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3-05-12 20:20:06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民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民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民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

  民宿是指利用闲置资源,经营性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为客观反映民宿业发展现状,深入了解民宿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所取得的成效,池州市统计局选取50户民宿经营业主,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当前民宿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但仍面临五大问题,值得关注。

  一、民宿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市场机遇。目前,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刺激国内消费是必然选项,扩大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旨意的文化与旅游消费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在“双循环”更加注重内需的发展格局中,消费回流利好旅游业,为民宿产业带来发展机遇。看田野风光、尝农家饭菜、品惬意生活……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都市居民舒缓压力的重要方式。人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观光,主动尝试融入乡村生活,由此催生出大批装修精美、特色鲜明的乡间民宿。发展民宿产业对于盘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全域化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民宿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政策机遇。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提出鼓励发展民宿、客栈等旅游住宿产业。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鼓励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大力开发乡村民宿、客栈市场和产品。20xx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民宿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池州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池州民宿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旅游民宿给予资金支持,将特色精品民宿和乡村客栈发展纳入全域旅游“1+4”规划体系,旅游民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文化旅游消费新的热点。池州山水间·醉里头、初心叁舍和秋浦仙居等一批精品民宿品牌效应显现。截至20xx年2月,全市基本符合“旅游民宿”界定且正常营业的小型住宿设施82家,共有客房925间,餐位3666个,20xx年营业收入3786万元,平均房价365元/间,平均出租率47.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0xx年平均房价、平均出租率指标均高于当地星级饭店。10家民宿入选“20xx年度安徽省百家精品民宿”,入选数量位于全省第三。

  二、池州民宿产业尚处发展的初级阶段

  当前,民宿产业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总体上判断,池州民宿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民宿发展大多处在创业期,以自有住房为主。此次调研的民宿中住房来源76%为自有住房,14%为租赁住房,2%为购买住房,部分民宿住房来源为多种方式兼有。民宿商家经营时间在3年以下的占60%,3-5年的占16%,5-10年的占18%,仅6%的民宿经营时间在10年以上。与外省一些民宿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池州多数民宿的创办经营时间还不是很长,尚处在发展创业期。

  (二)民宿规模普遍不大,价格较为适中。调研的民宿中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仅占26%,74%的民宿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下,其中200-500万元之间的占32%,100-200万元之间的占22%,50-100万元之间的占20%。民宿平均有工作人员6.3人,客房数14.7间,床位数23.7张,客房平均单价在1000元以上的占2%,500-1000元的占14%,200-500元的占50%,200元以下的占34%。池州民宿以中小型为主,价格基本在游客可接受范围以内,高端民宿占比较少。

  (三)客源市场以江浙沪为主,营销方式多样化。民宿因为经营方式的特点,注重客人之间口口相传,很多新客人都是由老客介绍而来,另外也通过官方微信专辑推送、网络直播等方式,加大特色民宿网络宣传力度,提升民宿知晓度和美誉度。调研结果显示,通过回头客介绍进行宣传推广的占94%,微信等社交媒体推广的占62%,飞猪、携程等旅游网站推广的占56%。民宿客源70%来自江浙沪,20%来自安徽省内,10%来自全国各地。

  (四)主流客群表现为中产化,多数为家庭游。民宿入住客人主要来源自家庭游、自助游、自驾游、旅行团、研学游。调研结果显示,90%的民宿入住客人来源于家庭游,52%来源于自助游。在民宿的客群结构中,主要以上班族为主体,其中又以职场高管及文艺从业者追求高品质民宿消费为主,性价比、民宿品质是民宿用户最为关注的诉求。

  三、池州民宿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民宿经济作为一个产业链,有效促进了区域文化和旅游消费,对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实现了农民多元增收。

