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成语故事

时间:2024-02-10 07:31:33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僻成语故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僻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生僻成语故事

生僻成语故事1

  唐朝时期,韩愈是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担任国子监祭洒的时侯,才高八斗的韩愈经常在太学生们面前孜孜不倦地教诲他们要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个人品格,这样日后才能出人头地。此时太学生有人冷嘲热讽地说:“先生发愤图强,修养也十分的高,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仍然是一贫如洗,官 场志不得意,你不自我反省却还教导我们步你的后尘。”韩愈听后非但不生气,还旁征博引给太学生们举了很多例子:各种不同的木材有各自的用途,结构成屋;名贵和微贱的`中药,如:“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也都有不同的用处;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各司其职发挥作用。

  相比之下品行十分高尚的人并不一定会被重用,像孟子、荀子这样德高望重的人一生虽不得志,但他们的成就和名声却是何等的显要。

生僻成语故事2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因嫉恨自己的本领远不如赫赫有名的孙膑,于是出谋划策设计加害于孙膑,把孙膑的'双膝盖骨割除,使孙膑成为废人。当孙膑得知庞涓还要置他于死地时,孙膑迫不得已使出“诈疯计”,突然间发疯。庞涓为了验证孙膑是否真疯,派亲信去探访孙膑,只见孙膑在猪圈里手舞足蹈,把随从送来的饭菜当作毒品,狠狠地摔到地下,又抓起猪圈里的猪粪、猪食往嘴里塞,还一边叫喊“好吃、好吃”。亲信把看到的情况报告给庞涓,庞涓深信不疑,也就放松了对孙膑的看管。

  孙膑可以到街市上游荡,时好时疯,起初,庞涓还派一名随从时不时地监护孙膑,后见孙膑成天疯疯癫癫,没什么异常举止,就连监护人员也取消了。一天,齐国使者来访魏国,得知孙膑的冤屈后,想方设法把他带回了齐国。由此,孙膑用“假痴不癫”的计谋成功地瞒过了庞涓的猜疑,并顺利地回到了齐国。

生僻成语故事3

  彀,音构,原来是张弓的意思,这里借用为牢笼、圈套及就范的意思,“入吾彀中”即是进入我的圈中了之意。例如一个捉麻雀的人,用稻彀放在罗网下来引诱麻雀,当麻雀飞下来正在啄食稻彀,那人把罗套网一抽,将麻雀网住,便说:这麻雀“入吾彀中”了。又如一个人想笼络某甲。用种种手段令某甲对他好感、颂伤他,直至某甲死心塌地约为他利用时,他便可说:某甲已“入吾彀中”矣!

  这句成语原出于五代时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这是一部记述唐代贡举制度及杂事的书,其中记述之详,一般史志所不及。据书中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智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得很的说道:“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

  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元勋,文才武略,都很出众,到他自己接帝位后,更是在中国历取得一次大统一,他的声威。远及域外,他不但雄才大略,而在为人方面,也很善运用权谋,不然,他也不会无意中说出“入吾彀中”那样的话来了。

  这句成语运用时,一般都是将它用在形容那些并不十分冠面堂皇的事情上,举凡运用拢络手段,设下各种圈套而达到目的时,便可说“入吾彀中”、“入他彀中”或“入其彀中”。

生僻成语故事4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孟敏的人,他在太原的时候有一次,在街上买了一个甑(普通人家用来煮饭的'一种陶器)。在拿着回家的半路上,一不小心,掉在地上,砸破了。他一点也没有流露出惊恐之状和惋惜之意,连头也不回,泰然而去。

  这时,恰巧名士郭太走过、见孟敏“破甑不顾”,觉得这人颇不平凡,就赶过去,很有礼貌地把他叫住,开诚布公地问道:“好好一个饭甑,这样砸破了,你怎么看都不看它一眼?”孟敏答道:“反正已经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处?”郭太对于他这种坚毅果断的态度,很是佩敬,彼此问了姓名,从此结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

生僻成语故事5

  据《说苑·至公》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乌号之弓”。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尽管此说难以让人相信,但它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弓。楚共王很爱打猎,经常带着一批随从人员,骑着快马,拿着弓箭,在山野里猎取各种飞禽野兽。

  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只野兽,眼看快要追上了,他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射去。不料,弓已不知去向。原来他跑得太快,在颠簸中把弓给丢了。丢了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非常可惜。于是,他们焦急万分地对楚共王说:“大王,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楚共王摇摇头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我是楚国人,这弓丢在楚地,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有什么必要再去寻找它呢?”随从人员听了,钦佩地说:“大王的话讲得真有道理。”就这样,他们不再去寻找弓了。

  这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则不以为然地说:“可惜啊,楚共王的话包含得还不够大。应该这样说: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呢?”

