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笔记

时间:2023-03-01 09:24:38 笔记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笔记15篇

三国演义笔记1

  例如: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造就了一批暴发户,就是现在那些具有一定规模赚到大钱发财的大款企业家。这些人多数缺少文化内涵,但是有钱是大款,为此在神州大地上那些歌厅、洗浴像雨后春笋一样应运而生

三国演义笔记15篇

三国演义笔记2

  读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关羽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是这样描写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可是看完书后,关羽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一件件事情都让我深深地为其大义所震撼。此外,他还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虽说此前关羽虽然降了敌,但其不忘故主的衷心依旧让我佩服。

  再说说曹操。曹操是“奸绝”的代表人物,他甚至被称之为奸雄。此外,他的`大度与极度爱才之心都让我佩服。在曹操眼里,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所以即便刘备是他的瓮中之鳖,他依旧不忍心杀害,此举让周瑜十分意外。而在周瑜眼里只有堪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但周瑜却与其誓不两立,天真的以为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却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笔记3

  翻开那本放在书桌最角落的,书页已经有些泛黄的《三国演义》,历史的硝烟滚滚而来,而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画面也不断地涌现在脑海之中……

  自统一了天下的秦朝灭亡后,楚汉分争,楚并入汉,再到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天下得以再次统一。而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魏、蜀、吴三国成三足鼎立之势。也正应了《三国演义》开篇提到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三国演义》的故事,就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到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

  作为一本出色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不只是反应了三国时期真实的历史,在其中也塑造了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而在那么多的历史人物中,每一个人的性格都十分鲜明,他们或侠肝义胆,或赤胆忠心,或狡猾奸佞,或足智多谋。素有“虎痴”之称的许褚,是骁勇善战的勇者。对曹操忠心耿耿,多次救他于水火之中,而在曹操去世后更是哭到吐血,此等忠诚之心,着实令人佩服。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罗贯中在塑造人物时不单单去写人物的正面或者反面,而是把人物的优缺点都加以描写,从而塑造出一个个更饱满的人物。就如曾经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一代枭雄曹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尽显奸雄本色。他下手狠辣,阴险奸诈。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明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唯才是举。胸怀大志,有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再如“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虽然勇武双全,但却也骄傲自负。在罗贯中的笔下,原本对我们而言分外陌生的`历史人物,却仿佛出现在眼前一般真实。

  除了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还多次描写了硝烟弥漫,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使人读来热血沸腾。而贯穿在其中的谋略也成为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一大亮点。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在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虽没有足够的兵力对抗,但却不慌不忙,打开城门,自己则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则疑有诈而退兵。待到醒悟时却为迟已晚。

  罗贯中并不只是单单的描述历史,而是把这些历史化为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令人沉醉其中。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看烽烟下,群雄争霸,无数人民为了和平和统一参加这一场纷争之中。

  这是一部充满“宝藏”的经典名著。然而在当今社会,现代文化不断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很多人忽视了那些被奉为经典的文学名著。像《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巨作,有很多的人却不愿去读,除了古言难读以外,更多的是因为这些名著很多人提不起兴趣去读,或者是读到了一半便放弃。

  然而,读三国,不仅只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回顾一段历史,即使如今硝烟再无,书中所展现的忠义,为了和平与统一的奋斗,以及这其中众多的谋略和思想都是我们不能够忘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一直在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最亮丽的光芒,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发掘其中的魅力。

  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经典的著作也是相伴相随。品读经典,或许也是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吧?

三国演义笔记4

  在《三国演义》中有“三绝”:“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公”。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塑造成一位重情重义的“义圣”的形象,他是一位忠义之士。他忠于汉室、终于汉王刘备,即使在和刘备失散后投奔了曹操,也是降汉不降曹,并且时时大听着刘备的下落。

  关羽最讲义气,自从桃园三结义以来,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辅助刘备。在徐州大战以后,在刘备不知存亡、张飞未知生死地情况下,他细心地照料着刘备的妻小,并且大小诸事均先报告嫂嫂再加以定夺,其精神确实让人感动。他虽然认为曹操是汉贼,是他必须除掉的一个敌手,但是因为曹操曾经有恩与他,他便再华容道放走了曹操。

  再《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便是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关羽不仅很讲义气,还武艺高强,勇敢英猛。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过五关斩六将等等,无不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

  在“关羽义释华容道”中,关羽处在“忠”和“义”的尖锐冲突中,接受着理智和情感的相互冲突,从“忠”于刘备集团来看,曹操是死敌,决不能放过,但是从个人关系来看,曹操又是生平知己,对自己可谓是恩深意重,他实在是难以下手抓他。但是较量的`结果是“义”战胜了“忠”,关羽放了曹操。关羽果真是“义绝”。

  我们以后也要更看重“义”,也许不是打仗,但可以“兄弟有难,拔刀相助”,多替自己的朋友着想,在朋友有快乐时与他一起分享,让快乐变成两份,这或许不是那时“义”的含义,但是现在“友谊”将逐步代替“义”,让“义”更一步加深,让朋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不只浮在表面,要更一步加深,这一种朋友间的爱已超过了“义”。

  但有时“义”也是不好的,比如去某公司上班,如果因为靠朋友的关系开后门,那对于那些没有应聘失败的人不是很不公平吗?

