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时间:2022-11-22 15:19:26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精】关于成语故事

关于成语故事1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精】关于成语故事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关于成语故事2

  1、假痴不癫

  公孙阅早就看中了钟离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有意将庞涓陷害孙膑的事实悄悄告诉孙膑。

  孙膑对庞涓所为气愤之极,但无计可施,情急这中想到临别之时鬼谷子送给他的锦囊秘计。他依据鬼谷子之计,装疯卖傻,将抄录的部分兵法全部烧毁。

  庞涓不相信孙膑真疯,多次试探,都没看出破绽。庞涓还是放心不下。

  钟离秋盼望孙膑不是真疯,向孙膑倾吐真情,以期打动孙膑。孙膑无动于衷,仍疯疯癫癫。钟离秋痛苦万分,当着孙膑的面拨剑自杀,孙膑见死不救,钟离秋彻底失望。暗中监视孙膑的庞涓因此也信以为真。

  2、金蝉脱壳

  公孙阅托媒人到钟离家说情,钟离秋的姐姐钟离春为使妹妹忘记疯子孙膑,收下聘礼,未曾想钟离秋痴心不改,并与姐姐大闹一场。

  钟离春是个剑术高超的烈女,她为了断绝妹妹的恋情,欲杀孙膑。孙膑面对死亡,仰天长叹,叹自己空有世上无双的《孙子兵法》,却无用武之机,辜负了祖先和老师的厚望。钟离春方知孙膑是装疯。

  钟离春只身来到孙膑的家乡齐国国都,遇到了齐国将军田忌,将孙膑的遭遇告诉了田忌,请田忌设法解救孙膑。田忌不信孙膑其才,田忌的门客禽滑说他到魏国一试孙膑,然后见机行事。

  禽滑来到魏国,在钟离春的安排下与孙膑见面。一番交谈,禽滑与孙膑相见恨晚。禽滑用孙膑之计,让自己的仆从装扮成蓬头垢面的孙膑醉卧猪栏,孙膑乘机躲入禽滑的马车逃离魏国。

  3、围魏救赵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4、擒贼擒王

  庞涓为报复齐国,纠集楚国、韩国、燕国讨伐齐国,扬言若齐国不交出孙膑,便毁灭齐国。邹忌等人也推波助澜主张交出孙膑以解齐国之难。齐威王为齐国安危,答应了庞涓的条件。

  钟离春劝孙膑离开忘恩负义的齐国,另择明主。田忌、田国也劝孙膑逃走。孙膑胸有成竹,说他可兵不血刃,使庞涓撤兵。

  盟坛上,四国元帅商谈退兵和好之事,庞涓坚持必须得到孙膑,才可退兵。装扮成齐国将军的钟离春押着假孙膑来到坛下,庞涓上前辨认孙膑,冷不防被钟离春用剑逼住,周围的魏国士兵怕钟离春杀庞涓,不敢上前。庞涓无奈,只好答应退兵。

  5、无中生有

  庞涓回到魏国后,又气又恨,欲杀钟离秋。公孙阅为保钟离秋,说他可以用计让孙膑和田忌失去兵权,然后再治他们于死地。

  公孙阅带着钟离秋来到齐国,投奔在相国邹忌门下,向邹忌讲述田忌得势的利害。邹忌本来就嫉妒田忌的功劳,便向齐威王进谗言,诬陷田忌和孙膑,齐王不信。公孙阅告诉邹忌,无中可以生有,多说几次,齐王就会相信。

  钟离春向孙膑表露爱慕之心,孙膑以占卜者的话拒绝了钟离春,钟离春一气之下,离开齐国。

  公孙阅冒充田忌的门人带重金请占卜者为其占卜,所问乃谋国之事。邹忌将此事禀告齐王,齐王终于相信了邹忌的谗言。

  6、出其不意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于)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以疑惑对方。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把谈话时间延长,同时派人到钟家去搜查。

  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刘坦拿出了这些书信讯问玄绍,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7、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军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部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8、偷梁换柱

  孙膑的逃离使庞涓十分恼怒,他来到楚国,一番口舌,使楚王相信了他的谎言。楚王派使者来到齐国,栽赃孙膑偷走了楚国的国宝,要孙膑将国定送回楚国,否则楚国将与魏国一同向齐国问罪。齐威王明知孙膑不是鸡鸣狗盗之徒。但迫于楚国的威胁,再加之邹忌的谗言,齐王让孙膑亲自到楚国向楚王说明。

