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2-11-07 09:25:13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成语的故事(合集15篇)

关于成语的故事1

  旁白:

关于成语的故事(合集15篇)

  从前有个商人从印度买来一头大象,他牵着大象走在街上,很多人都来围观。大家都没见过大象,所以面对这个庞然大物议论纷纷。

  甲:这是什么怪物啊?我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

  乙:这是牛,我听我爷爷提起过。

  丙:不对,这是梅花鹿,我奶奶说过,这东西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大家七嘴八舌,闹哄哄的。】

  大象的主人:乡亲们听我说,乡亲们听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这是大象,我从印度买来的。

  【甲、乙、丙:噢,这是大象!】

  丁:这大象可真大,真稀奇!

  【是啊!是啊!(大家跟着说)】

  旁白:正好在人群中有四个盲人,他们听说是大象,也感到很好奇!于是也议论开了。

  1:要是我们的眼睛能看见就好了!

  2:是啊,我也想看看大象长得什么样子?

  3:有什么好看的,肯定和狗长得差不多!

  4:要我说,应该长得更像猪!

  1:怎么可能像猪呢?

  旁白:四个人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大,被大象的主人听见了,他走过来说:你们虽然看不见,但是你们可以用手摸一摸呀。

  【众人:对呀,你们可以摸一摸啊!】

  大象主人:谁先来?

  4:我先来!(摸象牙)

  123:大象像什么?

  4:大象也不大,就像一根水灵灵的大萝卜!

  【众人大笑!】

  3:你胡说,我来摸!(摸大象腿)

  12:像什么?

  3:大象要比萝卜大,他像一根柱子!

  众人又笑了!

  12:不可能,大象又不能变形,怎么一会像萝卜,一会像柱子?我们一起摸!

  (1摸身体;2摸尾巴)

  1:我知道了,大象长得像堵墙!

  2:你错了,大象长得细长细长,像一根草绳!

  3:不对,像柱子!

  4:像大萝卜!

  【四个人又争论起来。】

  小朋友:叔叔,你们说的都不对,你们只是摸了大象身体的一部分,你们应该了解了全部再下结论。(对大象主人说)叔叔,您能不能再让他们摸一回?

  大象主人:当然可以,来吧!

  (1234一起摸大象)

  1234齐说:哦,原来大象是这个样子的!谢谢你,小朋友,谢谢大伙儿!

  小朋友:叔叔们,以后了解事物一定要全部了解了再下结论!

  1234:知道了,孩子!

  大象主人:好了,乡亲们,时间不早了,大家都散了吧!各回各家!

  众人:再见,明天见啊!

关于成语的故事2

  成语解释

  雕龙画凤

  放龙入海

  凤表龙姿

  虎斗龙争

  活龙活现

  踞虎盘龙

  亢龙有悔

  跨凤乘龙

  老迈龙钟

  龙韬豹略

  龙腾虎跃

  龙头蛇尾

  龙行虎步

  马龙车水

  马如游龙

  盘龙卧虎

  白龙鱼服

  暴腮龙门

  笔走龙蛇

  藏龙卧虎

  车水马龙

  成龙配套

  乘龙佳婿

  人的女婿。

  乘龙快婿

  人的女婿。

  打凤捞龙刻绘龙凤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形容英俊的仪表比喻群雄互相争斗形容神情生动逼真,好像就在眼前一样形容地势雄伟壮丽指居高位而不知谦退,则盛极而衰,不免有败亡之悔比喻结成夫妻或成仙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指兵法腾:飞腾;跃:跳跃。像龙在飞腾,像虎在跳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比喻开头盛大,结尾衰减形容帝王的仪态,比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马象游龙,车象流水。形容车马往来不绝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盘:盘旋,弯曲。盘曲的龙,卧居的虎。比喻隐藏的人才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搭配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佳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凤、龙:这里指人才。比喻搜索、物色难得的人才。

  二龙戏珠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

  风从虎,云从龙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风虎云龙

  伏虎降龙

  和困难。

  伏龙凤雏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龟龙片甲

  龟龙鳞凤

  虎卧龙跳

  虎穴龙潭

  虎踞龙盘

  画龙点睛比喻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的好东西。传统上用来象征高寿、尊贵、吉祥的四种动物。比喻身处高位德盖四海的人。形容字势雄浑超逸。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降龙伏虎

  困难。

  矫若惊龙

  骥子龙文

  蛟龙得水

  龙骧虎视

  龙跃凤鸣

  龙肝凤髓

  龙鸣狮吼

  龙潭虎穴

  来龙去脉矫:矫健。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骥子:千里马;龙文:骏马名,旧时多指神童。原为佳子弟的代称。后多比喻英才。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

