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解释

时间:2022-11-19 14:20:23 成语大全 我要投稿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解释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都有哪些经典的成语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拼音】: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简拼】:pzbcmjyf

  【解释】: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示例】: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近义词】:相辅相成、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者的关系

  【顺接】:附上罔下、附下罔上、附人骥尾、附会穿凿、附凤攀龙、附势趋炎、附声吠影、附学生员

  【顺接】:蜂屯蚁附、蜂趋蚁附、龙攀凤附、片接寸附、蛇盘鬼附、形影相附、形表影附、夤缘攀附

  【逆接】:白磨嘴皮、败鼓之皮、豹死留皮、抽筋剥皮、反裘伤皮、鹤发鸡皮、虎质羊皮、鸡毛蒜皮

  【逆接】:皮伤肉绽、皮包骨头、皮开肉破、皮开肉绽、皮弁素绩、皮松肉紧、皮松骨痒、皮相之士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为内乱出逃,为了争取秦国支持他回国做国君,他答应秦国事成之后,一定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作为酬谢。可是,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当上晋国国君成为晋惠公之后,却没有履行这个诺言。

  不久,晋国遭受自然灾害,晋惠公和秦国商量买粮,秦国很慷慨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向晋国求援,晋惠公却不想答应秦国。大夫庆郑认为晋惠公不应该这样。他说:“这样不仁不义,把道德全部丢掉了,一旦需要,谁还愿意救济我们,支援我们?我们还怎么保卫国家呢?”另一个大臣却说:“晋国不履行割五城给秦国的这个诺言,是根本问题,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而只答应卖粮食,就好比只有毛而没有皮。既然没有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是:‘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我们过去已经在割地的问题上违约了,秦国对我们早就产生了怨恨,现在即使答应卖粮,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晋惠公听了以后,就拒绝了秦国买粮的要求。庆郑叹了口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一定会后悔的。”果然,第二年,秦晋之间发生战争,晋惠公在战场上做了秦国的俘虏。

  后来,“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成了成语,一般写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了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什么用处。焉,哪里;附,依附。

  【典故】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 年 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 年 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