  所以我们在讲“义”的同时,还要注意“义”的方式,如果是朋友间的友谊那固然好,但如果是依靠朋友间的关系开后门,那就不太好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黑白分明的人!

三国演义笔记5

  三国鼎立,吴、蜀、魏三虎争雄。雄风浩荡间,风霜刀剑严相遇,而我不谈风雨,只谈风云,我依然为三国风云纵歌。“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角筝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惧身后评……”

  吴国风云周瑜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赤壁江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东风号角擂鼓鸣,半入江风半入云。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潮涨江腾连环船,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火船为盖卿?万里连船齐攻魏,千帐曹营防更慌。东风挡火传捷报,公瑾抚掌须眉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蜀国风云孔明先生为酬三顾初出茅庐,一把羽扇直捣黄龙:要统天下,先取荆州。不畏强敌,火烧新野,然:置之死地而后生。谈笑之中,唇枪已战群儒;抚掌之际,空城计惑敌无数;羽扇轻摇,草船破浪借万箭;衣襟飘飞,高台之上唤东风。你虞尔诈,攀比不了先生足智多谋,精兵百万,更奈何不了先生羽扇踯躅。“出师未捷而身先死”是先生唯一的遗憾。自您归去,孔明灯永照巴蜀大地。

三国演义笔记6

  寒假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里所说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各有所长,无不充满着传奇色彩。东汉末年至今也已年代久远,但我们依然常常用到《三国演义》里的歇后语,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曹操曹操就到”等。还有诸葛亮当年的一封《出师表》,名扬千里,流传至今。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里面说的是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人的故事。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尽心辅佐刘备当上了皇帝,是蜀国的'一代忠臣。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大雾弥漫天驾船驶向曹营,从曹操那得到了十万支箭。可见诸葛亮真是一代奇人,真不愧有“卧龙”之称。

  心动不如行动,大家还是赶快读一读《三国演义》吧,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从这本书里学到很多知识的!

三国演义笔记7

  再读三国,只印象最深于此句:书生轻议冢中事,冢中笑尔书生气。

  如一书友所言,不该有魏粉,也不该有蜀迷。我们都只该是三国读者,看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

  也只怪这乱世太有魅力,不少人心陷其中难以脱离。

  乱世出英雄,豪杰们交替上场,战功赫赫,何不威风,待读至关羽战败,曹公身死,才觉书以过半,老一辈也该轮流谢幕,带着他们一生的血污与荣耀,消失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

  只是越来越感曹公之雄略,觉刘备之不易,前者一统北方,后者白手起家。与我而言,对曹公只能是崇敬,于玄德却有着某种感同身受的怜悯。

  玄德创业何其艰难。孟德北方已定,孙吴三世据江东之时,刘备还只得寄生于荆州刘表,三顾诸葛,隆中对所需二州却皆是刘系宗亲所据,都笑玄德虚伪仁,却不知仁义乃玄德安身立命发家立业之根本,否则北有曹魏东有孙吴,何来随你刘大耳?

  眼看日头蒸蒸日上,却失关张,失法正,再后来,被陆书生火烧连营七百里,糊了玄德春秋梦。

  人无完人,玄德如此,曹公亦是。

  刺董卓失败而逃,误杀吕伯奢一家留千古骂名,举家族之力讨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世之奸雄,后一统北方而扬名,曹孟德的发家史是一部血泪史,屠戮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相比于书中的刘备,曹操更能显得有血有肉,更加接近我们近代对于人性的认知。

  只是叹一句,为大局可以饶张秀,却因荀彧心怀几分汉室却将其赐死,之后曹操不肯称帝,可能也是对荀文若有几分愧疚吧。

  千古英雄身后事也只任后人评说。

  也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笔记8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

  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

  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

三国演义笔记9

  自知道有《三国演义》这个故事后,我特意去图书馆借了书来。读完此书,我从中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乃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看过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当时的周逾和现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试想,诸葛亮不讲究“策略”能行吗? 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让大了大脑得到调节,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这样,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妈妈让我给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烧开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叶。烧开水约十分钟,洗杯子约要五分钟,分放茶叶约三分钟,这样一来,就要共花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可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法:在烧开水的同时,就洗杯子,分放茶叶,等水烧开后,其余两项工作早已完成了。这样一来,我不仅节约了时间去做其它事情,还让客人在短时间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热情。 做事情不仅要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识”,还要有“单匹救主”的赵云的“胆”。记得那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让我们练习跳高。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就像猴子一样一跃而过。轮到我了,生怕摔着的我及得额头直冒冷汗,胆却的内心使我的动作变得缩手缩脚,最后落得个“嘴肯泥”的下场。体育老师摸透了我的心思,走过来,又耐心地给我讲解跳高的要领,在老师和同学们地鼓励下,我大胆地又重试了一次,这次终于成功了!漂亮的动作还博得同学们地欢呼,齐声叫好。唉没有胆量可不行啊!