  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龙盘虎踞

  龙马精神

  龙血玄黄

  龙蛇混杂

  龙骧虎步

  龙肝豹胎

  老态龙钟

  龙蛇飞动

  龙争虎斗

  龙驹凤雏

  龙潭虎窟

  龙章凤姿

  龙吟虎啸

  龙凤呈祥

  龙跳虎卧

  龙飞凤舞

  龙蟠凤逸

  龙肝凤脑

  配套成龙

  攀龙附凤

  炮凤烹龙

  盘龙之癖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常作恭维语。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章:文采。蛟龙的文采,凤凰的姿容。比喻风采出众。象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形容人发迹。指吉庆之事。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如龙盘曲,如凤深藏。比喻有才能而没有人赏识。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搭配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烹:煮;炮:烧。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指爱好赌博的恶习。

  跑龙套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烹龙炮凤

  乔龙画虎

  群龙无首

  人中之龙烹:煮;炮:烧。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形容假心假意地献殷勤。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比喻人中豪杰。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神龙见首不见尾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生龙活虎

  土龙刍狗

  屠龙之技

  望子成龙

  痛饮黄龙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

  卧虎藏龙

  匣里龙吟

  一龙一蛇

  药店飞龙

  一世龙门

  仰的人物。

  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宝剑在匣中发出龙吟般的声响。原指剑的神通,后比喻有大材的人希望见用。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飞龙:指中药龙骨。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一世:一代;龙门:后汉时李膺有重名,后起的文人有登门拜访的,称之登龙门。称文人所崇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鱼龙曼衍

  云龙风虎

  云龙井蛙

  元龙豪气

  元龙高卧

  鱼龙混杂

  云起龙骧

  游云惊龙

  直捣黄龙

  鳌愤龙愁

  扳龙附凤原指各种杂戏同时演出。后形容事物杂乱。也比喻变化很多(含贬义)。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的事物相感应。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骧:腾起。如云涌升,如龙腾起。旧时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形容书法精妙。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一直打到黄龙府。指捣毁敌人的巢穴。如鼍愤怒,如龙忧愁。比喻乐曲的情调悲愤。谓依附龙凤而升空。

  禅世雕龙

  乘龙配凤

  打凤牢龙

  打虎牢龙指文章世代相传。比喻得佳偶,结良缘。亦作“打凤捞龙”。①喻安排圈套使强有力的对手中计。②喻设法寻找合适的人选。犹言打凤牢龙。

  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本是自己人,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

  鼎成龙去《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鼎成龙升

  鼎湖龙去

  飞龙乘云

  飞龙在天见“鼎成龙去”。同“鼎成龙去”。指龙乘着云彩上天。比喻英雄乘时机而得势。比喻帝王在位。语本《易?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

  凤附龙攀

  凤骨龙姿

  凤狂龙躁

  凤楼龙阙

  凤毛龙甲

  凤髓龙肝

  凤舞龙飞

  凤舞龙蟠

  凤箫龙管

  凤臆龙鬐

  凤翥龙蟠

  凤翥龙翔

  凤翥龙骧

  凤子龙孙

  附凤攀龙

  讬凤攀龙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后以“凤附龙攀”谓依附帝王权贵建功立业。形容超凡的体格和仪态。形容心情烦躁,精神失常。形容华美的宫阙楼台。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比喻珍奇美味。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凤凰飞舞,蛟龙盘曲。形容相配得当。指笙箫一类管乐的吹奏声。凤凰的胸脯,龙的颈毛。比喻骏马的雄奇健美。像凤凰飞舞,蛟龙盘曲。比喻体势的飞扬劲建,回旋多姿。龙飞凤舞,形容风采姿态的高超。翥:鸟飞。形容奋发有为。帝王或贵族的后代。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

关于成语的故事3

  路人皆知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不过,下密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司马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那知,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关于成语的故事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

  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关于成语的故事5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关于成语的故事6

  《中华成语故事》里有好多成语故事。有些是讲品德意志的,像《百折不挠》。故事里的乔玄为了让强盗受到应有的惩罚,只好忍痛牺牲了自己十岁的儿子。而且他从不向困难屈服。我觉得他很伟大。

  《不为五斗米折腰》里的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但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去,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他非常有骨气,没有因为五斗米而像这种小人低头哈腰,我非常敬佩他。

  《过门不入》里的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口,但一次都没进去过,因为还有很多治水工程等着他去干呢!我觉得他非常爱国,为了百姓们,他可以一次都不进家门。