  钟离春与钟离秋姐妹终于相见,感慨万分。钟离春将公孙阅的所为告诉了妹妹,钟离秋逼公孙阅离开邹忌。

  孙膑为了田忌将军一家人的性命,打算再次动身去楚国,钟离春极力阻止孙膑前往楚国。

  禽滑用偷梁换柱之计,命手下人装扮孙膑,带着一批希世珍宝随自己前往楚都。孙膑乘机带着田忌的信,随钟离春经楚国前往到韩国去找申大夫。

关于成语故事3

  宋代河西赵元昊反叛,皇帝询问边疆防务情况,辅臣都答不上来。皇上大怒,当即罢了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四位枢密使的官。

  四枢密使中一位姓王的枢密使被贬到虢州。其好友翰林学士苏公仪到城外送他时,王对公仪说:“我这次去虢州,十年前已有人预言了。”公仪说:“那人一定是位占卜算卦的术士吧”王说:“不,是曹玮。”

  在我从前当三司盐铁副使时,一次到河北判决狱囚,那时曹玮从陕西刚被贬到河北做军师。我到定州办完公事后,曹玮对我说:‘公事办完,该回京城了,愿您明天暂留一日,我有话要对您说。’”我本来就爱慕他的雄材伟略,一听此话,就欣然留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曹玮请我吃饭。饭后,他清退左右,对我说:“我观公满面是善变骨相,您将来不是做枢辅,就是做边帅,有人说你能做到宰相,我看不能。不到十年,你一定到这里当总管。那时西边常传警报,公应预先研究边防战备,搜罗人材,否则很难应付突发事件。

  我说:“边境的情况,只有您最熟悉,您有何见教?”

  曹玮说:“我在陕西时,河西的赵德明曾让人用战马到中原做交易。我当时一见这种贪利小人,就怒不可遏,便要杀他,谁求情也听不进去。赵德明有一小儿子,那年才十来岁,却勇敢地说:用战马资助邻国已经失算,现在又因商货小事而杀守边的将士,若如此,谁还肯为国效力呢?

  看完谏帖,我心中暗想: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材,将来定会有一番作为。听说他常从集上路过,我一直想见见他,几次命手下人诱他来府上,都没成功。于是便使擅画者画下他的相貌。后来我终于见到了这个孩子,真有一股英雄气概。

  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边地的祸患,算一算他成人的日子,正是您在这儿掌政的时候,望公努力啊。” 我当时听后,并不以为然,如今才知道被画的人就是赵元昊。”

关于成语故事4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领高强的人。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但是,他这个人有些刚愎自用,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一向独断专行。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进攻路线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较小,因而得以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秦王子婴,灭秦朝。但是,刘邦心里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撤出咸阳,等待日后有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愤。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秦宫,大火烧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那人听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这句话传到项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ding huò]里活活烹死。

关于成语故事5

  【注音】qǔ é dài zhī

  【出处】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记·项羽本纪》

  【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改朝换代

  【相反词】一如既往

  【同韵词】马革盛尸、凤骨龙姿、得不酬失、红豆相思、怅然若失、殚精竭思、推干就湿、气弱声嘶、风行一时、卖公营私

  【年代】古代

  【谜语】换岗

  【英语】to replace somebody; to supersede somebody; to take it over

  【教学同步】权仗和刀剑已经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 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年的演说》初中五册·课文·6

  【成语故事】楚国末年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从小死了父亲,跟着叔叔项梁学习剑术,项羽却豪言壮语地说要学习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项梁就教他兵法。项梁杀了人,他们逃到吴中,秦始皇东游会稽山路过吴中,项羽远远观望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

  【成语举例】清帝方今玩于彼股掌之上,及其时则取而代之耳。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六回

  【成语例举】

  ◎ 素质教育的推行,使这种"天经地义"的教育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方式,各种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随之诞生,并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巴黎公社斗争中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必须用暴力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取而代之。

  ◎ 在一工人为种种之姿态 ,以行复杂动作之际 ,则机械不得取而代之也 。

  ◎ 下有帮派势力鼓噪,说他们是"还乡团",是"以整顿为纲"的产物,随时准备取而代之。

  ◎ 马林科夫因为坚持常规战争和局部战争比核战争更有可能的观点,而被赶下了台,由赫鲁晓夫取而代之。

  ◎ 在一定的程度上,正是由于这种对对比分析外语教学理论的批评和否定,导致了应用语言学家提出和建立新的理论以取而代之。

  ◎ 首先,"白话文运动"的开展,彻底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最后以白话文取而代之,结束了过去那种言、文不一的局面。

  ◎ 对此,量子力学的创始人、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玻尔、波恩、海森堡等人认为,在微观世界的领域内,旧的因果律和决定论不再起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统计规律。

  ◎ 这说明要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关键还要靠南北双方自己,其他国家只能起积极的协调作用,而不能取而代之,直接干涉内部事务。

  ◎ 这些矛盾导致倭马亚王朝在公元8世纪中叶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阿巴斯王朝。

  ◎ 沈志华认为,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是一个从个人专权到集团专权的发展,赫鲁晓夫是个过渡人物,他既没有建立个人权威,又想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必然被取而代之,但他拉开了闸门,打开了铁幕。

