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24 10:18:01 笔记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译序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前言

  阿伦·甘地,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

  他在上个世纪40年代在南非度过了他的童年。因为他是黑人的缘故,受到许多欺凌,所以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他的祖父那里,跟他学习如何面对愤怒挫折歧视和耻辱。因此,他渐渐懂得何为暴力和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

  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这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恐惧无法带来和平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他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这个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非暴力沟通不只是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Tips:非暴力沟通的使用,并不需要沟通的对象熟悉非暴力沟通,或对我们心存善意。如果我们遵循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乐于互助,并表明那是唯一的动机,那么他人也会加入我们,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动。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一观察二感受三需要四请求

  这些提醒、鼓励我们专注于彼此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过程:

  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沟通的过程当中,如果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作者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大多时候,这样个人化的主张和评价会招来敌意。 我们常常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从小就学习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教授O.J.哈维的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沟通用语中使用词语涉及道德评判的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的作者单格林伯格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应景的:)】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丝的一段话: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我们也不可能按照别人对我们的期待而生活。在那些专制的等级社会,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一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观察。当我们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他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描述观察结果。例如,他会说,“欧文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一个差劲的前锋”。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如果人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的我们将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产生积极影响。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区分感受和判断。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把“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呀。分享读完书以后几点收获:

  1.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转变谈话与聆听的方式,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使我们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能倾听各自的心声,也能够理解彼此的需求,从而提出请求,最终达到谈话的目的。

  2.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语言看似没有什么大碍,却时常会戳中对方的痛处,引起别人的痛苦。

  3异化的沟通方式蒙蔽可我们对他人的爱,其中包括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论往往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大多数人喜欢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人,举个例子,老师今天布置了很难得作业,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实际上学生也就是评价者不愿意做作业而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并不是“老师太过分了”),或者是强人所难(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不做的话,就会受到惩罚等)。

  3.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步骤是观察,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学习区分观察和评论。举个例子:

  有个人有时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这是我们的客观观察)他是一个懒惰的人(想一想,他真的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所以在说明自己观察后的看法时,可以加上“我觉得”,同时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有所依据。

  4.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步骤是表达感受。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白评价≠感受,举个例子,全职主妇对自己先生的评价“我的先生像一堵墙”,这样一说先生可能会否定自我,从而影响夫妻的亲密关系。如果太太能够这样表达“我感到很孤单,希望你能够抽空多陪我说说话”,这样不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5.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步骤是表达请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请求越具体越好,如上面的例子,“我希望你每个星期六可以在家陪我说说话”,同时,为了明确是否达到了谈话的目的,可以请求对方的反馈,如果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给予反馈,反过来去询问对方的感受,心情,倾听对方的需求。

  6.倾听别人时,我们也需要给他人反馈,明确我们已经听懂了对方的意思,或是将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修正。

  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得到了充分表达,有两种方式:谈话的气氛会变得轻松;对方停止了谈话。

  我们也会有痛苦得无法倾听别人的时候,此时有三种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大声地提出请求;当对方的情绪和你一样,都比较激动时,换一个环境,冷静下来之后再重新回到对话中。

  7.爱自己,和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有助于帮助自我成长。

  我们之所以会生气,会愤怒,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他人愤怒,容易使我们时刻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惩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将“因为愤怒而想着如何让别人受到比惩罚”这样的想法转换为思考“我们自身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愤怒了呢?”

  充分表达愤怒的几个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8.进行自我评价时,我们容易由于自责而陷入自我憎恨中,自责也是尚未满足的需求的可悲表达,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明白自身需求,学会充分体会内心的渴望,寻求方法去满足自身需求,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样的负面情绪。

  非暴力沟通使问我们不再分析自己和他人有什么病,而是了解彼此的需求,这样会使内心变得平和。

  9.表达感激的时候,有三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现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接受他人感激的时候,要学会与他人一同庆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过分谦虚。

  附录是我圈了的一小部分,应该是全书最精华的总结啦,顺便粘贴过来:

  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吗?”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这一章说的是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智力还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还是被它击中了。