  还有讲为人处世的,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诸葛亮为了辅佐后主刘禅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他曾两次带兵北伐,第一次失败了,但他不放弃,还一直坚持着。第二次终于成功了。但后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伐途中。他这种“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很令我感动。

  在《中华成语故事》里,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主人公的品德意志让我非常敬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故事!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记载了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无数位英雄的故事流传至今。所以我非常喜爱这本书。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叫李陵的骑都尉在和匈奴打了败仗,投降了。大臣们都谴责他贪生怕死,而司马迁不以为然:李陵带去的兵不足五千,他深入敌军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汉武帝一听,大怒,把司马迁下了监狱,处以腐刑。司马迁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未完成——写<<史记>>。他在史记中,给好人高度的评价,对受到压迫的人物表示同情...........<<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故事中的司马迁虽然被关进了监狱,但他却没有放弃,继续写史记,造福子孙。生活中也有像他一样的:警察抓住坏人,给我们安宁;医生治好病魔,给我们轻松;老师帮助我们,给我们智慧;父母生育我们,给我们快乐……..

  读了这个故事,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要有决心,不能三分钟的热度。在这一点,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做事总是虎头蛇尾,现在想起来,真惭愧啊!

关于成语的故事7

  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我再一次被汉语的奇妙所震撼,为它的魅力折服。成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它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个个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

  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只吹竽乐队,并受到了优厚的待遇。有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但也混了进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时候都只是做做样子。齐宣王去世后,他儿子齐湣王偏喜欢听乐师们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十分害怕,赶紧溜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同时,我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靠侥幸取胜。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是站不住脚的。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学管乐时的情形。有一次,滥竽充数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管乐课学了新曲子,老师让我们回家多练练,我也没在意,只练了一遍,心想到时候做做样子就行了。

  上课了,老师先让我们合奏了一遍,我不停的按单簧管上的按键,摇头晃脑,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实我根本就没吹出来音。终于吹完了,我长叹一口气,以为这样就完了,没想到,老师对我们吹得不太满意,竟让我们一个一个吹。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里,急得抓耳挠腮。轮到我了,我没吹几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红着脸老老实实说了实话。结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师的一阵数落,受同学们的一顿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滥竽充数是不行的。

  我喜欢《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它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个词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

关于成语的故事8

  【成语】: 亦步亦趋

  【拼音】: yì bù yì qū

  【解释】: 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成语故事】:

  春秋时,孔子的学生颜回对老师十分崇拜,事事追随摹仿,连走路的姿态、说话的腔调,都要学孔子的样子。有一回,颜回对孔子说:老师慢步走,我也跟着慢步走;老师快步走,我也跟着快步走;老师跑,我也跟着跑;老师飞奔,我只能惊异地瞪着眼睛,从老师脚步扬起的灰尘中看着您的背影了

  【成语】: 百发百中

  【拼音】: bǎi fā bǎi zhòng

  【解释】: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手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手,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成语】: 百川归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释】: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

  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成语】: 百尺竿头

  【拼音】: bǎi chǐ gān tóu

  【解释】: 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关于成语的故事9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条大鱼在海中游碰到一群小鱼,对小鱼傲慢的说:我很有本事,我的个头很大,谁都怕我。你们这些小鱼没用,你们被人瞧不起,被我们吃,看到我们就躲开。突然,一张渔网从海上网来。小鱼们都从网洞里面跑掉了,唯独大鱼被网住了。

关于成语的故事10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关于成语的故事11

  1、出其不意

  刘坦任长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于)地方的行政事务。当时正赶上王僧粲阴谋反叛,湖南的一些郡县都起来响应王僧粲。前镇军钟玄绍潜伏在长沙,做王僧粲的内应,准备王打来时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刘坦察觉,但他佯装不知,一样理政判讼,谈笑如常。到了夜间,刘垣故意打开城门,以疑惑对方。钟玄绍惊疑有变,不敢贸然行动。第二天早晨,刘坦借故把钟玄绍叫来议事,并有意把谈话时间延长,同时派人到钟家去搜查。

  玄绍不知是计,应邀前来。在与刘坦谈兴正浓时,搜查的士兵已经成功查获了玄绍和王僧粲来往的全部信件。刘坦拿出了这些书信讯问玄绍,铁证面前,钟玄绍只得低头认罪。刘坦就当场把玄绍处斩,并把他们的书信给烧了,以稳定他部下的人心。长沙局势也因此安定了。

  2、慧眼识人

  隋朝末年,战事频繁,魏先生隐居于梁、宋之间。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战败,只身逃到了雁门,换名换姓,扮成一教书先生,与魏先生认识且常来往。