  是啊,我们虽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国演义笔记10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时,看《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等的含义。

  在低年级,我看《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国演义笔记11

  于我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此书。读的次数也已经数不清了。上篇谈到,最近利用空余时间把《三国演义》重新温习一遍,对照听《曾仕强讲三国演义》,尤其关注“忠信”和“仁义”问题。写下自己感想。

  关于忠信

  任何组织包括单位、家庭、共同关系,都需要有主心骨。我们一直讲安身立命,却常常没有主心骨。所谓主心骨,就是一个人行事言语、努力奋斗的主要价值判断和标准。往往,我们的价值判断比较零散,或者认为都有可取之处,也便无所谓中庭或边缘,遇事拆事、看碟下菜。也正是如此,心中缺乏强大信念支撑。于外人看来,平平庸庸、首鼠两端之辈;于自己觉察,随遇而安、江上草萍之心。短时间可以,但一生都如此,恐怕是难以长久。“忠信”应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认真思考忠信、珍视忠信。一者,因为其难做到;二者,因为其极珍贵。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其中两省就是“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何谓“忠信”?古代讲“忠君爱国”、“忠诚守信”,忠于国家、忠于君主。今天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最高层面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只有对生育养育其的国度和人民具有忠贞不二的信念和感情,才能强有力地站立在这片土地上。不能因这个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存在一些问题就舍她而去,更不能因其他国家比我们先进或优秀就离心离身。这样的人,即使去了另外一个国家,即使享受着看似美好的环境,内心的支撑也终究难以挺立。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科学家即使在国外成名成业,依然盼望回归故土、报效祖国的.原因,因为其内心的忠信之念难以消除,只能是祖国和人民。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每个人对于忠诚的理解和重视不同,导致的最终选择也不同。即使对自己的选择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只要非忠信于国家和人民,也终究不是我们所言的忠信。

  国家之下的层面,就是事业和人。对待事业要忠,对待人要信。具体而言,就是忠信于自己树立的事业,忠信于自己所建立的共同关系。中间出现改变,有时也自然在可理解范围。因为也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但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经常选择和变化,其便不再是良禽和贤臣,只是一个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者,其变化和选择也便远离忠信之意。一个四处效忠的人,终究会被抛弃,这是吕布的悲剧所在。一个看准了就从一而终的人,甚至可以成为神,这也便是关羽被后人尊崇的原因。我们提倡明忠,反对愚忠;提倡精信,反对钝信;提倡大忠,反对小忠;提倡大信,反对小信。古人云“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一旦答应了,就是尽心尽力而为之;一旦决定了,就是拼尽全力去做好。这便是“忠信”之要义。

  关于仁义

  仁义和忠信是不同价值体系的东西。仁义,是一个具有强烈价值观念的道德体系,反映到一个人身上,更多是其人格魅力和宏图志向。仁义之人,必然有博爱,有周礼,有信义,具有悲天悯人的时空情怀,具有坚韧不拔的超凡意志,具有宽仁人之心、行仁人之举的价值与实践融合。行事的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是否具有仁义之心,是否把人民放在心中,放在首位,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在阴谋家或者一些自诩战略家眼中看来,是不合算或者愚笨的,对于仁义之人却能体会其中的洪钟大义。只有仁义之人才能体会仁义之利,而非仁义之人往往既不能体会也不愿体会仁义之利。仁义只有是出发,是自然的心态和行为,是根植内心的种子并发芽成长,其结果才能是宏大的。带有非仁义的目的的仁义,既不能长久,也往往不能善终。

  仁义如此抽象,何以仁义呢?首先,胸怀更宽广,眼光更长远,把人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谦卑之心,博爱之心,诚意之心。对于当政者,政策制定与执行,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仁政,百姓心中自然清楚。对于一般人,做事情要充分考虑他人利益和想法,要有爱心,要有义举。难的是,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或名声而去行事,纯粹地行仁义。正如老子所言“无为而无不为。”正因为不考虑自身之利益,而谋划民众之利益,最终获得利益最大化,人民受益,社会进步,历史发展。仁义是最具有感召意义的价值,在其笼罩下的人民愿意与之一起相随,愿意与之一起度难,愿意与之一起拼搏。而以利益结成的同盟,即使输之于再多的利益,终究是表里不一,难以久长。