  ◎ 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大众传播体制。

  ◎ 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式的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教育。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关于成语故事6

  冰壶玉尺的意思

  【成语】:冰壶玉尺

  【拼音】:bīng hú yù chǐ

  【解释】:玉尺:玉制的尺。比喻高尚纯洁的人品。

  【出处】:《元史·黄溍传》:“君子称其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

  【近义词】:冰壶玉衡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

  冰壶玉尺的成语故事

  冰壶玉尺最早出自于《元史·黄溍传》:“君子称其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 说的是元代黄溍为官十分清白。在州县做官时,每月按俸禄吃饭,从不挥霍浪费。后来他入朝做官时,两手空空而去。他从不依附于有权势的人,人们称颂他“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现多用来比喻高尚纯洁的人品。

  用冰壶玉尺做成语接龙

  冰壶玉尺 → 尺短寸长 → 长驱直入 → 入木三分 → 分秒必争 → 争权夺利 → 利欲熏心 → 心口如一 → 一步登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命关天 → 天壤之别 → 别有洞天 →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天经地义 → 义薄云天 → 天涯海角 → 角立杰出 → 出生入死 → 死声咷气 →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 凿壁偷光 → 光采夺目 → 目中无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关于成语故事7

  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启示

  这个故事用十分生动的比喻,犀利地讽刺了叶公式的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知道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的延伸

  【拼音】:yè (shè) gōng hào lóng

  【解释】: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出处】:《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近义词】:表里不一、两面三刀、口是心非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例句】: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当有人向他求援时,却避退三舍,这与~毫无差别。

  【谜语】:绍翁喜欢蛟(打一四字成语)

关于成语故事8

  快乐是一本永不腿色的日记。往事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每当我想起下面一件事时,我便会哈哈大笑,觉得很难忘。

  记得有一天下午,我到阿姨家去玩,却发现家中只有上一年级的表弟。他一见我就喊:“好无聊啊!表哥陪我玩。”我实在没办法,只好陪他玩游戏,玩得满头大汗时,我们便坐下来休息。表弟竟拿出小风扇扇了起来。于是,我和表弟一边吹着风扇一边看电视,准备看小品,我发现正在放小品《砸墙》。表弟马上把电视机关了,我问:“你为什么把电视机关了?”表弟回答道:“我妈妈最喜欢看这个小品了。我要等到她回来以后一起继续接着看,让妈妈也开心快乐。”他以为电视跟书一样看到一半可以合上,等想看了,再打开来接着看。我默不作声,想用事实,把真相告诉他。过了一会儿,我没有事情干,只好陪着表弟玩一些无聊的小游戏打发时间。

  终于,大人们回来了。表弟马上把妈妈拉到沙发上,迫不及待地说:“妈妈快看电视吧!小品,我还帮你存着呢!”阿姨被她弄晕了,便打开了电视。表弟发现小品结束了,现在正在唱京剧呢。表弟疑惑地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阿姨。阿姨对他说:“你这个傻小子,我们家的电视既不是网络电视,又不和书一样,不可以随时观看,小品怎么能存起来呢?”

  表弟的行为,引得我和大人们哈哈大笑,而他羞红了脸,低下了头。阿姨把她抱在怀里,他太喜欢这个“傻小子”了。

关于成语故事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一、激趣导入:

  1、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语还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能说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

  2、学生交流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几个新的成语故事,第一个是什么?

  5、板书:自相矛盾

  6、提问: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7、指名说,看图理解

  8、提问:“矛盾”放在一起组词是什么意思?

  9、师: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有趣,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可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组词,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如:东西,斟酌

  10、过渡:矛盾这个词的意思就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本,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2、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

  (2)重点指导:“戳”

  (3)指名解释,做动作

  三、精读《自相矛盾》:

  1、指名读,思考: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

  2、指名说3、理清故事线索:师: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请大家找出来

  4、故事起因: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

  (1)过渡:卖东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请同学表演,评价

  (2)注意关键词:夸口,什么叫“夸口”?

  (3)哪些词表现他在夸口?

  (4)再来读读,感觉他的夸口

  5、故事经过:有个围观的人问他

  (1)过渡:这个人正在自卖自夸时,围观的人听了后,会有什么表现呢?

  (2)指名读

  6、故事结果: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1)过渡:这个楚国人有何反应?

  (2)学生齐答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4)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5)此时,这个楚国人会想些什么呢?

  (6)如果你是当时围观的人,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能给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吗?

  四、拓展:

  1、你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了什么?

  2、生活中,你有过自相矛盾的时候吗?

