞甲满天飘散。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谁曾想起那雄关山岭上,将士在寒风中伫立,雪白的衣带紧粘着战旗的一角。戈矛泛着炫目的颜色,剑戟摇曳着凛冽的寒光,军帐中腾腾杀气萦绕。兵士们如貔虎野兽般雄壮,将佐们个个英勇,都在一起论略谈韬。此情此景下,应当一醉方休,用醉眼看那一片宽旷的碧空高高。

  注释: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bó)。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hào)虎颠狂,素麟猖獗(jué),掣(chè)断珍珠索。玉龙酣(hān)战,鳞甲满天飘落。

  天丁:天兵,一说为天上的六丁神。震怒:大怒,异常愤怒。珠箔:即珠帘。六出:雪花六角,因用为雪花的别名。皓虎:白色的老虎。素麟:白色的麒麟。珍珠索:一作“真珠索”。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gǎo)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jǐ),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pí)英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僵立:因寒冷而冻得僵硬直立。缟带:白色的衣带。“沾旗脚”一作“占旗脚”。戎幕:行军作战时的营帐。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偏裨:偏将与裨将,古时将佐的通称。“英勇”一作“真勇”,后者应为错字。兵略:即战略。“共与”一作“非与”,后者应为错字。

  赏析:

  词的上片前三句“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以一种磅礴的气势开篇:一定是天兵发怒了,掀翻了银海,散乱了珠帘,变作了天地间的这场大雪。

  下面二句“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漫天大雪,转眼间将山中的丘壑便填平了。

  下面五句,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雪势。“皓虎”、 “素麟”,“掣断”的“珍珠索”,“酣战”的“玉龙”,“满天”的“鳞甲”。将逼人的雪势,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完颜亮巧用博喻手法,大笔挥洒,展现北国豪雪雄浑壮观的景象,堪称大气磅礴。绝无“天人宁巧许,剪水作飞花”的纤柔娇媚淡雅之态,亦无扑朔迷离婉秀之姿。谓其“俚而实豪”,雄气狂放,壮阔恢宏,豪宕奇险,借咏雪酣畅淋漓地展露其为人为词的当行本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

  如果说上片重在写景,那么下片则重在抒情,描述了边塞军旅在这大雪中的豪情壮志。

  开头三句“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谁能想到边关征夫在这风雪中的情景呢?以此从单纯的天上雪景过渡到“万里关山”去了。

  下面六句,描述了边塞将士在雪中的豪迈气势,剑戟戈矛,在雪色中闪射着寒光,一座座军营透出一派杀气。无论是将领还是兵士,个个豪雄英勇,都在商略如何克敌制胜。

  结尾二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雪中豪饮,一醉方休,且看取雪后初晴的寥廓碧空。于豪放中又抹上一层浪漫色彩。

  完颜亮笔横四野,墨翻惊澜,天上人间,丘壑、雪势军威人情浑融一体,豪咏狂吟谱成这阕咏雪绝唱。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念奴娇·宪宗平淮西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诉。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赏析

  这首词是李纲写的七首咏史词之一。是写唐宪宗李纯平定淮西藩镇(方镇)割据的史实的。唐代自安史之乱开始,各地节度使势力逐渐强大,拥有自己的政权、兵权、财权,每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号令,俨然独立王国。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就是这种割据一方的方镇之一。

  上片开始三句概写方镇之祸。一针见血地指出,晚唐各地方镇之所以飞扬跋扈,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姑息养奸,容忍迁就。唐代节度使本是由朝廷任命的,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不由朝廷任命,自行决定父死子继,或由节度使的权臣继立,再由朝廷于事后在形式上加以追认。这种追认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唐肃宗以后的皇帝大多是这样。

  下面具体讲淮西节度使。“淮蔡雄藩连四郡,千里公然旅拒。”“淮蔡”,指淮西节度使的治所蔡州(今河南汝南附近)。“连四郡”,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作乱,与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今山东)的李纳、魏博(今山东聊城)的田悦、成德(今河北)的李惟岳四镇联合,抗拒朝廷。“旅拒”,即聚众抗拒。当时吴元济联合四镇,地连千里,气焰嚣张。