  忠信和仁义是一种伟大胸怀,是我们应该具有和努力养成的品质。过程是艰辛的。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深切认同,对共同理念和价值的充分信任,对共同理想的矢志不渝,需要通力合作,有时甚至要做出牺牲。虽然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发展,但在此方面,古代先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路漫漫,其行昭昭,其意辉辉。忠信仁义,依此作为内心所求、外行所系,九死不悔。

三国演义笔记12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名著也是博大精深。其中我国有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其中《三国演义》给我影响最大,如果你们去细细品味,也许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你的人生也有影响。

  对于《三国演义》我是从小喜欢阅读的,他们的事情,是我很有感触如,刘备是中山靖王,三次出面给诸葛亮请他下山,最终以诚心打动诸葛亮,而且在刘备死之前将自己的半壁江山托付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鞠躬尽瘁,辅助刘婵,并写出《出师表》,深感后人,也深感动于我。刘备的礼贤下士的品质,诸葛亮的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后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名利。对我的成长,学习,社交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虽说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枭雄和奸雄之称,其中他身上有着许多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才能。《短歌行》中曹操对酒当歌希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离,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志气,而曹操希望更多贤能之士更多的来到曹操这边,这是有事者,事竟成,当你有理想的时候,你必须努力才能做出最好,这也能激励我,如果你想上大学,想考考一点的学校,你应该努力去提高自己,去问老师你不懂的,这样成绩擦有所提高。

  周瑜是吴国孙权的水军,虽然英年早逝但他也有过人之处,当曹操进攻时,蜀吴两国联合最终在赤壁之战下,一举击败曹操,周瑜在使用反间之计是曹操著名水将杀死。

  虽然曹操,没有胜利,但在后面,曹操更加礼贤下士,体恤百姓和士兵最后曹操的后代建立了国家,这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场面。

  如果一个人有恒心,有毅力,你想做到,你要想的都将会成功,如果你最终能成就一番事,而不挥霍时间。

  《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给人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需要不断反复琢磨,去领会,人的一生也如此,学一件东西,做成功一件事,都要努力,谨慎,这样时间才会是有意义的。

三国演义笔记13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五大时期,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不同时期读它有不同的感受。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低年级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看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今年再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国演义》中,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随着我的慢慢成长,每次读《三国演义》都有了不同的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笔记14

  《三国演义》记叙了东汉末年至西汉之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个军事集团,为了独霸天下以至沙场厮杀的战乱时期。其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独霸一方、窥伺天下的乱世枭雄;解民倒悬、广施仁政的一代义主;横刀立马、勇猛绝伦的威猛大将;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军师谋士……然而,在这个人才云集的时代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赤胆忠诚的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写照;“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追随刘备;面对东吴的盛邀,他断然拒绝;白帝托孤,他全心全意辅佐刘禅;他“六出祁山”,只是为了兴复汉室;上表《出师表》,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诸葛亮的忠诚深深打动了我,令我敬佩不已。

  从古至今,忠诚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屈原的投江自尽,以身殉国,是忠诚;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主,一身胆也,是忠诚;魏征敢于直言,向李世民进谏两百多次,是忠诚;岳飞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忠诚是一种美德,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歌颂它,传扬它!

  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因为忠诚,他先身士卒;因为忠诚,他不怕牺牲;因为忠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忠诚,他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国家!虽然只有平凡的工作,但他却家喻户晓,受到全国人民的敬仰,就是因为忠诚。有了对国家的忠诚,他才用尽一生精力研究‘‘两弹’’,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忠诚对人们成就一番事业,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多了,像金钱、权力、名誉等利益,深深诱惑着人们。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从而不择手段达到目的,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有利可图,就将忠诚抛之脑后。这样的人,往往只能享受一时的利益,最终的下场都是身败名裂。

  忠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逝的时光,社会改变,渐渐销蚀了忠诚的光芒。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腾飞的的重任,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违背忠诚,要使忠诚永放光芒。

  忠诚,是青春冲刺的诺言,是生命履行的责任,是安身立业的根本,更是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质。让我们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忠于学业、事业的人,一个忠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三国演义笔记15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故事和人物。作者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演绎了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忠义与奸佞的冲突、豪杰与奸雄的较量、谋略与武力的斗争……一场场刀光剑影的生死悲欢,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多少品味不尽的美谈佳话!“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故事,数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笔记】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笔记03-01

三国演义阅读笔记05-08

《三国演义》阅读笔记11-27

三国演义的阅读笔记05-19

三国演义的阅读笔记05-23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50字01-26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350字01-26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1-09

高中《三国演义》阅读笔记05-09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