  小时候早晨醒来,惺忪的睡眼看见从门缝里射进一束光。于是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光柱。房间里舞动的尘埃,蹦蹦跳跳跳进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尘埃。

  对于我们看到的事物,我们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们眼睛上的一个“镜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应图,实际上每根螺旋线都是圆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个。换个角度也许可以看到另一个不同的像,不能说这个像是真像,那个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这个图。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这个像,而不是别的像,是由我个人的经验和信念决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怀疑邻居偷了斧头,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头,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邻盗斧如此,苏轼和佛印的禅辩也是如此。

  这些经验和信念决定了我遇到事情会怎么反应,怎么处理自己与外在的关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说,伤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能让我这些信念软化或者松动,有点怀疑、带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比我们成人更智慧。

  在《小豆豆与我》豆妈也说:“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们是远远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们会教给大人很多东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们赤裸裸地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一个小孩子自己的东西被拿了,TA会这么办:你拿了我的东西,你还给我就是了。你还给我了咱们还是好朋友。你要不还,我会抢。如果抢不过,我就去找妈妈帮我要。换了一个大人呢?TA想的可能会多:臭不要脸,你凭什么拿我东西?我上一周自行车刚刚被偷!如果这样下去,还得了!立马还给我,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此时,事情已经不再是拿东西这个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成人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绪和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它不再是当下的。

  对于下午睡觉、雨天不出门的人,孩子不会说TA是个懒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驱使孩子去了解他为什么下午去睡觉?不是用评论和判断,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个人的感受。

  观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应。

  尚师徒二人出门化缘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涨,姑娘无法得过。老和尚于是背姑娘过河。转回寺庙,徒弟问:“师傅说‘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还要背姑娘呢?”师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来你背了一路啊。”

  师傅观察到姑娘过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内心的需要是帮忙,于是请求发生了。

  这样说的话,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不仅可以用于人与人的沟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对事情时如何行为处事。因为本质上,不管是面对是人还是事情,都是自己内心的天人交战。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这段时间有点疲惫,心中那个懒惰的小我时常在作怪;期末孩子的学习也让我焦虑,书读得也不走心,今天算不上心得,唠唠家常吧。

  前一段时间孩子生病,落了许多课,最近忙着恶补,家里家外判若两人。在外面和风细雨,在家里一看到儿子不急不忧的神态,心里就极度不舒服,虽不是河东狮吼,勉强的微笑也是丑陋至极。儿子说我没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书桌上写了“耐心”。看到我写了“耐心”,自己也写下了“认真”二字,说:“希望自己写作业能专心,不让妈妈生气了。”当听到儿子的话,心中满是悔恨。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对孩子那份直执(我所期望的),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害怕失败(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

  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他人主动表达自己。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来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

  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标准化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易于实践。

  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a.观察:只表达你对他人所做事情的观察结果,而不进行判断或评价。

  如何区分观察与评价呢?观察即事实,评价即意见。比如小明喜欢睡懒觉,A说“小明是个懒惰的人”,B说“小明今天上午11点起床的”,那么A是在发表评价,B是在描述观察。

  将观察和评价混为一谈,他人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如果我们还不慎表达得言过其实,他人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J.Krishnamurti

  b.感受:表达你自己的感受,如受伤、害怕、开心、生气等…

  在表达时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只描述自己的感受,避免轻易给自己或他人下定义。比如“我觉得自己是个loser”和“这项工作我一个月都还没有完成,我感到有些挫败。”,前者就是想法,后者才是观察与感受。

  心理学上有“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己度人”,就是投射效应的一种表现。

  后者是指一个人的潜意识,会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比如一个对自己小孩缺乏信任的母亲,总是担心孩子出事,于是对待孩子总是小心翼翼、紧张兮兮,孩子从而受到影响,下意识地常常将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印证母亲的担心是“正确”的。

  当我们表达想法而非感受时,就容易让自己或他人掉入“投射”的陷阱。

  c.需要:告诉对方是什么需要,导致了你的感受。

  网络上常流传关于男女思维不一样的段子,比如女生想:“他今天怎么对我爱答不理的,是不是不爱我了?,男生想的却是:“今天意大利队竟然输了。”