  这些作恶的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甚至“潜伤宰辅”。例如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竟敢派刺客暗杀力主出兵平定方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并刺伤御史中丞裴度。企图用恐怖手段阻止朝廷及大臣们对方镇的讨伐。“谁敢分明语?”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公开主张讨伐藩镇呢?“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媕(ān)婀,依违两可,犹豫不决的意思。朝臣们摄于方镇淫威,在朝廷讨论方镇问题时,态度暧昧,犹豫不决,都主张“旄节应付”。自唐玄宗时起,朝廷任命节度使,要赐给旌旄、符节,作为朝廷承认的标志。朝臣们主张朝廷采取迁就态度,承认各地自任的节度使,授给旄节,承认既成事实,只求息事宁人,敷衍塞责。因此,节度使们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就是首句所说的“晚唐姑息”。

  下片赞扬宪宗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功迹。“于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贰处,登庸裴度。”“于穆”,见《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于,叹词;穆,美好。天子,指唐宪宗。登庸,重用。这几句是称赞唐宪宗英明果断,重用裴度为相,决定出兵平定淮西,与“旄节应付”的态度截然相反。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使李愬领军,趁雪夜衔枚疾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直入蔡州城,生擒吴元济。“衔枚”,古代秘密行军令士兵口衔小棒以止声。

  悬瓠,地名,今河南汝南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借指蔡州。从裴度平定淮西来看,方镇也不是强大得不可战胜,只要朝廷肯下决心,态度果断,是不难平定的。据《宋史·李纲传》载,宋钦宗曾手书《裴度传》赐李纲,意思是希望他作南宋的裴度。李纲深为感概地说:“臣曾不足以望裴度万分之一,然寇攘外患,可以扫除,小人在朝,蠹害难去。”李纲之才,不亚裴度,可惜宋钦宗不是唐宪宗,李纲终无用武之地,只好写下这首《念奴娇》词以自抒怀抱而已。

  宪宗平定淮西,虽未根本解决唐代的方镇问题,但打击了方镇的气焰,提高了朝廷的威信。所以李纲把这件事看作是天子坐明堂治理天下的表现,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中兴事业,光照千古。明堂是周天子宣扬政教的殿堂,是对唐宪宗的歌颂。李纲是从正面歌颂唐宪宗,从侧面含蓄地批评了宋钦宗,赞扬裴度,也寄托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借古喻今,用意深厚。

  这首词散文化的倾向较重,特别就语言来看,基本是散文句法,叙事、议论较多,而艺术形象性似嫌不够,但在思想内容方面深刻感人。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注释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海: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岭海:一作“岭表”。

  孤光:指月光。

  肝肺:一作“肝胆”。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萧骚一作“萧疏”。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沧浪一作“沧溟”。

  挹:舀。挹一作“吸”。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扣一作“叩”。啸:撮口作声。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赏析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著,犹着,或释为附着。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都是这个意思。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孤光,指月光。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结合他被谗辞退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辞退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

  “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西江,西来的长江。挹,汲取。“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万象”,天地间的万物。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

  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12

  原文:

  念奴娇

  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菇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人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念奴娇字词解释:

  1.武陵:今湖南常德县。

  2.薄:临近。

  3.朅(juān):来,来到。

  4.吴兴:今浙江湖州。

  5.相羊:亦作“ 相佯 ”。亦作“ 相徉 ”。 徘徊;盘桓。

  6.光景:风光;景象。

  7.三十六陂:地名。在今 江苏省 扬州市 。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8.水佩风裳: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

  9.菇蒲:水草。菇即茭白。

  10.青盖:特指荷叶。

  11.争忍:犹怎忍。

  12.凌波:行于水波之上。常指乘船。

  13.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14.田田:莲叶盛密的样子。

  15.沙际:沙洲或沙滩边。

  念奴娇翻译:

  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

  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使我愁恨悲凄。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拘留我在荷花间留居。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离去。

  念奴娇创作背景:

  作者于淳熙十五、十六年来往于杭州、湖州,本篇为他泛舟杭州西湖赏荷花而作。

  念奴娇赏析:

  起笔荡舟观荷,小船搅闹了艳红的荷花丛,记得来时曾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意境美不胜收。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许多游人不曾到过的荷花淀,有更多艳美的荷花。那种“三十六陂”却“人未到”的清幽绝俗,那种“风为裳,水为佩”的潇洒古朴,这才是真正“令人挹之无尽”的“幽韵冷香”。荷塘深处,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词人赞美荷花的词句。下片写担心荷花迟暮、西风摧折的无限眷念。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节,为愁情笼罩。“争忍”写荷之情,“只恐”写爱花人之忧虑。“高柳”、“老鱼”,多情挽留,更使词人依恋难舍。全词写出荷花美妙之形和高洁之神,体现出词人惜香爱美的词情,将读者引入一个纯洁的童心世界。

  个人资料: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13

  念奴娇·石头城

  清代 郑燮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译文

  在千尺的悬岩上,被鬼斧神工似的削成了城郭。千里长的石头城迂回不尽,在万里长江的洪涛中喷薄而出。当年王浚的战船旗帜飞舞,直指南京,利用风而没有停泊,在船头点燃了火炬,轻易烧断了石头城的铁索。

  如今春去秋来,过了很多年,数万南飞的大雁飞过,在它的鸣叫声中,建都在石头城的许多朝代都相继灭亡了。山色苍凉,江水湍急,潮水拍打着空荡荡的石头城。几声渔人的笛声,芦苇花在风中闪闪发光。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石头城:在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后,曾是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石头城南北全长约3000米。城基遗迹为赫红色,内有大量河光石。此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吴国孙权迁此,在原址上重筑,取名石头城。在今清凉山麓,下临长江,形势险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地,有“石城虎踞”之称。

  悬岩:指南京清凉山。

  欧刀吴斧:《后汉书·虞诩传》,“宁卧欧刀,以示远近。”春秋时期名工欧冶子和吴国人所铸造的兵器。 [1]

  回:迂回。

  喷薄:喷涌激荡。

  王浚:西晋大将,两任益州刺史,曾用火攻的方式烧断石头城的铁索,攻破东吴。

  楼船:带楼的战船。

  旌麾(jīng huī):帅旗;指挥军队的旗帜。

  风利何曾泊:据《晋书·王浚传》,晋帝要浚到秣陵后受王浑调度,船过秣陵,浚指着船帆对王浑的信使说”风利不得泊也“,自管下金陵抢功去了。

  “船头”两句:是说,王浚用火烧断东吴拦江的铁锁,使得战船顺利通过。等闲:轻易。

  征鸿:南飞的大雁

  “叫尽”两句:大雁年年南飞,在它的鸣叫声中,建都在石头城的许多朝代都相继灭亡了。断:废圮。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墓。

  空城:废置的石头城。

  作作:光泽闪烁貌。

  创作背景

  雍正十年(1732年)农历八月初八,词人在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了乡试,乡试后游览了南京的名胜古迹,创作了《念奴娇·石头城》。

  赏析

  上片写石头城的险要,“悬岩千尺”一句总领全词,借欧刀吴斧,指借春秋时代著名的工匠欧冶子和吴国铸造的兵器,来筑成江边的这座城郭。“千里金城”言其长;“万里洪涛”状其险,两句勾画,雄形险势,顿显眼前。“王浚楼船”五句,写了一段历史故事,写了西晋王浚用火炬烧断铁索,攻陷石头城终获大胜。可以想见当时战况何等的惨烈,石头城再险,又何能阻挡这强大的攻势。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一诗中,有“千寻铁索沉江低,一片降帆出石头”之句,也是说的这段故事。

  下片抒怀,从石头城说开去,虎踞龙盘,六朝古都,“春去秋来”,历经千古盛衰,只剩下“一江烟雨”,而每年一度秋去春还的阵阵大雁,在石头城的上空,叫尽了六朝兴废的往事,也叫断了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明孝陵的殿阁。而苍凉的山色,悍急的江流,拍打着早已废圯的石头城,留给人们一段历史兴衰的往事。

  全词通过描写石头城的衰败荒凉,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无奈和感慨。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原文:

  念奴娇·炎精中否

  宋代:黄中辅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译文: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宋朝的国势还是如日中天吗?可叹人材平庸,不见杰出的英雄。金兵长驱直入三困汴京,谁是保国的壁垒长城?天翻地复,二帝被虏,深仇大恨何时雪清。君王求贤三顾茅庐,民间自有隐居的豪英。