  人们听了孔子的话,都称赞说:“孔子的话,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生僻成语故事6

  东汉时期,陈留浚仪有个叫边让的少年年纪轻轻便才高八斗,在当地赫赫有名。当时汉灵帝的妃子何妃的异母兄何进掌握朝中的实权。他听说边让是个学富五车的人,便想召他进将军府当一名小官。边让对阿谀逢迎的十常侍十分看不惯,也不喜欢何进的鄙陋,所以不愿意应召。于是何进用召壮丁的名义强行把他弄进了府里做了令史。此时有个叫蔡邕(yōng)的人认为让边让这样才气无双的人当这样的小官实在是可惜了,于是他对何进说道:“将军,这边让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只让他担任这么个小小的令史,这的确是屈才了,经传上曾经这么说:‘用一只能容得下一只牛的大鼎去煮鸡,汤多了则味道少了,而汤少了又会把汤烧干了却煮不熟鸡。’这说的就是不应该大器小用啊。”何进听了以后也认为蔡邕说得句句在理,于是叫边让去九江做了太守。

生僻成语故事7

  《管子·七臣七主》中说:法的作用是提倡建功立业而威慑暴行,律的作用是明确各自保持的界限而防止争端,令的作用是命令人们对事务进行管理。总之,法律政令就像画圆、画方、画直线的标尺一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要是尺子本身不正,画出的图形就不准确。

  法令是君臣共同建立的,权势才是君主独揽的。要是君主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国家就会发生危险;要是官吏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国家就会陷于混乱。

  刑罚由官吏依法来进行裁决,国家才会得到很好的治理;权势由君主来控制,国家才会有威严;法令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才会有爱国之心。因此,贤明的.君主要懂得法和权如何使用,自己掌握好权力,让官吏执行好刑罚,做到各负其责,上下分明。

  法律规定一定要简洁、明确,执行一定要严格。让人们明确哪些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去做的,并且形成习惯,就像高处的重物自然落下一样顺畅。这样,整个国家才会安定。

生僻成语故事8

  有一次,齐孝公出兵去征伐鲁国,鲁君想派人去说服齐国,制止齐国的侵略,但是不知道用什么言词去说服他们,便去问展禽。展禽沉思了一会儿,就说:“我听人说过,处在大国的地位,才可以教导小国;处在小国的地位,却只能服侍大国。惟有这样,才能消除战争。我从来都没有听过,单靠言词就能平息乱事的。假如是个小国,还很自大的话,只会引起大国的恼怒,增加乱事,现在乱事已经开始,不是靠言词就能收到成效的。”展禽说完,就叫乙喜去犒劳齐军,并且对他们说:“我们的君王没有才干,不能好好的管理边界上的事情,以至于劳驾你们,还连累你们的`军队露宿在我们的边境上,所以特别派我来犒劳你们所有的兵士。”齐侯说:“你们到现在才恐慌吗?”乙喜说:“敝国现在有德高望重的人辅政,所以并不恐慌。”齐孝公说:“你们室如悬磬,田野里连青草都没得生长,怎么会说不恐慌呢?”

  磬,就是指空无所有的意思。室如悬磬,就是用来比喻穷得什么东西也没有。它和“家徒四壁”都一样,是用来形容极端的贫乏、困苦。

生僻成语故事9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徐稚的学者不但学问很高,而且为人也很正直,是个品德高尚的学者,他淡泊高远,不喜欢接近达官贵人们,接连好几次都谢绝为他引荐的人,虽然如此但是徐稚对朋友的友情看得非常重。有一次他的朋友生病去逝了,徐稚心里想起跟朋友过去的点点滴滴感到很悲痛。

  他把棉絮泡在酒里面,然后到市场去买了一只鸡,回到家把鸡烤熟,再把棉絮从酒里面取出来,用泡过酒的棉絮把鸡包起来,然后他带着鸡来朋友的墓地上,徐稚想到朋友孤零零地躺在这荒凉的墓地下,心里十分酸痛,他把棉絮泡在水里,然后把鸡放在朋友的'坟墓前面,以些来祭奠死去的朋友。徐稚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来祭奠死去的朋友,以此来表达他哀思的心情。

【生僻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7-23

幼儿成语故事06-24

安步当车成语故事06-29

儿童成语故事07-22

成语故事大全07-20

以逸待劳的成语故事及解释04-12

海枯石烂的成语故事及解释03-24

曲突徙薪的成语故事介绍04-01

关于舍本逐末的成语故事11-03

义无反顾成语故事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