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篇累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时间:2022-09-08 11:39:58 成语大全 我要投稿

关于连篇累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连篇累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连篇累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连篇累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1

  【成语】连篇累牍

  【拼音】lian piān lěi du

  【解释】累:重叠,堆积;牍:古代的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出处】《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成语故事】李愕,字士恢。隋文帝时任治书侍御史,很有辩才,文章也写得很好。他看到六朝以来的文章常常华而不实,决定上书给隋文帝,希望通过发布政令来改变当时文风。主意打定,他就着手去写。李愕的《请正文体书》终于写好了,他在上奏之前又看了一遍:书中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谈到了他们崇尚文辞,不重视为君之道,只注重文辞华丽的雕虫小技。下面的人跟着他们,在文辞华丽上大做文章,渐渐形成风格,给后世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及危害,望当今皇上能出政令改变文风。他觉得自己把要说的话都说清楚了。第二天,他就把奏章递了上去。隋文帝阅了李愕的奏章,不住地点头。当看到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时,心想:李愕说得对呀,一篇篇文章,一箱箱案卷,谈来谈去,都离不开吟风弄月,真是又长又累赘。这样下去,世俗无论贵贱贤愚,都去吟咏风花雪月,崇尚绔丽文风,追逐功名利禄,可怎么得了哇!于是他下令说:把李愕的奏章颂示天下。如以后写来的奏章再刻意注意文风,定严加追究。

  连篇累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2

  出处:《隋书·李谔传》。

  意思:形容那些数目良多而内容反复空洞的文章或文件等书面资料。

  隋文帝时,他的“治书侍御史”李谔是一个很有辩才的人,文章也写得很不错。当时的文风,因为受到南北朝时的不良影响,个别都过火寻求词句的华美,而不器重内容,往往空泛虚夸,不切实际。李谔反对这种体裁,顺便上书隋文帝,恳求明令制止。他的这篇《上书注释体》,后来成为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论文。

  李谔在论文中对当时文风批驳道:“竞骋文华,遂成风气。……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波之状。”这多少句话的'意思是:写文章相互竞赛词句的富丽,已经成了恶劣的风尚。文章不讲什么合法情理,只写一些空幻的枝节,只讲求一个韵,一个字的独特、奇妙;一篇又一篇地写了许很多多,堆满了桌子,塞满了箱子,但写的无非是月哟露哟,或者是风哟云哟。李谔以为,这些货色写得一天比一天多,朝政也就会一天比一天乱。

  这篇文章,在当时起了很大影响。其中的“连篇累牍”、“积案盈箱”,都是形容废话连篇的文章又多又滥。后来,“连篇累牍”便成了成语。

  连篇累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篇3

  成语释义

  文字十分累赘冗长。常用来形容篇幅长,句子冗长,文风不正。累:重叠、堆积。牍: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片。

  故事出处

  《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隋朝时期,治书侍御史李谔能言善辩,文章也写得很精彩。他发现六朝以来,人们写起文章来,通常只追求辞藻的华丽,文章的内容却空洞无物,于是他就想上一道奏章给隋文帝,请求天子亲自下诏,改变形式主义的文风。

  其实隋文帝也对形式主义的文风感到讨厌。他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虽然华丽好看,却不重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他想到,当初南北朝时,北朝的文风比南朝的文风好一点儿,所以北朝政治稳固,而南朝帝王国破家亡,可见政治腐败与浮华的文风有很大关系。形式主义的文风,真是误国误民啊!

  李谔伏案疾书,很快就写成了《请正文体书》,呈给隋文帝,请求认真审阅。奏章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说他们只注重修饰文章的雕虫小技,而不深入研究为君之道,使得后世国家衰弱,天下大乱。

  奏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意思是说一篇篇的文章,一箱箱案卷,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吟风弄月的内容,真是累赘冗长,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隋文帝看了这篇文章,觉得甚合心意,心想形式主义的文风害人不浅,大家在这种文风的影响下,都追逐华而不实的东西,这样对大隋江山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于是,他真的听从李谔的意见,颁布政令,要求各级官吏改变文风。

【连篇累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相关文章:

连篇累牍成语解释06-22

连篇累牍的成语解释06-22

连篇累牍成语故事10-19

关于连篇累牍的成语故事10-29

连篇累牍的反义词和解释07-26

直壮曲老的成语故事解释06-22

伯俞泣杖的成语故事及解释06-22

生荣死哀的成语故事及解释06-22

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及解释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