  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上天希骥大宋中兴,新皇神武英明,如周武王姬发一样贤明。海内边陲愿为朝廷效力,狂妄的金人很快就要灰飞烟灭无踪。高宗南渡驾兴临安,使人无处拜谒宫廷。空怀愤慨激昂,一腔孤忠,相伴只有秋月下闪着冷光的剑锋。

  注释:

  炎精中否(pǐ)?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què),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精:太阳的别称,引申为国运。中否:是否处于正中。胡马:指金兵。阙:皇宫前面两边的门楼,代指京城。万国:天下、四面八方。两宫:指宋徽宗和宋钦宗,当时都被俘虏囚禁在北方。草庐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zhǒng)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hūn)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máng)冷浸秋月。

  踵:追逐、追随。曾孙周发:指周武王姬发,继承文王未竞之业,灭商兴周。翠羽: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指皇帝的仪仗。阍:宫门。剑铓:剑的尖锋。

  赏析:

  上片感叹广大的中原大地,没有御寇的统帅,也没有坚强能战的军队作保卫国家的长城,致使胡马的铁蹄三次入侵,直捣京阙,百姓奔走逃难,徽钦二帝被掳幽陷。表达了词中对国势衰颓及朝中人材平庸无能表示忧虑。“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两句把不满直接指向尸位素餐的文武百官,也企盼出现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长城坚壁”。“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两句,则委婉地劝诫朝廷要像刘备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出山一样,延揽人材,中兴宋室天下。当时许多词人都抒发过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怒,但到此时,由于投降派的得逞,致使抗战受到阻挠,那愤怒的忧国之音,无可奈何地降低了音调,从愤于外患而转向愤于内患。

  下片“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五句对敌我双方的实力条件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新皇帝上应天时,下顺民心,又占尽地利,打败狂傲的敌人大局已定。“翠羽南巡,叩阁无路,徒有冲冠发”三句是一大转折,“翠羽南巡”四个字似褒实贬,对高宗置大局于不顾,闻风丧胆渡江南逃,贻误了中兴的大好时机表示深切的痛惜和强烈的不满、后两句则是在宣泄自己空怀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叩阍无路”的无不奈何的悲衰。结尾两句“孤忠耿耿,剑锥冷浸秋月”似乎是在表明词人杀敌报国之心不泯,随时准备挥剑上阵,杀退金虏,中兴大宋王朝的夙愿。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朝廷无人、恢复无期的无比愤慨和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词人的感情“高”而不“亢”,“壮”而不“强”,“愤”而含“悲”,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危机感和焦灼感,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那被压抑的豪放,和深沉的悲凉。上片多用问句, “谁作长城坚壁?” “此恨何时雪?”淋漓尽致地宣泄心中的愤激之情。“岂无高卧贤杰”与下片“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对应,写出“孤忠耿耿”、报国无门之痛。全词前后贯通,起伏跌宕,一气呵成。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15

  念奴娇·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翻译

  我问老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是阳春三月, 龙山一带却还千里飞雪?凌波而来送我玉佩的您不见了,还说什么龙宫仙阙。南方宫殿已经如烟销云散,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显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给折断,只有我还在这深山中顾影自怜,“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悲痛欲绝。

  回想当年九畹种兰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着清彻的露珠,是您亲手为我们分开花叶。我曾经投入您多情的怀抱,气味相投我们同心相结。您却走了,玉殒香销,连美丽的身影也消失在浓雾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给我的金跳脱。我在洛水之滨,寻找着再度降临的美好时节。

  注释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国君。

  蕊珠: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

  嫣然:美好的样子。

  鴂:杜鹃。

  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后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洛滨江上:指洛水与江水之滨,照应前洛神、江妃。

  赏析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竞遭受清军铁蹄蹂躏。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以下便转入题中之“咏兰”。“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作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这里将香草关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 “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次上书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关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时作者隐居于幽谷。作者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愫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报国无门的情感而写下这首诗。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念奴娇原文翻译及赏析08-17

《念奴娇·天南地北》原文翻译及赏析10-15

念奴娇·天南地北原文翻译及赏析09-24

《念奴娇·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8-25

《念奴娇天南地北》原文及翻译赏析08-23

念奴娇·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8-18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07-21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07-16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01-07

念奴娇原文及赏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