  有一次,魏先生半开玩笑地同他说:“我观察先生面色沮丧,目光涣散,心神不定,言语支吾,现在朝廷正在抓捕山东的叛乱分子,难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吗?”李密惊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说:“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细,还望先生救我。”

  魏先生说:“我看先生没有帝王气象,也不具将帅的谋略,仅一乱世英雄而已。”

  接着魏先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历代帝王将帅及乱世英雄成败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说:“我夜观天象,汾河晋地一带有帝王将出,如您能前去辅佐,则前途不可限量。”话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说:“腐儒之辈,不屑与图大事。”

  不久后,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买马,驻营作战,最后还是一败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闹叛乱,终被全部消灭。

  3、不养食客

  唐朝中期,河西、陇右一带被吐蕃所占领。自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安西、北庭一带向朝廷报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断了。西域在长安的使者无法返回,人马都由鸿胪寺(管礼宾的机构)代管,鸿胪寺又委托各州府县供养。政府开支经常超出预算,况且当时长安经济也非常萧条。

  德宗时,宰相李泌得知外国留在长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经住了四十多年,在长安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且大都购置了土地房产,收入颇丰,很是富有。李泌就命人调查在长安有田产的外国客人,结果共查出有四千余人。便命令国家全部停止对这些人的供养。

  这些外国人闻讯,都到政府去申诉,官吏们无奈,只得来找李泌。

  李泌说:“这都是我们过去工作的失误,哪有外国来朝贡的使者,留在京城数十年而不回国的呢?现在应该取道回纥或从海道把他们送回国去。有不愿回国者,命令他们到鸿胪寺去说明理由,然后授予他们官职,发给他们薪俸,使之成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应当及时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终生做客呢?”

  结果外国客人没有一人愿意回国的。李泌就把他们安排在保卫京城的神策军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让他们去当军的官或官府的押衙,其余都当士兵,这样一来,不但加强了京城的警备力量,而且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开支五十余万。鸿胪寺所供养的外国客人,此时也只有十余人了。

  4、不信神灵

  唐朝贞元年间,咸阳有人向皇帝报告说,他见到了战国时的大将白起。这位白起大将军让他向皇帝报告说:“让他为国家捍卫西部边疆,因为到正月,吐蕃将要大举东下,进犯唐朝边境。”

  过了不久,吐蕃果真兴兵入侵。在守边将士们的奋力抵御下,吐蕃败退。唐德宗李适因此对这个咸阳人神话般的传说信以为真,准备在京城长安为白起修庙,追封他为司徒。

  宰相李泌说:“据我所知,国家兴旺,都是因君主能够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所致。现在守边的将帅立了功,而陛下却奖赏古人白起。这样做,恐怕会引起守边将士不满,从而瓦解了战斗士气。

  况且在京城修庙,大规模地进行祈祷活动,流传到四方,也会引起不好的巫术之风。听说在杜邮有一座旧的祠庙,陛下可命当地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这样不至于惊动更多的人。”德宗皇帝觉得言之有理,便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关于成语的故事12

  “喂,你们想不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大脑?”放学回家时小猴跟几个好朋友走在一起提议说道。听到他这样说,大家都异口同声应道:“好啊,好啊!”

  “20除以3打一个成语。”

  山羊就想了:三七是二十一,又超过了二十,而三六十八又余下2,到底哪个成语中用到这些数字呢?想了一会没想出来。

  小猪本来就不大爱动脑,只是碍于跟大家在一起要面子。现在想想这个成语还真的实在想不出来。

  看着大家的冥思苦想的样子,小猴就提醒道:“20除以3得到多少?”这次小猪很快算出“6。666666……,后面是无数个6呀!”

  “对呀,就从这里想开去。”

  六连续不断的,用哪个成语呢?突然一个成语闯入山羊的脑袋,对就叫陆续不断。

  “不错嘛!”小猴轻轻轻轻地捣了一下山羊,“来再猜一个,12345690猜一个成语。”

  小猪再搜肠刮肚,突然脑子一灵光,记得早上出门时自己落下了书在家的,妈妈拿着追出来,说自己做事丢三落四的。问题是这里是丢了7和8,总不能说丢七丢八呀!突然小猪一蹦老高叫道:“叫七零八落。”

  “真有你的啊,还有两下子的么!”小猴冲着小猪赞道。

  “不要以为只有你有猜成语的谜语,我也有的。”因为平时大家都觉得小猪懒,整天就是吃睡、睡吃,不晓得动脑子思考。小猪说道,“昨晚我爸还给我猜一个数字成语的,我也让你们来猜猜。喏,13579猜一个成语。”

  噢哟,这下可难倒了山羊和小猴。这时一直在一边没说话的小牛突然开口说道:“不就是没有双数嘛!就叫天下无双。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也来考考大家。”小牛接着说道,“24680又是什么成语呢?”