  (一)以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民宿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通过发展民宿增加就业进而促进农民增收无疑是一种理想的选择。民宿经济的乘数效应可以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就业,拓宽了就业渠道。如池州市石台县洪墩村,境内拥有国家4A景区百丈崖景区、天方集团慢庄景区,诗之河——秋浦河傍村而过。洪墩村依托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精心打造了“慢村农庄”民宿品牌,通过村企合作的方式整合建成14家各具特色的主题民宿,通过对这些民宿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收费,统一营销,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运营模式,提供集住宿、餐饮、农事体验、生态文化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度假服务,既拓宽了就业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二)以增加产品营销促进农民增收。民宿经济链条中“吃”和“购”两大环节与农产品密切相关,而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不但解决了农产品购销体制不畅的难题,而且还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提高了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如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的“茶乡里民宿”,是集旅游民宿、特色餐饮、霄坑茶等系列旅游商品加工与销售、茶文化游学于一体的森林峡谷度假特色民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茶乡里民宿带动了霄坑村一批旅游民宿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霄坑民宿聚集区,带动了霄坑茶叶、蜂蜜、食用菌等山区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三)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民宿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游客,更带来了致富的活水,打通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整合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进而增加并稳定农民收入。如池州市青阳县杜村乡大力发展特色民宿项目,“诗意栖居地”特色民宿的代表“陌上星空”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住宿餐饮、文化创意、休闲娱乐、购物体验和谐统一在一起,慕名而来“陌上星空”寻求一住的游客络绎不绝。民宿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同时也拓宽了当地农产品的对外销售,之前没有销售出路的茶叶、香菇等农特产品也因此多了些销路,路子变宽了,村民的收益也随之增加。特色民宿不仅能补充九华山旅游高端民宿的空缺,也给九华山下以及周边居民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近两年青阳县民宿带动农村就业和实现营利,相较以前分别增长10%和15%。

  (四)以旅游资源增值促进农民增收。池州市旅游民宿90%以上是“景区依托型”乡村民宿,主要积聚于九华山风景区及周边区域。结合A级旅游景区资源分布,不难发现,旅游景区资源较为丰富,其民宿数量较多,民宿产业较为完整,客源稳定。发展民宿产业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增值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价值链,提升了旅游资源的附加值,成为带动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如位于九华山风景区的周边乡村,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引进品牌民宿23家,盘活基层闲置资产,推进农家乐向特色民宿转型,在精品民宿培育中主打“生态”牌,九华山悠然山居精品民宿、妙隐山居民宿等原生态民宿成功入选安徽省百佳民宿。

  四、池州民宿产业发展面临五大问题

  当前,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正是乡村民宿发展的大好时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乡村旅游和休闲旅游的发展,民宿作为旅游住宿业的新生力量逐步发展壮大,但依然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民宿总量待增加。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旅游消费需求却持续旺盛,体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以精致化设施、精细化服务、精神化体验、精美化环境为特征的精品民宿日益受到市场热捧。总体来看,池州市民宿产业发展不均衡,分布零散,未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民宿集聚发展区域,难以满足居民旺盛的高品质休闲度假需求。截至目前,池州市基本符合“旅游民宿”界定的仅有82家,分县区看,民宿数量达20家以上的,分别是九华山(28家),青阳县(22家),贵池区(20家);民宿数量少于10家的,分别是石台县(9家),东至县(3家)。民宿整体发展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二)同质竞争待破解。民宿不同于农家乐,也不同于宾馆或旅游景区,而是“宿在民居、乐在田间、游在山水”,集趣味、乡土味、人情味于一体。伴随民宿行业的火爆,民宿投资出现遍地开花,一哄而起的现象。调研发现,池州部分民宿主题不突出,文化内涵不足,仅着眼于“山山水水”,重模仿轻创意,缺乏个性化、特色化的巧妙创意和服务供给,型质趋同,体验度不深,参与度不高,缺乏地方特色,缺少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个别地方出现无序竞争,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业态上也大多只有“吃”和“住”,娱乐、购物、消遣型业态匮乏。

  (三)经营方式待转变。目前大多数民宿业主是农民转型过来的,对旅游和民宿的理解差别很大,缺乏专业化的培训和职业化的技能,服务品质较低,营销人才、创意人才缺乏,更缺乏专业运营团队,管理和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从民宿经营人类型来看,94%的民宿为家族经营,走访调研中发现,这类民宿是由附近村民将自家的农村自建房在旅游旺季利用起来接待游客,其住宿设施设备、接待服务等方面良莠不齐,受村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商业能力影响较大,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四)品牌意识待增强。池州乡村民宿发展起步晚,单体民宿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品牌,相应地没有形成稳定的.品牌效应,各类民宿参差不齐,缺乏民宿品牌内涵,难以拥有稳定的顾客群。从调研数据可见,76%的民宿经营时间在五年以下,40%的民宿经营时间不足两年,说明当前多数民宿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经营者积累的经营经验不足,自身的品牌打造较弱,社会知晓度不高等问题,难以吸引更多的客人入住。

  (五)科学监管待强化。民宿来源于“民”,大多具有先天性短板。调研了解,部分家庭民宿由于硬件配套不够规范,很难通过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的审批和验收,故难以办理民宿登记证,民宿身份合法化问题亟待解决。监管手段单一,预防风险和严格监控的能力较弱,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制约了民宿资源有机整合。民宿发展集群规模扩大,也带来了交通、食品安全、垃圾处理、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存在接待能力受限、可走可看景点不多、综合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

