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3-03-13 20:07:59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1、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会不知不觉地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以来,如果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疼。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的苏秦在游说秦国失败后,回到家里发愤学习,每当晚上读书读得疲倦打瞌睡时,他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直至鲜血淋漓。他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政治家。这就是苏秦“刺骨”的故事。

  “悬梁刺股”形容人刻苦读书,坚韧不拔的精神。

  2、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他一天到晚干活,只有歇晌时才看,一卷书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白天没有时间看书,晚上才有时间来看书。可是家里根本买不起点灯的油。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书。突然看到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走近一看,原来是邻居的灯光。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壁偷光”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3、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这就是车胤“囊萤”的故事。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这就是孙康“映雪”的故事。

  “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4、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5、负薪挂角

  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这就是李密“挂角”的故事。

  “负薪挂角”形容边劳动边读书,不畏辛苦。

  6、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7、不耻下问

  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聪敏好学,非常谦虚。孔圉逝世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文’的称号?孔子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不耻下问”形容虚心求教。

  8、程门立雪

  宋代的杨时考到进士后不愿做官,专心研究学问。他起先在颍昌(地名)拜理学家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程颢死后,四十多岁的杨时又和同学游酢一起到洛阳请教另一位有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弟弟)。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他,就侍立在门口。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程门立雪由此而来。

  “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

  9、随月读书

  古时候,有一个叫做江泌的人,他从小家里很穷,父亲瘫痪、母亲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赚钱养家,晚上还要帮母亲做事,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读书。

  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着以后,江泌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来看些书,就不愁没钱点灯看书了。”可是,月亮会慢慢移动,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有时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还是努力提起精神看书。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随月读书”形容一个人用功读书,不怕辛苦的精神。

  10、昼耕夜诵

  崔光,北魏清河人、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孝明帝熙平元年封为平恩县侯,加授太子太保、崔光奏请修补《石经》

  “昼耕夜诵”形容读书勤奋

  11、圆木警枕

  北宋司马光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老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长时间。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圆木警枕”形容刻苦自勉。

  12手不释卷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形容读书勤奋。

【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勤奋好学的经典名言06-12

勤奋好学的句子03-13

勤奋好学的舅舅01-28

精选勤奋好学的名言08-08

勤奋好学作文01-27

勤奋好学的姐姐07-29

勤奋好学的名言08-03

勤奋好学作文02-05

勤奋好学的名言01-22

勤奋好学的作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