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著作小学生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21 16:12:23 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叶圣陶著作小学生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叶圣陶著作小学生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叶圣陶著作小学生读书笔记

叶圣陶著作小学生读书笔记1

  这本书说了:稻草人在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接连遇见一只飞蛾在稻子里产了子,子变成肉虫,把稻谷吃光了。一位渔妇为了孩子操碎了心,也只钓到了一条鲫鱼。一位妇女跳了河三件惨痛的事。这使稻草人觉得因为自己柔弱无能而不能阻止这三件惨痛事件昏倒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稻草人虽然柔弱无能,但他心地善良,是个有情有意的稻草人,他能察觉到人间的苦难,却没有办法和力量帮助别人,我为稻草人感到可怜。如果稻草人可以像人一样,他一定去帮助别人。

  今天我读了《稻草人》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篇文章——《书的夜话》。

  夜幕降临了,书开始了自己的谈话,从谈话中我听到的不止是它们的心声,还有对我们的惋惜。

  “我破旧倒没什么,我只为我的许多主人而感到伤心。他们依据着我的知识耗尽心力学,学成了,就去教学生。我被他们吃进去,吐出来,是一代;再吃进去,再吐出来,又是一代……”读书是为了什么?炫耀、朝笑别人?不,是为祖国而做贡献,光读书,却不知去实践,有什么用呢?大海为什么会那么宽广?是因为有无数河流充实着大海,国家也一样,每个人向“大海”流一些水,那我们的“大海”就会很强大。但是,他们的那一点水在哪里?

  读书固然很好,但我们要用我们的'知识去充实世界,去创新,每个人都读过书,但有些人可以成为伟人,有些却不行,那些伟人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伟大的,让我们也做一回伟人,用知识创造世界。

  当又一夜,千年老书不再叹息,而露出微笑的眼神,那时,“大海”就充满了河流。

叶圣陶著作小学生读书笔记2

  动也不能动。

  一名渔妇坐着一艘小船,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捕鱼,想给生病的孩子熬鱼粥喝。孩子口渴了,渔妇就用碗从河里舀起一碗河水灌进孩子嘴里。孩子咳嗽得更厉害,只剩下喘气,后来就没声了。即使孩子生了重病,渔妇也没有空闲和时间去照料他,不得不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小孩子多可怜啊。稻草人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火给孩子煮茶喝。可是,稻草人没有办法,心里虽然很悲痛,也只能一面叹气一面哭,像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

  另一位妇女更伤心。因为孩子死了,丈夫赌钱把家全败光了,就连她也要被丈夫卖掉。心里别提多难过了。来到这河岸要投河自尽。稻草人着急死了,想救她,拉住这位妇女,阻止她寻死。但是它办不到。它恨自己,认为见死不救是自己这一生最大的罪孽!

  稻草人的心地非常善良,和人差不多。它非常同情受害者,为了扑灭主人的仇敌——蛾子,他愁眉不展,像害了病似的,伤心极了;为了能让生病的孩子有一口茶喝,他宁可自己烧为灰烬,也在所不惜;为了挽救那名悲伤妇女的`生命,他的心像玻璃一样碎了,昏倒在田地中间。稻草人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不怕牺牲自己,一心想去帮助别人的好心人。他多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人,但连这他都做不到。他恨自己对每一件事情都无能为力。

  但愿我们世间多一些像稻草人这样的好心人,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叶圣陶著作小学生读书笔记3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稻草人》的书。这本书是中国很有名的大作家叶圣陶写的。

  这本书说的是一位可怜的老太太,她的丈夫死了,又过几年她的儿子也死了,后来接着两年闹水灾,庄稼也死了。老太太没有办法,只好走了。稻草人看见主人快走了,非常着急,连忙摇动扇子,但是她还是走了。有一个女人过来了,是个渔妇,旁边传出孩子叫妈的声音,孩子生病了,很想喝茶,妈妈没办法,只好从河里舀了一碗水让他喝,稻草人很想泡茶给他喝,但是它连半步都走不了。又有一个女人来了,她想跳河,稻草人很想去救她,但是走不了,又急又恨,气的.倒下去了。第二天早晨,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看河里的死尸和倒下的稻草人。

  我觉得稻草人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不怕牺牲,一心想去帮助别人、>温暖别人的好稻草人。希望同学们能买这本书看一看,你会有所收获的。

叶圣陶著作小学生读书笔记4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只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懂得了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或听人唱戏、看人相骂等均可收于笔下。

  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叶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出版时的《自序》中记叙了当时的情景:“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畅,我们就跟着他默诵。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样儿。”叶至诚也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三个孩子,一起跟父亲学写作,仿佛在进行一场竞赛,每个人都暗自憋着劲要超过其他人。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有激烈竞赛。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的“不教”。

  叶老重言教更重身教,其身教影响和示范对子女来说更全面、更深刻、更耐久、更具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和平实朴素、凝炼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叶圣陶“一直留意语言”,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他的作品中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讲究以少胜多、一语传神,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叶老以身示范的艺术追求和人格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