  五、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策略

  民宿产业作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业态,已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九华山、杏花村、秋浦河……一池山水、千载诗城是池州市对外响亮的名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国内外特别是苏浙沪客流日益增加,如何让民宿产业提档升级获得高质量发展,成为池州加速融入长三角所需要面对的时代答卷。

  (一)紧紧抓住“民”这个根本,在惠民、利民、富民上下功夫,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让民宿产业“火起来”、民宿经济“强起来”、带动群众“富起来”。

  一是顶层设计,政策引导。以高端、生态、精致、特色的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编制民宿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民宿发展规划线路图,做好民宿顶层设计。完善民宿产业健康发展政策,坚持政府主导、业主主体、示范带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培育民宿产业,促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

  二是标准引领,产业带动。出台地方民宿建设和服务质量技术标准,高标准规范管理,对消防、治安、卫生等审批手续,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窗发证”。积极发展农户自主经营、“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创客+农户”等不同发展模式,形成景区依托型、古村落型、乡村旅游型、城市周边型等民宿业态,带动游乐娱乐、度假养老、体育健身、教育研学、生态环保等多种产业联动发展。

  (二)紧紧抓住“品”这个重点,在品味、品质、品牌上下功夫,聚焦民宿经济要素,探索民宿产业新模式,引领民宿文化新风尚。

  一是文化赋能,产品多样。民宿发源于乡村,乡村文化是民宿的灵魂,民宿的乡土区位所带来的地域文化正是民宿的核心竞争力。“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汇聚,形成了池州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几乎涵盖了民间百姓生产、生活、节庆娱乐的方方面面,把文化IP融入民宿发展,将本地的乡俗、乡情、乡风、乡物有效串联融合,形成主题多样的差异化区域民宿集群,从“引得来、留得住、带得走”等方面培育主打产品,让游客能看能玩、能吃能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用精致的旅居民宿吸引游客停留。

  二是个性定制,品牌为王。民宿是旅游转型的一个标志性要素,和强调“标准”的酒店相比,民宿更强调“个性”,更多人的注意力不会完全停留在民宿表象之上,而是倾向于追求它的内涵,甚至一座民宿还能够携带主人的独特生活与艺术品味,有设计感、体验感、个性化的民宿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80后、90后人群。“一村一品”,聚焦一个主题,建好一个产品,打造一个品牌,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实现别样化与个性化定制,如宠物主题民宿、禅修主题民宿、体验观鸟主题民宿等。无论是基于民宿市场发展还是用户的消费需求,民宿的品牌化、连锁化是必然趋势。

  (三)紧紧抓住“业”这个关键,在产业、创业、就业上下功夫,聚焦“民宿+”发展战略,有效推进生态和乡村资源向旅游经济转化。

  一是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由于具有鲜明的空间集聚特征,民宿更容易通过能量破圈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民宿+”的方向愈来愈朝着深度与广度地带延展。除了民宿餐饮之外,还有民宿创意、民宿营销、民宿拍摄、民宿培训以及民宿养老和民宿医疗等,借力民宿业发展,餐饮、住宿、观光农业、休闲养生等产业不断丰富、深度融合,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民宿与特色产业高度融合发展。

  二是招商引资,跨越发展。引进国内品牌客商,鼓励返乡创业,大力推动特色精品民宿发展,拉动旅游经济新增长极,让民宿产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创新投融资方式,撬动社会投资,鼓励工商资本投资、村集体牵头融资、农民资金入股、农房估价参股等多渠道融资。吸引有实力、有胆子、有理念的人先行带动,逐步完善民宿经营主体的内部激励机制,提升民宿产业竞争力,激活民宿经济的无限活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关于民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2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5月中旬,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就我市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实地走访了6个乡镇15家民宿,了解不同类型民宿的产权、主题、营销方式、客源市场、日常经营等情况,听取了市文旅体局工作汇报,召开了市住建局、公安局、资规局等部门、有关乡镇和民宿业主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市民宿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宿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民宿是指利用闲置资源,经营性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m。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通过连续三年的高位推动和发展,我市民宿产业有质量有特色,位居全省前列。

  (一)集群规模初显。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农家乐(民宿)310家,中高端民宿35家,年接待游客8万人,精品民宿年经营收入近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带动就业6000余人。20xx年,海心谷、西津渡、丹青居、归云居、知竹轩等一批中高端民宿建成运营,遇见禾川、上海花园、花溪堂、牧羊河等高端民宿正在建设中,环天柱山、环潜水河、环浒山湖中高端民宿集群初步显现。