  虽然是搞笑段子,但也能分析一二。女生与其自己猜来猜去,不如告诉对方:“今天你没有和我聊天,我很失落,因为我很期待你的陪伴。”只有当我们开始谈论需要,我们才更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对方的需要。

  d.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即你希望对方怎么做,但避免变成要求或命令。

  关于如何提出请求,有以下几个要点:

  告诉对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否则对方可能依然无法明白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满足你的需求;

  提出具体而非抽象的行动请求,更可能得到满足。因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具体是什么,别人就更难知道了;

  请求对方的反馈,以免我们表达的意思和对方的理解不一致,造成误解;

  了解对方的反应:此刻的感受、正在想什么、是否接受了我的请求。

  “我相信,提升沟通品质有助于建设一个有爱的世界。”

  运用以上四个要素的前提,是我们发自内心想要关爱他人。实际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对四个要素的觉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更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希望我们达成的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我觉得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得换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沟通方式,语言的表达没有以尊重对方为前提。‘非暴力沟通’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进行对话。接纳并理解别人的质疑,理解他人,但这绝不是软弱的代名词”

  《非暴力沟通》向读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非暴力沟通》强调,首先必须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我们有时会责备他人,这其实反映了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被责备的那个人恰恰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便是“我们已经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总会比较激进。至少我之前是这样的。但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沟通。尤其是有人说我不好的时候。后来发现当你真的听进去思考了你会发现很多人家给你的批评其实是你内心想要提升的道路。当你了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后去聆听(不管好坏)这样你们才能真正的做到意义上的“沟通”而不是自说自话。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我们想好好沟通:

  最近读完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对于沟通的认知完全是转了一个方向。原以为认真的倾听、诚挚的交谈、平等的对话,达到交流信息和增进情感的目的,就是有效的沟通了。可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沟通和交流却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自如。当遇到无法畅快沟通的对象,或者双方都有沟通意愿,沟通过程却不愉快,甚至不欢而散。

  我许多年前曾读过一本《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书,这本书介绍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情感世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顺畅沟通。男人和女人要想建立亲密关系,女人需要读懂火星的语言才能理解男人,男人也只有明白了金星的表达方式你才不会错怪女人。

  可见沟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我们想好好的沟通却总是词不达意呢?如果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是一本偏理论性指导你更好地沟通的书籍,那么《非暴力沟通》则是一本可以指导你去实践的沟通练习手册。

  对“非暴力”的理解: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非暴力”就是不运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一言不合”就动手,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情形。你肯定也经常听到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常说的一句话:“你再不听话,我就揍你了。”这些情形就是我理解的暴力沟通方式,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自己对暴力的理解太肤浅了。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身体暴力”外,还有一种“隐蔽性的暴力”是经常被我们所忽视的。这种隐蔽性的暴力对精神造成的伤害是不易察觉的,除非我们表达出来。隐蔽性暴力往往是暴力的根源,言语上的伤害可能没有身体暴力那么直观,但它的累积效应往往以身体暴力的形式体现。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有些话真的很伤人,但我们常常以一笑而过的方式将真实的情绪掩藏了起来。却不知道伤害已经造成,只是我们采取了无视的态度而已。

  当明白了隐性暴力才是暴力真正的根源,要想避免隐蔽性暴力对精神的伤害,我们需要修炼非暴力沟通的交流方式。那什么是非暴力呢?

  “非暴力”是指,当一个人内心没有暴力时,自然而然的友爱状态。彼此感到的是尊重、理解、关注与爱。运用非暴力方式沟通,我们会去聆听自己和他人深层的需要,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度聆听,让我们发现自己对生命深深的爱。如果暴力代表黑暗和恐惧,那么非暴力就代表光明和温暖。

  是什么蒙蔽了爱?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体会到彼此心中的爱?卢森堡博士认为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蒙蔽了爱,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造成了心灵之间的隔阂。

  哪些是异化的沟通方式呢?

