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真火的成语解释

时间:2023-01-17 10:49:20 成语大全 我要投稿

三昧真火的成语解释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昧真火的成语解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

  三昧真火

  【拼音】:

  sān mèi zhēn huǒ

  【简拼】:

  smzh

  【解释】:

  道教谓元神、元气、元精函藏修炼能生真火,谓之三昧真火。《药王救苦忠孝宝卷·思藐救白蛇》:“孙思藐虔诚参道,每日家收丹炼药,时时下苦,将五气一处烤,将六门紧闭牢,三昧火往上烧,炼就了无价之宝。”《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我不免放出三昧真火……“

  【成语接龙】:

  【顺接】:火上加油 火上弄冰 火上弄雪 火上浇油 火上添油 火中取栗 火中生莲 火伞高张

  【顺接】:熬油费火 把薪助火 抱薪救火 抱雪向火 鼻头出火 鼻端出火 鼻端生火 憋气窝火

  【逆接】:不壹而三 倒四颠三 鼎足而三 隔二偏三 观隅反三 接二连三 径一周三 举一反三

  【逆接】:三三两两 三三五五 三三四四 三上五落 三下两下 三不主义 三不拗六 三不足畏

  涵义

  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在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三昧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

  《西游记》第四十一回中红孩儿亦是打鼻而喷出“三昧真火”,原文(二人赶到他洞门前,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眨眨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

  《西游记》第七回中孙悟空利用三昧真火将仙丹煅成一块,原文:“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锻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

  《封神演义》第十七回中姜子牙施展三昧真火时介绍“此火非同凡火,从眼、鼻、口中喷将出来,乃是精、气、神炼成三昧,养就离精,与凡火共成一处,此妖精怎么经得起!”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

  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三昧】

  (梵samādhi,巴samādhi,藏tin%-n%e-h!dsin)

  指禅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

  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定、等持、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三昧即心定于一处,故称定;远离惛沈、掉举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称等持;正受所观之法,故称正受;调整散乱的心使正直,故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的依处,故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言息虑凝心。

  此一将心集中于专一对象的精神作用,可分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一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后得定)。前者乃前世业力的结果,后者由修行而得。心到达三昧的状态时,起正智慧,进而与所观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至于直接感见圣境,此称三昧发得,或称发定。可知,三昧是证悟(正见)的必须阶段。

  然而对此三昧,各宗看法不一。俱舍宗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列为五别境之一。而此二宗均以之为心所之一,认为心为此心所所摄持,故能住于一境,然而经部则认为心于一境相续而转,名三摩地;《成实论》主张三昧与心无异,即二者皆不许另有心所存在。

  在旧译经典中,往往将三摩地(samādhi,三昧、等持)、三摩钵衣(samāpatti,等至、正定现前)、三摩呬多(samāhita,等引、胜定)混而为一,皆译为三昧。实则其中唯三摩地是三昧。且据有部的说法,三摩地通有心定、散定,三摩钵底及三摩呬多则通有心、无心,而不通于散定。

  此三摩地一语,并非佛教固有的用语,在佛教兴起时代的印度已广被使用,瑜伽派视之为解脱的方法,置于瑜伽八支中的第一支。后来佛教也采用此语,纳入佛法体系中。三摩地、解脱、禅及三摩钵底等词,皆指心相续转于一境的状态,但其义略有小别。《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云(大正26·82c)︰

  ‘禅者,四禅。定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皆名为定。解脱者,八解脱。三昧者,除诸禅解脱,余定尽名三昧。有人言,三解脱门及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名为三昧。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诸佛菩萨所得定皆名三昧。’

  除上述外,《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也谓三昧有两种︰(1)声闻法中之三昧,即空三昧、无愿三昧、无作三昧;(2)摩诃衍法中之三昧,即有觉有观、无觉有观及无觉无观之三昧。其次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等。综合以上二论所说,狭义之三昧乃指空等之三三昧,广义则指四禅及其他诸定。

  参禅贵在死心,学佛要先肯死。肯死云者︰决定一往而已。是故三归乃曰归命,八念修于死想。若不如是,任尔六度万行,如意随心,三藏十二部,悬河舌辩,而一隙掯于幽隐,知见必留世间。则千仞之堤溃于一蚁,星星之火势至焚天。若不如是,安能难行苦行,大作功德。舍身饲虎,割肉称鹰,求得法而断臂,求弘法而抉明,皆不能办。为悦群情,伣伣伈伈,世无拔俗,大丈夫雄。若能如是,则独往独来,纵横上下,世无险巇魔难,径路虽绝,而风云可通。若能如是,则何玄不证,一乘毕竟空,涅盘一切智智,斯可问津。堂奥之基也,木之本,水之源也,乌可忽也。既植基本,禅乃可谈。