  (二)品质特色彰显。我市民宿形成了海心谷、林韵山居、归云居等景区依托型民宿;山野小居、花海、花溪谷等山水体验型民宿;陋室邂逅、逢上花屋等古村落、古民居型民宿;听泉山居产业依托型民宿;茶庄酒墅、清然居、知竹轩等主题文化型民宿。其中安徽省百家精品民宿4家(海心谷、一品峰、槎水慢庄、茶庄酒墅),海心谷民宿入选全国首批乙级旅游民宿,陋室邂逅、茶庄酒墅、一品峰山庄、林韵山居获评安徽省丙级旅游民宿,西津渡民宿野人寨乡村图书馆获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

  (三)政策驱动有力。出台《潜山市促进全域旅游若干政策的通知》《潜山市乡村旅游民宿等级划分与评定细则》,支持民宿发展,依据“专业设计、具有独特的文化主题和建筑风格、正式运营”等标准,按照按经营面积每平方米2000元、1500元、1000元、500元的额度进行补助,160万元封顶。截止目前共兑现民宿奖补资金1150万元。

  (四)监管逐步规范。探索建立了联合审批机制,成立由文旅体、公安、住建、市监、资规局、消防等部门组成的民宿发展协调小组,就民宿发展的治安、消防、房屋安全鉴定、土地及房屋性质、权属等问题进行深入研判会商,截止5月18日,共有17家民宿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成立了潜山市民宿发展协会,会员达30家,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常态化举办民宿管家培训和服务质量评比、特色菜评选等活动,民宿整体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二、民宿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民宿产业数量倍增,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同时还存在着配套设施待优化、文化品味待提高、营销能力待提升等问题。

  (一)地处乡野,基础设施不优。我市民宿或依山傍水,或处于乡野田园,选址在自然环境优美的“世外桃源”,部分民宿交通状况不佳,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不完善,有的民宿周围环境观感较差,影响游客体验。

  (二)内容单调,文化气息不浓。仅在陶田遇、一村美宿看到”潜阳十景”水彩画、乌以风字画等地域特色文化内容,一部分民宿也有玉石收藏、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但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缺乏创新,大部分民宿在住宿之外的服务项目仅限于餐饮、茶饮、棋牌、垂钓等,对名人文化、戏曲文化、农耕体验、禅修产品、非遗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精神文化深度体验项目以及文创产品伴手礼等,文化韵味不够浓厚。

  (三)同质化竞争激烈,创新不够。部分民宿风格单一,卖点雷同,缺少了独特品味和创意加成,无法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市场定位模糊,没有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群体进行市场细分,没有市场“铁粉”。民宿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康养性越强,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潜山有优美的青山绿水好生态,有富硒富锌富负氧离子的资源好禀赋,有中药材有机绿色农产品等好原料,是建设长三角生态康养基地的洞天福地。但在药膳餐饮、食疗养生、特色美食、深度疗养方面开发不够,针对银发人群、三高人群的康养服务项目缺乏,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产品和服务内容以满足游客需求,旅游淡季客流量不足。

  (四)要素制约,民宿项目落地不易。乡村旅游发展用地供给紧张,民宿项目分原址改建和选地新建两类。改建项目一般为村民自有宅基地房屋改建或投资商与村民签订租约,易发生村民毁约、合同纠纷、续租大幅涨价等情况,大量投资不能形成自有固定资产,风险较大且无法进行抵押融资。此外,因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新建民宿项目在“环境美、设施优、能落地”之间艰难权衡。

  三、几点建议

  (一)注重规划引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民宿发展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高质量发展。一是重点区域集群发展。在环天柱山、环潜水河、环浒山湖等重点区域推进民宿集群化发展。单体民宿因受场地、资金等限制,不能将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创意空间、生态康养等功能兼容一体,但通过民宿集群,可以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将这些不同的业态分布于十几二十几家单体民宿中,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真正带来沉浸式旅游体验,也为批量接待游客提供保障。二是凝练主题特色发展。按市场逻辑办事,精确客源分析,精准主题定位,精炼民宿核心项目,应以“不可复制、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吸引力”为标准,整合自然人文资源,利用有限的土地、资金,围绕特色主题打造“地标性原创IP”扛鼎之作,通过拳头产品吸引市场流量,形成强大的市场记忆力、营销吸引力,带动民宿集群发展。三是做好要素保障可持续发展。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规划中保障民宿产业发展、服务设施等用地,注重引进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集群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引进品牌管理与引进投资相结合;做好建设统筹,充分考虑区域内旅游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与“四宜”特色村镇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环潜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等同步推进,忌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展现原味山水田园、画柳烟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唤起游客“风景旧曾谙”的情感共鸣,产生“何日更重游”的期待。

