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23 09:41:48 笔记 我要投稿

论语的读书笔记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的读书笔记5篇

  论语的读书笔记 篇1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在阅读中,我与作者交流,在交流中我幸福着他的幸福,快乐着他的快乐,追逐着他的追逐。

  读了《论语译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到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这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山,是那样的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的壮丽无边,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

  读了《论语译注》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我读到了:我们要把一切都想得美好一些。它告诉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快乐的。于是,我不敢让一日闲过,怀抱信念,拥着信心,在快乐中拥抱生活,在充实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与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我们不应该怀着任何的怨恨去对待每一件与自己相关的事,去对待每一个伤害亏欠自己的人。生活于我们每个人只是一段客旅,我们只是生命的过客,也许幸福会让我们停留的脚步久一些,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但终究止不住我们前行的步伐,只要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生活就会充满快乐,明艳动人的花朵才会在我们面前尽情开放。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天地宽广,道路坎坷,带着快乐的心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吧!

  面对着《论语译注》这本书,我轻轻翻开书页,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仿佛到了一个广阔无比,奇妙非凡的世界。读书给我带来了快乐,这种快乐,像策马于原野之上,如泛舟于西湖之间,似尽欢于游戏之中。与《论语译注》这本书为伴,让心灵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得到升华。

  让我们记住"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这句忠告,沉醉在《论语译注》这本书的馨香中,快乐读书,快乐生活吧!

  论语的读书笔记 篇2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过”指过错。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此解较为妥当。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

  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

  论语的读书笔记 篇3

  本书讲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这告诉我们现在的.老师应该学习孔子这一点。

  对于学习,我们要做到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到的知识,按时去温习它,不也是很开心吗?因为在温习的同时,我们把学过的知识不断的巩固,也许还能获得新的东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复习完所学过的知识,就再也不用惧怕考试了,更别提说挂科了。

  从《论语》中,我还知道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好比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并不是看学历,也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他的言谈举止与品质修养。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没有学习过什么,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传统伦理,这也不能说他没有文化知识,没有道德修养。殊不知她所拥有的这些道德修养结石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论语》共20篇,其言语精练,内容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我感受到了《论语》拥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每一位学子都应对其进行品读

  感悟及求索。书中有着丰富的知识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有爱心,要以贤德的人为榜样。把这些作为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

  论语的读书笔记 篇4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读书笔记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

  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

  论语的读书笔记 篇5

  我的爷爷由于父亲早逝,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是他却一直坚持看书,阅读一切能接触到的读物,最重要的是不耻下问,我记得当时他七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还是总是询问我们,虽然他有点孔乙己式的思想行为,喜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辈们都接受了在当时很好的教育,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没能上大学,可是这个思想却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由于没能被推荐上大学留在了农村,但是他也没有随波逐流,不断学习农村新的种植技术,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种子、农药、化肥都是他引领的,好多人经常过来请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热心的讲清楚注意事项,四十多岁的时候还去报班学习农村财会知识想努力做好村里的会计。他尽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读书,当时村子里嘲笑父亲说“花费那么多钱读书,都可以养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个女儿”,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也许他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没能完成的梦想,也许是读书打开他开阔的思想,那时他就经常说:“你们学到什么时候我就供到什么时候,哪怕留学我也尽力供”。曾经我的高中老师还有同学的爸爸(市里组织部长),问过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说农村种地的,他们都不信,觉得气质谈吐都像一个有学识身份的人。是的,我想这就是不断学习带给他外在的修养,虽然生命短现,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说:“我就佩服他一个。”我时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现在,也能很快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吧,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优点。

  刚毕业时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毕业,做的也是相关专业,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专业知识很强,我们很佩服他,他也知道这一点,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动手做事的时候,他还是会问那些没有学历的老师傅“这个是怎么做的”,他也没感觉丢脸或怕别人看地他,这就是强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经验。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样)因为不自信,又由于从小到大经常听到的是我怎么聪明,上班后也是说我学东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时候不敢问,使自己失掉很多进步的机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学到新知识,明白很多道理,找到进步的动力,放飞自己的心里,所以说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论语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论语的读书笔记11-10

论语读书笔记06-16

《论语》读书笔记08-07

《论语》读书笔记06-12

《论语》读书笔记05-08

论语读书笔记09-15

论语的读书笔记摘抄03-21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01-08

小学论语读书笔记09-06

关于论语读书笔记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