  首屈一指的是道德评判。举几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就使用的道德评判句式:

  “你太自私了。”

  “你太没良心了。”

  “你太不负责任了。”

  “你太没担当了。”

  ……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会被我们看成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这种评判方式中隐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但是却难以使我们真实的愿望得到满足。如果对方出于恐惧或者内疚来迎合我们的评判,迟早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屈服于内在或外在的压力,会心怀怨恨或者厌恶自己,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和温暖。

  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理论和价值判断,不要将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混为一谈。对于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轻易地将其上升为道德评判,语言的暴力在无意识的行为中就产生了。

  学会用爱的语言来沟通,我们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价值观,但是不要去指责他人。

  第二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如果想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我们的生活中总存在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老公”……当你在做这种比较时,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是关爱、是孩子的自律,还是其他被我们忽略的需求。不要让比较掩盖了我们的真实需求,却将怨恨和责怪的杂草撒在了爱的田野里。

  第三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回避责任。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我们却在广泛使用“不得不”、“你让我”等这一类短语。

  比如说,“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

  “你让我伤透了心。”

  这种说话方式在淡化我们的个人责任,其实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做出选择的权利,对,我们有选择的权利。那为什么习惯这样说呢,是为了推卸责任,不想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责。

  第四种异化沟通的方式是强人所难。许多人都认为,教育的职责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如果不配合,就要受到惩罚。

  大多数父母都会用各种各样的规则来要求孩子,如果做不到就用惩罚来教训他们。实际上,孩子们总会想出别的办法来对付我们。我们最终还是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如果一个人有选择的权利,且是为了追求幸福,而不是为了逃避惩罚,而选择他想要的生活,或许他的行为就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的观察。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可见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可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却是我们使用非暴力沟通需要具有的能力,不带评论的观察是我们开始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像是打开那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引导着,个人的感受是无关紧要的。

  体会不到自己真实的感受成了普遍的现象,我们常用“我觉得……”这个句式说出的并非是自己感受,往往是我们的想法。当接着追问真实感受是什么时,我们茫然不知所措,真实感受去哪了,被我们忽略了。

  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却是我们敞开心扉与人顺畅沟通的关键一步。在沟通过程中道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在卸下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的铠甲。

  如何区分感受和想法?“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表达感受吗?不是,这是发言者的自我评价,他没有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这一句同样没有表达出感受,而是用自我评价代替了感受。

  想法已经习惯穿着评价的隐形衣却以感受的角色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不自知。我认为感受是真实实在的,想法是虚无飘渺,感受能让情感流动,让爱自然挥发。想法往往让我们无所适从。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自责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或者厌恶自己。责备他人常常会引起他人的申辩反驳,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真实的需求被解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表达了我们尚未被满足的需要。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将它准确表达出来,其他人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会认识到所谓的将心比心,我们无法牺牲他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要说出自己的请求。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总是期待有所回应,对自己的需求认识的越深刻,提出的请求就越明确,越具体,这样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在生活中,我们如果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想勉强他人,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会习惯使用请求而非命令的句式。

  如何区分请求与命令呢?请求如果没有被满足,如果紧随其后的就是批评和指责,那么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如果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的愿望就越容易被看作是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就越不愿意满足我们的愿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学会倾听,倾听自己或他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要,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融入我们的生活,而非是指责、命令、内疚、自责、恐惧、强迫、无视等主导我们的生活。当暴力消退,自然流露的爱会使心灵的创伤痊愈。当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让倾听和理解代替指责、命令和强迫,让由衷的互助自发产生。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本书的第4、5章都是和感受有关,第4章主要分享的是如何体会和表达感受,第5章分享的是感受的根源,本书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和词汇帮助我们去理解【感受】,这点对于读者很友好。

  关于“感受”,在大二的个案工作课上,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让我开始对“感受”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我目前看来,学会觉察感受,并表达出来,是内在成长的第一步。

  第4章一开始,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从来没有人问过他的感受,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大家是被鼓励着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

  作者接着分享了几个小故事,有作者小时候因为老师提出的“男孩子不要胆小怕事”的观念,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害怕,哪怕手受伤也忍痛打了一个月的棒球。也有在非暴力研讨班上,一个太太表示自己的丈夫仿佛是一堵墙,太太希望丈夫能多体贴她,但是她运用的是指责的说法。