  (二)加强文化赋能。高品质民宿要有深度的文化融入和文化创意,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让民宿真正成为一种有故事、有情怀、有艺术的文化休闲空间。首先是植入地域特色文化。建议编写“潜山市域历史文化一本通”,将潜阳山水、三富资源、名人文化、红源历史、戏曲文化、非遗文化、爱情文化、佛道文化、农耕习俗等深度挖掘、精炼表述,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山水人文汇编。这样各个民宿业主在规划设计、呈现特色主题和文化创意时有据可依、有迹可循,更好地将地方特色文化基因植入民宿,也从源头上提高了民宿文创水平,塑造出民宿公共品牌文化。其次要突出民宿“主人文化”。民宿旅游就是体验全新的生活方式,就是要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精品民宿不等同于走高端路线,而是要突出当地人特定的风俗民情、文化内涵、独特的人生阅历、人生感悟等方面“故事分享”,避免同质化竞争,避免过分强调设计感,既丧失了民宿的人文内涵,又导致价格过高流失了大众消费的市场份额。

  (三)加大政策扶持。当前民宿发展还处在不断完善规范的.阶段,需要政府加强指导支持。一是优化创建标准,规范市场准入。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安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精神,对标“中国民宿看浙江”的先发水平,适时组织民宿协会、民宿业主走出去,优化创建标准,规范市场准入,开展民宿等级评定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民宿品牌发展质量,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我市迈入高铁时代机遇,做大乡村民宿“美丽经济”。二是优化政策支持,补齐发展短板。硬件方面加快水电路网、旅游步道、旅游公厕、停车场、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标识、公共导览体系,建设网红打卡点,在环天柱山、环潜水河、环浒山湖等重点区域,忌大兴土木,宜顺“势”造景,原味呈现山光水色、多彩田园、画里乡村,因地制宜物化人文历史,丰富沉浸式旅游体验;软件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及时发布民宿分布、游客承载量、入住率、临时停车场、交通驿站等信息,提高民宿旅游入住网约比例,科学引导分流游客等,提高民宿游的通达性、便捷性;在人才支撑上,加大民宿管家、从业人员培养培训,提升管理运营水平。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发展质量。针对民宿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借鉴先发地区经验,解放思想、创新突破,推动民宿开办经营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证核发”。落实“一改两为”,针对每个民宿发展的实际问题,如部分民宿的道路通而不畅,林韵山居的网络建设,海心谷、天鹅堡水电保障问题,清然居的空中飞线影响游客观感问题,茶庄游客中心统一换乘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天柱山部分民宿的消费市场等问题,一企一策,精准施策,加大服务发展力度,持续推动潜山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整合营销引流。一是加强联动营销。政府引导,民宿协会牵头,各民宿业主组建联盟、整体联动,以全市旅游大平台,以天柱山风景区为背书,精准发力客源市场,建立一体化集约协同营销体系。积极争取成为火爆综艺节目、相亲节目拍摄基地,让年轻人在一场山水文化之旅中寻找趣味相投的精神伴侣。每年在重大节庆节假日,由政府牵头,以我市自然人文、风俗民情为素材,举办特色文艺活动营销,邀请大媒体、大旅行商、网络大咖、网红自媒体等参加,直播引流,使人萌生“未至千般恨不消”的念头,形成强大的营销吸引力。二是主题趣味营销。对外宣传营销只能是一个确定的主题,避免各民宿业主在形象资源、主题定位、市场营销中的冲突和消减。聘请专业文创团队,围绕主题,制作高品位文化创意文案,以丰富多彩的创意呈现形式,在国家、省市多层次媒体,通过微信、微博、抖音、京东、搜索引擎等多种媒体平台,趣味营销,形成强大的营销吸引力、持久的市场记忆力、稳健的品牌形象力。三是重点时段营销。高铁高速效应,大大缩短了与长三角城市群时空距离,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根据节庆活动,开发相应的民宿几日游产品,比如在“五一”、“七夕”、“十一”、“元旦”等节假日,推出“游恨水故里、登天柱高峰、遇最美爱情”民宿三日游、七日游,暑期研学游、假日亲子游、盛夏避暑游、冬季冰雪游等,运用大数据技术,抓住重点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客源市场,靶向营销,提升营销市场效应。

【民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民宿产业调研报告01-14

民宿的调研报告11-12

民宿调研报告07-15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2-27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2-28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5-09

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7-23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8-10

村发展产业的调研报告11-07