  五、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说给父母和朋友听

  六、板书设计:

  8、成语故事自 相 矛 盾⊕ ⊕起因→→经过→→结果夸口问张口结舌教学反思: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精粹,为了使学生喜欢学成语,在导入部分我通过举例“东西”、“斟酌”等词语分开解释的意思和组词后的意思有所不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兴趣,从而引出“矛盾”这个词,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矛盾”的故事来源,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正式上课时,由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所以我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学生自学,

  一是让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

  二是抓住关键词“夸口”、“张口结舌”。结合学生表演,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最后总结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升华主题。这节课我也有不足之处,在检查生字词时,我让学生表演“戳”这个字的动作,很多同学表演时过于用力,不理解轻轻的也可以戳,最后我通过讲解戳的字义,示范动作,使学生明白了这个字的准确含义,不过花费时间过多,造成后面的授课时间较为紧张。

关于成语故事10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道:“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还是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刻舟求剑

  【成语注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成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用法】连动式;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例句】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关于成语故事11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关于成语故事12

  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我再一次被汉语的奇妙所震撼,为它的魅力折服。成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它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个个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

  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只吹竽乐队,并受到了优厚的待遇。有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但也混了进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时候都只是做做样子。齐宣王去世后,他儿子齐湣王偏喜欢听乐师们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十分害怕,赶紧溜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同时,我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靠侥幸取胜。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学管乐时的情形。有一次,滥竽充数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管乐课学了新曲子,老师让我们回家多练练,我也没在意,只练了一遍,心想到时候做做样子就行了。

  上课了,老师先让我们合奏了一遍,我不停的按单簧管上的按键,摇头晃脑,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实我根本就没吹出来音。终于吹完了,我长叹一口气,以为这样就完了,没想到,老师对我们吹得不太满意,竟让我们一个一个吹。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里,急得抓耳挠腮。轮到我了,我没吹几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红着脸老老实实说了实话。结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师的一阵数落,受同学们的一顿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滥竽充数是不行的。

  我喜欢《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它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个词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

关于成语故事13

  1,抱薪救火--谋士苏代

  2,势如破竹--杜预

  3,高山流水--俞伯牙

  4,望洋兴叹--河伯

  5,负荆请罪??蔺相如、廉颇

  6,投笔从戎??班超

  7,江郎才尽??江淹

  8,对牛谈琴??公明仪

  9,图穷匕见??荆轲、秦始皇

  10,破釜沉舟----项羽,刘邦

  11,指鹿为马---赵高

  12,纸上谈兵---赵括

  13,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14,叶公好龙--叶子高

  15,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16,洛阳纸贵--晋代文学家左思

  17,草木皆兵---秦王苻坚

  18,按图索骥--孙阳

  19,后来居上--西汉汲黯

  20,邯郸学步--寿陵少年

  21,如火如荼--吴国国王夫差

  22,望梅止渴--曹操

  23,请君入瓮--周兴

  24,胸有成竹--北宋画家文与可

  25,唇亡齿寒--晋献公

  26,鸡鸣狗盗--齐国的孟尝君

  27,枕戈待旦--西晋人祖逖

  28,精卫填海--精卫

  29,不学无术--霍光

  30,不寒而栗--义纵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吕蒙)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成语与人物

  1)四面楚歌:项羽(2)破釜沉舟:项羽(3)约法三章:刘邦

  (4)项庄舞剑:刘邦(5)一饭千金:韩信(6)胯下之辱:韩信

  (7)运筹帷幄:张良(8)借箸代寿:张良(9)才高八斗:曹植

  (10)煮豆燃萁:曹植(11)洛阳纸贵:左思(12)断虀画粥:范仲淹

  (13)韦编三绝:孔子(14)一字千金:吕不韦(15)东床坦腹:王羲之

  (16)学富五车:惠施(17)一毛不拔:杨朱(18)一箭双雕:长孙晟

  (19)小时了了:孔融(20)不求甚解:陶潜(21)如鱼得水:诸葛亮

  (22)江郎才尽:江淹(23)投笔从戎:班超(24)刮目相看:吕蒙

  (25)卧薪尝胆:勾践(26)家徒壁立:司马相如(27)杀彘教子:曾参

  (28)割席绝交:管宁(29)图穷匕见:荆轲(30)呕心沥血:李贺

  (31)扑朔迷离:花木兰(32)举案齐眉:梁鸿(33)咏絮之才:谢道韫

  34)引锥刺股:苏秦(35)凿壁借光:匡衡(36)目不窥园:董仲舒

关于成语故事14

  路人皆知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不过,下密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司马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那知,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关于成语故事15

  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名字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的,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跟着一起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06-07

成语故事07-23

经典成语故事11-03

成语故事11-06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06-07

经典成语故事06-07

成语故事精选09-01

成语故事精选10-11

经典的成语故事06-07

成语故事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