  通过几个小故事,作者引入观点:非暴力沟通鼓励表达内心的感受,因为这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随后作者提出我们需要区分“感受和想法”。以下是想法和感受区分的例句。

  1、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的不好。

  2、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很郁闷/烦透了。

  作者还提出,当我们说:“我觉得”,常不是表达感受,而是表达想法。也有很多词语是表达想法,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被忽略。

  我觉得十分有趣的是,作者还分享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十分有用,表达感受需要有丰富的词汇,这样更好的觉察自己细微的情绪和感受,作者把需要得到满足和没有得到满足的感受分了两组。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读到这里,我霎时间想起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应对方式,翻开图表,我发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如同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我们往往看到只是冰山表面的行为和应对方式,其中萨提亚的应对方式有4种,讨好、指责、打岔、超理智,4种应对方式是有4种表现姿态的,如图所示,我自己有觉察过,我常用的应对姿态是指责。

  在相关的培训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深刻,“没有所谓的XX型人格,有的是应对姿态,不要用理论把人定义了”。而且我们每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对姿态可能互换,比如像我常用的应对姿态是指责,但面对更高压的一些环境,我对应对姿态就有可能变成讨好。

  回归本书,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和非暴力沟通都共同提到了,行为、事件带来感受,但导致了感受的是,我们内在的观点、期待还有需要(渴望)。

  前不久发生了一件让我情绪崩溃的事情,过后我用冰山理论来回顾自己的心理过程,的确有帮助我觉察到自己的需要。

  事情的起因是我得知我申请的你我伙伴平台“性教育种子讲师”的电子证书没有通过。当时,我内心首先是不相信,然后我通过文字的方式和你我伙伴平台的工作人员不断地解释、说明自己的原因。(行为)

  对方的解答让我无法不能接受,我在文字中表示,因为准备性教育实践课程,我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没有通过审核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十分受伤,难过,而且从对方的反馈来看,似乎是我在指责ta。(应对方式:指责)

  我首先是生气,接着开始难过,感觉十分的委屈。(感受)伴随着这样的感受,我哭了,而且是嚎啕大哭地给朋友打电话,说自己是多么的委屈和悲伤。(行为)

  一段时间过后,我冷静下来,我思考,我为什么崩溃得大哭呢?

  我认为我这么认真地学习完全课程,完成了将近20xx字的作业,还完成了一次我自己还算满意的性教育实践课,我应该被肯定,应该要通过审核,应该取得证书,这才是有价值的。(观点)

  对ta人,我期待对方对我的付出和努力学习的肯定,对自己,我期待拿到这个证书。(期待)我渴望自己被对方肯定,被对方认同。(渴望)

  那关于自我的部分,我还是不太能够理解,所以没有写到这个部分。当我一点点挖掘自己当下爆发的情绪背后的观点、期待、渴望,知道自己需要的是被认可,那我就可以自我给予,觉察感受后开始更好的自我关怀。作者:有时也是慢热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很多心理医生都会推荐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确实很不错。

  读完这本书,不仅可以用于和爱人、孩子进行亲密沟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务谈判中使用。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一词的翻译。也被很多人称为是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可以浓缩成八个字,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描述你的观察,说出你的感受,表达你的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沟通的时候,都不会描述自己的请求,比如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希望你能过来陪我”

  这个是一个很抽象的请求,对方肯定很难去猜,究竟是怎么才能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会犯这个错误,提出抽象的请求,然后抱怨先生不懂得关心自己。

  比如说你家宝宝把厨房的各类厨具都从橱柜里拿出来玩,如果是你看见了。你会怎么和宝宝沟通?