  曰三十七菩提分三昧,曰三三昧,曰金刚三昧,曰一行三昧。为唯识唯智及涅盘学修是四三昧。若论禅定,百千亿万无不俱修。

  菩提分三昧者︰菩提是宗,其总猝难。方便修分,有三十七事。曰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为解脱分最初修事。曰五根、五力,为抉择分事。曰七觉分,为见道分事。曰八正道,为修道分事。如是菩提分能总得菩提,其基则在四念处。四事推之至极,则如来事矣。此无著中边义也。

  龙树亦言︰三十七菩提分法至涅盘城,其根本在四念处也。《涅盘》亦云︰我说梵行是三十七助道之法,离三十七品不得三乘果,不证菩提,不见佛性。修集三十七品入大涅盘常乐我净。

  四念处者︰通言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也。盖有漏生死身,非常乐我净,而无常苦无我不净也。无漏法身,即其无常苦,无我不净,而得常乐我净也。小乘身处不净五相,生处种子自性自相究竟,而详于九想观。小乘受处有漏皆苦,无漏不苦,心不着故,虽然无常,不生忧悲苦恼故,道谛摄故,不离三三昧十六圣行故。小乘心处过未心无,现心去疾不觉受乐,生灭如幻,念念不停无有住时,不得实相。小乘法处法识是心相,非神我相,心则颠倒,颠倒计我,何以不他身中启我。小乘四念处,有性有共有缘,如千难品中详。小乘四念处三界俱有,其三十七品初禅都具,未到除喜,二禅除行,中间三四除喜与行,无色除喜行语业命,有顶除七觉分八正道分,欲界亦然,此声闻观也。

  摩诃衍身观者︰观内身为行厕,缘成身车,识牛牵旋,是身无坚无常,相不可得,不觉无知,如墙壁瓦石,菩萨观知是身非我身,非他身,不自在,是身身相空,妄缘所生,是身假有,业缘所属,是身不合散来去生灭依猗,循身观无我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缘合所生,缘亦无相,是为观于实相。

  摩诃衍受观者︰观内受无来去,但妄想生属先业缘,不在三世,观知诸受不合散生灭入不生门,不生故无相,无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系心缘中,心不受着亦不依止,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摩诃衍心观者︰观内心三相无实,不在三世,不在内外中间,妄缘合生,外缘内想,强名为心。相不可得,无相无住。无生者,无使生者。无合散三际形对,无我无常无实。性不生灭,是静,客尘相著名不净。智者观生灭不实不分垢净,而得清净不为尘染。

  三昧真火,就是木中火+石中火+空中火,或者说,上为君火-中为臣火-下为民火。

  要灭三昧真火只能用真水,乾坤玉露可灭;或者用四海海水淹没亦可 。

  人体内有三种火:一曰目光之火;二曰意念之火;三曰气动之火。古人称为"三昧真火"。这三种火合在一起,意念加重,注视不离,叫做武火;意念轻松,似有似无,叫做文火。

  法宝

  九龙神火罩,是《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和哪吒使用的法宝之一。是鸿钧老祖在分宝岩上散发灵宝时,将此宝赠与二弟子元始天尊,之后赠与了太乙真人,太乙真人曾用此宝将截教弟子石矶娘娘烧死。之后又在封神一战中破十绝阵时,又用此宝将“化血阵”阵主孙良天君烧死。两次都展示了此宝的厉害,之后太乙真人将此宝传授给了其弟子哪吒使用,哪吒用此宝烧死了马忠等敌人。

  此宝一出,施展时能将敌人整个罩住,把手一拍,启动神火罩,罩内腾腾焰起,烈烈火生,有九条火龙盘绕,上下翻飞,喷吐烈焰,放出三昧真火焚烧敌人,连人带马化为灰烬。简称“神火罩”,破了化血阵,火化许多妖邪对手。

  在封神演义中,太乙真人用神火罩的三昧神火烧死了石矶,姜子牙用三昧真火烧死了玉石琵琶精,二者皆是烧出原形而死,两个石头类妖怪死于三昧真火。

  道教

  上乘“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五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称此为上乘延生之道,可证仙果。

  最上一乘“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丹基,无为为丹田,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称此为上品天仙之道,修习成就,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三昧真火的成语解释】相关文章:

诗家三昧成语解释07-12

成语得其三昧的解释06-21

此中三昧的成语解释02-05

关于火的成语及解释04-12

连天峰火的成语解释06-23

口称三昧成语06-30

诗家三昧成语07-01

秋阳三昧火诗歌06-21

解衣抱火成语解释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