  “这呀,额,就叫无独有偶,就跟天下无双相对应啊!”小猴想了一会就想出来了,这可是归功于他平时喜欢看课外书的功劳啊!小猴想着自己曾看到过的有关猜成语的谜语就说了:“333555 3。5 023456789知道分别是什么吗?”

  “就是三五成群,不三不四,缺衣少食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山羊想起以前曾看过这些成语谜语的,“你们能用千和万说成语吗?”

  小牛一口气就说了好几个“千山万水、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真万确、千言万语、千秋万代。小牛一下就像个饱读诗书的人,让大家对他都刮目相看了。这可是多大的光荣啊,平时都是默默无闻的。

  他们一路走着,一路猜着成语,不知不觉快到家了。大家准备分头回家时,小猴提议:“请大家开动脑子用数字七八想想可以有哪些成语?明天上学时来说啊,看谁说得多哦!”

  “没问题!”大家愉快地答应着一蹦一跳各自回家了。小朋友你会想到哪些含有数字七八的成语呢?脑子越用越灵活哦,赶快开动你的脑子哦!

关于成语的故事13

  拔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

  他的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关于成语的故事14

  乐此不疲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公元25年,刘秀夺取了农民革命战争的果实,建立了东汉政权,当了光武皇帝。刘秀每天一早晨上朝,听取文臣武将的汇报,一与大臣们共商国家大事,总要忙到太阳偏西之时才散。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他对经学很有兴趣。他更喜欢与所谓有学问的臣子谈论学问,常常谈到深更半夜才去休息。他的儿子看他整日劳苦,劝他说:“您老人家整天忙碌,不是为国家大事操劳,就是讲书论经,这样卜去,将会使身体受到很大损害。望您注意保重身体:”刘秀笑着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意思是说,我自己喜欢这样做,因此不觉得疲劳。

  后来人们就把“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概括为“乐此不疲”,用以说明人们时于自己喜好的事物,即便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沉浸其中,也不觉得疲劳。

关于成语的故事15

  成语:德高望重

  拼音:dé gāo wàng zhòng

  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释义:德,品德;望,声望。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多称颂年高而有名望的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道德高一般称颂老人、医师。

  近义:众望所归、年高德劭

  反义:无名鼠辈、臭名远扬

  【典故】

  北宋时期,有个名叫富弼的人,字彦国。他出身贫寒,从小读书勤奋,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概不凡。当时有位前辈见过他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贤才啊!”

  富弼二十六岁踏上仕途。四十多年里,他对北宋王朝竭诚尽忠,在处理外交、边防、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事务中,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不断加官晋爵,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景仰的名臣。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北方的契丹国屯兵边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的大片领土。朝廷决定任命富弼为报聘使者前往敌营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的安危,慷慨陈词,列举两国数十年来结盟友好的历史,劝说契丹王放弃割地的要求,成功地维护了本国的利益。他先后两次奉命出使,第一次赴任,正逢女儿因病去世;第二次上路,又闻报小儿子出生,他都没有回家看上一眼。归国以后,朝廷为了褒扬他的功绩,先后授予他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和枢密副使等要职,他都谦逊地再三辞谢,不肯就任。

  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商胡决口,洪水泛滥成灾,河北六七十万灾民仓皇南下,涌向京东地区。当时,富弼正遭到政敌的谗言诽谤,贬谪到青州为官,他在境内腾出公私房屋十多万间来分散安排灾民,并出榜向当地百姓募集粮食,加上官仓中的全部存粮,都运送到各地散发。到第二年,河北小麦大熟,很多灾民都扶老携幼返回家乡。富弼为国家招募到兵员一万多人,民间颂声载道。天子特派使者前来慰劳,并授任他为礼部侍郎,富弼却辞谢说:“这是臣应尽的职责。”

  富弼为人谨恭慈和,即使当了宰相以后,也从不居功自傲,以势傲人。无论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前来谒见,他都以平等之礼相待。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长期隐居洛阳。一天,他乘小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市民发现,马上纷纷跟随观看,使热闹的集市顷刻之间变得空无一人。司马光曾称颂他说:“三世辅臣,德高望重。”这个评价是非常符合事实的。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的成语03-06

成语的故事11-17

寓言故事的成语和成语故事的成语11-12

成语的故事06-15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06-07

寓言故事成语与历史故事成语的区别12-05

成语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03-06

成语故事07-23

成语小故事06-11

关于成语的故事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