  宝宝,妈妈看见你把这些厨房用具都拿出来,(观察)妈妈差点儿踩到了,妈妈觉得厨房好乱,心里不舒服(感受),妈妈喜欢干净的厨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吗(请求)

  所以当你看见孩子捣蛋,或者说有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记得用这四个步骤来沟通,可以让自己和对方,沟通更加顺畅。

  还有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切记不要将请求变成命令,比如孩子不听你的话,不去收拾的时候,你就强硬要他去做,并且动武之类的。

  这时候就是变成暴力沟通了,当然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关系再次僵化。

  非暴力沟通力最重要的应用也是培养对自己的爱,所以也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说自己不是个好妈妈,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书里还提到学会表达你的感激和谢意也有技巧,说出对方对我们有益的具体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的心情。

  倾听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学会让对方尽量多表达,你不要急于给她提出建议和意见,可以表达你的感受和体会。让对方先倾诉,这样比建议更能安慰她。

  知秋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说你要实际去使用,当然你看完就忘,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沟通重在练习和耐心,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对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况相通,乐于互助,也即“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著)认为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是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方式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让人们诚实清晰的表达,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能够

  1、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2、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3、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4、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5、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此刻的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举例说明:母亲对孩子说“孩子,看到桌子下的两只脏袜子(此刻的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况相通,乐于互助。

  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也可被用来协调各个层面的争论和冲突。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平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本书,感觉自己对于本书的理解还有有许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这里就简单地写下自己看完本书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吧。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以充满爱的方式去和他人沟通,加强联系。这其中离不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其中有几个部分对我个人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是在沟通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经意间所带来的语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倾听的力量。很多时候,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判断等,但是也许他人需要的仅仅只是得到充分的倾听,得到来自别人的理解和认可;三是要更多地关注自身。当我们表现不够完美时,我们往往会陷入自责和内疚当中而忽略了对自己的爱。另外,如果我们只是出于内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们发自心底的出于对自己的爱,出于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转变对自己评价的方式,让生命之花绽放。

  最后,非暴力沟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会贯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书结尾所说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我墙裂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就算你觉得自己跟别人的沟通不存在任何问题,没有任何的矛盾,这本书也值得你一看,它会让你对沟通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

  如果你苦恼于自己总是不能正确的表达观点,如果你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亦或是心情不舒畅,都应该看这本书,它能解决你的问题。

  1、提出具体的请求:

  直接告诉他你的请求,你希望他做什么,尽量的表述具体详细些,而不是直接说不希望他做什么。

  使用抽象的语言会使我们无法深入的了解自己。

  2、明确谈话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昨天我突然陷入思想的沼泽,我想不通一些事情,那让我非常的痛苦,可能身边的朋友没办法理解我的痛苦。直到今天我再次翻开《非暴力沟通》,顿时云开雾散,我觉得我可以采纳书本里的建议,去照着执行。

  我想我可能真的表达方式不对,我只是一昧的说他从来不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甚至直截了当的说他是个没有想法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想法呢,有的人只是天性不爱表达出来。我又是否有认真的回顾我们之前的交流,或许是我自己没有用心罢了。

  要解决我的烦恼,可以试着找一个具体的话题,然后展开。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我如果从他的角度切入,可能会对他有更真实的认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非暴力沟通》第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我们都知道,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这一章节,给我的思考比较多。尤其对“惩罚”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

  惩罚有多种的方式,《非暴力沟通》阐述了体罚、指责和否定。先聊聊“体罚”。对于体罚,我相信许多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会认为体罚是需要的,它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至少可以帮助他避免伤害。而有些人却十分反对体罚,认为通过体罚孩子,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武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先来想想看,体罚有时候是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当下的效果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吗?有时候通过体罚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事,孩子当下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孩子未必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另外,当我们在运用体罚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并产生效果时,我们是否也在侧面告诉孩子,暴力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解决冲突?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

  说到惩罚的局限性,书中的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到我们。其中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这个问题的思考,又回到了我们刚讨论的内容,当我们惩罚孩子,孩子去做我们要求做的事情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大部分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或避免受到惩罚才去做的。

  这也不是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故此,多多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沟通_作文09-06

关于沟通的话题作文:沟通的乐趣10-31

关于沟通的作文11-02

关于沟通的学生作文10-23

关于沟通理解的作文10-31

关于沟通的作文(精选42篇)10-28

《学会与父母沟通》说课稿范文11-09

初二政治说课稿主动沟通健康成长09-17

《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教学反思07-12

初中思想品德《师生之间学会与老师沟通》说课稿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